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 宋社崩坏周鼎沉水,魏初朝齐杨朱悲歧

前336年,岁在乙酉。庄周三十四岁。宋康王二年。

周显王三十三年。秦惠王二年。楚威王四年。魏惠王三十四年。韩昭侯二十七年。赵肃侯十四年。齐威王二十二年。燕文公二十六年。鲁景公十年。卫平侯七年。越王无疆七年。中山成公十四年。

宋都商丘的太丘社,突然崩坏。

宋君偃崇信鬼神,视为上天对戴氏篡宋的示警,大为惊恐。

戴盈顺势进谏:“孔子有言:‘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如今宋国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所以上天示警。”

宋君偃说:“先生是孔子之徒,所以推崇孔子之道。但是孔子颂扬汤武革命,先生为何反对寡人兄弟仿效汤武革命?”

戴盈说:“汤武革命,乃是逆取顺守,顺天应人。但是主公之兄剔成君,逆取逆守,不得民心,导致民怨沸腾,所以宋民支持主公逐兄。主公既然愿意仿效汤武革命,应该像汤武一样逆取顺守,顺天应人,方可避免天怒人怨。”

宋君偃问:“何为逆取逆守?何为逆取顺守?”

戴盈说:“逆取就是以臣逆君,逆守就是以刑逆民,顺守就是以仁利民。三代以来,众多逆取逆守、逆天虐民的乱臣贼子无不失败,仅有逆取顺守、顺天爱民的商汤、周武获得成功。”

宋君偃沉思不语。

惠盎也顺势进谏:“主公只有兼爱万民,不好勇力,才能消除灾祸。”

宋君偃说:“先生是墨子之徒,所以推崇墨子之道。但是寡人喜欢墨子之道尚武好勇,不喜欢墨子之道兼爱非攻。”

惠盎说:“尚武好勇并非墨子之道,兼爱非攻才是墨子之道。兼爱非攻,能使尚武好勇者刺不入,击不中,主公是否愿闻?”

宋君偃说:“寡人愿闻。”

惠盎说:“尚武好勇者即使刺不入,击不中,但对被刺者、被击者仍是侮辱。兼爱非攻,又能使尚武好勇者不敢刺,不敢击,主公是否愿闻?”

宋君偃说:“寡人愿闻。”

惠盎说:“尚武好勇者即使不敢刺,不敢击,但是仍非不想刺,不想击。兼爱非攻,又能使尚武好勇的诸侯,不想刺宋,不想击宋,主公是否愿闻?”

宋君偃说:“寡人愿闻。”

惠盎说:“尚武好勇的诸侯即使不想刺宋,不想击宋,但是仍非爱宋利宋。兼爱非攻,又能使天下人无不爱宋利宋,主公是否愿闻?”

宋君偃说:“太好了!寡人愿闻。”

惠盎说:“主公应该效法孔子、墨子。孔子、墨子没有寸地为君,没有官职为长,天下男女无不延颈举踵,都愿爱之利之。如果主公确有孔、墨之志,那么四境之内均得其利,主公就能远远贤于孔、墨,得到宋民爱戴,不仅足以消除灾祸,而且能够复兴殷商之盛。”

宋君偃说:“太雄辨了!寡人被先生说服了。”

宋君偃深知,宋民怀念宋桓侯,所以支持他驱逐戴剔成。但是宋民原本希望他立宋桓侯之子为君,对他自立为君大为失望。于是听取戴盈、惠盎进谏,兼用儒墨,奖励忠孝,废除戴剔成的苛政,恢复宋桓侯的仁政,希望赢得宋民爱戴。

秦惠君把宋国太丘社崩坏,视为殷商难以复兴的征兆,命令史官记入《秦记》。随即兵临洛阳,向周显王索要九鼎。

周显王大惊,问策群臣:“寡人册封秦孝公为伯,希望秦君忠于周室,遏制三晋代周之心。八年前秦惠君身为太子,率领九十二国戎狄之君朝觐寡人,没想到去年刚刚即位,今年竟敢索要九鼎。如何是好?”

颜率说:“陛下不必忧虑,我愿使齐,劝说齐威侯出兵,逼退秦军。”

周显王皱眉:“齐威侯十七年前已经叛周称王,久有代周之心。事已至此,寡人只好借助乱臣,遏制乱臣。”

颜率到达临淄,晋见齐威王:“秦惠君不守臣道,兴兵临周,索取九鼎。天子认为,九鼎与其归于夷秦,不如归于强齐。大王扶持周室,可以赢得美名;得到九鼎,就能号令天下。”

齐威王大喜,命令田忌率领五万大军西救洛阳。

秦惠君不敢与强齐交战,立刻退兵。

田忌驻兵洛阳城外,要求周显王兑现承诺,交出九鼎。

周显王又问颜率:“秦军虽退,齐军又索九鼎,如何是好?”

颜率说:“陛下不必忧虑,我再使齐,劝说齐威侯自愿放弃九鼎。”

颜率再次至齐,晋见齐威王:“天子仰赖大王义师,君臣父子得以相保,愿意兑现承诺。不知九鼎从周至齐,应该取道何国?”

齐威王说:“可以取道魏国。”

颜率说:“似乎不妥。魏君也想得到九鼎,已在晖台之下图谋很久。九鼎一旦进入魏境,必被截留。”

齐威王说:“那就取道楚国。”

颜率说:“更加不妥。楚君更想得到九鼎,已在叶庭之中图谋更久。九鼎一旦进入楚境,必被截留。”

齐威王问:“九鼎应该取道何国,才能从周至齐?”

颜率说:“九鼎不是小壶小瓶,不能手提肩扛。九鼎也不是飞禽走兽,不能自飞自走。当年周武王伐灭殷商,把九鼎从朝歌运往镐京,一鼎需要九万役夫牵挽,共计八十一万役夫,另须相应运送器械,以及护送大军。大王虽然不缺役夫、器械、士卒,但是取道何途,实为难题。”

齐威王不悦:“先生此前空口许诺,如今又百般刁难,岂非欺骗戏弄寡人!”

颜率说:“怎敢欺骗戏弄大王?天子仅是命我请示大王,九鼎自周至齐的实施方案。”

齐威王无奈,只好命令田忌撤兵。

魏相惠施、齐相田婴精心筹备两年以后,六十五岁的魏惠侯,穿戴臣子冠服,由韩昭侯陪同,前往齐国阿邑(山东阳谷),第一次朝拜齐威王。

田婴献策齐威王:“魏惠侯已经朝齐称臣,必定不会截留九鼎。”

齐威王大喜,遣使至周,要求周显王取道魏国,运送九鼎至齐。

周显王无奈,只好先运一鼎。

运鼎之舟,先走洛水,转入魏国境内的汴水,再经鸿沟,转入宋国境内的泗水。行至宋国彭城(江苏徐州),骤遇风浪,倾覆沉没于泗水。

齐威王仰天长叹:“看来天命尚未归齐!”

周鼎沉于泗水,秦惠君视为太史儋预言秦必代周的征兆,命令史官记入《秦记》。

一位秦民晋见秦惠君:“小民去年得子,今年开口说话!”

秦惠君大怒:“婴儿说话稀松平常,何必禀报寡人?”

秦民拜伏于地:“小民之子开口,说了三个字:‘秦将王!’”

秦惠君转怒为喜,重赏百金。

樛斿献策:“中原各国早已不再物物交换,无不发行钱币。主公准备称王,必须发行钱币,与中原各国缩小差距,为称王创造条件。”

秦惠君问:“先君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大量仿效中原制度,为何不仿效中原,发行钱币?”

樛斿说:“中原各国发行钱币以后,不仅商业繁荣,国家富强,而且官吏腐败,贪贿公行。商鞅认为钱币仅有小利,却有大弊,所以主张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崇本抑末,不铸钱币。其实钱币仅有小弊,实有大利。没有钱币,只能物物交换,交易极其不便,商业难以繁荣,国家难以富强,很难与中原各国竞争。只要严格执行商鞅之法,官吏不敢贪贿腐败,就能免其小弊,得其大利。”

秦惠君听从其言,发行钱币。

周显王得知秦惠君也准备称王,十分郁闷。

无奈之下,遣使赏赐秦惠君。希望秦惠君不忘周室之恩,打消叛周称王之念。

魏人杨朱,是战国中期影响最大的老聃之徒,身处魏武侯、魏惠侯之世,反对否君好战图霸,抨击痞士臣事悖道之君。拒绝出仕,独善其身。儒墨之徒诬其一毛不拔,自私自利。

杨朱得知魏惠侯称霸不成,反而朝齐称臣,大笑而死。终年六十一岁(前395-前335)。

庄周三十四岁,杨朱死于魏国。

庖丁来访,庄周正在拍击瓦缶唱歌。

庖丁问:“今年商社崩坏,周鼎沉没,天下大乱,你为何如此高兴?”

庄周说:“杨朱曾来蒙邑拜访吾师子綦,可惜当时我只有四岁,尚未师从子綦,没能当面请教杨朱。后来子綦常常嘉许杨朱弘扬老聃之道,我久有赴魏问道之志,可惜忙于生计,一直未能成行。如今杨朱死于大梁,我无以相送,只好长歌当哭,遥送一程。”

庖丁问:“莫非你快乐也唱歌,悲伤也唱歌?”

庄周说:“我们老聃之徒,齐一死生!四年前,杨朱的朋友季梁(前395-前340)死去,杨朱也是望着季梁的大门唱歌。当年老聃出关至秦,死于秦国。老聃的朋友秦佚吊丧,也是哭号三声。”

庖丁问:“我一直难以明白,杨朱既然是当今天下最为知名的老聃之徒,为何主张一毛不拔?”

庄周说:“这是世人的误解!人人不拔一毛以利天下,人人不侵天下以利自己,天下必治。”

庖丁说:“我还是不能理解!除了一毛不拔,杨朱有无其他主张?”

庄周说:“我讲个故事给你听。”——

杨朱有个邻居,逃掉一只羊。全家出动去找,还是觉得人手不够。又请杨朱的儿子帮忙,仍然没有找到。

杨朱大为困惑:“这么多人,找一只羊,竟然没有找到!”

邻居垂头丧气:“歧路太多!歧路之中,又有歧路。每到歧路,就分一半人。分到最后,人手还是不够。”

杨朱脸色大变,半天说不出话,整天笑不出来。

弟子孟孙阳十分奇怪:“羊是卑贱的牲畜,逃掉的羊也非夫子所有,夫子为何如此?”

杨朱没有回答。

孟孙阳出来,去问师兄心都子。

二人琢磨半天,想不明白,只好一起进去,再问杨朱。

杨朱说:“有个魏人,让三个儿子前往鲁国,师从同一儒者。三年以后,学成归魏。父亲问:‘何为仁义之道?’老大说:‘仁义之道就是爱惜自身,轻视功名。’老二说:‘仁义之道就是不惜杀身,成就功名。’老三说:‘仁义之道就是既爱惜自身,又成就功名。’三子学于一儒,其言互相矛盾,何者属是,何者属非?”

庖丁问:“三子学儒与歧路亡羊,有何关系?”

庄周说:“杨朱认为,正道之外多有歧路,歧路亡羊事小,歧路亡道事大!老聃之道是正道,儒、墨之术是歧路。歧路之中又有歧路,所以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墨子死后,墨离为三。儒、墨各派互相牴牾,争斗不休,全都自称师门正宗,但又不能容忍杨朱的批评,所以共同诋毁杨朱,说他一毛不拔,自私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