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 齐宣灭燕谋于孟轲,乐毅存燕败于张仪

前314年,岁在丁未。庄周五十六岁。宋康王二十四年。

周赧王元年。秦惠王更元十一年。楚怀王十五年。魏襄王五年。韩宣王十九年。赵武灵王十二年。齐宣王六年(灭燕)。燕王子之三年(诛灭)。鲁平公九年。卫嗣君元年。越王无疆二十九年。中山先王十四年。

燕人以为,齐军乃是戡乱义师。箪食壶浆,迎接齐军。

齐军兵不血刃,仅用五十天,占领燕国全境。

匡章开进燕都蓟城,诛杀燕王子之。施以醢刑,剁为肉酱。

燕王子之,从燕相变成燕王,仅仅在位三年(前316-前314),被齐诛杀碎尸。

齐宣王召见群臣:“寡人应让燕王哙复位,还是兼并燕国?”

储子因主张伐燕而任相,进而主张灭燕:“秦惠王先灭巴蜀,解除后顾之忧,然后再伐韩国,东进中原。大王也应先灭燕国,解除后顾之忧,然后西进中原,与秦争霸。”

田婴因反对伐燕而罢相,仍然反对灭燕:“当年周武王封太公姜尚于齐,封周公姬旦于鲁,封召公姬奭于燕。如今周赧王尚在,齐、鲁、燕同为周室三公,大王既然不愿灭鲁,怎能灭燕?”

齐宣王左右为难,召见孟轲:“齐桓公、晋文公如何成就霸业?”

孟轲说:“孔子之徒从来不说齐桓公、晋文公如何成就霸业,只说周文王、周武王如何成就王业。”

齐宣王问:“周文王、周武王如何成就王业?”

孟轲说:“保民为王,天下无敌。”

齐宣王问:“寡人可以保民为王吗?”

孟轲说:“可以。”

齐宣王大悦:“寡人伐燕大胜,有人主张取燕,有人反对取燕。以万乘之齐,征伐万乘之燕,五十天攻取全境,决非人力可致,必是天意所致。天予不取,必遭天谴!先生是否赞成寡人取燕?”

孟轲说:“取之而燕民喜悦,大王就取,一如周武王取商。取之而燕民不悦,大王就不取,一如周文王不取商。燕人箪食壶浆,迎接齐师,乃是为了躲避水深火热。大王若是顺天应人,拯救燕民脱离水深火热,即可取燕。”

齐宣王大喜,任命孟轲为上卿,食禄十万钟。听从孟轲之言,下令建造天子专用的明堂。命令匡章诛杀燕王哙,焚烧宫室宗庙,夺取礼器重宝,一举兼并燕国。

燕王姬哙,在位四年(前320-前317),禅位燕相子之。禅位三年(前314),被齐灭国杀身。

田婴相齐二十七年(前341-前315),去年反对伐燕而罢相,今年反对灭燕而退休。

忧愤于齐威王的霸业必被齐宣王毁于一旦,病死于封地薛邑。

中山先王魏五六 齐宣灭燕谋于孟轲,乐毅存燕败于张仪 - 图1,听从司马熹之言,助齐伐燕。

中山墨者首领,坚决反对。

司马熹问:“墨子之道,是否永远主张非攻?”

墨者首领说:“是的。”

司马熹问:“那么墨家巨子唐姑果,为何率领秦国墨者助秦伐蜀?”

墨者首领说:“唐姑果背叛墨子之道,天下墨者早已不奉他为巨子。”

司马熹说:“唐姑果居于秦国,服从秦惠王。先生居于中山,也应服从中山王。如今大王决定伐燕,先生不能反对。”

墨者首领问:“相国是否赞成伐燕?”

司马熹说:“是的。”

墨者首领问:“那么相国是否赞成赵武灵王征伐中山?”

司马熹不再理睬,领兵伐燕,攻取了几十座燕国边邑。

中山先王大喜,封司马熹为蓝诸君,赦免三世死罪。用伐燕所得青铜武器,铸成圆鼎、方壶以纪功。圆鼎铭文,批评燕王哙“迷惑于子之而亡其邦,为天下戮”,表彰司马熹“亲率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辟启封疆,列城数十,克敌大邦”。

张仪所率秦军,公孙衍、赵泥所率韩、赵联军,去年相持于浊泽(河南长葛),延至今年。

秦惠王怒于魏襄王不再助秦伐韩,命令樗里疾伐魏。

樗里疾伐魏河东,重新攻取了焦邑(河南三门峡西)、曲沃(山西闻喜)。驱逐魏民,填入秦民。

樗里疾伐魏大胜,移师加入伐韩。驰援浊泽,协助张仪击溃韩、赵联军,追至浊泽西南的韩国岸门(河南许昌),斩首一万。

赵将赵泥战死,韩相公孙衍逃走。

韩宣王最终没能等到楚国救兵,被迫向秦割地求和,派遣太子韩仓入秦为质。

敌秦的公孙衍罢相,亲秦的公仲朋复相。

十四年前,乐池被司马熹夺去中山相位,与乐毅一起离开中山,转仕赵国。

乐氏兄弟仕赵,一直未受赵肃侯、赵武灵王重用。乐池心灰意懒,不思进取。乐毅必欲报复中山,等待时机。

乐毅得知齐宣王灭燕,向赵武灵王进言:“燕、赵结盟,燕国一向牵制中山。如今中山助齐灭燕,夺取燕国边邑,拓土强国,不利赵国。大王怎能坐视燕国灭亡?”

赵武灵王说:“当年中山弱于赵国,先君尚且不能战胜中山。如今中山助齐灭燕,国力增强。齐宣王灭燕,已经取代楚国,成为天下最强。寡人虽有伐齐存燕之心,无奈国力太弱。”

乐毅说:“大王单独伐齐存燕,当然难以成功。不如先与齐国换地,赵国把河东赵地划归齐国,齐国把河北燕地划归赵国。诸侯必被激怒,必将策动伐齐存燕。”

赵武灵王问:“齐宣王为何愿意换地?齐、赵换地为何必能激怒诸侯?”

乐毅说:“齐宣王担心诸侯怒其灭燕,必定愿意把河北燕地换给赵国。齐、赵、中山三分燕地,齐国可以不必独自承担灭燕罪责。诸侯不知换地乃是大王主动,误以为大王担心齐灭燕后伐赵,被迫向齐献地。诸侯必将担心齐宣王灭燕割赵以后,继续西进中原,危及自身,就会策动伐齐存燕。”

赵武灵王心悦诚服,派遣赵庄使齐,提议与齐换地。

齐宣王欣然同意。

楚怀王大怒齐宣王灭燕割赵,派遣昭滑使赵,阻止赵武灵王割地给齐,邀约赵国加入伐齐存燕。

齐宣王闻讯,急召准备返赵的赵庄:“寡人不要河东赵地,愿把河北燕地白给赵国。”

赵庄喜出望外,自居有功,返赵复命。

赵武灵王颇为心动,准备接受河北燕地。

乐毅谏阻:“大王接受河北燕地,就是与齐国、中山分赃,怎能伐齐存燕?”

赵武灵王顿时醒悟,把赵庄贬为西部重镇蔺邑(山西柳林)的守将。拒绝接受河北燕地,赵、齐换地无疾而终。

齐宣王召见孟轲:“先生支持寡人伐燕取燕,如今诸侯准备伐齐存燕,先生有何良策?”

孟轲说:“商汤最初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最初只有方圆百里。如今齐国方圆千里,大王何必害怕?《尚书》有言:‘商汤的征伐,先从相邻的葛国开始,立刻赢得天下信任。随后征伐东夷,西戎抱怨;征伐南蛮,北狄抱怨。天下民众都说:为何不先征伐吾国恶君?’商汤征伐天下,诛杀恶君,解民倒悬,如同大旱以后下雨,所以民众大悦。如今燕君虐待燕民,大王派出正义之师,征伐不义之君,燕民以为拯救自己脱离水深火热,所以箪食壶浆,迎接大王之师。然而大王之师诛杀燕民父兄,镇压燕民子弟,焚烧宫室宗庙,夺取礼器重宝,燕民怎能拥戴?天下原本畏惧齐国强大,如今大王土地加倍,如果不行仁政,必将引来天下之兵。大王唯有归还燕国宗庙重器,根据燕民意愿,重立燕君,撤兵返齐,才能阻止诸侯联合伐齐。”

齐宣王犹豫不决,不肯轻易放弃燕地。

楚怀王遣使至魏,晋见魏襄王:“大王只要加入伐齐存燕,楚怀王愿把九年前伐魏所取八城的六城,还给大王。”

魏襄王颇为心动,问策群臣。

田文反对:“大王与齐结盟,所以命我为相,怎能加入伐齐存燕?”

成陵君支持:“八年前,先王曾命公孙衍收复楚侵八城,结果损兵折将。如今大王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收回六城,应该加入伐齐存燕。”

魏襄王于是罢免田文,驱逐归齐,改命成陵君为相。又派惠施使赵,共商伐齐存燕。

赵武灵王大悦,派遣乐池往韩,把为质于韩的燕王哙幼子姬职接到邯郸,立为燕王,准备送归燕国。

张仪献策秦惠王:“齐宣王灭燕,中原诸侯畏惧齐军西进,就会调集重兵防守东境,西境防守就会空虚,有利于秦军东进。中原诸侯如果伐齐存燕成功,不利于秦军东进。我愿再次使魏,劝说魏襄王退出伐齐存燕!”

秦惠王大喜,命其使魏。

张仪到达大梁,晋见魏襄王:“秦惠王不希望大王加入伐齐存燕!齐宣王害怕楚、赵、魏三国伐齐存燕,必将归还燕地,重立燕王。楚怀王必将不再归还魏国六城。大王加入伐齐存燕,必被楚、赵欺骗,又与齐、秦结怨,空有贪地之名!”

魏襄王不听。

张仪离魏至韩,拜见亲秦的公仲朋:“秦惠王得知韩国饥荒,愿意助韩伐魏,夺回被公孙衍骗去的南阳。南阳富庶,积粮满仓,必能解救韩国饥荒。”

魏襄王得知张仪策动秦、韩伐魏,大为恐慌,派人至韩,求见张仪。

张仪说:“秦惠王不希望魏国加入伐齐存燕,韩宣王希望夺回南阳。除非魏国退出伐齐存燕,否则秦惠王必将帮助韩宣王夺回南阳。”

魏襄王无奈,宣布退出伐齐存燕,又把南阳还给韩国。

楚怀王、赵武灵王无奈,只好暂停伐齐存燕。

齐宣王得知张仪阻止了诸侯伐齐存燕,大喜过望,不再考虑撤兵,命令匡章继续占领燕地。

庄子五十六岁,惠施又从大梁来信。

庄子又摇头叹息:“如今惠施既非魏相,也非重臣,无权参与国政,已经六十七岁,仍不服老,竟然主动请缨,为魏襄王出使赵国,联络伐齐存燕。”

蔺且问:“夫子曾说,燕王哙禅位子之,动摇君位世袭,得罪天下诸侯,必有亡国之忧。齐宣王伐燕,诸侯必定不救。为何如今诸侯打算伐齐存燕?”

庄子说:“如果齐宣王仅命匡章诛杀子之,让燕王哙复位,诸侯必定支持。然而齐宣王却命匡章诛杀燕王哙,兼并了燕国。齐军从戡乱的正义之师,变成了灭燕的不义之师。诸侯担心强齐危及自身,于是转而伐齐存燕。”

蔺且问:“惠施一向主张偃兵,为何支持伐齐存燕?”

庄子说:“惠施认为,燕王哙是践行墨子之道的圣君,子之是践行墨子之道的贤相,燕王哙禅位子之,乃是墨子之道的首次重大胜利。惠施痛恨齐宣王诛杀燕王哙、子之,所以赞成伐齐存燕!”

蔺且说:“天下都说子之是篡位奸臣,没想到惠施竟然认为子之是圣贤。”

庄子说:“唐姑果先为巨子,后为秦臣,助秦伐蜀,分裂墨家,多有劣迹,确是伪装圣贤,骗取了腹五六 齐宣灭燕谋于孟轲,乐毅存燕败于张仪 - 图2信任。子之先为燕相,后为燕王,未闻劣迹,难以断言是否伪装圣贤,骗取了燕王哙信任。或许子之确如惠施所言,真是圣贤,仅因受禅为王,危及君位世袭,才被天下孔子之徒诬为篡位奸臣。不过即使子之受禅之前确是圣贤,受禅之后,为了防止太子姬平夺回王位,也会从圣贤变成否君。任何人一旦涉足庙堂,必将丧失真德。”

蔺且说:“夫子之言,解除了我的一大困惑。匡章也是涉足庙堂以后,丧失真德的显例。匡章最初反对齐威王、魏惠王称王,师从陈仲子,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后来为了保家卫国,向齐威王请命,击败伐齐秦军。此后又奉齐宣王之命接应伐秦联军东撤,仍然未失真德。但是随后又奉齐宣王之命,对伐秦联军落井下石,前后已经判若两人。如今又奉齐宣王之命,诛杀子之、燕王哙,兼并燕国,滥杀燕民。匡章已经丧尽真德!”

庄子感叹:“庙堂争权夺利毫无底线,乃是逆淘汰的大染缸,优败劣胜,你死我活,只有小人才能生存,君子无法生存。人在庙堂,身不由己,除了同流合污,另无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