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章

【题解】

本章表面上写的是“天地”,其实所说的依然是“道”,是对“道”的进一步阐述。因为“天地”、“圣人”都是道的体现者,因而“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其实也就是道的不仁。由于“不仁”是相对于“仁”而言的,所以一般人很容易作贬义的理解。其实,这里的所谓“不仁”,指的是无所偏爱、公正无私的运行法则,这里老子再次表明其道的“自然”属性,而不具备人格化的神性。文中以“刍狗”作比喻,以说明“不仁”。所谓“刍狗”,即刍草和狗畜。说明“天地”、“圣人”对“百姓”和“刍狗”是一视同仁的,这里所体现的是道家的“万物为一”的思想。《庄子》书中也反复说明只有公正无私才是“仁”,他认为有私亲,就非仁人(《大宗师》),固守一方就不是真仁,大仁的仁爱是无私的(“大仁不仁”)。《齐物论》讲的即是这个意思。此章后面又以“橐籥”喻天地,正与四章相衔接。在四章中,他以“冲”(即“盅”)这种容器的空虚,具有“用之不盈”的特点喻道,而本章则以“橐籥”(即“大风箱”)来比喻天地。正是天地在不断运动中阴阳交合,产生更多的“物”的过程,所谓“虚而不屈”是道的无限性,“动而愈出”则形象地表现由道的运动而产生万物的过程。将天地想象为一个大风箱,实在是非常奇特。竹林七贤的刘伶,曾“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大概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2〕。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4〕

【注释】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无所偏爱,将万物看成刍草、狗畜。仁,慈爱之心。这里的“仁”,意义同于儒家对仁的解释。王弼注云:“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河上公注云:“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苏辙云:“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我仁之也。”(《老子解》)胡适云:“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老子这一个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史》)车载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见解,表现老子书反对鬼神术数的无神论的思想,这是一种值得重视的进步思想。这种无神论的见解,从老子书全部思想来看,是它的‘无为’思想的自然结论。老子既然认为天道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须依照着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运动生长好了,不再需要有任何主宰者驾临于自然界之上来加以命令安排,自然界仅是按照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在运动进行,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没有任何好恶的感情于其间。”(《论老子》)刍狗,历来解释均据《庄子·天运》篇所载:“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以为“刍狗”是古代祈雨时祀神所用的供品,即以草扎成的狗,祭毕便无所用之。但河上公注云:“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这是将刍狗分释为两物,即刍草、狗畜。张松辉在《老子研究》中认为以《天运》篇解释“刍狗”,有“始用终弃”之意,不合道的“万物为一”的思想,河上公注比《天运》篇更为恰当,此说可参考。王弼注以“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解说,不合《老子》本意。

〔2〕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王弼注云:“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刍狗也。”

〔3〕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不正像一只大风箱吗?虽然空虚却没有穷尽,鼓动愈快风力也愈大。王弼注云:“橐,排橐也。籥,乐籥也。橐籥之中,空洞无情无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天地之中,荡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穷,犹若橐籥也。”此说不确,橐籥非乐器,而是古代冶炼钢铁时用以鼓气的风箱,推拉张翕则鼓风燃火,提高炉之温度。张松如云:“橐籥,犹今风箱,古冶铸所用嘘风炽火之器,为函以周罩于外者橐也,为辖以鼓扇于内者籥也。此乃取譬拉风箱以扇风燃火,必顺其物性,翕张往复,徐徐鼓动。一拉一推,一吸一嘘。不必费力,其用无穷。有似天地之无为而生,圣人之无为而治。”(《老子说解》)吴澄云:“橐籥,冶铸所用,嘘风炽火之器也。为函以周罩于外者,‘橐’也;为辖以鼓扇于内者,‘籥’也。天地间犹橐籥者,橐象太虚,包含周遍之体;籥象元气,alt缊流行之用。”(《道德真经注》)不屈,没有穷尽。严复云:“‘屈’音掘,竭也。‘虚而不屈’,虚而不可竭也。”(《老子道德经评点》)

〔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议论愈多离道愈远,不如长守道体虚静无为。多言,多说。相对“不言之教”,则“多言”是不符合“道”的。“多言”,简帛本均作“多闻”。数穷,行不通。穷,困厄。王弼注云:“愈为之则愈失之矣。物树其慧,事错其言,不慧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橐籥而守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不理。若橐籥有意于为声也,则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蒋锡昌云:“‘多言’为‘不言’之反,亦为‘无为’之反,故‘多言’即有为也。”(《老子校诂》)马叙伦云:“‘数’,借为‘速’。《礼记·曾子问》‘不知其已之迟数’注:‘数’读为‘速’,《庄子·人间世》篇:‘以为棺椁则速腐’,崔撰本‘速’作‘数’,并其证。”(《老子校诂》)守中,长久保持虚静状态。中,同四章开头的“冲”。这里喻风箱不动时虚静的状态。蒋锡昌云:“此‘中’乃老子自谓其中正之道,即‘无为’之道也……‘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言人君‘有为’则速穷,不如守清静之道之为愈也。”(《老子校诂》)张默生云:“‘不如守中’的‘中’字,和儒家的说法不同:儒家的‘中’字,是不走极端,要合乎‘中庸’的道理;老子则不然,他说的‘中’字,是有‘中空’的意思,好比橐籥没被人鼓动时的情状,正是象征着一个虚静无为的道体。”(《老子章句新释》)严灵峰云:“‘中’字疑系‘冲’字之阙坏,失去‘冫’旁,校者不察,遂改为‘中’。盖‘守中’乃儒家之言,非老氏本旨。”(《老子章句新编》及《道家四子新编》)又云:“《文选》张华《鹪鹩赋》注引字书云:‘冲,中也。’是古‘中’、‘冲’通用。四十二章‘冲气以为和’句,小篆本原文下作‘中气以为和’。足证此帛书本乃假‘中’作‘冲’。”(《马王堆帛书试探》)许抗生云:“吴澄说:‘中,谓橐之内籥所奏之处也。’即指风箱中间。‘守中’,这里意即保持住天地中虚静的状态。”(《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

【译文】

天地无所偏爱,将万物看成刍草、狗畜;圣人也无所偏爱,将百姓看成刍草、狗畜。天地之间,不正像一只大风箱吗?虽然空虚却没有穷尽,鼓动愈快风力也愈大。议论愈多离道愈远,不如长守道体虚静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