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章

【题解】

常识告诉人们,人应当走出门去,必须在学习和实践中认识事物,积累知识。可是老子却说“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鲜”,好像关起门来,闭目塞聪,反而能使人无所不知,而走得越远,看得越多,却只会使人更加无知。他的话听起来真像是谬论,也有悖于人们的“共识”。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确实常常会遇到那种阅历丰富,走得远见得多,但对于世界和人生却并无真实的知见、而且往往言不及义的人。对于这种人来说,即便不是“其出弥远者,其知弥鲜”,至少也是“其出虽远,其知甚鲜”——我们因此知道智慧的可贵。只有智慧方能超越于一般的见闻之上,超越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之上,照察万物,感知真理,使人获得对世界和人生真实的知见。老子在此标举的正是这样一种统而观之、融会贯通的智慧。它追求的不是知识的增长,而是精神的觉悟,它成就的不是博学的境界,而是体道的人生。所谓“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指的正是得道者的觉悟之知与智慧之明,它超越于耳目闻见之上,是“涤除玄览”(十一章)而显现出的心灵觉悟之光。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1〕。其出弥远者,其知弥鲜〔2〕。是以圣人不行而知〔3〕,不见而名,弗为而成〔4〕

【注释】

〔1〕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yǒu),以知天道:不出门而知道天下事,不看窗外而知道宇宙万物之道。牗,窗。天道,即道,指作为宇宙万物本根的道。而任继愈、高明解作“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天体运动规律”,卢育三解作“日月星运行的轨道”,陈鼓应解作“自然的规律”,恐皆失其义。此四句各本有异文而大意相同。此处正文依帛书本。王弼本作“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传世各本多如王注本作“见天道”,唯傅奕《道德经古本》与帛书同,作“知天道”,傅本原文为:“不出户,可以知天下;不窥牗,可以知天道。”刘笑敢云:“第二句、第四句傅奕本和帛书本均作‘知天下’、‘知天道’,河上本、王弼本则改作‘知天下’、‘见天道’,或为避免重复‘知’字。但就文义说,‘天道’是抽象的,本不能‘见’,改为‘见天道’就与第十四章所说‘视之不见’相冲突,所以并不恰当。”(《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按,刘说有理,而且下文“其知弥鲜”、“不行而知”是就上文的意思作申说,而皆曰“知”,正与上文相承接;下文“不见而名”的“见”,是对应于“不窥于牗”而言,说“不见而名”,正说明“天道”是不可以“窥见”的,但后世改“知”为“见”,或因涉下文“不见”而臆改。又《文子·精诚》、《吕氏春秋·君守》、《韩非子·喻老》、《淮南子·主术》所引亦皆作“知天道”。《文子·精诚》引文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牗,以知天道”;《吕氏春秋·君守》所引,两“以”字作“而”,余皆与《文子》所引相同;《韩非子·喻老》所引较《文子》所引只是两个“以”字上各多出一个“可”字,各书引文皆与帛书本相同或相近,帛书原文应近于古本原貌。与帛书相比,以王弼本为代表的传世本,经后人不断“加工”,行文往往更工整、简约,但失去了古本行文古朴的特色和纡徐散缓的意趣。此外,不为人所注意而值得一提的是,王弼注云:“执古之道,可以御今;虽处于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户、窥牗而可知也”,据注文可知,王注本原文亦当作“知天道”。

〔2〕其出弥远者,其知弥鲜:出行越远的,所知道的就越少。弥,更加,越。鲜,其本字作“尟”,为“鲜”之异体,今改作通行的“鲜”字,意为少。此二句传世各本如王注本、河上本多作“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唯傅本、范本“少”作“尟”,范注云:“‘尟’字,韩非、王弼同古本。”如范注所言,则韩非所引及王注本原文亦皆作“尟”,但今所见诸王注本及韩非《喻老》引文皆作“少”,或当为后人所改。“少”、“尟”义同,但其原文或当作“尟”。奚侗云:“‘尟’各本作‘少’,与‘远’不韵。”(《老子集解》)范应元云:古本及王弼、韩非作‘尟’。”(《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高亨云:“作‘尟’是也。本章户、下为韵,牗、道为韵,远、尟为韵,名、成为韵,即其征。宜据改。”(《老子正诂》)马叙伦云:“案此当作‘少’,‘尟’为俗字,‘少’与‘道’为韵。”(《老子校诂》)张松如云:“‘远’,‘尟’二字为韵,‘少’与‘道’为韵,都可以。”(《老子说解》)按,高说正确。马说非,上古音“少”与“道”不为韵。此处正文依帛书作“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又依傅本、范本改‘少’为‘尟’(帛书甲、乙本“少”字俱残,整理者据传世本补“少”字)。又按,《吕氏春秋·君守》、《韩非子·喻老》、《淮南子》之《道应》、《精神》及《文子·十守》所引此文皆如帛书作“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上句末有“者”字。《文子·十守》云:“‘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以言精神不可使外淫也。”《淮南子·精神训》引文后加以解释云:“以言夫精神不可使外溢也。”《吕氏春秋·君守》引文后高注云:“不知人而恃己明,不能察偏远,故‘弥少’也。”《韩非子·喻老》引文后云:“此言智周乎远,而所遗在近也。”诸家时世近于老氏,而所言皆不得其意。王弼注云:“道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博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须出户;若其不知,出愈远愈迷也。”钱锺书云:“‘知’,知道也,即上句之‘知天道’,非指知识;若夫知识,则固当如四八章所谓‘为学日益’耳。”(《王弼老子注》见《管锥编》第二册)王、钱二氏所说皆得其义。

〔3〕行:行动,实行。

〔4〕不见而名,弗为而成:不用看就能明了,无所作为就有所成就。名,通明。蒋锡昌谓“不见而名”,张嗣成本、危大有本“名”作“明”,主张改“名”为“明”,其说云:“‘名’、‘明’古虽通用,然《老子》作‘明’不作‘名’。二十一章:‘不自见,故明。’五十二章:‘见小曰明。’皆‘见’、‘明’连言,均其证也。此当据张本改。”(《老子校诂》)其说有理,《韩非子·喻老》所引亦作“不见而明”。但《释名·释言语》云:“名,明也。”是“名”与“明”音同义通,可不必改字;而且帛书本作“名”,传世各本亦多作“名”,故正文仍作“名”。又,北大汉简本此句作“不见而命”,整理者亦以为“命”与“名”通;《鬼谷子本经·阴符七篇》引文作“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牗而知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其句与汉简同。王弼注云:“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虽不为,而使之成矣。”此二句王本作“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与帛书本仅有一字之差,而句义相同,今为求一章之内行文一致,原文依帛书本。

【译文】

不出门就知道天下事,不看窗外就知道宇宙万物之道。出门走得越远,所知道的就越少。所以圣人不用去做就能知道,不用去看就能明了,无所作为就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