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章

【题解】

本章上一节提出“勇于敢”和“勇于不敢”两种相反的处世态度来作对比,认为前者是取死之道,后者是自存之道。老子认为,两者的利害有时虽然并不易见,但行事失道,为天所恶,终究难逃“天网”。“勇于敢”、“勇于不敢”的“勇”本义是“勇敢”的意思,用在这里含有态度上积极、主动、急迫的意思,其用法与“勇于进取”、“勇于自信”、“急流勇退”的“勇”相同。“勇于敢”的“敢”,落到实处,无非是“敢为”,“勇于敢为”而不知节制那就近于胆大妄为,确实是危险的。而“勇于不敢”则是“勇于不敢为”,“勇于不敢为”,则近于无为而合于天道。“勇”就是“勇敢”,老子在这里却把“勇”和“敢”分开,说“勇于敢”;“勇”与“不敢”意思正好相反,老子在这里却说“勇于不敢”,正是在看似悖谬的吊诡之辞中见出老子语言和思想的张力。各家注解评论,多联系七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话来解释本章开头这两句话,认为“勇于敢”就是“坚强”,“勇于不敢”就是“柔弱”,这样的解释类似于把“勇于敢”与“勇于不敢”的对比简化为“勇敢”与“不敢”的对比,虽然大意近是,却完全消解了老子思想的矛盾与张力,也抹杀了“勇于不敢”所强调的勇于退让无为的特殊勇气。

本章下一节重申天道无为不争的功德。章末“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两句,形容天道无边笼罩万物,作用柔弱却无所漏失的“法力”,真可谓语奇意深,善于取譬。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1〕。此两者,或利或害〔2〕。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3〕,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4〕,不召而自来〔5〕,坦然而善谋〔6〕。天网恢恢〔7〕,疏而不失。

【注释】

〔1〕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勇于敢的就会死,勇于不敢的就会活。传世各本两句中无“者”字,有“者”字句法较完整,今据帛书甲本补。

〔2〕此两者,或利或害:这两者,或有利,或有害,不易确定。此两者,指“勇于敢”与“勇于不敢”。或利或害,意思是说或利或害并不易见易知,所以下文说“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古代汉语常以“或……或……”表示不确定的意思,此句“或利或害”即表示利与害不易确定。一般解释“或利或害”,都误以为“或利”指“勇于不敢则活”,“或害”指“勇于敢则杀”,如此则“或利或害”只是对“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所作的利害判断的简单无谓的重复。王弼注云:“俱勇而所施者异,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其说即以为“或利”指“勇于不敢则活”,“或害”指“勇于敢则杀”,后世注家多承其误,遂失其义。

〔3〕天之道:即天道,指作为宇宙本体以及万物根源和依据而存在的道,其义不限于“自然规律”,不可解释为“自然规律”,而且说“自然规律”“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也是不通的。按“天之道”前,河上本、王弼本等传世本有“是以圣人犹难之”一句,景龙本、严遵本、敦煌辛本、帛书本无此句,今世各家多以为此句系六十三章错简重出于此,应删。多此一句于义不可取,今据各本及众说删去。

〔4〕应:回应,指回应万物,应接万物。

〔5〕不召而自来:不召唤而使万物自来归附,意指道具有非凡的感召力。王弼注云:“处下则物自归。”

〔6〕坦然:坦荡的样子。“坦”字各本或作“alt”、“alt”、“弹”、“单”,或是借字,或是错字,严遵《老子指归》及六朝写本多作“坦”,其本字应作“坦”。

〔7〕天网恢恢:天网广大。天网,喻指天道的力量。恢恢,广大的样子。

【译文】

勇于敢的就会死,勇于不敢的就会活。这两种勇或有利或有害,有时似乎并不易知。天有所厌恶,谁知道它的缘故?天之道,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使万物自来归附,坦荡无私而善于谋划。天网广大无边,稀疏却无所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