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

【原文】

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

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1) ,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2) 。”

【译文】

陆澄问:“好色、贪财、慕名等心,固然是私欲,但像那些闲思杂念,为什么也被叫做私欲呢?”

先生说:“闲思杂念归根结底还是从好色、贪财、慕名等这些病根上滋生的,自己寻根溯源时定会发现。譬如,发自内心的绝无盗窃的想法,什么原因?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这份心思。你如果对财、色、名、利等心思都似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只剩下完完全全的心之本体,还有什么闲思杂念呢?这便是心体寂静不动,便是一切情感未发时的中正平和,便是心胸广阔、公正。这样的心体自然能够感遇外物而无所不通,心体的发用也自然能够符合中正节制,有事物呈现于心体也自然能够顺应了。”

(1) 出自《易经·系辞上》第十章:“《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2) 语出程颐:“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