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章

【题解】

本章老子集中阐述他“知雄守雌”的观点,以此作为处世、治国的原则。文中通过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三组文字,层层深入,强调通过这样的办法达到返朴归真、天下大治的目的。因此,文字虽短,但始终紧扣着他全书的主旨,说他是政治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不错的。关于老子守柔的理论,《老子》一书中多处写到,如“专气致柔”(十章),“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在《德经》中更多,如五十二、五十五、七十六、七十八章,等等,可说这是他一以贯之的理论。本章虽无一字写到“柔”,但通篇贯彻了“柔”的思想。因此,很多人要在“守雌”的“雌”字加上一“柔”字,称为“雌柔”。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和理论,老子的“雌柔”理论和儒家的“阳刚”理论互为补充,体现了中华民族思维的成熟,也是中华文化能在几千年间延绵不断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本章中有关“复归”的提法,文中有三处提到复归:“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这三处复归,实际上讲的是人性的复归。他认为作为圣人,应当有异于众人的品性,所以他能够“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这是圣人过于常人之处。然而他却必须采取“守雌”、“守黑”和“守辱”这种态势。老子认为这种态势是取得主动权和获取胜利的保证。但他要求圣人必须是一个纯粹的人,这段话中的三处“复归”,都指向同一个境界,即摒弃一切杂念,服从于真理,更具体地说就是遵从大道。所谓“复归于婴儿”,即没有任何私欲污染的赤子之心。老子在十章中已有“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提法,本章中“复归于婴儿”,也是同等的意义。有些地方他不用“婴儿”,而用“孩”,如四十九章有“圣人皆孩之”,“孩”也是“婴儿”的代名词。有的地方则用“赤子”,如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里的“赤子”之心,不正是指圣人无私欲、甘心奉献一切的美好品德吗?至于“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都是与“道”紧密相联系的。本章中有许多词,如“谿”、“谷”、“雌”、“常德”、“婴儿”、“朴”等,均是道家学说中专有名词,具有特殊的含义,须细加体会。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1〕。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2〕。为天下式,常德不忒〔3〕,复归于无极〔4〕。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5〕。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6〕。故大制不割〔7〕

【注释】

〔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ī)。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深知雄强重要,却甘居雌柔的地位,愿做天下的河溪。愿做天下的河溪,美德永不相离,复归如纯真的婴儿。谿,溪流。老子书中以溪流的意象,代表甘居低下的地位且能万川归之。常德,常保美德。王弼注云:“雄,先之属;雌,后之属也。知为天下之先也,必后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也。谿不求物,而物自归之。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认为,“谿”同“徯”,释为“徯径”,“言默守雌静,当为天下所遵循之蹊径”。朱谦之《老子校释》据敦煌丁本作“奚”,认为“‘奚’乃古奴仆之称……‘为天下奚’,犹今言公仆,与知雄守雌之旨正合”。

〔2〕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深知光明的显赫,却甘居幽暗的位置,愿做天下的榜样。白,光亮,代指地位的显赫。黑,暗,指居于暗处。式,榜样。王弼注云:“式,模则也。”

〔3〕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愿做天下的榜样,美德永不失去。忒,差错。王弼注云:“忒,差也。”

〔4〕复归于无极:复归到无尽的真理。无极,无穷。王弼注云:“不可穷也。”

〔5〕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深知荣耀的尊贵,却安守卑下的位置,愿做天下的山谷。愿做天下的山谷,美德就永远充足,复归到自然的真朴。谷,山谷,虚空的山谷可包容万物,所以有虚怀若谷的成语,比喻永不满足。王弼注云:“此三者,言常反终,后乃德全其所处也。下章云‘反者道之动也’,功不可取,常处其母也。”易顺鼎云:“按此章有后人窜入之语,非尽《老子》原文。《庄子·天下》篇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此《老子》原文也。盖本以‘雌’对‘雄’,以‘辱’对‘白’。‘辱’有黑义,《仪礼》注:‘以白造缁曰辱。’此古义之可证者。后人不知‘辱’与‘白’对,以为必‘黑’始可对‘白’,必‘荣’始可对‘辱’。如是,加‘守其黑’一句于‘知其白’之下,加‘知其荣’一句于‘守其辱’之上,又加‘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四句,以叶‘黑’韵,而窜改之迹显然矣。以‘辱’对‘白’,此自周至汉古义,而彼竟不知,其显然者,一也。‘为天下谿’,‘为天下谷’,‘谿’、‘谷’同义,皆水所归。‘为天下式’,则与‘谿’、‘谷’不伦,凑合成韵;其显然者,二也。王弼已为‘式’字等句作注,则窜改即在魏晋之初,幸赖《庄子》所引,可以考见原文,函当订正,以存真面。”(《读老札记》)马叙伦云:“易说是也……古书‘荣’、‘辱’字皆‘宠’、‘辱’之借。本书上文‘宠辱若惊’,不作‘荣辱’;此作‘荣’、‘辱’,亦妄增之证。然《淮南·道应训》已引。‘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则自汉初已然矣。”(《老子校诂》)高亨、张松如均表赞同。对以上争论,高明则认为,上述说法是一种“伪说”,不可信。他据帛书订正为三段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然据北大汉简本,此段文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从句式上更近于王注本,惟字的先后出现顺序有所不同而已,此三、三句式应更合理。

〔6〕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真朴分散制成器物,圣人利用它们,成为众人的领袖。朴,未加工的材料,此处指道的原始之真朴状态。官长,管理者。王弼注云:“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以善为师,不善为资,移风易俗,复使归于一也。”

〔7〕大制不割:完美的体制浑然如一。大制,完美的制度。不割,不割裂事理。王弼注云:“制者,以天下之心为心,故无割也。”释德清云:“不割者,不分彼此界限之意。”(《老子道德经解》)高亨云:“大制因物之自然,故不割,各抱其朴而已。”(《老子正诂》)蒋锡昌云:“‘大制’犹云大治,‘无割’犹云无治。盖无治,可以使朴散以后之天下复归于朴,正乃圣人之大治也。”(《老子校诂》)

【译文】

深知雄强重要,却甘居雌柔的地位,愿做天下的河溪。愿做天下的河溪,美德永不相离,复归如纯真的婴儿。深知光明的显赫,却甘居幽暗的位置,愿做天下的榜样。愿做天下的榜样,美德永不失去,复归到无尽的真理。深知荣耀的尊贵,却安守卑下的位置,愿做天下的山谷。愿做天下的山谷,美德就永远充足,复归到自然的真朴。真朴分散制成器物,圣人利用它们,成为众人的领袖。所以,完美的体制浑然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