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李兑诛赵孟尝死薛,魏牟改宗尽弃方术

前283年,岁在戊寅。庄殁三年。

周赧王三十二年。秦昭王二十四年。楚顷襄王十六年。魏昭王十三年。韩釐王十三年。赵惠文王十六年。齐襄王元年(在莒)。燕昭王二十九年。鲁湣公二十年。卫嗣君三十二年。

赵惠文王二十七岁,其弟平原君赵胜二十六岁。

平原君向赵惠文王进言:“李兑饿杀父王,专权乱国,私欲熏心,愚蠢无谋。为了得到宋地定陶作为封地,助齐伐宋无功,受到苏秦愚弄。为了得到魏地河阳作为其子封地,策动伐秦无功,受到孟尝君愚弄。大王亲政已经八年,李兑仍然专擅国政,自命三晋盟主和纵约之长,权倾天下十一年,诸侯仰其鼻息,最终徒逞其威,不仅寸功未立,反而加剧秦祸东来。大王前年仅予罢相,不足惩治乱臣!”

赵惠文王听从其言,诛杀李兑,改命平原君为相。乐毅仍然兼相燕、赵。

赵惠文王受制于李兑之时,无所事事,沉迷剑术。诛杀李兑之后,积习难改,仍然沉迷剑术。

平原君进谏:“父王死后,李兑无能,未能遏制秦军卷土重来。大王继续沉迷剑术,怎能阻止秦祸及赵?”

赵惠文王不听,命令廉颇率领赵军,配合乐毅继续伐齐。

乐毅率领燕军,攻取了聊城(山东聊城)。

廉颇率领赵军,攻取了阳晋(山东郓城)。

齐境全境,仅剩莒邑(山东莒县)、即墨(山东平度)两座孤城。

齐国太子田法章,躲入民间,改名换姓,做了莒邑太史敫的家仆。

太史敫之女发现,新来男仆状貌气度异于常人,心生爱慕,偷施衣食,与之私通。

齐国群臣在莒邑城内,到处寻访太子。

田法章担心危险,躲藏很久才敢现身,得到齐臣拥立,在莒邑东庙即位,即齐襄王。

遣使通报天下诸侯:“幸赖社稷神灵庇佑,齐国已有新王。”

齐襄王把太史敫之女立为王后,封号君王后。生子田建,立为太子。

秦昭王四十三岁,不愿齐国死灰复燃,多次邀约赵惠文王共同灭齐。

平原君向赵惠文王进言:“父王实行胡服骑射,一是为了伐灭中山,二是为了遏制暴秦。大王如果助秦灭齐,不利于遏制暴秦。”

赵惠文王听从其言,拒绝助秦灭齐。

魏冉向秦昭王进言:“齐国已破,乐毅仍在追剿齐国残部。赵惠文王不愿助秦灭齐,秦军难以劳师远征。如今胆敢对抗秦国的赵武灵王、齐湣王、苏秦、李兑,都已先后死去,唯有孟尝君仍为魏昭王重用。孟尝君伐齐报仇已毕,又已收复薛邑,极有可能重新策动合纵伐秦,大王应该继续伐魏。”

秦昭王听从其言,为免楚国救魏,亲往楚地鄢邑(河南鄢陵)会见楚顷襄王。

楚顷襄王庆幸于齐破以后,秦昭王不谋伐楚而谋伐魏,承诺决不救魏。

秦昭王又约韩釐王共同伐魏。

韩釐王畏惧秦伐,于是罢免敌秦的公叔,让亲秦的韩辰复相,同意助秦伐魏。

秦、韩联军伐魏,攻取安城(河南原阳),进围魏都大梁。

孟尝君又向赵、燕求救。

赵惠文王不愿齐破以后,秦再灭魏,又与燕昭王共同救魏。

秦、韩联军忌惮赵、燕骑兵,立刻退兵。

魏都大梁首次遭到秦军围攻,虽得赵、燕之救而幸免陷落,魏昭王仍然十分后怕,终于明白,只要孟尝君相魏一日,秦昭王不可能停止伐魏。于是罢免孟尝君,改命庶子魏无忌为相,封为信陵君。

又把信陵君之姐魏氏,嫁给平原君,希望借赵抗秦。

孟尝君罢免魏相,重归薛邑。

回想自己为泄私愤,放弃合纵伐秦,转而合纵伐齐,本意是薄惩齐湣王,然后返齐复相,继续合纵伐秦。不料合纵伐齐一旦启动,自己再难掌控,竟为苏秦作嫁,导致弱燕击破强齐,齐湣王惨死莒邑。尽管薛邑失而复得,但是自己失去强齐后盾,即被魏昭王抛弃。

孟尝君痛悔一念之差,铸下大错。一世英名,尽付流水。如今身为齐国宗室,却从齐国功臣变成齐国罪人。自伤自嗟,很快病死,终年六十三岁(前345-前283)。

魏昭王闻讯,出兵灭薛。

孟尝君田文,先相魏三年(前316-前314),再相齐十九年(前312-前294),兼任秦相一年(前299),后相魏十一年(前293-前283)。伐楚五年(前303-前299),伐秦三年(前298-前296),伐燕一年(前295),伐齐十年(前293-前284),无不大胜。然而伐破母邦,自毁长城。身死薛灭,子孙绝祀。

秋天,秦昭王亲往魏冉新得封地定陶,再次会见楚顷襄王,商议共同伐赵。

秦昭王一到定陶,发现定陶作为天下第一商都,税赋冠绝天下,富丽奢华超过七雄国都。如今魏冉之富,已经超过秦国王室。终于明白,魏冉前年反对伐齐,去年五国破齐以后,又听凭诸侯瓜分宋地,不为秦国争得寸地,都是为了保住定陶。

于是大为不快,立刻罢免魏冉。

楚顷襄王为了预防秦伐,罢免了亲秦的庶弟子兰,改命宗室公子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

春申君相楚,上朝进言:“如今齐国大破,魏、韩臣服秦国,燕国远离秦国,楚、赵成了秦军征伐的两大目标,秦昭王不伐赵,必伐楚。大王想要避免秦伐,不如把秦昭王垂涎已久的和氏璧,献给赵惠文王,诱使秦、赵两强互战。”

楚顷襄王说:“和氏璧乃是传国重宝,怎能拱手献出?”

春申君说:“大王如果不能借助赵国,削弱秦国,将与魏、韩、齐同命,怎能保住和氏璧?献出区区玉璧,诱使秦、赵互战,岂非舍轻得重?”

楚顷襄王听从其言,忍痛割爱,派遣庄辛使赵献璧。

庄辛到达邯郸,晋见赵惠文王:“赵武灵王雄才大略,北驱东胡,东灭中山,西破暴秦,跃居天下最强。大王承父之威,年轻有为,如今赵、燕一体,兼并齐、宋,疆域超过天下一半,声势盖过战国以来所有强国。敝国之王认为,天下重宝和氏璧,不该属楚,应该归赵。”

赵惠文王接过和氏璧,看见上刻“天子宝玺”四字,喜出望外,重赏庄辛。

平原君拜见庄辛:“大王沉迷剑术,无心国事,我屡谏无效。如今大王赏识先生,先生能否劝说大王不再迷恋剑术,尽心国事,率领中原诸侯合力抗秦?”

庄辛欣然承诺:“我将进言剑术,劝说大王不再沉迷剑术。”

平原君说:“大王自幼身穿胡服,喜欢身穿胡服的剑士,不喜欢身穿儒服的儒士。先生身穿儒服,大王必不相信先生精通剑术。”

庄辛于是改穿胡服,再次晋见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问:“先生原先身穿儒服,如今改穿胡服,莫非精通剑术?”

庄辛说:“即使十步一人阻挡,我照样杖剑横行千里。”

赵惠文王大惊:“先生的剑术,可谓天下无敌!请问先生之剑,长短多少?”

庄辛说:“我有三柄剑,分别是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听凭大王挑选!”

赵惠文王说:“愿闻天子之剑。”

庄辛说:“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剑锋,以齐地、泰山为剑刃,以晋地、卫地为剑脊,以二周、宋地为剑环,以韩地、魏地为剑柄;以四夷、四季为剑鞘,以渤海、恒山为剑穗。此剑一出,匡正诸侯,威服天下。”

赵惠文王问:“何为诸侯之剑?”

庄辛说:“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为剑锋,以清廉之士为剑刃,以贤良之士为剑脊,以忠圣之士为剑环,以豪杰之士为剑柄。此剑一出,国人听命,百姓臣服。”

赵惠文王问:“何为庶人之剑?”

庄辛说:“庶人之剑,身穿胡服,对面击刺,上斩颈脖,下刺肺肝,如同斗鸡。一旦命丧剑下,再也无益于国。如今大王身为万乘之主,竟然喜好庶人之剑,我为大王深感羞愧。”

赵惠文王茫然若失。

庄辛告辞。

平原君随即进言:“齐国之所以取代强魏,乃因田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在稷下大力招贤。齐国之所以久霸中原,乃因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父子两代在薛邑大量养士。孟尝君之所以大破暴秦,乃因养士三千。弱燕之所以大破强齐,乃因燕昭王仿效齐国,修筑黄金台招贤。可见先得天下之士,必得天下之土。父王实行胡服骑射以来,赵国骑兵已对秦军步卒取得优势。大王只要仿效齐、燕,招览天下贤士,必能击破暴秦,代周为王。”

赵惠文王听从其言,驱逐剑士,招纳贤士。

平原君酷爱名家之学,尊崇离魏返赵的名学巨子公孙龙。不喜儒家之学,冷遇离齐返赵的儒学大师荀况。

去年乐毅破齐,稷下学士离齐,多归平原君门下。

今年孟尝君死去,门客星散天下,多被平原君收揽。

平原君仿效孟尝君,也养士三千,成了中原诸侯合纵反秦的最新策动者。

庄殁三年,魏牟师从蔺且,阅读庄子遗著七篇,蔺且释庄五篇和零散札记,迅速领悟庄学。

魏牟说:“我终于明白,早年迷恋的公孙龙名学,尽管极为精微,然而仅是方术,并非道术,无益于顺道循德,全生尽年。”

蔺且说:“我一生师从庄子,略知庄子道术,很少涉猎杂学,不通百家方术。你转益多师,精通百家方术,既有其利,也有其弊。能去成心则利,不去成心则弊。”

魏牟说:“弟子明白了!只有损之又损之,才能从为学增知,变成为道去知,息黥补劓,破茧化蝶,鲲化为鹏,抵达南溟。”

魏牟遵循师教,撰写了不朽名篇《秋水》,贬斥儒墨方术,畅论老庄道术。其中化入不少蔺且散记的庄子言行和庄惠对话。

蔺且读毕《秋水》,大为欣喜:“我零散杂录的庄子言行,原本朴素无华,被你巧妙化入文章,文采远胜于我。所论庄学精微,义理不逊于我。如此看来,司马熹虽有大罪,也有大功!”

魏牟不解:“先生何出此言?”

蔺且微笑:“司马熹先乱宋国,唆使宋康王逐兄篡位,导致庄子辞去漆园吏,终生不仕,成了道术宗师。司马熹后乱中山,唆使中山先王立阴姬为王后,导致你没能立为中山太子,远离庙堂,成了庄学传人。”

魏牟恍然大悟:“先生一言,使我尽忘郁积半生的俗念。从此以后,我对庙堂再无任何留恋。我的兄长魏成为中山嗣王,我的侄子魏尚成为中山后王,均已亏生早夭。我却因祸得福,得以全生尽年。有幸传承庄子之道,更是不负此生!”

蔺且大为嘉许:“《老子》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魏牟接口吟诵:“‘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蔺且正色告诫:“你的才华,不逊庄子。你的悟性,远胜于我。唯当谨记老聃之言‘光而不耀’,庄子之言‘内葆之而外不荡’,不可好胜逞才,恃才傲物,才能做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魏牟躬身受教:“弟子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