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

【题解】

贪婪、骄奢淫逸、纵情声色犬马,必然导致统治者走向衰亡。面对春秋末期的社会混乱,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和各国统治者的极度贪婪导致民众痛苦不堪的现状,熟悉社会发展的历史、深知国家兴亡成败教训的老子,在本章中直接对当权者提出警告,认为放纵贪欲,是违背“圣人之治”的,而应当“为腹不为目”。“腹”指的是民众的温饱,“目”指的是前面所提到的各种声色的贪欲。这一点,老子和墨子看法一致。《墨子》中有“节用”、“节葬”、“非乐”诸篇,明确反对统治者厚敛民众,“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求满足一己“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非乐》上)。尽管老子是用冷静的笔触在传达他的观点,但我们还是从中感受到这位隐者确有一股强制压抑的怒火,时不时从那些辞句中冒出来,例如他痛骂统治者为“盗夸”(强盗头子),咒骂“强梁者不得其死”,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民众的力量,因而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和“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的严正警告。

本章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作用。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越来越丰富多彩,这是一种进步,然而,如果不懂得如何克制自我的欲望,终日沉溺于声、光、色欲中,就会失去人的本性,造成严重后果。科学家指出,人们长时间在五彩缤纷的歌厅舞厅中,饱受声光的强烈刺激,会造成视力、听力的损伤,而终日饱食酒肉,赴宴应酬,则身体容易出现各种疾病。老子两千多年前的告诫,至今仍不显得多余。

五色令人目盲〔1〕,五音令人耳聋〔2〕,五味令人口爽〔3〕,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4〕,难得之货令人行妨〔5〕。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6〕

【注释】

〔1〕五色:古代以青、黄、赤、白、黑为五色。此处泛指色彩缤纷。

〔2〕五音:古代以宫、商、角、徵(zhǐ)、羽为五音,又称五声。此处也是泛指各种声音交错纷繁。

〔3〕五味:古代以酸、苦、甘、辛、咸合称五味。这里也是极言众味纷陈。爽:伤,败。楚语。《楚辞·招魂》中有“厉而不爽些”句,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云:“爽,败也。楚人名羹败曰爽。”这里的“口爽”即指败坏了味觉。王弼注云:“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曰聋、盲、爽、狂也。”

〔4〕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纵情于打猎使人心浮意狂。畋,即田猎之田,西汉简帛书中均作“田”。狂,狂荡,狂野。高亨云:“‘发’字疑衍。‘心狂’二字,其意已足。此文‘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口爽,令人心枉,令人行妨’,句法一律,增一‘发’字,则失其句矣。盲为目疾,聋为耳疾,狂为心疾,故古书往往并言。”(《老子正诂》)此说不确,西汉简帛书中均作“令人心发狂”。

〔5〕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稀世的珍品使人行为不端。王弼注云:“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难得之货,指不易得到的物品,泛指各种奇珍异宝。行妨,品德、品行受到伤害。妨,伤,害。这里泛指奇珍异宝之类的物品易于引发人的贪婪之心,从而做出有害德行的行为,诸如抢夺、劫掠,甚至杀人放火等恶行。

〔6〕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所以圣人关注民众能否温饱,摒弃耳目的奢望,使生活保持稳定正常。王弼注云:“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腹,正常的物质需求,以维持生命。目,代指声色等外界的各种欲望。圣人为腹不为目,即是说圣人应保证民众正常的生活需要,而不让其感官受到过多诱惑。帛书本在“圣人”后多“之治也”三字,北大汉简本则与王注本同。蒋锡昌云:“老子以‘腹’代表一种简单清静之生活,以‘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其结果竟至‘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之生活。明乎此,则‘为腹’即为无欲之生活,‘不为目’即不为多欲之生活。”(《老子校诂》)严灵峰云:“腹易厌足,目好无穷。此举‘目’为例,以概其余:耳、口、心、身四者。言只求果腹,无令目盲、耳聋、口爽、行妨。”(《老子章句新编》)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韵律使人两耳失聪,盛美的佳肴使人胃口损伤,纵情于打猎使人心浮意狂,稀世的珍品使人行为不端。所以圣人关注民众能否温饱,摒弃耳目的奢望,使生活保持稳定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