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章

【题解】

本章说明圣人治天下,如江海之纳百川,能自甘于处下居后,故能畜养万民,而不给人民造成负担和损害,而能处下居后,正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在现实政治中,统治者总是居高临下、见利争先,往往给人民造成沉重的负担和损害。老子的政治理想,无疑包含了对世俗政治的批判与否定。

老子说“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听起来让人觉得他的话恰如班固之论道家,颇有“君人南面之术”(《汉书·艺文志》)的意味。老子的这些话也常常被看作对权术的某种肯定,而受人讥评。事实上,老子的思想确实可以给统治者提供“君人南面之术”,在注重“法术”的韩非眼里老子或近于法家,在注重斗争的人眼里老子或近于兵家,但这些都只是接受者各取所需罢了,并不代表老子思想本身。老子的辩证思想是对事物存在、发展规律的认识,但这种欲上先下、欲前反后的言论听起来却似乎颇近于权诈,加上传世本及帛书本过于强调“欲”和“必”,就更容易造成误解。这里所说的上下、先后的关系,是辩证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并无权诈的意思。而且老子实际上强调的不是欲上先下、欲前反后的手段本身,而是不给人民造成负担和损害的政治目的和结果,而这种政治追求,在实质上乃是对耍弄威权法术的唾弃。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1〕,以其善下之〔2〕,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3〕。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4〕。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释】

〔1〕百谷:百川。

〔2〕以其善下之:因为它善于处在下面。此句竹简本作“以其能为百谷下”,与各本皆不同。各本皆强调江海的“善下”,突出这个“善”字,具有较明显的价值判断和强调能力的意味,也具有较明显的拟人化的意味。竹简本则只是以对事实的简单陈述来说明其所以为百谷王的原因,显得较为客观、平实(参见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从义理上说江海之能处下,完全是出于自然,而并不是出于刻意的经营和努力,不存在“善”与“不善”的问题,竹简本文句实较各本为可取,今为求原文行文前后一致,暂依传世本。

〔3〕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所以圣人想要处于人民之上,就一定要以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想要处于人民之前,就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后面。竹简本与这几句相应的句子为:“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与各本皆不同。除了句序的不同外,重要的差异在于竹简本文句中皆无“欲”字。各本句中反复用“欲”与“必”二字强调圣人的欲求和行为:想要怎样,就得怎样。而竹简本则只是对圣人表现的事实作客观的表述,与各本相比,于义较为可取。强调圣人的欲求和行为条件,实际上是无意中贬低并限制了圣人的功能与德性,圣人之在上、在前应是自然而然的事,而并非刻意追求的结果。今为求原文行文一致,暂依传世本。

〔4〕推:推戴,拥戴。

【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善于自处于低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所以想要处于人民之上,就要以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想要处于人民之前,就要把自身放在人民后面。所以圣人处于上位而人民不觉得沉重,处于前面而人民不觉得受损害。所以天下人都乐于推戴他而不加厌弃他。因为圣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跟他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