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人论世,鉴往知来

庄子生平史料,仅有二十余条,为之立传极其困难。如果强凑篇幅,只能写成评传,简述庄子生平,详析庄子思想,这样既与《庄子奥义》、《庄子复原本注译》重复过多,又在庄子思想内部继续打转,而我希望展示庄子思想得以产生的特殊外部环境,于是反复权衡之后,决定写成《庄子传》暨《战国纪》。

战国两百余年,贯穿着缠绕纠结、难解难分的两条主线。一是天下诸侯的战场决胜,结果是野蛮的秦国战胜了文明的中原,决定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政治走向。一是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弈,结果是周秦的否术遮蔽了夏商的泰道,决定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思想走向。

后人欲知野蛮如何战胜文明,否术如何遮蔽泰道,困难之大,甚于登天,因为秦始皇焚烧了六国史书,汉武帝罢黜了诸子百家。

商鞅变法以后,六世秦君凭借野蛮残忍的斩首计功,厚颜无耻的无信无义,屠杀了战国两千万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费时一百多年,伐灭中原各国。同时代中原各国的官方史书,以及中原民间的百家著作,详尽记录秦军野蛮残忍,愤怒控诉秦君厚颜无耻。因此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尽烧六国史书和百家著作。

中原各国的官方史书均为孤本,秦火之后,彻底消失。中原民间的百家著作,多有弟子传承,秦灭之后,汉初重出。然而躲过秦火的百家著作好景不长,不久汉武帝采纳儒生董仲舒献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著作遭遇灭顶之灾。

秦火汉黜之后,秦国史基本完整,六国史缺失殆尽,儒家书基本完整,百家书非亡即残。辉煌灿烂的先秦文明,被秦汉否术一统天下,飞流直下三千尺,持续衰退两千年,百代皆行秦政制,万民均诵儒家经。国人难以诊断中华政治的病灶,难以探明中华思想的源头。

秦始皇尽烧六国史书之后百年,西汉早期的司马迁撰著《史记》,其战国史部分,除了依据《秦记》的秦国史事基本完整,其他各国史事大量残缺,所记少量史事不仅错讹无穷,而且拆散分记于各国编年史。因而《史记》的各国历史,仅有残缺断裂的历时性纵向罗列,缺乏天下互动的共时性横向关联,沦为秦汉僭主破坏犯罪现场之后残存的断烂朝报。

秦始皇尽烧六国史书之后两百年,西汉晚期的刘向编纂《战国策》,可以略补《史记》战国史的严重残缺,然而这些战国史残片均无系年。后世学者凭借《史记》的错讹纪年,对《战国策》史料予以系年,仍然错讹无穷。因而《战国策》的史事残片,仅有天下互动的共时性横向关联,缺乏定位精准的历时性纵向逻辑,沦为秦汉僭主谋杀先秦巨人之后残存的零余尸块。

战国史之残缺错讹,除了秦火汉黜两大浩劫,尚有诸多其他原因,姑举九例。

其一,君主多妻制度,导致各国君主时常废立太子,众多同父异母的嫡庶兄弟激烈争位,频繁篡弑。由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因此争位胜利者和篡弑成功者,常常抹去争位失败者和被篡弑之君。比如田齐太公田和死后,嫡长子田剡继位,庶幼子田午(田齐桓公)弑兄篡位,于是抹去田侯剡。又如秦武王嬴荡死后无子,同母弟嬴壮(秦季君)继位,异母弟嬴稷(秦昭王)弑兄篡位,于是抹去秦季君。各国官方史书,原本讳言丑史秽史,自隐其恶,文过饰非,不尽真实。

其二,官方史书失真,加上秦火汉黜,导致后世史家常常误少误多君主,误减误增君主在位年数。比如秦国误少秦季君,田齐误少田悼子、田侯剡,姜齐误少齐幽公,晋国误少晋悼公,卫国误少卫孝襄侯;秦国误多秦敬公,赵国误多赵武公,魏国误多魏哀侯。又如魏文侯在位五十年,误减至三十八年;魏武侯在位二十六年,误减至十六年;魏惠王在位五十一年,误减至三十六年;魏襄王在位二十三年,误减至十六年。韩哀侯在位三年,误增至六年;韩昭侯在位三十年,误减至二十六年。燕献公在位二十二年,误增至二十八年;燕闵公在位二十四年,误增至三十一年;燕简公在位四十三年,误减至三十年。田齐太公在位二十二年,误增至二十六年;田侯剡在位四年,误增至九年、十年;田齐桓公在位十八年,误减至六年;齐威王在位三十九年,误减至三十六年;齐湣王在位十七年,误增至四十年。晋出公、晋哀公、晋烈公均在位二十三年,晋出公误减至十七年、十八年,晋哀公误减至十八年、十九年,晋烈公误增至二十七年。姜齐宣公在位五十五年,误减至五十一年。宋景公在位四十八年,误增至六十四年、六十六年;宋悼公在位十八年,误减至八年;宋桓侯在位四十一年,宋剔成君在位三年,误将年数互换;宋康王在位五十二年,误减至四十七年、四十三年。

易君治丧,既是一国重大史事,又是影响各国战局变动的重要原因。君主在位年数一误,丧期随之而误,天下战局变动的原因随之不明。君主在位年数的基础性讹误,不仅导致一国一君一事有误,前君之事误为后君之事,后君之事误为前君之事,进而导致史家增减别君而强合年数,牵连别事而整体搬移,波及别国而强求一致,于是不误之国之君之事也随之而误。战国史终于真伪杂陈,因果难明。

其三,战国时代的中原,魏国变法先强,稍后齐国变法继起,最后赵国变法崛起。中原以外,楚国在战国中期之前为天下最强,秦国在战国中期之前弱于六国。战国中期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逐渐由弱变强,因此东进中原长达百余年,并非直线推进,而是反复拉锯,时进时退,攻占之地常被收复,乃至被迫或主动归还。尤其是孟尝君发动的第二次合纵伐秦,一举收复四世秦君东侵之地,把秦国打回函谷关以西。因此秦军常对同一城池一拔再拔,甚至三拔四拔。由于史料残缺不全,史家不明某地曾被收复或归还,尤其不明孟尝君曾把秦国打回原形,于是看见秦军二攻三攻已拔之地,即把真史视为讹史,进而妄改真史。

史家的有意妄改,加上传抄的无意错讹,导致残存史料的错讹程度雪上加霜,难以厘正复原。

其四,秦灭六国之前一百四十六年(前367),东周王朝分裂为西周、东周二公国。由于秦昭王在秦灭六国之前三十五年(前256)伐灭了东周朝、西周国,秦庄襄王又在秦灭六国之前二十六年(前247)伐灭了东周国,因此秦始皇尽烧六国史书之前,西周国史、东周国史早已亡佚殆尽。

战国诸侯为了代周为王而混战两百年,周分为二是极其关键的重大事变,然而《史记》失记这一重大史实,导致《战国策》之“东周(国)与西周(国)战”,如同“关公战秦琼”的笑谈,进而导致后世学者混淆东周朝之王、东周国之君,难以明白秦昭王“灭东周(朝)”之后,秦庄襄王为何又“灭东周(国)”。

其五,秦灭六国之前七十五年(前296),赵武灵王伐灭魏属中山。因此秦始皇尽烧六国史书之前,魏属中山史早已亡佚殆尽,所以《史记》没有《中山世家》。《战国策》虽有《中山策》,然而后世学者多把赵武灵王伐灭的魏属中山,误视为魏文侯伐灭以后复国的白狄中山,因而难以明白魏、赵敌对百年的真实原因,难以明白魏惠王两次伐赵大败而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难以明白魏文侯变法而启动两百年混战的最初动因。

1973年,河北平山(即魏属中山国都灵寿)魏属中山王墓出土了青铜圆鼎、方壶、圆壶。三器铭文,足以证明白狄中山(国都顾邑,即河北定县)被魏文侯伐灭之后从未复国,中山文公即魏文侯魏斯,中山武公即魏文侯长子魏击(后为魏武侯),中山桓公即魏文侯幼子魏挚;足以解释中山成公(魏挚之子)为何任命乐池(乐羊后裔)为中山相,魏惠王为何任命中山成公(魏惠王堂弟)为魏相,魏惠王为何邀请中山先王(魏惠王族侄)参加五国相王,中山公子魏牟(中山先王之子)为何姓魏;足以正确解读《战国策·中山策》等一切残存的中山史料。然而众多学者囿于成心,仍把魏属中山王墓误读为白狄中山王墓,致使重大考古发掘迟迟没有兑现重大价值。

其六,秦灭六国之前六十五年(前286),齐湣王伐灭宋国。因此秦始皇尽烧六国史书之前,宋国史早已亡佚殆尽。《史记》虽有《宋世家》,但其春秋阶段可以参考儒书《春秋》、《左传》而基本完整,其战国阶段由于史料不足而残缺错讹。《战国策》虽有《宋卫策》,然而后世学者大多凭借《史记》的错讹纪年,予以错误系年。六国史的残缺错讹尚且乏人厘正复原,不属七雄的宋国史更加无人厘正复原。

其实宋国是七雄之外的最大千乘之国,宋康王拓地三百里,号称“五千乘劲宋”,又是居于天下之中的前朝遗邦。东之强齐,南之强楚,西之强秦,北之强魏和强赵,为了代周为王而分从四方问鼎中原,无法绕开宋国。只要深入疏理残存史料,宋国史就能大致厘正复原。

其七,战国中期的合纵连横,导致反间之事频繁。比如楚怀王派遣昭滑使越反间而相越,最终灭越。赵武灵王派遣楼缓使秦反间而相秦,最终破秦。秦昭王派遣吕礼奔齐反间,导致孟尝君罢免齐相而转任魏相,放弃合纵伐秦而转为合纵伐齐。燕昭王派遣苏秦使齐反间而相齐,最终灭宋破齐。反间之事,原本极端隐秘,当时已经知者极少,秦火汉黜之后更加鲜为人知。苏秦为燕使齐反间,则是最为隐秘又最为重大的战国秘史,司马迁、刘向全然不知,因此《史记》、《战国策》误将苏秦移前三十年,变成张仪师弟,共同师从子虚乌有的鬼谷子。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战国纵横家书》。全书二十七篇,除了九篇附录,十八篇是苏秦遗稿,均为苏秦游说陈轸、燕昭王、齐湣王、魏昭王、秦昭王、赵惠文王、齐相孟尝君田文、赵相奉阳君李兑、秦相穰侯魏冉的对话记录和信件底稿。第四篇是齐伐宋第二年(前287),苏秦在齐致燕昭王的密信,详尽回顾了为燕反间至此十五年(前301-前287)的过程细节,力辩自己从未叛燕忠齐。苏秦遗稿足以纠正《史记》、《战国策》关于苏代、苏秦、苏厉三兄弟的种种谬误(误以苏秦为兄,苏代为弟),足以揭破苏秦为燕反间十八年(前301-前284)的惊人秘史。然而整理者囿于《史记》的错讹纪年,未能对《战国纵横家书》做出正确排序、精确系年和合理解读。至今四十年,其他学者也未深入研究,致使重大考古发掘迟迟没有兑现重大价值。

其八,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百家著作亡佚残缺,道家著作也不例外。因此《关尹子》、《列子》、《子华子》亡佚(或许包括杨朱之书),《文子》真伪杂陈。儒家官学仅对《老子》、《庄子》难以剿灭,只能先篡改到面目全非,再反注到反转宗旨。传承泰道、反对权谋的真《老子》,于是变成了鼓吹否术、宣扬权谋的伪《老子》。拒绝臣服、反对混世的真《庄子》,于是变成了鼓吹臣服、宣扬混世的伪《庄子》。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老子》帛书。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墓出土了《老子》竹简。足以证明今本《老子》的关键字句,多被后儒篡改。然而众多学者囿于窃据权威两千年的伪老学成心,未能深入研究马王堆、郭店《老子》,致使重大考古发掘迟迟没有兑现重大价值。伪老学、伪庄学至今窃据权威,毒害天下。

其九,伏羲画六十四卦,并予命名,乃是中华文明黎明时期的初始史实,中华民族“开天辟地”(认知天地本质,确立天地之道)的根本史实,因而夏代《连山》、商代《归藏》、周代《周易》均有六十四卦及其卦名。由于周之灭商、孔子从周、独尊儒术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变,无不导致《周易》取代《连山》、《归藏》,因此秦火汉黜之后《连山》、《归藏》亡佚。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汲郡魏襄王墓出土了《归藏》(孔子得之于宋,子夏携之至魏),包括六十四卦及其卦名,因其危及《周易》、《易传》权威,唐宋以后再次亡佚(同时出土的魏史《竹书纪年》,因其危及《史记》权威,也在唐宋以后亡佚。仅有价值最小的小说《穆天子传》,因其不会危及官学权威,独存至今)。此后国人仍然盲信积非成是的权威谎言,以为编纂《周易》的周文王始叠八卦为六十四卦,始定六十四卦卦名;不知中华第一圣山泰山之名,取自伏羲泰卦;不知儒家官学以《周易》、《易传》为权威根据而鼓吹的庙堂否术“天尊地卑,君尊臣卑”,违背《连山》、《归藏》、《老子》、《庄子》一脉相承的伏羲泰道“天柔地刚,君柔臣刚”。

1993年,湖北王家台秦墓出土了《归藏》竹简,包括六十四卦及其卦名。至今二十年,仍未整理出版,遑论深入研究,致使重大考古发掘迟迟没有兑现重大价值。国人仍把《周易》视为中华真道的至高宝典,不知《周易》实为中华伪道的终极根据,不知《周易》打开了两千年庙堂黑暗的潘多拉之盒。正如鼓吹《周易》伪道的《易传》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两千年悖道“道统”,导致了形而下的两千年悖道“政统”。中华民族失典忘祖两千年,无法认祖归宗,只能认贼作父,盲信“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盲信“皇帝封泰山而得天下”,有眼不识泰山。

独一无二的战国时代,奠定了此后两千年中国文化的一切独特性,催生了作为中国思想根源的诸子百家,造就了高居先秦绝顶的庄子,所以我把研究战国视为研究百家的前提,又把研究百家视为研究庄子的前提。由于战国史残缺错讹,疑难重重,因此我研究战国史的时间精力,超过研究百家书和《老子》、《庄子》。潜心战国三十年,反复研究了无数历史疑案,只要新见不能验于所有战国史残片、百家书残片,立刻推倒重来。积累多年而不敢轻率发表的大量笔记,成了撰写本书的重要准备。

战国二百六十年(前481-前221)。庄子之前百余年(前481-前370),是序盘布局阶段。庄子一生八十四年(前369-前286),是中盘决胜阶段。庄子之后六十五年(前285-前221),是收官残局阶段。庄子一生,恰好处于历史改道、鉴往知来的战国中期。前可统观战国为何如此布局,回眸此前两千余年的伏羲泰道为何逐渐式微。后可展望战国为何如此收官,预判此后两千余年的庙堂否术为何逐渐强化。

全书采用编年史体例,逐年叙述战国史事和庄子生平,每年一章,共计百章。庄子生前十二年为引子,庄子在世八十四年为本传,庄子殁后四年为尾声。前后各加略史,以观中华全史。

每章前半为《战国纪》,按时间先后叙述一年之中的天下各国史事,略做合理连缀,揭破天下互动的共时性横向关联。百章之间,略做因果勾连,揭破战国进程的历时性纵向逻辑。

每章后半为《庄子传》,按时间先后叙述庄子与诸子、诸侯互动的相关史迹。二十余条庄子生平史料,植入相关之年,仅占四分之一章节。其余四分之三章节,缺乏庄子生平史料,为免凭空虚构庄子史事而导致失真,因而立足道家立场,根据其他史料,虚拟庄子与其本师子綦、友人庖丁、弟子蔺且等人的对话,评议天下时事,抉发先秦秘史,演绎庄学义理,揭破庄子与诸子、诸侯互动的共时性横向关联。百章之间,穿插诸侯与诸子、否君与痞士的互动,重点展开老子之后的道家发展,孔子之后的儒分为八,墨子之后的墨离为三,揭破道、儒、墨互动博弈的历时性纵向逻辑。

概而言之,每章前半叙述形而下的诸侯之战,展示野蛮为何战胜了文明;每章后半叙述形而上的诸子之争,展示否术为何遮蔽了泰道。

全书没有凭空虚构一人一事,所有内容均有史料依据,少量内容是史料残片的逻辑延伸。书稿原有大量注释,乃是史料原文及其考证辨析,因其数倍于正文,付梓之前全部删去。有心学术的专家不难按图索骥,无意追究的读者不妨得意忘言。

本书篇幅,《战国纪》远远超过《庄子传》,似有颠倒主次之嫌。其实庄子毕生自觉边缘化,力求“无用之大用”,亦即无用于庙堂,大用于江湖,无用于小年,大用于大年。假如把庄子从时代边缘,移至舞台中心,反失历史之真。只要诸侯、诸子的百年互动,有助于读者理解庄子思想和百家思想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后来遭到否君痞士焚毁、罢黜、剿灭、篡改、反注、遮蔽的历史成因,本书即已达到目的。

禅门有言:“千年暗室,一灯即明。”禅学乃是秦火汉黜之后,庄学因应悖道外境的特殊变体,庄学正是照亮两千年庙堂黑暗的江湖明灯。久处陆地之鱼,大多变成鱼干,不知江湖浩淼无际。久处暗室之人,大多变成盲瞽,不知庄学烛照千年。近世盲瞽,常喜援引西哲伊拉斯谟之言:“盲瞽国度,独眼为王。”于是欲保庙堂国粹者,膜拜独眼俗王,欲破庙堂国粹者,宗奉欧西大哲。不知双目如炬的先秦至人庄子,早已藐视俗君僭主,超越欧西大哲。

庄子主张“至知忘知,自知无知”,“吾生有涯,知也无涯”,略同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庄子主张“自适其适,以德为循”,反对“适人之适,役人之役”,略同于尼采的“不要跟随我,跟随你自己”。尽管高居庙堂的儒学伪道,与欧西自由精神大异其趣,然而隐于江湖的庄学真道,却与欧西古今大哲莫逆于心。

天道遍在永在,然而人难尽知。每个人的思想言行和祸福命运,均为内德、外境互动所致。

适人之适、役人之役者,失身六合之内,内化而外不化,于是违背天道,丧失内德,迎合外境。外境成为人生选择的决定力量,必然悖天而事人,逆命而卜运,拒福而求幸,沦为悖道外境的牺牲品。内德被伪道洗脑、伪德压抑而终生潜藏心底,仅在生命将终的垂暮之年,撒手人寰的临终之前,才有痛悔平生的回光返照。

自适其适、以德为循者,游心六合之外,外化而内不化,于是顺应天道,因循内德,因应外境。内德成为人生选择的决定力量,必然应天而因人,安命而顺运,祈福而拒幸,尽其所受乎天,纵浪大化之中,与天地万物共舞。外境仅是调整顺道循德之具体路径的非决定力量,因而超越悖道外境,不再沦为悖道外境的牺牲品。

身处秦火汉黜之后两千年,我准备半生,写作八年,终于在年届五十之时,凭借残存历史文献和新出考古材料,尽己所能完成了纪念庄子化蝶两千三百周年(前286-2014)的庄学三书:《庄子奥义》揭破庄学真义,《庄子复原本注译》复原庄书真貌,《庄子传》还原战国真史。唯愿庄学三书的文史哲全息图景,有助于颠覆秦火汉黜伪造的历史谎言,有助于治疗庙堂伪道导致的民族内伤,有助于接续江湖真道传承的先秦元气。

二〇一二年九月三日,记于道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