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章

【题解】

本章论“玄同”的境界,语意较为深奥。“玄同”是混同于大道,超越一切对立面,超越是非得失的分辨,超越亲疏、利害、贵贱,超越一切世俗价值的大同的境界。这是得道圣人的境界,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人生境界。也许没有人能够真正彻底超越是非得失,老子本人也不能没有是非善恶的分辨,但对于深陷是非得失的计较与纷争中的人生与社会,“玄同”的境界是一面镜子,是一种值得向往的理想的境界。人们是在分辨中认识世界的,分辨也是科学的基本方法,但分辨之智有本质的局限,也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却面临着更严重的危机和困境,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建立在分辨之智的基础上的技术文明本身的危机与困境。分辨是一种智慧,超越分辨更是一种智慧。我们因此应该知道“不言”的可贵,应该知道老子的玄奥之言并非无谓的高论。

老庄皆崇尚“不言”或“无言”的智慧。就老子的思想而言,“不言”与“无为”可以说是相当的、一致的,“不言”也可以说是“无为”的体现。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说“希言自然”,说“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说“大辩若讷”,皆与“不言”之意相通。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说“得意忘言”(《庄子·外物》),说“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更强调“不言”的智慧。老庄对语言的本质、包括语言的局限有深刻的认识。“不言”是对“言”的超越,也是对“言”的延伸与补充,正如沉默是对言语的延伸与补充。就此而言,“不言”也是一种“言”,是“不言之言”,是超越了一般语言的无声的言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懂得“不言”也就不懂得“言”,不懂得沉默,也就不懂得说话。正如画中国写意画,不懂得布白也就不懂得作画,空白也是“绘画的语言”,是画面形象的延伸与补充。《易·系辞下》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确是知人之言,也是知言之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浮躁浅薄的人话特别多,而沉默寡言却常常意味着更为深沉的思想和感情。

有人说老子这里说的“言”不是指言语,如蒋锡昌云:“是‘言’乃政教号令,非言语之意。”(《老子校诂》)这种说法明显错误,却很有影响。其一,本章显然是对一般人生境界的议论,并非专论政治,而且“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上下文皆无所指实,显然也是对“言”与“知”关系的一般论断;其二,“知”应解释为“知道”,则“言”解释为“政教号令”语意不通。这种误释大约与二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及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的说法有关。很多人都把“不言之教”的“言”解释成“声教政令”、“政教号令”。这种解释在这两章的语境中大体可通,因为这里说的是“教”,既与“政教”有关,则“言”不妨解释为“政教号令”。但是这种解释不能随便套用,同一词语,语境不同含义也不同。况且,“不言之教”的“言”本义也应解释为“言语”,解释为“政教号令”也只是根据上下文所作的引申解释,直接解释为“政教号令”,甚至还特别强调不是指“言语”,其实是不妥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1〕。塞其兑〔2〕,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3〕,是谓玄同〔4〕。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释】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知道。或说“知”当读作“智”,非是。虽然从道理上说“知道”与“不知道”(知与无知)可以对应于“智”与“不智”,但从句义本身来看,当读如本字。竹简本此句作“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可以为证。“知”后有“之”字,则“知”自不可读作“智”,“弗知”之“知”也不可读作“智”。古汉语“不智”不能写作“弗智”。又有人认为竹简本“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说明这里的知与言都有实指的对象与内容(参见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这是对“之”字用法的误解,也是对本章基本思想的误解。“之”字在此并非实指代词,而是虚指代词,甚至具有虚词的作用,用以连接词语、凑足音节,其用法与《论语·为政》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之”相同。孔子论知与不知是泛言不是实指,是对一般品质的论断,所以说“是知也”。“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上下文皆无实指内容,显然也是对一般德性的论断,加以指实也歪曲了本章议论一般德性的主旨。这两句中的“之”字,并无实指的对象,故可省略而句意不变,今暂从传世本作“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王弼注“知者不言”云:“因自然也”;注“言者不知”云:“造事端也。”其言甚浅。释德清云:“谓圣人自知之明,故善能含养于心,而不形于言。以自知之真,言有所不及也。若夫常人哓哓资于口谈者,皆非真知者也。故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道德经解》)

〔2〕兑:口,出口。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挫去锋芒,解脱纠纷,含蓄光耀,混同尘埃。和,有柔和内敛与混和之义。按,“解其纷”之“纷”,王弼本作“分”,河上本、傅奕本、帛书本、竹书本皆作“纷”,其字应作“纷”。又,“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贱”三句前各本皆有“亦”字,文气较顺,独王弼本三句前无“亦”字,今据以补上。

〔4〕玄同:玄妙的大同,指混同于大道,超越分辨的境界。

【译文】

知道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知道。堵住出口,关起门来,挫去锋芒,解除纠纷,含蓄光耀,混同尘埃,这就叫作玄妙的大同。这样就没有人可以亲近,也没有人可以疏远;没有人可以给予利益,也没有人可以加以损害;没有人可以使他尊贵,也没有人可以使他卑贱。所以“玄同”的境界为天下人所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