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中论篇第四十

    【题解】 本篇主要是讨论臌胀、血枯、伏梁、热中、消中、厥逆等病变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方面的问题,这些病变都发生在腹中,所以篇名就叫“腹中论”。

    【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1],一剂知[2],二剂已[3]。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提要】 本段论述了“臌胀”的病因、治疗药物和复发的原因。

    【注释】 [1]鸡矢醴:是治疗臌胀的药酒方名。“鸡矢”,即“鸡屎”。醴,是甜米酒。方用鸡屎白晒干,再用微火焙黄后取一两,放入三碗米酒中,用火烧开数次,澄清后,空腹时热服。

    [2]知:是“见效”的意思。

    [3]已:指“病愈”。

    【白话解】 黄帝问道:有的病人胸腹部肿胀发闷,早晨病情较轻还可以吃东西,但到晚上病情较重,就不能吃东西了。这是什么病?岐伯回答:这种病叫做“臌胀”。黄帝问:怎样治疗呢?岐伯说:可以用鸡矢醴治疗。通常情况,服一剂就可以见效,服二剂药就能治愈疾病。黄帝说:有的病人在治愈之后,病又复发,是什么原因?岐伯说:这是因为不注意控制饮食,使脾胃又受到损伤,所以经常复发。此病经过治疗,可以取得不错的疗效,但由于病邪残留在腹中,病根未除,时间长了,病邪又聚合在腹中,再加上饮食不节,所以病会复发。

    【原文】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1],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2]一腹中论篇第四十 - 图1茹[3]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提要】 本段论述了血枯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药。

    【注释】 [1]出清液:指口泛清水。

    [2]乌鲗骨:即海螵蛸。

    [3]腹中论篇第四十 - 图2茹:即茜草。

    【白话解】 黄帝问:有一种病人,其胸胁胀满,妨碍饮食,在病发作时,可以先闻到腥臊的气味,口中泛清水,吐血,四肢清冷,二目发眩,并经常出现大小便中带血的现象,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岐伯说:这种病叫做“血枯”。因为病人在少年时曾经有过大出血,病根还留在体内;或因醉酒后行房事,导致肝脏和肾脏的精气损伤,造成月经量少,或停经。黄帝说:怎样治疗呢?用什么方法恢复病人的精气呢?岐伯说:用四分海螵蛸、一分茜草,将两种药混合在一起,研成细末,再加上麻雀蛋,做成象小豆大小的药丸,每次在饭前吃五丸,用鲍鱼汤送服,这样既可缓解胸胁胀满的症状,又能补益被损伤的肝脏。

    【原文】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1]?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挟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腹中论篇第四十 - 图3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2]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3]涩之病。

    【提要】 本段论述了两种伏梁病的病因、症状。

    【注释】 [1]不:同“否”。

    [2]风根:指风寒邪气。

    [3]溺:指小便。

    【白话解】 黄帝问:有一种病,病人小腹部位坚硬胀满,局部病灶较深,并与上下左右的组织有粘连,这是什么病?是否能治?岐伯说:这种病叫做“伏梁”。黄帝问:伏梁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岐伯说:在患处包裹着大量脓血,部位在肠胃外,不好治。经常因为用手按压患处过重,致使脓血包块穿孔,脓血流入腹中而引起死亡。黄帝问:为什么会这样?岐伯说:如果这种病在下腹部,部位靠近肛门和尿道,可以出现从大小便中排出脓血的症状。如果病的部位在上腹部接近胃和横膈膜,可以引起胃和横膈膜之间发生脓肿包块,成为病程迁延、很难治愈的重病。所以,伏梁病部位在脐以上的严重难治,部位在脐以下的就稍微轻些。要避免触动患处,也不能用猛药,以免引起穿孔。关于这种病的详细论述,记载在刺法篇中。黄帝问:有的病人大腿和小腿部位都发生肿痛,且有环绕脐部疼痛的症状,这是什么病?岐伯说:这种病也叫“伏梁”。是由于感受风寒邪气引起的。风寒邪气由大肠泄出到肠外,停留附着在肠外的脂肪系膜上,而肠外脂肪系膜的根源在脐下,所以产生绕脐痛的症状。这种病不能重按患处,也不能用猛药泄下,否则会引起小便涩滞不畅的病变。

    【按语】 伏梁病在《内经》中凡三见,统指腹中坚硬的积聚,但具体病情又有所不同。本段两种伏梁病,一指少腹部的痈肿,症见少腹包块坚硬,固定不移,大小便下脓血等,病程长,难以治疗;二是指髀、股、胻等的肿痛,连及脐部,系宿受风寒,气血凝结于肠外所致。此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所描述的病证似为现代医学的胃脘部的肿瘤。因此,虽皆名伏梁,但病情各异。

    【原文】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1]芳草石药,石药发腹中论篇第四十 - 图4[2],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慓悍[3],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帝曰:善。

    【提要】 本段论述了热中和消中病的饮食与药物禁忌。

    【注释】 [1]高梁:即膏粱。

    [2]腹中论篇第四十 - 图5:同“癫”。

    [3]慓悍:轻急猛峻的意思。

    【白话解】 黄帝问:先生您多次提到热中、消中这两种病,不能吃膏粱厚味,也不能用芳香的草药和矿石类药物,因为矿石类药物会使人发生癫疾,芳香的草药会使人发生狂病。但那些患有热中和消中病的人,多数是富贵人,现在不许他们吃膏粱厚味,是不合他们心愿的,而不用芳香草药又无法治愈他们的疾病。应该怎样处理呢?我想听听您的意见。岐伯说:芳香的草药多数性质是辛热的,矿石类药物多数性质是猛烈的,这两种药物都有燥热、刚劲的性质,所以如果不是阴阳平衡、性情和缓的人,是不能服用这两类药的。黄帝问:为什么热中和消中的病人不能吃这两种药呢?岐伯说:因为热中和消中的病人平常多吃膏粱厚味,体内的热气本来已经亢盛,而芳香草药和矿石类药物多数也燥热,这两者合在一起,恐怕会使脾脏正气受到伤害。脾脏在五行中属土,受木的克制,所以,如果在甲乙日(属木)服用这类药物,会使疾病更加严重。黄帝说:讲得好!

    【原文】 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1];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帝曰:善。

    【提要】 本段论述了厥逆病的症状和治疗。

    【注释】 [1]喑:指失音。

    【白话解】 有的病人胸肿、颈痛、胸腹部胀满,这是什么病?岐伯说:这种病是由于气上逆所引起的,叫做“厥逆”。黄帝问:怎样治疗呢?岐伯说:治疗这种病,如果用灸法,就可能产生失音的症状;如果用砭石治疗,会使病人产生发狂的症状。所以,要等病人的阴气和阳气互相交和的时候,才可以治疗。黄帝问:为什么?岐伯说:人体的阳气是上升的,现在病人气逆上行,与阳气合并,就形成了上部阳气过盛的情况,如果用灸法,就象火上加油,使阳气更加亢盛,就会消耗损伤阴气,阴气损伤不能滋润咽喉,使声音嘶哑甚至发不出声。如果用砭石刺病人的皮肤,就会使病人的阳气外泄,而出现狂乱的症状。所以要到病人的阴阳之气互相交和时给予治疗,才可能治愈疾病。黄帝说:讲得好!

    【原文】 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腹中论篇第四十 - 图6胀而头痛也。帝曰:善。

    【提要】 本段论述了发热而兼见头痛、腹胀的病机。

    【白话解】 怎样可以知道妇女是怀孕并将正常分娩呢?岐伯说:妇女身体不适,并见闭经、呕吐、食欲不好等症状,好象是有病,但脉象正常,诊察不出有病的脉象。黄帝问:有的病人发热且身体疼痛,这是什么病?岐伯说:发热多数是阳经的病变。阳脉的搏动较严重,以人迎脉为例: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是病在少阳;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二倍,是病在太阳;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是病在阳明。病邪在阳经就会出现头部不适;病邪在阴经就会出现腹部不适,如果病邪由阳经蔓延到阴经,则阳经和阴经同时有病,所以同时见到头痛和腹胀的症状。黄帝说: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