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题解】 节,度,周期之意,古人以甲子纪天度,一节为六十日,一年三百六十日为六节。藏象,指体内脏腑的功能及其表现于外的征象。本篇始论天度、气数,继论藏象、脉象,故篇名为“六节藏象论”。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1],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2]于始,表正[3]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提要】 本段从天有六六之节,地和人有九九制会,提出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

    【注释】 [1]制会:制,准度的意思;会,配合的意思。

    [2]立端:端,指岁首,即冬至节。立端,即确定岁首。

    [3]表正:正,校正或确实的意思;表,即圭表。表正,指古代天文仪器,用以测量太阳射影的角度,来确定日月的行程和校正时令的节气。

    【白话解】 黄帝问道:我早就听说,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排列组合来纪年、纪月、纪日,六十日为一周,称为一节,六节共三百六十日为一岁;而人体有耳、目、口、鼻、前后二阴共九窍,胃、大肠、小肠、膀胱盛贮有形的饮食物及其糟粕的四个脏器及肝、心、脾、肺、肾藏精神的五个脏器,合而有九脏,形成一个整体,并且与天地相配合。其实,仔细推算,一年应是三百六十五日,由于人和天地是相联系的,所以人体中也有三百六十五节。这种人与天地自然相对应的理论,虽然已经流传很久了,但却不知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岐伯说:你问得真高明啊!就请让我详细地解释一下吧。所谓六节,就是用天干与地支的排列组合来纪日,六十天为一节,又叫一个甲子,六个甲子便是三百六十日,正与周天的三百六十度相合,所以说“六六”为节;所谓“六六”为节与“九九”相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运行的尺度;气数,是影响万物生化的节气。天在上属阳,地在下属阴;日行于昼属阳,月行于夜属阴。日月在天体中运行有一定的轨道和秩序,每天行一定的度数。一周天是三百六十五度,太阳一昼夜行一度,月亮一昼夜行十三度又十九分之七,所以有三十日的大月和二十九日的小月之分,平均每月为二十九日半,这样计算一年十二个月才有三百五十四日,而一年应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这样就少十一又四分之一日。每年余十一天多,积累下来,就产生了闰月。三年就要闰一月,五年再闰一月,平均十九年中须置七个闰月,才能与周天的度数相合,使节气与月份一致。推算的方法是,首先确定冬至为一年节气的开始,再用圭表测量日影长短变化,计算日月运行的度数,校正时令节气,然后将余数加入计算,这样,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按语】 本节“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一语,是天文与历法的计算方法。我国古代推历之术,是以冬至日为一岁之开端,根据圭表之日影,以正其中气之度,二十四节气在月首者为节,在下半月者为中气,太阳视运动一周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而月亮绕地运动十二周仅三百五十四天稍多,故推其余数于岁终,积成闰月。

    【原文】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1],日六竟而周甲[2],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3]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4],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5]。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提要】 此三段专论气数。第一段说明气数从天度而来;第二段说明五行之气的运行是互相递承,其主岁主时都按一定的规律;第三段谈论气数和人的关系。

    【注释】 [1]天有十日:天,指天干。古以天干纪日,天干有十,故说天有十日。

    [2]日六竟而周甲:即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合,凡六十日为甲子的一周,甲子经过六周,称为周甲。

    [3]朞:jī,音机,一周称朞。

    [4]时立气布:即岁立四时,时布节气的意思。

    [5]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此十字是错简,乃下文之辞,误重于此。

    【白话解】 黄帝说:天度的道理我已经明白了,还想了解一下气数是怎样与天度相配合的。岐伯说:天是以六十日为一节,六节便是一年,而地是以九数与天相联系的。天有十干,代表十日,与十二地支排列组合,六十天便是一个甲子,六个甲子就是一年。因为周天有三百六十度,这就是一年有三百六十日与周天相应的计算方法。从古至今,一切生物都是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的,天地阴阳的变化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不论人体中的九窍,还是地上划分出来的九州,都与天气相通。天地阴阳之气相通,便产生木、火、土、金、水五行和三阴三阳之气。它在天就表现为风、暑、火三阳和燥、寒、湿三阴;在地就表现为木、君火、相火三阳和金、水、土三阴;在人体就表现为太阳、少阳、阳明三阳经脉和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经脉。天、地、人三才,又各分而为三,三乘以三便是九。在地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在人体有九脏,也就是胃、大肠、小肠、膀胱四个盛贮有形物质的“形脏”和肝、心、脾、肺、肾五个藏精神的“神脏”,合为九脏,与天度节气相通应。

    黄帝说:我已经听明白“六六”与“九九”相通的道理了,但先生在前面曾提到把有余的气积累起来,便构成闰月的问题,我还想听听什么叫做气呢?请启发我的蒙昧,消除我的疑惑吧!岐伯说:这是前代帝王所保密珍藏的学问,而由我的老师传授给我的。黄帝说:请详细地讲给我听听。岐伯说:五日便是一候,三候十五日便是一气,六气九十日便是一时(季),春、夏、秋、冬四时三百六十日便是一岁。每一年有五运中的一运主宰该年的气候变化。五运是按着木、火、土、金、水的顺序,轮流主宰气候变化的。一运主宰一年,五年一周期,如此周而复始。在一年之中,五运又各主宰一个季节,如此季节更替、循环往复。每一候的五天中,也是这样分别由五运所主宰。这种每年都相同的变化,叫做主气。除此之外,还有随着每年地支不同而变化的客气。主气与客气,都影响着气候,也影响着生物界。因此,如果不会推算主气与客气相遇的具体情况,不了解一年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不懂得五运之气的太过与不及的道理,那就不可能全面掌握人们在不同环境中发病的内在规律,这样也就不能算作高明的医生。

    黄帝说:五运之气按一定次序更迭推移,周而复始,好像圆环一样没有终端,又怎么会出现太过与不及的变化呢?岐伯回答说:五运之气更迭主宰时令,所以各有所胜,也就是每一运之气都有旺盛的季节,同时,也有相互克制的季节,从而产生太过与不及,互有盛衰的变化,这是经常会出现的现象。黄帝说:那么平气又是怎样的呢?岐伯说:既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的情况,便是平气。黄帝说:太过和不及有哪些具体变化?岐伯说:这些内容在有关五运六气的文献中,都有记载。黄帝说:“所胜”是什么意思?岐伯回答说:春胜长夏,也就是木克土;长夏胜冬,也就是土克水;冬胜夏,也就是水克火;夏胜秋,也就是火克金;秋胜春,也就是金克木,这就是五行之气的相互克制在季节中的反映。按照取象比类的方法,人的五脏就是根据这四时五行之气来命名的。如肝与春季、木气相配合;心与夏季、火气相配合;脾与长夏、土气相配合;肺与秋季、金气相配合;肾与冬季、水气相配合。黄帝说:怎样才能知道它们之间的相胜情况呢?岐伯说:要想知道所胜,必须首先观察气候到来时间的早晚。观察的方法,一般是以立春为标准,如果时令未到而相应的气候先期来到,就称为太过。如春季未到而气候已经温暖,便是木气太过之类。某气太过,就会侵犯自己所不胜之气,而加倍克制自己所胜之气,如木气太过,反而欺侮金气,而加倍克制土气之类,由于这是某气太过淫盛所造成的,所以把这种情况叫做“气淫”。假如气候与时令不符,五运之气的变化无法分辨,势必影响人的健康而生疾病,虽有技术高明的医生,也难以控制疾病的发生与传播。相反,时令已经到了而气候迟迟不到,就称为不及,如春季已到而气候尚寒,便是木气不及之类。某气不及,就不能克制所胜之气,而使它妄行;而所生之气,也因为缺乏资助而生病;所不胜之气,更会乘虚而侵犯。如木气不及而不能制约土气,使土气妄行;因木不能生火,而火气受病,金气更加倍克制木气之类。由于这是某气不及而受到逼迫,所以把这种情况叫做“气迫”。可见,要想知道太过与不及,就需要用正常的气候为标准,来衡量某一具体时令气候到来的早晚。因此,只有严格地按着四时节序去观察五气的变化,才能够准确地了解到气至与不至,因而也就知道了太过与不及。假如气候与时令不符,五运之气的变化无法分辨,势必影响人的健康而疾病内生,虽有技术高明的医生,也难以控制疾病的发生与传播。黄帝问道:五运之气会产生不按次序更替而紊乱的情况吗?岐伯说:自然界的气候不能失掉规律,如果失去规律就是反常,它就变成对生物及人体有害的了。黄帝说:气候反常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呢?岐伯回答说:如果反常之气候是这个时令气候所胜的,病情就比较轻微,例如春天出现湿气偏盛,春属木而湿为土气,木能克土;如果反常之气是这个时令气候所不胜的,病情就严重,例如春天出现燥气,燥为金气,金能克木,假若这个时候再感受其他的邪气,就有死亡的危险。所以说,当反常的气候出现在它不能克制的时令时,虽然能引起疾病,但病情轻微;若恰巧出现在它能克制的时令时,那么引起的病情就比较严重。

    【原文】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提要】 本段概括地说明人体生命的维持依赖天地阴阳之气,从而间接地说明人体之气与自然之气相通应的道理。

    【白话解】 黄帝说:讲得很好!我听说天地阴阳之气相合,而能产生万物,由于天地之气变化多端,所以万物的形态各异,我们正是根据万物相互之间的差异,来确定它们各自的名称的。天地之间的五运之气和阴阳变化在万物生成过程中,哪个作用大些,哪个作用小些,你能讲给我听听吗?岐伯回答说:问得真全面啊!但是,天很广阔,不容易测度,地很博大,也很难计量。不过,既然提出了这样一个深奥而又微妙的问题,就让我概括地说一下吧。自然界的植物,有青、赤、黄、白、黑五种基本颜色,而五色各有深浅不同,此外,又有几种颜色相合的情况,因而,五色的变化是难以看尽的;植物又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滋味,然而五味又有厚薄优劣的区别,所以五味的变化也是品尝不尽的。五脏各有不同喜好,各种声、色、臭、味可分别容易进入相应的内脏。天为阳,供给人们的是寒、暑、燥、湿、风生命须臾不可缺少的五气;地属阴,供给人们的是酸、苦、甘、辛、咸人类赖以生存的饮食五味。五气由鼻而进入人体,首先藏在心脏与肺脏之中,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功能正常,可以使人的面色红润光泽,声音柔和洪亮。五味由口进入人体,首先藏在胃肠之中,经过消化吸收,用来滋养五脏之气,五脏之气调和,便能生成气血津液,气血津液充足,精神自然就会旺盛起来。

    【原文】 帝曰:藏象[1]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2]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3],通于秋气。肾者,主蛰[4]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5],通于冬气。肝者,罢极[6]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7],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提要】 本段着重讨论了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脏腑的基本功能、阴阳属性及与四时之气的通应关系。

    【注释】 [1]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功能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藏象即指人体内的脏腑及其呈现于外的功能表现。

    [2]神之变:谓主神识的变化。一说“变”作“处”。

    [3]阳中之太阴:根据《太素》、《甲乙经》,应作“阳中之少阴”为是。

    [4]蛰:指冬眠蛰伏的动物。这里有“藏”的意思。

    [5]阴中之少阴:根据《太素》、《甲乙经》,应作“阴中之太阴”为是。

    [6]罢极:罢,同能,耐受之意;极,疲困。

    [7]阳中之少阳:《灵枢·九针十二原》和《灵枢·阴阳系日月》二篇均作“阴中之少阳”。由于肝在下焦属阴,且具生发之气,故作阴中之少阳为是。

    【白话解】 黄帝问道:“藏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岐伯回答说:脏腑藏在体内,各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它们的功能活动情况可以从体表反映出来,而且,由于人与自然相联系,所以还分别与四时阴阳相通应,从而反映出各脏腑的阴阳性质。具体地说:心脏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精神意识,统率全身,心的精华反映在面部,就是说心脏的功能状态可以从面部的颜色以及荣润与枯槁上反映出来,所以说心的功能是充实和温煦血脉。心的部位在横膈上面,属于阳,又具有火热的性质,所以称它为“阳中之太阳”,与四时中阳气最旺盛的夏季相通应。肺脏是人体气的根本,主管全身的气,因为“魄”是不能离开气而单独存在的,所以也可以说肺是藏魄的地方,肺的精华反映在毫毛上,它的功能是充实和滋养皮肤,肺气旺盛,皮肤和毫毛就健康而润泽。肺的部位也在膈肌之上,属于阳,而它又有清肃收敛的性质,所以称它为“阳中之少阴”,与四时中阳气开始下降的秋季相通应。肾脏是密封和潜藏的根本,就好像冬眠的虫子一样,它藏蓄着人体的真阴和真阳,同时,它也是藏贮人体生殖之精的地方,头发靠血的滋养,而阴精可以化生为血液,肾能藏精,所以说肾脏的精华反映在头发上,肾的功能是充实和滋养骨骼,肾气充足的时候,头发就有光泽,骨骼也坚韧,由于它的部位在膈肌以下的腹腔,属于阴,又有闭藏的功能特点,所以称它为“阴中之太阴”,与四时中阴气最盛而阳气闭藏的冬季相通应。肝脏是耐受疲劳的根本,它能贮藏血液,并且可以根据人体活动的需要而调节血量,肝血充足,人就不容易疲劳,由于“魂”必须藏在血液中,因此,也可以说肝脏是藏魂的地方,肝的精华反映在爪甲上,它的功能是充实和营养筋膜,所以肝血充足,爪甲坚厚,筋也柔韧有力,其又能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因为它的部位在腹腔,属于阴,但又具有一定发散上升的性质,所以称为“阴中之少阳”,与四时中阳气初生的春季相通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粮仓”的根本,贮运饮食水谷,人体各处都把它们作为营养的来源,同时,它们也是营气产生的地方。它们既具有类似盛贮饮食物器具的作用,又有对饮食物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物质,滋养脏腑的功能,同时,把糟粕从大小便排出体外。它们的精华反映在口唇的周围,其功能是充实和营养全身的肌肉,所以脾胃功能正常,人的口唇红润而肌肉丰满有力,其味甘,其色黄,从阴阳的性质来说,它们都处于从阳到达阴的位置,所以称为“至阴”,与四时中湿气最盛的长夏相通应,属于五行中的土气。胆腑具有阳气初生的性质,称为“少阳”,这种初生的阳气,是维持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不断进行并欣欣向荣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所以说,十一脏功能的发挥,又都取决于胆的少阳之气。

    【按语】 “藏象”一词,在《内经》仅见于本篇。“藏”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指脏腑的主体是隐藏于人体之内的;二是指五脏六腑皆内藏有精气、水谷等物。“象”的含义亦有两方面,一是指脏腑功能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二是通“像”,含有像似之意,言人体脏腑的功能是外在四时阴阳之影像。“藏象”一词,准确地表达出《内经》藏象学说的内容,是脏腑的主体与外在生理病理功能的结合,而对外在生理病理现象的认识,主要是依靠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借助于五行的特性、自然之象、社会之象等来进行类比推延出来的,因此,中医学对脏腑的描述,超出了解剖学的范围,其中已纳入了许多可能与脏器本身没有任何关联的功能性概念,如肝的升发功能、肾的闭藏功能等。

    【原文】 故人迎[1]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2]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提要】 本段举例说明脏腑三阴三阳之六气功能失调在脉象上的反映。

    【注释】 [1]人迎:切脉的部位,在颈部两侧(颈动脉),属足阳明胃经。

    [2]已:同“以”。

    【白话解】 脏腑的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阴阳性质,已如上述。在脉象方面,颈部两侧的“人迎”脉的变化,反映人体三阳经的盛衰;而手腕处“寸口”脉的搏动变化,反映人体三阴经的盛衰。所以,通过对比人迎与寸口两部脉搏的力量和形势,便可以了解疾病在阴经还是在阳经。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说明病在少阳;大于寸口脉两倍,说明病在太阳;大于寸口脉三倍,说明病在阳明;大于寸口脉四倍以上,说明阳盛到达极点,而不能与阴气相交通,叫做“格阳”。如果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说明病在厥阴;大于人迎脉两倍,说明病在少阴;大于人迎脉三倍,说明病在太阴;大于人迎脉四倍以上,说明阴盛到达极点,而不能与阳气相交通,叫做“关格”。但是,到极点就必然衰败,这是普遍规律,脉象上反映出阴与阳各自盛极而不能相交通,与天地阴阳规律相背离,所以见到这种脉象,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