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章

【题解】

“春秋无义战”,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多数战争都是因统治者的贪婪而发动的,如楚国在春秋时期就灭国四十二个,从而成为南方的大国。老子的祖国陈国,就是被楚所灭的。他亲眼目睹这一社会现实,看到民众因战争而遭受的痛苦与不安,出于人道的立场,写下这些篇章。尽管在《老子》的八十一章中,写战争的仅占四章,即本章和三十一、六十八、六十九章,但他反对战争的态度十分明确。我们不能因兼并战争导致统一的局面而为之欢呼,把反对战争者说成是反对统一。有学者指出,有些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历史时,喜欢用抽象的所谓历史观来评论,而不关注在战争中民众所受到的灾难,这样的历史研究实在是不值得提倡。其实,中国历史上虽产生过许多学术流派,但对战争均采取特别慎重的态度,即使兵家的著述中也是如此。被称为兵家之祖的孙子,他在其《孙子兵法》中也是要求对战争采取格外慎重的态度,十三篇中的首篇《计篇》一开头就写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又在《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这“不仁之至也”几个字,同样显示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对好战者的强烈抨击。实际上,先秦的儒、墨、道三家显学尽管出发点有所不同,但在反对战争、关注民间疾苦这一基本点上,都是一致的。道家认为战争是违反“道”的基本原则,是胡作非为,因而是不道的。墨家认为战争违背了“兼爱”的精神,因而加以抨击。儒家则以为战争破坏了仁爱的原则。这些都体现了先秦诸子的“人道”的精神,林语堂为本章取篇题为“戒用兵”,甚合章旨。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1〕,其事好还〔2〕。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3〕。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4〕。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5〕,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6〕。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7〕

【注释】

〔1〕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以道辅佐国君者,不可以用军队来称霸天下。佐,辅佐。王弼注云:“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强于天下,况人主躬于道者乎?”

〔2〕其事好还:这件事很快就会得到报应。好还,很快得到报应。王弼注云:“为始者务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务欲还反无为,故云其事好还也。”林希逸云:“我以害人,人亦将以害我,故曰其事好还。”(《老子口义》)朱谦之云:“‘还’,《释文》:‘音旋。’‘其事好还’谓兵凶战危,反自为祸也。”(《老子校释》)

〔3〕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军队驻扎的地方,就会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定有荒年。大军,代指大战。西汉简帛本皆无“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句。王弼注云:“言师,凶害之物也。无有所济,必有所伤。贼害人民,残荒田亩。故曰‘荆棘生焉’。”

〔4〕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善用兵者能够取得胜利就行了,切不可以此来逞强。果,胜利,成功。《尔雅·释诂》:“果,胜也。”取强,逞强。王弼注云:“果,犹济也。言善用师者,趣以济难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强于天下也。”河上公注云:“不以果敢取强大之名也。”

〔5〕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战胜了不要自满,战胜了不要自夸,战胜了不要骄傲。王弼注云:“吾不以师道为尚,不得已而用,何矜骄之有也。”司马光云:“果,犹成也。大抵禁暴除乱,不过事济功成则止。”(《道德真经论》)王安石云:“‘果’者,胜之辞。”(《老子注》)高亨云:“《尔雅·释诂》:‘果,胜也。’‘果而已’犹胜而止。”(《老子正诂》)

〔6〕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战胜了也是出于不得已,战胜了千万不能逞强。王弼注云:“言用兵虽趣功,果济难,然时故不得已后用者,但当以除暴乱,不遂用果以为强也。”

〔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亡,因为它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会加速死亡。物壮则老,事物壮大以后就要走向衰亡。早已,很快走向死亡。已,停止。王弼注云:“壮,武力暴兴,喻以兵强于天下者也。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故暴兴必不道,早已也。”

【译文】

以道辅佐国君的人,不靠兵力强行天下,发动战争很快就会遭报应。军队驻扎的地方,就会荆棘丛生;打了大仗之后,必定有荒年。善用兵者达到目的就行,不敢用兵力来逞强。战胜了不要自满,战胜了不要自夸,战胜了不要骄傲,战胜了也是出于不得已,战胜了千万不能逞强。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亡,因为它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会加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