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题解】 生气,指人体的生命之气,这里主要指人身中的阳气;天,是指自然界;通,相应、贯通的意思。由于本篇阐发了人身阳气与自然界相应贯通的理论,故篇名为“生气通天论”。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1],其气九州、九窍[2]、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3],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提要】 本段主要论述了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阴阳运动变化相通的天人相应观。

    【注释】 [1]六合之内:六合,指四方上下。六合之内,即天地之间的互词。

    [2]九州、九窍:九州,即古时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窍,指上五官七窍和下二阴两窍。

    [3]其生五,其气三:其,指天之阴阳;五,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其气三,指阴阳之气各有三,即三阴三阳。

    【白话解】 黄帝说:自古以来,就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的,生命的根本,来源于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凡是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地上划分的九州,或者是人体中的九窍、五脏、十二关节,都是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互贯通的。由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而产生了木、火、土、金、水五行,并且可以根据五行的性质,将一切事物加以概括和分类;阴阳之气在气候方面,又可以表现为湿、燥、寒三种阴气和风、暑、火三种阳气,共六气。如果人们不善于调养,经常违反自然界五行和三阴三阳之气变化的规律,那么,必然会有邪气伤害身体。因此说,能不能根据自然界阴阳变化进行养生,是能否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既然人与天气相通,那么人身中的阳气,如果能像天气那样清净光明,就可以使精神情绪和平安静。符合了这个道理,阳气就能充足,发挥保护人体的作用。这样,虽然有贼风邪气,也不能伤害人体,这就是因为顺应了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次序。所以,善于养生的人,能够做到调摄精神,使它不涣散,来适应天气的变化,以保持体内的阴阳之气与自然界的阴阳之气相互贯通、相互协调。如果不是这样,就会使人体中的卫气涣散,内则九窍之气闭塞不通,外则肌肉之气壅滞不利,卫气固护的作用也解散了。这完全是由于人们自己的过错,而使阳气受到削弱的结果。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1],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图1短,小筋弛长[2],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图2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提要】 本段借天之日以喻人之阳气,说明阳气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重要性,以及阳气失常外邪侵入人体,导致的各种病证。

    【注释】 [1]喘喝:喘,呼吸困难;喝,因喘促而发出的一种声音。

    [2]大筋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图3短,小筋弛长: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图4ruǎn,通软,收缩之意;弛,弛缓不收之意。此二句为互文,指湿热内停,损伤筋脉,可引起筋脉或出现拘挛短缩之症,或出现痿软弛长之症。

    【白话解】 人体中阳气的作用就好像天体中的太阳一样,如果太阳不能正常运行,自然界中的生物必然不能生存,人体中的阳气如果运行失常,就会短寿或夭折,生命功能微弱不显著。所以说,天体的健运不息,是借助了太阳才能显出光明;而人体阳气的作用,也像太阳那样强大,有向上和向外的特点,从而保卫身体,抵御外邪的侵犯。

    处于严寒天气,人们的活动要深居简出,好像户枢藏在门臼内转动一样,以保护阳气;如生活起居失常,神气不能内守而向外浮越,阳气就不能固密了。若由于夏季暑气所伤,就会出现多汗、烦躁不安,甚至喘促气粗,若暑热之气内攻,影响神明,则会出现多言多语,身体热得像炽火燔炭一样,必须出汗,发热才能消退。如果由湿邪所伤,就会出现头部沉重,好像用布包裹着那样的感觉,倘若是湿热邪气长时间不能排除,就会使筋受到损伤,出现筋脉或收缩而短,或松弛而长,肢体关节拘挛或者痿软不能随意运动。如果由风气所伤,就会引起浮肿。如果上述寒、湿、暑、风四种邪气相互交替伤害人体,就会导致阳气衰竭。

    【按语】 本段以取类比象的方法论述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把人体中的阳气比作自然界中的太阳,性主升、主动,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体现了在阴阳理论中重视阳气的主导性的思想,张介宾据此而撰《大宝论》,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著名论点。

    【原文】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1]于夏,使人煎厥[2]。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3],汨汨[4]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5]。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图5[6]。高梁[7]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8]。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提要】 本段进一步论述了由于烦劳恼怒、饮食失调、外邪侵袭等原因,损伤人体阳气而发生的各种病证。

    【注释】 [1]辟积:辟,bì,音壁,同襞,裙褶的意思。辟积,就是重复积累的意思。

    [2]煎厥:病名。是指由于阳气亢盛,煎熬阴精,而致阳盛阴绝的昏厥证。

    [3]溃溃乎若坏都:溃溃乎,形容水流决口;坏都,堤防败坏。

    [4]汨汨:水流不止的样子。

    [5]薄厥:病名。指由于精神刺激,可使阳气急亢,血随气逆,致使气血郁积于头部,发生猝然昏厥的病证。

    [6]痤疿:痤,cuó,音矬,是一种小疖;疿,fèi,音费,指汗疹。

    [7]高梁:同膏粱。膏指油腻的食品,粱指精美的食品。

    [8]风疟:是因夏季阴暑内伏,复感风邪而发的一种疟疾。

    【白话解】 人身中的阳气,在精神过度紧张和机体过度疲劳的情况下,都会出现亢盛,而阳气亢盛,必然消耗阴精,如果长期如此,就可以造成阴精枯竭。阴精越虚亏,阳气就越发显得相对旺盛,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到了夏季,自然界中的阳气旺盛,又能助长人体内本已亢盛的阳气,使阴精进一步受到煎熬,最终完全干涸,而成为“煎厥”病。它的主要症状是耳朵闭塞听不见,眼睛昏曚看不清。病势危急,犹如涨满水的河堤崩溃,水流汹涌,不可遏止,一发不可收拾。另外,人体中的阳气,还可因为大怒而运行紊乱。阳气过分上逆,使形体正常的协调关系遭到破坏,血液就会随着阳气上逆而郁于头部,便发生昏厥,成为“薄厥”病。症状还可见筋脉损伤,出现松弛无力,肢体不能运动,如果是半身有汗而另半身无汗的,日久之后可能会发生半身不遂的“偏枯”病。若出汗后受到湿邪的侵袭,则汗液为寒湿之气郁闭,便可以发生痤疮,或者生痱子。凡不能节制饮食,经常偏食膏粱厚味的人,则容易变生疔疮,这种人得病之容易,就像拿着空器具盛东西那样方便。如果劳动时汗出后,又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袭,寒气郁闭体表的阳气,可以发生酒皶鼻,或者郁积日久,使面部生长粉刺。

    阳气对人体来说十分重要,精神靠它的温煦营养,才能有聪明智慧;筋脉靠它的温煦营养,才能柔韧灵活。如果阳气虚,不能掌管汗孔的启闭,使汗孔开合失当,寒邪就可以乘机而入,若寒邪留滞在筋膜之中,则使人体伛偻不能直立;如果寒邪深陷在血脉里,则可以形成瘘疮;若留连于肌肉纹理之间,则通过经络的腧穴而影响内脏,可以出现恐惧和惊骇的症状;如果阳气盛,使营气不能正常运行,逆乱壅滞在肌肉之中,则腐败血肉可以发生痈肿;人体正在出汗之时,皮肤汗孔疏松,阳气也外散,因而抵抗力下降,此时若有风寒侵入,汗孔随之关闭,致使邪气留在体内,就会发生寒热交迫的“风疟”病。

    所以说,风邪是引起很多种疾病的原因。但是,懂得养生的人,做到形神清静,善于保持阳气充足调畅固密,所以肌肉皮肤坚固紧密,而能抗拒邪气的侵扰,纵然有巨大的风邪以及毒性很强的其他致病因素,也不会受到伤害,这是由于人们循着自然界四时变化的次序,来调养、保护阳气的缘故。要知道,邪气在体内停留过久,会发生传变,假若疾病发展到了上部之气与下部之气不能相通的地步,那么,即使技术精良的医生,也是治不好的。所以,人身中的阳气过分蓄积,而导致上下不通的,也是死证。一旦发生阳气蓄积而阻隔不通时,就应当使用泻下法,将它消散。如果不能给予迅速而正确的治疗,那就必然引起死亡,这种悲剧,往往是由水平低劣的医生误事所造成的。

    人身中的阳气,和自然界中的阳气一样,白天运行于身体外表,保卫人体不受邪气侵犯。早晨的时候,人的阳气开始上升;中午的时候,阳气最旺盛;到了日落西山之时,阳气也逐渐衰弱,汗孔也随着关闭。因此,每到日暮黄昏时,人身中的阳气就应当收敛,为了做到阳气收敛,这时就不要过分做室外活动,也不要冒犯雾露之气。人的活动,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阳气盛衰规律,那么,就会遭到邪气侵扰,而发生疾病,使身体憔悴衰弱。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1],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2],肠澼[3]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4]。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提要】 本段主要强调了阴精与阳气的相互关系,指出阴阳协调是人体健康的关键,并叙述了四时气候变化导致五脏发病的规律。

    【注释】 [1]薄疾:薄,同迫。快速急迫之意。

    [2]横解:横,放纵。横解,纵缓懈弛的意思。

    [3]肠澼:即痢疾。

    [4]洞泄:指泻下剧烈,如空洞无底。

    【白话解】 岐伯说:阴精和阳气两者之间,既有严格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阴精的功能特点是藏蓄于内,但它却又作为物质源泉,不断地支援在外的阳气;阳气的功能特点是保卫体表,但同时也起着保护阴精,使它不至于泄漏损失的作用。阴与阳之间,不仅互用,而且互制,如果阴不能制约阳而阳气亢盛,那么就会出现血流急速,脉象疾数而搏动有力;假如这种亢盛的阳热之气,再影响到心脏、胃腑等部位,还会引起发狂。反之,阳不能制约阴而阴气过盛,就会使五脏之气失调而不能平静,以致九窍也闭塞不通。所以,精通医学道理又善于养生的人,能够调和阴阳,使两者之间相互平衡,而无偏盛偏衰,从而达到筋脉舒和、骨髓坚固、气血畅通。这样,就能够使人体内外阴阳协调,并且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不受邪气侵害,耳聪目明,体内的真气始终保持充沛不衰。假如阴阳失调,那么风邪就能侵犯人体,由体表侵淫入里,使阴精受到损害,这是由于风邪伤及肝脏的缘故。肝脏已经受伤,如果再吃得过饱,使肠胃的筋脉由于充满而变得松弛无力,就会出现大便带有脓血的“肠澼”病,或者成为痔疮;如果饮酒过度,可使肺气随酒气上逆,而出现气喘;如果不节制性欲或强用其力,可以伤害肾脏,使腰间的脊柱骨受到损坏。大凡阴阳协调的关键,在于阳气坚固、致密,阴气才能宁静和平。如果阴阳两者不相协调,那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一切生命将失去生存的条件。因此,保持阴阳协调是养生中最重要的法则。如果阴阳不相协调,阳气过于强盛而不致密,阴精就要衰竭;只有阴气和平,阳气坚固致密,人的精神才能旺盛,身体才能健康;如果阴与阳相互分离而不能相交,那么精气就会枯竭,生命也就停止了。如果阴阳不协调,风、露等外界致病因素就能侵入人体,从而发生寒热的病证。所以,春季受了风邪侵犯,邪气逗留不去,到了夏天,可以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病;夏季受了暑邪侵犯,到了秋天,往往发生疟疾;秋天受了湿邪侵犯,到了冬天,可以引起咳嗽,或者形成痿厥之类的病证;冬季受了寒邪侵犯,到了春天,可以发生温病。因此说,如果人体内的阴阳失调,风寒暑湿这些四季的邪气,就会更迭伤害五脏。

    【原文】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1]。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提要】 本段叙述了五味摄取不当导致五脏发病的规律。

    【注释】 [1]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阴精藏于五脏,故五脏犹如藏精之宫室,五味原为五脏之本,若五味太过,则反伤五脏。

    【白话解】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但是,贮藏阴精的五脏,也可以因为五味太过而受到伤害。举例来说:过多地吃酸味的东西,会使肝气偏盛,从而克伤脾脏,使脾气衰竭;过多地吃咸味的东西,会使骨质受到损伤,也可出现肌肉消瘦萎缩,或者心气抑郁;过多地吃甘味的东西,可以引起心烦胸闷气喘,面色发黑,或者使肾气失去平衡;过多地吃苦味的东西,可以使脾气受伤而不濡润,胃气受伤而胀满;过多地吃辛味的东西,能使筋脉损伤而变得松弛无力,精神也会渐渐颓废萎靡。所以,应当慎重地调整饮食五味,使它不要过多、过少,而调配适当,这样就能使骨骼坚固正直,筋脉柔和灵便,气血充足流畅,肌肉丰满,皮肤致密,身体健康强壮。总之,只要严格地遵守养生保健的原则与方法,就可以享受自然所赋予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