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题解】 本篇主要论述了:十二经脉在皮肤的分部;疾病由皮肤入里的次序、途径;皮肤络脉颜色不同所反映出的病变等。由于所讨论的问题都和皮肤有关,所以篇名就叫做“皮部论”。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1],脉有经纪[2],筋有结络[3],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提要】 本段论述了经脉在皮肤上的分部,可以反映人体不同疾病。

    【注释】 [1]皮有分部:分部,即分属之部位。皮有分部,就是皮肤上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

    [2]脉有经纪:脉络直行者为“经”;横行者为“纪”。

    [3]筋有结络:筋之系结为“结”;连络为“络”。

    【白话解】 黄帝说:我听说人体皮肤上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经络的分布有纵向有横向,筋也有一定的系结与连络,骨骼的大小长短有一定的度数,它们所生的疾病也各不相同。现在我想从皮肤的分布上来区分病变部位的上下左右和病证的阴阳属性,并了解发病的原因和发展过程,愿意听你说一说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想要知道皮肤上的分区,必须以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为标记,所有的经脉都是这样。

    【原文】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1],上下同法[2],视其部中有浮络[3]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少阳之阳,名曰枢持[4],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太阳之阳,名曰关枢[5],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提要】 本段阐明了手足三阳络脉在皮肤上的分部、名称,及其络脉的不同颜色,以推测疾病的性质。

    【注释】 [1]害蜚:害,通阖,即合;蜚,fei,音非,通扉,指门。关门的意思。

    [2]上下同法:上下,是代表六经的手足,上指手经,下指足经。同法,即方法相同。

    [3]浮络:是浅在的络脉。

    [4]枢持:枢,是门轴的意思。持,指主持。这里是说少阳掌握转枢出入之机。

    [5]关枢:关,是固卫的意思。是说太阳能约束少阳的转枢出入之机。

    【白话解】 阳明是三阳之“阖”,所以阳明经的阳络,叫做“害蜚”,手阳明经与足阳明经是一样的。凡是在阳明经上下分部区内可以看到的,浮现在体表的小血脉,都是阳明经的络脉。如果这些小络脉大多是青色的,则是有痛证;如果络脉多数是黑色的,则表示有痹病;如果络脉的颜色是黄赤色的,那么说明发生了热性病;如果络脉颜色多数是白色的,则说明发生了寒性病;假如五种颜色都可以见到,则表明是有寒热互相兼杂的病。体表络脉中的邪气亢盛,就会向体内侵犯它所归属的经脉。络脉属阳,主管人体的外部;经脉属阴,主管人体的内部。

    少阳是三阳之“枢”,所以少阳经的阳络叫做“枢持”,并且手少阳经和足少阳经相同。凡是在少阳经上下分部区内能见到的,浮现在体表的小血脉,都是少阳经的络脉。如果体表络脉中的邪气亢盛,就会侵犯体内它所归属的经脉;一般情况下,在络脉中的邪气不被驱除,则向内传入经脉,经脉中的邪气不被驱除,则渗透到内脏中。各条经脉都是这样。

    太阳是三阳之“开”,有保卫体表,约束阳气的功能,少阳的枢轴作用也受到太阳功能的制约,所以太阳经的阳络叫做“关枢”,并且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是一样的。凡是在太阳经上下分部区内能看到的浮现在体表的小血脉,都是太阳经的络脉。如果体表络脉中的邪气亢盛,就会侵入它所归属的体内的经脉。

    【原文】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1],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2],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3]。心主之阴,名曰害肩[4],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太阴之阴,名曰关蛰[5],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提要】 本段论述了手足三阴络脉在皮肤上的分部、名称,及其络脉的不同变化,以推测病变。

    【注释】 [1]枢儒:儒,是“臑”的通假字,指肢体内侧肌肉厚软之处,为少阴络脉经过的地方。少阴又是三阴之枢,故称其络脉为“枢臑”。

    [2]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经与络分为阴阳,则络是阳,经是阴,病邪由络入经,故称从阳部注于经。

    [3]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邪由经出,而更向内注之于骨,故称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4]害肩:害,同前面害蜚的解释。厥阴脉向上到达肩腋之处,所以叫“害肩”。

    [5]关蛰:关,有固外之义;蛰,指闭藏、蛰伏于中。是说太阴约束了闭藏的阴气,而不使外泄。

    【白话解】 少阴是三阴之“枢”,所以少阴经的阴络叫做“枢儒”,并且手少阴经和足少阴经是一样的。凡是在少阴经上下分部区内能看到的,浮现于体表的小血脉,都是少阴经的络脉。如果体表的络脉中邪气亢盛,就侵入体内它所归属的经脉。病邪从阳络传入经脉,再出于经脉,侵犯到骨骼中。

    厥阴是三阴之“阖”,厥阴经的阴络叫做“害肩”,并且手厥阴经与足厥阴经是同样的。凡是在厥阴经上下分部区内能看到的,浮现于体表的小血脉,都是厥阴经的络脉。如果体表络脉中的邪气亢盛,则侵入体内它所归属的经脉。

    太阴是三阴之“开”,在三阴中太阴主外,足太阴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好像关守着内脏的精气,所以太阴经的阴络叫做“关蛰”,并且手太阴经和足太阴经都是一样的。凡是在太阴经上下分部区内能看到的,浮现于体表的小血脉,都是太阴经的络脉。如果体表络脉中的邪气亢盛,就会侵入体内它所归属的经脉。

    以上所说的十二经的络脉,分别处在皮肤的各个部位上,是十二经的皮部。

    【原文】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1]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图1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2];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图2破,毛直而败。

    【提要】 本段论述了病邪由表入里的次序和途径。指出外来的邪气侵袭人体,一般都是从皮肤开始,然后再向内或传入经脉、腑或传入筋骨,及其症状表现。

    【注释】 [1]廩:聚集的意思。

    [2]感虛乃陷下:是说邪气客于经脉,由于经脉之气虚,所以使邪气内陷。

    【白话解】 所以说许多疾病的发生,往往是从皮肤毫毛处开始的。病邪侵袭体表后,就使毫毛孔张开;毫毛孔张开后,病邪就侵入络脉中;邪气在络脉之中久留不去,则进一步向内侵入经脉中;邪气在经脉中久留不去,就会向内传入腑中,聚积在肠胃。在邪气侵犯体表皮肤毫毛阶段,可以出现怕冷,颤抖,毫毛竖起等症状;当邪气侵犯到络脉中的时候,则会出现体表络脉充血,颜色改变等症状;邪气侵犯到经脉中,则往往是经脉之气本来已虚,而导致邪气内陷,当邪气侵入经脉,病人则感到疲乏衰弱,病情逐渐加重;当邪气侵袭停留在筋骨之间的时候,如果寒气偏多则会产生筋脉痉挛拘急,骨骼关节疼痛等症状;如果热气偏多,则会产生筋脉弛缓不收,骨髓消减,骨骼弱软,肌肉消瘦,毛发枯槁败落等症状。

    【原文】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1]而生大病也。帝曰:善。

    【提要】 本段论述了病邪侵犯自皮入络、入经、入脏腑的传递次序。

    【注释】 [1]不与:与,同预。指不给予及时的预防、治疗。

    【白话解】 黄帝说:先生您所说的十二经脉分属的皮部,它们发生疾病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岐伯说:皮部,是按照经脉的循行分布来划分的。也就是说,人体全身的皮肤,分别属于十二经脉。邪气侵犯皮肤毫毛,则毛孔开张,邪气就乘机侵入络脉;络脉中的邪气充满,则传入经脉;经脉中的邪气亢盛就入侵到相关的脏腑。所以,如果在邪气侵犯皮部时不及时治疗,病邪就会向内深入,而使人体产生严重的病变。黄帝说: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