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章

【题解】

本章把“天之道”与“人之道”对举,指出“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之道”则相反,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表达了老子对社会不公、对剥削制度的不满和抗议。在老子看来,“天之道”是最高的原则,“人之道”应该效法并顺应“天之道”,反其道而行之,是逆天行事,乃是邪恶的,只有有道的人能够顺应天道,损有余以奉天下之不足。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有见于事物正反相生相成,既矛盾又统一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深刻认识到事物矛盾统一中存在的均衡性,认识到万物的存在总体上必须保持某种平衡与稳定。老子的这种发现与认识,与奉“弱肉强食”为“天道”的达尔文主义的思想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弱肉强食”之道,用之于社会,实际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这种思想在本质上甚至包含某种毒素。与达尔文主义的思想观念相比,老子的思想不但具有更为高远、深切的人文关怀,而且对于事物存在发展的本质的认识也具有更为深远的目光。

本章先以“张弓”为喻,提出“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而后进一步得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结论,紧接着又以设问的方式提出“孰能有余以奉天下”,真是反复其辞,语重心长,表现了老子深广的同情与悲悯,读来令人心中恻然。

天之道〔1〕,其犹张弓与〔2〕?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3〕,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4〕。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5〕

【注释】

〔1〕天之道:即天道,这里侧重指天道运行、作用的法则。

〔2〕其犹张弓与:就像是张弓吧?其,语气词,表示加强疑问语气,似不宜解释为“岂”。张弓,指施弦于弓,给弓上弦。此以“张弓”比喻天道抑高举下、损有余以补不足,具体含义因语涉古代弓箭制作与使用的情况,后人难以详知,所以颇为费解,各家解释不一。任继愈云:“天的‘道’不很像拉开弓(射箭瞄准)吗?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升高一些,过满了就减少一些,不够了就补足一些。”(《老子新译》)其说以射箭瞄准来作解释,则高下之间的调整毫无张力可言,无关于正反平衡的要义。高亨则云:“《说文》:‘张,施弓弦也。’盖施弦于弓时,弦之位高则抑之,弦之位下则举之;弦之长有余,则损之,弦之长不足,则补之。天道正如是耳。”(《老子正论》)按,高说较为可取,“张”的本义是施弓弦,即给弓装上弦。施弦于弓必须保持高下、张弛的平衡,所以要“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种调整有一种内在的张力,必须在正反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过,高说损有余补不足是指弦之长短而言,却有不妥,这样的损益也毫无张力可言,可能也不合“张弓”的实际情况。实际上,“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应是对“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的补充说明,是指在高下之间有所损益。高说实出于严遵《老子指归》,其说云:“夫弓人为弓也……弦高急者,宽而缓之,弦驰下者,摄而上之,其有余者削而损之,其不足者补而益之。弦质相任,上下相反,平正为主,调和为常,故弓可抨而矢可行也”,其说解释张弓之喻,颇为确当,所说的损益应该也是指调整弦的“高急”与“弛下”。

〔3〕人之道:人的原则或规矩。

〔4〕有道者:有道的人,此指有道的治理者。

〔5〕其不欲见贤邪:恐怕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吧?此句通行本句末无“邪”字,句意、语气不完整。帛书乙本(甲本残)此句作“若此其不欲贤也”,傅奕本作“其不欲见贤邪?”语意皆较完足。今从傅奕本。

【译文】

天道运行的法则,就像是张弓上弦吧?弦位高了就压低,弦位低了就提高;过高了就加以减损,不够高就加以补足。天道运行的法则,是减损有余来补给不足;人世的规矩却不是这样,是减损不足来供奉有余。谁能拿出有余的东西来供奉给天下人呢?只有有道的人。所以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却不自居有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