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章

【题解】

本章文意有些不够清晰,加上各种版本互有异文,各家注释显得颇为混乱,但大意还是清楚的,其要点有二:一是强调道的可贵,是万物的庇护所,对于天子、三公来说,道的重要远过于珍宝、重礼;二是道无弃人,庇护万物,超越善恶,对于不善的人也能加以救助和保护。二十七章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四十九章说“不善者亦善之”、“不信者亦信之”,其意与此章相同。老子不是宗教家,道也不是上帝、佛陀之类的人格神,但是道具有生育、覆养、庇护、救助万物的精神,具有德泽广被众生的作用,则与佛陀之慈悲、上帝之博爱相似。老子的这种思想中包含有某种与宗教精神相通的众生平等的意识。

道者万物之奥〔1〕。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2〕。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3〕。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4〕,虽有拱璧以先驷马〔5〕,不如坐进此道〔6〕。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7〕,有罪以免邪〔8〕?故为天下贵。

【注释】

〔1〕奥:藏,这里有庇荫的意思。王弼注云:“奥,犹暧也。可得庇荫之辞。”

〔2〕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善人的珍宝,不善的人所赖以自保的东西。王弼注云:“宝以为用也”;又云:“保以全也。”

〔3〕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美丽的言语可以用于买卖交易,尊贵的行为可以施加于人,使人得到好的影响。此句与下文连在一起,各家解释颇多混乱不通之处。如陈鼓应译此数句为:“嘉美的言词可以用作社交,可贵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把道舍弃呢?”(《老子今注今译》)理解句意既有不妥,上下文意也不能贯通。这几句话似应作如此理解:美言尊行尚且能产生好的作用和影响,而作为“万物之奥”的道,对于人的作用就更深广了,故对于人之不善,亦无所弃。此二句河上本、王弼本等传世本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而《淮南子》之《道应》、《人间》引文俱作“美言可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俞樾云:“按《淮南子》《道应篇》、《人间篇》引此文并作‘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是今本脱下‘美’字。”(《老子平议》)奚侗、马叙伦、蒋锡昌、朱谦之、高亨、任继愈、古棣、张松如等皆从其说。但河上本、王弼本、帛书甲、乙本及其他古本皆多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而且各本下句皆无“美”字;从河上公注文、王弼注文来看,其原文亦确实无此“美”字。又北大汉简本原文亦同于帛书。无此“美”字,句意亦通,不应从《淮南子》所引而改易原文。王弼注云:“美言之则可以夺众货之贾,故曰‘美言可以市’也。尊行之,则千里之外应之,故曰‘可以加于人’也。”

〔4〕三公: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5〕拱璧以先驷马:在进献驷马之前先奉上拱璧。古人进献礼物,往往先献上一物为先行之礼。拱璧,圆形中间有孔的玉。驷马,四匹马驾的车。

〔6〕坐进此道:立即进献此道。坐,应是“坐致”之“坐”,其意为“轻易”,引申乃有“立即”之意。各家注解多未注此“坐”字。卢育三谓古人席地而坐,其坐姿实同于跪,故释“坐”为跪,释“坐进此道”为“跪而进献此道”(《老子释义》)。照他的意思,“跪而进献此道”应有表示尊敬、庄重的意思。但照他的解释,“坐”还是坐卧的“坐”,只因古人坐姿不同,故又可名为“跪”,则“坐进此道”更应该直译为“坐着进献此道”,而“坐着进献此道”语近无谓,意有不通(老子显然不是要讨论该站着还是坐着来“进献此道”的)。张松如并未在注文中解释这个“坐”字,但其译文云:“虽然可以抱持大璧宝玉,乘坐四马高车以游骋,也不如清静而坐进这个道。”(《老子说解》)可知其解释“坐进”为“坐进去”,所说既不合于古文语法,亦不合于句义。

〔7〕求以得:求而能得,有所求而能得到。此句王弼本作“以求得”,语意有所不通,应从帛书本、傅奕本作“求以得”。

〔8〕有罪以免:有罪而可以免受灾祸。免,指免祸,不是指免罪。道并不能使人免罪,而只能使人免祸。各家注解都解释为“免罪”,失其本义。“免”字单用,在先秦古籍中常用为“免祸”之意,如《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弑其君而虐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又如《论语·雍也》:“不有祝alt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译文】

道是万物的庇护所,是善人的珍宝,是不善的人所赖以自保的东西。美丽的言语可以用于交易,尊贵的行为可以给人施加影响。人有所不善,有什么可抛弃的呢?所以设立天子,设置三公,虽有拱璧在前、驷马在后的重礼,不如立即进献此道。古人之所以珍视这个道,是为什么呢?不就是说,有求则必有所得,有罪也可以免除灾祸吗?所以道为天下人所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