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题解】 本篇讨论了因风邪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多种病变,所以篇名叫“风论”。

    【原文】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1],或为寒中[2],或为疠风,或为偏枯[3],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4]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5],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风论篇第四十二 - 图1[6]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提要】 本段论述了风邪侵入人体后导致的“寒热”、“疠风”等病的机理及其症状。

    【注释】 [1]热中:指病邪稽留体内,不得外出,表现出的里热症状叫做“热中”。

    [2]寒中:指阳气素虚,病邪侵入人体后,表现出的里寒症状叫做“寒中”。

    [3]偏枯:即半身不遂,是中风的后遗症。

    [4]怢栗:怢,tū,音突。怢栗,战栗的样子。

    [5]分肉之间:指肌肉与肌肉之间。另一说法指近骨之肉与骨相分之处。

    [6]愤风论篇第四十二 - 图2:指愤然高起而肿胀的样子。

    【白话解】 黄帝问道:风邪侵入人体后,引起的病变有寒热,有热中,有寒中,有疠风,有偏枯,有风病。他们的发病原因是一样的,但表现出的病证却不一样,病名也不相同,有时风邪甚至侵入到五脏六腑,我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希望听听您的解释。岐伯回答说:风邪侵入人体,首先停留在皮肤之中,使毫毛孔闭塞,风邪既不能向体内通行,也无法向体外发散。但风邪的性质是行动迅速,变化多端,如果毫毛孔舒张开启,就会使人感到寒冷;如果毫毛孔关闭不通,就会使人感觉发热而烦闷;寒冷会使人饮食减少,发热会使人肌肉消瘦,因此造成人体振寒而不能饮食的症状,这叫做“寒热”。风邪从阳明经侵入胃中,再沿着经脉向上到眼角内侧。如果病人身体肥胖,毛孔致密,风邪就不能向外发散,仍停留在人体内部,时间长久就会转化成热,形成“热中”病。这种病可以出现眼睛发黄的症状;如果病人身体瘦弱,毛孔疏松,阳气容易随风邪向体外发散,就会形成“寒中”病。寒中病可以见到两眼经常流泪的症状。风邪从太阳经侵入人体,行走到各条经脉的俞穴,散布到肌肉之中,与卫气结合在一起,互相抗争,使经脉运行的通道阻滞不通,造成肌肉肿胀高起,而逐渐形成“疮疡”;如果卫气凝滞阻塞,无法运行,不能温暖、营养肌肉皮肤,所以使肌肉出现麻木不知痛痒的症状。“疠风”病是由于风邪侵入经脉,邪气与营气互相结合转化成热,严重的会使营气发生腐败,造成气血污浊不清,而出现鼻柱毁坏而气色败坏。这是因为风寒之邪长久停留在经脉中而逐渐形成的,病名叫“疠风”。又因为首先出现发寒热的症状,所以又叫“寒热”。

    【原文】 以春甲乙[1]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2]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提要】 本段论述了风邪因五行时日而中于不同之脏。

    【注释】 [1]春甲乙:春指春季,甲乙指日期。春季属木,甲乙日也属木,是木旺之时。

    [2]邪:指风邪。

    【白话解】 春季和甲乙日在五行中都属木,而肝在五行中亦属木,所以在春季和甲乙日被风邪侵犯而形成肝风;夏季和丙丁日在五行中属火,心在五行中也属火,所以,在夏季和丙丁日被风邪侵犯而形成心风;长夏和戊己日在五行中属土,脾在五行中也属土,所以在长夏和戊己日被风邪侵犯而形成脾风;秋季和庚辛日在五行中属金,肺在五行中也属金,所以在秋季和庚辛日被风邪侵犯而形成肺风;冬季和壬癸日在五行中属水,肾在五行中也属水,所以在冬季和壬癸日被风邪侵犯而形成肾风。

    【原文】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1]。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2]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提要】 本段论述了风邪侵入人体而导致的九种风病。

    【注释】 [1]偏风:指半身不遂。

    [2]沐:指洗头。

    【白话解】 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俞穴,传到内部,就会引起五脏六腑的风病。而俞穴位于人体的体表,如果风邪偏着于身体一侧的脏腑俞穴,就会造成一侧身体无法正常活动,而为“偏风”。如果风邪侵犯“风府”,并循经脉向上入脑,就会形成“脑风”;假若风邪侵犯头部,损伤视觉系统,就会出现眼睛疼痛和怕风寒等症状,叫做“目风”;饮酒之后,毛孔舒张出汗,风邪乘虚而入,形成“漏风”;如果当行房事时出汗而感受风邪,称为“内风”;刚洗完头,毛孔尚未闭合,风邪乘机侵入,造成“首风”;风邪停留在体内时间长久,进入肠中则为“肠风”、“飧泄”之病。风邪停留在腠理之间的,经常出汗,称做“泄风”。风邪是造成各种疾病的首要因素。至于风邪侵入人体所引发的不同变化,造成不同疾病,没有固定规律。但这些病的根本原因在于风邪的侵入。

    【原文】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1]。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风论篇第四十二 - 图3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2]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风论篇第四十二 - 图4,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风论篇第四十二 - 图5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3],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提要】 本段论述了九种风病的症状和诊断要点。其共同特点是恶风汗出。

    【注释】 [1]病能:“能”,同“态”。病能,指病态。

    [2]焦绝:即焦躁到极点,毫不润泽。

    [3]常不可单衣:是说虽然出汗但却想多穿衣服。因为出汗后毛孔疏松,所以怕风的缘故。

    【白话解】 黄帝问:五脏风病的症状表现有什么不同?希望您将诊察和病态表现的要点告诉我。岐伯说:“肺风”的症状有多汗怕风,面色淡白,时有咳嗽气短,白天症状轻,夜晚症状加重。诊察的重点是在两眉之间,可以见到白色。“心风”的症状有多汗怕风,唇舌焦躁,常见发怒和恐惧,面色发红,病情严重的可见语言障碍。诊察的重点在口,应见口唇发红。“肝风”的症状有多汗怕风,容易发怒,面色微青,咽喉干燥,病情严重时有厌恶异性的现象。诊察的重点在眼睛下方,应见青色。“脾风”的症状有多汗怕风,身体疲倦,四肢不想动,面色淡黄,不想吃东西。诊察的重点在鼻上,应见黄色。“肾风”的症状有多汗怕风,面部浮肿,腰脊疼痛不能直立,面色发黑好像被煤烟熏过一样,二便不通畅。诊察的重点在两颧,应见黑色。“胃风”的症状有颈部多汗怕风,饮食不下,胸膈阻塞不通,腹部胀满,衣服穿少了,腹部胀满尤甚,饮食寒凉,则大便泄泻。诊察的重点是病人肌肉消瘦而腹部胀大。“头风”的症状有头痛,面部多汗怕风,常在起风的前一天头痛加剧,不能出门,当风起后疼痛反而有所减轻。“漏风”的症状有多汗怕风,不能穿单衣,进食则汗出,严重时有自汗的现象,气喘怕风,衣服经常被汗浸湿,口干易渴,体力差,不耐劳动。“泄风”的症状有多汗,汗出浸湿衣服,口干,上半身汗多,像被水浸泡过一样,不耐体力劳动,身体疼痛且发冷。黄帝说: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