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死请确定他们所封国的国名。”皇帝批示说“:听说周朝分封八百诸侯,所有姬姓都列为诸侯,有的是子爵、男爵或附庸国。

    《礼记》上说‘庶子不能祭祀祖先’。

    你们说普立诸侯是为了尊重社稷,我没有听说过。

    再说上天不是为了人君而降生百姓。

    我的德行不够,天下还没有安定和洽,却要把没经调教成熟的人勉强去统治大片土地,那么用什么来劝勉肱股大臣?应重新议立,以列侯爵位封赐给皇子们。”三月二十九日,又上奏未央宫。

    “丞相臣子庄青翟、御史大夫臣子张汤冒着死罪进言:我们谨与列侯臣子婴齐、中二千石级官吏公孙贺、谏议大夫博士臣子安等商议,说:‘听说周朝分封八百诸侯,姬姓并封为列侯,侍奉仰承天子。

    康叔依靠祖父和父亲而显贵,而伯禽依靠周公得以受封,他们全都是建国的诸侯,用相和傅为辅佐。

    百官遵奉法令,各自守其职责,国家的纲纪就完备了。

    我们私下认为普建诸侯是为了尊重社稷的理由,就在于天下诸侯各自按照自己的职分,向国家社稷供奉物产和祭品。

    庶子不能奉祭一族的祖先,这是礼制所规定了的。

    而封建的诸侯让他们镇守自己的封国,帝王就可以施行道德教化。

    陛下奉承上天赐与的正统,光大圣人的事业,尊贤礼士,显扬功臣,扶持复兴那些断绝了后嗣的小国。

    将萧何的后代续封于高阝地,褒扬勉励大臣公孙弘等人。

    昭明六亲的次序,显示上天施行恩德的范围,使诸侯国的封君能够推广恩泽,将自己的户邑分给子弟,赐给封号建立封国的有一百多个。

    而今以大夫级封皇子使之为列侯,这就使得尊卑关系混乱,名位失去次序,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好的传统。

    所以我们请求封臣子刘闳、刘旦、刘胥为诸侯王。”三月二十九日,上奏未央宫。

    皇上批示说:“康叔的兄弟有十个,而只有康叔被尊贵,是为了褒扬有德行的人。

    周公在郊外祭祀天神,所以鲁国有白色公畜、赤色公牛的祭祀。

    而其他公侯只用毛色不纯的牲畜祭祀,这是表示贤者与不肖者的区别。

    ‘巍巍高山值得瞻仰,宽广大道值得向往’,我非常仰慕那些德行高尚广大的人,所以压抑未成熟的儿子,封他们为大夫级别的列侯就可以了。”四月一日,上奏未央宫。

    “丞相臣庄青翟、御史大夫臣张汤冒着死罪进言:臣庄青翟等与列侯、二千石级官员、谏大夫、博士臣庆等商议:冒着死罪奏请皇上立皇子为诸侯王。

    皇上批示说‘:康叔的兄弟有十个,而只有康叔被尊贵,是为了褒扬有德行的人。

    周公在郊外祭祀天神,所以鲁国有白色公畜、赤色公牛的祭祀。

    而其他公侯只用毛色不纯的牲畜祭祀,这是表示贤者与不肖者的区别。

    “巍巍高山值得瞻仰,宽广大道值得向往”,我非常仰慕那些德行高尚广大的人,所以压抑未成熟的儿子,封他们为大夫级史记别的列侯就可以了。

    ’臣庄青翟、臣张汤、博士臣将行等听说,康叔的兄弟有十个,武王继承王位,周公辅佐成王,其他八人都依靠祖父和父亲的尊贵而建立了大国。

    康叔年纪还小,周公居于三公的位置,伯禽在鲁地立国,那是因为他在分封爵位时还未成年。

    后来康叔抵御禄父的灾难,伯禽平息淮夷的祸乱。

    过去五帝的制度不同,周朝爵位分为公、侯、伯三等,都是依据时势的不同而排列尊卑的次序。

    汉高祖拨乱反正,昭明大德,平定海内,封建诸侯,分爵位为王和列侯两等。

    皇子有的还在怀抱之中就立为诸侯王,奉承天子,这是万世不朽的法则,不能改易。

    陛下亲自施播仁义,体行圣德,文治武功互为表里。

    昭明慈爱孝顺的德行,广开贤能的道路。

    对内褒扬有德行的人,对外征讨强暴的敌人,北到辽远的沙漠瀚海,西临葱岭以西的月氏;匈奴和西域,举国迎奉王师。

    车舆兵械的费用,不用向国内人民征收。

    拿出皇家府库的积蓄来奖赏将士,打开宫禁中的仓库来救济贫穷,裁减边防守卫士兵的一半。

    各蛮夷部族的君主,无不向往汉朝的风化,接受教化顺合朝廷的心意。

    远方风俗不同的异域,也通过辗转的语言翻译前来朝拜,圣上的恩泽施及国外。

    所以奇珍异兽进贡而来,嘉禾瑞麦遍处生长,上天的应验十分明显。

    现在诸侯的庶子都受封以至为诸侯王,而陛下却封皇子为大夫级别的列侯,臣庄青翟、张汤等私下仔细考虑这种事,都认为尊卑失去了次序,让天下人感到失望,这样不行。

    我们请求封臣刘闳、刘旦、刘胥为诸侯王。”四月六日,上报未央宫,奏章留在宫中没有批转下达。

    “丞相臣庄青翟、太仆臣兼暂任御史大夫的臣子公孙贺、太常臣赵充、太子少傅兼任宗正卿的臣子任安冒着死罪进言:臣庄青翟等前次呈上大司马臣霍去病的报告说,皇子们没有封号爵位,我们谨与御史大夫臣张汤、中二千石、二千石级官员、谏大夫、博士臣庆等冒着死罪请求立皇子臣刘闳等为诸侯王。

    陛下谦让文武之臣,严于责己,以为皇子还未习教义。

    群臣的建议,儒者口头上宣扬他们的理论,而有的违背他们为大夫级别的列侯。

    臣庄青翟等私下与列侯臣萧寿成等二十七人共议,都说这样是使尊卑失去次序。

    高皇帝创立国家,作汉朝的始祖,封子孙为王,扩大皇族势力。

    先帝的法则不能改变,是为了宣扬皇族的至尊。

    我们请求令史官选择吉日,准备礼仪,令御史呈上分封的地图,其他的都按照以前的惯例办理。”皇上批示说“:可以。”四月九日,报告未央宫。

    “兼任御史大夫事务的太仆臣公孙贺冒着死罪进言:太常臣赵充说,占卜选四月二十八乙巳日,宜于封立诸侯王。

    臣冒着死罪呈上地图,请确定封国的名称。

    有关礼仪另行报告。

    臣冒着死罪请求。”皇上批示说:“立皇子刘闳为齐王,刘旦为燕王,刘胥为广陵王。”四月十日,报告未央宫。

    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四月以戊寅为朔日,到癸卯二十六日,御史大夫张汤将皇上批示下达丞相,丞相下达到中二千石级官员,二千石级官员再下达到各郡太守和各郡侯相,丞书从事下达有关办事人员,按照律令行事。

    “维元狩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皇帝派御史大夫张汤在太庙立皇子刘闳为齐王。

    说:呜呼,皇子闳,接受这包代表东方的青色社土!朕继承祖先的事业,按照古制封立你的国家,封在东方齐国,世代作为大汉朝廷的藩属辅臣。

    呜呼,你要用心记住呀!恭敬地接受朕的诏令,要常常想到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

    人应爱好善德,才能昭显光明。

    如果不追求德义,就会使君子懈怠而离心。

    竭尽你的心力,诚信地把握中正之道,就能永保天禄。

    如果邪曲不善,就害了你的国家,害了你自己。

    呜呼,保卫国家治理人民,能不敬慎吗!齐王你要警惕啊!”以上是封立齐王的策文。

    “维元狩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皇帝派御史大夫张汤在太庙立皇子刘旦为燕王。

    说:呜乎,皇子旦,接受这包代表北方的黑色社土!朕继承祖先的事业,按照古制封立你的国家,封在北方燕国,世代作为大汉朝廷的藩属辅臣。

    呜呼,匈奴人虐待老者,心如禽兽,侵扰劫掠,加上欺骗诱惑边界的人民。

    呜呼!朕命令大将率军往征其罪,统率万人的将官,统率千人的将官,三十二个君主都投降,降下旗帜投奔我军。

    匈奴迁往漠北,北方州郡因而得以安宁。

    竭尽你的心力,不要挑起仇怨,不要败坏功德,不要废弃战备。

    不是受过训练的士兵,不得从军出征。

    呜呼,保卫国家治理人民,能不敬慎吗!燕王你要警惕啊!”以上是封立燕王的策文。

    “维元狩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皇帝派御史大夫张汤在太庙立皇子刘胥为广陵王。

    说:呜呼,皇子胥,接受这包代表南方的赤色社土!朕继承祖先的事业,按照古制封立你的国家,封在南方广陵,世代作为大汉朝廷的藩属辅臣。

    古人有话说道‘:长江以南,五湖之间,那里的民心轻慢。

    扬州是保卫中原的边疆,三代时,距离京都很远,政教不能达到。

    ’呜呼!竭尽你的心力,小心谨慎,对下仁慈对上服从,不要放荡贪图安逸,不要接近小人,一切按照规矩行事。

    《书》经上说:‘做臣子的不要作威作福’,以后就不会遭受耻辱。

    呜呼,保卫国家治理人民,能不敬慎吗!广陵王你要警惕啊!”以上是封立广陵王的策文。

    太史公说:古人有句话说:‘爱他就希望他富有,亲他就希望他显贵。

    ’所以划出疆土建立国家,封立自己的子弟,这是用来褒扬爱护亲族的原则,区分亲疏,尊敬祖先,重视同族,使同姓的人分布天下。

    因此国势强盛而王族安逸。

    从古到今,由来已久了,没有不同的地方,所以不必论述。

    燕、齐等国的事迹,本没有什么值得采录的。

    但是封立三王,天子谦恭礼让,群臣遵守道义,文章辞句华美,甚为可观,因此附在世家里。

    褚先生说:我有幸得因文学之长担任侍郎,喜欢阅读太史公的列传。

    传中称赞《三王世家》文辞可观,但寻找这篇三王世家,始终没有得到。

    我私下从喜爱故事的人那里找到了这些封立的策文,编列他们的事情而传于后代,让后代人得以看到贤明君主的旨意。

    听说汉武帝时,在同一天一道拜封三位皇子为王:一个皇子封在齐国,一个皇子封在广陵,一个皇子封在燕国。

    各根据皇子的才能智力,以及土地的刚柔,民风的轻重,作策文来警戒他们。

    对被封的三个新王说“:世代作为大汉朝廷的藩属辅臣,保卫国家治理人民,能不敬慎吗!”贤明君主所作的文章,本来不是孤史记陋寡闻的人能理解的,非博闻强记的君子不能探究他的意旨。

    至于其中次序的排列,段落的划分,文字的斟酌运用,策文的长短不齐,都有深意,人们不能理解。

    我谨将那些用真草写成的诏书加以论说,编次在下面,让读者自己会通其中的意思去理解它。

    王夫人是赵国人,与卫夫人同时受到汉武帝的宠幸,而生下儿子刘闳。

    刘闳将要被封为王时,他的母亲病了,武帝亲自临床探问她。

    武帝说“:儿子将要被封为王,你希望将他安置在什么地方?”王夫人说:“有陛下在,我又有什么可说的呢?”武帝说:“虽然这样,你心里必有想法,想将他封在什么地方为王?”王夫人说“:希望封在洛阳。”武帝说“:洛阳有武库敖仓,是天下要冲地带,是汉朝的大都市。

    从先帝以来,没有皇子被封在洛阳的先例。

    除了洛阳以外,其他的都可以封给他。”王夫人不作声。

    武帝说“:函谷关以东的国家没有比齐国更大的。

    齐国在东方背靠大海,城邑广大。

    古时仅临..城中就有十万民户,天下肥沃的土地没有比齐国更多的了。”王夫人用手叩击着头,感谢说:“太好了。”王夫人死后,武帝悲痛,派遣使者拜祭她说:“皇帝谨派遣使者叫明的太中大夫捧白璧一块,赐封夫人为齐王太后。”儿子刘闳王于齐国,年轻,没有儿子,被封为齐王之后,不幸早逝,封国废绝,改设为郡。

    天下的人说齐地不宜于封王。

    所谓“接收这包社土”,诸侯王开始受封,必须从天子的太社接受社土,回去后把它立为国社,每年按岁时祭祀它。

    《春秋大传》说“:天子的国家有泰社。

    东方为青色,南方为赤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所以将封于东方的诸侯取青色的社土,封于南方的诸侯取赤色的社土,封于西方的诸侯取白色的社土,封于北方的诸侯取黑色的社土,封于中央的诸侯取黄色的社土,各自按照所封的方位取色土,用白茅包裹着,建立为国社。

    这就是诸侯王开始从天子那里受封的情形。

    这称之为主土。

    主土的意思,是建立社稷而供奉它。

    “朕承祖考”,祖是祖先,考是父亲。

    “维稽古”,维是度量,是考虑;稽是应当,即应当顺从古代的道理的意思。

    齐地的风俗,重于诡辩巧诈,不学习礼仪,所以武帝告诫齐王说:“恭敬地接受朕的诏令,要常常想到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

    人应爱好善德,才能昭显光明。

    如果不追求德义,就会使君子懈怠而离心。

    竭尽你的心力,诚信地把握中正之道,就能永保天禄。

    如果邪曲不善,就害了你的国家,害了你自己。”齐王刘闳到齐国后,左右群臣用礼仪维持国家,不幸齐王中年早逝。

    然而他保全自身没有过错,按策文的告诫行事。

    古书上说“:青色的颜料是从蓝草中提出来的,然而色彩比蓝草更青”,是经过提炼使它这样的。

    贤明的君主多有远见啊,只有他才看得了然明白:告诫齐王治内要谨慎小心;告诫燕王对外不要挑起仇恨,不要败坏功德;告诫广陵王对外要谨慎,不要作威作福。

    广陵在吴越的地方,那里的人民精悍而轻慢,所以武帝告诫广陵王说:“长江以南,五湖之间,那里的民心轻慢。

    扬州是保卫中原的边疆,三代时,迫使他们顺从中原的风俗习惯,政教不大达到,只是名义上统治那里罢了。

    不要放荡贪图安逸,不要接近小人,一切按照规矩行事。

    不要爱好逸乐驱马射猎荒淫无度,常常想起法度,就不会遭受羞辱了。”三江、五湖有鱼、盐的利益,有铜山的财富,为天下人羡慕。

    所以又告诫他“:臣不作福”,是叫他不要滥用钱财货币,随便大加赏赐,用这种方法建立声誉,使四方百姓归附。

    又说‘臣不作威”,是叫他不要因为民心轻慢而背弃礼义。

    这时孝武帝去世,孝昭帝刚继位,首先让广陵王刘胥前来朝见,皇上优厚地赏赐给他金钱财货,价值三千多万,增加封地一百里,食邑一万户。

    这时孝昭帝去世,宣帝刚继位,施恩行义,于本始元年(前73),划出朝廷土地,全用以封给广陵王刘胥的四个儿子:一个儿子封为朝阳侯;一个儿子封为平曲侯;一个儿子封为南利侯,最宠爱的小儿子刘弘,封为高密王。

    这以后刘胥果然作威作福,私通楚王的使者。

    楚王扬言说“:我的先祖楚元王,是高祖的小弟,赐封三十二城。

    现在封地城邑日益减少,我要与广陵王一起发兵。

    拥立广陵王作皇帝,我重新统治楚国三十二城,像元王时一样。”事情被发觉,公卿大臣和有关部门请求施行惩罚诛灭。

    天子因为骨肉之亲的缘故,不忍心对刘胥进行法办,下诏书不惩治广陵王,只诛杀祸首楚王。

    古书上说“蓬草生长在麻中,不需扶持自然会长直;白沙混在泥土中,就与泥土一样变黑”,这是因为环境影响使它们这样。

    从那以后刘胥又向鬼神祈祷谋反,结果自杀,封国被废除。

    燕国土地贫瘠,北面紧临匈奴,那里的人民勇敢而缺少谋略,所以武帝告诫燕王刘旦“:匈奴人没有孝行而有禽兽之心,又抢劫偷盗侵犯边境人民。

    朕命令大将率军往征其罪,统率万人的将官,统率千人的将官,三十二个君主都投降,降下旗帜投奔我军。

    匈奴迁往远方地域,北方州郡因而得以安宁。”“竭尽你的心力,不要挑起仇怨”,是为了使他不随从习俗而产生仇怨。

    “不要败坏功德”,是叫燕王不要背弃恩德。

    “不要废弃战备”,是说不要放松武备,经常防备匈奴。

    “非教之士不得从征”,是说凡没有经过训练的士兵,不得随军出征召在身边使用。

    这时武帝年高衰老,而太子又不幸去世,没有续立太子,刘旦便派人到京城上书武帝,请求亲自到京城长安来担任皇上的警卫工作。

    武帝看完他的这封书信,扔到地上,大怒道“:生下儿子就应该安置在齐鲁这样的礼仪之邦,竟然放他在燕赵地区,果然有争夺帝位之心,不谦让的苗头已露出来了。”于是派人立即将刘旦的使者在宫门前斩首。

    这时武帝驾崩,昭帝刚继位,刘旦果然心生怨恨而埋怨大臣。

    刘旦自以为是长子应该继承皇位,与齐王的儿子刘泽等人合谋发动叛乱,公开说:“我哪里有弟弟存在!现在继位的是大将军的儿子。”想发兵。

    事情被发觉,应当诛灭。

    昭帝本于骨肉之情恩准宽容,把案件压下来不予公开。

    公卿派大臣去请求皇上,请派遣宗正与太中大夫公户满意和御史二人,一起前往出使燕国,规劝燕王。

    来到燕国,各以不同的时间,轮流会见责问燕王。

    宗正官是主管朝廷刘氏皇室户籍的,首先去见燕王,向他陈述昭帝确实是武帝亲生儿子的事实。

    侍御史再史记复见燕王,按国家大法责问他,问道“:燕王想发兵造反,罪名已很明显,应该办罪。

    汉朝有正法,诸王犯下细小的罪行,就要秉法公断,哪能宽容你燕王。”用法律条文来震慑他。

    燕王意气低沉,内心惊恐。

    公户满意熟悉经义权术,最后去见燕王,陈述引证古今大义,国家大礼,文辞冠冕堂皇。

    对燕王说“:古时候天子必定在王族设置异姓大夫,用以整饬异族子弟。

    周公辅佐成王,诛杀了成王的两个弟弟,所以国家得以治理。

    武帝在世时,还能宽容您燕王,如今昭帝刚继位,年小,日子还长得很,没有亲自执政,将治国大任委托给大臣。

    古时诛罚不阿护君王的亲戚,所以天下得以治理。

    现今由大臣辅佐政治,秉公执法,不敢有所阿护,恐怕不能放过您。

    大王您可要自个儿小心谨慎,不要使自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于是燕王这才恐惧服罪,叩头谢过。

    大臣们想使他们骨肉和好,不忍用法令惩治他。

    从那以后刘旦又与左将军上官桀等人图谋造反,扬言说:“我年纪仅次于太子,太子不在了,我应当继位,朝中大臣都压着我。”大将军霍光辅佐朝政,与公卿大臣们商议说“:燕国王刘旦不改过自新,仍旧作恶不变。”于是按法律直断,施行诛罚。

    刘旦自杀,封国被废除,就像武帝封立他的策文中所指出的那样。

    有关官员请求诛杀刘旦的妻儿。

    孝昭帝因为骨肉至亲,不忍心法办,宽恕了刘旦的妻儿,把他们降为平民百姓。

    古书上说:“兰根和香芷,把它们浸在潲水中,就君子不亲近它们,庶人也不佩带。”是浸渍使它们变得不香了啊。

    宣帝新继位,广施恩泽宣扬德化,于本始元年(前73)中全部恢复封立燕王刘旦的两个儿子:一个儿子被封为安定侯;立燕王的原太子刘建为广阳王,以奉承燕王的祭祀。

    伯夷列传学者涉猎的书籍极其广博,还要从六艺中考察求实。

    《诗》、《书》虽有残缺,但虞舜、夏禹有文可知。

    唐尧将要退位,禅让给虞舜;虞舜将要退位,禅让给夏禹。

    都是诸侯和州牧共同推荐,这才摄位试用,执掌职事数十年,待功业卓著,然后传授政权。

    由此表明天下的权柄是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根本的统帅,传授天下是如此的烦难。

    而诸子杂记说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以之为耻辱而逃去隐居。

    到夏朝的时候,又有卞随、务光不接受商汤让位,这该如何称颂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那山上据说有许由的坟墓。

    孔子论述和排列古代的圣贤仁人,如吴太伯、伯夷一类人颇为详细。

    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德义最高尚,但儒家经文和圣人言辞却并未提及他们,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怨恨稀少。”“追求仁德便得到仁德,又有何怨恨呢?”我悲悯伯夷的志意,目睹轶诗而感到诧异,其传记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其父想立叔齐为君。

    待到父亲死后,叔齐让伯夷为君。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于是逃走。

    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中子为君。

    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善待收养老年人,何不前往投奔那里呢?待到了那里,西伯已经死了,周武王载着他的灵碑,尊号为文王,东进讨伐殷纣。

    伯夷、叔齐扣住马缰谏阻说:“父死不葬,便动起干戈,能叫做孝顺吗?以臣弑君,能叫做仁爱吗?”武王左右随从要杀他们。

    太公说:“这是守义之人。”挽扶他们离去。

    武王平定殷纣乱政之后,天下以周为宗主,而伯夷、叔齐以之为耻,坚守节义而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摘野薇充饥。

    将要饿死,作了一首歌。

    那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野薇。

    以暴力代替暴力啊,竟不知其非。

    神农虞夏的盛世倏忽消逝啊,我们何处归?啊!死亡吧,命运衰微!”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由此看来,他们是怨恨呢?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不偏私,永远帮助善人。”像伯夷、叔齐,是可以称为善人呢?还是不可以称为善人呢?如此积累仁德保持高洁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的七十高足中,仲尼惟独称说颜渊为好学。

    但是颜渊每每贫困缠身,糟糠不能裹腹,而终于短命而亡。

    天道报施善人,究竟如何呢?盗跖成天杀害无罪之人,脍炒人肝为食,残暴凶狠,为所欲为,聚集数千党徒横行天下,竟然寿终正寝,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些特别重大而显著的事例。

    至于近世,那些品行不合正道,专门违犯禁忌,却终身安逸享乐,富裕优渥累世不断,而有的人选择好地方才动步,看准时机才说话,走路不敢抄近道,不为公正不发愤,反而遭遇祸灾的,数也数不尽。

    我对此大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这天道是对呢?还是不对呢?孔子说“:宗旨不同的人不通谋划”,也只能各行其是。

    所以他又说“:富贵如果可以追求到,即使为人执鞭赶车,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可以追求,我就还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做。”“到了寒冷的季节,然后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整个世上浑浊不堪,高洁之士才能显现。

    难道不是因为将德操看得那么重,才将贫富死生看得这么轻吗?“君子疾恨身死而名无所称。”贾谊说“:贪婪之人为财而死,壮烈之士为名而亡,矜夸之人争权而死,平民百姓惜命贪生。”《周易》说:“同为光明则互相映照,同为一类则彼此相求,云雾伴从飞龙,疾风伴从奔虎,圣人述作而万物显露。”伯夷、叔齐虽然贤明,得孔子序列而名声更为显著;颜渊虽然笃好学业,追随孔子而品行更为显著。

    那些岩处穴居的隐士,进退趋舍合时,也如同伯夷、叔齐,但美名湮灭而不被称道。

    可悲啊!僻处闾巷的普通士人,想要砥砺德行,树立名声,如果不追随于德高望重之士,怎能称名于后世呢?管晏列传管仲名夷吾,颍上人氏。

    年轻时常与鲍叔牙交游,鲍叔深知他的贤能。

    管仲处境贫困,常占鲍叔便宜,鲍叔始终以善相待,毫无怨言。

    后来鲍叔事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事奉公子纠。

    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则被囚禁。

    鲍叔于是推荐管仲。

    管仲受到重用,执掌齐国政权,齐桓公因而称霸。

    九次盟会诸侯,一举匡正天下,都出自管仲史记的谋划。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之时,曾经与鲍叔做生意,分财利多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我贪利,知道我一贫如洗。

    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而使得更加穷困,鲍叔不认为我愚蠢,知道天时有利有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知道我未遇上好时机。

    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有母亲须养老。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幽囚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无廉耻,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以功名不显于天下为大耻。

    生育我的是父母,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管叔之后,自己甘居其下。

    子孙后代在齐国享有世袭俸禄。

    十几代享有封邑,多为著名大夫。

    天下之人不称颂管仲的才能,而称颂鲍叔能知人。

    管仲做齐相执政之后,凭着小小的齐国位于海滨,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家富有,军队强壮,与民俗好恶一致。

    所以他称述:“仓库储备充实就懂得礼节,人民丰衣足食就懂得荣辱,君主自守法度则六亲关系稳固。

    不伸张礼义廉耻,国家就要灭亡。

    下达政令如同流水之源,使得顺应民心。”所以议论卑浅而容易推行。

    民俗所需要的,顺应而赞许它;民俗所反对的,顺应而废除它。

    管仲处理政治,善于将祸患化为吉祥,将失败变为成功。

    分辨轻重,权衡得失。

    桓公实为恼怒少姬改嫁,而南袭蔡国,管仲就此征伐楚国,责问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

    桓公实为救燕北征山戎,而管仲就此令燕国重修召公之政。

    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要背弃曹沫逼订的盟约,管仲劝他就此信守盟约,使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获取的道理,是政治的法宝。”管仲的富有可与公室相比,有三归之台,设反爵之坫,齐国人都不认为管仲奢侈。

    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的政策,常比诸侯强盛。

    此后百余年而有晏子。

    晏平仲名婴,东莱夷维人氏。

    事奉齐灵公、庄公、景公,以提倡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受到尊重。

    他担任齐相后,吃饭没有两种肉食,妻妾不穿丝绸衣服。

    他在朝廷中,国君说话问到他,就正直地进言;说话没有问到他,就正直地行事。

    国君能行正道,就顺从他的命令去做;不行正道,就衡量命令斟酌去做。

    因此他辅佐三代国君,名声显扬于诸侯。

    越石父贤能,在囚禁之中。

    晏子外出,在途中遇到他,解下车左的骖马将他赎出来,用车载回家。

    晏子未向石父告辞,就进入内室,好久不出来。

    越石父请与晏子绝交。

    晏子忄矍然敬畏,整理衣冠道歉说“:婴虽然算不上仁义,也总算使您脱离困厄,您为何如此速求绝交呢?”石父说“:不是这样。

    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伸张意志。

    当我在囚禁之中时,那些人不了解我。

    您既已感动醒悟而将我赎出,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而对我无礼,本来就不如在囚禁之中。”晏子于是请他进屋,待为上客。

    晏子做齐相,外出,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窥视她的丈夫。

    他的丈夫为国相驾车,拥持大伞,鞭策驷马,意气扬扬,非常自得。

    过后回家,车夫的妻子自请离去。

    丈夫问离去的原因,妻子说:“晏子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扬诸侯。

    今天我观察他外出,志向信念深沉,常有甘居人下的态度。

    而你身高八尺,才只是为人驾车,但你的神气自以为满足,妾因此要求离去。”此后丈夫自觉谦虚退让。

    晏子感到奇怪,就问车夫,车夫如实回答。

    晏子便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这些书中说得很详细。

    既已见到他们所著的书,还要看看他们所行的事,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

    至于他们的书,世上已有很多,因此不予论述,而记载他们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却小看他。

    难道是因为周道衰微,桓公既然贤能,而管仲不鼓励他创就王业,却只是辅佐他称霸吗?有名言说“:要顺势成全别人的美德,顺势匡救别人的恶性,所以君臣百姓能相亲善。”难道这就是说管仲的吗?当晏子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他,完成礼节然后离去,难道就是所谓“见义勇为”的表现吗?至于他直言进谏,冒犯君颜,这就是所谓的“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表现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为他执鞭驾车,也是欣喜向往的啊!老子韩非列传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向老子请教周礼。

    老子说“:你所说的,那些人的骨头都已腐烂了,只有他们的言论还存在。

    再说君子生得其时便驾车出仕,生不逢时则如蓬蒿随风飘行。

    我曾听说,好的商人深藏财货,如同空虚无物;君子具有高尚品德,容貌谦虚如同愚钝无知。

    抛弃您的骄傲之气与过多的欲望,除去您的做作之色与过大的志向,这些都无益于您自身的修养。

    我所能告诉您的,也就是如此而已。”孔子离去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

    能跑的可以用网捕,能游的可以用线钓,能飞的可以用箭射。

    至于龙我就不知如何相处了,它乘御风云而直上九天。

    我今日见到老子,他难道就是龙吗?”老子修治道德,他的学问以自隐无名为宗旨。

    他居于周都很久,眼见周室衰微,于是便离周而去。

    到达散关,关令尹喜说“:您将要隐居了,一定要为我著书。”于是老子就著书上下篇,阐述道德之意,共五千字,然后离去,谁也不知道他的下落。

    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道家的作用,与孔子同时代等等。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因为他修道养性而长寿。

    从孔子死之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时说“:开始秦与周合在一起,合五百年便分离,分离七十年而有霸王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即是老子,有人说不是,世人也不知哪种说法正确。

    老子,就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之子名为宗,李宗是魏国的将军,受封于段干。

    李宗之子名为注,李注之子名为宫,李宫的玄孙名为假,李假在史记汉文帝朝任职做官。

    而李假之子李解任胶西王刘..的太傅,因而就定居于齐地。

    世上学老子的人则贬绌儒学,学儒的人也贬绌老子。

    “宗旨不同的人不通谋划”,难道就是说这种情况的吗?李耳讲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清静而民自正。

    庄子是蒙地人氏,名为周。

    庄周曾经做过蒙地漆园小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代。

    他的学识无所不窥,而宗旨归本于老子的学说。

    所以他著书十余万字,大多是寓言故事。

    所作《渔父》、《盗跖》、《月去箧》,都是用以诋毁孔子之徒,并阐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一类文章,都是空言而没有事实。

    然而,他善于作文分析辞句,指称事物切合情状,用以攻击驳斥儒家、墨家,即使是当世的积学之士也难以自行解免攻击。

    他的文章汪洋辟阖,纵横自恣,以适合自己的心意,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不能重用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者以丰厚的礼物去迎接他,答应聘他为国相。

    庄周笑着对使者说:“千金的确是重利,卿相的确是尊位。

    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的牺牛吗?喂养它几年,给它披上锦绣,将它牵入太庙。

    当此之时,它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活着,难道可以办到吗?您赶快离开,不要玷污我。

    我宁愿在污水沟里游戏自快,也不愿为国君所羁绊,终身不出仕,让自己适意自快。”申不害是京邑人士,原为郑国低级官员。

    学成刑名法术而求见韩昭侯,昭侯用他为国相。

    对内修明政教,对外应对诸侯,执政十五年。

    直到申子去世,国家太平,军队强壮,没有谁侵犯韩国。

    申子的学说本于黄老而以循名责实为主,著书二篇,称为《申子》。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公子。

    他喜爱刑名法术之学,而宗旨归本于黄老。

    韩非为人有口吃的毛病,不善于说话,而善于著书。

    他与李斯都师事荀卿,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

    韩非眼见韩国的削弱,多次上书谏劝韩王,韩王不能用韩非。

    于是韩非痛恨韩国治国不注重修明法令制度,掌握权势以驾御臣下,富国强兵而寻求任用贤人,反而举用浮夸淫说的蠹虫而凌驾于建功求实者之上。

    他认为儒者用文辞扰乱法度,而侠者用武力违犯禁令。

    太平之时宠信沽名钓誉之人,危急之时使用披甲戴盔之士。

    现在供养的人并非使用的人,使用的人并非供养的人。

    悲叹廉洁正直之士不为邪曲谄谀之臣所容,考察往古得失的变化,所以写作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凡十余万字。

    韩非深知游说人主之难,所写的《说难》文中说得很详细,然而终于死于秦国,不能自脱于难。

    《说难》述说:一切游说的困难,不在于我的智慧用以说服人主有困难,不在于我的口才辩明我的意思有困难,也不在于毫无顾忌地充分表达意见有困难。

    一切游说的困难,就在于揣测游说对象的心理,用我的言辞去适应他。

    游说的对象意在博取高尚的名声,而用厚重的利益去游说他,游说者就会被视为品德低下而受到卑贱的待遇,必被遗弃疏远。

    游说的对象意在贪图厚重的利益,而用高尚的名声去游说他,游说者就会被视为缺乏心计而脱离事物情理,必定不会被录用。

    游说的对象实际上贪图厚重的利益而表面上博取高尚的名声,而用高尚的名声去游说他,就会表面上录用而实际上疏远游说者;如果用厚重的利益去游说他,就会暗中采纳游说者的意见而公开抛弃游说者。

    这些是游说者不可不知的。

    行事以守密而成功,言谈以泄密而失败。

    未必是游说者本身泄露,而言谈中涉及君主所隐匿的事,这样游说者就有危险。

    人君有过错,而游说者用明白的语言和正确的议论推究其过错的恶处,那么游说者就有危险。

    游说者还没有得到人君的恩宠深信便尽其所知说出来,意见被采纳实行而且有功效,而游说者却并无功劳;如果意见行不通而且出现失败,那么游说者就会受到怀疑,像这样游说者就有危险。

    人君已有良策并想作为自己的功绩,游说者参预其事,就有危险。

    人君公开进行某事,而自有别种目的,游说者参预而知其计,就有危险。

    强行劝说人君做不愿意做的事,尽力阻止人君使停止其不愿意停止的事,游说者就有危险。

    所以说,和君主议论地位高贵的人,就会被认为挑拨离间;和君主议论地位卑贱的人,就会被认为挟诈卖权。

    议论君主喜爱的人,就会被认为有所利用;议论君主憎恶的人,就会被认为有所试探。

    说辞简略直接,就会被认为没有才智而遭受屈辱;说辞铺陈文华,就会被认为语言烦琐而厌其久长。

    顺从君主之意而陈言,就会被认为怯懦而不尽心;深思熟虑而广泛陈言,就会被认为粗鄙而多倨傲。

    这些是游说的难处,游说者不可不知道。

    一切游说的要务,在于懂得粉饰君主尊敬的对象,而掩饰君主避讳的事物。

    他自知谋划得失,就不要用他的失误去穷究;他自行勇作决断,就不要用对立观点去激怒;他自夸力量强大,就不要用为难之事去阻拦。

    规划与君主的作为相同的其他之事,赞誉与君主的德行相同的其他之人,就粉饰而不贬损其事其人。

    有与君主同样的过失,就公开粉饰说没有过失。

    大忠之人不当面违逆,匡辅之辞不直接冲突,然后才尽量施展辩智。

    这就是亲近之人不被怀疑,能尽其辞辩的困难。

    须得经历漫长的时间,而恩泽深厚之后,计虑深远而不受怀疑,彼此争议而不被怪罪,这才明白地计议利害而为之创建功业,直接地指陈是非而为之修饰人品。

    用这种态度彼此相待,这便是游说的成功。

    伊尹做庖厨,百里奚当俘虏,都是由一定的途径来求见他们的君上。

    这两位先生本来都是圣人,尚且不得不身执贱役而经历世事如此卑污,那么智能之士也就不将这些看作耻辱了。

    宋国有个富人,因为天雨而墙壁崩坏。

    他的儿子说“:不修筑将会被盗。”其邻居老者也这样说。

    晚上果然丢失许多财物,这富人家很赞赏儿子的明智而怀疑邻居老者。

    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便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君为妻。

    于是询问群臣说:“我想要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关其思说:“胡国可以讨伐。”郑武公便斩杀关其思,说:“胡国乃是兄弟之国,你说要攻伐它,是何居心?”胡君听说此事,便以为郑国与自己亲善而不防备它。

    郑人突然袭击胡国,攻取了它。

    这两位说话人,他们预知都很准确,然而重者被斩杀,轻者受怀疑。

    不是知道某种事情困难,而是处理所知道的史记事情很困难。

    从前弥子瑕受到卫君的嬖宠。

    卫国的法律规定,私下驾用君车的人罪至断足。

    不久弥子瑕的母亲得病,有人听到此事,连夜前往告诉弥子瑕。

    弥子瑕就擅称君命驾君车而出。

    卫君听说此事后称赞他说:“孝顺啊,为母亲之故而犯断足之罪!”弥子瑕与卫君在果园里游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没有吃完就献给卫君。

    卫君说:“爱我啊,忘记自己的口而想着我!”等到弥子瑕颜色衰退而宠爱淡弛,终于得罪了卫君。

    卫君说:“此人曾经擅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又曾经将吃剩的桃子给我吃。”弥子瑕的德行与当初本无变化,从前受称赞而后来却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所以,受到君主宠爱,便被看作聪明如意而更加亲近;受到君主憎恶,便被视为罪有应得而更加疏远。

    因而劝谏游说之士不可以不详察君主的爱憎之后再进行游说。

    龙本为虫类,可以玩耍并可以骑。

    但它的咽喉下方有一尺来长的逆鳞,人要是触动它,龙就必定杀人。

    人主也有逆鳞,游说人主而不触动人主的逆鳞,就差不多了。

    有人将韩非之书传到秦国。

    秦王见到《孤愤》、《五蠹》等书,说:“啊,寡人能见到此人与之交游,便死而无憾了!”李斯说“:这是韩非所著之书。”秦国因而急攻韩国。

    韩王当初不能任用韩非,到危急之时才派遣韩非出使秦国。

    秦王喜爱韩非,但并未信用。

    李斯、姚贾嫉妒他,诋毁他说“: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公子。

    现在大王要兼并诸侯,韩非终究要为韩国而不会为秦国尽力,这是人之常情。

    现在大王不任用他,让他久留于秦而后回去,这乃是自遗祸患,不如因其过失以法律处死他。”秦王认为也是这样,便将韩非交给司法官吏定罪。

    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

    韩非想要亲自向秦王陈述是非,却无法见到秦王。

    秦王后来悔悟,派人去赦免韩非,韩非已经死去。

    申子、韩子都著书,留传于后世,学者多有保存。

    我惟独悲悯韩子著《说难》而不能自脱灾难。

    太史公说:老子所崇尚的道,虚无因循,以无所作为来顺应变化,所以他著书措辞微妙而难以理解。

    庄子扩散道德,放纵言论,宗旨也归本于顺应自然。

    申子自我勉励,施行于名实之辩。

    韩子引用绳墨,判断事情,明辨是非,用法惨急深刻而绝少恩慈。

    数家皆源于道德宗旨,而老子最为深远。

    司马穰苴列传司马穰苴是田完的苗裔。

    齐景公时,晋国攻伐齐国的东阿、甄城,而燕国侵略齐国黄河以南的领土。

    齐军屡战屡败,齐景公忧虑不安。

    晏婴于是举荐田穰苴说“:穰苴虽是田氏的庶出旁支,但此人文韬能使众人亲附,武略能使敌国畏惧,希望您试试他。”景公召见穰苴,与他谈论军事,非常喜爱他的才干,便让他做将军,率军抵御燕、晋两国的军队。

    穰苴说“:微臣素来处于卑贱地位,君上将微臣从普通人中提拔起来,安置于众大夫之上,士卒尚未亲附,百姓不会信服,资望微弱,权柄轻浮,希望得到君上的宠信之臣,国人尊重的人,来做监军,才可以行事。”于是景公答应了他,派庄贾前往监军。

    穰苴辞别景公后,与庄贾约定说“:明日正午在军门相会。”穰苴率先奔驰至军中,立起观看日影的木标,设下记时的漏壶,等待庄贾。

    庄贾素来骄贵,认为率领自己的军队,而自己做监军,不很着急。

    亲戚朋友为他送行,留他饮酒。

    时至正午而庄贾未到,穰苴推倒木标,决放漏壶,进入军营,调兵遣将,申明法令。

    法令规定完毕,时至日暮,庄贾这才来到。

    穰苴说:“为何迟到呢?”庄贾道歉说“:不才因大夫亲戚送行,因而耽搁。”穰苴说“:将领受命之日便忘却家室,到达军队接受号令便忘却亲戚,击鼓进军急不容缓便忘却自身。

    现在敌军深侵,国内骚动,士卒在边境暴露,君主睡不安稳,食不香甜,百姓的性命都系在您身上,还谈何相送相留呢!”召来军法官问道“:军法规定约定时间迟到者如何处置?”军法官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惧怕,派人驰马报告齐景公,请求解救。

    报信人走后尚未返回,于是便斩杀庄贾向三军巡示,三军将士皆振肃警惧。

    过了好一会儿,景公派遣使者手持符节来赦免庄贾,驰车入军中。

    穰苴说:“将领在军中,国君的命令有的不能接受。”问军法官说“:驰车入三军依军法如何处置?”军法官说“:应当斩首。”使者大惧。

    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能杀掉。”于是斩杀他的车仆,砍断车左边的车付木,杀掉车左边的骖马,巡示三军。

    派遣使者归报齐景公,然后出发。

    士卒安营扎寨,掘井立灶,饮水吃饭,探病治病,穰苴都亲自抚问。

    于是将将军的粮食资用取出供给士卒,自己与士卒一样分粮而食。

    统计军中体弱者,三日之后重整军队。

    有病者皆请求同行,奋勇争先为他赴战。

    晋国军队听到这种情况,因而撤走;燕国军队听到这种情况,渡河退去。

    于是齐军追击晋军燕军,夺取所失故土,然后还师。

    尚未到达国都,便解除战备,取消号令,盟誓之后进入国都。

    景公与诸大夫到城郊迎接,慰劳军队,完成礼仪,然后返回寝宫。

    接见穰苴之后,尊崇地任命为大司马。

    田氏在齐国日益尊显。

    后来大夫鲍氏、高氏、国氏之辈忌妒穰苴,在景公面前进谗。

    景公贬退穰苴,穰苴发病而死。

    田乞、田豹等人因此怨恨高氏、国氏等。

    此后到田常杀死齐简公,尽灭高氏、国氏家族。

    到了田常的曾孙田和,便自立为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效穰苴之法,而诸侯朝拜齐国。

    齐威王指派大夫追论古代的《司马兵法》,而将穰苴的兵法附于其中,因而号称为《司马穰苴兵法》。

    太史公说:我读《司马兵法》,感到宏博而深远,即使三代的征伐,也未能尽展其义。

    至于文中措辞,也稍有褒奖之处。

    至于田穰苴,为区区小国率军打仗,如何比得上《司马兵法》中的进退规矩呢?世人既然盛称《司马兵法》,因此不再论述,但著穰苴之列传于此。

    孙子吴起列传孙子名武,齐国人。

    因精通兵法而受到吴王阖庐接见。

    阖庐说“:您的兵法十三篇,我全部看过了,可以用来小试指挥军队吗?”回答说“:可以。”阖庐说“:可以用妇女试试吗?”回答说“:可以。”于是史记阖庐答应他,选出宫中美女,得到一百八十人。

    孙子将她们分为二队,以吴王的宠姬二人为各队队长,命令美女们都持戟。

    命令她们说:“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背吗?”妇人们说“:知道。”孙子说:“向前,就看心;向左,看左手;向右,看右手;向后,就看背。”妇人们说“:是。”规矩宣布之后,便设置斧钺等刑具,当即三令五申交待清楚。

    于是击鼓向右,妇人们大笑。

    孙子说:“规矩不清楚,号令不熟悉,是将领的罪过。”重又三令五申而击鼓向左,妇人们又大笑。

    孙子说:“规矩不清楚,号令不熟悉,是将领的罪过;既已清楚规矩而不按照号令去做,就是官兵的罪过了。”于是要斩杀左、右二队的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看,见就要斩杀爱姬,大惊。

    急忙派人下令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善能用兵了。

    寡人没有这两个爱姬,便吃不香甜,希望不要斩杀她们。”孙子说:“臣下已经接受命令为将领,将领在军中,国君的命令有的不能接受。”于是斩杀队长二人以示众。

    任用其次二人为队长,于是重又击鼓发令。

    妇人们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起立都合乎规矩绳墨,无人敢出声。

    于是孙子派人报告吴王说:“军队已操练整齐,大王可以试着下台观察,任凭大王如何使用她们,即使赴汤蹈火也可以。”吴王说:“将军结束操练回屋休息吧,寡人不愿下台观看。”孙子说“:大王只是喜欢我的言论,不能重用我的实践。”从此阖庐知道孙子善能用兵,终于用他为将。

    西破强楚,攻入郢都,北威齐晋,显名于诸侯,其中多有孙子参与之力。

    孙武死后一百多年而有孙膑。

    孙膑出生于东阿、鄄城之间,他也是孙武的后代子孙。

    孙膑曾经与庞涓一道学习兵法。

    庞涓事奉魏国以后,做了魏惠王的将军,但自己认为才能不及孙膑,于是暗中派人召孙膑。

    孙膑来到魏国,庞涓恐怕他比自己贤能,嫉妒他,便假借罪名施刑断去孙膑的双足并给他脸上刺字,想将他隐藏起来不能抛头露面。

    齐国使者到大梁,孙膑因受过刑只好暗中会见齐使,与之交谈。

    齐国使者认为他是奇才,私下将他载回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赏识孙膑以客相待。

    田忌多次与齐国贵族公子赌赛马而下很重的赌注。

    孙子发现他们的马匹脚力相差不远,而马匹有上、中、下三等。

    于是孙子对田忌说:“您尽管下重赌注,微臣能使您获胜。”田忌信以为然,与齐王及贵族公子下千金赌注。

    到临场比赛时,孙子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结束,田忌败一场而胜两场,终于赢得齐王的千金。

    于是田忌向齐威王举荐孙子。

    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便将他作为老师。

    此后魏国攻伐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想用孙膑为将,孙膑辞谢说:“微臣刑余之人,不能做将军。”于是就用田忌为将军,而用孙膑为军师,让他坐在有帷盖的车中出谋划策。

    田忌要率军前往赵国,孙膑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便不能握拳相击,要解救斗殴之人便不能伸手相搏,扼其要害捣其空虚,为形势所阻格制约,便会自行解开。

    现在魏赵两国相攻,精锐军队必然竭力在外拼斗,老弱之卒在内疲惫驻守。

    您不如率军疾奔大梁,占据交通要道,击其空虚,魏军必然放弃赵国而回军自救。

    这样我们便一举解除赵围而破败魏军。”田忌听从孙膑,魏军果然撤离邯郸,与齐军交战于桂陵,齐军大破魏军。

    十三年后,魏国与赵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派遣田忌率军前往,直奔大梁。

    魏将庞涓闻讯,撤离韩国回军自救,齐军已经过境西行了。

    孙膑对田忌说“:那赵、魏、韩三国军队素来凶悍勇猛而轻视齐军,齐军被称为怯懦。

    善于作战的人该顺应形势而以利引导。

    兵法上说,急行百里而争利者折损上将,急行五十里而争利者军队减半。

    让齐军进入魏地便建十万人的灶,次日建五万人的灶,再次日建三万人的灶。”庞涓行军三日,大喜,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我国境内才三日,士兵逃亡者已超过半数了。”于是放弃自己的步军,率领他的轻装精锐军队日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估计庞涓的行程,当天日暮当到达马陵。

    马陵道狭窄,而两旁多有阻隘,可以埋伏军队,于是刮去大树的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命令齐军善于射箭者一万弓弩,埋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日暮见火把亮起便万箭俱发。”庞涓果然当夜到达所斫大树之下,看见白木上所写的字,便点火烧树。

    树上的字尚未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而失去照应。

    庞涓自知智虑穷尽而败局已定,这才自杀,说“:终究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于是乘胜尽破魏军,俘获魏国太子申而回国。

    孙膑因此显名于天下,他的兵法得以世世流传。

    吴起是卫国人,喜爱用兵之道。

    曾经师事曾子,学成后事奉鲁国国君。

    齐人攻伐鲁国,鲁国想用吴起为将军,吴起娶齐国之女为妻,因而鲁国怀疑他。

    吴起这时要成就功名,于是杀死他的妻子,以表明他与齐国没有关联。

    鲁国终于让他做了将军。

    他率领鲁军攻打齐军,大破齐军。

    鲁国有人憎恶吴起,说:“吴起为人,对人猜忌残忍。

    他年少之时,家资积蓄千金,游说求仕不顺,倾家荡产。

    同乡邻里嘲笑他,吴起杀死三十多个非议自己的人,而从卫国东郭门出逃。

    他与母亲诀别,咬破胳臂发誓说:‘起儿不做卿相,便不再进入卫国。

    ’于是师事曾子。

    过了不久,他的母亲死去,吴起终究不回去服丧。

    曾子鄙视这种行为,而与吴起断绝关系,吴起就到鲁国,学习兵法以事奉鲁君。

    鲁君对他有所怀疑,吴起就杀死妻子以求做鲁国将军。

    鲁国本是小国,却有了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都要图谋对付鲁国了。

    再说鲁国和卫国乃是兄弟之国,鲁君重用吴起,则是抛弃卫国了。”鲁君听后有所怀疑,便辞退了吴起。

    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能,想去事奉他。

    魏文侯问李克说“: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李克说:“吴起贪婪而好色,但他善于用兵,即使司马穰苴也不能超过他。”于是魏文侯用他为将,攻击秦国,夺取五座城邑。

    吴起为将军,与最下等的士兵同样吃穿。

    睡卧不设席垫,行军不乘车马,亲自裹带干粮,与士兵分担劳苦。

    士兵有人长毒疮,吴起为他吮吸脓血。

    士兵的母亲闻知便哭。

    有人说“:你的儿子是个士兵,而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疮脓,如何要哭呢?”士兵的母亲说“:不是这么说。

    往年吴公为我儿的父亲吮吸疮脓,他父亲在作战时脚跟都不转动地向前冲,便死史记于敌人之手。

    吴公现在又给我的儿子吮吸疮脓,妾身不知儿子又将死于何处了。

    我是因此而哭的。”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平。

    尽能得士兵之心,就任用他为西河太守,以抵御秦国、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事奉他的儿子魏武侯。

    魏武侯由西河泛舟而下,船至河中,回头对吴起说:“壮美啊,险固的山河!这是魏国之宝啊!”吴起回答说“:宝在于德义而不在于险固。

    从前三苗氏左有洞庭,右有彭蠡,不修治道德信义,夏禹便消灭了它。

    夏桀的居处,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面,羊肠坂在它的北面,但不施行仁政,商汤便放逐了他。

    殷纣的国家,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面,黄河流经南面,但不施行德政,周武王便杀了他。

    由此看来,宝在于德义而不在于险固。

    如果您不修治道德,这船中的人也会成为您的敌国之人。”魏武侯说:“好。”吴起做西河太守,有很高的声名。

    魏国设置相位,以田文为相。

    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允许我与您论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率领三军,使士兵乐于效命,敌国不敢图谋,您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治理百官,亲附万民,充实府库,您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扼守西河而秦军不敢向东进犯,韩国、赵国宾服顺从,您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比三项,您都出于我之下,而地位却加于我之上,这是何故?”田文说“:君主年少,国人疑虑,大臣未亲附,百姓不信任,当此之时,将政事交给您呢?还是交给我呢?”吴起沉默很久,说:“交给您。”田文说:“这便是我地位居于您之上的原因。”吴起这才自知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做相,娶魏国公主为妻,而妒忌吴起。

    公叔的仆从说:“吴起很容易去掉。”公叔说“:如何去掉?”那仆从说“:吴起为人廉洁而以名声自喜。

    您寻机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能之人,而您的国家小,又与强秦壤界相连,臣下私下担心吴起无心久留。

    ’武侯就会说:‘如何是好?’您趁机对武侯说:‘以下嫁公主试探他,吴起有久留之心就定会接受,无久留之心就定会推辞。

    用这方法便可预知他的心意。

    ’您借机召吴起到家里,故意让公主发怒而轻视您。

    吴起见公主鄙视您,就一定会推辞娶另一位公主。”于是吴起亲见公主轻视魏相,果然拒绝魏武侯。

    武侯怀疑而不信任吴起。

    吴起恐怕得罪,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前往楚国。

    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吴起一到楚国便任为楚相。

    明申法度,详审法令,罢除无关紧要的冗官,废止疏远的贵族,来抚养战斗之士。

    宗旨在于加强军队,破除奔走游说的纵横家的说教。

    于是南征平定百越,北战兼并陈蔡,击退赵、魏、韩,西伐强秦。

    诸侯担心楚国的强盛。

    原先楚国的贵族亲戚全都想要加害于吴起。

    到悼王死时,宗室大臣作乱而攻杀吴起,吴起奔向悼王的尸体伏在上面。

    攻杀吴起的人们用箭射刺吴起,有的射中悼王的尸体。

    悼王下葬之后,太子继位,于是指使令尹将射杀吴起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诛灭。

    因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太史公说:世俗称道军事,都称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此二书世上多有,所以不予论述,只论述他们的行事谋略。

    俗语说:“能行事的未必能说道,能说道的未必能行事。”孙子筹策击败庞涓是明智的,但却不能在受刑之前及早自脱祸患。

    吴起以形势险固不如修治德义劝说魏武侯,但在楚国行政,却因刻暴少恩而断送自己的身家性命。

    可悲呀!伍子胥列传伍子胥是楚国人,名员。

    伍员的父亲名伍奢。

    伍员的哥哥名伍尚。

    他的先祖名伍举,侍奉楚庄王以直谏著称,权势显赫,因此,他的后代在楚国很有名气。

    楚平王立的太子名建。

    楚平王委伍奢为太子太傅,费无忌为少傅。

    费无忌不忠于太子建。

    楚平王派费无忌到秦国去为太子娶亲,秦女容貌姣好,费无忌就飞快回报楚平王说:“秦女美貌绝伦,大王可自娶为妾,再另外为太子娶妻吧!”于是,楚平王就自己娶秦女为妾,非常宠爱她,生了个儿子取名为轸,另外为太子娶了妻室。

    费无忌用秦女取悦于楚平王后,便趁机离开太子而专侍奉楚平王。

    但他又怕一旦楚平王亡故而太子即位会杀自己,便常常毁谤太子建。

    太子的母亲蔡氏失宠于平王。

    平王便渐渐疏远了太子,派太子驻守城父,防守边疆。

    不久,无忌又日夜在平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太子因为秦女的缘故,不可能没有怨恨,希望大王自己稍有防备。

    自从太子驻守城父,他亲自带兵,对外交结诸侯,并且还想进入都城谋反。”平王就召来太子太傅伍奢察问。

    伍奢知无忌在平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就说:“大王为什么偏偏要因那些奸佞之臣而疏远至亲骨肉呢?”无忌说:“大王现在不制服他,他们谋反的事就要成功了。

    请大王把他拿下。”于是平王大怒,将伍奢囚禁起来,并派城父司马奋扬前去杀太子。

    还未走到,奋扬派人预先告知太子:“太子快逃,不然将会遭到杀戮。”太子听说后逃奔宋国。

    无忌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有才干,不杀掉将成为楚国的祸患。

    可将他们的父亲作为人质将他们召来,不然就会成为楚国的祸害。”平王派使者对伍奢说“:你若将你的两个儿子招来可免你一死,不然性命难保。”伍奢说:“伍尚为人仁厚,召他一定会来。

    伍员为人刚烈暴戾,忍辱负重,能成大事,他料到来后会一起被擒,一定不会来。”平王不听,派人召伍奢的两个儿子说:“你们若来,我就让你父活命;不来,马上就杀掉伍奢。”伍尚要去,伍员说:“楚王召我兄弟,并不是为了让父亲活命,是怕我们逃脱后成为祸患,所以拿父亲作为人质,假意召我兄弟俩,我兄弟俩一到,父子三人就会一起被杀,对父亲的死活有什么好处呢?况且去了便不能报仇雪恨。

    不如投奔别的国家,借他国的力量来雪父亲的耻辱,一起束手待毙是没有作为的。”伍尚说“:我知道应召前去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可是只怨父亲召我们以求生路,而我们不去,以后又不能报仇雪恨,到头来岂不被天下人耻笑。”又对伍员说“:你可逃走,你可以报杀父之仇,我将安心就死。”伍尚束手就擒,使者来捕伍史记子胥。

    伍子胥挽弓搭箭对着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走了。

    伍子胥听说太子建在宋国,就前去跟随他。

    伍奢听说伍子胥逃走了,叹息说:“楚国君臣将要苦于战争了!”伍尚到了楚国都城,楚王将伍奢并伍尚一道杀死。

    伍子胥到宋国后,宋国正发生了华氏之乱,于是便与太子一起投奔郑国。

    郑国君臣很客气地接待他们。

    太子建又到了晋国,晋顷公说:“太子跟郑国关系很好,郑国很相信太子。

    太子若能作我们的内应,我们在外攻打,就一定能灭掉郑国。

    灭郑后就把这块地方封给太子。”于是太子又回到郑国,举事的时机尚未成熟,恰巧太子为了自己的私事要杀掉一个随从,随从知道他们的阴谋,便告诉郑君。

    郑定公与子产将太子建杀死。

    伍子胥很害怕,便与太子建的儿子胜一起逃奔吴国。

    到了昭关,守关的将士要捉拿伍子胥。

    伍子胥与胜各自步行逃跑,险些不能脱身,官兵在后追赶。

    到了江边,江上有位渔翁摇着船,知伍子胥情况危急,便渡伍子胥过江。

    伍子胥过江后,解下自己的佩剑说“:这把剑价值百两黄金,把它送给您。”渔翁说:“楚国有令,捉到伍子胥的赏粮食五万石,任命为大夫,难道只值一百金的宝剑吗?”不愿接受。

    伍子胥还没逃到吴国就生病了,在中途停下来,向人讨吃。

    到了吴国,吴王僚刚刚继位执政,公子光做将军。

    伍子胥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吴王。

    过了许久,楚平王因为楚国的边城钟离与吴国的边城都养蚕,两个女子为争采桑叶互相厮打而大怒,以致于两国兴兵交战。

    吴国派公子光讨伐楚国,攻破楚国的钟离、居巢凯旋而归。

    伍子胥劝吴王僚说:“楚国可攻破,希望再派公子光去。”公子光对吴王说“: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杀害,劝大王讨伐楚国是为了报私仇罢了。

    攻打楚国未必能攻破。”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野心,想杀掉吴王而自立为王,又不能说穿此事,于是就将专诸推荐给公子光,自己退出朝廷与太子建的儿子胜躬耕于田野。

    五年后楚平王死了。

    当初,平王夺太子建的秦女所生的儿子轸,到平王死后,竟即位称王,这就是楚昭王。

    吴王僚趁楚平王死了,派两位公子率兵袭击楚国。

    楚国派兵切断吴兵的后路,使吴兵不能返回。

    吴国国内空虚,公子光就派专诸行刺吴王僚而后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庐。

    阖庐继位,志得意满,就召伍员赐官行人,与他共商国事。

    楚诛杀大臣谷阝宛、伯州犁。

    伯州犁的孙子伯..逃奔吴国。

    吴国也拜伯..为大夫。

    先前受吴王僚派遣率兵攻打楚的两位公子,因退路被切断不能返回。

    后听说阖庐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就率领军队投降了楚国,楚国将舒地封给了他们。

    阖庐即位三年,就兴兵与伍子胥、伯..攻打楚国,夺取了舒地,并捉拿了当初吴国投降的二位将军。

    本想进兵郢都,将军孙武说“:百姓太劳累了,不可进兵,暂且等待时机吧!”才回国去了。

    阖庐四年(前511),吴国攻打楚国,夺取了六地和飅地。

    阖庐五年,攻打越国,打败了它。

    阖庐六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率兵攻打吴国。

    吴国派伍员迎击,在豫章大败楚军,夺取了楚国的居巢。

    阖庐九年(前506),吴王阖庐对伍子胥、孙武说:“原先你们说郢都不可攻入,现在怎样?”二人回答说:“楚国将军囊瓦贪财,唐国、蔡国都怨恨他。

    大王一定要大举进攻,务必先得到唐国、蔡国的帮助才行。”阖庐听了,调动全部兵力与唐国、蔡国共同攻打楚国,与楚国军队在汉水两岸列兵对阵。

    吴王的弟弟夫概,率兵请求跟随出征。

    吴王不听,就用自己的部下五千人袭击楚国将军子常,子常大败而逃投奔郑国。

    于是吴王乘胜前进,与楚军五次交战后,就攻入了郢都。

    当天楚昭王出逃。

    第二天,吴王进驻郢都。

    楚昭王出逃,进入了云梦。

    昭王遭到盗贼袭击,又逃到了郧地。

    郧公的弟弟怀说“:平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杀死他的儿子,不也可以吗?”郧公担心他的弟弟杀害昭王,就与昭王一起投奔随地。

    吴军包围了随地,对随人说:“周朝在汉水流域的子孙全被楚国杀尽了。”随人想杀昭王,王子綦将昭王藏起来,自己装扮成昭王来对付他们。

    随人对于是否把昭王交给吴国占了一卦,不吉利,就谢绝吴国,没有交出昭王。

    当初,伍员与申包胥是挚友,伍员逃跑时对包胥说“:我一定要毁灭楚国。”包胥说“:我一定要保存它。”等到吴兵攻进郢都,伍子胥寻找昭王,没找到,就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抽打了三百鞭才罢休。

    申包胥逃到山中,让人对子胥说“:您报仇的手段,太过分了吧!我听说,人多能战胜天,天也能毁灭人。

    您曾是平王的臣子,亲自拱手称臣侍奉他,今天竟至污辱死人,这难道不是违背天理到了极点了吗?”伍子胥对来人说“:替我谢谢申包胥,说我就像太阳快落山了,但路途还很遥远,所以我要倒行逆施。”于是,申包胥逃到秦国告急,向秦国求救。

    秦国不答应,包胥站在秦王殿上,昼夜痛哭,七天七夜哀声不绝。

    秦哀公可怜他,说“:楚王虽残暴,但有像这样的臣子,怎能不保存楚国呢?”就派了五百辆兵车救楚国攻打吴国。

    六月,在稷地打败吴兵。

    适逢吴王久留楚国搜寻昭王,阖庐的弟弟夫概趁机逃奔回国,自立为王。

    阖庐听到这个消息,就放弃楚国返回吴国,攻打他的弟弟夫概。

    夫概被打败,就逃奔楚国。

    楚昭王见吴国发生内乱,就重返郢都,将堂奚谷封给夫概称作堂奚谷氏。

    楚国又与吴国交战,打败吴国,吴王就回去了。

    两年后,阖庐派太子夫差率兵攻打楚国,夺取番地。

    楚国害怕吴国再次大兵压境,就离开郢都,迁都到若阝城。

    就在这个时候,吴王采用伍子胥、孙武的计策,西边攻克了楚国的疆土,北边威镇齐国、晋国,南边收服了越人。

    在此之后四年,孔子出任鲁国国相。

    又过了五年,吴国攻打越国。

    越王勾践率兵迎击,在姑苏打败了吴军,打伤了阖庐的脚趾,吴军退却。

    阖庐创伤恶化,临死前对太子夫差说:“你忘得了勾践杀死你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记。”当晚,阖庐死去。

    夫差继位称王,任伯..做太宰,训练兵士。

    两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国。

    越王勾践只得率残兵五千人栖息在会稽山上,派遣大夫文种携带重金贿赂吴国太宰伯..以请求讲和,把国家交付给吴国自己称臣。

    吴王正要答应越王的要求,伍子胥劝阻说:“越王为人很能吃苦耐劳,现在大王不消灭他,以后一定会后悔的。”吴王不听,采纳了太宰伯..的意见与越国和平共处。

    又过了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史记大臣纷纷争权夺利,新君王怯弱,于是就兴师向北攻打齐国。

    伍子胥劝阻说“:勾践吃饭不吃两样菜,死者吊唁,病者探望,是想有所作为。

    这个人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祸患。

    现在吴国有越国存在,就像人有心腹之患。

    可是大王不先灭掉越国而去攻打齐国,不也是错误的吗?”吴王不听,仍攻打齐国,在艾陵把齐国军队打得大败。

    于是征服了邹国和鲁国的国君而回国。

    从此,更加听不进伍子胥的计谋了。

    自此后四年,吴王又准备向北攻打齐国。

    越王勾践采用子贡的计谋,就率领他的士兵来帮助吴国,又用贵重宝物献给太宰伯..。

    太宰伯..已经多次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就特别喜欢并信任越国,不分昼夜地在吴王面前说越王的好话。

    吴王信任并采用了伯..的计谋,伍子胥规劝说“:越王是心腹之患,现在听信那些花言巧语而贪图齐国。

    攻克齐国,就如同占领了一块石田,没有什么作用。

    况且《盘庚之诰》上说:‘有破坏礼法,不恭上命的,要彻底割除他们,使他们不能传宗接代,不能让他们在这个城池里影响好人。

    ’这就是商朝昌盛的缘故。

    希望大王放弃攻齐的决定先攻打越,若不如此,以后将后悔莫及。”但是吴王不听,却派伍子胥出使齐国。

    伍子胥对他的儿子说“:我多次规劝大王,大王不采纳我的意见,我现在已看到吴国的末日了。

    你与吴国一起灭亡,没有好处啊!”于是将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就返回吴国向吴王汇报。

    吴国太宰伯..本来与伍子胥不和,趁机在吴王面前诋毁他说“:子胥为人刚烈残暴,不讲交情,喜欢猜忌,他的怨恨恐怕会酿成大祸。

    前些时,大王要攻打齐国,子胥认为不行,大王最终攻打了齐国并大获全胜。

    子胥对他的计谋没被采用感到耻辱,反而心生怨恨。

    现在大王又要攻打齐国,子胥专横执拗,强行谏阻,败坏毁谤大王进兵齐国,只不过是希望吴国战败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计谋高明罢了。

    如今大王亲自出征,倾国内全部兵力攻打齐国,而子胥的意见未被采纳,所以闭门谢客,装病不愿前往,大王不能不防。

    这种情况产生大灾祸是不难的。

    况且我派人暗中探察过,他被派出使齐国后,就将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

    作为臣子,他在朝内不顺心,就在外倚靠诸侯。

    自己认为是先王的谋臣,如今不被重用,经常怏怏不乐心生怨恨,希望大王趁早处置他。”吴王说:“没有你这番话,我也怀疑。”于是,就派使臣赐给伍子胥属镂宝剑,命令他:“你用这把剑结束自己的生命吧!”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奸佞臣子伯..作乱,大王反而杀我。

    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

    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几位公子都争立为太子,我与先王冒死力争,差点不能被立为太子。

    你被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半给我,但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

    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于是嘱咐他的门客说“:一定在我的坟墓上栽上梓树,使它长大能做棺材。

    再将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吴国的东门上,好亲眼看到越寇入侵并毁灭吴国。”说完自刎而死。

    吴王听说后大发雷霆,就取伍子胥的尸体用皮袋子装起来,抛在江中漂浮。

    吴国人同情他,在江边建起了一座祠庙,命名为胥山。

    吴王杀了伍子胥后,就进攻齐国。

    齐国的鲍牧弑杀齐国君悼公而立阳生为国君。

    吴王想讨伐鲍牧,但没有取胜就回国了。

    两年后,吴王召集鲁国、卫国的国君在橐皋聚会结盟。

    第二年,趁机北上在黄池大会诸侯,借以号令周天子。

    越王勾践趁机袭击吴国并杀死吴太子,打败吴兵。

    吴王知道后,就回国了,派使臣携带重礼给越国求和。

    此后九年,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杀死吴王夫差,并诛杀太宰伯..,因为他不忠于他的国君,接受外国的重金贿赂,暗中勾结越国。

    当初和伍子胥一起逃亡的已故楚国太子建的儿子胜在吴国。

    吴王夫差在位时,楚惠王要召胜回楚国。

    叶公劝阻说:“胜好勇武又暗中寻找不怕死的壮士,恐怕有私心。”惠王不听他的劝告。

    于是召回胜,让他居住在楚国的边邑鄢陵,称为白公。

    白公回楚三年吴王杀死了伍子胥。

    白公胜回到楚国后,怨恨郑国杀了他的父亲,就暗中收养了一些不怕死的壮士以图向郑国报仇。

    回楚国五年后,请求攻打郑国,楚国的令尹子西答应了他的要求。

    还未发兵攻郑而晋国已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

    楚王派子西前去救援,与郑国订立了盟约才返回。

    白公胜发怒说:“我的仇敌不是郑国,而是子西。”白公胜亲自将宝剑磨砺,有人问他“:用它做什么?”胜说“:要用它杀死子西。”子西听说后,笑着说:“胜如同一个鸡蛋,能有什么作为呢?”过了四年,白公胜与石乞突然在朝廷上刺杀了楚国的令尹子西、司马子綦。

    石乞说:“不杀死楚惠王不行。”于是,把楚惠王劫持到高府。

    石乞的随从屈固背着楚惠王逃到昭王夫人宫内。

    叶公听说白公犯上作乱,率领他的封地的人攻打白公。

    白公这伙人战败,白公逃到山中自杀了。

    只俘虏了石乞,问他白公的尸首在什么地方,不说出来就把他煮死。

    石乞说“:事情成功了就可做官封爵,不成功就被煮死,这本来是职分内的事。”始终不肯告知白公的尸首在什么地方。

    于是,将石乞煮死了,找回惠王重新立他为王。

    太史公说:怨毒对于人类是太厉害了!国君尚且不能对臣子施行怨毒,何况同等地位的人呢?假如让伍子胥跟伍奢一起死,和蝼蚁有什么不同呢。

    放弃小义,雪洗大耻,名垂千古。

    可悲啊!当伍子胥受逼于江边,在路行乞讨食的时候,难道曾经有片刻忘掉郢都之仇吗?所以,克制含忍,成就功名,不是刚烈的大丈夫谁能达到这种境地?白公如果不自立为王,他的功劳和谋略也是说不完的啊!仲尼弟子列传孔子说“接受我的教育而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七人”,都是有奇异才能的人。

    德行好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能办理政事的:冉有、季路。

    能言辩的:宰我、子贡。

    熟悉古代文献的:子游、子夏。

    颛孙师偏激,曾参迟钝,高柴愚笨,仲由鲁莽。

    颜回常常穷得没有办法,端木赐不安本分而去经商,他猜测行情,竟每每猜对了。

    孔子所尊敬的人,在周朝是老子;在卫国是蘧伯玉;在齐国是晏平仲;在楚国是老莱子;在郑国是子产;在鲁国是孟公史记绰。

    多次赞扬臧文仲、柳下惠、铜..伯华、介山子然。

    孔子比他们后出生,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颜回,是鲁国人,字子渊。

    比孔子小三十岁。

    颜回问仁德。

    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行都符合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孔子说:“多么贤德的人啊!颜回。

    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颜回听我授业时,像个愚蠢的人。

    等他退回去自己研究,却能够充分发挥,可见颜回一点也不笨。”“被任用时,就能匡世治国,不能被任用时,就能藏而不露,这样的处世态度只有我与你才具备啊!”颜回二十九岁时,头发全白了,早逝。

    孔子痛哭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愈来愈与我亲近了。”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好学,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过失。

    不幸短命死了,如今再没有这样的人了。”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别人对于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言语并无异议。”不出任大夫的家臣,不领昏君的俸禄。

    因此,他说:“若有人再来召我,一定会跑到汶水北面去。”冉耕,字伯牛。

    孔子认为他有德行。

    伯牛得了痛苦难治的疾病,孔子前去慰问他,从窗子外握着他的手说:“这是天命啊!这样好的人却得了这样的病,这是天命啊!”冉雍,字仲弓。

    仲弓问怎样处理政务,孔子说:“出门做事好像去接待贵宾一样彬彬有礼;使用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一样虔诚。

    如此,在诸侯的封国任职就不会结怨,在卿大夫的领地任职也不会结怨。”孔子认为仲弓是有德行的人,说:“冉雍呵,可让他做个卿大夫一类的官。”仲弓的父亲,是个卑贱的人。

    孔子说“:杂色牛生了一个赤色牛而角长得周正,即使不想用它做祭祀的供品,山川的神灵又怎么能舍弃它呢?”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三十九岁,是季氏的家臣。

    季康子问孔子说“:冉求仁义吗?”孔子说“:千户之家的城邑,百辆车乘的封地,冉求可把那里的军政事务治理好。

    仁义不仁义我不知道。”季康子又问“:子路仁义吗?”孔子回答说“:跟冉求一样。”冉求问“:听到该做的事就立即行动吗?”孔子回答说:“立即行动。”子路问:“听到该做的事就立即行动吗?”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立即行动呢?”子华觉得奇怪:“我冒昧地问一下,为什么问同样的问题而回答却不相同呢?”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仲由,字子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性格粗犷,好武爱斗,志气刚直,头戴雄鸡冠似的帽子,腰佩猪皮装饰的剑,曾欺侮过孔子。

    孔子用礼义来慢慢开导他。

    后来,子路穿上儒服,带着拜师的礼品,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弟子。

    子路问怎样处理政务,孔子说:“自己给百姓带头,然后让他们勤劳地工作。”子路请求多讲一点。

    孔子又说“:永远不要懈怠。”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武吗?”孔子说“:君子崇尚义。

    君子崇尚勇武而无义就犯上作乱,小人崇尚勇武而无义就会偷盗。”子路听了这些道理,没有立即行动,恐怕孔子又有什么训教。

    孔子说“:听一面之辞可以断案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这人太勇敢了,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我,这就没什么可取的呀!”“像仲由这样,怕得不到善终。”“穿着用乱麻为絮做的袍子与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了。”“仲由的学问只是登上了厅堂,还没进入内室。”季康子问:“仲由仁义吗?”孔子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让他处理军政事务,至于他仁不仁义,我不晓得。”子路喜欢跟随孔子出游,曾遇到过长沮、桀溺、荷、..夫等隐士。

    子路是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子路可以称为大臣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称为还称职的臣子吧。”子路出任蒲地的大夫,临行辞别孔子。

    孔子说:“蒲地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

    然而我告诉你:恭敬谨慎,可以驾驭勇武之士;宽仁清正,大家一定会亲近你;恭谨清正,社会就安宁,也就可以报效上司了。”当初,卫灵公有个宠姬叫南子。

    灵公的太子得罪过南子,害怕被谋杀逃到了国外。

    卫灵公去世后夫人南子想立公子郢为君。

    郢不肯,说:“太子逃亡,他的儿子辄还在。”于是卫国立辄为君,这就是卫出公了。

    卫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流亡在外,不能回国。

    子路任卫大夫孔悝封邑的长官。

    蒉聩就与孔悝一起作乱,潜入孔悝家密谋,于是就与他的那伙人去袭击卫出公,卫出公逃亡鲁国,蒉聩入宫登上君位,这就是庄公。

    当孔悝作乱的时候,子路在外地,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赶回来,正好遇上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

    子羔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了,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白白去送死。”子路说“:吃人家的粮食就不能躲避人家的灾难。”子羔终于离去了。

    恰巧有使者进城,城门打开了,子路跟他们一起进去了。

    子路径直来到蒉聩府中,蒉聩与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把他杀了吧!”蒉聩不听。

    于是子路要纵火焚台,蒉聩害怕了,就叫石乞、壶..下台去攻打子路,砍断了子路帽带。

    子路说:“君子到死帽子也不能掉下来,说完系好帽带就死了。”孔子听说卫国发生了暴乱,说:“哎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然传来了他的死讯。

    所以孔子说:“我自从有了仲由后,从未听到恶言恶语。”这时,子贡正作为鲁国使者到齐国去了。

    宰予,字子我,口齿伶俐,善于辞辩。

    跟随孔子学习后,问:“父母死了,守孝三年,为期不是太久了吗?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仪一定会荒废;三年不奏乐,音乐一定会失传。

    陈谷子吃完了,新谷子又成熟了,打火用的燧木又经过了一个轮回,守孝一年也就行了。”孔子说:“守孝一年,你自己心安吗?”宰予回答说:“安。”“你既然心安就这样做吧!君子守孝时,即使吃美味佳肴也不觉得甜美,听史记到美妙的音乐也不感到快乐,所以君子才不这样做呀!”宰予退了出来,孔子说:“宰予不讲仁义啊!儿女生下来,三岁后才完全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三年孝,是天下公认的礼仪啊!”宰予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朽的木头雕刻不得,污秽的墙壁粉刷不得。”宰予问五帝的德行,孔子说:“你不是能弄懂五帝德行的人。”宰予做临..的大夫,与田常一起作乱,而全族被诛杀,孔子为他感到耻辱。

    端木赐,卫国人,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

    孔子经常贬斥他的言辞。

    问他:“你与颜回比,谁更胜一筹?”子贡回答说:“我么,怎敢与颜回相比?颜回呀,听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子贡跟随孔子学习后,问孔子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你是一件器皿。”“什么器皿?”孔子回答说:“宗庙里的瑚琏呀!”陈子禽问子贡说“:仲尼如何得到这渊博的知识?”子贡说“:周文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散在人间。

    贤明的人就抓住了它的根本,一般的人只抓住了它的末节。

    文武王之道无处不存在,老师怎么能学不到呢?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又问“:孔子到哪个国家就要了解哪个国家的政事。

    是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是老师凭着他温和、善良、恭谨、俭朴、谦让的美德得到的。

    老师这种获得的方法与一般人获得的方法可能不相同吧!”子贡问:“富有而不骄横,贫穷而不谄媚,怎么样?”孔子说:“可以。

    不过不如贫穷却能以恪守圣贤之道为乐,富有而能谦恭有礼。”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调遣他们的兵力来攻打鲁国。

    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的弟子说:“鲁国是埋葬我们的祖宗的地方,是父母之邦,祖国如此危难,诸位为何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请求前往,孔子阻止了他。

    子张、子石请求前行,孔子不答应。

    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孔子答应了。

    于是子贡就出发了,到了齐国,劝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

    鲁国,是个难以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且矮小,它的护城河狭窄而且水浅,它的君王愚笨而不仁爱,大臣虚伪而又没有用,它的军民又厌恶战争,这样的国家不能与它交战。

    您不如攻打吴国。

    吴国,城墙高大又坚厚,护城河广阔而且水深,铠甲坚固又是新的,士兵经过挑选个个精神抖擞,精兵良将坚锐的兵器都在那里,又派贤明的大臣把守城池,这样的国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愤怒变色地说:“您所说的很难,别人认为容易;您所说的容易,别人认为很难。

    您用这一番话来指教我,是什么意思?”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攻打强国,忧患在国外的攻打弱国。

    我听说您三次被授予封号而三次未能封成的原因,是朝中有大臣反对您呀!如今您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土,如果打胜了,齐国的国君会更骄奢;占领了鲁国的土地,齐国的大臣会更尊贵。

    而您的功劳却不在其中,那么,您与齐王的关系就会一天天地疏远。

    这是您上使国君滋生骄横放纵之心,下使大臣任意妄为。

    想因此而成大事,难啦!君王骄纵就会任意妄为,大臣骄纵就会争权夺利,这样,您上与君王不和,下与大臣争斗。

    像这样,那么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危险了。

    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

    攻打吴国如不胜,百姓死在外国,朝廷内大臣势力空虚,这样,您上无强臣为敌,下无百姓的谴责,孤立君王制约齐国的就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如此,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撤走又开赴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请让我前去见吴王,请他援救鲁国攻打齐国,您就率兵迎击他们。”田常同意了子贡的意见,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子贡劝吴王说:“我听说,实行王道的人不应让他的属国灭亡,实行霸道的人不应让他的强敌出现,千钧重的物体再加上一铢一两也可能产生移位。

    如今,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独自占领千辆兵车的鲁国,与吴国争强弱,我私自为大王的危险担心。

    况且援救鲁国,名扬天下;攻打强暴的齐国来制服强大的晋国,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利益了。

    表面上是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是围困强大的齐国,明智的人是不会怀疑这个道理的。”吴王说:“好。

    虽然如此,但我曾经与越国交战,越王退守会稽。

    越王苦炼自身,优养名士,有报复我的打算。

    您等我攻打了越国后再听从您的意见。”子贡说“:越国的实力没有超过鲁国,吴国的强大没有超过齐国,大王放下齐国而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

    况且大王正以‘保存危亡之国,承继断绝之嗣’为名,如果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就不是勇敢了。

    勇敢的人不避危难,仁义的人不会见人困窘而不救,明智的人不会坐失良机,施行王道的人不会让别的国家灭亡,以这些来树立自己的道义。

    如今保存越国向诸侯表示自己的仁义,援救鲁国攻打齐国,给晋国施加威力,诸侯一定会竞相朝见吴国,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了。

    大王如果确实畏惧越国,我请求东去会见越王,让他出兵追随您,这实际上是使越国国内空虚,名义上追随诸侯来攻打齐国。”吴王大喜,就派子贡出使越国。

    越王扫清道路,到郊外迎接,亲自驾车到子贡休息的馆舍去看望并问他说:“这是个偏远的国家,大夫怎么肯以自己庄重的身份屈尊光临呢?”子贡说“:现在我已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他的本意想去却又怕越国。

    说‘:等我攻破越国才行。

    ’像这样,攻破越国是肯定的了。

    况且没有报复人的志向而让人怀疑他,这是笨拙呀!有报复人的志向而让人知道,这是不安全的。

    事情还没发生先让人知道了,这就太危险了。

    这三种情况是成就大事的最大祸患。”勾践听完叩头再三拜谢说:“我曾经自不量力,才与吴国交战,被困在会稽山上,恨之入骨,日夜口干舌躁,只想与吴王交一死战,这就是我的心愿。”于是就问子贡该怎么办才好,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群臣难以忍受;国家多次打仗,搞得衰败不堪,士兵不能忍受;百姓怨恨君王,大臣发生内乱;子胥因直言进谏而被赐死,太宰伯喜否当权,只知顺从君王的过失而保存自己的私利;这是残害国家的治理方法呀!现在大王若果真出兵辅助吴王来迎合他的心意,用贵重的宝物来博得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语言以表示对他的尊重,那么史记他就一定会攻打齐国了。

    如果这场战争败了,就是大王的福气了。

    如果战胜了,必然兵临晋国,我请求北上去见晋王,让他共同攻打它,削弱吴国的势力是必然的了。

    等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在齐国被消灭,重兵又被困在晋国,而大王乘它疲惫时攻打它,这样灭掉吴国是必然的了。”越王大喜,同意按他的意见行动。

    赠给子贡黄金百镒,宝剑一把,良矛二支。

    子贡不愿接受,就走了。

    子贡向吴王汇报说“:我严肃地把大王的话告诉了越王,越王非常恐慌地说:‘我不幸,从小失去长辈,又自不量力,触犯了吴国而获罪,军队战败,自身受污辱,栖身于会稽山,国家成为荒凉的废墟,仰仗大王的恩赐,使我能够捧着祭品来祭祀祖先,我致死也不敢忘记,哪敢有什么非分之想!’”五天后,越王的使臣大夫文种向吴王叩拜说“:东海役使之臣勾践派臣下文种,来修好您的下属和近臣。

    如今我私下听说大王将主持正义,攻打强国,扶救弱国,围困残暴的齐国,安抚周朝的宗室,请让越国出动全部军队三千人,勾践请求亲自披挂坚实的铠甲,手握锐利的武器,冲锋在前,抵挡箭石的攻击。

    所以派越国贱臣文种敬奉先祖珍藏的宝器,铠甲二十件,斧头、屈卢矛、步光剑,用这些礼物来恭贺贵军官兵。”吴王大喜,把这件事告诉子贡说:“越王想亲自跟随我攻打齐国,可以吗?”子贡说:“不可以。

    使别人国内空虚,让别人的军队全部出动,又要别人的君王跟随出征,不仁义。

    您可接受他的礼物,答应他派兵参战,而推辞他的国君跟随出征。”吴王同意了,就辞谢了越王。

    于是吴王就发动九郡的人马攻打齐国。

    子贡于是就离开吴国到晋国去,对晋王说“:我听说,计谋不事先定好,不可能应付突发事件;军队不事先训练好不能战胜敌人。

    现在齐国与吴国即将交战,如果吴国不能取胜,越国一定会趁机扰乱它;与齐国这场战争如果能取胜,吴国一定会调动它的兵力围困晋国。”晋大惊,说:“这该怎么办呢?”子贡说:“整治兵器,休养士兵来等待吴军的到来。”晋王同意了他的意见。

    子贡离开晋国前去鲁国。

    吴王果真与齐国的军队在艾陵开战,大败齐军,擒获了七个将军率领的士兵还不班师回国,果然调兵开赴晋国,与晋国人在黄池相遇。

    吴晋两国争强,晋国人攻打吴国军队,大败吴军。

    越王听到吴军战败的消息,就渡江袭击吴军,在离城七里远的地方驻扎。

    吴王听到这个消息,离开晋国回国,与越军在五湖交战,多次战斗都没有取胜,城门也守不住了,越军就包围了王宫,杀死吴王夫差和太宰伯喜否。

    攻破吴国三年后,越国成为东方霸主。

    因此,子贡一出行,保存了鲁国,搅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越国称霸。

    子贡一次出使,使各国形势发生相应的变化,十年之中,齐、鲁、吴、晋、越五国的形势各自发生了变化。

    子贡喜欢经商,常能抓住时机贱买贵卖,使货币不断流通。

    喜欢宣扬别人的长处,不能隐瞒别人的短处。

    曾经任过鲁国和卫国的相国,家产积累了千金,最后死于齐国。

    言偃,吴国人,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岁。

    子游受业以后,做武城县的长官。

    孔子经过武城县时,听到弹琴瑟唱诗歌的声音。

    孔子莞尔一笑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习了礼乐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听指挥,听使唤。”孔子对随行的学生说:“诸位,言偃的话是正确的。

    我刚才那句话不过同他开个玩笑罢了。”孔子认为子游喜欢研究古代文献。

    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

    子夏问“:‘姣好的笑容多么美丽啊!黑白分明的眼珠转得多么妩媚啊!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

    ’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贡问“:颛孙师与卜商谁强些?”孔子说:“师呢,有点过分,商呢,有点赶不上。”“那么,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去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孔子逝世后,子夏居住在西河教授学生,成为魏文侯的老师。

    子夏的儿子死了,痛哭儿子以致双目失明。

    颛孙师,陈国人,字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

    子张问求取官职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一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

    多看一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懊悔。

    言语的错误少,行动的懊悔少,官职俸禄就在其中了。”一天,子张跟随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使自己处处行得通。

    孔子说“:说话要忠实可信,行为要忠厚恭敬,即使到了别的部族国家也行得通;说话欺诈无信,行为刻薄轻浮,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的时候,就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在我们面前;坐在车上,也仿佛看见它刻在前面的横木上;时时刻刻记着它,这才能使自己处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衣带上。

    子张问“:读书人要怎样做才可以叫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做国家的官时一定有名望,在卿大夫家做事时一定有名望。”孔子说“:这叫闻,不叫达。

    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这样,做国家的官时事事行得通,在卿大夫家做事时一定也事事行得通。

    所说的闻,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德,实际行为却不如此,可是自己竟以仁人自居而不加疑惑。

    这种人,做官的时候一定会骗取名望,在卿大夫家做事的时候也一定会骗取名望。”曾参,是南武城人,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孔子认为他能通晓孝道,所以传授他学业。

    他撰写了《孝经》。

    他死在鲁国。

    澹台灭明,是武城人,字子羽。

    比孔子小三十九岁。

    他的体形外貌很丑。

    想要拜孔子为师,孔子认为他才能低下。

    认师学习后,回去就尽力修身实践,行为光明磊落,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会见公卿大史记夫。

    他南游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多人。

    在获取、给予、离异、趋就诸方面他都完美无缺。

    他的声誉在四方诸侯中传扬。

    孔子听到这事,说:“我以言取人,看错了宰予;以貌取人,看错了子羽。”宓不齐,字子贱,比孔子小三十岁。

    孔子评论子贱说:“子贱真是君子啊!鲁国如果没有君子,这个人又从哪里取来这种好品德呢?”子贱出任单父的长官,回来向孔子汇报说:“这个地方有五个比我贤能的人,教给我治理的方法。”孔子说:“可惜啊!不齐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治理的地方大就差不多了。”原宪,字子思。

    子思问什么是耻辱。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取俸禄;国家政治黑暗,做官领取俸禄,这就是耻辱。”子思说“: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心四种毛病都不曾表现过,可以说是仁人吗?”孔子说:“可以说难能可贵的了,若说是仁人,我就不知道了。”孔子逝世,原宪就跑到杂草丛生、低洼积水的地方隐居。

    子贡做了卫国的国相,坐着四匹马驾驶的车子,排开丛生的野草,来到偏远简陋的房舍,前去探望原宪。

    原宪整理好破旧的衣帽会见子贡。

    子贡为他感到羞耻,说:“你难道很困窘吗?”原宪说:“我听说,没有财物叫做贫穷,学习了道理而不能实行叫做困窘。

    像我这样,是贫穷,不是困窘啊!”子贡很羞愧,不高兴地离去,一辈子都为自己说错了话感到羞耻。

    公冶长,是齐国人,字子长。

    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他虽然被关进监狱之中,但那不是他的罪过。”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南宫括,字子容。

    南宫括问孔子说:“羿擅长射箭,..擅长水战,都没有得到好死。

    禹和稷自己下地种田,为什么却得到了天下呢?”孔子不回答,南子容退出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这个人多么崇尚道德啊!”孔子评论南子容说“:国家政治清明了,他不会被废弃;国家政治黑暗,也不致被刑罚。”他把“白皀之玷”的诗句反复吟诵,孔子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公皙哀,字季次。

    孔子说:“天下的读书人没有好行为,多数做了公卿大夫的家臣,在都邑做官。

    只有季次不曾做官。”曾..,字皙。

    曾..侍奉孔子,孔子说:“说说你的志向。”曾..说:“穿着已经做好的春装,我陪同五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的志趣啊!”颜无繇,字路。

    颜路是颜回的父亲,父子俩曾先后跟随孔子学习。

    颜回死了,颜路贫穷,请求孔子卖掉车子安葬颜回。

    孔子说“:孔鲤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但总是自己的儿子。

    孔鲤死了,也只有内棺,没有外椁。

    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替他买椁。

    因为我也曾做过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商瞿,是鲁国人,字子木。

    小孔子二十九岁。

    孔子将《易经》传授给商瞿,商瞿又传给楚国人马干臂子弘,子弘传给江东人矫子庸疵,庸疵传给燕国人周子家竖,周竖传给淳于人光子乘羽,光羽传给齐国人田子庄何,田何传给东武人王子中同,中同传给..川人杨何。

    杨何在汉武元朔年间,因为研究《易经》做了汉朝的中大夫。

    高柴,字子羔。

    小孔子三十岁。

    子羔长不满五尺,跟随孔子学习,孔子认为他很愚笨。

    子路派子羔出任费絥的长官。

    孔子说“:这是害人家的子弟!”子路说“:那地方有老百姓,有土地和五谷,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叫做学问呢?”孔子说“:所以我讨厌强嘴利舌的人。”漆周彡开,字子开。

    孔子让子开做官,子开回答说:“我对出仕做官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公伯僚,字子周。

    子周向季孙毁谤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

    并且说“:季孙本来就有疑心,对于公伯僚,我的力量还能把他的尸首放在街头示众。”孔子说“:我的主张将要实现,是天意;我的主张将永不实现,也是天意。

    公伯僚能把天意怎么样呢?”司马耕,字子牛。

    子牛话多性情急躁。

    子牛问仁德,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谨慎。”子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不谨慎吗?”子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子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吗?”孔子说“:自我反省,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樊须,字子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

    樊须向孔子请教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夫。”请教学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统治者讲究礼节,百姓就没人敢不尊敬;统治者行为端正,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统治者诚恳信实,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说真话。

    如果能这样,四方的百姓都会背负着小儿女来投奔,为什么要自己种庄稼呢。”樊迟问仁德,孔子说:“爱所有的人。”又问智慧,孔子说:“善于鉴别人物。”有若,比孔子小四十三岁。

    有若说:“礼的应用,以凡事都做得恰到好处为可贵。

    过去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有时也行不通。

    但是为了恰当而一味追求恰当,而不用礼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有若又说:“所遵守的诺言符合于义,诺言就能实践。

    恭谦符合礼义,就能避免耻辱。

    依靠那些不失为亲近的人,也就可靠了。”孔子逝世以后,弟子们都很怀念他,有若长得很像孔子,弟子们相约共同拥戴他为老师,像当初侍奉孔子一样侍奉他。

    一天,弟子进来问他说:“以前老师要出行,就叫弟子带上雨具,不一会果真下起雨来。

    弟子问老师说‘:老师怎么知道要下雨呢?’老师说‘:《诗经》里不是说了吗?月亮依附于毕星,接着就要下雨了。

    昨晚上月亮不是宿在毕星的位子上吗?’有一天,月亮宿在毕星位子上,竟没有下雨。

    商瞿年纪大了还没有儿子,他母亲要为他另娶妻室。

    孔子派他到齐国去,商瞿的母亲请求不要派他到齐国去。

    史记孔子说‘:不用担忧,商瞿四十岁后会有五个儿子。

    ’过后果然如此。

    请问老师当初是怎样预知是这样的呢?”有若默不作声无以回答。

    弟子们站起来说:“有先生,你离开这儿吧!这不是你的座位啊!”公西赤,字子华。

    比孔子小四十二岁。

    子华出使到齐国,冉有为他的母亲请求粮食。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增加,孔子说:“那就给她十六斗。”冉有给了她八十斛粮食。

    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的是肥马驾的车,穿的是又轻又暖的裘皮衣裳,我听说,君子只是雪里送炭,不去锦上添花。”巫马施,字子旗。

    比孔子小三十岁。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不懂礼?”孔子说:“懂礼。”孔子走了出去,陈司败就向巫马施作揖说“:我听说君子是无所偏袒的,难道孔子竟有所偏袒吗?鲁君娶了个吴国女人做夫人,给她取名为孟子。

    孟子姓姬,避忌称呼同姓,所以叫她吴孟子。

    鲁君如果懂礼,谁不懂礼呢?”巫马施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假若有错误,人家一定会知道。

    做臣子的不能说国君的过失。

    替他避忌的人,就是懂礼啊!”梁..,字叔鱼。

    比孔子小二十九岁。

    颜幸,字子柳。

    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冉孺,字子鲁。

    比孔子小五十岁。

    曹血阝,字子循。

    比孔子小五十岁。

    伯虔,字子析。

    比孔子小五十岁。

    公孙龙,字子石。

    比孔子小五十三岁。

    从子石以上三十五人,他们的年龄、姓名和受业的经过、事迹,书传上都有明确的记载。

    其余的四十二人,没有年龄可考,书传上也没有记载的,记在下面:冉季,字子产。

    公祖句兹,字子之。

    秦祖,字子南。

    漆周彡哆,字子敛。

    颜高,字子骄。

    漆雕徒父。

    壤驷赤,字子徒。

    商泽。

    石作蜀,字子明。

    任不齐,字选。

    公良孺,字子正。

    后处,字子里。

    秦冉,字开。

    公夏首,字乘。

    奚容箴,字子皙。

    公肩定,字子中。

    颜祖,字襄。

    枭阝单,字子家。

    句井疆。

    罕父黑,字子索。

    秦商,字子丕。

    申党,字周。

    颜之仆,字叔。

    荣..,字子祈。

    县成,字子祺。

    左人郢,字行。

    燕亻及,字思。

    郑国,字子徒。

    秦非,字子之。

    施之常,字子恒。

    颜哙,字子声。

    步叔乘,字子车。

    原亢,字籍。

    乐亥欠,字子声。

    廉..,字庸。

    叔仲会,字子期。

    颜何,字冉。

    狄黑,字皙。

    邦巽,字子敛。

    孔忠。

    公西舆如,字子上。

    公西..,字子上。

    太史公说:后世学者们不少称述孔子门下的七十位弟子,称赞他们的人,有的超过了他们的实际;毁谤他们的人,有的损害了他们的真实形象,都是因为谁也没有见到过他们的真实容貌而加以评论的。

    孔氏弟子的生平事迹还是孔氏古文接近事实。

    关于孔氏弟子们的名字,姓氏,言行等情况,我全部取自《论语》的弟子问答,依次成篇,有疑问的地方就空缺着。

    商君列传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

    他的先祖本来是姓姬的。

    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做事,担任中庶子。

    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干,还未来得及向魏王推荐。

    恰逢公叔痤生病,魏惠王亲自去探望他,说:“公叔痤的病如有不测,江山社稷怎么办呢?”公叔痤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年轻,但有奇特的才能,希望大王将全部国事交给他,听任他去治理。”魏王默不作声。

    魏王刚要离去,公叔痤屏退左右说:“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杀死他,不能让他逃出国境。”魏王答应后离去。

    公叔痤召来公孙鞅向他道歉说“:今天大王询问了可以做相国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表情是没有答应我。

    我应当先尽忠君之礼后尽人臣之责,对大王说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应当杀死他。

    大王同意了我的建议。

    你可赶快离开,不然,将被捉拿。”公孙鞅说“:那魏王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能听您的话杀死我呢?”始终不愿离开。

    魏惠王回去后,对左右侍臣说:“公叔痤病情严重,可悲呀!他想要我把国政交给公孙鞅听任他治理,难道不是很荒谬吗?”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贤能的人,以图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

    孝公召见卫鞅后,卫鞅谈了很久,孝公时时打瞌睡,听不进去。

    事后孝公怒责景监说“:你的客人不过是个无知妄为的人,哪里值得任用!”景监责怪卫鞅。

    卫鞅说“:我用尧舜治国的方法规劝他,他的心志不能领悟。”过了五天,景监又请求孝公召见卫鞅。

    卫鞅又见到了孝公。

    这次他把治国的方法讲得更加透彻,然而还是不合孝公的心意。

    事后孝公又责怪景监,景监也责怪卫鞅。

    卫鞅说“:我用夏禹、商汤、周文、武治国的方法来规劝他,他听不进去。

    请再召见我一次。”卫鞅又被孝公召见,孝公善待他但没有任用他。

    会见后卫鞅离去。

    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很好,我可以与他交谈了。”卫鞅说“:我用春秋五霸治国的方法来规劝他,他的意思是想采纳了。

    果真再召见我,我就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卫鞅又与孝公相见。

    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跪在席上向前移动膝盖。

    谈了几天不觉得厌烦。

    景监说“:您用什史记么道理说中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大王非常高兴。”卫鞅回答说“:我劝说大王用帝王治国的方法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说:‘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

    况且一般贤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愁闷不堪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大王,大王就非常高兴了。

    然而,也难与殷周的德行相比了。”秦孝公任用了卫鞅后,卫鞅想变革制度,孝公怕天下人议论自己。

    卫鞅说:“行为犹豫不决,不能名扬天下,办事犹豫不决,不能建立功业。

    况且超常人的行为本来就被世俗所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常人所嘲笑。

    愚笨的人在事成之后还不明白,明智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时就已经预料到了。

    不能与百姓商议新事物的创始,但可以与他们共享事成的欢乐。

    研究最高道德的人与世俗不合拍,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谋划。

    因此,圣人如果能让国家富强就不必沿用旧法了;如果能使人民得利,就不必遵循旧礼制。”孝公说:“好!”甘龙说:“不是这样。

    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教化百姓,明智的人不变更法度而治理国家。

    依照民俗施教不费力就可成功;沿袭旧法治理国家官吏习惯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的话,是世俗之见。

    平常人安于旧的习俗,读书人拘泥于书本知识。

    让这两种人做官墨守成法是可以的,不能与他们讨论成法之外的事。

    夏、商、周三代礼制不同而都称王,春秋五伯法度不一而都称霸。

    明智的人制定法度,愚笨的人被法度制约;贤明的人更新礼制,平常的人被礼制所约束。”杜挚说“:利益不到一百倍,不能变更法度;功效不到十倍,不能变换旧器。

    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没有差错。”卫鞅说“:治理国家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便利国家不一定要仿效成法。

    所以商、汤、周武王不遵循成法而称王天下,夏桀殷纣不更换旧礼而灭亡。

    反对旧法的人不可非难,而遵循旧礼的人不值得推重。”孝公说“:讲得好!”委任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编做一什,每五家编做一伍。

    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九家检举,若不检举,十家一起治罪。

    不告发犯法作乱的处以腰斩的刑罚,告发犯法作乱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隐藏犯法作乱的与投降敌人的同样受罚。

    一家有两个以上的男丁不分立门户,加倍交纳租税。

    有战功的,各按标准晋升爵位,为私事争斗的,各按情节轻重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

    致力于农业生产,努力耕织让粮食丰收,使布帛增多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

    从事工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将他们的妻子全部收为官奴。

    皇族中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皇族的名册。

    明确尊卑爵位等级,按照各自爵位的等级差别占有田地、房产,家臣姬妾的衣裳服饰按各家爵位的高低而定,有功劳的显赫荣耀,没有功劳的虽然富有但没有什么荣耀。

    法令已经具备,还没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给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此表明决不欺骗。

    事后颁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周年。

    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不方便的数以千计。

    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

    卫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上面不守法。”要将太子绳之以法。

    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公子虔,将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

    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服从新法。

    新法施行了十年,秦国的百姓非常高兴,路上遗失的东西没有人捡,山林中没有盗贼,家家丰衣足食。

    人们勇于为国而战,胆怯于因私利而斗殴,社会秩序良好。

    开始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来说新法如何方便。

    卫鞅说“:这都是些搅乱教化的人。”全部把他们迁移到边境。

    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新法。

    于是卫鞅被任命为大良造,率领军队围攻魏国的安邑,使他们投降。

    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修造了宫阙,秦国从雍地迁都到咸阳。

    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把乡村小镇合并成县,设置县令、县丞的官职,共三十一县。

    废除井田掘开原来作为井田疆界的田间小路。

    平衡赋税,统一度量衡。

    新法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新法,被处以劓刑。

    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周天子赐祭肉给孝公,诸侯都来恭贺。

    第二年,齐国在马陵打败魏国,俘虏了魏国太子申,杀死大将庞涓。

    又过了一年,卫鞅劝孝公说:“秦国与魏国,就像人有了心脏疾病,不是魏国并吞秦国,就是秦国并吞魏国,为什么呢?魏国地处山岭险要的西部,建都安邑,与秦国以黄河为界但独据崤山以东的险要地势。

    便利时就向西进犯秦国,不便利时就向东扩展领地。

    如今凭着大王的圣明贤能,国家才繁荣昌盛。

    而魏国往年被齐国打得大败,诸侯都背叛它,可趁此机会攻打魏国。

    魏国抵挡不住秦国,一定向东撤退。

    魏向东撤退后,秦国可占据黄河和崤山险固的地势,向东制服诸侯,这是统一天下的帝王伟业。”孝公认为说得对,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

    魏国派公子..率兵迎击。

    两军对峙,卫鞅派人送给魏公子..一封信,信上说:“当初我与公子相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为敌我双方的主将,不忍互相残杀,可以与公子相见面谈,订立盟约,欢宴后各自罢兵,以安定秦魏两国的局势。”魏公子认为卫鞅说得对。

    会盟结束后,饮酒,可是卫鞅埋伏下的武士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败他们后返回秦国。

    魏惠王几次被齐秦两国战败,国内空虚,势力一天比一天削弱,害怕了,就派使臣割让河西的土地献给秦国作为求和的条件。

    然后魏国就离开了安邑,迁都大梁。

    魏惠王后悔地说:“我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啊!”卫鞅打败魏军回国后,秦孝公封给他於、商的十五个城邑,封号商君。

    商君任秦相十年,宗室贵戚怨恨他变法的人很多。

    赵良去见商君。

    商君说“:我之所以能见到你,是因为孟兰皋的介绍,今天我请求与你交个朋友,行吗?”赵良说“:鄙人不敢奢望。

    孔子曾说过‘推举贤才而受到人民爱戴的人才会前来,聚合不肖之徒即使称王天下的人也会引退。

    ’鄙人不肖,所以不敢从命。

    鄙人听到这样的说法‘:不在其位而占据其位叫贪位,没有其名而享有其名叫做贪名。

    ’鄙人要是接受您的情义,恐怕鄙史记人就是既贪位又贪名了。

    所以不敢从命。”商君说“:您不高兴我对秦国的治理吗?”赵良说:“能听从相反意见叫聪,能自我反省叫做明,能自我克制叫做强。

    虞舜曾说过‘:自谦的人受人尊重。

    ’您不如用虞舜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不必问鄙人了。”商君说“:当初秦国的习俗与西戎一样,父子不分开,同居一室。

    现在我改变这种习俗,使他们男女有别,分室而住,大筑宫阙,营造得像魏国、卫国一样。

    您看我治理秦国,与五..大夫比谁更贤能?”赵良说:“一千张羊皮,不如一只狐狸的胳肢窝贵重;一千个人随声附合不如一个人仗义直言。

    周武王允许大臣直言进谏所以昌盛,殷纣王压制大臣使他们不敢讲话,因而灭亡。

    您如果不反对武王的做法,那么鄙人请求整天在您身边直言不受到惩罚,行吗?”商鞅说“:俗话说,表面上动听的话,好比花朵,忠实坦诚的话好比果实,听着逆耳的忠言是治病的良药,阿谀奉承的话会让人生病。

    您果真愿意整天在我身边直言,那可是我治病的良药。

    我将拜您为老师,您又何必推辞呢?”赵良说:“那五..大夫是楚国边远地区的乡下人,听说秦穆公贤明而希望谒见,想去又没有盘缠,就把自己卖给秦国人,穿着粗布衣服给人家喂牛。

    整整一年,穆公知道了这件事,把他从牛嘴底下提拔起来,凌驾于贵族之上,秦国人没有谁敢埋怨,任秦相六七年,向东征讨过郑国,三次拥立晋国的君主,一次出兵解救楚国之祸,在境内施行教化,巴国进贡,施仁政于诸侯,八方少数民族来朝见。

    由余听说后,入关求见。

    五..大夫任秦相,劳累不坐车,暑热不打伞,在国内行走,不要车辆相随,不要武士防卫,他的功名载于史册,藏于府库,他的德教施于后世。

    五..大夫死时,秦国无论男女都痛哭流涕,儿童不唱歌谣,舂米的人停止了捣杵。

    这就是五..大夫的德行啊!如今您之所以能见到秦王,是因为秦王的宠臣景监的引荐,不是因为您的名声。

    出任秦相不为百姓谋利,而大造宫阙,这算不上您的功劳。

    对太子的老师施以墨刑,用严刑残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积聚祸患啊!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仿效上司的行为比命令百姓更为迅速。

    如今您违背情理地建立威权,改变法制,这不是对百姓施行教化啊!您又面南自称君王,天天用新法来处罚秦国的贵族公子。

    《诗经》上说:‘相鼠有礼貌,而人反而没有礼貌,人既然没有礼貌,为何不迅速死去呢?’照这诗句看来,实在是不敢恭维您了。

    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您又杀死祝飀,以墨刑处罚公孙贾。

    《诗经》上说:‘得人心的兴旺发达,失人心的崩溃灭亡。

    ’这几件事,都是不得人心的。

    您一出门,后面跟随数以十计的车辆,车上人都是全副武装,身强力壮的勇士做您的护卫,手握长矛锐戟的人紧靠您的车子紧紧跟随。

    这些防卫不样样具备,您一定不敢出门。

    《周书》上说‘:以德服人的昌盛,以力压人的灭亡。

    ’您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危在旦夕,您还想延年益寿吗?那为什么不将十五邑的封地还给秦国,到偏远僻静的地方去浇园耕种,劝秦王重用隐居山林的贤能之士,敬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互为敬重,按功劳大小赏赐官爵,尊重德行高超的人,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

    您若还要贪图商於之地的富贵,热衷于独掌秦国大权,积聚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舍弃宾客不能当朝,秦国要收拾您的人难道还少吗?您丧身的日子就像您抬起脚那么快就到来了。”商君不听从赵良的劝告。

    过了五个月后,秦孝公去世。

    太子即位,公子虔一伙人告发商君想造反,派差役捕捉商君。

    商君逃到边关,想住客店,店主不知他是商君,说“:商君新法规定,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我们就要与客人一起定罪。”商君长叹说“:唉!制定新法的弊病竟到了这种地步!”离开秦国逃到魏国。

    魏国人怨恨他欺骗了公子..而打败了魏军,不肯接受他。

    商君想逃到别的国家去。

    魏国人说:“商君,是秦国的叛逆,秦国强大而它的叛逆逃到魏国,不归还不行。”于是将商君送还秦国。

    商君再次回到秦国后,逃到他的封地商邑,与他的下属发动商邑的军队向北攻打郑国以求生路。

    秦国派遣军队攻打商君,在郑国的黾池将他杀死。

    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示众于市,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于是,将商君满门抄斩。

    太史公说:商君天生是个冷酷无情的人。

    推究他当初用帝王之道游说孝公,凭借的是虚浮的言论,并非他具有天资。

    况且当初他由君王的宠臣引荐,等到被重用,就处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不听从赵良的劝告,足以证明商君的冷酷无情了。

    我曾读过商君的开塞耕战的书,内容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相似。

    最终在秦国留下了一个谋反的恶名,这也是有缘由的呀!苏秦列传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曾向东求学于齐国,在鬼谷子先生的门下学习。

    苏秦出游几年后,穷途潦倒而归。

    兄嫂弟妹妻子都暗中嘲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经营家产,致力于工商业,以求获得十分之二的利润为根本的事业。

    如今你放下根本事业到处游说以求功名,落得穷途潦倒,不也很应该吗?”苏秦听了非常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拿出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说“:读书人既然已经从师受教,埋头攻读还不能凭借这些获取功名富贵,纵然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找出一本周书《阴符》,伏案攻读。

    钻研了整整一年,终于揣摩出其中真谛,自信地说:“这些可以用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

    周显王左右近臣平时很了解苏秦,都瞧不起他。

    因此周显王也不相信他的说教。

    于是苏秦又西去秦国。

    秦孝公去世,苏秦劝秦惠王说:“秦国是个四面有山关之固、形势险要的国家,群山环抱,涓水横流,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这真是个地势险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天然府库啊!凭秦国人口众多,士兵训练有素,可以用来并吞天下,成就帝王大业而统治四方。”秦惠王说“:羽毛没有丰满,不能够展翅高飞;国家大政方针不明确,不能够并吞天下。”秦国刚诛杀商鞅,憎恶善于游说的人,也不任用苏秦。

    于是苏秦又东去赵国,赵肃侯让自史记己的弟弟成做相国,号称奉阳君。

    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苏秦又去游说燕王,在燕国等了一年多才会见燕文侯。

    苏秦劝燕王说“:燕国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土地方圆二千多里,武装兵士几十万,兵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粮食够用好几年。

    南有碣石、雁门富饶的土地,北有红枣、板栗的利益。

    百姓虽然不耕作但有红枣、板栗的收益也足够富裕的了。

    这就是所说的天然的府库啊!“能安居乐业、安享太平,看不见军队覆灭、大将被杀的惨状,诸侯各国没有超过燕国的。

    大王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燕国之所以没有被敌人侵犯,是因为赵国在南边成为燕国的屏障。

    秦赵两国五次交战,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

    秦赵两国互相残杀,互相削弱,而大王以一个完整的燕国的势力,在后面牵制他们,这就是燕国之所以没有敌人入侵的原因啊!况且秦国如果攻打燕国,要跨过云中和九原,穿越代郡和上谷,远离几千里,纵然占领了燕国的城池,秦国也考虑到必定不能守住它。

    秦国不能侵犯燕国的道理也就明显了。

    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发号施令,不到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开到东垣驻扎了。

    渡过滹沱,涉过易水,不到四五天就会抵达燕国的都城了。

    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战于千里之外;赵国攻打燕国战于百里之内,如果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之外的敌人,没有比这更错误的计策了。

    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亲善,天下联合为一统,那么燕国就没有祸患了。”文侯说:“您的话当然不错,但是我国弱小,西边靠近强大的赵国,南边邻近齐国,齐、赵都是强国啊。

    您一定要用合纵相亲的方法来使燕国安定无险,我愿倾国相随。”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银绸缎让他到赵国,这时奉阳君已经死了,就趁机劝赵肃侯说“:从天下卿相大臣到穿着粗布衣服的有识之士,都仰慕您贤明仗义,都盼望听从您的教诲在您的面前陈述忠言已经很久了。

    虽然如此,但因为奉阳君嫉贤妒能而您又不处理朝政,因此宾客和游说之士没有谁敢在您的面前畅所欲言。

    现在奉阳君已去世,您又可以与士子庶民亲近了,所以我才敢向您表达愚见。

    “我私下为您考虑,没有比使百姓生活安定,国家太平并且不必让百姓遭受战争之苦更重要的了。

    安定民心的根本,在于选择邦交,选择邦交得当百姓就安定,选择邦交不得当百姓就终身不得安定。

    请听我讲讲赵国的外患:如果齐、秦成为赵国的两个敌国,百姓就不得安宁,倚靠秦国攻打齐国百姓也不得安宁,所以想算计别国的国君,攻打别人的国家,常常苦于把与别国断绝邦交的话说出来。

    希望您谨慎从事,不要随便把这话说出来,请让我为您权衡这黑白、阴阳极其明显的利害得失吧!您果真能听我的话,燕国一定会献出盛产毡裘狗马的土地,齐国一定会献出盛产鱼和盐的海湾,楚国一定会献出盛产桔柚的果园,韩、魏、中山等国都可让他们奉献供您沐浴的费用,而您的那些父老亲戚都可以封侯。

    获取他国割让的土地和贡品,是春秋五霸以全军覆灭、大将被擒的代价来追求的,贵戚封侯,是商汤、周武王冒着大逆不道的罪名流放夏桀、攻打纣王而争来的。

    如今您安然就座就可以兼得两种好处,这是我所希望于您的。

    “如果现在大王与秦结盟,那么秦国就一定会削弱韩、魏两国的势力;与齐结盟,那么齐国就一定会削弱楚、魏两国的势力。

    魏国衰弱了就一定割让河外,韩国衰弱了就一定会献出宜阳。

    宜阳献出了就会使上郡陷于绝境,河外割让了那么通往上郡的路就被切断。

    楚国衰弱了您就没有谁援助。

    这三种情况,您不能不仔细考虑啊!“秦国如果攻下轵道,那么韩国的南阳就危险了;秦国如果劫取韩国,包围周都洛阳,那么赵国就会拿起武器自卫;秦国如果占据了卫地夺取卷城,那么齐国就一定来朝见秦国拱手称臣。

    秦国的欲望已经在山东实现,那么就一定会发兵向赵国进犯了。

    秦军如果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据番吾,那么秦、赵两军必定会在邯郸城下交战了。

    这就是我所为您忧虑的啊!“目前这个时候,山东境内建立的国家没有比赵国强大的。

    赵国的土地方圆二千多里,武装兵士几十万,兵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几年食用。

    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

    燕国本来是个弱国,不值得畏惧。

    普天下秦国最忌恨的莫过于赵国,然而秦国不敢发兵攻打赵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害怕韩、魏两国在后面暗算它呵。

    然而韩国、魏国都是赵国南边的屏障。

    秦国攻打韩国、魏国,没有名山大川的阻碍,像蚕吃桑叶似的慢慢侵占它们的领土,直到逼近它们的国都为止。

    韩、魏两国抵挡不住秦国,必定会向秦国俯首称臣。

    秦国没有遭韩、魏两国暗算的顾虑,那么灾祸必然会降临到赵国了。

    这就是我为您担心的原因啊!“我听说尧没有分到过三百亩的赏田,舜没有得到过一尺的封地,却都拥有了天下;禹聚集的民众没有百人之多,却能称王诸侯;商汤、周武王的士卿不超过三千人,兵车不超过三百辆,士兵不超过三万人却能立为天子。

    他们的确是获得了夺取天下建立帝业的计策。

    因此一个贤明的国君对外要能预料敌人的强弱,对内要能估计士兵的优劣,如此,不到两军对阵而胜败存亡早已是心中有数了,怎么会被众人的议论蒙蔽而昏暗不明地决断国家大事呢?“我暗自考察过天下的地图,诸侯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估计诸侯的士兵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联合成一体,并力向西攻打秦国,秦国必被攻破。

    如今却西向侍奉秦国,向秦国拱手称臣。

    战败别人与被别人战败,做别人的臣子与别人做自己的臣子,怎么能同日而语呢?“那些主张连横的游士,都想将诸侯的土地割让给秦国。

    秦国如果成就了霸业,就能高筑楼台亭榭,广造华美的宫室,欣赏竽瑟演奏的音乐,前有高台宫阙宽敞华丽的车子,后有容颜艳丽的美人,国家遭受秦国的践踏而不去与它分忧。

    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日夜拿秦国的权势来威胁各国诸侯来达到割让土地的目的,所以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事啊!“我听说贤明的国君排解疑惑,排斥谗言,摒弃流言蜚语的途径,堵塞结党营私的门路,因此,我才有机会在您的面前陈述使国君尊贵,使土地广阔,使兵力强大的计策。

    所以,我私下为大王考虑,不史记如使韩、魏、齐、楚、燕、赵联成一体,合纵相亲,与秦国对抗。

    召天下的将相在洹水之上聚会,互相交换信物联络感情,宰白马歃血盟誓,共同约定说:‘如果秦国攻打楚国,那么齐国、魏国就都派出精锐的部队来帮助楚国,韩国就切断秦国运粮的要道,赵国涉过河漳援助,燕国守住常山的北面。

    如果秦国攻打韩国、魏国,那么楚国就切断秦国的后路,齐国派精锐的部队来帮助韩魏,赵国涉过河漳,燕国守住云中。

    如果秦国攻打齐国,那么楚国就切断秦国的后路,韩国守住城皋,魏国堵塞秦国的交通要道,赵国涉过河漳经过博关来支援,燕国派出精锐的部队帮助齐国。

    秦国攻打燕国,那么赵国守住常山,楚国把军队驻扎在武关,齐国渡过渤海,韩国、魏国都派出精锐部队来帮助燕国。

    秦国攻打赵国,那么韩国就将军队驻扎在宜阳,楚国军队驻扎在武关,魏国军队驻扎在河外,齐国涉过清河,燕国派出精锐的部队来帮助赵国。

    各国诸侯有不遵守盟约的,就用其他五国的军队共同对付它。

    ’如果六国合纵相亲共同对抗秦国,那么,秦国的士兵一定不敢越过函谷关来侵犯山东了。

    如果这样,那么您称霸于诸侯的大业就成功了。”赵王说“:我年轻,即位时间短,不曾听到关于江山社稷的长远之计。

    现在您有保存天下、安定诸侯的意思,我愿倾国相随。”于是就装饰了车子一百辆,载上黄金一千镒,白璧一百双,绸缎一千匹,用来邀约诸侯。

    这时,周天子把祭祀文王武王用过的肉赐给秦惠王。

    惠王就派犀首攻打魏国,俘虏了魏将龙贾,夺取了魏国的雕阴,并且准备向东挺进。

    苏秦恐怕秦国的军队攻到赵国,就设计激怒张仪,使他投奔秦国。

    于是苏秦游说韩宣王说“:韩国北有坚固的巩邑、城皋,西有宜阳、商阪的险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土地方圆九百余里,武装兵士几十万,天下的强弓劲弩都是出自韩国。

    像奚谷子弩及少府制造的时力、距来,射程都在六百步之外。

    韩国的士兵举脚而射,可连发一百箭不中断,远处的敌人可以射穿他的胸前的铠甲,穿进胸膛;近处的敌人,可以穿透他的胸膛直至心脏。

    韩国士兵使用的剑、戟出自于冥山、棠奚谷、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这些武器都能在陆地上截断牛马,能在水上斩断天鹅、大雁,抵挡敌人能斩断坚固的铠甲、铁衣,从臂套、盾牌到系在盾牌上的丝带,没有一样不具备。

    凭着韩国士兵的英勇,再披上坚固的铠甲,踏着强劲的弓弩,佩带锐利的宝剑,一人抵挡一百人不在话下。

    如果凭着韩国强大的兵力和大王的贤明,去向西侍奉秦国,拱手臣服,使国家蒙受耻辱而被天下人嘲笑,没有比这更可笑的了。

    因此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大王侍奉秦国,秦国一定会索取宜阳、成皋。

    今年贡献给它,明年又要求割让土地。

    给它吧,又没有土地给;不给吧,那么就等于放弃了以前割地求和的功效而遭受后祸。

    况且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王的索取是没有止境的,拿有限的土地,换取没有止境的索取,这就是所说的拿钱买怨恨结祸害,没有打仗土地却被割去了。

    我听到过一句俗话说:‘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现在向西侍奉秦国拱手称臣,和做牛的肛门有什么不同呢?凭着大王的贤明,又拥有韩国强大的兵力反而担当做牛的肛门的丑名,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羞耻。”于是韩王愤然变了脸色,捋起袖子瞪大眼睛,手按住剑仰天长叹说:“我虽然没有才能,但决不会侍奉秦国。

    如今您转达了赵王的教诲,愿将国家托付给您,服从您的安排。”苏秦又劝魏襄王说:“大王的辖区,南有鸿沟、陈、汝南、许、郾、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妻阝。

    东有淮、颍、煮枣、无胥,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枣,土地方圆千里,地方名义上虽小,然而田间盖满了房屋,稠密得连牧放牛羊的地方都没有。

    人口密集、车马众多,日日夜夜行驶不断,轰轰隆隆,好像三军人马的声势,我私下估量大王的国力不比楚国差,可是那些主张连横的游士引诱大王结交比虎狼还狠毒的秦国来侵犯天下,如果魏国突然遭到秦国的危害,没有谁会顾及您的灾祸。

    倚仗着强大的秦国的势力在内部劫持别国的国君,没有比这样的罪孽更重的了。

    魏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的贤王。

    如今您竟有意向西面侍奉秦国,自称是秦国的属国,替秦国建筑行宫,接受秦国的封赏,采用秦国的冠服样式、制度,春秋为秦国纳贡助祭,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羞耻。

    “我听说越王勾践凭着三千疲惫的士兵作战,在干遂生擒吴王夫差;武王凭着三千士兵,三百辆蒙着皮革的战车,在牧野制服商纣王。

    难道他们靠的是兵多将广吗?其实是因为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威力啊!现在我私下听说大王的士兵,武士二十万,用青布裹头的士兵二十万,冲锋陷阵的精锐部队二十万,勤杂兵十万,兵车六百辆,战马五千匹。

    这些都超过越王勾践、周武王很远了,现在您却听信群臣的意见而侍奉秦国拱手称臣。

    侍奉秦国就一定要割让土地来表示自己的忠心,所以没有打仗而国家就已经亏空了。

    大臣中凡是劝您侍奉秦国的,都是奸佞小人,不是忠臣。

    作为臣子,割让自己国君的土地来求得与秦国的交情,是偷取一时的功劳而不顾后果,损害国家的利益来达到谋私的目的,对外倚仗强大的秦国的势力,从内部劫持自己的国君,来达到割让土地求和的目的,希望大王仔细审视这种情况。

    “《周书》说:‘草木滋长出微弱的嫩枝时不去掉它,到处滋长蔓延了怎么办?纤细嫩枝不及时去掉,长得粗壮后再想去掉它,只好用斧头了。

    ’事前考虑不定,事后定有大祸,那时怎么办呢?大王果真能听从我的建议,六国合纵相亲,同心协力统一意志,那么就一定没有强大秦国的祸患了。

    所以敝国的赵王派我献上一个不太高明的计策,奉上详明的盟约,盼大王下诏令召集众人。”魏王说:“我没有才能,不曾听到过这样贤明的教诲。

    如今您奉赵王的诏令来指教我,我将恭恭敬敬地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安排。”于是又向东游说齐宣王说“:齐国南有泰山,东有琅笽,西有清河,北有渤海,这就是四面都有天险的国家。

    齐国土地方圆二千余里,武装士兵几十万,粮食堆积如山,三军精良,再联合五国的士兵,进攻如锋利之刀、良弓之矢勇猛向前,打起仗势如雷霆震怒,撤退起来如疾风骤雨迅速散去。

    自有战役以来,不曾调用过泰山以南的军队,也没有渡过清河、涉史记过渤海调用这二部的兵力,临淄之内就有七万户居民,我私下推测,每户不少于三个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愿调集远处县邑的兵力,光临淄的兵力就已经有二十一万了,临淄富饶而殷实,这里的居民没有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下棋踢球的。

    临淄的道路上,车多得车轴相互撞击,人多得肩膀相互摩擦,连结起衣襟可成为围幔,举起衣袖可成为遮幕,大家挥洒下的汗水,就像下雨一样,家家殷实,人人富足,志向高远,意气飞扬。

    凭着大王的贤明和齐国的强大,天下没有谁能抵挡。

    如今您还向西侍奉秦国,我私下为大王感到羞耻。

    “况且韩、魏之所以非常害怕秦国,是因为与秦国地界边境接壤。

    如果双方出兵交战,不超过十天胜败存亡的局势便已经决定了。

    韩、魏战胜了秦国,那么自己的兵力要损失一半,四面国境难以守住;战胜不了秦国,那么国家就濒临灭亡的境地。

    这就是韩、魏之所以重视与秦交战,而想向秦国称臣的原因。

    如今秦国攻打齐国却不是这样。

    秦国背向韩、魏的土地,要经过卫国阳晋的道路,穿过齐国亢父的险塞,兵车不能并行,战马不能并驾,一百个人守住这个险要之地,一千个人也不敢通过。

    秦国虽然想深入,但却又像狼一样左顾右盼,疑虑重重,害怕韩国魏国在背后暗算它。

    因此,秦国只是虚张声势,恐吓威胁,而不敢骄佚矜夸冒然进攻齐国,那么秦国不能危害齐国的形势也就很清楚了。

    “如果不能深刻地料到秦国是拿齐国没办法而想向西侍奉秦国,这是群臣策略上的错误。

    如今没有臣服秦国的丑名而有国家强盛的实力,因此我希望大王稍留意考虑一下。”齐王说:“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居住在偏僻遥远、紧挨大海的地方,道路穷尽,地处东境的国家,不曾听到这样高明的见教。

    现在您奉赵王的指示来指教我,我愿率全国民众恭敬地听从您的安排。”于是苏秦又南下游说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的贤王。

    楚国西面有黔中、巫郡,东面有夏州、海阳,南面有洞庭、苍梧,北面有陉塞、郇阳,土地方圆五千余里,武装部队一百万,兵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支用十年。

    这些都是成就霸业的资本啊!凭着楚国的强大与大王的贤明,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得上。

    您现在还想向西侍奉秦国,那么诸侯中没有谁不向西拜倒在秦国的章台下了。

    “秦国最顾忌的是没有比得上楚国的。

    楚国强大秦国就衰弱,秦国强大楚国就衰弱。

    这种形势说明两国不可并立存在。

    所以为大王考虑,不如六国合纵相亲来孤立秦国。

    大王不参与合纵联盟,秦国一定会出动两支军队,一支从武关攻出,一支直下黔中,那么鄢郢的根基就动摇了。

    “我听说在灾难还没降临的时候就应治理好、就应行动起来。

    等灾难降临了再去忧虑它,那就来不及了。

    因此希望大王早点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大王果真能听我的意见,我保证让山东的国家向您奉献四时的礼物,来服从大王英明的教诲,将国家托付给您,把宗庙奉献给您保护,训练士兵磨砺武器,听任大王的调遣。

    大王果能用我不太高明的计策,那么韩、魏、齐、燕、赵、卫等国的美妙音乐绝代佳人一定会充满您的后宫,燕国、代地的特产骆驼、良马一定会充满您的马厩。

    所以合纵楚国就可称王,连横秦国就要称帝。

    如今您放下称王称霸的大业,而有侍奉别人的丑名,我私下认为此计大王不可取。

    “秦国,是虎狼一样狠毒的国家,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秦国,是天下诸侯共同的仇敌,主张连横的人都想割让各国诸侯的土地来奉献给秦国,这就是叫供养仇人而又侍奉仇人啊!作为臣子,竟然主张割让自己国君的土地来结交如狼似虎的强秦来侵扰天下,等到秦国突然来侵犯,就没有谁顾及这些祸害了。

    对外倚靠强大秦国的威力来从内部劫持自己的国君,以达到割让土地的目的,这是最大的叛逆,最大的不忠,再也没有超过这样的罪过的了。

    所以合纵相亲诸侯就割让土地侍奉楚国,横向联合楚国就割让土地侍奉秦国,这两种计策相差太远了,这两种计策大王赞成哪一种呢?所以敝国的赵王派我来献上这不太高明的计策,奉上详明的盟约,全仗大王诏告民众。”楚王说“:我国的西面与秦国边境接壤,秦国有侵占巴蜀并吞汉中的野心。

    秦国,是虎狼一样狠毒的国家,不能亲近它。

    而韩国、魏国迫于秦国的侵害,不可与他们深入策划,与他们深入策划恐怕有叛逆把消息泄露给秦国,这样策划不成国家就已经很危险了。

    我自己预料拿楚国来对抗秦国,不一定能获胜;在朝廷内与群臣商议,他们又不值得依靠。

    我睡在床上不安稳,吃起东西来不香甜,我的心如同悬挂在空中的旗帜左右摇荡无所寄托。

    现在您想统一天下,联络诸侯,使面临危亡的国家保存下来,我愿恭敬地奉上我的国家交给您,听从您的安排。”于是六国合纵相亲,同心协力共抗秦国。

    苏秦任纵约长,并佩六国相印。

    苏秦北上回报赵王,经过洛阳,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诸侯赠送的礼物,各国诸侯派来送行的人很多,气派可与王侯相比。

    周显王听说这事后很害怕,赶紧派人把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派人到郊外迎接慰劳。

    苏秦的兄弟妻嫂侧眼不敢抬头看他,俯伏在地恭敬地侍侯他用饭。

    苏秦笑着对他的嫂子说“:为什么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又对我这么恭敬呢?”嫂子匍匐在地把脸贴着地面请罪说“:这次是看见你位高钱多啊!”苏秦感叹说“:同是一家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你;贫穷时,就轻视你。

    何况一般人呢!假如我当初在靠近洛阳城的地方有良田二顷,如今我怎能佩带六国相印呢!”于是他散发了千金以赏赐亲戚朋友。

    当初,苏秦去燕国,借了别人一百钱作为路费,现在富贵了,拿一百金偿还他。

    并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

    他的随从中只有一个人没有得到报偿,就自己上前诉说。

    苏秦说“:我不是忘了您。

    当初您跟随我到燕国去时,在易水边,您再三要离开我,正在这时候,我困窘不堪,因此深深怨恨您,所以把您放在了后边。

    现在您也可以得到报偿了。”苏秦约定六国合纵联盟之后,回到赵国,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苏秦送交合纵联盟公约给秦国。

    从此,秦国十五年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

    后来秦国派使臣犀首欺骗齐国、魏国,与他们共同攻打赵国,想破坏合纵联史记盟。

    齐、魏攻打赵国,赵王责备苏秦。

    苏秦害怕了,请求出使燕国,一定报复齐国。

    苏秦离开赵国,合纵联盟瓦解了。

    秦惠王把他的女儿嫁给燕国太子为妻。

    这年,文侯去世了,太子即位,这就是燕易王。

    易王刚刚即位,齐宣王趁燕国治理丧事之机攻打燕国,先后攻克了十座城池。

    燕易王对苏秦说“:以前先生到燕国来,先王资助先生去见赵王,于是才约定六国合纵联盟。

    现在齐国先攻打赵国,接着又打到燕国,因为先生的缘故被天下人耻笑,先生能为燕国再收复被侵占的城池吗?”苏秦非常惭愧,说:“请让我替大王收回失地。”苏秦见了齐王,拜了又拜,俯身向齐王表示庆贺;仰面又向齐王表示哀悼。

    齐王说“:为什么庆贺与哀悼相继这么快呢?”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之所以宁可饥饿而不吃乌头这种有毒的植物,是因为它愈能填饱肚子就愈和饿死没什么差别。

    如今,燕国虽然弱小,但燕王却是秦王的小女婿。

    大王得到了十座城池的利益而与强大的秦国长期结下怨仇。

    如今使弱小的燕国像大雁一样在前飞行,而强大的秦国在它后面掩护,因此而招来天下的精锐部队攻击你,这与吃乌头是差不多的。”齐王的神情变得凄怆而严肃,说:“既然这样,那怎么办呢?”苏秦说“:我听说古代善于处理事情的人,能转灾祸为吉祥,变失败为成功。

    大王果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就马上归还燕国的十座城池。

    燕无缘无故得到十座城池,一定高兴;秦国知道因为自己的缘故齐国归还燕国十座城池,也一定高兴。

    这就是所说的放弃仇敌而建立牢不可破的友谊啊。

    燕国、秦国都来侍奉齐国,那么大王号令天下,没有敢不服从的。

    这样大王以虚情假意依附秦国,却用十座城池得到天下。

    这是建立霸主的功业。”齐王说“:说得好!”于是就归还燕国十座城池。

    有毁谤苏秦的人说“:苏秦是个左右摇摆,出卖国家、反复无常的小人,以后会引起纷乱。”苏秦害怕获罪,回到燕国,而燕国不恢复他的官职。

    苏秦朝见燕王说“:我是东周的一个俗人,没有一点功劳,而燕王却亲自在宗庙授我官职,在朝廷上以礼待我。

    如今我为大王退却了齐兵而又收复十座城池,应该对我更加亲近。

    现在我回来大王不授予我官职,肯定是有人在大王面前说我不忠实来伤害我。

    其实我的‘不忠实’是大王的福分。

    我听说忠诚信实的人,一切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发愤进取的人,一切都是为了别人去努力。

    况且我游说齐王,并没有欺骗他啊。

    我把老母抛在东周本来就不是为了自己树立忠信的名声,而是为了别人图进取。

    如今假如有像曾参一样孝顺,像伯夷一样廉洁,像尾生一样诚信的三个人来侍奉大王,您认为怎么样呢?”燕王说“:足够了。”苏秦说“:如果像曾参一样的孝顺,为尽孝道,曾参从不离开父母在外住宿一晚上,大王又怎能使他步行千里来到弱小的燕国来侍奉处在危难中的大王呢?像伯夷一样廉洁,为了洁身自好,不肯作孤竹君的继承人,不肯作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封侯的赏赐而饿死在首阳山下。

    像这样廉洁,大王又怎能让他步行千里到齐国收回十座城池呢?像尾生一样信实,与女子相约在桥下相会,女子到时间没来,洪水来了也不离去,抱着桥柱被水淹死了。

    像这样的信实,大王又怎能让他步行千里退却齐国强大的军队呢?我正是因所谓的忠实诚信获罪于大王的呀!”燕王说“:你不忠实诚信罢了,难道还有因为忠实诚信而获罪的吗?”苏秦说“:不是这样的。

    我听说有一个人在远方作官,他的妻子与别人私通,她的丈夫快回来了,那个与她私通的人很忧虑,妻子说:‘你不用担忧,我已经作好毒酒等待他呢。

    ’过了三天,她的丈夫果然回来了,妻子就叫侍妾端来毒酒进奉给丈夫喝。

    侍妾想说酒中有毒,又怕他将主母赶走;想不作声吧,又恐怕毒酒毒死主父。

    于是就假装跌倒把酒泼在了地上。

    主父大怒,将她责打了五十竹板。

    所以侍妾一跌倒而将酒泼掉,对上保存了主父,对下保存了主母,然而自己却免不了挨一顿打,谁说忠实诚信就不获罪呢?我的过错、不幸就与这侍妾相类似啊!”燕王说“:先生官复原职吧!”从此更厚待苏秦。

    燕易王的母亲,是燕文侯的夫人,与苏秦私通。

    燕易王知道这件事,反而更加厚待他。

    苏秦害怕被杀,就对燕王说:“我呆在燕国,不能使燕国地位提高,如果我在齐国那么燕国的地位就一定会提高。”燕王说“:一切听任先生去做吧。”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国而逃到齐国去,齐宣王委他为客卿。

    齐宣王去世,齐盡王即位,苏秦劝盡王隆重地安葬宣王,来表明自己的孝道;建筑高大的宫室,修造阔大的园林,来表明自己志得意满。

    其实是想让齐国破败而有利于燕国。

    燕易王去世,燕哙被立为燕王。

    在这以后,齐国的大夫中有不少与苏秦争宠的,就派人刺杀苏秦。

    没刺死,苏秦带着致命的创伤逃跑了。

    齐王派人捉拿刺客,没抓到。

    苏秦快要死去,就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将我在街市上五马分尸以示众,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作乱。

    ’那么杀我的凶手就一定能捉到了。”当时齐王按苏秦说的做了,杀苏秦的凶手果然自己站出来了,齐王因而把他杀了。

    燕王听说这件事后,说:“齐国为苏先生报仇这样做,也是太过分了啊!”苏秦死后,他为了燕国破坏齐国的事全部泄露了。

    后来,齐王知道这些事后,就迁怒于燕国。

    燕王很害怕。

    苏秦的弟弟名叫苏代,苏代的弟弟叫苏厉,看见兄长功成名就,顺遂心愿,也都钻研有关纵横的学说。

    到苏秦死后,苏代就去求见燕王,想继承苏秦的旧业。

    说:“我是东周的一个俗人。

    我私下听说大王的操行很高,鄙人是个愚蠢的人,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

    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所见到的情景比我在东周时所听说的差远了,我私下打算担当起为您效劳的志向。

    等到了燕国的朝廷上,观察大王的群臣、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燕王说“:您所说的贤明的国君是什么样的?”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必定愿意听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不愿意只听别人赞扬他的好处。

    请让我陈述大王的过失:齐国、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魏国,是燕国的援国。

    如今却奉事仇敌而攻打援助自己的国家,这是不利于燕国的。

    大王请自己考虑一下,这是策略上的失误,没有把这种失策讲给您听的人,不是忠臣。”燕王说:“齐国本来是我的仇敌,是我所想攻打的国家,只是担心国家弱小力量不足。

    如果您能使燕国攻打齐国,那么我愿将国家全部托付给史记您。”苏代回答说“:天下能征战的国家共七个,燕国最弱小。

    单独作战是不能取胜的,但只要有所依附就没有不提高威望的。

    向南依附楚国,楚国的威望提高;向西依附秦国,秦国的威望提高;中部依附韩国、魏国,韩国、魏国的地位提高。

    再说依附的国家威望提高,这样就一定会使大王的威望提高了。

    如今的齐王,年长而固执己见,不听别人的意见。

    他向南攻打楚国五年,耗尽了积蓄的财物;向西围困秦国三年,士兵疲惫不堪;向北与燕国人作战,三军覆灭,只俘虏了二名燕国将领。

    然而还要率残余兵力向南大败拥有五千辆兵车的宋国,吞并了十二个小诸侯国。

    这是他们的国君想得到的,但他们的人力物力都已耗尽,这种方法哪里值得采用呢?况且我听说,连续作战,百姓就疲劳困倦。

    长久作战,士兵就疲惫不堪了。”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有清济、氵蜀河可用来固守,长城、钜防完全可以作为险塞,果然如此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予他便利,虽然有清济、氵蜀河,哪里能固守!百姓已经疲惫不堪,虽然有长城、钜防,哪里能作为险塞呢!况且往日不征调济州以西的兵力,是为了防备赵国;不征调漯河以北的兵力,是为了防备燕国。

    现在济州以西漯河以北的兵力都已经全部征调参战了,封地境内的武装力量就很薄弱了。

    骄横的国君一定贪利,而亡了国的臣子一定贪财。

    假如大王确实能不因侄子弟弟作为人质感到羞耻,用珠宝锦缎来买通齐王的近臣,那齐王就一定会惠待燕国而轻易地出兵消灭宋国,那么齐国就可以灭掉了。”燕王说“:我终于因为您而承受灭齐的天命了。”燕王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做人质。

    而苏厉趁燕国派人质的机会求见齐王。

    齐王因怨恨苏秦,要把苏厉囚禁起来。

    燕国质子替他请罪,此后苏厉就委身做了齐国的臣子。

    燕国的相国子之与苏代联姻,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

    齐王派苏代回燕国复命,燕王哙问他说:“齐王要称霸了吗?”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让位给子之,燕国因而大乱。

    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

    燕国立了昭王,而苏代、苏厉就不再敢到燕国来,最终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待他们很友好。

    苏代路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捉拿了苏代。

    齐王派人对魏王说“:齐国请求把宋地封给秦王的弟弟,秦王一定不肯接受。

    秦国并不是不想因齐国的协助而得到宋国的土地,而是不相信齐王与苏先生。

    如今齐国与魏国不和已经如此严重,那么齐国就不会欺骗秦国。

    秦国也会相信齐国,齐秦联合起来,泾阳君就能得到宋国的土地,这不是一件有利魏国的事啊!所以大王不如让苏先生回东去,秦国一定会怀疑齐国不相信苏先生了。

    齐国与秦国不联合,天下的形势就不会有什么变化,攻打宋国的局势就形成了。”于是魏王就放出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很友好地对待他。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致燕昭王说:“燕国位于万乘大国之列,却派遣人质到齐国,名声卑贱而权利低下;奉献大量的兵力帮助齐国攻打宋国,百姓疲劳,财物耗费;纵然攻破宋国残害楚国的淮北,也只能壮大齐国,使仇敌日益强盛而残害了自己的国家:这三个方面都是燕国最大的失策。

    然而大王却仍在继续这样干,是想以此来取得齐国的信任。

    齐国更加不相信大王,而忌恨燕国更利害了,这说明大王的计策是错误的。

    把宋国和楚国的淮北加在一起,比一个万乘之国还强,如果齐国并吞它们,是使齐国得益于一倍的国力。

    北夷方圆七百里,加上鲁国、卫国,比一个万乘之国还强,如果齐国并吞它们,是使齐国得益于二倍的国力。

    一个强大的齐国,燕国还像狼一样顾虑重重不能支撑,如今以三个强大的齐国的国力降临燕国,这个祸害就一定大了。

    “虽然如此,但是明智的人作事,能转变灾祸为吉祥,转失败为成功。

    齐国的紫衣,本来是破旧的白缯染成的,但价格提高了十倍;越王勾践被困在会稽栖身,后来却又击败了强大的吴国称霸天下。

    这都是转祸害为吉祥,转失败为成功的先例啊!“现在大王如果想转祸害为吉祥,转失败为成功,就不如怂恿各国尊奉齐国为霸主,派使臣到周王室去结盟,焚烧秦国的信符,宣告说:‘最好的计策是攻破秦国;其次是一定要长期遗弃它。

    ’秦国遭到各国的遗弃又面临被毁灭的处境,秦王一定很担忧。

    秦国曾五代攻打诸侯,如今居齐国之下,按秦王的意愿如果能使齐国走投无路,不怕拿整个国家作为代价来取得成功。

    然而大王为什么不派能言善辩的人用这样的话游说秦王说‘:燕国、赵国攻打宋国壮大齐国,各国都尊崇他,作他的下属,这对燕国、赵国是不利的。

    燕国、赵国得不到好处却又一定要这么干,是因为不信任秦王。

    然而大王为什么不派值得信赖的人去联络燕国、赵国,让泾阳君、高陵君先到燕国、赵国?秦国若有变化,就用他们做人质,那么燕国、赵国就会相信秦国。

    这样,秦国就在西边称帝,燕国就在北边称帝,赵国就在中部称帝,立三个帝王来号令天下。

    韩国、魏国不服从,秦国就攻打它,齐国不服从,燕国、赵国就攻打它,天下谁敢不服从?天下都服从命令,就驱使韩国、魏国来攻打齐国,说:一定要交出宋地,归还楚国的淮北。

    交出宋地,归还楚国的淮北,对燕国、楚国都有利;并立三帝是燕国、赵国的愿望。

    实际上得到利益,名份上达到了自己的愿望,那么,燕国、赵国抛弃齐国就如同脱掉拖鞋那么容易了。

    现在您如果不联络燕国、赵国,齐国称霸的事就一定会成功了。

    诸侯都拥护齐国而您不服从,这样就会引起诸侯的讨伐;诸侯拥护齐国而大王也服从,这样您的名声就卑贱了。

    如今联络燕国、赵国,国家安泰而名望尊贵;不联络燕国、赵国,国家危急而名声低微。

    放弃名尊国安而取名卑国危,明智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秦王听到像这样说一定像剑刺他的心一样。

    那么大王为何不派辩士用这样的话游说秦王呢?秦王听了一定会采纳,齐国一定会遭到讨伐。

    “结交秦国,是有利的外交;讨伐齐国,是正当的利益。

    推崇有利的外交政策,谋取正当的利益,是圣王所从事的事业啊!”燕昭王认为他的信写得很好,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后来因为子之之乱苏氏才离开燕国。

    燕国要向齐国报仇,史记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与他商讨征伐齐国的大计。

    最后终于攻破齐国,迫使齐盡王逃离齐国。

    过了很久,秦王邀请燕王,燕王想要前往,苏代阻拦燕王说:“楚国贪得了枳地而使国家危亡,齐国贪得了宋国而使国家危亡,齐国、楚国因为得到了枳地、宋国反而要事奉秦国,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凡是成功的国家,都是秦国的仇敌。

    秦国夺取天下,不是靠推行正义,而是靠暴力征服。

    秦国施行暴力是公开宣告于天下的。

    “秦国曾警告楚国说:‘蜀地的兵士,乘舟漂浮在汶水之上,趁着夏天涨起的水势直下长江,五天就到达郢都。

    汉中的兵士,乘船驶出巴江,乘夏天涨起的水势直下汉江,四天就到了五渚。

    我亲自在宛东集合兵士,直下随邑,聪智的人来不及谋划,勇士来不及发怒,我进攻你们如同射鹰隼一样神速。

    楚王你还想等天下诸侯一起来攻打函谷关,不是太遥远了吗?’楚王因为这个缘故十七年事奉秦国。

    “秦国又正告韩国说:‘我的军队从少曲出发,一日之内就可截断太行山的通道。

    我的军队从宜阳出发,可直接进攻平阳,两天之内韩国的局势没有不动摇的。

    我的军队穿过东西两周而攻打新郑,五天之内,我将占领整个韩国。

    ’韩国认为他说得对,所以就事奉秦国。

    “秦国还正告魏国说:‘我的军队夺取安邑,围困女戟,韩国的太原就被切断。

    我的军队下轵道,走南阳,封锁冀邑,包围东西两周,趁夏天水涨之势,驾驶轻舟,强劲的弓弩在前,锋利的戈戟在后,掘开荥泽水口,魏国的大军将会被水淹没而消失;掘开白马河的水口,魏国的外黄、济阳将被洪水淹没而消失;掘开宿胥河的水口,魏国的虚地、顿丘也将被洪水淹没而消失。

    从陆地上进攻就攻打河内,从水上进攻就消灭大梁。

    ’魏王认为说得对,所以事奉秦国。

    “秦国要攻打安邑,害怕齐国来援救它,就把宋地致送给齐国,说:‘宋王无道,做了个木头人就像我,拿箭射它的面部。

    我的国土与宋国隔绝,军队距离太远,不能攻打,大王如能攻破宋国并能占有它,我就会像自己得到一样高兴。

    ’后来秦国攻得了魏国的安邑又围困了女戟,反而把攻破宋国作为齐国的罪过。

    “秦国想攻打韩国,怕各国诸侯援救,就把齐国让给各国诸侯去征伐。

    说:‘齐王四次与我订守盟约,四次欺骗我,多次坚决地率领天下的军队攻打我国。

    有齐国就没有秦国,有秦国就没有齐国,我一定要讨伐它,一定要消灭它。

    ’秦国夺得了宜阳、少曲、致蔺、离石,就把攻打齐国的罪名强加给各国诸侯。

    “秦国想攻打魏国就拉拢楚国,答应把南阳给楚国。

    说‘:我本来与韩国绝交了。

    毁灭均陵,围困黾阝..,如果对楚国有利,我就像自己得到了一样高兴。

    ’魏国就背弃了盟国而与秦国联合,秦国又以围困黾阝..作为楚国的罪过。

    “秦国的军队被困在林中时,秦国就尊崇燕国、赵国,把胶东许给燕国,把济西许给赵国。

    等到与魏国媾和后,就把公子延作为人质,利用犀首连兵相继攻打赵国。

    “秦国的士兵在谯石受了重伤,又在阳马被打败,就尊崇魏国,把叶地和蔡地许给魏国。

    等到他与赵国媾和后,就威胁魏国,不肯实现诺言割让土地。

    秦国被围困时就派太后的弟弟穰侯去讲和,获胜后就既欺骗舅舅又欺骗母亲。

    “谴责燕国就说‘是因为攻打胶东’,谴责赵国就说‘是攻打济西’,谴责魏国就说‘是因为攻打叶地和蔡地’,谴责楚国就说‘是因为围困黾阝..’,谴责齐国时就说‘是因为攻打宋国’。

    这样一来,他的外交辞令循环反复,用兵就像刺杀小飞虫那样轻而易举,秦王为所欲为,他的母亲不能制止他,他的舅舅也无法约束他。

    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陵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国所杀的韩、赵、魏三国的百姓有几百万,现在活着的都是死于抗秦之战的将士的遗孤。

    西河以外、上洛地区、三川晋地经常遭受秦国的攻打,秦兵战乱祸及韩、赵、魏三国的一半土地,秦国制造的祸患是多么大啊!而燕国、赵国到秦国去游说的人,却都争相劝说自己的君王事奉秦王,这是我所最忧虑的事啊!”燕昭王没有到秦国去。

    苏代又被燕王重用。

    燕王派苏代去联络诸侯合纵相亲就像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们有的加入合纵联盟,有的没有加入合纵联盟,而各国从此都尊崇苏氏所倡导的合纵联盟。

    苏代、苏厉都寿终正寝,名扬诸侯各国。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术就是擅长权谋应变。

    而苏秦却担当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忌讳学他的学术。

    然而世上的人都传言苏秦有许多奇异的事迹,凡不同时期与苏秦的事迹相类似的,都附会到苏秦身上。

    苏秦出身于民间,能联络六国合纵相亲,这说明他的才智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

    所以我列出他的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加以陈述,不让他只蒙受不好的名声。

    张仪列传张仪,是魏国人。

    当初曾经与苏秦一起求师于鬼谷子先生,学习纵横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不如张仪。

    张仪学成之后就去游说诸侯。

    他曾陪伴楚国的相国饮酒,席间楚国的相国发现丢失了一块玉璧,他的门客认为是张仪偷了,说:“张仪贫穷而没有德行,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璧。”于是大家一起捉住张仪,拷打了几百下,张仪拒不承认,只好把他放了。

    他的妻子埋怨他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种耻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在呀!”张仪说“:这就足够了。”这时候,苏秦已经劝说赵王同意他在各国推行孤立秦国的合纵政策,但又怕秦国攻打诸侯,盟约还未缔结就遭到破坏,又想到没有适合派到秦国去的人,就派人暗中劝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与他交往,来实现您飞黄腾达的心愿呢?”张仪于是就到赵国去,呈上名帖求见苏秦。

    苏秦告诫门客不要为张仪通报,又让他好几天不能离去。

    后来苏秦接见张仪的时候,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食。

    还多次责备他说“:凭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窘潦倒到这种地步。

    我难道不能举荐您让您富贵吗?是您不史记值得录用罢了。”说完就让张仪离开了。

    张仪来投奔苏秦,自以为与苏秦是老朋友,能求得好处,不想反被羞辱,非常恼怒,考虑到诸侯中没有可以侍奉的,惟独秦国能侵犯赵国,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不久,苏秦对他的门客说:“张仪,是天下的贤士,我恐怕比不上他。

    如今幸亏我先被重用,而能掌握秦国大权的,只有张仪可以。

    然而张仪贫穷,没有进身的依靠。

    我怕他满足小的利益而不能成就大事业,所以召他来羞辱一番,来激发他的意志。

    您为我暗中事奉他。”苏秦奏明赵王,赐他金钱车马,派人暗中跟随张仪,与他一同住宿,慢慢接近他,奉送给他车马金钱,只要是他所需要的,都为他拿来,却不告诉他是谁给的。

    于是张仪很顺利地会见了秦王,秦惠王任用他做客卿,与他商讨攻打各国诸侯的计划。

    这时,苏秦派来的门客向张仪辞别。

    张仪说“:依靠您的帮助我才得到显贵的地位,正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去呢?”门客说:“我并不了解您,了解您的是苏先生。

    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而毁灭合纵盟约,认为除了您,没谁能掌握秦国的大权,所以先激怒您,后派我暗中供给您财物,这些全部是苏先生的策略。

    如今您已被秦国重用,请让我回去复命吧!”张仪说“:唉!这些计谋本来都在我学习的范围之中而我却不明白,我不如苏先生高明啊!我刚刚被录用,怎么能谋取赵国呢?请为我谢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候,张仪哪敢谈攻打赵国的话。

    况且苏先生在位用事,我张仪怎么能攻打赵国呢?”张仪任秦国相国后,写书信警告楚国相国说“:我当初和你一起喝酒时,我没有偷你的玉璧,你拷打我。

    现在,你好好守住你的国家,我反而会‘偷’你的城池了。”苴国和蜀国互相攻打,各自都到秦国来告急。

    秦惠王想先攻打韩国,后攻打蜀国,又恐怕有所不利;想先攻打蜀国,又怕韩国趁秦国疲惫之时来偷袭,犹犹豫豫不能决断。

    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不休,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张仪说:“我们先亲近魏国善待楚国,然后进兵三川,堵塞什谷的口子,挡住屯留的要道。

    这样,让魏国通往南阳的道路断绝。

    让楚兵临南郑,秦军进攻新城、宜阳,逼近东周、西周的近郊,讨伐周王的罪恶,再侵占楚国和魏国的土地。

    周王自己知道无法挽救,九鼎传国之宝一定要献出。

    秦国占有九鼎宝物,按照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不听的,这是统一天下称王的大业。

    如今蜀国是西方偏僻的国家像戎狄一样落后,征伐他们只会搞得我们士兵疲惫,百姓劳苦,又不能名扬天下,夺得了他们的土地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我听说争夺名位的人要到朝廷去,争夺利益的人要到市场上去。

    如今三川周室就是天下最大的朝廷和市场,而大王却不去争夺,反而到戎狄一样落后的地方去争夺,这离成就帝王大业太远了。”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起来一定要拓宽国土,要使军队强大起来一定要使百姓富裕,要想成就王业一定要广施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帝王大业就应运而生了,如今大王疆土狭小,百姓贫穷,所以我希望大王先做些容易做的事。

    蜀国,是西方偏僻的国家,又是戎狄的首领,发生了夏桀商纣之乱。

    秦国强大的军队来攻打它,就好像豺狼追逐羊群一样,得到它的土地可以扩大国家的疆土,夺取它的财富可以使百姓富裕,使部队得到整编,不用损兵折将而他们就已经屈服了。

    攻克一国而天下各国不认为残暴,取尽蜀川的全部财物,而天下各国不认为贪婪,这样我们一出动军队而使名声、实利都得到收益,又享有禁止暴乱的好名声。

    如今攻打韩国,劫持天子,是很坏的名声,而未必能得到好处,又要担负不义的坏名声;而攻打天下所不愿意攻打的国家,危险啊!请让我陈述一下不能攻打韩国的理由:周王,是天下共同的宗王;齐国是韩国的盟国,周王自知将失去传国之宝九鼎,韩国自知将失去三川,两国必将共力同谋,依靠齐国、赵国的力量而向楚国、魏国谋求和解,拿鼎给楚国,拿地给魏国,大王是不能制止的。

    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

    不如攻打蜀国那样完满。”惠王说“:好!我听您的。”终于出兵攻打蜀国,当年十月,攻占了它,于是就平定蜀国,贬谪蜀王更改封号为蜀侯,而派陈庄出任蜀国相国。

    蜀属于秦国后,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足,而轻视诸侯。

    秦惠王十年,派公子华与张仪围攻魏国的蒲阳,降服了它。

    张仪劝说秦国把它归还魏国,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

    张仪趁机劝魏王说“:秦王对待魏国很宽厚,魏国不能以无礼相报。”魏国因此献出上郡、少梁,以答谢秦惠王。

    惠王任张仪做相国,把少梁改名夏阳。

    张仪出任秦国相国四年,正式拥立惠王为王。

    过了一年,张仪任秦国将军,夺取了陕邑,修筑了上郡要塞。

    此后两年,秦国派张仪与齐楚两国的国相在砫桑会谈。

    他从东回来,被免去了相国的职务,为了秦国他到魏国任相国,想让魏国先事奉秦国然后让诸侯仿效魏国。

    魏王不肯听张仪的建议。

    秦王发怒,攻打并夺取魏国的曲沃、平周,暗中又更厚待张仪。

    张仪感到很惭愧,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秦王。

    张仪留在魏国任相国四年魏襄王去世,哀王继位。

    张仪又劝说哀王,哀王不听从他的建议。

    于是张仪暗中让秦国攻打魏国。

    魏国与秦国交战,战败了。

    第二年,齐国又在观津打败魏军。

    秦国又再次攻打魏国,先打败了韩国申差的军队,斩杀八万将士,诸侯感到震惊和害怕。

    而张仪又劝魏王说“:魏国土地方圆不到千里,士兵不过三十万。

    四周地势平坦,就像车轴的中心,与诸侯四通八达,没有名山大川的阻隔。

    从新郑到魏国二百多里,战马奔驰,士兵行走,不用多大的力气就可到达。

    魏国南与楚国的边境相接,北与赵国的边境相接,东与齐国的边境相接,士兵守卫着四方,光是守卫边塞堡垒的士兵就不少于十万。

    魏国的地势,本来就是个战场。

    如果魏国南与楚国结盟而不与齐国结盟,那么齐国攻打它的东面;向东与齐国结盟而不与赵国结盟,那么赵国就会攻打它的北边;不与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它的西边;不与楚国亲善,那么楚国就会攻打它的南边,这就是所谓的四分五裂的形势啊!“况且诸侯合纵联盟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安全,使军队强大,名扬天下。

    如今主张合纵的人,想一统天下,相约为兄弟,在洹水之上宰杀白马,歃血为盟,来表示彼此坚守盟约。

    然而,就是同父母史记的亲生兄弟,尚且还有为钱财争夺的,而您还想依靠苏秦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谋略,是不可成功的也已经很清楚了。

    “大王不事奉秦国,秦国出兵攻打河外,占据卷地、衍地、燕地、酸枣,劫持卫国夺取阳晋,那么赵军不能南下支援魏国,赵军不能南下而魏军不能北上,魏军不能北上,合纵联盟的道路就断绝了,那么大王的国家想要不遭到危难是做不到的。

    秦国胁迫韩国进而攻打魏国,韩国惧怕秦国。

    秦、韩合为一体,那么魏国的灭亡,就会快得来不及坐下等待啊。

    这就是我所替大王忧虑的啊!“我替大王着想,不如事奉秦国。

    如果您事奉秦国,那么楚国、韩国一定不敢轻举妄动,没有楚、韩的忧患,那么大王就可高枕而卧了,国家就一定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

    “况且,秦国想要削弱的莫过于楚国,而能削弱楚国的莫过于魏国。

    楚国虽然有富足强大的名声而实际空虚,它的士兵虽然多,然而总是轻易地逃跑败退,不能够艰苦奋战。

    假如魏国发动全部兵力向南而攻打楚国,胜利是肯定的了,割让楚国而有利于魏国,使楚国亏损而归服秦国,转嫁灾祸,使自己的国家安宁,这是好事啊。

    大王如果不听从我的建议,秦国派出精锐的军队向东进攻,到那时您纵然想事奉秦国,恐怕还来不及呢。

    “况且,主张合纵的人,大多是些说大话、唱高调而很少可以信任的人,他们只是想游说一个国君而达到封侯的目的,所以天下游说之士没有不日夜激动地握紧手腕,瞪大眼睛,磨牙鼓舌来大谈合纵的好处,用来游说各国的国君。

    国君赞赏他们的辩术,被他们的游说所迷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我听说,羽毛虽短,但聚积多了,可以使船沉没;货物虽轻,但装载多了也可以折断车轴;众口一词,足能熔化金石;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毁灭骨肉至亲。

    所以希望大王审时度势拟定正确的策略,并且请准许我乞身引退离开魏国。”哀王于是就背弃纵约依靠张仪请求与秦国媾和,张仪回到秦国,又担任秦国的宰相。

    三年后,魏国又背弃秦国参与合纵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