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题解】 “缪”的含义是指交错。缪刺是一种针刺方法,即病变在络脉中而采用右病取左,左病取右,交叉针刺的方法。本文是讨论缪刺法的专篇,故篇名为“缪刺论”。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1]于大络[2],而生奇病[3]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4]何以别之?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5],故命曰缪刺。

    【提要】 本段叙述了外邪侵入人体的传变规律,并阐明了巨刺与缪刺的适应证、针刺部位及意义。

    【注释】 [1]流溢:就是水涨满而泛滥的意思。

    [2]大络:指较大的络脉,即十五络脉。

    [3]奇病:即异乎寻常的疾病。

    [4]巨刺:也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一种针刺方法,但直刺至经脉,较缪刺的部位为深。

    [5]缪处:不同的部位,这里指在经在络的深浅部位有异。

    【白话解】 黄帝问道:我听说有一种缪刺法,但不知道它的意义,究竟什么叫做缪刺法呢?岐伯回答说:邪气侵袭人体的时候,一般先侵入皮肤和毫毛之间,如果邪气停留不去,就要进入人体表层的孙脉之中;邪气再停留不去,则进入比孙脉稍大一点的络脉之中;邪气停留在络脉中不去,则会进一步侵入较大的经脉之中。经脉和体内的五脏直接相连,所以邪气就从经脉侵入五脏,并散布到胃肠之中。此时,病人的身体内外、经脉、内脏都被邪气侵犯,所以,五脏就要受到损伤了。这就是邪气从侵犯人体皮肤毫毛开始,一直到最后侵入五脏的次序。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治其经脉,这是属于正刺法。假如邪气侵入皮肤毫毛,进入到孙脉中停留不去,时间久了,使络脉也闭塞不通,邪气就不能经过络脉侵入经脉中,而满溢流行到大络中去。大络是人体十四经脉的分支,所以会产生各种不同寻常的奇病。人身的大络是互相贯通交流的,邪气侵入停留在大络中,就会从左流窜到右,从右流窜到左,或者上下流窜。所以,有时可以见到病邪停留在左侧,病人却出现右侧的症状;病邪停留在右侧,病人反而表现出左侧的症状。由于病邪上下左右到处流窜,干扰经脉的正常功能状态,却又不入于经脉之中,而是布散到四肢的末端。因为病邪流窜不定,没有固定的停留之处,也不侵入经脉的腧穴,又往往表现出病邪所在之处与症状表现之处的不一致,所以只能采用左病治右,右病治左,针刺病人络脉的方法,这种方法就叫做缪刺法。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说说缪刺,为什么要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缪刺法与巨刺法怎样进行区别?岐伯说:邪气侵入经脉中,左侧的邪气亢盛而症状反而表现在右侧;右侧的邪气亢盛而症状却出现在左侧。由于经脉之气是左右互相贯通的,邪气也左右互相流窜,有时左侧的疼痛还没有好,而右侧的脉象又出现病变,像这样的情况,就一定要采用巨刺法,巨刺法针刺必须刺中经脉,而不是络脉。邪气侵犯络脉而造成的病变,其疼痛发生的部位与经脉病变所致疼痛的部位不同,所以对络脉病变要采用缪刺法。

    【原文】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1[1],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2,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2]者各一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3,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4,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5[3],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6,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提要】 本段论述了邪客于手足络脉所出现的病证及缪刺方法。

    【注释】 [1]痏:wěi,音伟,指针刺的次数。

    [2]肉交:就是指甲和皮肉相交接的地方。

    [3]支胠:支,支撑;胠,胸侧腋下的部位。支胠,指胸侧腋下部位胀满,如有物撑持,难以自如舒缩。

    【白话解】 黄帝说:愿意听一听怎样进行缪刺?如何取穴运用?岐伯说:如果邪气侵入足少阴肾经的络脉,会使病人产生突然心痛、腹胀、胸胁部支撑胀闷等症状。如果仅有上述症状,还没有形成积聚的,可以针刺然谷穴出血,大约经过一顿饭的时间,就会痊愈。病仍不见好转,如果症状在左侧,就应该取右侧的穴位治疗;如果症状在右侧,则应该取左侧的穴位进行治疗。一般新发病的患者,经过治疗,五天左右就可以痊愈。如果邪气侵入手少阳三焦经的络脉,会使病人产生咽喉肿胀疼痛、舌体卷缩、口干渴、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而不能抬高到头部的病变。对这样的病变,治疗是可以针刺小指次指(即无名指)上的关冲穴,在距离指甲根约韭菜叶那样宽的地方,各刺一次。如果病人身强力壮,立刻就可以见效;如果是年老体弱的病人,稍微过一会儿也可以见到效果。针刺时,也应该采取左侧病变针刺右侧,右侧病变针刺左侧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是新发生的病变,过几天就可以恢复正常。如果邪气侵入足厥阴肝经的络脉,可以使病人产生疝气而突然剧烈疼痛。治疗时可以针刺足大趾爪甲与皮肉相交接处的大敦穴,各刺一次,如果是男性病人,立刻就会痊愈;如果是女性病人,稍过一些时候就可以好。左侧有病的则取右侧,右侧有病的则取左侧。如果邪气侵入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会使病人产生头部、颈项部和肩部的疼痛。治疗的时候,应该取足小趾爪甲和皮肉相交接之处的至阴穴进行针刺,各刺一次,一般立刻可以见到效果。如果病还没有痊愈,可以改刺外踝下的金门穴三次。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一般过一顿饭左右的时间,就可以痊愈。如果邪气侵入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就会使病人发生胸中气满、喘息、胸肋胀闷及胸内发热等症状。治疗这种病,应该针刺食指之端距离指甲约韭菜叶那么宽的地方,即商阳穴进行治疗,各刺一次。左侧病变就针刺右侧,右侧病变则针刺左侧,一般约过一顿饭的时间可以痊愈。

    【原文】 邪客于臂掌之间[1],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7,二日二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8,十五日十五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9,十六日十四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10。邪客于足阳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11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12,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2],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13,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提要】 本段论述了邪气客于手阳明之络和足阳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14之络的病证表现和针刺方法。

    【注释】 [1]臂掌之间:臂掌之间究竟为哪条经脉,后世注家解释不一,杨上善认为是手阳明之络;高士宗认为是手厥阴心包络。本书从前者。

    [2]利药:此处指通便祛瘀的药品。

    【白话解】 如果邪气侵入臂掌之间,就会使病人臂掌之间的腕关节不能屈伸,活动不便,治疗这种病变,应该针刺手腕关节之后的部位。先用手按压,疼痛的地方就是针刺的部位。针刺时,要根据月亮轮廓的盈亏(圆缺)来决定针刺的次数。上半月月亮由缺变圆时,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逐日递增一针,到十五那一日刺十五针。下半月月亮由圆到缺,每日递减一针,如第十六日刺十四针等。如果邪气侵入足部的阳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15脉,就会使病人眼睛疼痛,疼痛一般从内侧眼角处开始。治疗这种病,应该取外踝下半寸处的申脉穴进行针刺,各刺二次。左侧有病的则针刺右侧,右侧有病的则针刺左侧。一般经过大约走十里路的时间,疾病就可以痊愈。人如果从高处坠落下来而受伤,瘀血停留在体内,就会产生腹中胀满疼痛,大小便不通等症状。治疗这种病证,先要给病人服用通便祛瘀的药物。因为这种病人坠落后,损伤了上部的厥阴经的经脉,也损伤了下部的少阴经的络脉,应该取足内踝下面的足厥阴肝经的中封穴和然谷穴前少阴经的络脉,使之出血。并且针刺足背上动脉跳动处的足阳明胃经的冲阳穴。如果没有效果,可以再针刺足大趾部位三毛上面的大敦穴,各刺一次,出血后,立刻可以见到效果。左侧的病痛则针刺右侧的穴位,右侧的病痛则应针刺左侧的穴位。如果有的病人经常出现悲哀惊恐,闷闷不乐等症状,也可以按上述的方法进行针刺。

    【原文】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16,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1]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17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18,二日二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19,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20,十六日十四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21,渐少之。

    【提要】 本段论述了邪客手阳明之络及痹证的针刺方法。

    【注释】 [1]耳中生风:就是耳中鸣响,飕飕有声。

    【白话解】 如果邪气侵入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就可能使病人产生耳聋的症状,这种耳聋的症状时好时坏。治疗这种病证,应当针刺手食指端距离指甲约一根韭菜叶宽度的地方,即商阳穴,各针一次,一般说来,病人立刻可以恢复听觉;如果听觉不能恢复,可以再针刺中指上指甲与皮肉相交接处的中冲穴,病人即可以立刻听到声音;如果耳聋听力全无,无论何时都听不到声音的,则不是外邪入侵造成的耳聋,而是身体内部损伤引起的,对这种耳聋不可以用针刺的方法。如果病人耳鸣,时刻都像听见风吹的声音,也可以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进行针刺治疗。左侧有病的则针刺右侧,右侧有病的则针刺左侧。

    患行痹的病人,疼痛游走不定,这是由于邪气侵入肌肉之间到处流窜所引起的,治疗时应在疼痛的部位进针,刺到肌肉之间。治疗时要根据月亮轮廓的盈亏(圆缺)来决定针刺的次数。因为人和自然界相应,月廓的盈亏影响着人体气血的强弱,所以这也是根据病人正气的盛衰来决定针刺的次数。如果针刺超过了该日应刺之数,就会使人体的正气受到损伤;如果针刺不够当日应刺之数,则不能把邪气驱除。左侧有病的针刺右侧,右侧有病的针刺左侧,到疾病痊愈时停止针刺。如果还没有治好,可以仍然采用上面所说的方法进行针刺,月亮由缺变圆的初一那天刺一针,初二那天刺二针,以后逐日递增一针,到十五那天,针刺十五针;以后逐日递减一针,如十六那天刺十四针等。

    【原文】 邪客于足阳明之经[1],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22,左刺右,右刺左。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23,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2]各三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24,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缪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提要】 本段论述了邪客于足阳明络脉及足少阴络脉所出现的病证及针刺方法。

    【注释】 [1]足阳明之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与《甲乙经》阳明之经作阳明之络。”可从。

    [2]足下中央之脉:即涌泉穴。

    【白话解】 如果邪气侵入到足阳明胃经的络脉,就可能使病人出现流涕或鼻出血,上齿寒冷等症状。对于这种病变,治疗时应针刺足二趾趾甲与皮肤相交接处的厉兑穴,各刺一针,左侧有病的则针刺右侧,右侧有病的则针刺左侧。如果邪气侵入足少阳胆经的络脉,则可能使病人产生胁肋部疼痛,呼吸不畅,咳嗽,汗出等症状。治疗这种病变,应该针刺足四趾端趾甲与皮肉相交接处的窍阴穴,各刺一次。针刺之后,呼吸不畅的症状立刻可以缓解,汗出的症状也立刻可以停止。如果有咳嗽的病人,则要注意衣服和饮食的温暖,大约过一天,疾病就可以痊愈。左侧有病的则针刺右侧,右侧有病的则针刺左侧,一般情况下,疼痛立刻就会好转,如果没有治好,应当按照上面的方法再进行针刺。如果邪气侵入足少阴肾经的络脉,就可能使病人出现咽痛而不能进食,并易无故发怒,自觉腹部有气上冲到贲门之上的症状。对这种病变,治疗时应该针刺足心的涌泉穴,各刺三针,共六针,病痛立刻能得到缓解。左侧有病的针刺右侧,右侧有病的则针刺左侧。如果病人咽部肿痛,不能咽下唾沫,有时也吐不出唾沫的,可以针刺病人然骨前面的然谷穴,针刺出血,病痛就会立刻得到缓解。左侧有病痛的则针刺右侧,右侧有病痛的则针刺左侧。

    【原文】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25[1],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2]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26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挟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27,立已。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3]。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邪客于五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缪传[4]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28,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29,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提要】 此段论述了邪客于足络脉及五脏所出现的病证及针刺方法。

    【注释】 [1]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30:季胁下空软之处。

    [2]胂:shēn,音申,指挟脊两旁的肌肉。

    [3]通脉出耳前者:指听宫穴。

    [4]缪传:就是不当传而传的意思。

    【白话解】 如果邪气侵入足太阴脾经的络脉,则可能使病人产生腰部疼痛,牵连到小腹部,甚至波及胁下部位,并且不能挺胸呼吸。对这种病变,治疗时应该针刺腰骶部骨缝当中脊柱两旁肌肉上的下髎穴,针刺的次数,应以月廓的圆缺日数为依据来决定,拔出针后,立刻可以见到效果。病痛在左侧的则针刺右侧,病痛在右侧的则针刺左侧。如果邪气侵入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就可能使病人产生背部痉挛拘急,牵连到胁肋部位发生疼痛。针刺的时候,应从颈后数着脊椎,用两手按脊柱两侧向下,按到病人感到疼痛的地方,则针刺脊椎骨旁三针,一般说来,会立刻见到效果。如果邪气侵入足少阳胆经的络脉,则可能使病人出现股部环跳穴处持久性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因而大腿不能抬高的症状。对这样的病变,应该用细长的毫针针刺环跳穴。如果寒气严重,则应该留针较长时间。针刺治疗时,也要以月廓的盈亏日数为依据,来确定针刺的次数,针刺后一般立刻可以见到效果。治疗各条经脉的病变,应该采用针刺其经脉的方法。如果经脉所分布的部位没有发生病变,则说明病变发生在络脉,应当采用缪刺的方法。对于耳聋病证,可以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穴,如果没有取得疗效,就要改为针刺手阳明经所经过耳前分支上的听宫穴。龋齿病,可以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穴,如果无效,就应当改刺那些通入齿中的经脉,一般立即可以收到效果。如果邪气侵入体内五脏之间,引起发病,可以见到经脉和络脉互相牵引而疼痛,时发时止。治疗这种病,应仔细诊察病变所在的部位,用缪刺法,针刺病人手足上的井穴。并察看相关经脉分布区内有无充血显露的络脉,如见到充血的络脉,可用针刺出血,隔一天刺一次,如果一次不见效,那么刺五次左右就可以治愈病变。如果手阳明大肠经中的病邪,不能按照正常的途径流动,而是反常地流窜入足阳明胃经的经脉中,牵连到上齿的部位,使病人发生口唇牙齿寒冷疼痛等症状,应该察其手背,看到有充血显露的络脉,则用针刺使之出血,驱除邪气。然后针刺足阳明胃经在足二趾趾甲上的内庭穴一次,再针刺手食指指甲上的商阳穴各一次,针刺后立刻就可以治好。左侧的病变就针刺右侧,右侧的病变则针刺左侧。

    【原文】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31,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32,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图33[1]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提要】 此段论述了尸厥病的治疗方药及针刺、吹耳方法。

    【注释】 [1]鬄:俗剃字。

    【白话解】 如果邪气侵入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络脉之中,由于这五条经脉的络脉都会聚到耳内,并向上连系着左额角部位,所以邪气闭阻这五条经脉的络脉,就会使病人全身的经脉都受到振动,形体失去知觉,其状态象死尸一样的,称为尸厥。治疗这种病变,应该针刺病人足大趾趾端内侧距离趾甲约一根韭菜叶宽度之处,即足太阴脾经的隐白穴,然后再针刺足心部位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然后刺足中趾趾甲上足阳明胃经的分支脉一次,然后刺手大拇指指端内侧距离指甲约一根韭菜叶宽度之处的手太阴肺经少商穴,然后针刺手少阴心经在掌后锐骨端的神门穴。以上诸穴各刺一次,一般情况下,疾病很快可以治好。如果不愈,可以再用竹管向病人两耳中吹气,并剃下病人左额角处约一寸见方的头发,用火烧成灰末,用好酒一杯冲后给病人饮服,如病人仍然昏迷,不能自己饮用,可将药酒强行灌入病人口中,其病情立刻可以好转。

    【原文】 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1]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提要】 本段是对全篇的总结,并进一步明确了巨刺与缪刺在应用时的区别。

    【注释】 [1]经刺:就是巨刺。

    【白话解】 一般说来,凡是针刺治病的方法,一定要首先诊察病人的经脉,用手仔细按摸,审察疾病性质的属虚或属实,然后再给予适当的治疗调整。如果病人经脉气血不调,可以用巨刺法治疗。如果病人感到疼痛,但病变部位不在经脉上的,则可以用缪刺法治疗。如果诊察到病人皮下有充血显露的经脉,应当全部针刺,使之出血,这就是缪刺的方法。

    【按语】 本段主要论述了络脉的病证和运用缪刺治疗疾病的方法,以及在不同的病证中缪刺和巨刺的具体操作方法。缪刺和巨刺虽皆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但有刺经刺络的不同。凡邪气侵入部位较深,入经入脏的,用巨刺法;邪入部位较浅,止于络脉的用缪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