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

【题解】

本章是老子对人格及道德修养所提出的看法,它是对一般人提出的,还是对统治者提出的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这些原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本章侧重从反面提出问题,指出要戒骄、戒盈、戒满、戒锋芒毕露等,作为其对比的正面的品德,则是“功成身退”,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天之道”。老子要求人人具有戒惧之心,其实和我们今天常常提到的“忧患意识”并无不同。老子处处以“天之道”喻人之道,因而在本章结束时,提出“功成身退,天之道”,体现了其思想体系的一致性。物极必反,是本章中突出的论旨。全章在论述人格理想时,不像前几章从正面进行描述,提出应当做的方面,而是接连发出一系列的警告。当然这种警告是从道德观念的角度提出的,没有法律所具有的约束力,因而不大可能产生多大的作用和影响。本章全用四言句式,整齐划一。先秦多部著作中也有类似思想的表述。如《管子·白心》:“持而满之,乃其殆也;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左传·哀公十一年》:“盈必毁,天之道也。”由此可以看出,精通和掌握传统文化精髓的老子正是在总结先民智慧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一整套从形上至形下有关“道”的理论,因而是中华古代文化智慧的结晶。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1〕;揣而锐之,不可常保〔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3〕;富贵而骄,自遗其咎〔4〕。功遂身退,天之道也〔5〕

【注释】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与其装得过满而溢出,不如及早停止灌注。持,指用手端。盈,满。这里指容器中水注得过满,一端便会溢出。《国语·赵语》:“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史记·乐书》:“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已,止。指停止注水。王弼注云:“持,谓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势必倾危。故不如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德无功者也。”王注乃引伸义。

〔2〕揣(chuí)而锐之,不可长保:器具捶打得过于尖利,便无法长久得以保持。王弼注云:“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折,故不可长保也。”王弼本原作“揣而棁之”,但各传世本“棁”均作“锐”,王弼注亦云“锐之令利”,今据改。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虽然金玉堆满堂室,却没有人能够将它守住。王弼注云:“不若其已。”

〔4〕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身居富贵而不可一世,是自取灾祸之道。咎,灾难。王弼注云:“不可长保也。”

〔5〕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功成名就,应抽身而退,是符合天道的。王弼注云:“四时更运,功成则移。”易顺鼎云:“《文子·上德》篇、《淮南·道应训》、《牟子》引并作:‘功成,名遂,身退。’”(《读老札记》)陈荣捷云:“人成功了就应该身退。虽然隐士时常藉用道家的名义,但道家的生活方式却不是隐士式的。退隐的观念即使在儒家思想中,也不全然匮乏,孟子即说孔子之道是‘可以退则退’。”(《老子之道》)

【译文】

与其装得过满而溢出,不如及早停止灌注;器具捶打得过于尖利,不会长久得以保持。纵然金玉堆满堂室,没有谁能够将它守住;身居富贵而不可一世,必然是在自取灾祸。功成名就抽身而退,这才符合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