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章

【题解】

本章列举重与轻、静与躁这两对矛盾并进行深入分析。老子认为,其中的重是轻的根基,而静是躁的主导。因此提出应当关注其根本,不尚轻浮,不可躁动,只有这样来治理天下,才能够使天下大治。作为春秋时期的老子,亲眼目睹众多诸侯国的国君们贪图享受,轻举妄动,缺少治理国家的本领,有感而发,从评论社会现象出发提高到哲学的层次加以剖析,再引申出治国之道,使其辩证法为现实的社会政治服务。当然,关于重与轻、静与躁两对矛盾何者为主导,研究者各有不同看法,可以讨论。例如任继愈在《老子新译》中就认为:“这可以看出老子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动与静的矛盾,应当把动看作是绝对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子虽然也接触到动静的关系,但他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颠倒了,也就是把事物的性质弄颠倒了。因此他把静看作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所以老子的辩证法是消极的,有形而上学因素。”但老子在本章中虽由轻重和躁静两对矛盾写起,却不着眼于哲学层面的论述,更多涉及人物品格修养的相关问题。“躁”,在先秦时期也主要是喻人的性情。《论语·季氏》:“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即指其性情急躁,不冷静。也可指用心不专,浮躁。《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本章中也主要就人的性格而言。河上本在注“以身轻天下”时云:“王者至尊,而以身行轻躁乎?疾时王者奢恣轻淫也。”可知都是从国君的性情人格着眼的。那么,主张为人稳重,反对举止轻浮;要求国君处事冷静,反对草率、莽动,就是理所当然的。持重、守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人事与社会政治,也不例外。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1〕。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2〕。虽有荣观〔3〕,燕处超然〔4〕。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5〕

【注释】

〔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稳重是轻浮的根基,安静是躁动的主宰。王弼注云:“凡物,轻不能载重,小不能镇大。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是以重必为轻根,静必为躁君也。”躁,躁动。这是楚语词,楚人称动为躁。君,主,主宰。

〔2〕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zī)重:所以君子终日行进,从不离开粮草辎重。王弼注云:“以重为本,故不离。”君子,原王弼本为“圣人”,马王堆帛书本作“君子”,北大汉简本及多数传本均作“君子”,因据改为“君子”。辎重,行军时所带的粮草、装备等。奚侗云:“‘君子’,谓卿大夫、士也,说见《礼记·乡饮酒义》注,对下‘万乘之主’言。”(《老子集解》)蒋锡昌云:“‘圣人’乃理想之主,应深居简出,以‘无为’化民,不当终日行道,常在军中管理辎重之事,谊作‘君子’为是,当据诸本改正。”(《老子校诂》)

〔3〕虽有荣观:虽有美景奇观。荣观,美好的景观。

〔4〕燕处超然:安居乐处,不为外物所动。燕处,安居乐处。超然,不受外界的影响,不为外物所动。王弼注云:“不以经心也。”林希逸注云:“‘燕’,安也。‘处’,居也。”

〔5〕奈何万乘(shènɡ)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为何大国的君主,轻率治国不自重其身?轻举就会丧失根本,躁动就会丧失主宰。万乘之主,大国国君。万乘,指拥有万辆以上战车,古代战车一车四马称为一乘。王弼注云:“轻不镇重也。失本,为丧身也。失君,为失君位也。”河上公注云:“王者至尊,而以身行轻躁乎?疾时王者奢恣轻淫也。”吴澄云:“以身轻天下,谓以其身轻动于天下之上也。”(《道德真经注》)蒋锡昌云:“‘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言人君纵欲自轻,则失治身之根;急功好事,则失为君之道也。”(《老子校诂》)

【译文】

稳重是轻浮的根基,安静是躁动的主宰。所以君子终日行进,从不离开粮草辎重。虽有美景奇观,却能安居超然。为何万乘之国的君主,轻率治国不自重其身?轻举就会丧失根本,躁动就会丧失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