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章

【题解】

首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将“道”与“德”的关系作了具体的界定:即在两者关系中,“道”与“德”是主从关系,即使是大德(孔即大),也须依从于道。在道家学说中,用“道德”一词,涵盖了“形上”和“形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它们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形上的“道”主宰、生成形下的“德”;而道,则需通过德而得以显现。严灵峰在《老子研究》中说:“‘德’就是‘道’的形式,‘道’就是‘德’的内容;两者是互相依存的。若是没有‘道’,便不会有‘德’的功用;没有‘德’,也不能显现‘道’的力量。”接着本章比较具体地描述老子心目中关于“道”的问题。道家发现“道”,然而“道”是什么?却是不容易说清的问题。《老子》书中有七十多处写到了“道”,不过,比较集中论述的却在几章里(一、四、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四、四十二、五十一章),它们在各章中出现时,意义并不相同,我们应将所有的论述放在一起,才能得到比较完整的有关道的印象及内涵。本章和十四、二十五章在描述“道”的形象方面应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具体的。林语堂在《老子的智慧》一书中,将本章题目定为“道的显现”,是比较切题的。那么,道是什么?在本章作了这样的回答:“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是形而上的,不是一种具体的物件,可以细致地描摹。老子对“道”的多次描述,我们都感觉得比较模糊,这是因为“道”本来就是难以说清的问题。当然对老子来说,他自己是可以体悟和感受得到的真实存在。过去认为老子是唯物主义的人,往往以本章之“有象”、“有物”、“有精”来加以说明;而认为老子哲学是唯心的人,则往往列举其描述中“道”的模糊性。但惟其模糊,才显现其认识的原始性。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1〕。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3〕;窈兮冥兮,其中有精〔4〕。其精甚真,其中有信〔5〕。自古及今,其名不去〔6〕,以阅众甫〔7〕。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8〕

【注释】

〔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的行动,遵从于道。王弼注云:“孔,空也,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王注“孔”之义不确。河上公注云:“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能受垢浊处谦卑也。唯,独也。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独从于道也。”孔,大。德,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德者,得也。容,动。陈鼓应引《庄子·天地》:“物得以生,谓之德。”他认为,德乃指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性。《管子·心术上》:“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韩非子·解老》:“‘德’者,‘道’之功也。”杨兴顺云:“‘德’者是‘道’的体现。‘道’因‘德’而得以显现于物的世界。”(《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道论》)高明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言大德者之动惟从乎道也。王注曰‘动作从道’,正以‘动’释‘容’……‘容’本有‘动’义,古‘容’、‘动’二字音义皆通。”(《帛书老子校注》)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的模样,模糊不清。王弼注云:“恍惚无形,不系之叹。”惟恍惟惚,不清楚不固定之状。“道之为物”,汉简帛本均作“道之物”,无“为”字。

〔3〕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虽然迷离恍惚,其中却有形象;尽管缥缈迷离,其中却有实物。王弼注云:“以无形始物,不系成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也。”吴澄云:“形之可见者,成物;气之可见者,成象。”(《道德真经注》)

〔4〕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那样的幽深昏暗,其中却有精气。王弼注云:“窈、冥,深远之叹。深远不可得而见,然而万物由之,不可得见,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窈,指幽深。冥,指昏暗不清。严灵峰云:“‘窈’,微不可见。‘冥’,深不可测。”(《老子章句新编》)吴澄云:“窈冥则昏昏昧全不见矣,此‘道’之‘无’也。”(《道德真经注》)精,精气。精气说为道家所发明。《管子·内业》:“精,气之极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指极其微小的物质。《庄子·秋水》:“夫精,小之微也。”即小而又小的原质。

〔5〕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精气清晰可知,真实而又可信。王弼注云:“信,信验也。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其精甚真,精气真实地存在。陈荣捷云:“就哲学而言,本章是全书里面最重要的一章,‘其精甚真’一语形成周敦颐(周濂溪,1017—1073)《太极图说》的骨干——以‘无极之真,二五之精’为中心——而周敦颐的著作奠定了全部新儒家形上学的根基。当然,新儒家的形上学的源头,可说更直接来自《周易》,然而《周易》中‘真’的概念与此篇所述,却极为相似。”(《老子之道》)信,真实。

〔6〕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从古到今,它的功用不变。王弼注云:“至真之极,不可得名,无名则是其名也。自古及今,无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其名,指道的功用。蒋锡昌云:“此‘其’字为上文‘道’之代名词。名非空名,乃指其所以名之为道之功用而言。道名不去,犹言道之功用不绝。”(《老子校诂》)

〔7〕以阅众甫:依靠它来认识万物的本始。帛书甲、乙本作“以顺众父”。北大汉简本作“以说(悦)众父”。王弼注云:“众甫,物之始也。以无名说万物始也。”阅,查验,认识。说,即“悦”,与“阅”音同而代。甫,本始。众甫,俞樾云:“按‘甫’与父通。‘众’,众父也。四十二章:‘我将以为教父。’河上公注:‘父,始也。’而此注亦曰:‘甫,始也。’然则‘众甫’即‘众父’矣。”(《老子平议》)张舜徽云:“《老子》所云‘众父’,以喻道也。言其为万事万物之本,故曰众父。以父喻道,犹以母喻道耳。”(《周秦道论发微·老子疏证》)

〔8〕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我怎能知晓万物本始的状态?就是依据于“道”。王弼注云:“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知万物之始于无哉,以此知之也。”

【译文】

大德的行动,遵从于道。道的模样,模糊不清。虽然迷离恍惚,其中却有形象;尽管缥缈迷离,其中却有实物;那样的幽深昏暗,其中却有精气。这精气清晰可知,真实而又可信。从古到今,它的功用不变。依靠它来认识万物的本始。我怎能知晓万物本始的状态?就是依据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