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章

【题解】

本章所谓“善建者”、“善抱者”实际上就是得道之士。得道之士真正能有所树立、有所保持,而自立于不败之地,甚至泽被于子孙后世。这种“建”与“抱”,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建德与抱道。而一个人能建德抱道,修其德于身、于家、于乡、于邦、于天下,便能显示出“真”、“有余”、“长”、“丰”、“普”这各种德性。这些德性,超出一己之身而推及于家、乡、邦、天下,便体现出大道深广浑厚的境界。本章“修之身,其德乃真”一节,很容易使人想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话。可见儒道两家皆重视个体人格品德的修养,并且将修身与家、国、天下的兴亡,与社会政治联系在一起。但儒道两家修养的内容、目标却是不同的。而且儒家的修齐治平,由修身直接推向齐家、治国、平天下,既忽略了修、齐、治、平的中间环节,又过于强调个人的责任与价值,与“修之身”、“修之家”、“修之乡”、“修之邦”、“修之天下”的表述所体现的平稳、勤谨的意向迥异其趣。

本章的最后一节说的是观察事物、认识社会,要以物观物,包含了老子深奥的认识论思想。

善建者不拔〔1〕,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辍〔2〕。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3〕。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注释】

〔1〕建:树立。

〔2〕子孙以其祭祀不辍:子孙凭借祭祀而世代相传不绝。王弼注云:“子孙传此道以祭祀则不辍也。”此句传世本及帛书本皆无“其”字,竹简本及《韩非子·喻老》引皆有“其”字,今从。

〔3〕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几句较为难解,古今注家见解不一,而皆失其义。如河上公注云:“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孰亡孰存也?以修道之家观不修道之家也,以修道之乡观不修道之乡也……”蒋锡昌《老子校诂》、张松如《老子说解》等从其说。或如林希逸云:“即吾一身而可以观他人之身,即吾一家而可以观他人之家,即吾一乡而可以观他人之乡”(《老子口义》,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等从其说),诸说多属强解。王弼注“以身观身”至“以邦观邦”(王注本作“以国观国”)诸句云:“彼皆然也”,大约是说“他身”、“他家”、“他乡”、“他邦”皆与“我身”、“我家”、“我乡”、“我邦”相通,故可以我观他,则其意似与林希逸相同,然所说实过于简略而难知其详。但王注解释“以天下观天下”一句则云:“以天下百姓心,观天下之道也。天下之道,逆顺吉凶,亦皆如人之道也”,解释较为详细,说“以天下百姓心,观天下之道也”云云,是从原文“以天下观天下”中,无端生出“天下百姓心”、“人之道”与“天下之道”,纯属节外生枝,不唯有增字解经之嫌,而且视前后两个“天下”为不同之物,皆大失其意,其乖谬舛误实与河上公注相近。河上注将“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河上本原文“邦”作“国”)诸句中前后同一“身”字、“家”字、“乡”字、“邦”字,强行以“修道”与“不修道”来加以区别,显然是增字解经,是对原文的歪曲;照他这么解释“以天下观天下”,岂不成了“以修道之天下观不修道之天下”?——这显然是一句十分不通的话。老子的意思并不是要以我观他、以此观彼(否则“以天下观天下”一句便不可解,“天下”只有一个,不可能以“我的天下”观“他的天下”,或以“此天下”观“彼天下”),而是要以物观物,要以不超越事物本身的眼光观照事物,具体说来,是要从身来看身,从家来看家,从乡来看乡,从邦国来看邦国,从天下来看天下,在老子看来,这样就可以“知天下之然”。这种观是一种“自反”之观,是不超出对象的观,这样的观避免了以大观小或以小观大(如以国观家或以家观国)的毛病,是最贴近事物本身的观。实际上这样的观就是以物观物,在本质上这样的观是一种高深莫测的观,既要贴近事物,又要有一种超越的眼光,即必须以道观物,否则以物观物便陷于绝境。在老子看来,要实现这样的观,则必须有深广的道与德的修养,必须在身、家、乡、邦、天下各个不同的层面上完善自身的道德境界。本章中“修之邦”、“以邦观邦”,句中“邦”字,王本皆作“国”,盖因汉人避刘邦讳而改,此从郭店竹书本及帛书本作“邦”。“修之身”、“修之家”、“修之乡”、“修之邦”诸句,王弼本句中“之”下皆有“于”字,郭店竹书本、帛书本及傅奕本各句中皆无“于”字,郭店竹本书、帛书本及傅奕本各句中皆无“于”字,句法更古而近于《老子》原貌。又,王弼本、河上本、傅奕本“以身观身”句前皆有“故”字;据上下文意,实不必有此“故”字,应据竹书本、帛书本删去。又,“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王本句中无“之”字,语意不够完整,河上本、傅奕本、帛书本皆有“之”字,据以补上。

【译文】

善于树立的不会被拔掉,善于抱持的不会脱落,子孙凭借祭祀世代相传不绝。这种善建善抱的品德,修于身就表现出真实的德性,修于家就表现出充满有余的德性,修于乡就表现出长久深远的德性,修于邦国就表现出丰厚的德性,修于天下就表现出无所不周、广被万物的德性。所以要从身来看身,从家来看家,从乡来看乡,从邦国来看邦国,从天下来看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的实情呢?凭借的就是这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