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题解】 长,有推广、扩充、引申的意思。刺节,指针刺腧穴的方法。本篇内容主要是推广、扩充“五节”、“十二节”的刺法,所以叫“长刺节论”。

    【原文】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1]。阴刺[2],入一傍四处[3]。治寒热深专者[4],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提要】 本段论述了治疗头痛、寒热、痈肿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注释】 [1]皮者道也:指皮肤是针刺必须通过的道路。

    [2]阴刺:《甲乙经》:“阳刺者,正内一,傍内四。”当为阳刺。

    [3]入一傍四处:指中间正直针刺一次,左右斜刺四次。

    [4]深专者:是病邪深入,专攻内脏的意思。

    【白话解】 精通针刺技术的医生,有时不受诊脉的限制,而是在听取病人的自诉病情后,就可以针刺治疗。病在头部,且头痛剧烈,可用针刺头部穴位治疗,针刺至骨,病可痊愈。但针刺的深浅要适当,不能伤及骨肉与皮,因为皮肤是针刺进出的通道。阳刺的手法,是中间直刺一针,左右斜刺四次,用以治疗寒热病。如果病邪深入而专攻内脏,应该针刺五脏的募穴;如果邪气迫近五脏,应针刺背部的五脏俞穴治疗。背部是内脏之气会聚之处,针刺背部俞穴可以驱除迫近内脏的邪气。针刺直到腹中的寒热之邪消除即止。针刺的要点是,出针时稍微出点血,使邪气随血泄出。治疗脓肿时,要针刺在痈肿的腐软部位。并根据痈肿的大小来确定针刺的深浅。大的痈肿,脓血较多,部位较浅,所以浅刺即可;小的痈肿,往往部位较深,应该深刺,持针要端正,直刺而下,到达一定深度后即停止进针。

    【按语】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一语,张介宾《类经》注:“善诊者不必待诊,但听病者之言,则发无不中,此以得针之神者为言,非谓刺家概不必诊也。……故九针十二原篇又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易剧,乃可以治,其义为可知矣。”故对其含义,不可过分拘执,更不应以此为临病不进行诊断的依据。实际上《内经》所反复强调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诊断疾病。

    【原文】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 图1[1]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提要】 本段论述了少腹积聚、疝的针刺方法。

    【注释】 [1]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 图2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 图3,tǔ,音土。指皮肉肥厚之处。

    【白话解】 少腹有“积聚”病,应当针刺腹部皮肉较厚处的穴位,从上腹部到小腹部都可以取穴;然后再针刺挟着第四椎两旁的穴位,髂骨旁的居髎穴,以及季肋间的穴位。引导腹中的热气下行,则积聚就会消散,病也就好了。少腹有病,腹痛,大小便困难,病名叫”疝“。是受了寒邪侵袭引起的。治疗时应针刺小腹两侧和大腿内侧的穴位;再针刺腰部和髁骨之间的穴位,要针刺多个穴位,至腹部产生发热的感觉,寒气消散,疾病就会痊愈。

    【原文】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1],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2],诸分尽热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提要】 本段论述了筋痹、肌痹、骨痹的针刺治疗方法。

    【注释】 [1]大分、小分:分,即指肌肉的会合处。较大的肌肉会合处称为大分;较小的肌肉会合处称为小分。

    [2]痈发若变:发生痈肿,并引起其他病变。

    【白话解】 病变发生在筋,出现筋脉痉挛拘急,关节疼痛,不能行走等症状,此病叫“筋痹”。治疗应当针刺筋,因为筋是肌肉会合之处,与骨相连,所以针刺时要注意不能损伤到骨。针刺后病处有发热的感觉,说明疾病好转,直到疾病痊愈就停止治疗。病变在肌肉皮肤,可以见到肌肉和皮肤都疼痛,这种病叫“肌痹”,是由于寒湿之邪侵袭所致。治疗应针刺大小肌肉会合处的穴位,要多针刺几处,进针应较深,以局部产生热感为止。注意不要损伤筋和骨,如果筋骨受伤,就会发生痈肿或其他病变。针刺后肌肉都有发热的感觉时,表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治疗。病变发生在骨,病人骨骼沉重不能举动,骨髓酸痛,局部感觉寒冷,这种病叫“骨痹”。治疗时应深刺,但以不伤及脉和肌肉为原则。针刺的部位应选在大小肌肉之间。针刺后病人感到骨中发热,表示病已痊愈,应停止针刺。

    【原文】 病在诸阳脉[1],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2],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提要】 本段论述了狂、癫、大风等病的针刺治疗。

    【注释】 [1]诸阳脉:指手足太阳、少阳、阳明经脉。

    [2]刺之虚脉:指用泻法针刺以泄散病邪。

    【白话解】 病变发生在各条阳经,就会出现时寒时热的症状,全身大小分肉处,也有或寒或热的感觉,这种病叫“狂”。针刺治疗应该用泻法,以泄散阳经的病邪。如果观察到病人身体各处肌肉有发热感,说明病已痊愈,要停止针刺。有一种疾病,刚开始是一年发作一次;如果不治疗,就会发展为一个月发作一次;再不治疗,就会每个月发作四、五次,这种病叫“癫”。治疗应针刺大小分肉和各部经脉上的穴位。如果没有寒冷的症状,可以用针刺调理气血,到疾病痊愈为止。风邪侵犯人体,出现时寒时热的症状,发热时汗出,一天中发作数次。治疗时应针刺肌肉皮肤上的络脉;如果依旧汗出,且有时寒时热的症状,应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百日,疾病就可以痊愈。如果是因大风侵袭,周身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这种病叫“大风”。治疗应以针刺肌肉为主,使病人汗出,连续治疗百日,再针刺骨髓,也要使病人汗出,还应治疗百日,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出来才停止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