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章

【题解】

本章描述老子心目中那些古代得道之士的形象:他们“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也就是说精通各种奥妙,深远通达而高深莫测。文中通过七个“若”字,来比喻他所认为的有道之士,实际上可概括为:既谨慎又警惕,既严肃又亲切,既淳朴又通达,心胸开阔能包容万物。老子认为具备这种品质的人,就能获得成功。在书中,有道之士被称为“圣人”;圣人的行为,在《老子》一书中有多章加以论述,从二章即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三章全章明确阐述“圣王之治”的内容,五章写“圣人”的治国方式等。在本书八十一章中,竟有三十几处提到“圣人”,或谈其治国之道,或论其治理方式,或关乎其人格修养,或涉及其处世之道等等,可知老子是多么重视这一问题。书中有许多地方没有直接写“圣人”,而用的是“有道者”(如二十四、三十一、七十七章等)、“善为道者”(三十章)、“从事于道者”(三十三章)等等。圣王、圣人和上述的各种称呼,其实质是一回事,都是写“治国者”。唯独“以道佐人主者”(三十章)是个例外,这个“以道佐人主者”应当是掌握国家重权的大臣。老子并不单单认为王侯应当以道治理天下,推而广之,其臣下也应当懂得“以道佐人主”,这样才能上上下下都贯彻“以道治国”的方式。

在《老子》这部书中,十分注重对有道之士品格的塑造,这是为什么呢?后代讲求养生之术的人,关注的是其行为、品格的修养,以求长生不老。但老子的本意是什么?这应当从十四、十五两章的结尾处来寻求。十四、十五两章是联系十分紧密的。十四章是对道的表述,从各方面来说明它的性质,以经验世界中的概念对它加以说明,能够力图使人对难以感觉和触摸的“道”形成一定的认识,并在结尾处指出,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从而“能知古始”,也就是了解道的规律性,从而驾驭它。而十五章则集中描写老子心目中的得道之士所应有的“形容”,从其品格、心态和精神境界各方面来“强为之容”,其实也就是塑造他所希望出现的治世之圣人。蒋锡昌在《老子校诂》中认为:“上章言道之为物,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此章言有道之人君,亦应无形无名,无为无执,此乃以道用之于治身治国也。”蒋氏此论可谓得其本心。

古之善为士者〔1〕,微妙玄通〔2〕,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3〕:豫兮,若冬涉川〔4〕;犹兮,若畏四邻〔5〕;俨兮〔6〕,其若客;涣兮〔7〕,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8〕;旷兮,其若谷〔9〕;混兮,其若浊〔10〕。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11〕?保此道者不欲盈〔12〕。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13〕

【注释】

〔1〕古之善为士者:古代明于治道之士。“善为士者”帛书乙本作“善为道者”,王弼注本及多数版本作“士”,郭店及北大汉简本也作“士”。“善为士”,即指善于行道之士。

〔2〕微妙玄通:幽微精妙,深奥通达。

〔3〕故强为之容:只能勉强加以描述。强,勉强。容,形容。

〔4〕豫兮,若冬涉川:迟疑不决呵,就像寒冬赤脚趟河。豫,犹豫,迟疑不决,喻小心谨慎。王弼注云:“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见之貌也。”高亨认为:“豫与下文之犹,二兽名,性多疑畏。以喻人之临事,迟疑不决,顾虑多端。兮,王弼本作‘焉’,据河上公本、傅奕本改。若冬涉川,《文子·上仁》引作‘若冬涉大川’。奚侗云:‘涉川不必因冬而慎,疑《老子》原文必作“若涉大川”。’按此二说均非是,仍应从王本作‘若冬涉川’。”(《老子注译》)

〔5〕犹兮,若畏四邻:心怀畏惧呵,如同强敌在四邻。犹,犹豫。四邻,指四周的敌国。王弼注云:“四邻合攻中央之主,犹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睹,意趣不可见,亦犹此也。”高亨云:“‘四’当作‘亚’,形似而误。亚读为恶。(二章、八章、二十章等恶字,帛书乙本均作亚。)恶邻,凶恶的邻人。”(《老子正诂》)范应元云:“犹,玃属,后事而疑。此形容善为士者,谨于终而常不放肆。”(《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6〕俨(yǎn):恭敬而严肃。

〔7〕涣:流散,比喻人顺应潮流不固执。刘信芳云:“‘如客’言其矜庄,‘如释’言其洒脱,‘如朴’言其质素,‘如浊’言其随和(不清高)。”(《荆门郭店竹简老子解诂》)

〔8〕敦兮,其若朴:敦厚诚实呵,就像朴材未经雕琢。敦,敦厚。朴,未经加工的素材。

〔9〕旷兮,其若谷:襟怀宽阔呵,就像空旷的山谷。旷,空旷,喻宽阔。谷,山谷。

〔10〕混兮,其若浊:浑厚含蓄呵,就像浊流盈江河。混,浑厚。王弼注云:“凡此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11〕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让浊流不再汹涌,在安静中慢慢澄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之后,又让它逐渐萌动生机?此句各种版本多有差异,王弼注本作“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无“止”字,此据奚侗《老子集解》改。王弼注云:“夫晦以理,物则得明;浊以静,物则得清;安以动,物则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难也。徐者,详慎也。”浊以止,使水不再继续混浊。止,停止。陈鼓应云:“帛书甲、乙本并无‘孰能’二字。王弼本与简本近同,简本楚文字释成今文为‘孰能浊以静者,将舍清;孰能安以动者,将舍生’。‘舍’、‘徐’音近通假(《郭店楚墓竹简》整理者彭浩注释)。王弼本‘安以’下衍一‘久’字。”(《老子今注今译》)但北大汉简本有“孰能”二字,作“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安以久,保持长久安定。

〔12〕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有此道的人永不自满。王弼注云:“盈必溢也。”

〔13〕敝而新成:去故更新。王弼注云:“蔽,覆盖也。”易顺鼎云:“疑当作‘故能蔽而新成’。‘蔽’者,‘敝’之借字;‘不’者,‘而’之误字也。‘敝’与‘新’对。‘能敝而新成’者,即二十章所云‘敝则新’。”(《读老札记》)北大汉简本作“能蔽不成”。

【译文】

古代明于治道之士,幽微精妙深奥通达,深邃得难以认识。正因为他难以认识,只能勉强加以描述:迟疑不决呵,就像寒冬赤脚趟河;心怀畏惧呵,如同强敌在四邻;顺应潮流呵,恰似春来冰融释;恭敬严肃呵,仿佛出外去作客;敦厚诚实呵,就像朴材未经雕琢;襟怀宽阔呵,就像空旷的山谷;浑厚含蓄呵,就像浊流盈江河。谁能让浊流不再汹涌,在安静中慢慢澄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之后,又让它逐渐萌动生机?保有此道的人永不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才能弃旧图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