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攻打魏国,夺取了曲沃,第二年魏国又事奉秦国。

    秦国要攻打齐国,齐、楚两国合纵相亲,于是张仪前往楚国出任楚国宰相。

    楚怀王听说张仪来,空出上等的宾馆,亲自安排他的住宿。

    说“:这是一个偏僻鄙陋的国家,您用什么来指教我呢?”张仪劝楚怀王说:“大王果真能听我的意见,就放弃盟约与齐国断绝关系,我请求秦王献出商於一带的土地六百里,让秦国的女子成为大王的侍妾,秦楚两国娶妇嫁女,永远成为兄弟之国,这是向北削弱齐国而向西有利于秦国,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楚王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他。

    群臣都来向楚王祝贺,惟独陈轸为他哀悼。

    楚王发怒说“:我不兴师动众就可以得到六百里的土地,大臣们都祝贺我,惟独您为我哀悼,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不是这样,在我看来商於的土地不可能得到,而齐秦两国可能联合起来,齐秦两国联合灾祸就一定降临了。”楚王说“:能说明理由吗?”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它有齐国的支持。

    如今放弃盟约,断绝与齐国的关系,那么楚国就孤立了。

    秦国为什么要贪图一个孤立无援的楚国,而给它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呢?张仪到了秦国,一定背弃大王。

    这样向北与齐国绝交,又从西方招致秦国的祸患,而两国的军队一定会一起打到楚国。

    我妥善地替大王谋划,不如喑中与齐国联合而表面与齐国断绝关系,并派人跟随张仪去秦国。

    假如秦国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断绝关系也不迟,不给我们土地那就暗合了我们的计谋。”楚王说“:希望陈先生闭嘴不要再说了,等我得到土地。”于是就把相印授予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给张仪。

    于是就与齐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废除了盟约。

    派遣一位将军跟随张仪同去秦国。

    张仪到了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从车上跌下来受了伤,三个月没有上朝。

    楚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因为我还没有彻底与齐国断绝关系吗?”于是就派勇士到宋国,借宋国的符节,到北边的齐国辱骂齐王。

    齐王大怒,折断符节而委屈自己与秦国媾和。

    秦齐结交后,张仪才上朝,对楚国的使臣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受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没有听说是六里。”使者回报楚王,楚王大怒,调动军队攻打秦国。

    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讲话了吗?攻打秦国不如反过来割让土地来贿赂秦国,与秦国合兵攻打齐国,这样我们割让土地给秦国,又从齐国夺过土地用以补偿,大王的国家还可以保存下去。”楚王不听从陈轸的意见,终于调动军队并派遣将军屈..攻打秦国。

    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杀死将士八万人,并杀死大将屈..,于是就夺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

    楚国又派出更多的军队来攻打秦国,到了蓝田,与秦军大战,楚军大败,于是楚国又割让两座城给秦国以求媾和。

    秦国要挟楚国,想得到黔中一带的土地,想用武关以外的土地来交换它。

    楚王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要得到张仪,情愿献出黔中一带的土地。”秦王想遣送张仪,口里又不忍说出来。

    张仪就请求前往。

    惠王说“:那楚王恼怒先生背弃奉送商於一带土地的许诺,这是存心要报复先生。”张仪说“:秦国强大楚国弱小,我与楚国大夫靳尚交好,靳尚能侍奉楚王的夫人郑袖,郑袖的话楚王都听从。

    况且我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国,楚王怎敢杀害我。

    假如杀我能为秦国得到黔中一带的土地,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于是张仪出使楚国,楚怀王等张仪一到就把他囚禁起来,准备杀死他。

    靳尚对郑袖说:“您知道您将被大王遗弃吗?”郑袖说“:为什么?”靳尚说“:秦王很钟爱张仪而必定要把他从囚禁中解救出来,如今将要用上庸六个县的土地贿赂楚国,把美女嫁给楚王,把宫中能歌善舞的女子作为陪嫁。

    楚王看重土地,必然会尊重秦国,秦国的美女一定会受到楚王的宠爱而尊贵,夫人却会遭到遗弃了,不如替他讲情,把他放出来。”于是郑袖日夜对怀王说“:作为臣子各为其主。

    如今土地没有交给秦国,而秦国派遣张仪来,这就是极看重大王了。

    大王还没有还礼而要杀死张仪,秦王必定大怒而攻打楚国。

    我请求让我们母子一起迁移到江南去,不要让我们成为任秦国宰割的鱼肉。”怀王听了很后悔,赦免了张仪,像过去那样厚礼款待他。

    史记张仪被放出来不久,还没有离去,听到苏秦已经死了,就劝楚王说:“秦国的疆土占了天下的一半,兵力可以抵挡四方的国家,黄河如带穿过,四边修设险塞可以固守。

    勇武之士一百多万,兵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堆积如山。

    法令严明,士兵安于赴难乐于战死,国君贤明威严,将帅智勇双全,即使没有出兵,他们的声威就能席卷险要的常山,必定折断天下的脊梁,天下后臣服的国家将先灭亡。

    况且,那些主张合纵的人,无异于驱羊群去攻击猛虎,绵羊不能抵挡猛虎是很明显的。

    如今大王不依附猛虎而去依附群羊,我私下认为大王的策略错了。

    “当今,天下的强国,不是秦国就是楚国,不是楚国就是秦国,两国互相征战,他们势不两立。

    大王不依附秦国,秦国派兵占据宜阳,韩国的土地就会阻塞不通。

    出兵河东,夺取城皋,韩国必然要到秦国称臣,魏国就会闻风而动。

    秦国攻打楚国的西边,韩魏攻打楚国的北边,那么,楚国的江山怎么能不危险?“况且,主张合纵的人聚集一群弱小的国家来攻打最强大的国家,不估计敌方的力量而轻易征战,国家贫穷而多次发动战争,这是使国家危亡的策略。

    我听说,兵力比不上别的国家就不要挑战,粮食比不上别的国家充足就不要打持久战。

    那些主张合纵的人,粉饰言辞,虚妄空谈,抬高他们的国君的节行,只说对国君有利的,不说对国君有害的,突然招致秦国的祸患,就来不及应付了。

    因此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秦国西有巴郡、蜀郡,用大船装载粮食从汶山出发,顺江而下,到楚国三千多里。

    两船相并装载士兵,一只船可装载五十人和三个月的粮食,顺流而下,一天可行三百多里,路程虽远,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不到十天就可到达扌干关。

    扌干关形势吃紧,那么边境以东都将据城守御了,黔中、巫郡将不再属大王所有了。

    秦国发动军队开出武关,向南边进攻,那么楚国的北部区域就被切断,秦国攻打楚国,三个月内就可以造成楚国的危难,而楚国等待各国诸侯来援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这种形势根本就来不及了。

    您依靠弱小的国家的救援,而忘了强大秦国的祸患,这就是我替大王担忧的缘故啊。

    “大王曾经与吴军作战,打了五次胜了三次,阵地上的士兵死光了。

    楚军在偏远的地方守卫着新占领的城池,可幸存下来的百姓却太苦了。

    我听说功业太大的国君容易遇到危险,而百姓太疲惫困苦就会怨恨国君。

    如果据守着容易遭到危险的功业去违背强大秦国的心意,我私下为大王感到危险。

    “况且,秦国之所以十五年不出兵函谷关攻打齐、赵两国,是因为秦国在暗中策划并吞天下的雄心。

    楚国曾经给秦国造成灾乱,在汉中交战,楚军没有获胜,列侯执皀的官员战死了七十多人,于是失掉了汉中。

    楚王大怒,发动军队袭击秦国,在蓝田交战。

    这就是所说的两虎相斗啊。

    秦楚两国互相攻击,而韩、魏两国却以完整的国力从后边进攻,再也没有比这更危险的计策了。

    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如果秦国派兵攻打魏国的阳晋,必然像锁住天下的胸膛一样。

    大王发动全部兵力来攻打宋国,不到几个月宋国就可攻克,攻克宋国然后挥师向东进发,那么泗水流域的众多诸侯将都归大王所有了。

    “游说天下而最信守合纵相亲、最坚守盟约的是苏秦。

    苏秦被封为武安君,出任燕国宰相,就暗中与燕王谋划攻占齐国并且分割它的土地;假装在燕国获罪逃亡到齐国,齐王接纳了他并封他为宰相。

    过了两年才发觉,齐王大怒,在集市上把苏秦五马分尸。

    凭一个狡诈的苏秦,而想要经营天下,使诸侯成为一体,很明显那是不能成功的。

    “如今秦国与楚国边境地界相接,本来应该是亲近的国家。

    大王果真能听从我的意见,我请求派秦国的太子到楚国做人质,楚国的太子到秦国做人质,请让秦国的美女嫁给大王做侍奉大王的侍妾,进献大王有一万户百姓的城邑,作为供给大王汤沐的地方,永远成为兄弟邻邦,终身不互相攻打。

    我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于是楚王虽然已经得到了张仪,但又要重新拿出黔中一带的土地给秦国,想答应张仪的建议,屈原说:“从前大王被张仪欺骗,张仪到了,我以为大王会把他用鼎镬煮死。

    今天大王不但释放他不忍杀死他,还听信他的虚妄邪说,这可不行。”怀王说“:答应张仪的建议而保住黔中一带的土地,这是一件美好而又有利的事情。

    答应了又背弃他,不行。”所以终于还是答应了张仪的建议,与秦国亲善。

    张仪离开楚国,趁此机会到韩国,劝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百姓居住山区,耕种的粮食,不是麦而是豆,百姓吃的大都是豆子饭、豆子汁。

    一年没有收成,百姓就连糟糠这样低劣的食物都不够吃。

    土地纵横不过九百里,没有储存两年的粮食。

    估计大王的士兵,全数不过三十万人,还包括那些勤杂兵在其中。

    除去戍守边界上的驿亭,屏障要塞的士兵,现有的军队,不过二十万罢了,而秦国的武装士兵一百多万,兵车千辆,战马万匹,那勇猛的士兵跳跃前奔,不戴头盔,一手捂着面容,一手握铁戟愤怒地直扑敌阵的,多到没法计算。

    秦国战马精良,奔驰起来前蹄扬起,后蹄腾空,一跃就是两丈多远的骏马,多得数不清。

    山东六国的士兵,戴着头盔,穿着铠甲会合作战,秦国的士兵却甩掉铠甲赤膊上阵扑向敌人,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擒住俘虏。

    秦国的士兵与山东六国的士兵相比,犹如勇士孟贲与懦夫;用巨大的威力压下去,犹如勇猛的大力士乌获压迫婴儿。

    用孟贲、乌获这样的勇士来攻打不屈服的弱国,无异于把千钧的重量压在鸟蛋上,必然没有幸存的希望了。

    “那些诸侯大臣们不估计自己的土地少,而听从主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他们结党营私,互相掩饰,都振奋地说:‘听从我的计策可以称霸天下。

    ’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从片刻的游说,贻误君王,没有比这种错误更严重的了。

    “如果大王不事奉秦王,秦国派兵占据宜阳,切断韩国的土地,向东夺取成皋、荥阳,那么鸿台的宫殿、桑林的林苑就不再属大王所有了。

    如果阻塞了成皋,切断了土地,那么大王的国家就被分割了。

    先事奉秦国的就安全,不事奉秦国的就危险。

    制造了祸患而想得到吉祥的回报,计谋浅陋而结怨深重,背弃秦国而服从楚国,纵然想不灭亡,那也是不可能的。

    史记“所以我替大王考虑,不如帮助秦国,秦国所希望的没有比削弱楚国更重要的,而能削弱楚国的没有比得上韩国的。

    并不是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韩国的地理形势所决定的。

    如今大王如果向西事奉秦国而攻打楚国,秦王一定高兴。

    攻打楚国在它的土地上得到利益,转移祸害而又能取悦秦国,没有比这更有利的计策。”韩王听从张仪的计策。

    张仪回报秦王,秦王封赏给张仪五座城邑,封号称为武信君。

    派张仪向东方游说齐盡王说:“天下强大的国家没有超过齐国的,大臣及父兄兴旺发达,富裕安乐。

    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的人,都只是为了短暂的欢乐,不顾长远的利益。

    主张合纵游说大王的人,一定会说‘齐国西有强大的赵国,南有韩国与魏国。

    齐国,是背靠大海的国家,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士兵勇敢,纵然有一百个秦国,对付齐国也将无可奈何。

    ’大王认为他们的说法高明而不去考虑实际情况。

    主张合纵的人结党营私,没有不认为合纵是可行的。

    我听说,齐国与鲁国三次打仗而鲁国三次获胜,国家随后就灭亡了,虽然有战胜国的名声,却有国家灭亡的现实。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如今秦国与齐国,就像齐国与鲁国一样。

    秦国、赵国在河漳之上交战,两次交战赵国两次战胜秦国。

    四次交战后,赵国战死的士卒几十万,仅仅保住了邯郸,虽然有战胜的名声但国家却已经残缺不全了。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

    “如今秦国楚国嫁女娶妇,结为兄弟国家。

    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到渑池拜会秦王,割让河间来事奉秦国,秦国就会驱赶韩国、魏国攻打齐国的南方,发动赵国全部的军队渡过清河,直取博关,临..、即墨就不属大王所有了。

    国家一旦被攻打,纵然想事奉秦国,也不可能了。

    因为这个缘故希望大王仔细考虑。”齐王说:“齐国偏僻闭塞,处于东海边上的边远地区,不曾听到过有关国家长远利益的计谋。”就答应了张仪的建议。

    张仪离开齐国后,又向西游说赵王说“:敝国的秦王派我给大王献上不高明的计策。

    大王率领天下诸侯来排斥秦国,秦兵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大王的声威布满山东各国,敝国惊恐惧怕,屈服不敢妄动,整治军装、磨砺武器,修治兵车战马,练习跑马射箭,努力种地,贮存粮食,守防在四方边境之内,愁苦畏惧地生活,不敢轻举妄动,惟恐大王有意深责敝国的过失。

    “如今凭借大王的威力,秦国已经攻克了巴蜀,吞并了汉中,占领了东周、西周,搬走了九鼎传国之宝,据守在白马渡口。

    秦国虽地处偏僻边远的地方,然而心里压抑着愤怒的时间太长了。

    如今秦国有一队残兵败将,驻扎在渑池,打算渡过黄河,跨越漳河,占据番吾,与贵军相会在邯郸城下,希望在甲子这一天与贵军交战,来效法武王伐纣的旧事,所以秦王很郑重地派我先来敬告大王及其左右亲信。

    “大王之所以信赖合纵的原因,是依靠苏秦。

    苏秦迷惑诸侯,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想反对齐国,而自己让人在集市上五马分尸。

    天下诸侯不可能统一也已经很明显了。

    如今楚国与秦国结为兄弟国家,而韩国、魏国已向秦国臣服,成为东方的属国,齐国献出盛产鱼盐的地方,这就等于切断了赵国的右臂。

    断了右臂与人争斗,失去同党而孤立无援,想要国家不危险,怎么可能得到呢?“如今,秦国派出三支军队:一支军队堵塞午道,通知齐国让他们发动军队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之东;一支军队驻扎在成皋,驱使韩军、魏军到黄河以外驻扎;一支军队驻扎在渑池。

    相约四国的军队为一体进攻赵国,攻破赵国,一定是四周瓜分它的土地。

    因此我不敢隐瞒真实情况,先来奉告大王及左右亲信。

    我私下替大王考虑,不如与秦王在渑池相会,面对面亲口约定,请求按兵不动,不要进攻。

    希望大王决定计策。”赵王说:“先王在世的时候,奉阳君独揽大权,控制时势,欺骗蒙蔽先王,独自把持朝政,我还居住深宫从师学习,没有参与国家大事谋划。

    先王抛弃群臣谢世时,我还年轻,继承君位的时间也不长,心里本来就怀疑这种做法,认为合纵联盟不事奉秦国,不是国家的长远利益。

    于是我打算改变意愿,去掉疑虑,割让土地事奉秦国以谢往日的罪过,我刚准备车马前往,正遇上听到您高明的训示。”赵王答应张仪建议,张仪才离开赵国。

    张仪北上到了燕国,游说燕昭王说:“大王所最亲近的莫过于赵国。

    从前赵襄子曾经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代王为妻,想吞并代国,与代王约定在句注要塞会晤。

    命令工匠作了一个金斗,加长它的斗柄,让它可以用来击伤人,赵王与代王喝酒,暗中告诉厨师说:‘等酒喝到正酣时,送上热羹,趁机倒过斗柄来击毙他。

    ’于是当赵王与代王喝得正酣时,送上热羹,厨师趁上金斗之机,反过斗柄击伤代王,并且杀死他,代王脑髓流了一地。

    他的姐姐听说这件事后,就磨快了簪子自杀了。

    所以至今还有一座名叫摩簪的山。

    代王被刺的事,天下没有不知的。

    “赵王暴戾狠毒,不认六亲,大王是有明智见解的人,还认为赵王可以成为亲近的人吗?赵国发动军队攻打燕国,两次围困都城而劫持大王,大王还要割让十座城来谢罪。

    如今赵王已经到渑池朝见秦王,献河间来事奉秦国。

    如今大王不事奉秦国,秦国发动武装部队直下云中、九原,驱使赵国而攻打燕国,那么易水、长城就不属大王所有了。

    “再说,如今的赵国与秦国的关系就好比郡与县一样,不敢轻易发兵攻打别国。

    如今,如果大王事奉秦国,秦王必然高兴,赵国不敢轻举妄动,这就形成西边有强秦的援助,而南边却没有齐国、赵国的祸患的形势,因此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个问题。”燕王说“:我生活在落后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的人即使是大男子汉也仅仅只像婴儿,不可能从他们的言论中求得正确的策略。

    如今幸蒙尊贵的客人前来指教,请让我向西事奉秦国,献出恒山脚下的五座城池。”燕王听信了张仪的意见。

    张仪回报秦王,还没到咸阳秦惠王就逝世了,武王即位。

    武王从作太子时起就不喜欢张仪,即位以后,大臣们不少人在武王面前说张仪的坏话,他们说:“张仪不守信用,反复无常,出卖国家来求得国君的恩宠。

    秦国一定要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耻笑。”诸侯听说张仪与武史记王感情上有裂痕,都背弃了连横政策,又恢复了合纵联盟。

    秦武王第一年,大臣们日夜不停地中伤张仪,而齐国又派人来责备他。

    张仪害怕被杀,就趁机对秦武王说:“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计策,希望进献给大王。”武王说“:怎么办?”张仪回答说“:替秦国的江山着想,只有东方发生大的变故,大王才可能多割得土地。

    现在听说齐王很憎恶我,只要我所在的地方,一定会发动军队攻打。

    所以我希望让我这个没出息的人到魏国去,齐国必然发动军队攻打魏国。

    魏国、齐国的士兵在城下混战不休双方都无法回师离去,大王趁这个间隙攻打韩国,打进三川,军队开出函谷关不需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逼近周都,周天子必定会献出祭器。

    大王可以挟持天子,掌管各国的地图户籍,这是称王天下的大业。”秦王认为他说得对,就准备兵车三十辆,送张仪到魏国。

    齐国果然发兵攻打它。

    梁哀王很害怕。

    张仪说“:大王不要担心,我去让齐国罢兵。”就派他的门客冯喜到楚国,借用楚国的使臣到齐国,对齐王说:“大王很憎恨张仪。

    虽然如此,但大王让张仪在秦国有所依托,也是很厚待他的!”齐王说:“我憎恨张仪,张仪所在的国家,我一定发兵攻打它,我怎么让张仪有所依托呢?”回答说:“这就是大王让张仪有所依托。

    张仪离开秦国时,本来与秦王约定说:‘替大王着想,必须让东方有大的变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

    如今齐王非常憎恨我,我到什么地方,齐王就一定要攻打什么地方。

    所以,我希望让我这个没有出息的人到魏国去,齐国一定会攻打它。

    齐魏两国的士兵在城下混战不休双方都无法回师离去。

    大王趁这个间隙攻打韩国,打进三川,军队开出函谷关不需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逼近周都,周天子必定会献出祭器。

    大王可以挟持天子,掌管各国的地图户籍,这是称王的大业。

    ’秦王认为他说得对,就准备兵车三十辆,送张仪到魏国去。

    如今张仪到了魏国,大王果然攻打它,这是大王内使国家疲惫困乏,外攻打自己的盟国,广泛地树立敌人,祸患累及自身,却让张仪得到秦王的信任。

    这就是我所说的‘使张仪有所依托’。”齐王说:“说得好!”就停止了攻打魏国的战争。

    张仪任魏国宰相一年,在魏国去世。

    陈轸,是游说的谋士。

    和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都被秦王看重而显贵,两人争夺秦王的宠幸。

    张仪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用贵重的礼物随便来往于秦楚之间,应当为国家的外交效力,如今楚国并没有对秦国友好而只是对陈轸友好,可见陈轸为自己打算多为大王打算少。

    而且陈轸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为什么没听说呢?”大王对陈轸说“:我听说先生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事吗?”陈轸说“:是的。”秦王说“:张仪的话果然可信。”陈轸说“:不仅仅是张仪知道这件事,就连过路的行人都知道这件事。

    从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国君天下国君都争着要他做臣子;曾参孝敬他的双亲而天下做父母的都希望他能做自己的儿子。

    所以被出卖的奴仆侍妾不等走出里巷就卖掉了,因为都是好奴仆;被遗弃的妻子还能在本乡本土嫁出去,因为都是好女人。

    如今陈轸如果不忠于大王,楚国又凭什么认为陈轸忠心呢?忠心耿耿还要被遗弃,陈轸不去楚国,又到哪里去呢?”秦王认为他的话说得对,就很好地对待他。

    陈轸在秦国整整过了一年,秦惠王终于任张仪做宰相,而陈轸就投奔了楚国。

    楚国没有重用他,而派陈轸出使秦国。

    陈轸路过魏国,想要见见犀首。

    犀首谢绝不见。

    陈轸说:“我有事才来,您不见我,我要走了,不能等到他日。”犀首就接见了他。

    陈轸说“:您怎么喜欢喝酒呢?”犀首说“:没事干。”陈轸说“:我让您有很多事干,可以吗?”犀首说:“怎么办?”陈轸说:“田需邀约诸侯合纵相亲,楚王怀疑他,不相信,您可对魏王说‘:我与燕赵两国的国君有老交情,多次派人来说:闲着没事为什么不互相见见面?希望我去晋见他们的国君。

    ’魏王必然答应你去。

    您不必多要车辆,只要三十辆车摆在庭院里,公开说到燕国、赵国去。”燕国、赵国的外交官员听到这个消息,驱车急驶回报他们的国君,派人迎接犀首。

    楚王听说这事后大发雷霆,说:“田需与我相约,而犀首却到燕国、赵国去,是欺骗我呀。”楚王很恼怒不再理田需合纵的事。

    齐国听说犀首到北方去,派人把国家的政事托付给他。

    犀首于是就到齐国去了,从此三国宰相的事务,都由犀首决断,陈轸就回秦国去了。

    韩国与魏国互相攻打,整整一年不能停止。

    秦惠王想调解他们,问左右亲信,左右亲信有的说调解好,有的说不调解好,秦惠王不能决断此事。

    陈轸正巧回到了秦国,惠王说:“先生离开我到楚国去,也会想我吗?”陈轸回答说:“大王听说过越国人庄舄吗?”惠王说“:没听说过。”陈轸说“:越人庄舄在楚国做官做到了执皀的爵位,不久生了病,楚王说‘:庄舄本是越国一个地位卑微的人,如今在楚国官做到了执皀的爵位,荣华富贵了,不知他还思念越国不?’中谢回答说‘:凡是人思念故乡,都是在他生病的时候。

    如果他思念越国就会操越国的口音,不思念越国就会操楚国的口音。

    ’派人前去偷听庄鱁是操的越国口音。

    如今我虽然被遗弃跑到楚国,怎么会不操秦国的口音呢?”惠王说:“好。

    现在韩、魏两国相征战,整整一年不停止,有的说调解好,有的说不调解好,我不能决断,希望先生在替您的国君出谋划策之余,也替我想个计策。”陈轸回答说“:也曾有人把卞庄子刺虎的事讲给大王听吗?庄子想刺杀老虎,旅店有个小子阻止他,庄子说‘:两只老虎正在吃牛,吃得香甜的时候一定会争夺,争夺就一定会打起来,打起来大的就会受伤,小的就会死,追逐受伤的刺死它,一次行动果然就获得刺死双虎的功劳。

    ’如今韩、魏两国争战,整整一年不解散,这样必然是大国受损伤,小国将灭亡,追逐受伤的国家攻打它,一次行动一定会获得两次胜利的战果。

    这就与庄子刺虎是一样的事啊!我为自己的国君谋划与大王谋划有什么不同?”惠王说“:讲得好!”终于没有调解。

    大国果然受到损伤,小国面临灭亡,秦国发兵讨伐它们,大大地战胜了它们,这是陈轸的计策呀!犀首,是魏国阴晋人,名衍,姓公孙氏。

    与张仪关系不好。

    张仪为了秦国的利益到魏国去,魏王任张仪为宰相。

    犀首认为对自己不利,所以派人对韩公叔说:“张仪已经让秦魏联合了,他扬言说:‘魏国进攻南阳,秦国进攻三川。

    ’魏王看重张先生的原史记因,是想得到韩国的土地。

    再说韩国的南阳已经被占领,先生为什么不稍稍委托给公孙衍一些政事,让他到魏王面前请功?那样秦国和魏国的交往就可停止了。

    既然如此,魏国一定为谋取秦国而放弃张仪,结交韩国而任公孙衍为宰相。”公叔认为有利,因此把政事委托给犀首,让他请功。

    魏王果然任他为宰相。

    张仪离开了魏国。

    义渠君到魏国朝拜魏王。

    犀首听说张仪重新任宰相后,忌恨他。

    犀首就对义渠君说:“您的国家道路遥远,今日别后不容易再来朝见,请让我告诉您一件事情。”他说:“中原各国共同讨伐秦国,那么秦国就会派轻装的使臣奉上贵重的礼物事奉您的国家。”此后,楚、魏、齐、韩、赵五国共同攻打秦国,正赶上陈轸对秦王说“:义渠君,是蛮狄的贤君,不如用重礼贿赂他来安抚他的心志。”秦王说:“好。”就拿锦缎一千匹、美女一百名送给义渠君。

    义渠君与大臣们商量说“:这就是公孙衍告诉我的情景吗?”就发兵袭击秦国,在李伯城下大败秦军。

    张仪死后,犀首到秦国任了宰相。

    曾经佩带着五个国家的相印,担任合纵的首领。

    太史公说:三晋之地多有权变之士,那些谈论合纵连横强秦的大多是三晋人氏。

    张仪的行事超过苏秦,然而世人却厌恶苏秦,这是因为苏秦先死,而张仪宣扬暴露苏秦的短处,来维护自己的主张,促成连横的成功。

    总而言之,这两人真是能使诸侯倾危的人士啊!樗里子甘茂列传樗里子,名叫疾,是秦惠王同父异母的弟弟。

    其母是韩国人。

    因为樗里子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秦国人都称他是“智囊”。

    秦惠王八年(前330),封樗里子为右更,派他率兵攻打魏国的曲沃,他驱逐了那里所有的人,占领了城池,将曲沃周围的土地全部并入了秦国。

    秦惠王二十五年(前313),秦王命他为将军攻打赵国,俘虏了赵国将军庄豹,拿下了蔺邑。

    第二年,他又协助魏章攻打楚国,打败楚将屈丐,夺取了汉中。

    秦王赐封他为严君。

    秦惠王死后,太子武王即位,驱逐了张仪和魏章,任命樗里子和甘茂为左右丞相。

    秦武王派甘茂攻打韩国,一举攻下宜阳,同时派樗里子率领百辆战车进抵周朝都城。

    周王派士兵列队迎接樗里子,对他甚是恭敬。

    楚王得知后十分气愤,便责骂周王,认为他不应当这样敬重秦国的不速之客。

    游腾便替周王劝说楚王道“:从前知伯攻打仇犹时,曾用赠送大车的方法,让军队跟在大车的后面,结果消灭了仇犹。

    仇犹为什么失败呢?就是因为知伯让他失去戒备之心啊。

    齐桓公攻打楚国时,声称是讨伐楚国,实际上是想偷袭蔡国。

    当今的秦国如狼似虎,派樗里子率百辆战车进入周都,居心叵测。

    周王是以仇犹、蔡国的教训来看待这件事的,因此派手持长戟的兵卒位于前面,命佩带强弓的军士列在后面,表面说是护卫樗里子,实际上是把他看管起来,以防意外。

    再说,周王怎能不担忧周朝的天下呢?恐怕一旦亡国也会给大王您带来麻烦。”楚王听后才转怒为喜起来。

    秦武王死后,昭王即位,樗里子更加受到敬重了。

    昭王元年(前306),樗里子率兵攻打蒲城。

    蒲城的官员十分恐慌,便求胡衍出主意。

    胡衍便出面替蒲城官员求情,对樗里子说:“你攻打蒲城,是为了秦国,还是为了魏国?如果是为了魏国,那倒不错;如果是为秦国,则未必有利可图。

    因为卫国之所以成为一个国家,就是由于有蒲城存在。

    现在您攻打它势必迫使它归附魏国。

    魏国失去了西河之外的城池却无法夺回来,原因就在于兵力薄弱。

    现在您攻打蒲城使卫国并入魏国,魏国就会强大起来。

    魏国强大之日,也就是贵国所占西河之外城池的危险之时。

    况且,秦昭王要察看您的此次行动,若有害于秦国而让魏国得利,秦昭王定要拿您问罪。”樗里子听后说“:那该怎么办呢?”胡衍趁机说“:您放弃攻打蒲城的打算,我试着替您到蒲城说说这个意思,让卫国国君不忘您给予他的恩德。”樗里子说:“好吧!”胡衍回蒲城后,就对那个官员说“:樗里子已经知道蒲城困厄的实情了,他声言一定要拿下蒲城。

    不过,我胡衍能让他放弃蒲城,不再进攻。”蒲城长官十分恐惧,听了胡衍的话,像是见到了救星,对他拜了又拜连声说:“求您施恩救我们。”于是献上黄金三百斤,又表示说“:秦国军队若真的撤退了,我一定把您的功劳报告给卫君,让您享受国君一样的待遇。”因此,胡衍从蒲城得到重金而使自己在卫国成了显贵。

    这时,樗里子已解围撤离了蒲城,回兵去攻打魏国城邑皮氏,皮氏没投降,樗里子只好撤离了。

    昭王七年(前300),樗里子死了,葬在渭水南边章台之东。

    他临终前预言说“:一百年之后,这里会有天子的宫殿夹着我的坟墓。”樗里子的家在昭王庙西边渭水之南的阴乡樗里,因此人们称之为樗里子。

    到了汉朝兴起时,所建的长乐宫就在坟墓的东边,而未央宫就在他坟墓的西边,武库正对着他的坟墓,正如他所预言的那样。

    秦国人有句谚语说:“力气大要数任鄙,智谋多要算樗里。”甘茂,是下蔡人。

    曾在下蔡的史举先生手下做事,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

    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得以拜见秦惠王。

    秦惠王接见后,对他印象挺好,就派他带兵,去帮助魏章夺取汉中地区。

    惠王死后,武王即位。

    当时张仪、魏章已离开秦国,跑到东边的魏国去了。

    不久,秦公子蜀侯火军和他的辅相陈壮谋反,武王就派甘茂去平定蜀地。

    甘茂平定叛乱返回秦国后,武王就升他作左丞相,樗里子作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前308),武王对甘茂说“:我有个心愿,想乘垂帷挂幔的车子,经过三川之地,去看看周朝都城,即使死了也算心满意足了。”甘茂心领神会,就说“:请允许我到魏国,联合魏国攻打韩国,请大王允许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武王答应了甘茂的请求。

    甘茂到魏国后,就对向寿说:“您回去,把出使的情况报告给武王,就说‘魏国听从我的主张,但我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韩国’。

    事情办成了,功劳全归您。”向寿回到秦国,把史记甘茂的话报告给武王,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

    甘茂抵达息壤,武王问他先不攻打韩国的原因。

    甘茂答道“: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已经很久了。

    名义上叫县,其实相当于郡。

    现在大王离开自己所凭据的几处险要关隘,远行千里去攻打它们,取胜的困难很大。

    从前,曾参住在费邑,鲁国有个与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其母正在织布,听到这话仍神情自若地继续织布。

    不一会,又有一个人告诉他的母亲‘曾参杀了人’,他母亲仍神情安定,织布不停。

    又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告诉他母亲‘曾参杀了人’,他母亲就扔下织布的梭子,离开织布机,翻墙逃走了。

    凭着曾参的贤德与他母亲对他的了解,有三个人怀疑他,还使他母亲真的害怕他杀了人。

    现在我的贤能比不上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及曾参的母亲信任曾参,可是怀疑我的决非三个人,我惟恐大王也像曾母投杼一样,听了谗言怀疑我啊。

    当初,张仪在西边兼并巴蜀的土地,在北面扩大了西河之外的疆域,在南边夺取了上庸,天下人并不因此赞扬张仪,而是认为大王贤能。

    魏文侯让乐羊带兵攻打中山国,打了三年才攻下中山。

    乐羊回到魏国论功请赏,魏文侯却把一箱子告发信拿给他看。

    吓得乐羊一连两次行跪拜大礼说‘:打下中山并非我的功劳,全凭主上的威力啊。

    ’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

    樗里子和公孙..二人会以韩国国势强壮为理由来同我争辩攻韩的利弊,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这样就会造成大王欺骗魏王而我将遭到韩相公仲侈怨恨的结果。”武王说:“我不会听他们的,请让我跟您盟誓。”终于让丞相甘茂统兵攻打宜阳。

    攻打了五个月仍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果然提出反对意见。

    武王召甘茂回国,打算退兵不攻了。

    甘茂说“:息壤就在那里,您可不要忘记..”武王说:“我记得此事。”于是调集了全部兵力,让甘茂进攻宜阳,杀敌六万人,终于占领了宜阳。

    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求和。

    武王终于通过了三川之地到了周都,最后死在那里。

    武王的弟弟即位,即秦昭王。

    昭王的母亲宣太后是楚国人。

    楚怀王由于怨恨从前秦国在丹阳打败楚国的时候,韩国坐视不救,就领兵围攻韩国雍氏。

    韩王派公仲侈到秦国来告急求救。

    秦昭王刚即位,太后又是楚国人,所以不肯出兵救援。

    公仲侈就请甘茂想办法。

    甘茂便替韩国向秦昭王进言说“:公仲侈正是因为期望得到秦国的援助,所以才敢于抵抗楚国。

    眼下雍氏被围攻,秦军不肯下崤山救援,公仲侈将会仇视秦国而不来朝见了。

    韩公叔也将会让韩国向南同楚国联合,楚国和韩国一旦联合成为一股力量,魏国就不敢不听从他们的摆布。

    由此看来,攻打秦国的形势就会形成了。

    依您看坐等别人进攻与主动进攻别人相比,哪样有利?”秦昭王说:“我明白了。”于是就让军队下崤山去救韩国。

    楚国军队随即撤离。

    秦王让向寿去平定宜阳,同时派樗里子和甘茂去攻打魏国皮氏。

    向寿,是宣太后娘家的亲戚,与昭王从少年时就很要好,所以被昭王重用。

    向寿先到了楚国,楚王听说秦王很重视向寿,便优待向寿。

    向寿替秦国驻守宜阳,准备据此攻打韩国。

    韩相公仲侈派苏代对向寿说“:野兽被围困急了是能撞翻猎人车子的。

    您攻破韩国,虽使公仲侈受辱,但公仲侈仍可收拾韩国局面再去事奉秦国,他会自认为一定可以得到秦国的封赐。

    现在您把解口送给楚国,又把杜阳封给小令尹,使秦、楚交好。

    秦楚联合,无非是再次攻打韩国,韩国灭亡无疑。

    韩国一灭,公仲侈必将亲自率领他的私家徒隶去顽抗秦国。

    因此,希望您三思而行。”向寿说“:我联合秦、楚两国,并不是对付韩国的,你替我把这个意思向公仲侈申明,告诉他秦国与韩国是可以合作的。”苏代回答道:“我愿意向您进一言。

    人们说尊重别人所尊重的东西,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秦王亲近您,比不上亲近公孙..;秦王赏识您的智慧才能,也比不上赏识甘茂。

    可如今这两个人都不能直接参与国家大事,而您却独能与秦王一道对秦国大事作出重大决策,原因何在呢?在于他们各有使自己失去信任的地方啊。

    公孙..偏向韩国,而甘茂偏袒魏国,所以秦王不信任他们。

    现在秦国与楚国争强,而您却偏爱楚国,这是与公孙..、甘茂走的同一条路。

    您靠什么来与他们区别开呢?人们都说楚国是个善于权变的国家,您一定会在与楚国结交上栽跟头,这是自惹麻烦。

    您不如与秦王共商对付楚国权变的大计,与韩国友善而防备楚国,这样就无忧患了。

    韩国与秦国交好必定先把国家大事交给公孙..,听从他的安排,尔后会把国家托付给甘茂。

    韩国是您的仇敌,如今您提出与韩国友好而防备楚国,这就是外交结盟不避仇敌啊。”向寿说:“是这样,我是很想与韩国合作的。”苏代答道:“甘茂曾答应公仲侈把武遂还给韩国,让宜阳的百姓返回宜阳。

    现在您一味想收回武遂,很难办到。”向寿说:“既然如此,那该怎么办呢?武遂就不能得到了?”苏代说“:您为什么不借助秦国的威力,替韩国向楚国索回颍川呢?颍川是韩国的寄托之地,您若能索要到它,就是在楚国推行您的政令,而借楚国的地盘让韩国感激您。

    您若索要不到它,导致韩楚两国怨仇未解,韩国就会力争依附秦国。

    秦楚两国争雄,您一点一点地责备楚国来促使韩国亲近您,对秦国会很有利。”向寿听了,权衡得失,一时下不了决心,便顺口说道“:怎么办好呢?”苏代立即答道“:这是件好事啊。

    甘茂想要借魏国的力量去攻打齐国,公孙..打算靠韩国的势力去攻打齐国。

    现在您有夺取宜阳之功,又得到楚韩两国的信任并使它们安定下来,进而再讨伐齐、魏两国的罪过,这样做,公孙..和甘茂的如意算盘落空,他们在秦国的权势也会进一步削弱了。”甘茂终于向秦昭王提出,把武遂归还给韩国。

    向寿和公孙..两人极力反对,但没有成功。

    向寿和公孙..因此怨恨甘茂,常在昭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

    甘茂害怕了,便停止攻打魏国的蒲阪,乘机逃亡而去。

    樗里子与魏国和解,撤兵作罢。

    甘茂逃出秦国跑到齐国,路上巧遇苏代。

    当时,苏代正替齐国出使秦国。

    甘茂说“:我在秦国获罪,为避不测逃了出来,现尚无容身之地。

    我听说贫家女和富家女在一起搓麻线,贫家女说:‘我无钱买蜡烛,而您的烛光幸好富余,请您分给我一点剩余的光亮,这无损于您的照明,却能使我同您一样享用烛光带来的方便。

    ’现在我身处困境,而您正要出史记使秦国,大权在握。

    我的妻儿尚在秦国,希望您能分点余光救济一下他们。”苏代答应了他的请求。

    便出使到秦国。

    完成任务后,苏代借机劝说秦王道:“甘茂,非等闲之辈。

    他在秦国居住多年,连续三代受到重用,从..塞至鬼谷,全部地形何处险要何处平坦,他都了如指掌。

    如果他依靠齐国与韩国、魏国约盟联合,反过来图谋秦国,对秦国可不利呀。”秦王说:“既然这样,那该怎么办呢?”苏代说“:大王不如送他更加贵重的礼物,给他更加丰厚的俸禄,把他迎回来,假使他回来了,就把他安置在鬼谷,终身不准他离开那里。”秦王说“:好。”随即赐给甘茂上卿官位,并派人带着相印到齐国迎接他。

    甘茂执意不回秦国。

    苏代便对齐盡王说“:甘茂是个贤士,秦国今赐他上卿官位,带着相印来迎接他了。

    但甘茂感激大王的恩赐,乐意做大王的臣下,因此推辞秦王的迎请不愿回去。

    现在大王您拿什么来礼遇他呢?”齐王说“:好。”便马上安排甘茂作上卿,把他留在了齐国。

    秦国闻讯后,也立即免除了甘茂全家的赋税徭役来同齐国竞争,收买甘茂。

    齐国派甘茂出使楚国,楚怀王刚与秦国通婚结亲,与秦国十分要好。

    秦王听说甘茂正在楚国,就派人对楚王说:“希望您能把甘茂送回秦国。”楚王向范..询问“:我想在秦国安排个丞相,您看谁合适?”范..回答说:“我能力不够,看不准谁合适。”楚王说“:我打算让甘茂去任丞相,合适吗?”范..答道:“不合适。

    那个史举,是下蔡的城门看守,大事不能侍奉国君,小事不能治好家庭,他苟且活命,人格低下,节操不廉闻名于世,可是甘茂侍奉他却很恭顺。

    因此,就惠王的明智、武王的敏锐、张仪的善辩来说,甘茂能一一事奉他们,取得十个官位而没有罪过,这是一般士人难以做到的。

    甘茂的确是个贤才,但不能到秦国任丞相。

    秦国有贤能的丞相,不是楚国的好事。

    况且大王曾把召滑推荐到越国任职,他暗中鼓动章义发难,弄得越国大乱,因此楚国才能够开拓疆域,以厉门为边塞,把江东作郡县。

    我想大王的功绩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辉煌的地步,是因为越国大乱,楚国大治。

    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记了把它用于秦国,我觉得您若派甘茂到秦国任相,将会是个重大的过失。

    话又说回来,您若打算在秦国安置丞相,还不如安置向寿这样的人更合适。

    向寿是秦王的亲戚,少年时与秦王同穿过一件衣服,长大后同乘过一辆车子,因此能够直接参与国政。

    大王一定要安置向寿到秦国任相,那就是楚国的好事了。”于是楚王派使臣去请求秦王让向寿在秦国任相。

    秦国终于让向寿担任了丞相。

    甘茂最终没能回到秦国,后来死在魏国。

    甘茂有个叫甘罗的孙子。

    甘茂死去时,甘罗才十二岁,事奉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

    秦国准备派张唐去燕国任丞相,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

    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昭王攻打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扬言‘谁要逮住张唐,就赏他百里方圆的土地’。

    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

    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闷闷不乐得这么厉害?”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事奉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人质了,我亲自请张唐去燕国任丞相,可他不愿去。”甘罗说:“请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文信侯呵叱他说“:快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呢?”甘罗答道:“项橐七岁就作了孔子的老师。

    如今我已经满十二岁了,请您让我试一试,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于是文信侯同意了。

    甘罗去拜见张唐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唐说:“武安君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则胜,攻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比不上他。”甘罗又问“:应侯范雎在秦国任丞相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大?”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甘罗又问“:您确实明了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吗?”张唐答道“:确实知道这一点。”甘罗接着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为难他,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

    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何地了。”张唐听了,就说:“那我就因您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整治行装,准备上路。

    张唐的行期定下来了,甘罗便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马车,请允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到赵国打个招呼。”文信侯就进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给秦始皇说“:过去的甘茂有个孙子叫甘罗,年纪很轻,然是名门之后,所以诸侯都知道他。

    最近,张唐打算推病不去燕国,甘罗说服了他,使他答应毅然前往。

    现在甘罗愿意先到赵国为张唐清除障碍,请大王答应派他去。”秦始皇召见了甘罗,就派他去赵国。

    赵襄王到郊外远迎甘罗。

    甘罗就问赵王“: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的事吗?”赵王答道:“听说了。”甘罗又问:“您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吗?”赵王又答“:听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

    张唐到燕国任相,说明秦国不欺骗燕国。

    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想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

    大王不如先送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太子丹,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一带的领地。

    秦国送回燕太子,赵国有恃无恐地进攻燕国,夺得上谷三十座城邑,让秦国得到其中的十一座。

    甘罗回国后,秦始皇封赏他作了上卿,又把甘茂原来的田地房宅赐给了甘罗。

    太史公说:樗里子因为是秦王的骨肉兄弟而受敬重,这本是常理,但秦国人赞颂他的才智,因此较多地采录了他的事迹。

    甘茂出身于下蔡平民,名声显扬于诸侯,为强大的齐国、楚国所推重。

    甘罗小小年纪,然而献出一条奇计,名垂后世。

    虽然他算不上品行忠厚的君子,但也是战国时名副其实的谋士。

    要知道,当秦国强盛之时,天下特别流行权变谋诈之术呢。

    穰侯列传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

    他的祖先是楚国人,姓芈。

    史记秦武王死后,没有儿子继位,他的弟弟昭王即位。

    昭王的母亲原是宫内女官,称为芈八子,昭王即位后,芈八子才称为宣太后。

    宣太后并不是武王的生母。

    武王的母亲称惠文后,死在武王去世之前。

    宣太后有两个弟弟:她的异父长弟叫穰侯,姓魏名冉;她的同父弟弟叫芈戎,就是华阳君。

    昭王还有两个同母弟弟:一个叫高陵君,一个叫泾阳君。

    诸多人中,数魏冉最贤能,从惠王、武王时就任职掌权。

    武王死后,他的弟弟们争着想继承王位,只有魏冉竭力拥立了昭王。

    昭王即位后,便任命魏冉为将军,卫戍咸阳。

    他曾经平定了季君公子壮及一些大臣们的叛乱,并且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昭王兄弟中凡是图谋不轨的,都被诛杀了,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

    当时昭王年纪轻轻,宣太后便亲自主持朝政,让魏冉执掌大权。

    昭王七年(前300),樗里子死去,秦国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

    赵国人楼缓来秦国任相,对赵国不利。

    于是赵国派仇液到秦国游说,想请求昭王让魏冉任秦相。

    仇液要上路时,他的门客宋公对仇液说“:假如秦王不听从您的劝说,楼缓必定怨恨您。

    您不如对楼缓说‘:请为您打算,我劝说秦王任用魏冉为相将会有所保留。

    ’秦王见赵国使者请求任用魏冉并不急切,必感奇怪,将会不听从你的劝告。

    您这么说了,如果事情不成功,秦王仍用楼缓为相,那么会对您有好感;如果事情成功了,秦王任用魏冉为相,那么魏冉当然会感激您了。”于是仇液听从了他的意见。

    秦国果然免掉了楼缓,让魏冉作了丞相。

    秦昭王要诛杀吕礼,吕礼逃到齐国。

    昭王十四年(前293),魏冉举荐白起作将军,派他代替向寿领兵攻打韩魏两国,在伊阙战败了它们,杀敌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将公孙喜。

    第二年,又夺取了楚国的宛、叶两座城邑。

    此后,魏冉托病辞职,秦王任用客卿寿烛为丞相。

    第二年,寿烛免职,又起用魏冉任丞相,赐封魏冉于穰地,后来又加封陶邑,称为穰侯。

    穰侯受封的第四年,率兵攻打魏国。

    魏国被迫献出河东方圆四百里的土地。

    其后,又占领了魏国的河内地区,夺取大小城邑六十余座。

    昭王十九年(前288),由魏冉操持,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盡王为东帝。

    过了一个多月,吕礼又来到秦国,齐、秦两国国君取消了帝号,仍旧称王。

    魏冉再度任秦国丞相后,第六年上便免职了。

    免职二年后,第三次出任秦国丞相。

    在第四年时,派白起攻取了楚国的郢都,成为秦国的南郡。

    于是赐封白起为武安君。

    白起是穰侯举荐的将军,两人关系极好。

    当时,穰侯私家的豪富,胜过了国君。

    秦昭王三十二年(前275),穰侯任相国,带兵进攻魏国,打得芒卯战败而逃,攻到北宅。

    随即围攻大梁。

    魏国大夫须贾劝说穰侯道“:我听魏国的一位长吏对魏王说:‘从前梁惠王攻打赵国,夺取了三梁,拿下了邯郸;而赵王虽然战败也不肯割地,后来邯郸终于被收复。

    齐国人攻打卫国,拿下了国都,杀死了子良。

    而卫人即使受辱也决不割地,后来丧失的国都仍归卫人所有。

    卫、赵两国之所以国家完整,军队强盛,土地不被诸侯兼并,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忍受苦难,爱惜每一寸土地。

    宋国、中山国屡遭进犯又屡次割地,结果国家随即灭亡。

    ’我认为卫国、赵国值得效法,而宋国、中山国则当引以为戒。

    秦国是个贪婪无厌、凶恶暴戾的国家,切勿亲近,它蚕食魏国,吞尽原属晋国之地,战胜暴鸢,割取八个县之多,土地来不及全部并入,可是军队又耀武扬威地出动了,秦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逼得芒卯败逃,开进了北宅,这并不是敢于进攻魏都,而是威胁大王要求割让土地。

    大王切勿接受它的要求。

    现在大王若背弃楚国、赵国而与秦国讲和,楚、赵两国必定怨恨而背离大王,而与大王争着讨好秦国,秦国必定接受他们的做法。

    秦国挟制楚、赵两国的军队再攻魏都,那么魏国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了。

    希望大王一定不要求和。

    大王若真要求和,也要少割地并且要有人质作担保,不然,必定上当受骗。

    ’这是我在魏国所听到的,希望您据此来考虑围攻大梁的事。

    《周书》上说‘要想到上天的意旨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就是说天赐的好运是有限的。

    秦国战胜暴鸢,割取八县,并非兵力强壮,也非计谋高超,主要靠的还是运气。

    现在秦国又打败了芒卯,兵入北宅,进而围攻大梁,把天赐的运气当作常有之事,聪明的人不是这样的。

    据我所知魏国已经调集了全部上百个县的精兵良将来保卫大梁,看来不少于三十万人。

    以三十万的大军来守卫七丈高的城垣,我认为即使商汤王、周武王死而复生,也是难以攻下的。

    轻易地背着楚、赵两国军队,要登七丈高的城垣,与三十万大军对垒,而且志在必得,我看从盘古开天辟地至今天,是不曾有过的。

    攻而不克,秦军必定疲惫不堪,大梁攻不下而陶邑却定要丧失,那就会前功尽弃。

    现在魏国正犹疑未决,可以让它少割土地先稳住它。

    希望您抓住楚赵援军尚未到达大梁的时机,赶快以少割土地来收服魏国。

    魏国正当犹疑之际,会把少割土地来换取大梁解围的做法看作是有利的上策,一定会同意的,您的愿望也就会实现了。

    楚、赵两国对于魏国抢先与秦国媾和必定会感到气愤,从而争着讨好秦国,合纵便因此瓦解,尔后您再从容地选择对象各个攻破。

    况且,您要获取土地也不一定非得用军事手段不可呀!割取了原来的晋国土地,秦军不必攻坚,魏国就会乖乖地献出绛、安邑两城。

    这样又为您打开了河西、河东两条通道,原来的宋国土地也将全部为秦国所有,随即卫国必定会献出单父。

    秦军不动一兵一卒,而您却能控制全局。

    有什么索取不能得到,有什么作为不能成功呢!希望您仔细考虑围攻大梁这件事而不要使自己的行动冒险。”穰侯说:“好。”于是停止攻打大梁,解围而去。

    第二年,魏国背离了秦国,同齐国合纵交好。

    秦王派穰侯进攻魏国,斩敌四万人,使魏将暴鸢战败而逃,取得了魏国的三个县。

    穰侯又增加了封邑。

    第三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再次攻打赵国、韩国和魏国,在华阳城下,大败芒卯,杀敌十万人,夺取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社,赵国的观津。

    接着又把观津还给了赵国,并且给赵国增加了兵力,让它去攻打齐国。

    齐襄王惧怕被伐,就让苏代替齐国暗地里送给穰侯一封信说:“我听来往人们传说‘秦国将要给赵国增援四万士兵来攻打齐国’,我私下一定对我们国君说‘秦王精明而谙熟谋略,穰侯机智而精通军事,一定不会这么做’。

    为什么这么说呢?韩、赵、魏三国友好结史记盟,这是秦国的深仇大敌。

    它们三国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尽管有上百次的背弃,上百次的相骗,但都不算是背信弃义,一同对外它们是深信不疑的。

    现在要战败齐国就会使赵国强盛起来。

    赵国是秦国仇视的大敌,它的强大显然对秦国不利。

    这是第一点。

    秦国的谋臣策士们,一定会说‘打败齐国,先削弱三晋和楚国的力量,然后再战而胜之’。

    其实,齐国是个势单力薄的外强中干之国,调集天下诸侯的兵力攻打齐国,就如同用千钧强弓去冲开溃烂的痈疽,齐国必亡无疑,怎么能削弱三晋和楚国呢?这是第二点。

    秦国若出兵少,则三晋和楚国就不相信秦国;若出兵多,就会让三晋和楚国担忧将被秦国控制。

    齐国惧怕被伐,不会投靠秦国,而去投靠三晋和楚国。

    这是第三点。

    秦国以瓜分齐国来引诱三晋和楚国,而三晋和楚国派兵进驻加以扼守,秦国反而会腹背受敌。

    这是第四点。

    这种做法实质上就是让三晋和楚国借秦国之力谋取齐国,拿齐国之地对付秦国,怎么三晋、楚国如此聪明而秦国、齐国如此愚蠢?这是第五点。

    因此,取得安邑把它治理好,也就一定没有祸患了。

    秦国占据了安邑,韩国也就必定无法控制上党了。

    夺取天下的中心区域,与出兵而担忧其不能返回比较起来,哪个有利?这些道理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才说秦王精明而谙熟谋略,穰侯机智而精通军事,肯定不会给赵国四万士兵让他攻打齐国了。”于是穰侯不再进军,领兵回国了。

    昭王三十六年(前271),当时相国穰侯与客卿灶商议,要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借以扩充自己在陶邑的封地。

    这时有个魏国人叫范雎自称张禄先生,讥笑穰侯竟然越过韩、魏等国去攻打齐国,他趁着这个机会请求劝说秦昭王。

    昭王于是任用了范雎。

    范雎向昭王禀报,说宣太后在朝廷内专制,穰侯在外事上专权,泾阳君、高陵君等人则过于奢侈,以致比国君还富有。

    秦昭王幡然醒悟,免去穰侯相国的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都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里去。

    穰侯离开国都关卡时,载物坐人的车子有一千多辆。

    穰侯死于陶邑,就地埋葬。

    秦国收回陶邑设为郡。

    太史公说:穰侯,是秦昭王嫡亲的舅舅。

    而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充土地,削弱诸侯的势力称帝于天下,各国诸侯无不俯首臣服,是因为穰侯的功劳啊。

    等到显贵至极豪富无比之时,一人之言,便使其屈居下位,权势被夺,忧闷而死,何况那些寄居在异国的客子呢!白起王翦列传白起,是..地人。

    善于用兵,事奉秦昭王。

    昭王十三年(前294),白起被封为左庶长,率兵攻打韩国的新城。

    这一年,穰侯任秦国丞相,推荐任鄙作汉中太守。

    第二年,又封白起为左更,在伊阙攻打韩、魏两国联军,杀死二十四万人,俘虏了他们的将领公孙喜,拿下五座城邑。

    白起被提升为国尉。

    他带兵渡过黄河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直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第三年,白起又被封为大良造。

    打败魏军,夺取了六十一座大小不一的城邑。

    第四年,白起与客卿错进攻垣城,随即攻占下来。

    此后的第五年上,白起攻打赵国,夺取了光狼城。

    这以后的第七年,白起攻打楚国,占领了鄢、邓等五座城邑。

    次年,再次进攻楚国,占领了楚都郢,烧毁了楚国先王的坟墓,一直向东到达竟陵。

    楚王逃离郢都,向东奔逃迁都到陈。

    秦国便将郢改设为南郡。

    白起被封为武安君,趁势攻取楚地,平定了巫、黔中两郡。

    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进攻魏国,拔取华阳,打得芒卯败逃,俘获了赵、魏将领,杀敌十三万人。

    当时,白起与赵将贾偃交战,把赵军二万人沉到黄河里。

    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夺取了五座城邑,杀敌五万人。

    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韩国的南阳太行道,把这条通道堵死。

    昭王四十五年(前262),白起发兵进击韩国的野王城,野王投降,使韩国的上党郡同韩国的联络切断,上党郡太守冯亭便同郡民谋划说“:通往都城郑的道路已被切断,韩国肯定不能管我们了。

    秦国军队一天天逼近,韩国又不能救应,不如把上党归附赵国。

    赵国如果接受我们,秦国必定恼怒,攻打赵国。

    赵国遭到武力攻击,必定亲近韩国。

    韩、赵两国联合起来,就可以抵挡秦国。”于是派人将此意通报赵国。

    赵孝成王跟平阳君和平原君一起商讨此事,平阳君说:“不如不接受。

    接受它,带来的祸害要比得到的好处大得多。”平原君表示异议道“:平白得到一郡,接受它有利。”结果赵王接受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

    昭王四十六年(前261),秦国攻占了韩国的纟侯氏和蔺邑。

    昭王四十七年(前260),秦国派左庶长王關攻韩国,夺取了上党。

    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

    赵国在长平屯兵,接应上党的百姓。

    四月,王關借此攻打赵国。

    赵国派廉颇领军还击。

    秦赵两军士兵时有交战,赵军士兵冒犯了秦军侦察兵,秦军侦察兵斩了赵军名叫茄的副将,战事日益扩大。

    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夺下两座城堡,抓获了四个尉官。

    七月,赵军高筑围墙,坚壁不出。

    秦军实施攻坚战,俘虏了两个尉官,攻破赵军阵地,夺下西边的营垒。

    廉颇固守营垒,采取防御态势与秦军对峙,秦军屡次挑战,赵兵坚守不出。

    赵王多次指责廉颇不与秦军交战,秦国丞相应侯又派人到赵国花费千金施行反间计,大肆宣扬道:“秦国最惧怕的,就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为将带兵,廉颇容易对付,他就要投降了。”赵王早已恼怒,廉颇军队伤亡很多,屡次战败。

    却又坚守营垒不敢出战,再加上听到许多反间谣言,便信以为真地派赵括取代廉颇率兵反击秦军。

    秦国得知马服君的儿子当上了将领,就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担任上将军,让王關担任尉官副将,并下令军中有敢泄露白起出任最高指挥官的,格杀勿论。

    赵括一到任上,就发兵攻击秦军。

    秦军假装战败而逃,同时布置两支突袭部队逼近赵军。

    赵军乘胜追击,直追到秦军营垒。

    但是秦军营垒十分坚固,不能攻入,而秦军的一支突袭部队两万五千人已经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另一支五千骑兵的快速部队楔入赵军的营垒之间,断绝了它们的联系,把赵军分割成两个孤立的部分,运粮通道也被堵住。

    这时秦军派出轻装精兵实施攻击。

    赵军交战失利,就构筑壁垒,顽强固守,等待援军的到来。

    秦王得知赵军史记运粮通道已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封给百姓爵位各一级,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救兵,断绝他们的粮食供应。

    到了九月,赵国士兵断绝口粮已经六十四天,军内士兵们暗中残杀以人肉充饥。

    困厄已极的赵军扑向秦军营垒,发动攻击,打算突围而逃。

    他们编成四队,轮番进攻了四、五次,仍不能冲出去。

    他们的将领赵括派出精锐士兵亲自披挂上阵,率领他们与秦军厮杀,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部队大败,士兵四十万人向秦军投降。

    武安君谋划道“:前些时秦军攻占上党,上党的百姓不甘心作秦国的臣民而归附赵国。

    赵国士兵变化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要出乱子。”于是用欺骗伎俩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了。

    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年纪尚小的士兵放回赵国。

    此战前后杀赵军达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十月,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

    以后,秦军兵分两路:王關攻下皮牢,司马梗平定太原。

    韩、赵两国非常恐慌,就派苏代到秦国,献上丰厚的礼物劝说丞相应侯说“:武安君擒杀了马服君的儿子了吗?”应侯答道:“是的。”苏代又问“:就要围攻邯郸了吗?”应侯答道“:对。”于是苏代进一步说“:赵国灭亡,秦王就要君临天下了,武安君当封为三公。

    武安君为秦国攻占的城邑多达七十余座,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北边俘获了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超不过了。

    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统治天下,那么武安君位居三公是定而无疑的了,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实也就不得不屈从了。

    秦军进攻韩国,围击邢丘,困死上党,上党的百姓都转而归附赵国,天下百姓不甘作秦国臣民的日子已经很久了。

    如果把赵国灭掉,它北边的土地会落入燕国,东边土地将并为齐国,南边土地将归入韩国、魏国,那么您所得到的百姓就为数不多了。

    因此不如趁韩、赵惊慌之时让它们割让土地,不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勋了。”应侯听了苏代的这番话,便对秦王说:“秦兵太劳累了,请你允许韩、赵两国割地求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王采纳了应侯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后便讲和了。

    正月,双方停止交战。

    武安君得知停战消息,心中不满,从此与应侯之间互有恶感。

    这一年九月,秦国再次派出部队,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

    当时武安君有病,不能出征。

    昭王四十九年(前258)正月,王陵进攻邯郸,战果甚少,进展不大,秦国便增派部队援助王陵继续作战。

    结果王陵部队损失了五个军营。

    武安君病好后,秦王打算派武安君取代王陵统率部队。

    武安君便说道“:邯郸确实难以攻下。

    而且诸侯国的救兵天天都有到达的,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已积存很久了。

    现在秦军虽消灭了长平的赵军,可是秦军也死亡过半,国内兵力空虚。

    远行千里越河跨山去夺取别国的国都,赵军在城里抵抗,诸侯军在城外攻打,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打败秦军是毫无问题的。

    这个仗不能打。”秦王亲自下令,武安君不肯赴任。

    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始终推辞不肯就任,最后称病不起。

    秦王只好改派王關代替王陵统率部队,八、九月围攻邯郸,没能攻下来。

    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数十万大军攻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

    武安君听到这个消息,发话道:“秦国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王听到这话后,十分恼怒,强令武安君赴任,武安君就以病情严重推托。

    应侯又亲去请他,武安君仍推辞不肯上任。

    于是秦王免去武安君的爵位,降为士兵,令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

    但武安君患病,未能成行。

    过了三个月,诸侯联军攻击秦军更加紧迫,秦军屡次退却,不断有使者来报告失利消息,秦王就派人驱逐白起,不让他留在咸阳城里。

    白起启程,走出咸阳西门十里地,到了杜邮。

    秦王与应侯及群僚议论说:“令白起迁出咸阳,他流露出不满的样子,口发怨言,很不服气。”秦王便派使者赐给白起一把剑,命他自杀。

    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

    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

    武安君死在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十一月。

    武安君无罪而死,秦国人都很同情他,因此城乡都祭祀他。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

    少年时就喜欢军事,后来事奉秦始皇。

    秦始皇十一年(前236),王翦领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不仅攻陷了它,还一连攻下了九座城邑。

    秦始皇十八年(前229),王翦率兵攻打赵国。

    一年多就攻取了赵国,赵王投降,赵国各地都被平定,设为秦国的郡。

    第二年,燕国派荆轲到秦国刺杀秦王,秦王盛怒之下,派王翦攻打燕国。

    燕王喜逃往辽东,王翦终于平定了燕国都城蓟凯旋而归。

    秦王派王翦的儿子王贲攻击楚国,楚兵战败。

    秦军掉过头来进攻魏国,魏王投降,秦军最后平定了魏国。

    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喜,同时多次击败楚军。

    秦军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住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

    一天,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将军估算一下,需调用多少军士才够?”李信答道:“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就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向南进发攻打楚国。

    王翦见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就推托有病,回到家乡频阳养老。

    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

    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攻了下来。

    于是率领部队向西进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

    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续三天三夜不曾停息,结果大败李信的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

    现在听说楚军正在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在身。

    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推托说“:老臣病弱体衰,昏聩无用,希望大王另选良将。”秦始皇再次致歉说:“好啦,请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就说:“大王一定要用我,非给我六十万士兵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就只听将军的了。”于是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启程,秦始皇亲自到灞上史记送行。

    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给他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

    秦始皇说“:将军只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王翦答道:“臣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就得及时请求大王赐给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啊!”秦始皇听后哈哈大笑起来。

    王翦抵达函谷关,又接连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

    有人说“:将军这样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话不对。

    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

    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明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难道让他平白无故地怀疑我有异心吗?”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攻楚国。

    楚王得知王翦大军压境,就竭尽全国军队来顽抗秦军。

    王翦一上战场,就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

    楚军多次挑战,王翦始终坚守不出。

    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沐浴,供给上等饭食犒劳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

    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该人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们可以派用了。”楚军见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

    王翦趁机领兵追击他们,派精锐士卒强击他们,大败楚军。

    追到蕲南,杀了楚军将领项燕,楚军败逃。

    秦军乘胜追击,占据并平定了楚国城邑。

    一年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楚国各地,将之设为秦国的郡县。

    秦军乘势讨伐百越国王。

    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也攻陷平定了燕国和齐国各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国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王将军和蒙将军立的战功最大,美名流传至后世。

    秦二世时,王翦和其子王贲都已过世,蒙恬因受人诬陷而被诛杀。

    陈胜起义反抗秦朝时,二世派王翦的孙子王离攻打赵国,把赵歇和张耳围困在巨鹿城。

    当时有个人说:“王离,是秦朝名将。

    如今他率强大的秦军攻打刚建立的赵国,一定能取胜。”一个过客说“:不对。

    据说做将领的世家第三代必定要打败仗。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家杀的人太多了,他家的后代就要承受恶的惩罚。

    如今王离已是王家的第三代将领了。”过了不久,项羽援助赵国,攻打秦军,果然俘虏了王离,王离的军队也就投降了诸侯军。

    太史公说: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算计敌人能随机应变,计谋无穷,声震天下,却不能对付应侯给他制造的祸害;王翦身为秦将,平定六国,是当时的元老将军,秦始皇尊他为师,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的根基,却苟且迎合,取悦始皇,直至死去。

    他的孙子王离成了项羽的俘虏,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他们各有自己的短处啊!孟子荀卿列传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有所感慨地说:唉,谋利确是一切祸乱的开端呵。

    孔夫子极少谈利,其原因就是时常防备这个导致祸乱的根源。

    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行事,会招来许多怨恨。”上自天子下到平民,好利的弊病都无所不在,在这一点上他们有什么不同呢?孟轲,是邹国人。

    师从于子思的弟子。

    通晓道义后,就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

    他就到了魏国,梁惠王不听信他的主张,认为他的见解迂腐遥远,脱离实际。

    当时,秦国重用商鞅,富国强兵;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弱国;齐威王、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使诸侯国往东来朝拜齐国。

    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视能征善战为贤能的时候。

    孟轲却陈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

    孟轲只好辞官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全书共七篇。

    在他之后,出现了几位姓邹的学者。

    齐国有三个姓邹的有识之士。

    第一个叫邹忌,他以弹琴的技艺得以求见齐威王,从而得以参与国家政事,封为成侯,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时代早于孟子。

    第二个叫邹衍,生在孟子之后。

    邹衍目睹那些执掌一国大权的诸侯们日益荒淫奢侈,不能崇尚推行德政,不像《诗经·大雅》所要求的那样先严于律己,然后推及百姓。

    于是就深入观察万物的阴阳消长,记下了各种神奇怪异的变化,写成《终始》、《大圣》等篇,共十余万字。

    他的话宏大广阔荒诞不合常理,一定要先从细小的事物验证开始,然后推广到大的事物,以至达到无边无际。

    先从现世说起,再往前推至学者们所共同谈论的黄帝时代,然后再大体上依着世代的盛衰变化,记载不同世代的吉凶禁忌,再从黄帝时代往前推到很远很远,直到天地还没出现的时候,真是深幽玄妙不能稽考而追究它的本源。

    他先列出中国的名山大川,长谷、禽兽、水产、各种物类中最珍贵的,一概俱全,并由此推广开去,直到人们根本看不到的海外。

    他称述开天辟地以来,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德性相生相克,而历代帝王的更替正好与它们相吻合。

    天降祥瑞与人事相应就是如此。

    他认为儒家所说的中国,只不过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罢了。

    中国称为“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之内又有九州,就是夏禹按顺序排列的九个州,但不能算是州的全部数目。

    在中国之外,像赤县神州这样的地方还有九个,这才是所谓的九州了。

    在这里都有小海环绕着,人和禽兽不能与其他州相通,像一个独立的领地,这才算是一州,像这样的州共有九个,更有大海环绕在它的外面,那就到了天地的边缘了。

    邹衍的学说都是这一类的学说。

    然而,总括其要领,都归结到仁义节俭,并在君臣上下和六亲之间施行,不过开始的述说确是泛滥无节了。

    王公大人初见他的学说,感到惊异而引起思索,受到感化,到后来却不能实行他的主张。

    因此,邹衍在齐国颇受敬重。

    他到魏国,梁惠王远接高迎,同他行宾主的礼节。

    他到赵国,平原君侧身陪行,亲自为他拂拭席位上的灰尘。

    他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清扫道路为他作向导,并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学习,还曾为他修建碣石宫,亲自拜他为老师。

    他作了《主运》篇。

    邹衍周游列国受到如此礼遇,这与孔丘陈蔡断粮面有饥色,孟轲在史记齐、梁陷入困境,相差多大啊!从前周武王用仁义讨伐殷纣王而称王天下,伯夷宁肯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卫灵公问作战方阵,孔子却不予回答;梁惠王想要攻打赵国,孟轲却称颂太王离开..地的事迹。

    像伯夷、孔、孟这些名人的做法,难道是有意迎合世俗讨好人主就算了吗?拿着方榫头却要钉入圆榫眼中,怎么放得进呢?有人说,伊尹背着鼎去给汤烹饪,却勉励汤行王道,结果汤统一了天下;百里奚在车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了他,因而称霸诸侯。

    他们的做法都是先迎合人主的意愿,然后引导人主走上正大的道路。

    邹衍的话虽然不合常情常理,或许有伊尹负鼎、百里奚喂牛同样的效果吧。

    从邹衍到齐国稷下的许多学者,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等人,纷纷著书立说谈论国家兴亡治乱的大事,用来获取国君的信任和重用,这些岂能谈得完呢?淳于髡,是齐国人。

    他见识广,记忆力强,学业不专主一家一言。

    从他劝说君主的言谈中看,似乎他仰慕晏婴直言敢谏的为人,然而实际上他专事察颜观色,揣摩人主的心意。

    一次,有个宾客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惠王喝退身边的侍从,单独坐着两次接见淳于髡,可是淳于髡始终一言不发。

    惠王甚觉奇怪,就责备推荐他的那个宾客,说:“你称赞淳于髡先生,说连管仲、晏婴都比不上他,等他见了我,我却一点收获也没得到啊!难道我不配跟他谈话吗?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那个宾客把惠王的话告诉了淳于髡。

    淳于髡说“:本来么。

    我前一次见大王时,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马上;后一次再见大王,大王的心思却用在了声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语。”宾客将此话告诉了惠王,惠王听了大惊,说:“唉呀,淳于先生真是圣人啊!淳于先生前一次来时,有个人献上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相一相,恰好淳于先生来了。

    后一次他来的时候,又有人献来歌伎,我还没来得及试一试,也赶上淳于先生来了。

    我接见淳于先生时虽喝退了身边侍从,可是心里却想着马和歌伎,是有这么回事。”后天淳于髡见惠王,两人专注交谈,一连三天三夜毫无倦意。

    惠王打算封给淳于髡卿相官位,淳于髡客气地推辞不受便离开了。

    当时,惠王赠给他一辆四匹马驾的精致车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镒黄金。

    淳于髡终身没有做官。

    慎到,是赵国人。

    田骈、接子,是齐国人。

    环渊,是楚国人。

    他们都专攻黄帝、老子关于道德的理论学说,对黄老学说的意旨进行阐述发挥。

    所以他们都有著述,慎到著了二十篇论文,环渊著有上、下篇,田骈、接子也都有论著。

    第三个叫邹..,是齐国几位邹子中的一个,他较多地采用邹衍的学说来著述文章。

    当时齐王很赏识这些学士,在淳于髡以下的人都任命为大夫,为他们在通衢大道旁建屋造宅,以示对他们的尊崇和喜爱。

    并以此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宣扬齐国最能招纳天下的贤才。

    荀卿,是赵国人。

    五十岁时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

    邹衍的学说含蓄且多是高谈阔论;邹..的主张完美但难以实行;与淳于髡相处久了,可以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

    所以齐国人称颂道“:高谈阔论的是邹衍,精雕细刻的数邹..,智多善辩、口若悬河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就成了年龄最大资历最深的宗师了。

    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

    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

    李斯曾是他的学生,后来在秦朝当丞相。

    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聩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赐福免灾,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于琐碎礼节,再加上庄周等人狡猾多辩,败坏风俗,于是他研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败,编著了几万字的文章,后辞世,葬在兰陵。

    当时赵国有个公孙龙,他曾以“离坚白”之说,同惠施的“合同异”之说展开论辩,此外还有剧子的学说;魏国曾有个李悝,他提出了鼓励耕作以尽地力的主张;楚国曾有尸子、长卢,齐国东阿还有一位吁子。

    自孟子到吁子,世上多流传他们的著作,所以不详述这些著作的内容了。

    墨翟,是宋国的大夫,擅长守卫和防御的谋略,他竭力提倡节省费用。

    有人说他与孔子同时,也有人说他在孔子之后。

    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姓田名文。

    其父是靖郭君田婴。

    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

    田婴从威王时就掌权任职,曾与成侯邹忌和田忌一道带兵去救援韩国攻打魏国。

    后来成侯与田忌为争得齐王的宠信而互相怨恨,结果成侯出卖了田忌。

    田忌很害怕,就偷袭齐国边境的城邑,没拿下,便逃跑了。

    这时正赶上齐威王去世,宣王立为国君,宣王得知成侯陷害田忌,就又召回了田忌并封他为将。

    宣王二年(前341),田忌跟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在马陵大败魏军,俘虏魏太子申,杀死魏将庞涓。

    宣王七年(前336),田婴奉命出使韩、魏两国,经过他的一番活动使韩国和魏国都归服于齐国。

    田婴陪着韩昭侯、魏惠王在东阿南会见齐宣王,三国结盟缔约后便离开了。

    第二年,齐宣王又与梁惠王在甄地盟会。

    同年,梁惠王去世。

    宣王九年(前334),田婴任齐国之相。

    齐宣王与魏襄王在徐州盟会互相尊称为王。

    楚威王得知这件事,很讨厌田婴,认为是他一手策划的。

    第二年,楚国进攻齐国,在徐州打败齐军,便派人追捕田婴。

    田婴派张丑去劝说楚威王,楚威王才算罢休。

    田婴在齐国任相十一年,宣王去世,盡王继位。

    盡王即位三年,赐封田婴于薛邑。

    当初,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他的小妾生了个儿子叫文,田文是五月五日出生的。

    田婴告诉田文的母亲说“: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地把他养活了。

    等他长大后,他的母亲便通过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见给田婴,田婴见了田文后,恼怒地对他母亲说:“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养活了,这是为什么?”田文的母亲还没回答,田文立即叩头大拜,接着反问田婴:“您不让养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什么缘故?”田婴回答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了身长跟门户一样高,会害父害母的。”田文说:史记“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田婴不知如何作答,便沉默不语。

    田文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那么只要加高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田婴无言以对,便斥责道“:你不要说了!”过了一些时候,田文趁空问他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孙子。”田文又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玄孙。”田文又问“:玄孙的孙子叫什么?”田婴说“:我不知道了。”田文说“: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宰相,到如今已经历三代君主了,可是齐国的领土没有增广,您的私家却积贮了万金的财富,门下也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

    我听说,将军的门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出宰相。

    现在您的姬妾可以践踏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

    现在您还一个劲地增加积蓄,想留给那些连名都叫不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地失势。

    我个人是很奇怪的。”从此后,田婴改变了对田文的态度,器重他,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

    宾客来往不断,日益增多,田文的名声也随之传播到诸侯国中。

    各诸侯国都派人来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了。

    田婴去世后,追谥他为靖郭君。

    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

    成了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到他的门下。

    孟尝君宁肯舍家弃业也要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天下的贤士无不心向往之。

    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自己相同。

    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一侍史,让他记下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下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

    宾客刚刚离开,他就派人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

    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光,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同,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

    孟尝君立即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

    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

    孟尝君对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

    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孟尝君来秦。

    孟尝君准备去秦国,宾客们都不赞成,规劝他,他不听,执意前往。

    这时有个叫苏代的宾客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

    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

    ’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制成的,即使坍毁,也要归回到泥土里。

    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走你,可不知把你冲到哪里去了。

    ’当今的秦国,是如狼似虎的国家,而您执意前往,如果一旦回不来,你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吗?”孟尝君听后,悟出了其中道理,才停止了出行。

    齐盡王二十五年(前299),终于又派孟尝君到了秦国,秦昭王立即请孟尝君做秦国之相。

    臣僚中有的人劝说秦王道“:孟尝君的确贤能,可他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这样秦国可就危险了。”于是秦昭王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

    他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他。

    孟尝君得知情况危急,就派人冒昧地去求昭王的宠妾想法解救。

    那个宠妾提出条件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到秦国时,带了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只此一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

    孟尝君为了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客,谁也想不出办法。

    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伪装成狗,钻入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皮裘,拿回来献给了秦昭王的宠姬。

    宠姬得到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

    夜半时分赶到了函谷关。

    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专车飞奔而去追捕他。

    孟尝君一行赶到函谷关。

    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怕追兵赶到万分焦急,宾客中有个才能一般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便立即出示证件逃出了函谷关。

    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就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后面了,只好回去。

    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时,别的宾客无不感到羞耻,脸上无光,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终于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

    自此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等级的做法。

    孟尝君经过赵国,赵国平原君以贵客相待。

    赵国人听说孟尝君贤能,都出来围观想一睹风采,见了后便都嘲笑说:“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只不过是个瘦小的男人罢了。”孟尝君听了这些揶揄他的话,大为恼火。

    随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车来,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

    齐盡王因为派遣孟尝君去秦国而感到内疚。

    孟尝君回到齐国后,齐王就让他做齐国之相,执掌国政。

    孟尝君怨恨秦国,准备以齐国曾帮助韩国、魏国攻打楚国为理由,来联合韩国、魏国攻打秦国,为此向西周借兵器和军粮。

    苏代替西周对孟尝君说“:您拿齐国的兵力帮助韩国、魏国攻打楚国达九年之久,取得了苑、叶以北的地方,结果使韩、魏两国强大起来,如今再去攻打秦国就会增强了韩、魏的力量。

    韩国、魏国南边没有楚国忧虑,北边没有秦国的祸患,齐国就危险了。

    韩、魏两国强盛起来必定轻视齐国畏惧秦国,我实在为您面对这种形势感到不安。

    您不如让西周与秦国深切交好,您不用进攻秦国,也不必借用兵器和粮食。

    您把军队开临函谷关而不进攻,让西周将您的心情告诉给秦昭王说‘:薛公一定不会攻破秦国来增强韩、魏两国的势力。

    他要进攻秦国,不过是想要大王责成楚国把东国割给齐国,并请您把楚怀王释放出来以相媾和。

    ’您让西周用这种做法给秦国好处,秦国能够不被攻破又拿楚国的土地保全了自己,秦国一定乐意这么办。

    楚王能够获释,也一定感激齐国。

    齐国得到东国自然会日益强大,薛邑也就世代没有忧患了。

    秦国实力不弱,又处在韩、魏两国的西邻,韩、魏两国必定防备秦国,依重齐国。”薛公听了,立即说:“好。”于是让韩、魏向秦国祝贺,避免了一场战争,使齐、史记韩、魏三国不再发兵进攻,也不向西周借兵器和军粮了。

    此时,楚怀王已到秦国,秦王扣留了他,孟尝君要秦国一定释放楚怀王。

    但秦国拒绝了。

    孟尝君任齐国宰相时,一次他的侍从魏子替他去收封邑的租税,往返三次,均未收回。

    孟尝君问他是什么原因,魏子答道“:有位贤德的人,我私自用您的名义把租税赠给了他,所以没收回来。”孟尝君听后发了脾气,一怒之下辞退了魏子。

    几年之后,有人向齐盡王进馋言说“:孟尝君将要发动叛乱。”等到田甲劫持了盡王,盡王便疑心孟尝君是主谋,孟尝君为避祸出逃了。

    曾经得到魏子赠粮的那位贤人听说此事,就上书给盡王申明孟尝君不会作乱,并请求以自己的性命作担保,在宫殿门口自刎而死,以此证明孟尝君的清白。

    盡王深为震惊,便追究考问实际情况,证实孟尝君并未叛乱,便召回了孟尝君。

    孟尝君因此推托有病,要求辞官回薛邑养老。

    盡王答应了他的请求。

    此后,秦国的逃亡将领吕礼任齐国之相,他要陷苏代于困境。

    苏代就对孟尝君说“:周最极为忠诚齐王,可是齐王把他驱逐了,而听信亲弗的主张让吕礼当齐之相,其原因就是打算联合秦国。

    齐、秦两国联合,那么亲弗与吕礼就会受到重用了。

    他们得到重用,齐、秦两国必定轻视您。

    您不如迅急向北进军,促使赵国与秦、魏讲和,招回周最来显示您的忠厚,还可以挽回齐王的信用,又能防止因齐、秦联合导致各国关系的变化。

    齐国不去依傍秦国,那么各诸侯都会亲近齐国,亲弗势必出逃,这样一来,除了您之外,齐王还能跟谁一起治理他的国家呢?”于是孟尝君听从了苏代的计谋,吕礼也因此嫉恨并要谋害孟尝君。

    孟尝君很恐惧,就给秦国丞相穰侯魏冉写了一封信说“:我听说秦国打算让吕礼来联合齐国。

    齐国,是天下强大的国家,齐、秦联合成功吕礼将要得势,您必会被秦王轻视了。

    如果秦、齐结盟对付韩、魏、赵三国,那么吕礼必将为秦、齐两国之相了。

    这是您结交齐国反而抬高了吕礼的地位啊。

    再说,即使齐国避免了诸侯国攻击的兵祸,齐国还一定会深深地仇恨您。

    您不如劝说秦王攻打齐国。

    齐国被攻破,我会设法请求秦王把所得的齐国土地封给您。

    齐国被攻破,秦国因担心魏国强大起来,一定重用您去结交魏国。

    魏国败于齐国又害怕秦国,它一定重视您,以便结交秦国。

    这样,您既能够凭攻破齐国建树自己的功绩,挟持魏国提高您的地位;又可以攻破齐国得到封邑,使秦、魏两国同时敬重您。

    如果齐国不被攻破,吕礼再被任用,您一定陷于极端的困境中。”于是穰侯向秦昭王进言攻打齐国,吕礼只好逃离了齐国。

    后来,齐盡王灭掉了宋国,愈加骄傲起来,打算除掉孟尝君。

    孟尝君很恐惧,就到了魏国。

    魏昭王让他做相,同西边的秦国、赵国联合,帮助燕国攻打并打败了齐国。

    齐盡王逃到莒,后来就死在那里。

    齐襄王即位,当时孟尝君在诸侯国之间持中立地位,不从属于哪个君王。

    齐襄王由于刚刚即位,畏惧孟尝君,便与孟尝君和好,与他亲近起来。

    田文去世,谥号称孟尝君。

    田文的几个儿子争着继承爵位,随即齐、魏两国联合共同灭掉了薛邑。

    孟尝君绝嗣没有后代。

    当初,冯谖听说孟尝君乐于招纳宾客,便穿着草鞋远道而来见他。

    孟尝君说“:承蒙先生远道光临,有什么指教我的?”冯谖答道:“听说您乐于养士,我只是因为贫穷想归附您谋口饭吃。”孟尝君没再说什么,就把他安置在下等食客的住所里,十天后孟尝君询问住所的主管说“:客人近来做什么了?”主管答道“:冯先生太穷了,只有一把剑,还用草绳缠着剑把。

    他不时弹着那把剑唱:‘长剑啊,我们回家吧!吃饭没有鱼。

    ’”孟尝君听后便让冯谖搬到中等食客的住所里,吃饭有鱼了。

    过了五天,孟尝君又问起冯谖的情况,主管回答说:“客人又弹着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家吧,出门没有车。

    ’”于是孟尝君又把冯谖迁到上等食客的住所里,进出都有车坐。

    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再次问起那位主管,那人答道“:这位先生又弹着剑唱‘:长剑啊,咱们回家吧!没有办法养活家。

    ’”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

    过了整整一年,冯谖没再说什么。

    孟尝君当时正任齐国之相,受封万户于薛邑。

    他的食客有三千人之多,食邑的赋税收入不够供养这么多的食客,就派人到薛邑贷款收债。

    由于年景不好,没有收成,借债的大多付不起利息,食客的需用将无法供给。

    对于这种情况,孟尝君焦虑不安,就问左右侍从:“谁可以派往薛邑去收债?”那个住所主管说“:上等食客住所里的冯先生从外貌长相看,很是精明,又是个长者,一定稳重,派他去收债是合适的。”孟尝君便请来冯谖对他说“:宾客们不知道我的无能,光临我门下的有三千多人,如今食邑的收入不能够供养宾客,所以我在薛邑放了些债。

    可是薛邑年景不好,没有收成,百姓多数不能付给利息,宾客吃饭恐怕都成问题了,希望先生替我去索取欠债。”冯谖说:“好吧!”便别了孟尝君,到了薛邑,他把借了孟尝君钱的人都召集来,索债得到十万钱的利息。

    他没送回这笔钱,却买了肥壮的牛、上好的酒,然后召集借钱的人,能付利息的,不能付利息的都来,要求一律带着借钱的契据以便核对。

    随即让大家一起参加宴会,当日杀牛炖肉,置办酒席。

    宴会上正当大家饮酒尽兴时,冯谖便把契据拿到席前一一核对,能够付给利息的,给他定下期限;穷得不能付息的,取回他们的契据当众把它烧毁。

    接着对大家说“:孟尝君之所以向大家贷款,就是给没有钱的人提供资金来从事行业生产;他之所以向大家索债,是由于无钱供养宾客。

    如今富裕有钱还债的约定日期还债,贫穷无力还债的烧掉契据把债务全部废除,请各位开怀畅饮吧。

    有这样的封邑主人,日后怎么能背弃他呢!”在坐的人都站了起来,连续两次行跪拜大礼。

    孟尝君听到冯谖烧毁契据的消息后,十分恼怒,立即派人召回冯谖。

    冯谖刚到,孟尝君就责问道:“我的封地本来就少,而百姓还多不按时还给利息,宾客们连吃饭的钱都怕不够用,所以请先生去收债。

    听说先生收来钱就大办酒肉宴席,而且把契据烧掉了。

    这是怎么回事?”冯谖回答说“:是这样的。

    如果不大办酒席就不能把欠债的百姓全部集合起来,也就无法知晓谁贫谁富。

    富裕的,给他约定日期还债。

    贫穷的,即使监守着催促十年也还不上债,时间越长,利息越多,到了危急时,就会用逃走的方法赖掉史记债务。

    如果催促紧迫,不仅终究没法偿债,而且上面会认为您贪财好利不爱惜平民百姓,在下面您则冒着违背国君的恶名,这可不是用来鼓励平民百姓、彰扬您名声的做法。

    我烧掉毫无用处徒有其名的借据,废掉有名无实的账簿,是让薛邑平民百姓信任您而彰扬您善良的好名声啊。

    您有什么可疑惑的呢?”孟尝君听后,拍着手连声道谢。

    齐王受到秦楚两国诽谤言论的蛊惑,认为孟尝君的名声压倒了自己,独揽齐国大权,最后罢免了孟尝君的官职。

    那些宾客一看到孟尝君被罢了官,纷纷离开了他。

    只有冯谖为他策划说“:借我一辆可以跑到秦国的车子,我一定要让您在齐国更加显贵,食邑更加宽广。

    您认为如何?”于是孟尝君便准备了车马和礼物送冯谖上了路。

    冯谖就乘车向西到了秦国游说秦王“:天下的说客驾车向西来到秦国的,无一不是想要使秦国强大而使齐国削弱的;乘车向东进入齐国的,无一不是要使齐国强大而使秦国削弱的。

    齐秦两国是决一雌雄的国家,与对方决不并存的就是强大有力的雄国,是雄国的就得天下。”秦王听得入神,挺直身子跪着问冯谖“:您看怎能使秦不做那个雌者呢?”冯谖笑道“:大王知道齐王罢了孟尝君的官吧?”秦王说:“听说了此事。”冯谖说:“使齐国受到天下敬重的,就是孟尝君。

    如今齐国国君听信了诽谤之言而把孟尝君罢免,孟尝君心中无比怨愤,必定背离齐国。

    他背离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国情,朝廷中上至君王下至官吏的情况将为秦国所掌握。

    您将得到整个齐国的土地,岂只是称雄呢!您赶快派使者载着礼物暗地里去迎接孟尝君,不能失掉良机啊。

    如果齐王明白过来,再度起用孟尝君,则谁雄谁雌还难定论。”秦王听了很高兴,就派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

    冯谖告别了秦王抢在使者前面赶往齐国,到了齐国,他劝说齐王道:“天下的说客由东来到齐国的,无不是想使齐国强盛,削弱秦国的;乘车向西赶往秦国的,无不是想使秦国强大而削弱齐国的。

    秦齐两国势均力敌,不共戴天,秦强则齐弱,现在我听说秦国已派使者带着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来迎接孟尝君了。

    孟尝君不西去就罢了,孟尝君如果西去担任秦国之相,那么,天下将归秦国所有,秦国是强大的雄国,齐国就成了弱小的雌国,则临淄、即墨就危在旦夕了。

    大王为什么不在秦使未到之前,及时恢复孟尝君的官位并加封邑地向他致歉呢?如果这么做了,孟尝君必定高兴地接受。

    秦国虽是强国,但岂能随意到别的国家迎接别国的相呢?要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齐王听后,顿开茅塞,说:“好。”于是派人至边境等候秦国使者的到来,秦国使者的车子刚入齐国边境,齐国在边境的使臣立即转车飞驰回来报告了消息,齐王于是召回孟尝君并恢复了他的相位,同时还给他原封的土地,又给他增加了千户百姓。

    秦国的使者听说孟尝君恢复了齐国相位,就驱车回去了。

    自从齐王因受毁谤之言的蛊惑而罢免了孟尝君,那些宾客们都离开了他。

    后来齐王召回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位,冯谖去迎接他。

    还没到京城的时候,孟尝君深有感触地说:“我平素喜好宾客,乐于养士,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食客多达三千余人,这是先生您所了解的。

    宾客们看到我一旦被罢官,都背离我而离去,没有一个顾念我的。

    如今靠着先生得到官复原职,那些背离我的宾客还有什么脸再见我呢?如果有再来见我的,我一定唾他的脸,狠狠地羞辱他。”听了这番话,冯谖收住缰绳,下车而行拜礼。

    孟尝君也立刻下车还礼,说:“先生是替那些宾客道歉吗?”冯谖说:“我并不是替宾客道歉,是因为您的话说得不对。

    万物都有其必然的终结,世事都有其常规常理,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冯谖说:“活物必定要死亡,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宾客多,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

    您难道没有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都向市集里奔去,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

    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

    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

    希望您像过去一样对待他们。”孟尝君听了,连拜两次说:“我恭从先生的指教,听先生的话,岂敢不遵从先生的忠告呢!”太史公说:我曾经路过薛地,那里民风强悍,多有凶暴的子弟,与邹地、鲁地大不相同。

    我问那里的人这是什么缘故,他们答道:“孟尝君曾经广招天下许多负气仗义的人,仅乱法犯禁的人进入薛地的大概就有六万多家。”世间传说孟尝君以乐于养客而沾沾自喜,的确名不虚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胜,在赵国诸多公子中最为贤德有才,好客养士,门下的宾客约有几千人。

    平原君曾任赵惠文王和孝成王的相,曾三次离开相位,又三次官复原职,封地在东武城。

    平原君家有座高楼面对着下边的民宅。

    民宅中有个跛子,总一瘸一拐地出外打水。

    平原君有一位美丽的爱妾住在楼上,她从楼上往下看见跛子打水的样子,就大声嘻笑起来。

    第二天,这位跛子找上平原君的家门,说:“我听说您喜爱士人,士人之所以不远千里投奔于您,就是因为您看重士人而卑视女色啊!我不幸身成残废,可是您的姬妾却在高楼之上公然耻笑我,我希望得到耻笑我的那个人的头。”平原君笑着答道“:好吧。”等那个跛子离开后,平原君又笑着说:“看这小子,竟因一笑的缘故就要杀我的爱妾,不也太过分了吗?”终归没杀美妾。

    过了一年多,宾客及门下供事的食客陆陆续续地离开了一半多。

    平原君对此不解,说:“我赵胜对待各位先生的方方面面不曾敢有失礼的地方,可是离开我的人为什么这么多呢?”一个门客走上前去回答说:“因为您不杀耻笑跛子的美妾,大家认为您喜好美色而轻视士人,所以士人就纷纷离去了。”于是平原君就命人砍下耻笑跛子的那个爱妾的头,亲自登门献给跛子,并借此机会向他道歉。

    从此以后,原来离去的宾客又陆续地回来了。

    当时,齐国有孟尝君,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他们都好客养士,因史记此争相礼遇士人,以使自己招纳更多的人才。

    秦国围攻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出使去求援,拟推楚为盟主,联兵同抗强秦。

    平原君约定跟门下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国。

    平原君说“:假使能通过客气的谈判取得成功,那就最好了。

    如果谈判不能取得成功,那也要挟制楚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把盟约确定下来,一定要确定了合纵盟约才回国。

    同去的文武之士不必到外面去寻找,从我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结果选得十九人,剩下的人没有选得上的,无法凑满二十人。

    这时门下食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径自走到前面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要出使楚国,让楚国做盟主订下合纵盟约,并且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去,人员不到外面寻找,就在您门下挑选。

    现在还差一人,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平原君问道“:先生寄居在我的门下几年了?”毛遂回答说“:至今已整整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能的贤士生活在世上,就如同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锋尖立即就会显露出来。

    如今先生寄居在我的门下至今已达三年,我的左右近臣们从没有称赞推荐过你,我也从来没听说过你,这是先生没有什么专长啊。

    先生不能去,请先生留下来。”毛遂答道“:我就算是今天请求放在口袋里吧。

    假使我早就被您放在口袋里,是会整个锥锋都脱露出来的,岂只露出一点锋尖呢?”平原君于是同意让毛遂一道去,那十九个人互相使眼色示意,暗暗嘲笑毛遂,只是没有发出声音来。

    等到毛遂抵达楚国时,跟那十九个人谈论、争议天下局势,十九个人个个佩服他。

    平原君与楚王谈判订立盟约一事,再三陈述利害关系,从早晨谈起,谈到中午尚未决定下来,那十九个人就鼓动毛遂说“:先生登堂试试!”于是毛遂握紧剑柄,顺着台阶走到殿堂上,对平原君说“:谈合纵不是‘利’就是‘害’,只两句话就可说明白。

    现在从早晨就谈合纵,到了中午还决定不下来,是什么缘故?”楚王见毛遂握剑登堂就问平原君“: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告诉他“:这是我的随从家臣。”楚王厉声呵叱道“:还不给我下去!我是跟你的主人谈判,你来干什么?”毛遂握紧剑柄走向前去说“:大王敢呵叱我,不过是依仗楚国人多势众。

    现在我与你只有十步,十步之内大王是依仗不了楚国的人多势众的,大王的性命就控制在我的手中。

    我的主人就在面前,当着他的面你为什么这样呵叱我?况且我听说商汤曾凭着七十里方圆的地方统治了天下,周文王凭着百里大小的土地使天下诸侯臣服,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士兵多吗?实际上是由于他们善握时势而全力发扬自己的威力。

    如今楚国领土纵横五千里,士兵百万,这是争王称霸的资本。

    凭着楚国的强大,天下谁也不能挡住它的威势。

    秦国的白起,不过毛孩而已。

    他带着几万人的军队,与楚国交战,第一战就攻克了鄢城郢都,第二战烧毁了夷陵,第三战便使大王的先祖受到极大凌辱。

    这是楚国百世不解的怨仇,连赵王都感到羞耻,可是大王却不觉得羞愧。

    合纵盟约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赵国。

    我的主人就在面前,你凭什么呵叱我?”听了毛遂的数说,楚王立即改变了态度说“:是,是,的确像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一定竭尽全国的力量履行合纵盟约。”毛遂进一步逼问道“:合纵盟约算是确立了吗?”楚王回答说“:确立了。”于是毛遂用带着命令式的口吻对楚王的左右近臣说“:把鸡、狗、马的血取来。”毛遂双手捧着铜盘跪下把它进献到楚王面前说“:大王应先吮血以表示确立合纵盟约的诚意,下一个是我的主人,再下一个是我。”就这样,在楚国的殿堂上订立了合纵盟约。

    这时毛遂左手托起一盘血,右手招呼那十九个人说“:各位在堂下也一块儿吮盘中的血,各位虽然平庸,可也算完成了任务,这就是所说的依赖别人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吧。”平原君订立了合纵盟约便返回赵国。

    回到赵国后,说:“我不敢再以知士相士自居了。

    我观察识别的人才多说上千,少说也有几百,自认为不会遗漏天下的贤能之士,现在竟然把毛遂先生给漏下了。

    毛遂先生第一次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的传国之宝还尊贵。

    毛遂先生凭着他那一张善言能辩的嘴,竟比百万大军的威力还要强大。

    我不敢再识士选士了。”从此把毛遂尊为上等宾客。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楚国派春申君带兵赶赴救援赵国,魏国的信陵君也假托君命夺了晋鄙军权带兵前去救援赵国,可是援军都还没有赶到。

    这时秦国急速地围攻邯郸,邯郸告急,将要投降,平原君极为焦虑。

    邯郸驿馆官吏的儿子李同劝说平原君道“:您不担心赵国灭亡吗?”平原君答“:赵国灭亡那我就要做俘虏,为什么不担忧呢?”李同说:“邯郸的百姓,拿人骨当柴烧,交换孩子当饭吃,可以说是危急至极了,可是您的后宫姬妾侍女数以百计,侍女穿着丝绸绣衣,精美饭菜吃不完,而百姓却粗布短衣难以遮体,连酒渣谷皮也吃不饱。

    百姓困乏,兵器用尽,有的人削尖木头当长矛箭矢,而您的珍宝玩器铜钟玉鼎照旧无损。

    假使秦军攻破赵国,您怎么能照旧拥有这些东西呢?假使赵国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没有这些东西呢?现在您果真能命令夫人以下的全体成员编到士兵队伍中,分别承担守城劳役,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全都分发下去供士兵享用,士兵正在危急困苦的时候,是很容易对您感激不尽的。”于是平原君采纳了李同的意见,得到敢于冒死的士兵三千人。

    李同就加入了三千人的队伍奔赴秦军决一死战,秦军因此而被击退了三十里。

    这时也凑巧楚、魏两国的救兵到了,秦军便撤走了,邯郸得以保存下来。

    李同在与秦军交战中阵亡,他的父亲被赐封为李侯。

    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赵保存了邯郸为理由,替平原君请求增加封邑。

    公孙龙得知此讯,就连夜乘车来见平原君,说:“我听说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赵保存了邯郸为理由替您请求增加封邑,有这回事吗?”平原君回答说:“有的。”公孙龙说“:这是很不合适的。

    说来赵王任用您担任赵国之相,并不是因为您的智慧才能是赵国独一无二的;划出东武城赐封您,也不是因为您做出了有功劳的事情,只是由于您是赵王近亲的缘故啊。

    如今信陵君出兵保存了邯郸而您要求增加封邑,这是无功时作为近亲接受了封邑,而有功时又要求按照普通人来论功行赏啊。

    这显然是很不合适的。

    况且虞卿掌握着办事成功与不成功的两方面的主动权。

    事情成功了,就要史记像拿着索债的契券一样来索取报偿;事情未办成,又可拿着为您争功求封的虚名来让您感激他。

    您一定不要听从他的主张。”平原君于是拒绝了虞卿的提议。

    平原君在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去世。

    平原君的子孙世代承袭他的封爵,他的后嗣终于在赵国灭亡的同时断绝了。

    平原君对公孙龙很优厚。

    公孙龙善于进行“离坚白”命题的论辩,到了邹衍访问赵国时,纵论至高无尚的正大道理,驳斥公孙龙的名辩命题,此后平原君便辞退了公孙龙。

    虞卿,是个善于游说的有识之士。

    他脚蹬草鞋,肩挂雨伞,远道而来游说赵孝成王。

    第一次拜见赵王,赵王便赐给他黄金百镒,白璧一对;第二次拜见赵王,就当上了赵国的上卿,所以称他为虞卿。

    秦、赵两国在长平交战,赵国没有取胜,损失了一名都尉。

    赵王召见楼昌与虞卿说“:我军在战场上不能取胜,都尉也阵亡了,我要卷甲赴敌与秦军决战,你们看怎么样?”楼昌说:“没有好处,不如派重要使臣去求和。”虞卿说“:楼昌主张求和的原因,是认为不求和我军必败。

    可是控制和谈主动权的在秦国一方。

    而且大王您估计一下秦国的作战意图,是要击败赵军,还是只是吓唬一下呢?”赵王回答说“:秦国已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了,必定要击败赵军。”虞卿接着说:“大王听从我的话,派出使臣拿上贵重的珍宝去联合楚、魏两国,楚、魏两国想得到大王贵重的珍宝,一定会接纳我国的使臣。

    赵国使臣进入楚、魏两国,秦国必定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而且必定恐慌。

    这样,与秦和谈才能进行。”赵王没有采纳虞卿的主张,与平阳君赵豹议妥求和,就派出郑朱先到秦国联系。

    秦国接纳了郑朱。

    赵王又召见虞卿说“:我派平阳君到秦国求和,秦国已经接纳郑朱了,你认为这事怎么样?”虞卿回答说“:大王的和谈不能成功,赵军必定被击败。

    天下诸侯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都在秦国了。

    郑朱是个显贵,他进入秦国,秦王和应侯一定把郑朱来秦一事大肆宣扬给天下诸侯看。

    楚、魏两国一见赵国到秦国求和,必定不会援救大王。

    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援救大王,那么和谈就不可能成功。”应侯果然把郑朱来秦求和一事大加宣扬给天下诸侯派来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们看,不肯和谈。

    赵军在长平大败,于是邯郸被围困,遭到天下人耻笑。

    秦国解除了邯郸的包围之后,而赵王却准备到秦国拜访秦王,就派赵郝到秦国去订约结交,割出六个县求和。

    虞卿对赵王说:“大王,您看,秦国进攻赵国,是因为打得疲惫了才撤回呢?还是它能够进攻,却因为怜惜大王而停止进攻呢?”赵王答道:“秦国进攻我,是毫不保留竭尽全力了,一定是打得疲惫了才撤回的。”虞卿说“:秦国用它的全部力量进攻它所不能夺取的土地,结果打得疲顿而回,可是大王又把秦国兵力所不能夺取的土地白白送给秦国,这等于帮助秦国侵略自己啊。

    明年秦国再进攻赵国,大王您就无法自救了。”赵王把虞卿的话告诉了赵郝。

    赵郝说“:虞卿真能摸清秦国兵力的底细吗?果真知道秦国兵力今年不能进攻了,这么一块弹丸之地不给它,让秦国明年再来进攻大王,那时大王岂不是要割让腹地来给它求和吗?”赵王说“:我听从您的建议割让六县,你能保证秦国明年不再进攻我吗?”赵郝答道“:这个我可不敢担保。

    从前韩、赵、魏三国与秦国交往,互相亲善。

    现在秦国对韩、魏两国亲善而攻打大王,看来大王事奉秦国的诚意一定不如韩、魏两国了。

    现在我替您解除因背弃与秦国亲善关系而招致的攻击,开启关卡,互通贸易,与秦国交好的程度同韩、魏两国一样,若到了明年大王独自招来秦国的攻打,这一定又是大王事奉秦国的心意又落在韩、魏两国的后面了。

    所以说,这不是我所敢承担的事情。”赵王把赵郝的话告诉了虞卿。

    虞卿回答说“:赵郝说‘不讲和,明年秦国再来攻打大王,大王岂不是要割让腹地给它来求和吗。

    ’现在讲和,赵郝又觉得不能保证秦国不再进犯。

    那么现在即使割让六个城邑,又有什么好处!明年再来进攻,又把它的兵力所不能夺取的土地割让给它来求和。

    这是自取灭亡的做法,所以不如不求和。

    秦国即使善于进攻,也不能轻易地夺取六个县;赵国即使不能防守,终归也不会丧失六座城。

    秦国疲顿而撤兵,军队必然疲弱。

    我用六座城来收拢天下诸侯去进攻疲弱的秦军,这是我在天下诸侯那里失去六座城而在秦国那里得到补偿。

    我国还可从中获利,这与白白割让土地,使自己变弱而使秦国强大相比,哪样好呢?现在赵郝说‘秦国与韩、魏两国亲善而进攻赵国的原因,一定是大王事奉秦国的心意不如韩、魏两国’,这是让大王每年拿出六座城来事奉秦国,也就是白白地把城邑送光。

    明年秦国又要求割地,大王将给它吗?不给,这是抛弃了原先割地所换取的成果而挑起秦国进攻的兵祸;给它,也就无地可给了。

    俗话说,‘强大的善于进攻,弱小的不能防守’。

    现在平白地听任秦国摆布,秦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多得土地,这无异于强秦弱赵啊!让越来越强大的秦国割取越来越弱小的赵国,秦国年年谋取赵国土地的打算因而就不会停止了。

    况且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无限,拿有限的土地去应付无限的秦国要求,那势必不会再有赵国了。”赵王的主意还没定,楼缓从秦国回到了赵国,赵王与楼缓商议这个问题,说“:给秦国土地与不给秦国土地,哪种做法好?”楼缓推让说“: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赵王说:“话虽这么讲,也不妨谈谈你个人的意见。”楼缓便说“:大王听说过公甫文伯母亲的事吗?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病死了,姬妾中有两个为他在卧室中自杀。

    他的母亲听到此事,居然不哭一声。

    公甫文伯家的保姆说‘:哪里有儿子死了母亲不哭的呢?’他的母亲说:‘孔子是大贤士,被鲁国驱逐了,可是他这个人却不追随孔子。

    现在他死了而姬妾为他自杀的有两人。

    像这样的情况一定是他对尊长的人情义淡薄而与姬妾的情义深厚。

    ’所以由母亲说出这样的话来,就是个贤良的母亲,若由妻子说出这样的话,就免不了落个嫉妒之名。

    所以说的话虽然都一样,但由于说话人的立场不同,人的用意也就跟着变化了。

    现在我刚刚从秦国来,如果说不给秦国土地,那不是上策;如果说给它土地,又怕大王会认为我是替秦国帮忙;所以我不敢回答。

    假使我能够替大王着想,不如给它土地好。”赵王听后说“:嗯。”虞卿听说此事,就入宫拜见赵王说:史记“这是虚假的托辞,大王切切不可给秦国六个县!”楼缓听说了,也去拜见赵王。

    赵王把虞卿的话告诉了楼缓。

    楼缓说:“不对,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秦、赵两国结下怨仇引起战事,天下诸侯对此都很高兴,原因何在?‘我们将借强国来欺弱国’。

    如今赵国军队被秦国围困,天下诸侯祝贺获胜的人必定都在秦国了。

    所以不如赶快割让土地讲和,来使天下诸侯怀疑秦、赵已经交好而又能抚慰秦国。

    不然的话,天下诸侯将借秦国的怨怒,趁着赵国的困顿来瓜分赵国。

    赵国就会灭亡,还图谋秦国什么呢?所以说虞卿知其一,不知其二。

    希望大王从这些方面考虑决定给它吧,不要再盘算了。”虞卿听到楼缓的意见后,去拜见赵王说“:危险了,楼缓就是为秦国帮忙的,又怎能交好秦国呢?他为什么偏偏不说这么做就是向天下诸侯昭示赵国软弱可欺呢?再说我主张不给秦国土地,并不只是坚决不割土地就完事的。

    秦国向大王索取六个城邑,而大王则把这六个城邑送给齐国,齐国是秦国的死对头,它得到大王的六个城邑,就会与我们合力攻打秦国。

    齐王耳听大王的计谋,不等你话说完,就会同意你的作法。

    这就是大王虽然把六个城邑交给齐国,却在秦国得到了补偿。

    这样做,齐、赵两国的深仇大恨就可以消泯了,而且又向天下诸侯表明了赵王是有作为的。

    大王把齐、赵两国结盟的事声扬出去,我们的军队不必到边境察看,我就可看到秦国送贵重财礼到赵国来求和了。

    一旦跟秦王讲和,韩、魏两国听到消息,必定尽力敬重大王;既要敬重大王,就必定拿出珍贵的宝物争先向大王致意。

    这样大王的一个举动就可以与韩、魏、齐交好,从而与秦国改换了处事的位置。”赵王听后说“:好极了。”就派虞卿向东去拜见齐王,与齐王商议攻打秦国的问题。

    虞卿还没返回赵国,秦国派来的使臣已经在赵国了。

    楼缓得知此讯,立即逃走了。

    赵王于是封了一座城邑给虞卿。

    过了不久,魏国请求与赵国订立合纵盟约。

    赵孝成王召虞卿商议此事。

    虞卿先去拜访平原君,平原君说:“我希望听您谈一下合纵之道。”虞卿进宫拜见赵王,赵王说:“魏国请求订立合纵盟约。”虞卿说“:魏国错了。”赵王说“:我本来也没答应它。”虞卿说:“大王错了。”赵王说“:魏国请求合纵,你说魏国错了;我没有答应,你又说我错了。

    既如此,那么合纵盟约是不行的吗?”虞卿回答说“:我听说小国跟大国一起办事,有好处就由大国享用成果,有坏处就由小国承担灾祸。

    现在的情况是魏国作为小国愿意承担灾祸,而你居于大国的地位却享用成果。

    我所以说大王错了,魏国也错了。

    我私下认为订立合纵盟约有利。”赵王说:“好。”于是就同魏国订立合纵盟约。

    虞卿因为魏国宰相魏齐的缘故,抛弃了万户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与魏齐从小路逃走,最后离开了赵国,在魏国大梁遭到困厄。

    魏齐死后,虞卿不得志,就著书立说,参考《春秋》,观察近代的世情,写下了《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共八篇。

    用来评议国家政治的成败,世传之为《虞氏春秋》。

    魏公子列传魏公子名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

    魏安矨王的异母弟弟。

    昭王过世,安矨王继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当时范雎从魏国逃到秦国任宰相,因为怨恨魏相魏齐的缘故,派秦军围攻大梁,击败魏国驻扎在华阳的军队,迫使芒卯战败而逃。

    魏王和公子为此十分忧虑。

    公子为人仁爱忠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华或才华高低,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

    因此远近的士人都争相投到他的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

    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派兵谋犯魏国。

    有一次,公子正跟魏王下棋,而北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魏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公子劝阻魏王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跟魏王下棋,仿佛无事一般。

    可是魏王惊恐,全无心思下棋。

    又过了一会儿,又从北边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不是进犯边境。”魏王听后很惊讶,问道:“公子是怎样知道的?”公子答道“:我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深入底里探到赵王的秘密,赵王有什么行动,他就会立即报告我,我因此知道这件事。”从此以后,魏王因害怕公子贤能,不敢任用公子处理国事。

    魏国有一隐士名侯嬴,年已七十,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

    公子听说此人后,就派人去拜见,并想送给他一份厚礼。

    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不能因我看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礼。”公子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

    大家来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上的左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先生。

    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上,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想借此观察一下公子的态度。

    可是公子手握马缰绳更加恭敬。

    侯先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场,望能委屈一下公子的车马载我去拜访他。”公子立即驾车前往街市,侯先生下车去见他的朋友朱亥,他斜眯缝着眼观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在那里,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时暗暗地观察公子脸色。

    公子的面色更加和悦。

    此时,酒席上魏国的将军、丞相、宗室大臣以及高朋贵宾坐满堂上,正等着公子举杯开宴,街市上的人都看到公子手握缰绳替侯先生驾车。

    公子的随从人员都暗地责骂侯先生。

    侯先生看到公子面色始终不变,才告别了朋友上了车。

    到家后,公子领着侯先生坐到上席,并向全体宾客恭敬地介绍侯先生,满堂宾客都十分惊异,大家酒兴正浓时,公子站起来,走到侯先生面前举杯向他祝寿。

    侯先生趁机对公子说“:今天我侯嬴为难公子也够了。

    我只是个城东门看门插关的人,可是公子委屈车马,亲自在大庭广众之中迎接我,我本不该再去拜访朋友,今天公子竟屈尊陪我拜访他。

    可我也想成就公子的名声,故意让公子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借拜访朋友来试探公子,结果公子愈加谦恭。

    街市上的人都认为我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高尚的人,能礼贤下士啊!”在这次宴会散了后,侯先生便史记成了公子的贵客。

    侯先生对公子说“:我所拜访的屠夫朱亥,是贤能之士,只是人们都不了解他,所以隐没在屠夫中罢了。”公子曾多次前往拜访朱亥,朱亥故意不回拜答谢,公子觉得他是个怪人。

    魏安矨王二十年(前257),秦昭王已经在长平大败赵军,接着派兵围攻邯郸。

    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

    数次给魏王和公子写信,向魏国求救兵。

    魏王派将军晋鄙带领十万之众的军队去救赵国。

    秦昭王得知此消息后就派使臣告诫魏王说:“我攻下赵国,只是早晚的事,诸侯中有谁敢救赵国的,拿下赵国后,一定调兵先攻打它。”魏王听了很害怕,就派人阻止晋鄙再进军,让他把军队留在邺城扎营驻守,名义上是救赵国,实际上是采取两面倒的策略来观望形势的发展。

    平原君使臣的车子连续来到魏国来告急,责备魏公子说:“我赵胜之所以自愿依托魏国跟魏国联姻结亲,就是因为公子的道义高尚,能热心帮助别人解脱危难。

    如今邯郸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国,可是魏国救兵至今不来,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再说公子即使不把我赵胜看在眼里,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怜惜你的姐姐吗?”公子为此事十分焦虑,屡次请求魏王赶快出兵,又让宾客辩士们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

    魏王由于害怕秦国,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主张。

    公子估计终究不能征得魏王同意出兵了,就决计不能自己偷生而眼看赵国灭亡,于是请来宾客,凑齐战车一百多辆,打算带着宾客赶到战场上去同秦军决一死战,与赵国人共赴死难。

    公子率领车队经过东门时,去见侯先生,把自己决计同秦军血战到底的情况告诉了他。

    然后向侯先生诀别准备启程,行前侯先生说:“公子努力干吧,老臣我不能随行。”公子走出几里路,心里不痛快,自语道:“我对待侯先生算是够周到的了,天下无人不晓,如今我就要死难,可侯先生竟没有片言只语送我,难道我对待他有什么不周到之处吗?”于是又乘车返回,想问问侯先生。

    侯先生一见公子就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会回来。”又接着说:“公子好客养士,闻名天下。

    如今有了危难,想不出别的办法却要赶到战场上同秦军拼死命,这就如同把肥肉扔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这样的话,还用我们这些宾客干什么呢?公子对我情义深厚,公子前往我却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恼恨我,会返回来的。”公子连着两次向侯先生行拜礼,进而问对策。

    侯先生就让旁人离开,同公子秘密交谈,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爱,她出入魏王的卧室很随便,只要尽力是能偷出兵符来的。

    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了。

    如姬有复仇的志向,魏王以下的臣民都想为如姬报仇,但均未如愿。

    为此,如姬曾对公子哭诉,公子派门客斩了那个仇人的头,恭敬地献给如姬。

    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辞的,只是没有行动的机会罢了。

    公子果真一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定答应,那就能得到虎符而夺了晋鄙的军权,北边可救赵国,西边能抵御秦国,这是春秋五霸的伟业啊。”公子听从了侯嬴的谋略,请求如姬帮忙。

    如姬果然盗出晋鄙的兵符交给了公子。

    公子拿到了兵符准备上路,侯先生说“:将帅在外作战时,有当机立断的权力,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听从,以利于国家。

    公子到那里即使两符相合,验明无误,可是晋鄙仍不交出兵权给您而要请示魏王,那事情就危险了。

    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以跟您一起前往,这个人是个大力士。

    如果晋鄙听从,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他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公子听后,便哭了。

    侯先生见状便问他“:公子是怕死吗?为什么而哭?”公子答道“:晋鄙是魏国勇猛强悍、富有经验的老将,我去他那里恐怕他不会听从命令,必定要杀死他,因此我难过得哭了,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去请朱亥一同前往。

    朱亥笑着说“:我不过是市场上挥刀杀牲的屠夫,可是公子竟多次登门问候我,我之所以不回答报酬您,是因为我觉得小礼小节无甚大用。

    今公子有了急难,这就是我为您杀身效命的时候了。”就与公子一同上路。

    公子去向侯先生辞谢。

    侯先生说:“我理当随您一起去,但年迈了力不从心。

    您行至晋鄙军中的那一天,我面向北边自刎,以答谢公子的知遇之恩。”公子于是上路前行了。

    到达邺地,假称魏王的命令代替晋鄙为将,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怀疑此事,就举起手盯着公子说:“如今我统率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责任,今天你只身一人来取代我,这是怎么回事啊?”正要拒绝接受命令。

    朱亥取出袖中藏着的四十斤重的铁椎,一椎砸死了晋鄙,公子便掌管了晋鄙的军队。

    然后整顿军队,向将士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家;兄弟同在军中的,长兄回家;没有兄弟的独生子,回家去奉养双亲。”经过整顿选拔,得精兵八万人。

    开赴前线抗击秦军。

    秦军解围撤离而去,于是邯郸得救,保住了赵国。

    赵王和平原君到郊界来迎接公子。

    平原君替公子背着盛满箭支的囊袋走在前面引路。

    赵王连着两次拜谢说“: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一个赶得上公子的。”在这个时候,平原君再不敢拿自己跟别人相比了。

    公子与侯先生决别之后,在到达邺城军营的那一天,侯先生果然面向北刎颈而死。

    魏王恼怒公子盗出了他的兵符,假传君令杀死了晋鄙,公子对此也是十分清楚的。

    已经打退秦军保存了赵国后,公子让手下的将军带着他的军队返回魏国,自己与门客留在了赵国。

    赵孝成王感激公子假托魏王的命令夺取晋鄙军权从而保住了赵国这一义举,就与平原君商议,想把五座城邑封赏给公子。

    公子听此消息后,产生了居功自傲的情绪和神色。

    门客中有人劝说公子道“: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忘记的,有些事情却不能不忘记。

    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

    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的兵权以救赵国,这对赵国来说是立了大功,但对魏国来说那就不算忠臣了。

    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

    我私下认为公子不应该这样。”公子听后,立即自责,仿佛无地自容。

    赵国召开盛大宴会,赵王亲扫殿堂台阶,又亲自到门口迎接贵客,并执行主人的礼节,领着公子走进殿堂的西边台阶。

    公子则侧着身子走,一再推辞谦让,并主动从东边的台阶升堂。

    宴会上,公子称说有罪,对不起魏国,于赵国也无功德可言。

    赵王陪着公史记子饮酒直到傍晚,始终不好意思开口谈封献五座城邑的事。

    因为公子总是在谦让自责。

    公子终于留在了赵国。

    赵王把..邑封赏给公子,这时魏王也把信陵邑又奉还给公子。

    公子仍留在赵国。

    公子听说赵国有两个有才有德而没有从政的人,一个是毛公藏身于赌徒中,一个是薛公隐没在酒店里,公子很想见见这两个人,可是这两个人躲了起来不肯见公子。

    公子打听到他们的藏身地址,就悄悄地步行去同这两个人交往,彼此都以相识为乐事,很是高兴。

    平原君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对他的夫人说:“当初我听说夫人的弟弟魏公子是个举世无双的大贤士,如今我听说他竟然胡来,跟那伙赌徒、酒店伙计交往,公子只是个无知妄为的人罢了。”平原君的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公子。

    公子听后就向夫人告辞准备离开这里,说:“以前我听说平原君贤德,所以背弃魏王而救赵国,满足了平原君的要求。

    现在才知道平原君与人交往,只是显示富贵的豪放举动罢了,他不是求取贤士人才啊。

    我从前在大梁时,就常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有才,到了赵国,我惟恐不能见到他们。

    拿我这个人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愿见我呢。

    现在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看作是耻辱。

    平原君这个人不值得结交。”于是就整理行装准备离去。

    夫人把公子的话全都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听了自觉惭愧,便去向公子脱帽谢罪,坚决地挽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的宾客听到此事,有一半人离开了平原君归附于公子,天下的士人也都去投靠公子,归附在他的门下。

    公子的为人使平原君的宾客仰慕而尽投到公子的门下来。

    公子留在赵国十年不回魏国。

    秦国听说公子留在赵国,就日夜不停地发兵向东进攻魏国。

    魏王为此事焦虑万分,就派使臣去请公子回国。

    公子仍担忧魏王恼怒自己,就告诫门下宾客说:“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处死。”由于宾客们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所以没有谁敢劝公子回魏国。

    这时,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所以在赵国备受敬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

    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话还没说完,公子脸色立即变了,嘱咐车夫赶快套车回去救魏国。

    魏王见到公子,两人相对落泪,魏王把上将军大印授给公子,公子便正式担任了上将军这个统率军队的最高职务。

    魏安矨王三十年(前247),公子派使臣把自己担任上将军职务一事通报各个诸侯国。

    诸侯们得知公子担任了上将军,都各自调兵遣将救援魏国。

    公子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将蒙骜败逃。

    进而乘胜追击直到函谷关,把秦军压在函谷关,使他们不敢再出关。

    当时,公子的声威震动天下,各诸侯国来的宾客都进献兵法,公子把它们编在一起,标写上每个人的名字,所以世上称之为《魏公子兵法》。

    秦王担心公子会进一步威胁秦国,就使用了万斤黄金到魏行贿,寻找晋鄙原来的那些门客,让他们在魏王面前进谗言说“:公子流亡在外已达十年,现在担任魏国大将,诸侯国的将领都归他指挥,诸侯们只知道魏国有个魏公子,不知道还有个魏王。

    公子也要乘这个时候决定称王。

    诸侯们害怕公子的权势声威,正打算共同出面拥立他为王呢。”秦国又多次施行反间计,利用在秦国的魏国间谍,假装不知情地请他们向公子祝贺,问是否已经立为魏王了。

    魏王天天听到这些毁谤公子的话,不能不信以为真,后来果然派人代替公子担任上将军。

    公子自己明知这是又一次因毁谤而被废黜,于是就推托有病不上朝了,他在家里与宾客们通宵达旦地宴饮,痛饮烈性酒,常跟女人厮混,这样日日夜夜寻欢作乐度过了四年,终因饮酒无度患病而死。

    同一年,魏安矨王也过世了。

    秦王得到公子已死的消息,就派蒙骜进攻魏国,攻占了二十座城邑,开始设立东郡。

    从此以后,秦国逐渐地像蚕食桑叶一样侵占魏国领土,过了十八年便俘虏了魏王假,屠杀大梁军民,毁掉了这座城市。

    汉高祖当初地位低贱时,曾多次听人说过魏公子的贤德和才识。

    他即位当了皇帝后,每次路经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他从击败叛将黥布的前线归来,经过大梁时为公子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守他的陵墓,让他们世世代代祭祀公子。

    太史公说:我每次经过大梁的废墟时,向人寻问所谓的夷门。

    原来夷门就是大梁城的东门。

    天下诸多公子中也有好客喜士的,然而,信陵君能交结隐没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不以交结下层贱民为耻辱,却是少有的。

    他的名声盖过诸侯,是不虚传的。

    因此,汉高祖每次路过大梁便命令百姓祭祀他,不曾断绝香火。

    春申君列传春申君,是楚国人,姓黄,名歇。

    曾周游各地拜师学习,知识渊博,事奉楚顷襄王。

    顷襄王认为黄歇口才好,派他出使秦国。

    秦昭王派白起攻打韩、魏两国,在华阳大败它们,活捉魏国将领芒卯,韩、魏两国向秦国臣服并事奉秦国。

    秦昭王已下令白起同韩、魏两国一起进攻楚国,但还未出发,恰好楚王派黄歇来到秦国,听到了秦国的这个计划。

    在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占领了楚国大片领土,因为在这以前秦王曾派白起攻打楚国,夺取了巫郡、黔中郡,攻占了鄢城、郢都,向东直打到竟陵,楚顷襄王只好把都城向东迁到陈县。

    黄歇见到楚怀王被秦国引诱去那里访问,结果上当受骗,被扣留并死在秦国。

    顷襄王是楚怀王的儿子,秦国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恐怕一旦发兵就会灭掉楚国。

    黄歇就上书劝说秦王道:“天下的诸侯没有谁比秦、楚两国更强大的。

    现在听说大王要征讨楚国,这就如两只猛虎搏斗。

    两虎相斗而劣狗趁机得到好处,因此不如与楚国亲善。

    请允许我陈述自己的看法:我听说事物发展到顶点就必定走向反面,冬季与夏季的变化就是这样;事物积累到极高处就会危险,堆叠棋子就是如此。

    现在秦国的土地,占着天下西、北两方近地,这是从有人类以来,即使天子的领地也不曾有过的。

    可是从先帝文王、武王以及大王自身,三代不忘使秦国土地同齐国连接起来,借以切断各国合纵结盟的关键史记部位。

    现在大王派盛桥到韩国驻守任职,盛桥把韩国的土地并入秦国,这是不动一兵一卒,不动用武力,就获得百里土地的好方法。

    大王可以说是有才能了。

    大王又发兵进攻魏国,堵塞了魏都大梁的出入通路,攻取河内,拿下燕、酸枣、虚、桃等地,进而攻入邢地,魏国军队如风吹白云四处逃散而不敢彼此相救。

    大王所建立的功绩,也可说是很多了。

    大王为了顾念兵士的疲劳,所以就给他们一段休息的时间,二年后,复行进攻,又夺取了蒲、衍、首、垣等地,进而兵临仁、平丘,黄、济阳闭城自守,而魏国只好降服了。

    这时大王又割取了濮、..以北之地给燕国,打通了齐国、秦国的通路,截断了楚国、赵国联系的脊梁,天下的诸侯,五次联合六国的军队,而终不敢相救,大王的威力,也可以说是得到充分发挥了。

    “大王如果保持功绩,维持威势,去掉攻伐之心,广施仁义之德,使无后患产生,您的事业就可与三王并称,您的声势可与五霸并举。

    假如大王倚仗人丁的众多,仗持军力的强大,趁着毁灭魏国的余威,想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诸侯,我恐怕您会留下后患。

    《诗经》上说‘:没有人不想有好的开端,却很少人能有好的终结。

    ’《易经》上说:‘小狐渡水将要渡过时,却湿了尾巴。

    ’这些话意即开头容易,结尾难。

    如何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智伯只看到攻伐赵襄子的好处却没料到自己反在榆次遭到杀身之祸;吴王夫差只看到进攻齐国的利益却没想到在干隧被越王勾践战败。

    这两个国家,不是没有建树过巨大功绩,只是由于贪图眼前的利益,结果导致后来的灾祸。

    吴王夫差相信了越国的恭维,所以才去攻打齐国,在艾陵战胜了齐国人之后,返回时却在三江水边被越王勾践擒获。

    智伯相信韩氏、魏氏,因而攻打赵氏,进攻晋阳城,胜利指日可待。

    可是韩、魏氏背叛了他,在凿台杀死了智伯瑶。

    现在大王嫉恨楚国不毁灭,却忘掉毁灭楚国就会使韩、魏两国更加强大,我替大王考虑,认为不能这样做。

    “《诗经》上说:‘大军不宜远离自家宅地长途跋涉去征战。

    ’从这种观点看,楚国乃是秦国的后援力量,其余的邻国,才是秦国的敌人。

    《诗经》上说‘:那跳跃的狡兔,一遇到猎犬,就一定会被捕获。

    他人有某种心思,我一揣度,就可知道。

    ’而今大王中途竟相信韩、魏的友善,这正好与当时吴国相信越国一样啊!我听说:敌人不可宽恕,时机失不再来。

    我恐怕韩、魏在表面上是用谦卑的言辞来除去本身的祸患,而其实是想着用这种方法来欺骗秦国罢了!何以见得呢?因为大王对韩、魏没有累世的恩德,却有累世的怨恨啊!要知道,韩、魏两国的父子兄弟,接连不断地被秦国杀死的,到现在将有十代之久了,国家因此残破,社稷因此损坏,宗庙也因此焚毁,上至将领下至士卒,都被剖腹断肠,砍头毁面,身首分离,枯骨暴露在荒野水泽之中,头颅僵挺,尸横遍野,国内到处可见。

    父老子弱,被捆着脖子绑着手,成了俘虏,一群接一群地走在路上。

    百姓无法生活,亲族逃离,骨肉分散,流亡沦落为男奴女仆的,遍及天下。

    所以韩、魏两国不灭亡是秦国的最大忧患,如今大王反而借助他们的力量去攻打楚国,这不也是错误的吗?“再说大王进攻楚国怎么出兵呢?大王将向仇敌韩国、魏国借路吗?若是,则出兵之日就是大王忧患不能返回之时,这是大王把自己的军队借给仇敌韩国、魏国啊。

    大王如果不从仇敌韩国、魏国借路,那就必定攻打随水右边的地区。

    而随水右边的地区,都是大川大水,崇山密林,深溪幽谷,这样一些无粮地区,大王即使占领了它,也等于没有得到土地。

    这是大王落个毁灭楚国的恶名声而没有得到占领土地的实惠啊。

    “更何况大王攻打楚国的时候,齐、赵、韩、魏四面,也一定会全都起兵相从。

    在这种情形下,秦、楚两国的军队,苦于交战而无法分离,魏国将趁此机会出兵攻打留、方舆、钅至、湖陵、砀、萧、相这些地方。

    那么从前楚国并吞宋国的土地,就一定会全部为魏国所有了。

    齐人向南进攻楚国,那么就一定会占领泗上。

    这些土地,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四通八达,又非常肥美,而使魏、齐各自攻取。

    这也就等于大王破灭了楚国,以厚增韩、魏的土地于中国,同时也加强了齐国的势力。

    仅韩、魏的强盛,就足以与秦国为敌。

    更有齐国,南边以泗水为国境,东背着大海,北边倚靠黄河,又无后患,这时天下的国家,就没有比齐、魏再强的了。

    齐、魏取得土地以后,而善加利用,让下级官吏审慎治理,一年以后,即使不能称帝天下,但阻止大王称帝却是绰绰有余的。

    “以大王土地的辽阔,人丁的众多,兵甲的强盛,一旦发兵而与楚国结下怨仇,就会让韩、魏两国尊齐称帝,这是大王的失策啊!臣曾经替大王考虑过,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不如与楚国亲善友好。

    秦、楚两国联合一体进攻韩国,韩国必定束手无策。

    然后大王再布署东山险要之地,保有河曲的利益,这时韩国就一定会成为大王关内的侯吏。

    假如大王再以十万大军戍守郑城,魏国一定畏惧,就会命令许、鄢陵两地的驻军坚守城池,而楚国的上蔡、召陵,就无法与魏国往来了,这样一来,魏国也就成为大王的关内侯吏了。

    大王只要一和楚国交好,则关内两个万乘之国———韩与魏就要向齐国割取土地,齐国右边济州一带广大地区便可轻而易举地得到。

    大王的土地横贯东、西两海,约束天下诸侯,这样燕、赵没有齐国、楚国作依托,齐国、楚国没有燕、赵两国依傍。

    然后以安危威逼燕、赵,胁迫齐、楚两国,这四个国家不须急攻便可制服了。”秦昭王看了春申君的上书后说“:真好。”于是阻止了白起出征,并辞谢了韩、魏两国。

    同时派使臣给楚国送去了厚礼,秦楚盟约结为友好国家。

    黄歇接受了盟约返回楚国,楚王派黄歇与太子先到秦国作人质,秦国也就不客气地将他二人扣留下来。

    数年之后,楚顷襄王患病,可是秦王竟不允许太子完回去探视他父亲的病。

    适巧楚太子与秦国之相应侯是好朋友,于是黄歇就向应侯请问说“:相国真的是楚太子的好友吗?”应侯答道:“是的。”黄歇接着说:“而今楚王的病恐怕无法好转,秦国不如送回他的太子,太子能立为楚君,他侍奉秦国一定格外厚重,而对相国的恩德更是感激不尽,这不仅是亲善友邦的表示,而且为将来保留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

    如果不让他回去,那充其量是咸阳城的百姓罢了。

    楚国另立太子,肯定不会事奉秦国,那样就会失去友邦的信任又断绝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这不是史记上策。

    希望相国能仔细考虑这件事。”应侯把黄歇说的意思报告给秦王。

    秦王说“:让楚国太子的师傅先回去探问一下楚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计议。”黄歇替楚国太子谋划说:“秦国扣留太子的目的,是要借此索取好处。

    现在太子无法使秦国获得好处,我忧虑得很。

    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不幸辞世,太子又不在楚国,阳文君的儿子必定会立为后继人,太子就不能奉享宗庙了。

    既然这样,就不如离开秦国,与出使的人全部逃走,臣留下来,以死来承当这个罪过。”楚太子便改换衣装,装扮成楚国使者赶车的人混出了秦国的关口,而黄歇就在馆舍日夜守候着,有人拜见太子,就以太子生病为由把来访的人辞谢了。

    估计太子已经走远,秦国不能追及的时候,黄歇就自动地告诉秦昭王说“:楚太子已经回国去了,现在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黄歇该当死罪,请大王赐我死吧!”昭王当时十分生气,要准许黄歇自杀。

    应侯进言道“:黄歇作为臣子,为了他的主人情愿献出自己的生命,太子如果立为楚王,肯定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不加罪于他,让他回到楚国去,来表示对楚国的亲善。”秦王听了应侯的话,就同意把黄歇遣送回楚国。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楚顷襄王去世,太子完立为楚君,就是考烈王。

    考烈王元年(前262)任命黄歇为令尹,封他为春申君,赏赐淮北地区十二个县。

    十五年后,黄歇为楚王进言说:“淮北地区靠近齐国,那里往往会发生急切的事故,请把这个地区划为郡治理,那就方便多了。”并献出淮北十二个县,请求封到江东去。

    考烈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作为自己的都邑。

    春申君已经担任楚国令尹,当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大家都在争着礼贤下士,招纳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国君把持朝政。

    春申君任令尹的第四年,秦国击败坑杀了赵国长平驻军四十余万人。

    第五年,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邯郸向楚国告急求援,楚国就派春申君领兵前去援救,秦军解围撤退后,春申君就返回了楚国。

    春申君担任楚国令尹的第八年,为楚国向北征伐,灭掉鲁国,任命荀卿为兰陵县令,这个时候,楚国又兴盛强大起来。

    有一次,赵国的平原君派使者前来拜见春申君,春申君把他们一行安排在上等客馆住下。

    赵国使者想向楚国夸耀赵国的富裕,特意用玳瑁簪子绾插冠髻,亮出用珠玉装饰的剑鞘,请求招来春申君的宾客会面,春申君的上等宾客都穿着宝珠做的鞋子来见赵国使者,使赵国使者见了自惭形秽。

    春申君当令尹的第十四年,秦国的庄襄王即位,任命吕不韦为秦相,封为文信侯。

    灭了东周。

    春申君当令尹的第二十二年,各国诸侯担心秦国的攻伐无休无止,就互相联合起来,西伐秦国,以楚王为纵约之长,春申君当权主事。

    六国联军刚至函谷关,秦军出关迎战,诸侯的军队战败而逃,考烈王把作战失败归罪于春申君,春申君因此渐渐被疏远了。

    春申君有一位名叫朱英的门客,见此情形,便对春申君说:“一般人都认为楚国本为强国,而您当相国却把它治理弱了,这种观点我不同意。

    先王时与秦国交好,秦国二十年不攻打楚国,原因何在呢?因为秦国要越过黾隘这个要塞进攻楚国,是很不方便的。

    要是从西周、东周借路,它背对着韩、魏两国进攻楚国,也是不行的。

    现在的形势就不是这样了,魏国危在旦夕,不能吝惜许、鄢陵两城,答应把他们割给秦国,这样一来,秦兵离我楚国的国都陈只有一百六十里远,今后臣所可观看的,就是见到秦、楚每日的交战啊!”楚于是离开陈,迁徙到寿春,而秦国则迁徙卫野王,设置东郡。

    春申君从此就封地于吴,执行其相国的职务。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为这事发愁,就寻找宜于生育儿子的妇女进献给楚王,虽然进献了不少,却始终没生儿子。

    赵国李园带着他的妹妹,打算把他的妹妹献给楚王,又听说楚王不宜于生育儿子,恐怕时间长了也不能得到宠幸。

    李园便寻找机会做了春申君的侍从,不久就面见春申君请假回故里,并故意延误了归期。

    回来后,他面见春申君,春申君向他询问迟到的原因,他回答说:“齐王派使臣来求娶我的妹妹,由于我跟那个使臣饮酒,所以延误了返回的时间。”春申君又问“:订婚的聘礼送来了吗?”李园回答说“:没有。”春申君说“:我可以见见她吗?”李园答道“:当然可以。”于是李园就把自己的妹妹进献给春申君,并得到春申君的宠幸。

    后来李园得知她有身孕,就和她仔细谋划。

    李园妹妹趁着一个很好的机会,劝告春申君说:“楚王对您的尊重信任,就是亲弟兄也比不上啊!而今您任楚相二十余年,可是楚王没有王子,那么楚王百年之后,将更立他的兄弟。

    楚国更立新君主之后,也就会各自使原来自己所亲信的人显贵起来,您又怎能长久地得到宠信呢?不仅如此,您身处尊位执权多年,对楚王的兄弟们难免有失礼之处,楚王兄弟一旦立为国君,殃祸就会落到您身上,还怎么能保住令尹大印和江东封地呢?现在我自己怀上身孕,可是别人谁也不知道此事。

    我得到您的宠幸时间不长,如果凭您的尊贵地位把我进献给楚王,楚王必定宠幸我。

    我仰赖上天的保佑生个儿子,这就是您的儿子做了楚王,楚国会为您所有,这与您身遭不测相比,哪样好呢?”春申君认为这番话对极了,就把李园的妹妹送出家来,严密地安排在一个住所,便向楚王称说要进献李园的妹妹。

    楚王把李园的妹妹召入宫中,非常宠爱,不久便生下一个男孩,立为太子。

    母以子贵,所以李园的妹妹,也就成为王后了。

    楚王大加重用李园,李园也参与了朝政。

    李园已让他的妹妹进宫,立为王后,儿子被立为太子,就担心春申君说漏了秘密,变得骄矜,就暗中豢养了一些刺客,想杀春申君灭口,这时楚国人有的已知道了内情。

    春申君任楚国令尹的第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重。

    朱英对春申君说“:世上有不期而忽至的大福,也有不望而突来的大祸,如今您处在生死无常的世上,事奉喜怒无常的君主,又怎么能会没有不期而至的人呢?”春申君问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福?”朱英告诉他“:您当楚相二十多年了,虽然名义上是令尹,实际上就是楚王。

    现在楚王病重,死在旦夕,您辅佐年幼的国君,因而代管朝政,如同伊尹、周公一样,等君王长大再把大权还给史记他,不就是您南面称王而据有楚国?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福。”春申君又问道“:什么叫不望而突来的祸?”朱英答道“:李园不执掌朝政便是您的仇人,他不管兵事却豢养刺客为时已久了,楚王一过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夺权并要杀掉您灭口。

    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祸。”春申君接着问道“:什么是不期而至的人?”朱英回答说:“您安排我做郎中,楚王一过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我替您杀掉李园。

    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人。”春申君听后说:“您要放弃这种打算。

    李园是个软弱的人,我对他很友好,况且又怎么能到这种地步!”朱英见自己的进言不被采纳,为防祸患殃及自身,就逃离了。

    十七天后,楚考烈王死了。

    李园果然抢先进宫,埋伏刺客在棘门内。

    春申君刚走入棘门,李园事先布置的刺客从两侧夹住刺死了春申君,砍下他的头,扔在棘门外。

    随即派遣兵士把春君家满门抄斩。

    而李园的妹妹受春申君恩宠怀上的进王宫后所生的儿子被立为楚王,称楚幽王。

    同年,秦始皇即帝位已有九年了。

    这时..禣也与秦国太后私通,被发觉后,夷灭三族,而吕不韦因受牵连被废黜。

    太史公说:我到楚国去时,看见春申君的旧城,建筑得宏伟壮观。

    当年,春申君劝说秦昭王,冒着生命危险派人把楚太子送回楚国,这是多么明智而惊人的举动啊!可是后来被李园控制,又是多么的糊涂啊。

    俗话说“:应当决断时不决断,反过来就要遭受祸患。”这不就指的是春申君失却了朱英要击杀李园的好机会吗?范雎蔡泽列传范雎,是魏国人,字叔,他到各国诸侯中去游说,想在魏王手下谋职任事,因家境贫寒无法筹集活动费用,于是就先到魏国的中大夫须贾手下谋事。

    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范雎也跟随前去。

    留在齐国好几个月,也没有什么结果。

    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就派专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但范雎一再推辞不愿接受。

    须贾知道此事,大为恼怒,以为范雎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齐国,所以才得到这种馈赠,于是他让范雎收下牛肉美酒之类的食品,而把黄金送回去。

    回国后,须贾心中对范雎十分忌恨,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魏相国。

    魏相国是魏国众多公子中的一个,名叫魏齐。

    魏齐听了以后,怒不可遏,便叫门人鞭打范雎,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范雎装死,门人就用草席包住他,丢在厕所里。

    当时,魏齐正在宴客,宾客们喝醉了酒,都在他身上撒尿,故意侮辱他,用来告诫后来者,以让他们不敢再随便泄漏国家机密。

    范雎在草席里偷偷告诉看门人说“:老丈若能放我出去,以后我一定重重的酬谢您。”于是看门人就请求魏齐,让他把席子里的死人拿出去丢掉,魏齐醉醺醺地说“:可以。”范雎这才能够逃出来。

    后来魏齐觉得不太对劲,又派人要把他找回来。

    魏国人郑安平得知此消息,就带了范雎一起逃走,躲藏起来,范雎便改名换姓,叫做张禄。

    当时,秦昭王正派遣使者王稽到魏国。

    郑安平就假装当差役,侍候王稽。

    王稽问他“:魏国的贤士有愿跟我一起到西边去的吗?”郑安平答道“:我的乡里有位张禄先生,想求见您,谈谈天下的大事。

    不过,他有仇人,不敢白天出来。”王稽说“:夜里你跟他一起来好了。”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两人话还未谈完,王稽就发现范雎是位贤才,便对他说:“先生请在三亭冈的南边等着我。”范雎与王稽暗中约好见面时间就离去了。

    王稽辞别魏国上路后,经过三亭冈南边时,载上范雎便很快进入了秦国境内,车到湖邑时,远远望见有一队车马从西边奔驰而来。

    范雎便问“:那边过来的是谁?”王稽答道:“是秦国之相穰侯,他到东边去巡察县邑。”范雎说“: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最讨厌诸侯的说客到秦国来。

    此番相遇恐怕会侮辱我。

    我不如暂时躲在车子里。”过了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就站在车子旁问道“:函谷关以东有没有什么变动?”王稽答道“:没有。”又对王稽说“:诸君大概没有带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毫无用处,只会扰乱人家的国家罢了!”王稽答道:“臣下不敢。”两人随即告别而去。

    范雎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处理事情多有疑惑,刚才他怀疑车中藏人,却忘记搜查一下。”于是范雎就跳下车来奔走,说:“这件事穰侯不会甘休,必定后悔没有搜查车子。”大约走了十几里路,穰侯果然派骑兵追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人,这才作罢。

    王稽于是与范雎进了咸阳。

    王稽向秦王汇报了出使的情况后,趁机说道:“魏国有个张禄先生,此人是天下难得的能言善辩之士。

    他说‘:秦国的国家处境危如累卵,但能采用我的谋略便可安全。

    但需与大王面谈,不能用书信传达。

    ’所以我把他载到秦国来。”秦王不相信他的话,只让范雎住在客舍,每日吃着粗茶淡饭。

    范雎等秦王接见等了一年多。

    当时,秦昭王在位已长达三十六年,向南攻下了楚国的鄢郢,楚怀王被秦囚禁,终于死在了秦国;向东打败了齐盡王,齐盡王曾经自称东帝,后来又去掉了帝号;还好几次围困了三晋的军队,对天下的辩士最为讨厌,从不听取采纳他们的意见。

    穰侯、华阳君是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而泾阳君、高陵君都是昭王的同母弟弟。

    穰侯做相时,其余三人就轮流统率军队,每个人都有封邑,因为太后的缘故,他们私下的财宝比王室还多。

    等到穰侯当了秦国的大将,为了要扩大他自己的封地陶邑,就想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的纲寿。

    范雎就借这个机会上书昭王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推行政事,有功劳的不能不给奖励,有才能的不能不给官职,劳苦大的俸禄多,功绩高的爵位高,能管众多事务的官职大。

    所以没有才能的不敢担当官职,有才能的也不致被埋没。

    假使您认为我的话有可取之处,希望您能推行实现这一主张;如果认为我的话无用,那么长久地留我在这里也没有意义。

    俗话说‘:庸碌的君主奖赏他宠爱的人而惩罚他讨厌的人;圣明的君主不会这样,奖赏一定施给有功的人,刑罚一定判在有罪人的身上。

    ’如今我的胸膛耐不住铡刀和砧板,我的腰也承受史记不了小斧和大斧,怎么敢用毫无根据疑惑不定的主张来试探大王呢?即使您认为我是个低贱的人而加以轻视,难道就不重视保荐我的人对您所作的保证吗?“况且我听说周室有砥石厄,宋国有结绿,梁国有县藜,楚国有和璞,这四块美玉,产于土中,而著名的工匠却误认为是石头,但它们终究成为天下的名贵器物。

    既然如此,那么圣明君主所抛弃的人,难道就不能够使国家强大吗?“我听说善于中饱私囊的大夫,都是从诸侯国里夺过来的;善于使一国富足的诸侯,都是从其他诸侯中取利的。

    而天下有了圣明的君主,那么诸侯就不得独自一国特别富庶。

    为什么呢?就为了诸侯富强就会分割了天子的权柄呀!良医知道病人的生死,而圣主则明了事情的成败。

    有利的事就去做,有害的事就舍弃不做,有疑虑的事就先稍微的试一下,即使是舜和禹再生,也不能改变这个道理。

    深切的话,我不敢写在书里;浅显的话,又不值得听。

    我想,或许是我太愚笨,不能够启发君主的心,或者是您认为我太低贱而不能任用。

    如果不是这样,我希望您能赐给我一、二次进宫的机会,得见您的天颜,如果我说了一句没用的话,就请把我处死。”秦昭王看后大喜,就向王稽道歉,派人用专车去接范雎。

    这样,范雎才得以入离宫和秦昭王相见,到了宫门口,他假装不知道是内宫通道,就往里走。

    这时恰巧秦昭王出来,宦官很生气,驱赶范雎,说“:大王来了!”范雎故意乱嚷着说:“秦国哪里有大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他想用这些话激怒秦昭王。

    昭王走过来,听到范雎正在与宦官争吵,便上前去迎接范雎,并向他致歉说:“我本该早就向您请教了,正遇到处理义渠事件很紧急,我早晚都要向太后请示,现在义渠事件已经处理完毕,我才得机会向您请教。

    我这个人很糊涂,不聪敏,让我向您敬行一礼。”范雎客气地还了礼,这一天凡是看到范雎谒见昭王情况的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是肃然起敬的。

    秦昭王屏退了左右近臣,宫中再无别人。

    这时秦昭王直跪着向范雎请求说“:先生怎样赐教于我呢?”范雎应道:“嗯嗯。”像这样请了三次,秦昭王跪着说“:先生真的不肯教导寡人吗?”范雎答道“:我怎么敢这样呢?我听说,从前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他正是个渔父,在渭水边钓鱼,当时,两人的交情还很疏远。

    等到文王赏识他,封他为太师,带他一起回去以后,二人所谈的话就深切了。

    所以文王能够得到吕尚的协助,而终于称王天下。

    这之前,如果文王疏远吕尚而不和他深谈,那么周朝就不具备做天子的厚望,文王、武王也就无人辅佐来成就他们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如今我是个寄居异国他乡的臣子,与大王交情不深,而我所希望陈述的都是匡扶补正国君的大事,我处在大王与亲人的骨肉关系之间来谈这些大事,本想奉献我的一片忠心,可不知大王您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就是大王接连三次问我而我不敢回答的原因!我并非害怕什么而不敢谈,就是我知道今天在您面前直言,明天就会被处死,我也不敢逃避。

    大王如果能确实按我的话去做,那么死亡就不值得让我忧虑了,就是漆身生癞,披发装疯我也不会感到羞耻。

    况且,像五帝那样圣明的人终不免一死,三王那样的仁爱之人也躲不过死神,春秋五霸那样的贤能都死了,乌获、任鄙那样力大无比的壮士也难免死去,成荆、孟贲、王庆忌、夏育那样勇猛威武之士也一个个死去。

    由此可见,死亡是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的。

    处在这种必然的情势下,如果可以对秦国稍有补益,这是我最大的愿望,我又何必担心呢!伍子胥被装在口袋里逃出了昭关,路上夜里行走,白天躲藏,走到陵水,饭也吃不上,只好往前爬,裸着上身,叩着响头,鼓起肚皮吹笛子,在吴国街市上讨饭。

    但他最后却复兴了吴国,使阖闾成为霸主。

    假使我能像伍子胥一样极尽智谋效忠秦国,就是再把我囚禁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但我的主张却得以施行,我又担心什么呢?从前箕子、接舆漆身生癞,披发装疯,可是对君主毫无用处。

    假使我也跟箕子有同样的遭遇披发装疯,可是能够对我所尊敬的君主有所裨益,这就是我的一大荣耀,我又有什么值得羞耻的呢?我所担心的,只是怕我死后,天下人看见我为君主尽忠反而遭死罪,因此闭口停步,没有谁肯到秦国来罢了。

    现在您在上面害怕太后的威严,在下面被奸臣的媚态惑乱,住在深宫禁院,离不开左右近臣的把持,终身迷惑不清,也没人帮助您辨出邪恶。

    长此下去,从大处说国家灭亡,从小处看也会使您孤立无援,处境危险,这就是我害怕的事情。

    至于贫穷、屈辱之类的事,处死、流亡的忧患,我是从不害怕的。

    如果我死了秦国得以大治,那就死了也比活着更有意义。”秦昭王直跪着说“:先生何出此言?秦国偏僻遥远,寡人愚昧不尚,承蒙先生降尊屈辱到这里来,这是上天要寡人来打扰先生,来保存我家的宗庙。

    我能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正是上天恩赐我的先王,而不抛弃他们的这个后代啊。

    先生怎么说这样的话呢!从今以后,事情无论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都希望先生毫无保留地指教我,不要再怀疑我。”范雎听了后下拜,秦昭王也连忙还礼。

    范雎说:“大王的国家,四面都是坚固的要塞,北方有甘泉高山、谷口险隘;南面环绕着泾、渭二水蜿蜒如带;右边有陇山、蜀郡;左面有函谷关、商阪,勇士百万,战车千辆,形势有利就可出击,不利就入守,这是王者的领土呀!人民畏惧私斗,却能英勇为公而战,这是称王者的人民呀!现在大王兼有地利、人和这两种有利条件,凭着秦国士兵的勇猛,战车的众多,去制服诸侯,就如同放出韩卢那样的猛犬去捕捉跛脚的兔子那样容易,建立霸王的事业是完全能够办到的,可是您的臣子们却都不称职。

    秦国到现今闭关固守已经十五年,之所以不敢伺机向崤山以东进兵,都是因为穰侯没有忠心地为秦国出谋划策,而大王的计策也有失误的地方啊。”秦昭王直跪着说“:我愿意听一听我失策之处何在。”可是范雎发觉谈话时周围有不少人在偷听,就不敢提宫廷内太后专权的事,就先谈穰侯对诸侯国的外交策略,以此观察秦昭王的表情,于是就向秦昭王进言说“:穰侯要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的纲寿,这并非良策,出兵太少,就不能战胜齐国;出兵太多,对秦国本土有害。

    我猜测,君王的计划是要少派兵,而要韩、魏二国派出所有的军队来支援,这样就不合道义了。

    现在已看出这两个国家实际上并不真正与秦国亲善,您却要史记越过他们的国境去攻打齐国,合适吗?这在策略上来看考虑欠周。

    况且有这种失算的先例:先前齐盡王向南攻打楚国,杀楚军,斩楚将,开辟了千里之遥的领土,可是齐国最后连寸尺大小的土地也没得到,难道是不想得到土地吗?是形势迫使它不可能占有啊。

    各诸侯国看到齐国疲惫困顿国力大减,君臣不和,便发兵攻打齐国,结果大败齐国。

    齐国将士受辱溃不成军,上下一片责怪齐王之声,说‘:策划攻打楚国的是谁?’齐王答道:‘是田文策划的。

    ’于是大臣起兵叛乱,田文逃走。

    齐国之所以一败涂地,就是因为他们攻打楚国,反而肥了韩、魏的缘故呀!这就是所谓‘借兵给贼,送粮给盗’呀!大王不如结交离秦国远的国家,而攻打离秦国近的国家。

    攻下一寸地,就是大王的一寸地;攻下一尺地,就是大王的一尺地。

    现在不采用这个计划反而要攻打远方的国家,这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吗?而且像从前的中山国,有五百里的地方,赵国独自把它并吞了,不但成就了功名,而且又附带得到了实利,天下诸侯就没有人能侵害他们。

    现在韩、魏二国,位于中原,是天下的中心地带,大王如果要称霸天下,一定要亲近中原各国,使自己成为天下的中心,然后用这来威胁楚、赵两国。

    楚国强盛,你就亲近赵国,赵国强盛,你就亲善楚国。

    楚、赵两国都亲善了,齐国一定会觉得害怕,齐国一怕,就必定会呈送谦卑的国书,献上珍贵的礼物来贡奉秦国。

    齐国亲善了,那么韩、魏两国因此就可以获得了。”昭王说“:我早就想亲近魏国了,可是魏国是个变化无常不守信用的国家,我无法同它亲近。

    请问怎么才能亲近魏国?”范雎回答说:“大王可以说好话送厚礼来接近它,不行的话,就割让土地购买它。

    再不行,寻找机会发兵攻打它。”昭王说“:我就恭候您的指教了。”于是授给范雎客卿官职,同他一起策划军事。

    最后听从了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

    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

    客卿范雎后来又劝说昭王道:“秦、韩两国的地形,就像织绣一样互相交错在一起,秦国有韩国的存在,就像树木里面生蠹虫,人的心脏、肚子有毛病一样,天下局势不变动倒罢了,天下局势一有变动,会对秦国构成祸害的国家,那个会比韩国更大呢?君主倒不如去收服韩国。”昭王说:“我本来就想收服韩国,只是韩国不肯答应,我该怎么办呢?”范雎答道“:韩国怎能不答应呢!大王派兵去攻打荥阳和成皋,二地的道路就被截断了。

    再北面守住太行山的道路,那么韩国在上党郡的驻军就不能下太行山来相救了。

    大王一派兵攻打荥阳,他们的国家就被截为三段,韩国眼看一定会灭亡,他怎能不答应呢!如果韩国听命,那么您的霸王功业就可以考虑了。”昭王说:“好。”于是派遣使者到韩国去。

    范雎一天比一天受秦王信任,一转眼几年过去了。

    一次范雎趁昭王在闲暇方便之时进言议事说:“我住在山东时,只听说齐国有田文,从没听说齐国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华阳君以及高陵君、泾阳君,从没听说秦国有秦王。

    独掌国家政权的人可以称王,能够兴利除害的人也可以称王,执掌生死大权的可称为王。

    如今太后独断专行毫无顾忌;穰侯出使国外,根本不向您报告;华阳君、泾阳君等惩处断罚随心所欲;高陵君任免官吏也从不向您请示。

    这四大权贵聚于一国而国无危机的,从未有过。

    人们处在这四大权贵的统治下,就是我所说的没有秦王啊。

    既如此,则大权焉能不落于旁人之手,政令又怎能由大王发出呢?我听说善于治国的,就是要在国内使自己的威势牢固而对国外使自己的权力集中。

    穰侯的使臣把握大王的重权,对诸侯国发号施令,他又向天下遍派持符使臣订盟立约,征讨敌方,攻伐别国,没有谁不敢听命。

    如果打了胜仗,攻下了某个地方,那么利益就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封地陶县,使诸侯各国都疲敝破败。

    如果打了败仗,就会引起国内百姓的怨恨,使国家蒙受祸害。

    诗说:‘树木繁茂,枝叶就会分垂,枝叶一分垂,就伤害了它的本干。

    过分扩张属国的封地,就会危害他的本国,过分尊崇臣下的权柄,就会卑弱他的主上。

    ’崔杼、淖齿二人独揽齐国的大权,结果崔杼射伤了庄公的大腿,淖齿抽掉了盡王的筋,把他挂在宗庙的栋梁上,盡王立刻就死了。

    李兑独揽赵国的大权,把赵武灵王囚禁在沙丘的宫里,一百天后被困饿而死。

    如今我听说秦国的太后、穰侯专权,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相帮同,最终是不要秦王的,这也就是淖齿、李兑一类的人物啊。

    再说夏、商、周三代亡国的原因,就是君王把大权全都交给宠臣,恣意饮酒纵情游猎,不理朝政。

    他们授权任职的宠臣,一个个妒贤嫉能,瞒上欺下,谋取私利,从不为君主着想,可是君王又不醒悟,因此丧失了自己的国家。

    如今秦国从小乡官到大官吏,甚至大王的左右侍从,没有一个不是相国穰侯的亲信。

    我看到大王在朝廷孤单一人,我暗自替您担忧,在您之后,拥有秦国的怕不是您的子孙了。”昭王听了这番话,如梦初醒大感惊惧,说“:说得对。”于是废弃了太后,把穰侯、高陵君以及华阳君、泾阳君驱逐出国都。

    秦昭王就任命范雎为相国。

    收回了穰侯的相印,让他回到封地陶邑去,由朝廷派给车子和牛帮他拉东西迁出国都,装载东西的车子有一千多乘。

    到了国都关口,检查他的财物,宝物珍玩比王室还要多。

    秦昭王把应城封给范雎,封号称应侯。

    时值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

    范雎当了秦国相国之后,秦国人仍称他为张禄,而魏国人对此毫无所知,认为范雎早已死了。

    魏王听到秦国即将向东攻打韩、魏两国的消息,便派须贾出使秦国。

    范雎得知须贾到了秦国,便隐蔽了相国的身份改装出行,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偷空步行到客馆,见到了须贾。

    须贾一见到范雎吃惊地说“:范叔原来没死啊。”范雎答道“:是啊。”须贾笑着说“:范叔是来秦国游说的吧?”范雎答道“:不是的。

    我以前得罪了魏相国,所以逃亡到这里,怎么敢再游说呢!”须贾问:“现在范叔在这里做些什么事呢?”范雎说“:我在帮人做佣工。”须贾心里十分怜悯他,就留他同坐喝酒,说:“你竟然落魄到这种地步!”就拿了自己的一件粗丝袍子送给了他。

    须贾趁便问道“:秦国的相国张君,你知道他吧。

    我听说他在秦国很得宠。

    有关天下的大事都由相国张君决定。

    这次我办的事情能否成功也取决于他。

    你有没有跟相国张君熟悉的朋友啊?”范雎说:“我的主人与他很熟,就是我也能求见他,请让我带您去见张君吧!”须贾说:“我的马有病,车轴又折断史记了,不是大车驷马,我从不出门。”范雎说“:我愿意替您向我的主人借来四匹马拉的大车。”范雎回去弄来四匹马拉的大车,并亲自给须贾驾车,直进了秦国相府。

    府中人看见,认识范雎的人都回避离开了。

    须贾见到这般情景甚觉奇怪。

    到了相府门口,范雎对须贾说:“您等着,我替您先去向相国禀告一声。”须贾就在门口等着,拽着马缰绳等了很长时间不见人来,便问门卒说“:范叔进去很长时间了不出来,是怎么回事?”门卒说:“这里没有范叔。”须贾说“:就是刚才跟我一起坐车进来的那个人呀!”守门的人说“:那人就是我们的宰相张君哟!”须贾听了,大吃一惊,知道受到范雎的愚弄。

    于是就袒衣露膀,双膝跪地而行,托门卒向范雎请罪。

    于是范雎派人挂上大幅帐幕,召来许多侍从,才让须贾上堂来见。

    须贾见到范雎连叩响头口称死罪,说:“我没想到您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这么高的尊位,我不敢再读天下的书,也不敢参与天下的事了。

    我犯下了应该煮杀的大罪,把我抛到荒凉野蛮的胡貉地区我也心甘情愿,让我活让我死只听凭您的决定了!”范雎说“:你的罪状有多少?”须贾连忙答道“:拔下我的头发来数我的罪过,也不够数。”范雎说:“你的罪有三条:从前楚昭王的时候,那申包胥为楚国请求秦军击退吴兵,楚王把荆地五千户的地方封给他,包胥辞谢不肯接受,就是因为他自己祖先的坟墓也在楚国,救楚国也是为保全祖坟呀!现在我先人的坟墓也在魏国,你从前以为我在齐出卖魏国,就在魏齐面前进谗言,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当魏齐把我扔在厕所里侮辱我的时候,你不去阻止他,这是你第二条罪状;你喝醉了酒,又在我身上撒尿,你怎么这么狠心啊!这是你第三条罪状。

    但是你今后能够不死,是因为你赠我粗丝袍的情意,还算有一点老朋友的旧情,所以我饶你一死。”于是辞别须贾,结束了会见。

    随即范雎进宫把事情的原委报告了昭王,决定不接受魏国来使,责令须贾回国。

    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便大摆宴席,让所有诸侯国的来使与他同坐堂上,酒菜都很丰盛。

    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一槽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像马一样喂他吃饲料。

    范雎责令他道“: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送来!不然的话,我就要血洗大梁。”须贾回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十分害怕,逃到了赵国,躲藏在平原君家中。

    范雎做了秦相国之后,王稽曾对范雎说“:不能预知的事情有三件,无可奈何的事情也有三件。

    君王说不定哪一天死去,这是不可预知的第一件事;您也可能突然死去,这是不可预知的第二件事;我也可能突然死去,这是不可预知的第三件事。

    如果君王有一天死去了,您即使因我没被君王重视而感到遗憾,也是无可奈何的。

    如果您突然死去了,您即使为还未报答我而感到遗憾,也是毫无办法的。

    假使我突然死去了,你即使因不曾及时推荐我而感到遗憾,也是毫无办法的。”范雎听了闷闷不乐,于是就进宫告诉昭王说:“不是王稽的忠诚,就不能把我带进函谷关来;不是大王的贤明,就不能使我显贵。

    现在我的官位已至相国,爵位已经封到列侯,但是王稽的官位还只是个谒者,这不是他带我来秦国的本意啊!”于是昭王就召见王稽,封他做河东太守。

    王稽做了河东太守,三年可以不派使臣呈报赋税收入。

    范雎又向秦昭王举荐曾保护过他的郑安平,昭王便任命郑安平为将军。

    范雎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

    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也必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报复的。

    范雎任秦相国的第二年,也就是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秦国向东进攻韩国的少曲和高平,夺取了这两个城邑。

    秦昭王听说魏齐躲在平原君府邸,他想非替范雎报了此仇不可,就故意写了一封很亲切的信给平原君说“:我听说公子重情义,很愿意和公子结为朋友,劳驾公子到我这里来,我要和您畅饮十天。”平原君本来惧怕秦国,看了信又认为秦昭王真的有意交好,便到了秦国见了秦昭王。

    昭王陪着平原君宴饮了几天,便对平原君说:“从前周文王得到吕尚尊他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夷吾称他为仲父。

    现在范君也是我的叔父,范君的仇人,现躲在公子家中,希望公子派人回去,把他的头拿来,不然,我是不会放公子出关的。”平原君说:“人显贵的时候,结交很多的朋友,是以防将来贫贱的时候,有个依靠;人富裕的时候,结交很多朋友,是为了将来穷困的时候,有个地方投奔。

    魏齐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的家里,我也一定不会把他交出来,况且他现在不在我家里。”昭王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君王的弟弟在我秦国,范君的仇人魏齐,在平原君家里。

    君王赶紧派人拿他的头来,否则,我便发兵攻打赵国,你的弟弟平原君也休想出关。”赵孝成王接信后,就派军丁包围了平原君的家宅,危急中,魏齐连夜逃出了平原君家,见到了赵国相国虞卿。

    虞卿估计赵王不可能被说服,就解下自己的相印,跟魏齐一起逃出了赵国,两人抄小路奔逃,可是思虑再三,诸侯中没有一国可以马上抵挡秦国的。

    于是两人又逃到大梁,想靠着信陵君的力量,逃到楚国去。

    信陵君听到这个消息,畏惧秦国,心中犹疑不决,不肯接见他们,并问道“:虞卿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啊!”当时侯嬴正好在旁边,说:“一个人固然是不容易了解,要真了解那人怎样,也是很不容易啊!那个虞卿,穿了一双草鞋,肩挂雨伞去见赵王。

    第一次见赵王,赵王就赐白璧一双,黄金二千四百两;第二次见赵王,赵王就拜他为上卿;第三次见赵王,就接受了赵国的相印,封为万户侯。

    当时,天下之人谁不知他的名声。

    魏齐当时正穷得无地容身,就逃到虞卿那里,虞卿不顾爵禄的尊贵,解下相印,抛弃了万户侯,变装和他一起逃走。

    能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来投奔您,您却问‘这个人怎么样’。

    人固然很难被别人了解,了解别人也实在不容易啊!”信陵君听出这番话中含有讥讽自己的意义,就深感愧疚,赶快驱车到郊外去迎接他们。

    可是魏齐听到的是信陵君当初不大肯接见他的消息,一怒之下便自杀身亡。

    赵王得知魏齐自杀身亡,终于取下他的脑袋送到秦国。

    秦昭王这才放平原君回赵。

    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秦国进攻韩国的汾陉,夺取了它,并在靠着黄河边上的广武山筑城。

    五年后,昭王又采取应侯的策略,用反间计使赵国上当受骗,使赵国改用前史记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军。

    因此秦兵才能在长平城大败赵军,又进兵围攻邯郸。

    不久,范雎和武安君白起有了隔阂,就在昭王面前进谗言,杀了白起,又保荐郑安平,让他率领军队攻打赵国,郑安平被赵军包围,情况十分危急,他带领二万人投了赵国。

    对此应侯自知罪责难逃,就跪在草垫上请求惩处治罪。

    依据秦国法令,举荐了官员而被举荐的官员犯了罪,那么举荐人也同样按被举荐官员的罪名治罪。

    这样应侯应判逮捕父、母、妻三族的罪刑。

    秦昭王怕伤了应侯的心,就在国中颁布命令,如果有人敢提郑安平的事情,就用郑安平的罪处罚他。

    同时赏赐给相国应侯的食物,反而一天比一天丰厚,来顺应应侯的心。

    二年后,王稽做河东太守,却与诸侯勾结,犯法被处死。

    为此,应侯一天比一天不愉快。

    昭王上朝的时候,也不禁叹息,应侯走上前去说:“我听说‘人主忧虑是臣下的耻辱,人主受辱是臣下的死罪。

    ’现在大王在朝中叹息忧虑,臣大胆请求大王治我的罪。”昭王说“:我听说楚国的铁剑锋利而歌舞演技拙劣。

    这个国家铁剑锋利则士兵勇敢,歌舞拙劣则国君能深谋远虑。

    能深谋远虑而指挥勇敢的士兵,我恐怕楚国要打秦国的主意。

    事情如果不在平时预作准备,就不能够应付突然发生的变化,现在武安君已死,郑安平等人又背叛秦国,国内没有良将,国外又多敌国,我就为这些事情忧虑。”昭王想要用这些话来激发应侯,却不知应侯听了觉得非常害怕,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

    蔡泽得知这种情况,就从燕国投奔到秦国。

    蔡泽,是燕国人。

    曾经游学各地,遍求众多大大小小的诸侯以谋官任职,都没有成功。

    有一次他请唐举给他看相,说“:我听说先生给李兑看相,曾说‘百天之内将掌握大权’,有这事吗?”唐举答道“:有这事。”蔡泽又说“:像我这样的人会怎么样呢?”唐举仔细看了他一遍,笑着说:“先生生成朝天鼻,阔肩膀,凸额头,鼻子眉毛挤一堆,再加上罗圈腿,我听说圣人不在貌相,大概说的是先生吧?”蔡泽知道唐举是跟自己开玩笑,就说“:富贵是我本来就有的,我所不知道的是寿命的长短,希望听听你的说法。”唐举说“:先生的寿命从今以后还有四十三岁。”蔡泽笑着表示感谢走开了,随后对他的车夫说:“我吃白米饭和肥肉,赶着车马奔驰,身怀黄金官印,把紫色丝带结在腰里,在人主面前揖让谋划,享受荣华富贵,四十三年该满足了。”便离开燕国到了赵国,但被赵国赶了出来。

    随即前去韩国、魏国,路上遇着强盗抢走了他的炊具。

    他听说应侯保荐郑安平、王稽两个人,都在秦国犯了大罪,所以应侯心里深觉愧疚,就向西来到秦国。

    他想进见秦昭王,就先派人在应侯面前扬言一番来激怒应侯说“:燕国来的宾客蔡泽,那是个见识超群、极富辩才的智谋之士。

    他只要一见到秦国国王,秦王就会使您处于困境而削去您的职权。”应侯听了,就说:“五帝三代的事理,百家的学说,我都通晓。

    众人的辩论,我都能击败他们,他怎么能逼我,而抢去我的相位呢?”他派人把蔡泽召来,蔡泽进来,对应侯只是拱手作揖并不下拜,应侯本来就对他不大高兴,现在又看到蔡泽这种傲慢态度,就责备他道:“你曾扬言要取代我做秦相,可曾有这种事?”蔡泽回答说“:有的。”应侯说“:让我听听您的高见。”蔡泽说“:吁!您为什么还想不通这个道理呢?要知道,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轮回,都是有了成果,就要离开。

    再说,一个人活着,能够身体强健,手脚灵活,耳聪目明,胸藏仁义,这难道不是士人的愿望吗?”应侯说:“是的。”蔡泽说:“以仁为本,主持正义,推行正道,广施恩德,愿在天下实现自己的志向,天下人拥护爱戴而尊敬仰慕他,都希望让他做君主,这难道不是善辩明智之士所期望的吗?”应侯说“:是的。”蔡泽又说“:位居富贵显赫荣耀,治理一切事物,使它们都能各得其所;性命活得长久,平安度过一生而不会夭折;天下都继承他的传统,固守他的事业,并永远流传下去;名声与实际相符完美无缺,恩泽远施千里之外,世世代代称赞他而永不断绝,与天地一样久长。

    这不就是上天降给有道德的君王的祥瑞征象,以及圣人所说的‘吉祥善事’吗?”“对的。”蔡泽说:“如果落得个像秦国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那样的结果,您愿意吗?”应侯知道蔡泽要用这些话来堵自己的嘴,从而说服自己,便故意狡辩说“:为什么不可以?那个公孙鞅侍奉秦孝公,终身没有二心,一心为公家而毫不顾念自身;设置刀锯酷刑来禁绝奸诈邪恶,切实论赏行罚以达到国家太平;他推心置腹,坦露真诚,身受全国的怨恨毁谤;虽然欺骗了老朋友公子..,夺取了他的军队,但却安定了秦国,使全国百姓都蒙受利益。

    最后为秦国俘虏了敌将,打败了敌军,开辟了千里的土地。

    吴起侍奉悼王,他不让私情妨害公事,不让谗佞小人掩蔽忠良义士;不听信苟且附合的话,也不相信苟合谄媚的行为;绝不因为危险而更改自己的行为;为了实行正义,不怕大家的责难。

    这都是为了要使主上称霸,国家富强,所以不躲避任何灾祸凶险。

    大夫文种侍奉越王,即使在主上受到穷困羞辱的时候,他还是竭尽忠诚,毫不懈怠;即使在主上快要灭亡的时候,他还是竭尽才能辅助主上,而不离开;等到帮助勾践雪耻复国,成功以后,却一点也不骄矜自负;处在富贵的地位上,却一点也不骄傲怠慢。

    像这三个人,他们的行为,正是义的最高表现,忠的最高操守。

    所以君子为了大义赴死难,就会勇往直前,视死如归。

    正因为人活在耻辱的环境里,还不如死了以后受到人的尊敬,享受荣耀的好。

    士人本来就有牺牲生命,来成就自己的声名的。

    只要是有大义存在,即使死了,也毫无怨恨。

    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蔡泽说“:君王圣明,臣子贤能,这是天下的大福;国君明智,臣下正直,这是一国的福气;父亲慈爱,儿子孝敬,丈夫诚实,妻子忠贞,这是一家的福分。

    所以比干忠诚却不能保住殷朝;子胥多谋却不能保全吴国;申生孝顺可是晋国大乱。

    这些都是有忠诚的臣子、孝顺的儿子,反而国家灭亡、大乱的例子,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没有圣明的君王和贤良的父亲肯听从他们的劝导。

    所以天下人都把他们君父的所作所为,看作是一种耻辱,而怜悯他们的臣子为了尽忠、尽孝,却反而遭到被杀、被放逐的命运。

    现在,像商鞅、吴起、大夫文种,他们为人臣能够尽忠,这是对的。

    但是他们的君王只想称霸天下的思想却是错误的。

    所以世上的史记人批评这三个人虽然能够建功立业,却没有恩德流传后世。

    难道他们真希望这样不遇明主而死吗?如果一定要等到死了以后,才可以留下忠诚的美名,那么微子也就不值得被称为仁人了,孔子也就不值得被称为圣人了,管仲也就不值得被称为伟大了。

    一个人建立功业,难道不希望完成吗?如果能够保全生命,又能够赢得美名,这是最成功的;声名可作后世典范而自身性命不能保全的,这是次一等的;名声被人诟辱而自身性命得以保全的,这是下等。”说到这些,应侯称赞他讲得妙。

    蔡泽趁热打铁地说“:商鞅、吴起、大夫文种,他们身为臣子竭尽忠诚建立功绩那是今人仰慕的。

    闳天事奉周文王,周公辅佐周成王,难道不也是竭尽忠诚极富智慧吗?按君臣的关系而论,是商鞅、吴起、大夫文种那样关系好呢,还是闳夭、周公这样的好呢?”应侯说:“商鞅、吴起、大夫文种比不上闳夭、周公。”蔡泽说“:既然这样,那么您的人主慈爱仁义,信用忠臣;厚道诚实不忘旧情;他贤能智慧,跟那些有才能明大理的人士关系极为密切,情义深厚不背弃功臣。

    在这方面比起秦孝公、楚悼王、越王怎么样?”应侯不便回答,就说:“不知道怎么样。”蔡泽说“:如今您的人主亲近忠臣,是超不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的;您施展才能,努力替人主解决危难,整治国家,平定叛乱,增强兵力,排除祸患,消除灾难,拓宽疆域,增种谷物,富民强国,加强人主的权力提高国家的地位,显示王族的高贵,天下诸侯没有哪一个敢于侵凌冒犯自己的人主,人主的威势压倒一切诸侯,震动海内四方,功劳显扬于万里之外的地方,声名光辉灿烂,流传千秋万代,在这些方面您比起商鞅、吴起、大夫文种来怎么样?”应侯说“:我比不上。”蔡泽说“:如今您的人主亲近忠臣,不忘旧情比不上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而您的功绩和受到的信任、宠爱又比不上商鞅、吴起、大夫文种,可是您的官职爵位已极其高贵,私家的富有远甚于他们三位,而自己不知引退,恐怕您遭到祸患要比他们三位更惨重,我私下替您感到危险。

    俗话说‘:日正当中以后,就会往下转移;月圆了以后,就会慢慢亏缺;万物达到了极盛,就会慢慢衰微。

    这是天地中的规则。

    所以,能够顺应时势进退的,也正是圣人所守的常规啊!’因此,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为官;国家政治黑暗,就隐归山林。

    圣人说‘:龙飞天际,去见在上位的大人,必能发展抱负。

    ’又说‘:不用正当方法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天上飘飞的浮云。

    ’现在先生的怨仇已报,恩德已还,所有的心愿都已达到。

    这个时候,还没有应变的计策,我暗自觉得先生很不明智。

    况且,像翠、鹄、犀、象这些动物,它们所处的地位,并不是没有远离死亡。

    但是,造成它们死亡的原因,就是受到香饵的诱惑啊!像苏秦、智伯这两个人物的足智多谋,不是不能够避开耻辱远离死亡,可是他们之所以死于非命,其原因就是被贪得无厌所迷惑。

    因此圣人才制定礼法,节制欲望,向老百姓征收财物要有一定限度,使用百姓要按时节,也要有所节制。

    所以心志不过分强求,行动不骄横无理,时时事事严守制礼节欲的原则而不失掉它,因此天下才承继他们的事业而永不断绝。

    从前,齐桓公多次联合各国诸侯,匡正天下。

    在周襄王元年葵丘大会的时候,他露出了骄傲自得的神色,马上就有很多国家背叛了他。

    吴王夫差,他的兵力天下无敌,凭借他的强横勇悍,轻视各国诸侯,欺凌齐、晋两国,后来,也因此而国亡身死。

    夏育、太史轍二人,一叱咤呼叫,就能够惊退三军,但是最后却死在庸夫手中。

    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处在最强盛的地位,却不遵行道义,对人不谦逊,不知节制的后果啊!商鞅为秦孝公明订法令,遏止奸诈的本源,有功必赏以爵禄,有罪必罚;统一国家度量标准,分配田地,使人民生活安定,民风淳朴;鼓励人民努力农事,全家协力,增产增收;学习攻战阵法。

    这样一举兵就能扩展领土;一收兵务农就能富强国家,秦国因此无敌于天下,在诸侯中树立威信,成就秦国的霸业。

    功成名就,却最终被处以车裂的刑罚。

    楚国方圆千里,有百万军队,白起仅率数万军队与楚国作战,只一次战役就攻下鄢、郢二个大都城并烧了楚国祖坟地夷陵;第二次战役又向南吞并了蜀地汉中;又越过韩国、魏国远征强大的赵国,杀死赵将赵括,将降兵四十万全杀死在长平城里,血流成河,喧嚷的声音,响如雷霆;于是攻进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奠定了秦国的帝业。

    楚国、赵国本是天下的强国,但却是秦国的仇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