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题解】 离,就是分离;合,就是集合、合并。阳与阴合则为一,分则为二。本篇提出天地万物均可分为阴阳,阴阳之中又无限可分,但总本于一阴一阳。故篇名为“阴阳离合论”。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复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1]。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提要】 本段阐发了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有阴阳的道理,以及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注释】 [1]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正,主之意,与下文的“主”为互文。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故曰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白话解】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是属阳的,地是属阴的,日是属阳的,月是属阴的。由于天地日月的运转,而形成了二十九日的小月和三十日的大月,但总的计算是三百六十天为一年,人体也应当与天地日月阴阳相对应。但是,人体中的经脉,却分为三阴三阳,和天地的阴阳数目并不符合,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回答说:事物的阴与阳是相对的,因而具有可分性,由一可以数到十,由十又可以分到百,由百可以变化到千,由千可以推演到万,由万还可以再推演下去,是数之不尽的。但是,归根结蒂却不外乎阴阳对立统一的根本道理。天在上覆盖着一切,地在下承载着一切,天上的阳气下交,地上的阴气上迎,阴阳相互交通,才能产生万物。当万物开始萌芽,还没有露出地面的时候,因为它的处所是在地下,地为阴,所以把这种情况叫做“阴处”,也叫做阴中之阴;当它们才露出地面的时候,叫做“阴中之阳”。可见,阳气是万物发生的动力,阴气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所以,万物的发生,是借着春季天气的温暖;万物的滋长壮大,是借着夏季天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是借着秋季天气的清凉;万物的潜藏,是借着冬季天气的寒冷。这是四时气候变化和万物生长收藏相对应的规律。如果四时失序,气候变化无常,那么,天地之间的阴气与阳气就互相阻隔而不能交通,于是一切生息就要停止了。这种阴阳变化的规律对人体来说也是一样的,人体中的阴阳也是既可分离又可合并的,并且相互间保持着协调,从而使人体正常地生长发育。

    【原文】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1],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提要】 本段说明了人体阴阳经的划分及三阳经的生理作用—开、阖、枢。

    【注释】 [1]命门:此处指睛明穴。

    【白话解】 黄帝说:我希望听你讲一下三阴经与三阳经的离合情况。岐伯说:人面向南方而站立,前面就是南方,在自然界,南方为阳,北方为阴,人与天地相应,所以人前面阳气广大,因此叫做“广明”;相对而言,人的后面为阴,而人背后是太冲脉所经过的部位,所以把后面叫做“太冲”。太冲脉所起始的地方,就是足少阴肾经的部位;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经,太阳经下端起始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上端结聚在眼内角处的睛明穴。因为太阳经与少阴经相合,太阳经为表,少阴经为里,所以又把太阳经叫做“阴中之阳”。以上这是按人体的前后划分阴阳的情况。如果再从人体上下部位划分阴阳,那么上为阳,所以身半以上的阳气旺盛,因而叫做“广明”;而身半以下属阴,称为太阴经。在太阴经脉之前的,叫做阳明经,阳明经脉的下端,起始于足二趾端的厉兑穴。因为阳明经与太阴经相合,互为表里,所以又叫做“阴中之阳”。与厥阴经相合的经脉,叫做少阳经,少阳经为表,厥阴经为里。少阳经脉的下端,起始于足四趾外端的窍阴穴,这条经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脉的离合情况是:分开来看,太阳在表为开,阳明在里为合,少阳在表里之间为枢。但是,这三阳经脉的功能是密切配合,而不能相互背离的。如果在脉象上表现为搏动有力,而又不太浮起,就说明三阳经的功能协调统一,这样三阳经合起来便是一体,所以称为“一阳”。

    【原文】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图1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图2[1],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提要】 本段简要地记载了三阴经的循行部位及三阴经的生理作用———开、阖、枢。

    【注释】 [1]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图3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图4:是往来流行不息的意思。

    【白话解】 黄帝说:我想再听听三阴经的离合情况。岐伯说: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属于阳经,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就属于阴经。然而,按人体上下分阴阳,那么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而在上下之中的部位,也应当属于阴。冲脉在下,在冲脉之上的脾经,称为太阴经。太阴经脉的下端,起始于足大趾端内侧的隐白穴,这条经脉又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经之后的经脉,名叫少阴经,少阴经的下端,起始于足心的涌泉穴,这条经脉又称为“阴中之少阴”;在少阴经前面的经脉,名叫厥阴经,厥阴经的下端,起始于足大趾端的大敦穴,这条经脉有阴而无阳,而且又是阴气循行终止的地方,所以又称为“阴之绝阴”。因而,三阴经的离合情况是:分开来看,太阴经在表为开,厥阴经在里为合,少阴经在表里之间为枢。这三阴经脉的功能是密切配合,而不能相互背离的。如果在脉象上表现为搏动有力,但又不太沉伏,就说明三阴经的功能协调统一,这样三阴经合起来便是一体,所以称为“一阴”。阴阳之气,在十二经脉中有规律地传递流动,运行不息,日夜运行五十度而为一周。只有在内的气正常运行,才能保证在外的形体健壮;也只有在外的形体强健,才能保证气聚合而不离散。形与气,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三阴三阳,有离有合,相辅相成,从而保证了人体旺盛的生命力。

    【按语】 本篇关于三阴三阳经脉“开、阖、枢”的论述与《灵枢·根结》记载相同。所谓“开、阖、枢”是对人体经脉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在阳经方面,太阳经主开,阳明经主阖,少阳经主枢。在阴经中,太阴经主开,厥阴经主阖,少阴经主枢。其中“开”是指经脉相对位于表浅的部位,与外界的联系更为接近,而有开放的作用。“阖”是指经脉相对处于人体内部的深层,具有闭合收敛的作用。“枢”则是指处于表里之间,具有转枢经脉气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