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读前须知】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

    秦、晋两国出兵攻郑。郑国本来不堪一击,但是秦、晋分驻两地,给了郑国分化两军的机会。郑国并没有分头游说两国,只是向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秦国派去老臣烛之武。烛之武并没有向秦穆公直接阐述不该侵郑的理由,却站到局外,去为秦国分析亡郑的利弊,从而利用秦、晋之间的旧怨,达到离间两国的目的。结果,秦穆公不但罢兵,而且还派兵戍守郑国。晋军见状,不敢扩大事态,于是郑国化险为夷。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晋侯:晋文公,名重耳,公元前636年至公元前628年在位。秦伯:秦穆公,名任好,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在位。函陵:郑国地,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境。氾:音fàn,水名,已淤塞,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境。佚之狐:郑国大夫。郑伯:郑文公,公元前672年至公元前628年在位。烛之武:郑国大夫。执事:人们为了表示对君主或地位很高的人的尊敬,不敢直接称呼他们或向他们面陈事宜,只得婉转地通过在他们左右办事的人去转达。因此,执事的本意是指在君主或地位很高的人左右办事的人,实际上则是指君主或地位很高的人本人。共:音ɡōnɡ,同“供”,供给。焦:晋国地名,在今河南省陕县境。瑕:音xià,晋国地名,也在今河南省陕县。设版:夯土筑城墙。版,夯土筑墙用的版材。肆:没有顾忌。阙:音jué,通“缺”,损害。唯:但愿。说:音yuè,通“悦”,高兴。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国大夫。逢,音páng。子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狐偃是晋文公的舅父。

    【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出兵围攻郑国,因为在晋文公流亡期间郑国曾经对他有过失礼的行为,而且如今又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与楚国接近。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氾水南岸。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面临危亡局面了!如果让烛之武面谒秦穆公,秦国的军队必定会退走。”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却推辞说:“臣下年壮之时,尚且不如他人;如今老了,没有能力办事啦。”郑文公说:“我没有能够早起用您,如今事情危急才求助于您,这是寡人的过错。可是,郑国灭亡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的请求。

    夜间,烛之武用绳子系着身体下了城墙,到城外去见秦穆公。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目前,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将要灭亡了。如果消灭郑国对您有好处的话.那就烦请您这样做下去吧。可是,秦国要隔越晋国而将远处的郑国作为自己的边地,您该知道这样的事情有多难办啊。您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去增添您的邻邦晋国的领土呢?邻邦的实力雄厚了,您的国力就相对薄弱了。如果您赦免郑国,让它成为您东进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东来西往经过郑国时,郑国就会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解除他们的困难,这样对您并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也曾对晋国君主施过恩惠,帮助他回国,为此,晋国君主曾向您答应割让焦、瑕二地,可是他们早晨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起城墙来防御您了。这是您所知道的事情啊。晋国贪得无厌,它的愿望怎能满足呢?灭亡郑国而把它作为晋国的东部疆域以后,晋国又会肆意向西扩张它的疆域。如果晋国不损害秦国,又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而使晋国获益,对于这样的事情但愿您能认真考虑。”

    秦穆公对烛之武的分析很满意,就与郑国缔结盟约,还让杞子、逢孙、杨孙在郑国戍守,然后就回国了。子犯请求晋文公出兵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以这样做,如果没有那位秦国君主的大力帮助,我们不会达到今天的地步。依靠人家的势力达到目的后反过来又去伤害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丧失秦国这样的同盟,这是不明智的;变联合行动为互相冲突,这也不算威武。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国的军队也撤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