三十九

【原文】

问:“孟子‘巧力、圣智’(1) 之说,朱子云:‘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2) 。何如?”

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巧、力实非两事,巧亦只在用力处,力而不巧,亦是徒力。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他射得到俱谓之力,中处俱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孔子则三者皆长。然孔子之和只到得柳下惠而极,清只到得伯夷而极,任只到得伊尹而极,何曾加得些子?若谓‘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则其力反过孔子了。‘巧力’只是发明‘圣、知’之义,若识得‘圣、知’本体是何物,便自了然。”

【译文】

问:“孟子主张‘巧力、圣智’之说,朱熹认为是‘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先生怎么看?”

先生说:“伯夷、伊尹、柳下惠固然有力,但也有巧。巧和力并非两回事,巧是用力时的巧,有力而无巧,只是空有其力。他们三个人若用射箭作比,就是一个人能站在地上射,一个人能骑在马上射,一个人能远射。他们能射到目标所示处,就可以称为力,他们能命中目标,就可以称为巧。但能站地上射的,上了马就不会射了,骑在马上能射的,射得又不够远,只能说他们各有所长,这就是才力各有不同。而孔子则兼有三个人的长处。但孔子的和只能达到柳下惠那样的程度,孔子的清只能达到伯夷那样的程度,孔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心情只能达到伊尹那样的程度,没办法再增加了。如果像朱熹说的‘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那么,他们的力是超过孔子的。巧和力只是用来说明圣、智的,若明白了圣、智的本体是什么,便就一目了然了。”

(1) 出自《孟子·万章下》第一章:“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2) 出自朱熹《孟子章句集注·万章下》第一章注:“三子则力有余而巧不足。足以一节虽至于圣,而智不足以及乎时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