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章

【题解】

本章以水为喻,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然后又推及于人事,认为能趋下居卑,自甘于承受屈辱与灾难,才是有道之君,才可以为社稷之主、天下之王。真正能够担当道义和责任的君主,必须先具备“承受”的品德和能力,只有忍辱,才能负重。只是这种“承受”,乃是“慈故能勇”的担当,而不是无能为力的承受,更不是不知道羞耻的忍耐。

人们通常的认识是刚强胜于柔弱,老子却反过来说。他的结论未必完全正确,但认识显然超越了一般粗浅的、表面的认识,而是在事物对立统一、正反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中,把握、认识柔弱与刚强的关系,其所见自有深刻、合理的一面。

老子最后由圣人之言又引出“正言若反”的结论。这“正言若反”四字,是对所引圣人之言的论断,但也可以看作老子整体言论以及思想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1〕。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2〕,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3〕,是谓社稷主〔4〕;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5〕

【注释】

〔1〕以其无以易之:因为它是无法改变的。指水柔弱而又具有力量的品质是无法改变的。王弼注云:“以,用也。其,谓水也。言用水之柔弱,无物可以易之也。”后世注家多承王注之误而解释此句为“因为水是不可替代的”,则与上文缺乏逻辑关系。按,此句王弼本作“其无以易之”,傅奕本、帛书本作“以其无以易之也”,又据上引王弼注文“以,用也”云云,则王本原文亦当有“以”字,今据以补上。又,下文“是谓天下王”,王弼本作“是为天下王”,与上文“是谓社稷主”不合,而且河上本、傅奕本、帛书本等皆作“是谓天下王”,王弼本作“为”,显是“谓”之误字,今据以改正。

〔2〕天下莫不知: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七十章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其中“天下莫能知”一句,恰与此处“天下莫不知”一句相反,有人因此认为此句文字有误。实际上两者只是文字表面的不同,只是表述的角度不同,思想本质是一致的,“天下莫不知”与“吾言甚易知”的意思是一样的。

〔3〕垢:通“诟”,耻辱。他本或作“诟”。

〔4〕社稷:古代帝王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用以代指国家。

〔5〕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却像是反话。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可是攻克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因为水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柔胜过刚,弱胜过强,这道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能实行。所以圣人说:“承受一国的耻辱,这就是国家的君主;承受一国的灾祸,这就是天下的君王。”正话听起来像是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