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题解】 宝,在古文中和“保”字通用,宝命就是保命,也就是保持生命。形,指形体、身体。本篇论述的内容是保养生命,保全形体,使身体健康,所以名为“宝命全形论”。

    【原文】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1];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2],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3]。

    【提要】 本段论述了必须用“天人合一”的观点来观察病情的变化并指导针刺治疗。

    【注释】 [1]木敷者,其叶发:敷,是腐朽的意思。发,当“废”讲。意思是树木腐朽,枝叶败坏、枯萎。

    [2]坏府:指内脏损坏。

    [3]血气争黑:指气血运行紊乱,气色晦暗无光泽。

    【白话解】 黄帝问道:在天地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可是没有比人更加宝贵的。人依靠天地阴阳之气而生成,并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而成长。不论是帝王还是平民,都希望能保持身体健康。但往往身体已经有病,自己还未察觉。所以造成疾病逐渐深入,侵犯到骨髓,以致疾病恶化,不容易治好了。我对此深感忧虑,想用针刺的方法来解除他们的痛苦,究竟应该怎样做呢?岐伯回答说:诊断疾病,要注意观察病人所表现出的症状。好比盐的味道是咸的,若把盐放到容器内,能使容器的外面渗出水;琴弦将要断绝时,发出的声音嘶哑刺耳;树木腐朽了,树叶就要落下来。在疾病的危重阶段,病人常会出现呃逆。病人一旦出现这种症状,说明人的脏腑已经受到严重的损害。此时虽用毒药也不能治好,短针就更不能收到什么功效了。如果再有皮肤或肌肉的衰败,气血运行紊乱,则可见气色晦暗而无光泽。

    【原文】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1]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2]至微,秋毫在目。

    【提要】 本段论述了人类应认识到天地四时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只有掌握这种变化规律,才能对疾病作到明察秋毫。

    【注释】 [1]八动:八,指八方之风。八动,即八风的变动。

    [2]呿吟:呿,qū,音区,哈欠。吟,呻吟。开口所出声为呿,闭口所出声为吟。

    【白话解】 黄帝说:我十分同情病人的疾苦,但心中又疑惑不定。如果治疗不当反而会使病情加重,谁也无法代替病人生病。百姓听了,可能以为我是残忍不仁的人,我该怎样做呢?岐伯回答说: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所以天地之气相合,人类生命才得以形成。如果人类能适应四时阴阳气候的变化规律,则自然界的一切将成为人类生命的源泉。因此说天地是养育人类的父母。能了解天地间一切事物变化规律的人,就可以称他为天子。人与自然界相对应,如自然界将每年的十二个月分为阴阳。每天的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分为阴阳,人体四肢有十二个大的关节和它相对应;天有寒暑往来,人有虚实消长。如果人能效仿天地阴阳的变化,就不会违反四时规律;若是能够知晓十二关节和天地阴阳相配合的道理,那么,就是所谓的圣人,智贤也不能超过他。能掌握“八风”的变动和五行的盛衰,那种能彻底领悟虚实变化的人,就一定会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使是非常微小的病变,也能一目了然。

    【原文】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1],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2]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提要】 本段指出了五行的胜克关系及针刺五法的重要意义。

    【注释】 [1]缺:在此指毁坏而言。

    [2]黔首:战国及秦时对民众的称谓。

    【白话解】 黄帝说:人生存在天地之间,就离不开阴阳变化规律的支配。天地之气相合后,才有了世界上的万物。在地理上分为九野,在气候上分为四时,进而区分出月份有大小,日有短长。世上万物并存,是没法一一进行度量的。总之不外虚实开闭之理,请问其中的道理是怎样的?岐伯说:可以根据五行胜制的道理分析:比如木遇到金(金属),就要被削伐折断;火遇到水,就会被熄灭;土遇到木,就能通达;金遇到火,就会被熔化;水遇到土,就会被阻断。万物都是遵循这种胜制规律的,各种事例不胜枚举。因此用针刺方法治疗疾病已经流行于天下了,其中有五个关键。而一般老百姓都只知道吃饱就行了,并不了解这其中的道理。这五个关键是:第一是医生在治病时要精神专一;第二是医生要通晓养生的方法,以教导病人;第三是医生对药物的气味、性质及功用要熟悉,治病时才不会出错误;第四是砭石是治疗疾病的工具,平时要预先准备好,使其大小适宜;第五是医生要熟练掌握诊断脏腑气血疾病的方法。这五个关键,各有针对性及所长,如能通晓,就可掌握病情,分别先后运用自如。而现在的针刺方法,大体上就是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这是一般医生都知道的治疗法则。如果再能根据天地阴阳的变化,而随机应变,灵活运用针刺方法,就可以取得十分满意的疗效。就好象回响随声音而出,影子随身形移动一样。这里没有什么神秘的道理,只要掌握自然规律,就能得心应手,往来自如。

    【原文】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1]不见,众凶[2]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3]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4]勿近,五实[5]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 图1[6]。手动若务[7],针耀[8]而匀,静意视义[9],观适[10]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11],见其稷稷[12],从[13]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14]。

    【提要】 本段论述了针刺的行针方法及候气的重要意义。

    【注释】 [1]众脉:指真脏脉。

    [2]众凶:五脏败绝的现象。

    [3]玩:熟习。

    [4]五虚:脉细、皮寒、气少、泻利前后、饮食不入,谓之“五虚”。

    [5]五实:脉盛、皮热、腹胀、二便不通、闷瞀,谓之“五实”。

    [6]瞚:shùn,音顺,是一眨眼的意思。

    [7]务:专注。

    [8]耀:明亮洁净的意思。

    [9]义:适当的意思。

    [10]适:到达的意思。

    [11]乌乌:形容词,说气盛象乌鸦集合一样。

    [12]稷稷:形容词,说气盛象稷禾一样茂盛。

    [13]从:同“纵”。

    [14]机:弩上的机钮。

    【白话解】 黄帝说:我想听一听用针的道理.岐伯回答说:针刺的要领,首先要全神贯注,观察清楚五脏的虚实,审明脉的三部九候的变化,然后才好用针。还应注意的是,是否有真脏死脉和五脏有无败绝现象的出现,内外形气是否相得,不能只以外形为依据,还要全面掌握经脉气血往来的情况,而后再施针。病人的病情有虚有实,见到五种虚证,不可轻易用针;而见到五种实证,则不能放弃用针。在针刺的时候,得气后应马上起针,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耽误。运针时,精神要专一,针具要洁净匀称。静心观察施针时病人的表情变化。随时注意经气来到的变化,经气来时,在体表看上去是无影无形的;细心体会就会发现,针下的感觉就像群鸟快速飞过一样。气盛之时,好象稷禾一样茂盛;经气往来就如鸟在飞翔,无从捕捉它的形迹。所以在针刺而经气未至之时,要像箭在弦上,张弓待发;一旦经气来到,则应迅速起针,如箭已离弦一样迅速。

    【原文】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实者须其虚,刺虚者须其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提要】 本段论述了针刺时的注意事项。

    【白话解】 黄帝说:怎样针刺虚证?又怎样针刺实证呢?岐伯回答:刺虚证应该使用补法;刺实证应该使用泻法。无论针刺的深浅,也不管取穴的远近,直到经气到来,要谨慎运针,好像面临万丈深渊,又好像手握老虎一样。总之,就是要思想集中,不能被其他事物所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