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章

【题解】

老子生活的时代正是诸侯混战、兵连祸结的春秋时期。他反对战争,反对统治者贪欲的泛滥,都是有感而发的。老子认为大兴兵革是“天下无道”的表现。战争作为大规模的社会暴力行为,往往给社会安定造成严重的威胁,给广大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人民从来都是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第三十章亦云:“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反对战争的思想中,包含了对民间生活、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老子指出统治者的贪欲是最大的祸害,是战争的根本原因。所谓“甚欲”、“欲得”、“不知足”其实是一个意思,指的就是贪欲。一个意思分三句话说,只是为了加重其辞,强调贪欲为害之甚。他告诫统治者应该“知足”,因为只有“知足”才能防止私欲的膨胀,消除祸根,安定天下。老子还认为,“知足”是真正满足的前提,只有“知足之足”才是永远的满足。永远的满足也就是真正的富足。三十三章所谓“知足者富”也是这个道理。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1〕;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2〕。罪莫厚于甚欲〔3〕,咎莫憯于欲得〔4〕,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释】

〔1〕却走马以粪:把奔跑的战马退回去耕田。却,退回。走马,奔跑的马,此指战马。粪,耕治农田。王弼注云:“天下有道,知止知足,无求于外,各修其内而已。故却走马以治田粪也。”按,王注云“故却走马以治田粪也”,语有不通,疑当作“故却走马以粪田也”,参见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2〕戎马生于郊:战马兴起于郊野。戎马,战马。生,兴起。王弼注云:“贪欲无厌,不修其内,各求于外,故戎马生于郊也。”释德清云:“及世衰道微,圣人不作,诸侯暴乱。各务富国强兵,嗜欲无厌,争利不已,互相杀伐,故戎马生于郊。”(《老子道德经解》)

〔3〕罪莫厚于甚欲:没有比多欲更大的罪过。甚欲,过度的欲望,犹言多欲。“甚欲”一词,各本作“可欲”,颇费解。或解作“可欲之物”,但“可欲之物”何罪之有,于义难通。唯竹简本此句作“罪莫厚于甚欲”,句义最为明白可取。《韩诗外传》引此句“可欲”作“多欲”,“多欲”义犹“甚欲”,可与竹简本相印证。按,王弼本无此句,独与众本异。然各本及帛书、郭店竹书皆有此句,《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亦引有此句,其原文当有此句。又,各本句中“厚”字皆作“大”,今从郭店竹书作“厚”。

〔4〕咎莫憯(cǎn)于欲得:没有比贪得更惨的灾殃。咎,灾祸。憯,同“惨”,惨痛。欲得,贪得,贪心,想得到。此句各本皆置于“祸莫大于不知足”之后,唯竹简本置于“祸莫大于不知足”之前,两句次序对换,联系下文“知足之足”,竹简本句序上下连贯,文意通顺,较为可取。按,“憯”字王注本作“大”,傅奕本、范应元本、帛书本、竹书本及《韩非子》引文皆作“憯”,其原文应作“憯”。

【译文】

天下有道政治清明,把奔跑的战马退回去耕作;天下无道政治昏乱,战马兴起于郊野。没有比多欲更大的罪过,没有比贪心更惨的灾殃,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患。所以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就是永远的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