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章

【题解】

本章集中描述了桃花源式的社会生活图景,反映了老子无为之治的社会政治理想。这种社会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纯朴自然的古代村社生活的想象,具有一定的现实依据。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少民,自给自足,人民安居乐业,爱其淳厚之风俗,过着纯朴的生活,却有一种满足感。在这样的社会生活中,先进的器械以及交通工具,甚至连文字皆可弃而不用,在这里,也没有战争和杀戮。老子的这些思想,也从反面表现了他对春秋后期充满贪欲与扩张意识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厌弃。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在现代曾遭受各种歪曲和批评。我们也许不可能退回到老子所描述的社会中去,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社会政治思想中所包含的对文明的批判与反思的可贵精神,应该充分尊重这种社会政治思想中所包含的纯朴自然的生活理想。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1〕;使民重死而不远徙〔2〕;虽有舟舆〔3〕,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4〕;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1〕什伯人之器: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器械。此句王注本及其他诸本作“什伯之器”。严遵本、河上本、敦煌庚本及帛书甲本皆作“什伯人之器”,于义较为可取。俞樾云:“什伯之器,乃兵器也。《后汉书·宣秉传》注曰:‘军法五人为伍,二五为什,则共其器。’其兼言‘伯’者,古军法以百人为‘伯’……什伯皆士卒部曲之名。《礼记·祭义篇》曰:‘军旅什伍’,彼言‘什伍’,此言‘什伯’,所称有大小,而无异义。”(《老子平议》)其说取“什伯之器”为原文,而解释为“兵器”。蒋锡昌、马叙伦等同其说。按,俞说不可取。“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乃总括下文各种器具而言,不应专指兵器,而且专指兵器,又与下文“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重复。胡适云:“什是十倍,伯是百倍。文明进步,用机械之力代人工,一车可载千斤,一船可装几千人。这多是什伯人之器。下文所说‘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正释这一句。”(《中国古代哲学史》)胡说是。其说出于苏辙,张默生、高亨等从其说。王弼注云:“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何患不足也。”老子之意非谓民有余财而不用,王注大失其义。又,王注“小国寡民”一句云:“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所说更是脱离原文随意发挥,亦失其义。

〔2〕重死:看重死。

〔3〕舆:车。

〔4〕陈:陈列,这里指使用。

【译文】

小国少民。让人民虽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器械却不使用,让人民看重生死而不愿迁徙到远方;虽有舟车,却没地方可用;虽有武器,却派不上用场;让人民重新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让人民觉得饮食甘美、衣服美丽、居住安适、风俗和乐。邻国之间,可以互相望得着,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人民却老死不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