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复苏鳌石

    ——林则徐

    【读前须知】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元抚,一字少穆,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庆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等人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曾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道光十八年(1838)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令英、美烟贩缴出鸦片二百余万斤,在虎门当众销毁。并严设海防,屡次击退英军武装挑衅。因投降派诬陷,被革职,充军新疆,后又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咸丰即位,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办军务,行至潮州病卒,谥文忠。能诗文,善书法,文章多为政论及从事政治活动的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内政革新和反对外国侵略两个方面,诗词较多政余抒情和官场应酬之作。著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云左山房诗钞》等。

    【原文】

    七月初接读手答,语长情重,不啻促膝倾谈。转叹省中发言盈廷,未闻有如刘荆州之纸书,贤于十部从事也。弟早欲续陈缕缕,因欲乘便带物,而未得其人。正月船刺史去时,竟未使弟知之,遂致稽延两月为歉。中间陈颂南、郭远堂二君与弟过从,迭询芳范,远堂述及别时寄语,敬佩尤不可殚言。

    弟之蒿目焦怀,非一朝夕之故,若得执事在省、此衷犹可畅陈,今隔数程,即有楮墨难宣之处。而陈、郭皆云,迩来尊意定不欲上省,弟亦不敢遽邀。盖倦鸟入林,彼此固无两境界耳。

    来教加圜之字,弟无时不念释在兹。然既无斧柯,又不能谋诸肉食,此日之牢不可破,似更倍蓰于前。自顾硁硁之怀,每于愤激时辄思出山。迨静中细思,即出亦无所益。又欲暂移幽僻处,所期于不见不闻,及徐思之,复有不可移之理在。凡此皆非腕中所能尔见缕,阁下亦只能相喻以心耳。

    尊意极谓口门可恃,弟意正同。近日密察彼处民情与其力量,洵不能不负此险。又水部、东门一带劲气相连,迩日亦甚著效,此差足以慰荩怀者耳。

    【注释】

    苏鳌石(1783—1852),名廷玉,字韫山,福建同安人。嘉庆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署理总督,后转苏州粮道,力主禁烟,与林则徐同遭打击,悒悒不得志。《南京条约》议成,愤而请休回籍。1849年秋,林则徐辞云贵总督还乡,痛心时局,因致书鳌石,抒发愤懑,此为又一次回信。七月:指清道光三十年七月(公元1850年8月)。手答:手书,指苏鳌石的回信。不啻(chì赤):无异于。促膝:膝头接近。意谓亲近靠拢。倾谈:倾心交谈。省中:此指福建省福州。盈廷:此指充塞省府的衙门。刘荆州:指西晋刘弘,曾任荆州刺史。贤于:超过。十部从事:部从事为官名,受州刺史派遣,负责巡视郡国,传达指令。晋刘弘所主荆州,下辖十郡,故称十部从事。他亲自写信给各郡从事,指导改革事宜,情真语挚。人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见《晋书》。这里意谓省中议论纷纷,但都对目前局势提不出高明的改革方案。暗指当时闽浙总督刘韵珂、福建巡抚徐继畲之流,无理拒绝林则徐防御海口等积极建议,远不能与刘弘比拟。续陈缕缕:继续详细陈述。正月:指道光三十年正月(公元1850年2月)。船刺史:不详。陈颂南:名庆铺,字乾翔,福建晋江人,道光进士,官至御史。郭远堂:名柏荫,福建侯官人,道光进士。过从:来往。迭询:多次询问。芳范:美好的典范,尊称对方。此句意谓多次打听苏的情况。寄语:转告。殚:尽。蒿目:举目远望,指纵观时局。焦怀:内心焦虑。执事:尊称对方之辞。衷:心中深情。楮墨难宣:在信中难以表述。楮墨,犹言纸墨。迩来:近来。遽邀:仓促邀请。林则徐曾于1850年春邀请苏来福州“作一两月盘桓”,苏答以待“秋高气爽”。倦鸟入林:陶渊明《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比喻厌倦仕途,退居山林。此用其意。境界:此指处境。来教:尊称对方来信。加圜(yuán园):加圆圈。念释在兹:《书·大禹漠》:“念兹在兹,释兹在兹。”此用其意,谓念念不忘。斧柯:斧柄。比喻权柄。传孔子因鲁国季桓专政,欲见鲁君不得,作《龟山操》歌以见志。歌中有“手无斧柯,奈龟山何”句。谋诸肉食:同掌大权的人商量。肉食,指享高官厚禄者。牢不可破:此指顽固保守派把持朝政,局势难以改变。倍蓰(xǐ喜):一倍和五倍。硁(kēng)硁:浅陋而固执,谦辞。辄:每。出山:出去做官。迨(dài代):等到。腕中:手腕之间,代指写信。尔见(luó罗)缕:仔细陈述。口门:此指闽江口。洵:确实。负险:依靠险要之处。水部、东门:侯官县当时城门。劲气:刚劲不屈的气势。著效:显示功效。此指防御布署。荩(jìn进)怀:此指爱国的情怀。荩,忠诚。

    【鉴赏】

    林则徐毕生矢志报国利民,爱国热忱到老不衰。本篇通过书信,向挚友倾吐忠忱,突出抱负。苏鳌石与作者年龄相当,籍贯甚近,进士及第几乎同时,尤因志同道合,频遭打击,处境坎坷。这使两人具有共同语言和相通感情,可谓神交。复信发不平之鸣,抒忧时之心。

    全文分四小段。首段以迟复原由过程作引起。次段通过友人在省与不上省,两人相见与不得见,展开矛盾,借此会通两人思想作为承接。三段通过进和退、隐和仕、情和理展开矛盾,反复陈说个人心事,并与对方相默契作为转接。末段将意志体现于爱国行动作结。起承转合,自然得体。其编织串连,细针密线,前后呼应;且委婉曲折,笔法变换,起落有致。对苏鳌石虽然未作介绍,通过言语书信,可以见其为人,其感情个性,跃然纸上。

    书信从接“手答”开始,呼应后文“来教”。只说“语长情重”,不及情语内涵,但通读全文后自能悟出。试与后文两提“尊意”及“加圜之字”作联系,则知友人信中虽言厌观时局,却曾提出改革弊政及防守闽江诸方略,据此可推想友人“别时寄语”的精神和梗概。无怪作者对友人有形远神近、不啻促膝倾谈的知己之感。然后与省中官员作对照,喟叹众说纷纭,多而无当,友人诚为庸中佼佼,鹤立鸡群。刘荆州一典切贴,而又寓情于议。因此当然要想续书细谈,但初因不得便人,继因有便人而未知之,然后从同乡陈、郭二君处间接听到友人的近况,并获致其临别赠言,共怀敬佩,具见彼此心心相印,关怀备至。行文一波三折,而两人思想却得到沟通。

    次段接写自己忧国伤时,由来已久,此衷只能吐向苏君。“楮墨难宣”照应下文“腕中”无法详叙,说明未便明言。确有触讳犯忌之虑,终以不得面晤为憾。但接着又插叙陈、郭,故作纵笔,表示深深体谅对方不欲上省的心情。续用典故设喻,对照自己和友人。己住省城,友住外县,是住地有界限,然而处境同系爱国受压,心境同是志安社稷,怀抱未伸,因此说“固无两境界”。

    三段特引友人书中加圈标志的要点,就此表示系念无忘。要点内容经下文自己表态,已作明白暗示。作者用先进后退的曲笔畅述心事。所斥高位“肉食者”不仅针对福建当局,而且隐指朝廷,高位肉食者大都无能,不足与谋,而且十分顽固。而自己却是手中无权,存心报国,无法施展,不能不动愤激之情!继而冷静思考,前此在任遭谪,早有鉴戒,出山何益?于是又打算远离省城,学友人移居幽僻,眼不见而心不烦。“徐思”扣前“细思”,表明情理之间存在冲突,不能感情用事。“不可移之理”直指末段作者亲自参与福州防卫事。他倡议驱除当时盘踞省城的英国侵略军,得到群众积极支持,这岂能抛却城防远走。用辞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书信无法详谈,只好以意会代信传了。

    末段点明友人书信中强调闽江口防务事,可见他也决非隐居高卧,充耳不闻时事,而是经常留意敌人动态。至于林则徐,更屡次亲乘小艇,密察地形,了解民情,组织民力,做了很多切实的工作。这又无形中将朝廷在侵略者面前退让和人民坚持抗敌的态度,作了鲜明的对照。作者能看到并相信群众力量,因此深幸地势险要,民气刚劲,稍慰忠怀。“荩怀”回应前文“焦怀”、“硁硁之怀”。至此,文章结尾就把自己和友人爱国的高尚意志落实到抗英战备的筹策和行动上,从而使意志和行动得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