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题解】 逆调,就是失调、失常、逆乱的意思。本篇中讨论了内热、里寒、骨痹、肉苛、气逆喘息等几种疾病。这些疾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调、水火失调、气血营卫失调、脏腑和经络功能失调造成的。因此篇名叫“逆调论”。

    【原文】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1]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提要】 本段论述了阴虚内热和阳虚内寒的机理。

    【注释】 [1]常:通裳,即衣服。

    【白话解】 黄帝问道:有的病人身体发热,不是由于穿衣服过多造成的,却感到发热而烦闷,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这是由于阴气虚少,阳气偏盛,所以感到发热。黄帝问道:有的病人身体发冷,不是因为衣服穿得单薄而造成的,也不是由于体内有寒邪停留所引起的,却感到寒冷从身体内部产生出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岐伯说:这种人阳气虚少,阴气偏盛,气血运行阻滞不畅,阳气不能通达,所以感到身体寒冷,好像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按语】 “非常温,非常热”一句,王冰注:“异于常候,故曰非常”;于鬯《香草续校书》云:“常本裳字。《说文》巾部云:常,下也,或体作裳。是常裳二字,书传多以常为恒常义,而下之意乃习用裳,鲜用常,故王冰于此误谓异于常候,故曰非常,而不知下云人身非衣寒也,以彼衣寒例此常温常热,则其裳温裳热明矣。……此言裳,下文言衣,变文耳。”于鬯之说,于义为胜。

    【原文】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1],而阳独治。独治[2]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3]也。

    【提要】 本段论述了阴虚造成的手足发热、肌肉消瘦的机理。

    【注释】 [1]少水不能灭盛火:少水,阴气衰少的意思;盛火,指阳气盛。阴气虚而阳气盛,是阴不能盛阳,故云少水不能灭盛火。

    [2]独治:此指阴虚之极,而阳气独旺。

    [3]肉烁:烁,shuò,音朔,指肌肉消瘦,如以火烘烤那样干枯。

    【白话解】 黄帝问:有的人四肢发热,受风邪后就会发高烧,好像被火烤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这种人阴气虚少,阳气偏盛。四肢属阳,风邪性质也属阳,本来有四肢发热的阳性症状,再受到风邪的侵袭,两种阳加在一起,就像火被风吹,火势更旺。而病人身体内阴气虚少,不能制约亢盛的阳气,就好比少量的水无法熄灭旺火。所以造成病人体内阳气单独亢盛。而阳气独亢,阴气就不能正常生长。阳气独亢到一定程度,人的生机就自行停止了。这种四肢发热,遇风如同火烤的病人,由于体内阴虚,加上风热之邪的侵袭,所以肌肉就会干枯消瘦。

    【原文】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1],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2]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3]也。

    【提要】 本段论述了肾精虚少、骨髓亏空造成骨痹的机理和症状表现。

    【注释】 [1]以水为事:指经常接触水湿的环境。

    [2]孤脏:承上文肝、心为二个阳脏,而肾为一水,故称孤脏。

    [3]挛节:挛,拘挛。节,指骨节。即关节拘挛。

    【白话解】 黄帝问:有的病人全身发冷,即使用热水温熨、烤火,也不能使他感到热;即使多穿衣服,也不能使他感到温暖,然而他却并没有冷得发抖,这是什么病?岐伯说:这种人从体质上看是肾气偏盛,但长期接触潮湿的环境,使太阳经气虚衰,肾中的阴精得不到阳气的温暖而枯萎不长。肾在五行中属水,所以又称为水脏。肾具有储藏阴精的功能,并能将阴精转化为骨髓,所以肾又有主管骨的功能。如果肾中的阴精枯萎不长,则骨髓就不能充满。所以感到寒冷至骨。至于感到寒冷而不发抖的原因,在于“一水不能胜二火”。所谓“一水”指肾,“二火”指肝、心。肝中存有“相火”,心主管“君火”。一个属水的肾脏无法制约两个火,所以,这种病人虽然寒冷,但不发抖。这种病叫作“骨痹”,还应见到关节拘挛的症状。

    【原文】 帝曰:人之肉苛[1]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2],卫气虚则不用[2]。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提要】 本段论述了营卫俱虚引起的肉苛机理。

    【注释】 [1]苛:麻木沉重的意思。

    [2]不仁、不用:不仁指不知痛痒寒热;不用指不能举动。

    【白话解】 黄帝问:有的病人皮肤麻木沉重,即使穿上衣服,盖上被子,仍然不能减轻,这是什么病?岐伯说:这是营卫之气虚弱造成的。营气虚弱就会使皮肤麻木不仁;卫气虚弱就会使肌肉沉重,肢体不能举动;如果营卫之气都虚弱,则皮肤麻木不仁和肢体沉重不举并见,且更加严重。如果病情发展到人的意识不能支配形体活动,形体上的刺激也无法引起人的意识上的反应,说明形体和神志不相配合适应,就要死亡了。

    【按语】 “肉如故”《太素》作“肉如苛”。杨上善注:“若营卫俱虚,则不仁之甚,故肉如苛。如,同也。”《太素》可从。

    【原文】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1]。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2]。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帝曰:善。

    【提要】 本段论述了由于气逆造成气喘的不同症状及其机理。

    【注释】 [1]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失和降,阻碍卫气运行,故睡眠不安。

    [2]留经而不行:此指络脉之气不能随经脉之气而行。

    【白话解】 黄帝问:患气逆病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不能平卧,呼吸有声音;有的虽不能平卧,但呼吸没有声音;有的身体可以正常活动,但呼吸有声音;有的可以平卧,但一活动就气喘;有的既不能平卧,也不能活动,气喘不停;有的不能平卧,平卧则气喘。这些表现都是哪些脏腑的病变引起的?我希望了解其中的原因。岐伯说:不能平卧而且呼吸有声音的,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的三条阳经,都是从头到足,它们的经气应该下行,而现在病人的经脉之气上逆,所以呼吸不通畅而有声音。足阳明经是胃的经脉,胃是五脏六腑气血的来源,胃气下行是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的表现,现在病人胃气上逆,不沿着正常的通道运行,所以病人不能平卧。《下经》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如果病人生活起居正常,但呼吸有声音,这是由于肺的络脉不通利,络脉之气不能跟随经脉之气正常上下运动。络脉的病一般比较轻微,所以病人活动正常,只是呼吸有声音而已。如果病人不能平卧,平卧则喘,是由于水湿停留于体内,向上压迫肺造成的。人体之中的水液,是按照津液运行的通道流动的。肾是属水的脏,主管人体的津液,如果肾的功能出现障碍,水液内停,向上侵犯到肺,就造成气喘而不能平卧的症状。黄帝说:讲得好!

    【按语】 1﹒本段论述气逆喘息不得卧的病证,病位在肺,但病机涉及肺、胃、肾三脏。但文中问了六方面的问题,仅回答了三方面,故王冰等认为有脱简。

    2﹒文中“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虽在此用于解释气逆喘息不能平卧产生的机理,但后世常引用其说明失眠产生的原因。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原因在于,胃有实邪则阻滞卫气的循行,使其不能正常的由阳入阴,卫气的循行与睡眠密切相关,卫气不能由阳入阴,则失眠,故曰“胃不和则卧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