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乐毅破齐苏秦车裂,魏牟慕庄蔺且传道

前284年,岁在丁丑。庄殁二年。

周赧王三十一年。秦昭王二十三年。楚顷襄王十五年。魏昭王十二年。韩釐王十二年。赵惠文王十五年。齐湣王十七年(卒)。燕昭王二十八年。鲁湣公十九年。卫嗣君三十一年。

苏秦派遣秘使返燕,通报燕昭王:“去年秦、赵伐齐,我已成功离间齐、赵。如今诸侯伐齐的形势已经明朗,齐国已经陷入孤立。报仇雪耻已经时机成熟,大王可以公开伐齐!我将按照既定方略,确保燕军必胜,齐军必败!”

燕昭王大喜,亲率燕军前往邯郸,会见赵惠文王:“齐灭宋后,空前强大。寡人愿命燕军,为大王之师充当前驱!”

赵惠文王忌惮强齐,欣然从命。

乐毅率领燕、赵联军伐齐,燕军居前,赵军押后,直逼济水西岸。

齐湣王大怒:“燕昭王忠齐二十八年,竟敢公然背叛寡人!”

宋郭奉苏秦之命,向齐湣王进言:“大王已经撤空了齐、燕边境的驻军,燕军不从齐、燕边境直接偷袭,反而绕道赵国,可见燕昭王仅是受到秦、赵胁迫而无奈伐齐,计策游疑未定,并非真心背叛大王和武安君。大王为何不让武安君领兵御敌?以武安君之贤,率领强齐之兵,迎战弱燕之师,必定大获全胜。燕军一破,赵军必定听命。大王破燕服赵,就能号令天下!”

齐湣王听从其言,调集倾国之兵,任命苏秦为主将,准备一举击溃赵、燕联军。

苏秦假装推辞:“我不擅长兵事,大王最好另命主将。”

齐湣王说:“去吧!寡人相信,先生无所不能!”

苏秦率领齐军,开赴济水,迎战燕军。故意战败,损兵二万人。

苏秦派遣苏厉赶回临淄,向齐湣王请罪:“大王强行命我担任主将,如今战败,损兵二万人,恳请大王治罪!”

齐湣王说:“这是寡人之过,武安君无罪!”

宋郭又说:“昨日之战,燕军乃是侥幸获胜,大王可命武安君明日再战。武安君初战小败,明日必以大胜报答大王信任!”

齐湣王正在考虑是否换将,听了宋郭之言,打消换将之念。

苏秦坚辞,齐湣王不听。

次日再战,苏秦又故意战败,损兵三万人。

苏秦兵败,回到临淄,请求治罪。

齐湣王不听。

赵惠文王眼见弱燕二败强齐,命令赵军加入伐齐。

魏昭王与赵惠文王同进退,终于听从孟尝君,也命魏军加入伐齐。

韩釐王与魏、赵同进退,也命韩军加入伐齐。

秦昭王忌惮赵国骑兵,也命秦军加入伐齐。

兼相燕、赵的乐毅,统帅燕、赵、魏、韩、秦五国联军,陈兵济水西岸,等待齐军决战。

苏秦二战皆败,齐湣王考虑改命匡章、司马穰苴为主将。

苏秦向齐湣王进言:“大王三年灭宋,其实仅用两年。第一年命令冷向伐宋,攻取淮北;第二年转命赵信伐宋,无功而返;第三年再命冷向伐宋,一举灭宋。宋国远比中山强大,但是号称天下第一良将的赵武灵王,用了十多年才伐灭中山,冷向仅用两年就伐灭了宋国。可见冷向远胜赵武灵王,实为天下第一良将。大王不如改命冷向为主将,必可大败五国之兵!”

齐湣王听从其言,不用匡章、司马穰苴,改命冷向为主将,达子为副将,率领五十万齐军,在济水西岸与五国联军决战。

两军对垒,擂响战鼓,兵锋将合。

冷向按照苏秦预定方略,突然鸣金,齐军转为撤退。

乐毅尽知苏秦预定方略,继续擂鼓,联军立刻冲锋。

冷向独驾一车先逃,从此不知下落。

齐军正在撤退,又失主将,自相践踏,折损大半。

副将达子收拾残部,准备再战,齐军士气低落。

达子派人返回临淄,恳请齐湣王犒赏三军,激励士气。

齐湣王大怒:“败军之将,怎能要求犒赏?”

达子勉力再战,奋勇战死,齐军残部覆灭。

燕昭王大喜,亲临济水前线,犒赏三军,封乐毅为昌国君。

齐军主力瞬间尽灭,齐湣王难以置信。

宗室陈举冒死进谏:“大王宠信苏秦,不知苏秦误国。苏秦二战皆败,大王不予治罪!冷向离韩奔齐,大王不用,苏秦用之!冷向身为主将,鸣金动摇军心,临阵一乘先逃!苏秦用人不当,大王理应治罪!”

齐湣王大怒:“胜败乃兵家常事,武安君对寡人忠心不二!”

司马穰苴冒死进谏:“十一年前,我奉大王之命伐燕,攻取十城,杀死二将。大王听信苏秦之言,归还十城,从此被他蛊惑!苏秦为燕谋齐,在齐反间,骗得大王信任,先让大王得罪天下,再让大王一败涂地!”

齐湣王大怒:“命你伐燕的并非寡人,而是孟尝君!你先得孟尝君重用,后被寡人弃用,难怪怨恨寡人!你明知孟尝君离齐相魏以后,背叛寡人,处心积虑策动诸侯伐齐,被武安君一再挫败,竟敢诬陷武安君背叛寡人!”

齐民狐援冒死进谏:“周武王灭商以后,仅把殷商的九鼎陈列于周廷,但是不许殷商的社稷立于天下,不许殷商的乐舞奏于宗庙,乃是为了引以为戒。大王千万不要让齐国的大吕陈列于诸侯的朝廷,不要让太公的社稷不得立于天下,不要让齐国的乐舞不得奏于宗庙。”

齐湣王大怒:“庶民怎敢妄议国事,诅咒寡人!”

立刻在东闾公开诛杀陈举、司马穰苴、狐援,宣布:“胆敢诽谤寡人,谗言苏秦,杀无赦!”

从此宗室离心,大臣不亲,百姓不附。

齐国群臣不再进谏,秘密商议:“苏秦不死,齐国必亡!”

派遣勇士,刺杀苏秦。

苏秦被刺,伤重将死。

齐湣王大怒:“寡人必将缉捕刺客,为先生报仇!”

苏秦临死,进献最后一策:“大王远胜齐桓公,我却不如管仲,不能继续辅佐大王,亲见大王成就汤、武之业!大王可把我的尸体,车裂于东闾。发布公告:‘苏秦乱齐,为燕反间!刺客忠齐,寡人有赏!’刺客必来请功领赏,大王就能为我报仇!”

齐湣王大恸,依计而行。

刺客中计现身,晋见齐湣王:“我刺杀苏秦,乃是为国除害,不愿请功领赏。愿为大王领兵御敌!”

齐湣王怒杀刺客,车裂于东闾。

东周国洛阳人苏秦,三十九岁游楚,四十岁仕齐,四十五岁为齐使秦,四十九岁离齐仕燕。五十岁为燕使齐,反间十八年(前301-前284),助齐灭宋,助燕破齐,被刺身亡,终年六十七岁(前350-前284)。死前自请车裂,诱引刺客现身,成功复仇。

苏秦既死,门客宋郭、盛庆、辛谒、韩山,纷纷携带细软,逃离临淄,不知所踪。

公孙弘不知苏秦为燕反间,被其利用,未能破秦,反而破齐,愧对九泉之下的公孙衍、公孙喜,也逃离临淄,不知所踪。

苏厉护送苏秦遗体归葬洛阳,盛大车队到达洛阳郊外。

苏代带领苏氏宗族,远迎苏秦灵柩。

苏代之妻,苏厉之妻,跪伏道旁,不敢抬头。

苏厉说:“你们当年奚落二哥无能,如今二哥已死,为何如此恭敬?”

二人说:“我们都是妇人之见,有眼无珠,不知二哥竟是不朽伟人!”

苏厉以其余生,把苏秦亲撰的反间记录,编纂成册,藏诸名山。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整理者命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苏代读毕,衷心叹服:“二弟真是有心人!竟然每事必有记录,每信必留底稿。”

苏厉说:“二哥保存这些即时记录,一是预防燕昭王听信田代、孙去疾之流的谗言,怀疑二哥叛燕忠齐。二是确保二哥只手操纵天下,帮助弱燕击破强齐的旷世奇功,不因极度隐秘而彻底湮灭。”

乐毅击破齐军主力,遣返秦军、韩军,任凭魏军、赵军瓜分宋地。

魏军占领了与魏相邻的宋地商丘(河南商丘)、陈留(河南陈留)。

赵军占领了与赵相邻的宋地河间(河北河间)。

魏相孟尝君,收复了封地薛邑。

秦相魏冉,保留齐封之地定陶。

乐毅、剧辛率领燕军独攻齐国,一举攻破临淄。尽取珍宝重器,烧毁宫室宗庙。

燕军乘胜深入齐境,用了半年时间,攻取七十余城,占领齐国大部。

齐国全境,仅剩四座孤城,未被燕军攻克:莒邑(山东莒县),聊城(山东聊城),阳晋(山东郓城),即墨(山东平度)。

齐湣王逃出临淄,流亡保持中立的卫国,大惑不解:“寡人想不明白,为何竟会亡国?”

公玉丹说:“我以为大王已经明白,没想到还不明白!大王之所以亡国,乃是因为过于贤明。当今天下诸侯,均为不肖之主,无不嫉恨大王贤明,因此联合伐齐,导致大王亡国。”

齐湣王仰天长叹:“贤明之君,为何竟有如此磨难?”

公玉丹说:“传说远古贤君,失去天下而无恨色。我以前不敢相信,如今亲见于大王。大王曾经号称东帝,雄霸天下,如今失去齐国,仍然容光焕发,神态自若,视天下为身外之物,一如远古贤君,岂是不肖之主可比!”

齐湣王叹息:“苏秦死后,只有你最了解寡人了!寡人客居卫国数月,腰带已经放宽了三次!”

楚顷襄王没有加入伐齐,召见淖齿:“齐弱有利于楚,齐强不利于楚。齐灭更不利于楚,因为齐灭之后,秦必伐楚。寡人不愿齐灭,你可领兵救齐!”

淖齿奉命救齐,先趁乱收复淮北,然后把齐湣王接到莒邑。

齐湣王把莒邑东庙设为行宫,任命淖齿为相,准备复国。

淖齿相齐不久,听说齐湣王怀念苏秦,厌恶自己。

于是命人假扮秦使,晋见齐湣王:“大王以燕臣苏秦为相而亡国,为何又命楚臣淖齿为相?”

齐湣王说:“淖齿怎能与苏秦相提并论!”

淖齿大怒,抽了齐湣王的筋,吊在莒邑东庙的横梁之上。

齐湣王田地,被吊一夕咽气。在位十七年(前300-前284),国破身死。

太子田法章化装逃走。

莒邑少年王孙贾,年仅十五岁,新近成为齐湣王侍卫。

值夜过后,清晨回家,告诉母亲:“大王不知所踪!”

母亲说:“你有幸事奉大王,晨出暮归,暮出晨归,我都高兴。既然大王失踪,你怎么有空回家?”

王孙贾冲出家门,当街大喊:“奸贼淖齿祸乱齐国,弑杀大王!愿意随我杀贼的齐人,袒露右肩!”

瞬间招募了四百多名莒邑少年,突入东庙,杀死淖齿。

楚国山中,魏牟请教詹何:“燕昭王破齐报仇,是否可算贤君?”

詹何说:“燕昭王复国以后,仿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誓报齐仇。勾践被吴击败之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用了二十年时间,终于灭吴报仇。燕昭王即位第八年招贤,同样用了二十年时间,终于破齐报仇。勾践和燕昭王,从庙堂利害来看,可谓难得的贤君,从江湖祸福来看,则是民众的灾星。从世道变迁来看,勾践之时既有范蠡,也有文种,燕昭王之时没有范蠡,仅有文种。看来你十分仰慕勾践、燕昭王,尽管身居江湖,仍然心系庙堂,没忘赵灭中山之仇。”

魏牟大为羞愧:“公孙龙的名学极为难懂,我十五岁时一听就懂。我二十四岁师从夫子,闻道至今,已有十三年,为何至今仍未悟道?”

詹何说:“宋人庄子,师从文子弟子南郭子綦,尽得老聃之道!你在我处不能悟道,何不北行拜见庄子?”

庄殁二年,三十七岁的魏牟来到蒙邑,叩开庄子家门。

庄遍说:“父亲已死两年。”

魏牟怅然若失:“莫非我今生无缘悟道?”

庄咸说:“蔺且先生师从父亲半生,尽传其道。”

魏牟恳请庄遍、庄咸引见,拜见蔺且。

蔺且说:“吾师留有遗著七篇,你既有心学道,不妨读之。”

魏牟喜出望外,留在蒙邑,师从蔺且学道。

魏牟说:“我早年遍读百家之书,以为名家之言最为高深难懂。后来在詹何之处得读《老子》,发现老聃之道更为高深难懂。如今在先生之处得读庄子之书,始知庄子之道最为高深难懂。”

蔺且说:“庄子之道是否高深,姑且不论。你觉得何处难懂?”

魏牟说:“老聃之书,固然隐晦其言,恍惚其旨,毕竟直言其事,直言其理,尽管难以悟透,多读仍有所悟。庄子之书,极少直言其事,直言其理,多为故事,故事虽然极为有趣,但是其中人物各言其事,各言其理,难明何为庄子真意。”

蔺且说:“如今泰道式微,否术猖獗,不宜明褒泰道,明斥否术,所以庄子不得不支离其言,晦藏其旨。庄子之书,共有三言。”

魏牟说:“愿闻三言之义。”

蔺且说:“故事之言,谓之寓言。重复之言,谓之重言。支离之言,谓之卮言。寓言乃是借事言道的案例,便于阅者举一反三。由于寓言晦藏其旨,阅者难明其旨,所以又用重言、卮言,点明寓言晦藏之旨。”

魏牟问:“老聃隐晦其言,恍惚其旨,能够领悟之人已经极少。庄子进而支离其言,晦藏其旨,能够领悟之人岂非更少?”

蔺且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必定大笑。痞士闻道,必将篡改。可见传道之言,如果浅显易懂,益处不大,害处不小。老聃隐晦其言,恍惚其旨,由于直言其事,直言其理,其书仍然多被痞士篡改,而且极易篡改,仅改一字,意思全反。庄子有鉴于此,不仅支离其言,晦藏其旨,而且不再直言其事,直言其理,并不影响上士莫逆于心,勤而行之,却使中士、下士、痞士难明其义,不易篡改。只有这样,庄子之书才能传之久远。”

魏牟说:“原来庄子三言,用意如此深远。不过弟子以为,庄子是以卮言为蔓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卮言至关重要,所以蔓衍各处。重言则是真言,可免理解有误。寓言则是譬解,用于广演其道。”

蔺且大悦:“你迟迟不能领悟老聃之道,竟能迅速领悟庄子之道。我追随庄子半生,根据亲见亲闻,写了五篇释庄之文,或许有助于理解。还有一些记录庄子言行的零散札记,你也可以参考。”

魏牟读毕蔺且释庄之文,大为叹服:“经过先生解说,结合庄子言行,庄子三言果然易懂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