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题解】 奇病,是泛指少见而异于平常的一些疾病。本篇论述了失音、息积、疹筋等十余种少见的奇病,所以叫“奇病论”。

    【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1],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2]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3]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提要】 本段论述了孕妇失音的机理及不需要治疗的道理。

    【注释】 [1]喑:yīn,音音。指声哑。

    [2]绝:阻隔不通的意思。

    [3]镵石:镵,即镵针,九针之一,头大末锐,形如箭头。石,指砭石,古代石制针刺工具。

    【白话解】 黄帝问道:有的妇女怀孕到九个月时,说话发不出声,是什么病?岐伯回答:这是因为胞中的络脉被胎儿压迫,而阻断不通所致。黄帝又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岐伯说:胞中的络脉与肾脏相连系,少阴肾脉贯穿肾脏,向上又连系到舌根部,而胞中络脉被阻,使肾脉的气血无法通行到舌,所以出现发不出声音的症状。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无需治疗。等到了胎满十月分娩后,自己就会恢复正常。《刺法》上说:“无损不足,益有余”,意思是不要以泻法治疗虚性疾病,也不能用补法治疗实性疾病,以免因误治造成新的疾病。应该审察虚实,然后再给予适当的处理。所谓“无损不足”,是说身体虚弱的病人,不可用镵石治疗;“无益有余”是指邪气停留腹部造成肿块,不能用补益方法治疗,如果误用补法,就会使病邪牢固地停聚在体内。所以说盲目处理会导致疾病的。

    【原文】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帝曰:人有身体髀股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图1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提要】 本段论述了“息积”、“伏梁”病的症状、机理、治疗、禁忌。

    【白话解】 黄帝说:有的病人胁下胀满,气逆喘促,两三年不好,这是什么病呢?岐伯说:这种病叫做“息积”。这种病不妨碍饮食,但不能用艾灸或针刺方法治疗,只能以导引法疏通气血,结合药物治疗慢慢调理,注意不能单纯用药物治疗。黄帝又说:有的病人大腿、小腿部位都肿痛,并有绕脐痛的症状,这又是什么病呢?岐伯说;这是“伏梁”病。是由于风寒邪气停留在体内所致。风寒邪气散布在大肠的外面,停聚于肓膜,而肓的根源在脐下,所以产生绕脐痛。不能按摩,否则会出现小便不利。

    【原文】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1],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提要】 本段论述了疹筋、厥逆病的症状、机理。

    【注释】 [1]疹筋:疹,即病。病在筋,故称“疹筋”。

    【白话解】 黄帝说:有的病人尺肤急而脉数,筋脉痉挛拘急,明显可见,这是什么病?岐伯说:这种病叫做“疹筋”,病人的腹部一定也拘急。如果病人面部出现白色或黑色,说明疾病更为严重。黄帝说:有的病人患头痛,多年不愈,是怎么得的?叫做什么病?岐伯说:这是由于感受了严重的寒气,寒气深入骨髓,而骨髓是以脑为主的,寒气向上侵犯到头脑,所以头痛,牙齿也会疼痛。这种病叫“厥逆”。黄帝说:讲得好!

    【原文】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1]。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2]。治之以兰[3],除陈气也。

    【提要】 本段论述了脾瘅的症状、病机及治疗方药。

    【注释】 [1]瘅:dān,音丹,是“热”的意思。

    [2]消渴:病名。症状有口渴、易饥、小便多、消瘦。为内热日久,伤及阴气所致。

    [3]兰:指兰草。

    【白话解】 有的病人口中发甜,这是什么病?是怎么得的?岐伯说;这是由于饮食物的精气向上泛溢,病名叫“脾瘅”。正常情况下,饮食入胃,经过初步消化,再由脾输布到全身。如果脾脏有热,失去正常功能,则津液停留,向上泛溢,所以使人产生口中发甜的症状。这是因为饮食过于肥美所诱发的疾病。得这种病的人,大都喜欢吃肥甘厚味的食物。厚味使人生内热,甘味使人胸腹满闷。因此食气上溢出现口甜,日久化为消渴。治疗此病用兰草,以排除蓄积郁热陈腐之气。

    【原文】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提要】 本段论述了“胆瘅”病的症状、病因和治疗原则。

    【白话解】 黄帝说:有的病人口苦,针刺阳陵泉穴后口苦仍然不愈,这叫什么病?岐伯说:病名叫“胆瘅”。人的肝脏好比是将军,主管出谋划策;胆好比是公正的法官,主管判断。肝胆的经脉都经过咽部,所以咽部就象是肝胆的信使。患胆瘅的病人,常常是多虑而少决断,造成胆的功能失常,胆汁上溢而出现口苦。治疗时应针刺胆经的募穴、俞穴。有关的治疗,记载在古书《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原文】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帝曰:何谓五有余[1]二不足[2]?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提要】 本段论述了“厥逆”的症状、机理、预后。

    【注释】 [1]五有余:指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

    [2]二不足:指脉细微如发、小便一日数十次。

    【白话解】 黄帝说:有的病人小便淋漓不畅,一天解小便数十次,这是正气不足的表现;身体发热如火炭,颈部和胸部有阻塞不通的感觉,人迎脉躁盛,呼吸喘促而气上逆,这些都是邪气亢盛有余的现象;寸口脉微细如发,是正气不足的表现。这种病的病位在哪儿呢?叫什么病名?岐伯说:这种病的病位在太阴,由于胃热过于亢盛,影响到肺,症状就偏重于肺,病名叫做“厥病”。这个病很难治疗,有死亡的危险。就是所谓“五有余、二不足”的病证。黄帝问:什么叫做“五有余、二不足”?岐伯回答:所谓“五有余”,是指上述五种邪气有余的病态;二不足是指两种正气不足的情况。现在一个病人就同时具有外部五种有余和内部两种不足的症状,治疗时,既不能因为出现有余症状而用泻法,也不能因为见到体内不足的症状就用补法。此病复杂,补泻难施,所以必死无疑。

    【原文】 帝曰:人生而有病颠疾[1]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

    【提要】 本段论述了癫痫病的症状,机理、预后。

    【注释】 [1]颠疾:即癫痫。一说为巅顶之疾,如头痛等。

    【白话解】 黄帝说:有的人生下来就患了“癫疾”,这是什么病?是怎么得的?岐伯说:这种病叫做“胎病”。是因为胎儿在母体内时,其母曾经受到过很大惊吓,使气血运行逆乱,影响了胎儿,所以婴儿生下来就患了“癫痫”病。

    【原文】 帝曰:有病痝然[1]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帝曰:善。

    【提要】 本段论述了肾风病的症状、机制和预后。

    【注释】 [1]痝然:痝,máng,音忙。是指面部浮肿的样子。

    【白话解】 黄帝说:有的病人面部浮肿,像有水一样,脉象大而紧,但身体不痛,形体也不消瘦,不能进食,或吃得很少,这叫什么病?岐伯说:这种病发生在肾脏,叫做“肾风”。得肾风病的人,出现不能进食,经常惊悸,到惊悸过后,就会心气衰竭而死亡。黄帝说: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