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题解】 厥,逆、不顺的意思。本篇论述了人体五脏六腑的寒热之邪互相转移,因此造成许多病变,其根本原因在于脏腑之气的运行逆乱不顺。所以本篇叫“气厥论”。

    【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肾移寒于肝[1],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2],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3]如囊裹浆,水之病也。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麋。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4],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5]。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衊[6]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提要】 本文论述了脏腑寒邪和热邪发生转移时的各种病情。

    【注释】 [1]肝:《太素》、《甲乙经》皆作“脾”。可从。

    [2]涌水:病名。张介宾认为系水自下而上,如泉之涌,泛于大肠。

    [3]濯濯:濯,zhuó,音浊,水激荡声。此指肠鸣。

    [4]虙瘕:虙,fú,通“伏”;瘕,腹部的积块。积块沉伏在内,成为虙瘕。

    [5]食亦:病名。其证消谷善饥,而身体消瘦无力。

    [6]衄衊:衊,m iè,音灭,鼻出血之意。衄蔑,皆指鼻出血。

    【白话解】 黄帝问道:人体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其表现怎样?岐伯回答:肾脏的寒邪转移到脾,就会出现浮肿、气虚等病变;脾脏的寒转移到肝,就会发生痈肿、筋脉痉挛等病变;肝脏的寒邪转移到心,就可能出现精神错乱、脾胃阻塞而饮食不能下行等病变;心脏的寒邪转移到肺,就可能造成“肺消”的病变。肺消病人可以出现“饮一溲二”的症状,这是很难治愈的死证。肺脏的寒邪转移到肾,就会造成“涌水”的病变。这种病可以见到病人腹部胀满,但按上去并不硬。由于水气停留在大肠中,所以在行走时能听到腹中肠鸣,好像是皮口袋里装着水一样,这是由于水邪泛滥造成的。脾脏的热邪转移到肝,就会造成惊恐和鼻出血的病变;肝脏的热邪转移到心,就可能造成死亡;心脏的热邪转移到肺,则转变成“膈消”病;肺脏的热邪转移到肾,就会转变为柔痉病;肾脏的热邪转移到脾,则损伤脾脏的阴气,甚至造成肠澼病而死亡,这种病比较难治;胞宫和精室的热邪转移到膀胱,则产生小便不通或尿中带血等症状;膀胱的热邪转移到肠,则使肠道阻滞,大便秘结不通,热邪向上侵犯,造成口腔溃疡;小肠的热邪转移到大肠,可能造成“虙瘕”或者痔疮等病变;大肠的热邪转移到胃,胃中有热,出现食欲过于旺盛,虽然吃得很多,但身体仍然消瘦。这种病叫做“食亦”;胃中的热邪转移到胆,也会造成多食消瘦的“食亦”病;胆中的热邪转移到脑,会使病人感到鼻根部辛辣,造成“鼻渊”病。所谓“鼻渊”病,是指鼻中经常流出脓状鼻涕。如果热邪损伤了鼻中的血络,就会造成鼻出血。以上各种症状,都是由于脏腑之气运行逆乱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