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桂陵胜魏齐威称王,庄读《老子》得闻舌教

前353年,岁在戊辰。庄周十七岁。宋桓侯二十八年。

周显王十六年。秦孝公九年。楚宣王十七年。魏惠王十七年(晋悼公十六年)。韩昭侯十年。赵成侯二十二年。齐威王五年(王)。燕文公九年。鲁康公二年。卫成侯十九年。越王无颛八年。中山桓公五十年。

庞涓统帅十万魏军,得到韩军配合,去年秋天开始围攻邯郸,延至今年,仍未攻破。

魏惠侯亲往韩地中阳(山西吕梁),会见韩昭侯,共商破赵之策。

庞涓求胜心切,掘开漳水堤岸,水淹邯郸。

邯郸城墙,四面浸水,岌岌可危。

邯郸城内,房屋久浸倒塌。粮草已尽,赵民易子而食。

赵成侯急向楚、齐求救。

鹿弭皮奉命使楚求救,楚宣王问策群臣。

楚相昭奚恤说:“不如不救赵国!魏军如果获胜,必定大割赵地。赵成侯必定不听,又将与魏再战。魏、赵两败俱伤,有利于楚。”

楚将景舍说:“昭奚恤之策,不够明智!魏惠侯伐赵,最为担心楚军趁机袭魏。大王不救赵,赵成侯就会投降魏国,然后与魏惠侯共谋伐楚,怎能有利于楚?大王不如少出救兵,假装救赵。赵国以为楚军来救,必将坚守。魏国发现楚国救兵不多,不足为虑,必将继续攻赵。等到魏、赵两败俱伤,大王再约齐、秦共同伐魏,魏国必破!”

楚宣王采纳景舍之策,命其率领少量楚军,假装救赵。

赵使至齐求救,齐威公犹豫不决。

齐相邹忌,与门客公孙闬商议:“魏国强于齐国,主公犹豫是否救赵击魏,我该如何进言?”

公孙闬说:“田忌自恃宗室身份,不满相国身为布衣而位居其上。相国不如主张救赵,主公必命田忌为将。田忌如果获胜,功劳归于相国。田忌如果战败,或者战死,无人再与相国争权。”

齐将田忌,与门客孙膑商议:“魏国强于齐国,主公犹豫是否救赵击魏,我该如何进言?”

孙膑说:“魏国固然强于齐国,庞涓却非良将,远远不如吴起。将军不如主张救赵,必能击败庞涓。”

次日上朝,邹忌劝说齐威公救赵,田忌附议。

齐威公决意救赵,转问孙膑:“国师能出奇计,让田忌的弱马,战胜寡人的强马。如果担任救赵主将,必能以弱胜强,战胜强魏。”

孙膑说:“我是刑余之人,担任主将有损国威,又让庞涓有所防备。”

齐威公于是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救赵击魏。

田忌领兵出征,打算直奔邯郸。

孙膑阻止:“魏军围攻邯郸,锐卒穷竭于外,老弱疲弊于内。不如直奔大梁,迫使庞涓回救大梁。将军既解邯郸之围,又能以逸待劳,中途袭击魏军,必定大胜。”

田忌听从其计,奔袭大梁。

七月,庞涓攻破邯郸,得知齐军偷袭大梁,于是留下少量魏军驻守邯郸,亲领大军回救大梁。

孙膑在桂陵(河南长垣)设伏,大破魏军,生擒庞涓。

齐威公大喜,齐国击败魏国,已成中原最强,于是叛周称王,史称齐威王。

邹忌决策有功,赐封下邳(江苏邳州),封号成侯。

景舍率领楚军假装救赵,一直缓进观望。此时趁着齐军大破魏军,立刻攻取了睢水、濊水之间的魏地。

商鞅趁着齐军在魏国东部大破魏军,亲率秦军围攻魏国西部的旧都安邑。

韩昭侯趁着诸强与魏混战,出兵征伐东周国,攻取了巩县周边的高都(河南洛阳西南)、利邑(今地不详)、陵观(今地不详)、廪丘(今地不详)。

昭奚恤上朝,向楚宣王进言:“春秋初年楚武王称王至今,历代楚王志在代周,决不容忍其他诸侯称王,吴称王则伐吴,越称王则伐越。魏国从魏文侯以来,称霸中原三世,然而忌惮强楚而不敢称王。如今齐威公一胜魏国,立刻称王,大王不可不伐!”

楚宣王不愿与魏、齐同时敌对,不采其策,听任齐威公称王而不伐。

庄周十七岁,曹商十一岁,继续师从子綦学道,研读《老子》。

庄周说:“经过夫子解说,意旨恍惚的《老子》不再难以理解,确实每字每句都是阐发《归藏》泰道,贬斥《周易》否术。不仅‘负阴抱阳’是阐发泰道,‘知雄守雌’、‘知白守黑’、‘柔弱胜刚强’亦然。但是弟子仍有一疑:老聃处于春秋末年,殷商灭亡已有五百多年,老聃从何得闻《归藏》泰道?”

子綦说:“殷商灭亡虽久,《归藏》泰道却未湮灭。一是周朝太史仍然执掌《连山》、《归藏》、《周易》三易。二是宋国仍然传承《归藏》,所以孔子和我都至宋得见。三是宋国以外的殷商遗民,仍然传承伏羲泰道,比如老聃之师常枞。”

庄周说:“愿闻常枞之事。”

子綦缓缓道来——

宋人常枞,原名商容,乃是殷商遗民,出仕齐桓公。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以后,派遣年轻的商容使宋,缔结齐、宋之盟。

管仲、齐桓公死后,商容改名常枞,隐居宋国,直到晚年。

年轻的陈人老聃,得知常枞传承古之道术,于是离陈至宋,师从常枞。

后来常枞将死,老聃问:“夫子有何教诲?”

常枞张开嘴巴:“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聃说:“不在。”

常枞问:“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聃说:“还在。”

常枞问:“是何缘故?”

老聃说:“舌头长存,乃因其柔。牙齿早亡,乃因其刚。”

常枞说:“天地之道,已尽于此。”

庄周恍然大悟:“舌柔而长存,齿刚而早亡,正是天柔地刚、君柔臣刚的《归藏》泰道,异于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的《周易》否术。《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原来得之于常枞舌教。”

子綦笑了:“正是。”

曹商说:“常枞舌教,似乎不通。常枞老病而死,牙齿已经掉光,才会传其舌教。老聃晚年著书,牙齿也已掉光,才说‘柔弱胜刚强’。盗墓者掘到的墓主尸骸,常常没有舌头,只剩牙齿。因为墓主死时,只要还没老到牙齿掉光,死后就会舌头烂掉,牙齿长存,岂非‘刚强胜柔弱’?”

子綦笑了:“《老子》之言,可以回答你的疑问:‘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遵循柔弱胜刚强的泰道,就能尽其天年,活到牙齿掉光。奉行刚强胜柔弱的否术,就会中道夭亡,死后留着牙齿。”

曹商说:“舌头不能咬人,只能被咬。牙齿不会被咬,可以咬人。我虽不想咬人,但也不想被咬。”

子綦问:“中道早夭而死,牙齿还能咬人吗?”

曹商说:“泰、否都是伏羲六十四卦之一,怎能认定伏羲是褒扬泰道,贬斥否术,而非相反?”

子綦说:“伏羲褒扬泰道,贬斥否术,其证不仅见于《归藏》卦象、卦序、卦义,还有诸多旁证。比如伏羲把天帝命名为泰一,把东岳命名为泰山。所以后人把伏羲奉为泰道始祖,称为泰皇。”

曹商问:“五方以中为尊。伏羲不把中岳命名为泰山,却把东岳命名为泰山,是否说明伏羲并不遵崇泰道?”

子綦说:“伏羲之时的先民,崇拜太阳,尊天贵东,因为东方是日出之方,东岳是日出之山。太阳循环运行之道,正是天地万物循环运行之道,谓之天行之道,简称天道。太阳每天东升西降,昼夜循环无尽,乃是一日之泰道。太阳每年南移北归,四季循环无尽,则是一年之泰道。所以伏羲把天帝命名为泰一,把东岳命名为泰山。伏羲至今数万年,华夏之民一直都在东岳祭祀太阳,祭祀天帝,祭祀泰道。黄帝以来数千年,华夏之君才以人道遮蔽天道,不再尊天贵东,变成尊君贵中。五方以中为尊,乃是《周易》否术。五方以东为尊,才是《归藏》泰道。”

曹商又问:“《归藏》、《周易》无不承自伏羲六十四卦,为何《归藏》泰道才是伏羲真道,《周易》否术不是伏羲真道?”

子綦说:“天道循环运行,固然有泰有否,小年、中年、大年皆然。一年四季的泰否循环,是小年的泰否循环,春夏行泰,秋冬行否。百年人生的泰否循环,是中年的泰否循环,少壮行泰,老病行否。千年朝代的泰否循环,是大年的泰否循环,初盛行泰,衰亡行否。人力不能影响四季的泰否循环,既不能使之行泰而延长,也不能使之行否而缩短。但是人力可以影响人生的泰否循环,或者遵循泰道而长寿,或者奉行否术而早夭。人力也能影响朝代的泰否循环,或者遵循泰道而长祚,或者奉行否术而早亡。遵循泰道,必将人尽天年,朝代昌盛,国泰民安。奉行否术,必将短命夭折,亡国灭家,国否民痞。世人目光短浅,大多奉行刚强胜柔弱的否术,不愿遵循柔弱胜刚强的泰道。”

曹商闻言,面红耳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