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章

【题解】

本章和三十五章像两首对“道”的赞美诗,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本章重点在颂扬“道”的作用:“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但它却不将万物据为己有;它滋养了万物,却又不充当它们的主宰,它自身并无任何欲求。这是以拟人化的手法来歌颂“道”的无私的品格。而后半部分用辩证的观念来解释有关“道”的“大”与“小”,老子赞赏“道”的终不自为大,说明这才是“成其大”(使它成为伟大)的原因。章中的拟人写法,背后隐含着老子对出现能以“道”治天下的“圣人”的期待。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及北大汉简本最后一段均作“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增加了“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一句,不知是否为后人所加或原来就有的,但放在这里可谓点题。“大”和“小”本是一对矛盾,但它又统一于“道”,何为“大”?因为“万物归焉而不为主”,是其所以为大的原因。而“常无欲”,则是其所以为小的原因。历来诸家对文本的解释似大有可商榷之处。如诸多解释将“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连在一起解释,如王弼注云:“万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万物各得其所,若‘道’无施于物,故名于小矣。”更有甚者,主张删去“常无欲”三字,以为是衍文。恐未细读本文。本章开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已将“道”的气势宏大之象展示无遗,以下三句:“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正是对“大道泛兮”所作的说明,是谓其“大”。而唯有它的“常无欲”,才是可名于小。许多学者认为删去“常无欲”,则“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恰成对文(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可是,“对文”形成了,文意如何解释?为什么“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和“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就有“小”和“大”的区分呢?高亨在《老子注译》中译为“它永远没有私欲,其实也没有形体,可以称为小”。注中又云:“无欲,无私欲,指‘功成不名有’而言。按无欲原于无心,无心原于无形,故言小。”这一解释比较符合本意。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1〕。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2〕,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常无欲,可名于小〔4〕;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5〕。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6〕

【注释】

〔1〕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像江河泛滥,汹涌澎湃无边无缘。泛,广泛。许多注家释为泛滥,是一种形象性的比喻。左右,泛指无处不在。王弼注云:“言道泛滥,无所不适,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也。”

〔2〕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万物依它而生,它从不推脱责任;大功告成,却不求取美名。不辞,不拒绝,不推辞,指生的责任。名有,占有。此句帛书仅作“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高明《帛书老子校注》认为当据改。但北大汉简本作“万物作而生弗辞,成功而弗名有”,正与王本意同。故今仍其旧。易顺鼎云:“《辨命论》注引作‘功成而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按下又连引王注,则所引为王本无疑矣。今王本‘功成不名有’当作‘功成不有’,‘名’字衍。”(《读老札记》)蒋锡昌云:“按‘不有’二字见二章、十章、五十一章,可知二字为老子习用之词。‘功成不名有’当作‘功成而不有’,易说是也。”(《老子校诂》)但汉简帛本均作“弗名有”。

〔3〕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护养着万物,却不充当它们的主人。衣养,养护。陈鼓应认为:“‘衣养’犹五十一章的‘养之覆之’。‘衣’与‘覆’,皆是护持之义。‘衣养万物’即‘护养万物’。”(《老子今注今译》)

〔4〕可名于小:可称为渺小。王弼注云:“万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所由。故天下常无欲之时,万物各得其所,若道无施于物,故‘名于小’矣。”

〔5〕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万物都归附于它,它却不当万物的主宰,可以说真是很伟大。王弼注云:“万物皆归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为小,故复可名于大矣。”

〔6〕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原王注本作“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此据汉简帛本改,意为圣人之所以能成就伟大,是因为他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才成为真正的伟大。自为大,自以为伟大。王弼注云:“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

【译文】

大道像江河泛滥,汹涌澎湃无边无缘。万物依它而生,它从不推脱责任;大功告成,却不求取美名;护养着万物,却不充当它们的主人。它从没有任何欲望,可以说是很渺小;万物都归附于它,它却不当万物的主宰,可以说真是很伟大。所以圣人之所以能成就伟大,是因为他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才成为真正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