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章

【题解】

本章阐明圣人之治,指出圣人治理天下,能摒弃主观意志和成见,能宽容待人,和光同尘,不斤斤计较于是非善恶的分别,而以百姓之心为心,使人民自由自在而归于浑朴。

所谓圣人之治,也就是无为之治。本章所论是对无为之治的具体说明。《老子》一书所谓圣人,通常指“以道莅天下”(六十章)的君王,是道在人间的化身,是真正能实行无为之治的理想的君王,既是道德的楷模,又是最高的执政者。

重视民意,主张统治者应顺民心,仁民爱物,这也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老子“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话,很容易让人把它跟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联系起来。老子之所谓“无心”,指的是圣人治理天下能破除自我中心,摒弃主观意志。所谓“以百姓之心为心”,只是一切以百姓意愿为依归,顺乎自然任其“自化”而已。“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这不是一般的宽容,而是因循放任,在这种因循放任中包含了通达、超脱的智慧。在老子看来,这种因循放任能得到善的结果。而儒家之所谓仁政爱民、所谓“施仁政”,在根本上是统治意志的体现,与狭隘的政治功利目的密切相关。这与老子主张弱化乃至解除统治意志、超脱于事功之外的无为之治,在根本上是相反的。儒家的仁政思想自有其不可抹杀的正面价值,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它却往往成为专制政治压迫人民的工具。假借人民的名义以推行暴政正是专制政治历久弥新的主题,而究其原因,却与仁政思想本身所包含的强权统治意识直接相关。正是有见及此,老庄一致反对仁义,而庄子甚至说“爱民,害民之始也”(《庄子·徐无鬼》)——语似荒谬,但揆之于专制政治的史实,却也可以说是不幸而言中的了。

本章说“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咳之”,在《老子》五千言中,这是唯一读来能使神经过敏的人感到不快的句子。专制政治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把人民当成“小孩”。中国式的封建专制政治,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中国自古就只有“子民”而没有“公民”,甚至“百姓”这个词也包含有与“子民”一词相同的专制政治的意味——这在某种意义上要归功于儒家的“教化”。人民是“子民”,而统治者是“父母官”、是“父母”。在“父母官”眼里,人民是没有长大的“孩子”,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与权利,可以任由他们“保护”(“监护”)和愚弄——专制政治往往正是在“保护”人民的名义下,对人民生杀予夺,实行管制、压迫和愚弄,就此而言,专制政治与黑帮组织及其权力运作,可谓如出一辙。典型的专制政治的基本表情是“严父”的表情,官员们千人一面,不苟言笑——实际上他们本身已沦为专制政治的工具与权力的傀儡——他们似乎随时准备“发作”,显示权力带来的威严。不过,好在老子的本意是厌恶专制政治的。他说“圣人”之治,视百姓如婴儿,但“圣人”本身也是一个婴儿,是一个纯朴自然、葆有赤子之心的人,圣人之治在本质上正是与专制政治相反的无为之治。

圣人恒无心〔1〕,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2〕。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3〕,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4〕

【注释】

〔1〕无心:没有意志,没有主观成见。按,“圣人恒无心”句,王弼本及河上本、傅奕本皆作“圣人无常心”。刘笑敢云:“第一句中‘无常心’,惟帛书乙本作‘恒无心’(甲本残)。景龙碑、顾欢本以及多数敦煌本也作‘圣人无心’。严遵《指归》云:‘道德无形而王万物者,无心之心存也;天地无为而万物顺之者,无虑之虑运也。由此观之,无心之心,心之立也;不用之用,用之母也。’其文反复以‘无形’、‘无心’、‘无为’、‘无虑’、‘不用’相对仗,可见严遵本原来也是‘无心’,而不是‘无恒心’或‘无常心’。河上公注云:‘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可知河上公本原作‘无心’而非今本之‘无常心’。众多证据显示,古本原作‘恒无心’,而不是‘无常心’。”(《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刘说甚是。

〔2〕德:通“得”,得到,获得。

〔3〕歙歙(xī)焉:和合的样子。

〔4〕咳:通“孩”,婴儿。按,“圣人皆咳之”句上王弼本脱“百姓皆注其耳目焉”一句。但王弼注云:“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可见王弼本原有此句。本章帛书本文字,与王弼本及其他传世本相比较,更为可取,故原文悉依帛书本。

【译文】

得道的圣人没有自己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善良的人要加以善待,不善良的人也要加以善待,这样最终就得到了善。诚实的人要加以信任,不诚实的人也要加以信任,这样最终就得到了诚信。圣人治理天下,显得安详和合,让天下人的心归于浑朴。百姓都运用自己的聪明,耳目各有所关注,圣人都把他们看作纯朴无知的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