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念他们远行万里讨伐大宛,不计他们过失,而封李广利为海西侯。

    又封亲手杀郁成王的骑士赵弟为新..侯,军正赵始成为光禄大夫,上官桀为少府。

    李哆为上党太守,军官中升为九卿的有三人,升诸侯国相、郡守、二千石一级官员的共一百多人,升千石一级以下的官员的共有一千多人。

    自愿参军者所得到的军职超过他们的愿望,因被罚罪而参军的不计功劳。

    对士卒赏赐价值四万金。

    两次讨伐大宛,总共四年才结束军事行动。

    汉朝讨伐大宛后,立昧蔡为大宛王后撤离。

    过了一年多,大宛高级官员认为昧蔡善阿谀,使大宛遭到杀戮,于是谋划杀了昧蔡立毋寡的兄弟名蝉封的当了大宛国王,而派遣他的儿子到汉朝当人史记质。

    汉朝也派使者到大宛赠礼安抚。

    后来汉朝派十多批使者到大宛西边的一些国家,去寻求奇珍异宝,顺便晓谕和考察讨伐大宛的威武功德。

    敦煌和酒泉从此设置了都尉,直到西边的盐水,路上处处设亭鄣。

    而仑头有屯田士兵几百人,于是汉朝在那里设置了使者,以保田屯粮,供给使者们。

    太史公说:《禹本纪》说黄河发源于昆仑,昆仑高达二千五百余里,是日月相互隐避和发出光明之处。

    昆仑之上有醴泉和瑶池。

    现在从张骞出使大夏之后,最终找到了黄河的源头,从哪儿能看到《禹本纪》所说的昆仑山呢?所以谈论九州三川,《尚书》所说的是最接近实际情况的。

    至于《禹本纪》和《山海经》里所载怪物我不敢说。

    游侠列传韩非子说“:儒生以儒家经典破坏法度,而侠士以强力违犯法令。”对这两种人都加以讥讽。

    但儒生却多被世人所颂扬,至于以权术取得宰相卿大夫的职位,辅助当代天子,功名都记载在史书之中,这本无可非议;至于像季次、原宪是平民百姓,虽用功读书,独怀君子的德操,不苟合世俗而坚守道义,世俗之人亦嘲笑他们,所以他们一生住在空荡荡的草舍,粗衣素食,尚不得果腹。

    他们已死四百多年了,而他们的世传弟子们,却不倦怠地怀念他们。

    当代的游侠者,有的行为虽不符合道德法律准则,但他们言必守信,行必有结果。

    已允诺的,必诚心做到,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去救助别人于危难之中,经历了生死考验,却不炫耀自己功德与本领。

    那也值得赞美吧!况且,危难之事是人们常能遇到的。

    太史公说:从前虞舜在掏井和修仓时遇到危难,伊尹背负锅案当厨师,傅说曾在傅岩隐居做泥工,吕尚曾在棘津遭困厄,管仲曾经戴过手铐脚镣,百里奚曾经当奴喂牛,孔子曾经在匡被拘囚,在陈、蔡受饥饿。

    这些都是儒生所称道的仁人志士,尚且遭些灾难,何况是中等才能而又遇到乱世的普通人呢?他们可能遇到的灾害怎么可能说得完呢?世俗人有这样的说法“:何必区别仁义与否,受谁禄谁就有德。”所以伯夷耻食周粟,竟饿死在首阳山,而文王与武王并不因此而损害王者的声誉。

    盗跖和庄..凶暴残忍,而他们的党徒却歌颂他们的道义无穷。

    由此可见“,偷盗衣带钩的要杀头,窃取政权的却被封侯,封侯的人家就有仁义了。”这话并非空话。

    现在拘泥偏见的学者,有的死守着狭隘的道理,长久孤立于世外,哪能比得上以庸俗的观点迁就世俗,随世俗的沉浮而猎取荣耀和名声的人呢?而平民百姓之人,看重取予皆符合道义,许诺一定实现的美德,千里之远追随道义。

    为道义而死却不顾世俗的责难,这也是他们的长处,并非随便就可做到的。

    所以读书人处在贫困窘迫的情况下,愿意托身于他,这难道不就是人们所说的贤能豪侠吗?如果真能让民间游侠者与季次、原宪比较权势和力量,比对当今社会的贡献,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总之,从事情的显现和言必有信的角度来看,侠客的正义行为又怎么可以缺少呢!古代的平民侠客,没有听说过。

    近代延陵季子、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这些人,都因为是君王的亲属,倚仗封国及卿相的雄厚财富,招揽天下贤才,在各诸侯国中名声显赫,不能不说他们是贤才。

    这就好比顺风呼喊,可以凭借风势的传递,使声音显得更加宏亮,听得更加清楚。

    至于闾巷的布衣侠客,修行品性,磨砺名节,好名声传遍天下,无人不称道他的贤德,这是难以做到的。

    而儒家、墨家排斥他们,不在他们的文献中记载。

    从秦以前,平民侠客的事迹,已经被埋没而不能见到,我很感遗憾。

    据我所闻,汉朝建国以来,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这些人,他们虽然时常违犯汉朝的法律禁令,但他们个人的行为符合道义,廉洁而有退让的精神,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他们的名声并非虚假地树立起来的,读书人也不是无根据地附和他们的。

    至于那些结成帮派的豪强互相勾结,依仗财势奴役穷人,凭借豪强暴力欺凌孤独势弱的人,放纵欲望,自己满足取乐,这也是游侠之士认为可耻的。

    我悲叹世俗之人不能明察这其中真意,却错误地把朱家和郭解等人与暴虐豪强之流视为同类,加以嘲笑。

    鲁国的朱家与高祖是同时代人。

    鲁国人都喜欢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而朱家却以侠士而闻名,他所藏匿和救活的豪杰有几百个,其余普通人被救的多不胜数。

    但他始终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欣赏他对别人的恩德,他唯恐再见到那些他曾经给予过施舍的人。

    他救济别人的困难,首先从贫贱者开始。

    他自己家没有多余的钱财,衣服破旧,没有完整的花纹与颜色,每顿饭只吃一样菜,乘坐的是小牛拉的车子。

    他一心救助别人的危难超过办自己的私事。

    他曾经暗中帮助季布将军摆脱被杀的厄运,待到季布将军地位尊贵之后,他却终生不肯与季布相见。

    从函谷关往东,人们莫不伸长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

    楚地的田仲,因是侠客而闻名,他喜欢剑术,他像服侍父亲一样对待朱家,他认为自己操行不及朱家。

    田仲死后,洛阳出了个剧孟。

    洛阳人靠经商为生,而剧孟因行侠显名于诸侯。

    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条侯周亚夫当太尉,乘坐着驿站的车子,将到洛阳时得到剧孟,高兴地说“: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而不求剧孟相助,是无所作为的。”天下动乱,太尉得到他就像得到了一个相当的侯国一样。

    剧孟的行为大致类似朱家,却喜欢博棋,他所做的多半是少年人的游戏。

    但他母亲死了,从远方来送丧的,大约有一千辆车子。

    到剧孟死时,家中连十金的钱财都没有。

    符离人王孟也因为行侠闻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

    这时济南姓目闲的人家,陈地的周庸也因是豪侠而闻名。

    汉景帝听说后,派使者把这类人都杀死了,这以后代郡姓白的,梁地的韩无辟,阳翟的薛兄、郏地的韩孺,又纷纷出现了。

    郭解是轵县人,字翁伯。

    他是善于给人相面的许负的外孙子。

    郭解的父亲因为行侠,在汉文帝时被杀。

    郭解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

    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了很多人。

    他为朋友报仇不惜牺牲生命,藏匿亡命之徒犯法抢劫。

    有时间就私铸钱币,盗墓,进行很多不法活动,但却能遇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时常常脱身,或者遇到大赦。

    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而且对别人怨恨很少。

    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史记功劳,但其内心仍然残忍狠毒,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的事依然如故。

    当时的少年仰慕他的行为,也常常为他报仇,却不让他知道。

    郭解姐姐的儿子倚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那人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

    那人发怒拔刀刺死了他就逃跑了。

    郭解姐姐说道“:以弟弟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竟捉不到。”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来羞辱郭解。

    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

    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

    郭解说:“你杀了他应当,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且收尸埋葬了他。

    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回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

    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

    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的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

    他感到奇怪,问其中原因,原来是郭解让人免除了他的差役。

    于是他就袒露身体,去向郭解谢罪。

    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洛阳有人相互结仇的,城中有数以十计的贤人豪杰从中调解,双方都不听劝解。

    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情况,郭解晚上去会见结仇的人家,仇家出于对郭解的尊重,违心地听从了劝告,准备和好。

    郭解就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诸公为你们调解,你们大都不肯接受。

    如今你们幸而听从了我的劝告,郭解怎能从别的县跑来侵夺你们城中贤人豪杰大夫们的调解权呢。”于是郭解嘱仇家双方说“:暂不要听从我的调解,等我离开后,让洛阳豪杰从中调解,你们就听他们的。”于是郭解当夜离去,不让人知道。

    郭解保持恭敬待人的态度,不敢乘车走进县衙门。

    他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

    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

    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将郭解家的门客接回供养。

    后来要将郡国的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

    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转标准,但迁移名单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让郭解迁移。

    当时卫青将军替郭解向皇上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但是皇上说:“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将军替他说话,这可见他家不穷。”郭解于是被迁徙到茂陵。

    人们为郭解送行共出钱一千余万。

    轵人杨季主的儿子当县椽,是他提名迁徙郭解的。

    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杨县掾的头。

    从此杨家与郭家结了仇。

    郭解迁移到关中,关中的贤人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着与郭解结为好朋友。

    郭解个子矮,不喝酒,出门没有马坐。

    后来又杀死杨季主。

    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有人又把告状的在官门前给杀了。

    皇上听到这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把母亲安置在夏阳,自己逃到临晋。

    临晋籍少公平素不认识郭解,郭冒昧会见他,顺便要求他帮助出关。

    籍少公把郭解送出关后,郭解转移到太原,他所到之处,常常把自己的情况告诉留他食宿的人家。

    追逐郭解的官吏,追踪到籍少公家里。

    籍少公自杀,口供断绝了。

    过好久,官府才捕到郭解。

    并彻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发现一些人被郭解所杀的事,都发生在赦令公布之前。

    一次,轵县有个儒生陪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闲坐,郭解门客称赞郭解,儒生说“:郭解专爱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说他是贤人呢?”门客听到这话就杀了这个儒生,割下他的舌头。

    官吏以此责问郭解,令他交出凶手,而郭解确实不知道杀人的是谁。

    凶手始终没查出来,官吏向皇上报告,说郭解无罪。

    御史大夫公孙弘议论道“: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侠,玩弄权诈之术,因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

    判处郭解大逆不道的罪。”于是就诛杀了郭解及其翁伯的家族。

    从此以后,行侠的人特别多,但都傲慢无礼,没有值得称道的。

    但是关中长安的樊仲子、槐里赵王孙,长陵高公子,西河的郭公仲,太原的鲁公孺,临淮的儿长卿,东阳的田君孺,虽然行侠却能有谦虚退让的君子风度。

    至于像北道的姚氏,西道的一些姓杜的,南道的仇景,东道的赵他、羽公子,南阳赵调之流,这些都是处在民间的盗跖罢了,哪里值得一提呢!这都是从前朱家那样的人引以为耻的。

    太史公说:我看郭解,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语言也无可取的地方。

    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

    谚语说“:人可以用光荣的名声作容貌,难道会有穷尽的时候吗?”唉,可惜呀!佞幸列传俗话说“:努力种田,不如遇到丰年。

    好好为官,不如碰到赏识自己的君王。”这不是空话,不仅女子用美色谄媚取宠,就是士人与宦者亦有这种情况。

    从前以美色取得宠幸的人很多。

    到汉朝建国时,高祖为人极暴猛刚直,但却有籍孺以谄媚得宠,孝惠帝时有个闳孺也是这样。

    这两个人并无才能,只是靠婉顺谄媚得到了宠爱显贵,同皇上同起共卧,公卿大臣都得通过他们才能向皇上沟通自己的说词。

    故惠帝时,郎官和侍中都戴着用禗义鸟鸟毛装饰的帽子,系着饰有贝壳的衣带,涂脂抹粉,这是受了闳孺和籍孺之流影响的结果。

    后来闳孺和籍孺都把家搬到了安陵。

    汉文帝时的宫中宠臣,士人有邓通,宦官有赵同、北宫伯子。

    北宫伯子因为是仁慈的长者而受宠幸;赵同因善观察星象和望气而受到宠幸,常常做文帝的陪乘;邓通没有技能。

    邓通是蜀郡南安人,因善于划船当了黄头郎。

    汉文帝做梦想升天,不能上,有个黄头郎从他的背后推着他上了天,他回头看见那人衣衫的横腰部分,衣带在背后打了结。

    梦醒后,文帝前往渐台,按梦中所见暗自寻找推他上天的黄头郎。

    果然看到邓通的衣带后打了结,正是梦见的人。

    文帝召他来询问他的姓名,他姓邓名通,文帝喜欢他,一天比一天更加宠爱和尊重他。

    邓通老实谨慎,不喜欢与外人交往,虽然皇帝给予他休史记假的恩赐,但他不想外出。

    这时皇帝赏赐他十多次,总共上亿的金钱,官职升到上大夫。

    文帝常常到邓通家玩耍。

    邓通没有别的才能,不能举荐贤士,只是自己谨慎处事谄媚皇上而已。

    一次,皇上让善相面者给邓通相面,那人相面后说:“邓通当贫饿而死。”文帝说:“能使邓通富有的人就是我,怎能说他会贫困呢?”于是文帝把蜀郡严道的铜山赐给邓通,并给他铸钱的特权,从此“邓氏钱”流通全国,他的富有达到这种程度。

    文帝曾得痛疽病,邓通常为文帝吮吸脓血。

    文帝心中郁闷,从容地问邓通说“:天下谁最爱我呢?”邓通说“:没有谁比得上太子。”太子前来看望文帝病情,文帝让他吮吸脓血,太子虽然吮吸了脓血,可脸上却显出很为难的样子。

    过后太子听说邓通常为文帝吮吸脓血,心中惭愧,也因此而怨恨邓通。

    等到文帝死后,汉景帝即位,邓通被免职,在家闲居。

    过了不久,有人告发邓通偷盗了境外的铸钱。

    景帝把这事交给法官处理,结果确有此事,于是就结案,把邓通家的钱财全部没收充公,还欠好几亿钱,长公主刘嫖赏赐邓通钱财,官吏就马上没收顶债,连一只簪子也不让邓通戴在头上。

    于是长公主就命令手下的人只供给邓通衣服食物。

    竟使他不能占有一个钱,寄食在别人家里,直到死去。

    孝景帝时,宫中没有受宠的臣子,但只有郎中令周仁,他受宠爱超过一般人,然而仍不深厚。

    当今天子汉武帝宫中受宠的臣子,士人则有韩王的孙子韩嫣,宦官有李延年。

    韩嫣是弓高侯韩颓当的庶孙。

    当今皇上做胶东王时,韩嫣同皇上一同学书法而互相友爱。

    等到皇上当了太子时,越发亲近韩嫣。

    嫣善于骑马射箭,善于谄媚。

    皇上即位,想讨伐匈奴,韩嫣就首先练习匈奴的兵器,因为这个原因,他越显尊贵,官职升为上大夫,皇上的赏赐相当于邓通。

    韩嫣常与皇上同睡同起。

    一次,江都王进京朝见武帝,皇帝有令,他可随皇帝到上林苑打猎。

    皇上的车驾因清道的关系还未出发,就先派韩嫣乘坐副车,后面跟随着上百个骑兵,狂奔向前,去观察兽类的情况。

    江都王远远望见。

    以为是皇上前来,便让随从者回避起来,自己趴伏在路旁拜见。

    韩嫣却行马急驰而过,不见江都王。

    韩嫣过去后,江都王感到愤怒,就向皇太后哭诉说:“请允许我把封国归还朝廷,回皇宫当个值宿警卫。

    和韩嫣一样。”太后由此怀恨韩嫣。

    韩嫣侍奉皇上,出入永巷不受禁止,他的奸情终于被太后知道。

    皇太后大怒,派使者命令韩嫣自杀。

    武帝替他向太后谢罪,终未被接受,韩嫣就自杀了。

    案道侯韩说是他的弟弟,也因谄媚而得宠爱。

    李延年是中山国的人,他父母和他以及兄弟姐妹们,原都是歌舞伎。

    李延年因犯法受宫刑,然后到狗监任职。

    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向武帝说起李延年妹妹善长舞蹈的事,武帝见到李延年的妹妹,心里很喜欢她。

    遂召入宫,李延年亦进宫显贵起来。

    李延年善于唱歌,创作了新歌曲,这时皇上正修造天地庙,想创作歌词配乐演唱。

    李延年善于迎合皇上的心意办事,配合乐曲唱了新作的歌词。

    他妹妹也得到武帝的宠幸,生了男孩。

    李延年佩二千石官职的印章,称作“协声律”。

    他同皇上同卧同起,非常显贵受宠,和韩嫣所受宠幸一样。

    过了很长时间,李延年渐渐和宫女有淫乱行为,出入宫廷骄傲放纵。

    待到他妹妹李夫人死后,皇帝对他的宠爱淡漠了,于是李延年及其兄弟们被拘捕而杀死。

    从此以后,宫内被宠幸的臣子,大都是外戚之家,但是这些人都不值得一谈。

    至于卫青、霍去病也因是外戚的关系而得到宠信与显贵,但他们都能凭自己的才能得以上进。

    太史公说:帝王宠爱和憎恶的时运太可感慨了!从弥子瑕的经历完全可以看到后代佞幸之人的结局啊。

    哪怕是百代以后,也是可以知道的。

    滑稽列传孔子说:“六经对于治理国家来讲,作用是相同的。

    《礼》是用来规范人的言行的,《乐》是用来促进人们和谐团结的,《书》是用来记述往古事迹和典章制度的,《诗》是用来抒情达意的,《易》是用来窥探天地万物的神奇变化的,《春秋》是用来通晓微言大义,衡量是非曲直的。”太史公说:宇宙的道理广阔无限,难道不伟大么!语言果能切中事理,也是能排解不少纷扰的。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

    身高不足七尺。

    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谜语,彻夜陶醉于酒宴,不理政事,将国事委托卿大夫。

    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

    身边近臣不敢进谏。

    淳于髡用隐语劝谏说“:国中有大鸟,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猜这是什么鸟?”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长官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

    齐国的声威竟维持三十六年。

    这些话都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大军侵齐,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求援,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

    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的带子都笑断了。

    威王说:“先生是否嫌礼太少?”淳于髡说“:怎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边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却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

    ’我看他拿的祭品很少,而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

    淳于髡告辞立刻出行,来到赵国。

    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包有皮革的战车。

    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

    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设置酒肴,召见淳于髡,赐他酒喝。

    问他说:“先生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把这道理说给我听听吗?”淳于髡说“:大王当面赏酒给我,执法官站在旁边,御史站在背后,我心惊胆颤,低头而饮,喝不了一斗就醉了。

    假如父母有贵客,我卷袖恭敬斟酒敬客,客人不时赏我残酒,屡举杯祝酒,喝不到两斗就醉了。

    假如朋友间久不见面,忽然交游,兴致高,倾诉衷肠叙旧,大约喝五、六斗也就醉了。

    至于乡里间聚会,男女杂坐彼此敬酒,没有时间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壶史记一类的游戏,呼朋唤友,相邀成对、握手言欢不受处罚,眉目传情不被禁止,面前有落下的耳环,背后有丢掉的发簪,在这时,我最开心,可喝八斗酒,也不过两三分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残酒合并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杂一起,杯盘狼藉,厅堂蜡烛已熄,主人送客后单留住我,绫罗短袄解开,略闻阵阵香味,这时我最为高兴,能喝下一石酒。

    所以说,酗酒就容易出乱子,乐极就会生悲,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这番话是说,无论什么事都不可走向极端,否则就会衰败。

    淳于髡以此婉转劝谏齐王,王说:“好。”于是威王从此停止了彻夜欢饮之事,并任淳于髡为接待诸侯的宾礼官,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淳于髡之后百余年,楚国出了个优孟。

    优孟原是楚国的老艺人,身高八尺,有辩才,时常以说笑方式劝谏楚庄王。

    庄王有一匹心爱的马,他给它穿上美丽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设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喂它。

    马因得肥胖病死,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棺木郭盛殓,以大夫礼仪厚葬。

    近臣议论认为不可这样做。

    庄王下令说“:谁再敢以葬马的事进谏,即处死刑。”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面大哭。

    庄王惊问“:为什么哭?”优孟说“:马是大王所爱的,凭楚国之强大,有什么事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葬,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埋葬它。”庄王问“:那怎么办?”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花的美玉做棺,用密纹的梓木做木郭,用梗、枫、豫樟等名贵木材做护棺;派士兵给它挖墓穴,让老人儿童背土筑坟,齐、赵使臣在前陪祭,韩、魏的使臣在后面护卫;建祠庙,用牛、羊、猪各一头祭祀,封给万户大邑供奉。

    诸侯听到这件事,就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看重马了。”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请大王准许按埋葬畜牲的办法来埋葬它:在地上堆个土灶当棺木郭,用大铜锅当棺材,用姜枣来调味,用香料来解腥,用稻米作祭品,用火作衣服,把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中。”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宫中主管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

    楚国宰相孙叔敖知优孟贤,待他好,孙患病临终前,叮嘱儿子说:“我死后,你一定很贫困。

    到时,你就去拜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

    ’”过了几年,孙的儿子果然十分贫因,靠卖柴为生。

    一次他路遇优孟,就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

    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贫困时就去拜见您。”优孟说“:你不要到远处去。”于是他就立即缝制了孙叔敖的衣帽穿戴起来,模仿孙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王左右近臣都无法分辨。

    楚庄王设酒宴,优孟上前祝福敬酒。

    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

    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就任楚相。”庄王答应了他。

    三日后,优孟又来见楚王。

    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的?”优孟说“:妻子说千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

    像孙叔敖那样地做楚相,忠正廉洁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儿子竟无立锥之地,贫困到以打柴谋生,如孙叔敖那样做楚相,还不如自杀。”接着他歌唱道“:住在山野耕田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贪赃卑鄙,积有余财,不顾廉耻。

    自己死后家室虽然富足,但又恐惧贪赃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杀,家室也遭诛灭。

    贪官哪能做呀!想要做个清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

    清官又哪能做呢?像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

    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于是,庄王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户的邑封给他,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

    自此以后,十世没有断绝。

    优孟的这种聪明才智,可以说正合时宜,抓住了发挥的时机。

    在优孟以后二百多年,秦国出了个优旃。

    优旃是秦国的歌舞艺人,个子非常矮小。

    他擅长说笑话,但都合乎大道理。

    秦始皇时,宫中设置酒宴,正遇天下雨,殿阶下执盾站岗的卫士都淋雨受着风寒。

    优旃看到十分怜悯他们,说:“你们想要休息么?”卫士们都说“:非常希望。”优旃说“:如果我叫你们,你们要很快地答应我。”过了一会儿,宫殿上向秦始皇祝酒,高呼万岁。

    优旃靠近栏干旁大声喊道:“卫士!”卫士答道:“有。”优旃说:“你们虽然长得高大,有什么好处?只有幸站在露天淋雨。

    我虽长得矮小,却有幸在殿内休息。”于是秦始皇准许卫士减半值班,轮流接替。

    秦始皇曾经计议要扩大射猎的区域,东到函谷关,西到雍县和陈仓。

    优旃说“:好。

    多养些禽兽在里面,敌人从东边来侵犯,让麋鹿用角去抵触他们就足以应付了。”秦始皇听了这话,就停止了扩大猎场的计划。

    秦二世皇帝即位,又想用漆涂饰城墙,优旃说:“好。

    皇上即使不讲,我本来也要请您这样做的。

    漆城墙虽给百姓带来愁苦和耗费,可是很美呀!城墙漆得漂漂亮亮的,敌人来犯也爬不上来。

    要想快办此事涂漆倒是很容易的,但是难办的是要找一所用来阴干的大房子。”于是二世皇帝笑了起来,因而取消了这个计划。

    不久,二世皇帝被杀死,优旃归顺了汉朝,几年后就死了。

    太史公说:“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因而横行天下;优孟摇头歌唱,打柴为生的人因而受到封赏;优旃靠近栏干大喊一声,陛下卫士因而减半值勤,轮流倒休。

    这些难道不算是伟大么!褚少孙先生说:我有幸因通晓经学而做了郎官,而且喜欢读史传杂说一类的书。

    不自量力又写了六章滑稽故事,编在后面。

    可供阅览,扩充见闻,以便留传给后代不怕絮烦的人浏览,以舒畅心胸,警醒见闻,我把它增附在上面太史公三则滑稽故事的后面。

    汉武帝时,有个受宠的艺人姓郭,他说的话虽不合乎大道理,却能使皇上听了心情愉悦。

    武帝年幼时,东武侯的母亲曾经乳养过他,武帝长大后,称她为“大乳母”。

    大概每月入朝两次。

    每次入朝的通报呈送进去,就有诏旨派宠爱的侍臣马游卿拿五十匹绸绢赏给乳母,并备饮食供养乳母。

    乳母上书说:“某处有那个公田,希望拨借给我使用。”武帝说“:乳母想得到吗?”便把公田赐给了她。

    乳母所说的话,没有不听的。

    又下诏乳母所乘坐的车子可在御道上行走。

    在这个时候,公卿大臣都敬重乳母。

    乳母家的子孙奴仆等人在长安城中横行霸道,当道拦截人家的车马,抢夺别人衣物。

    消息传入宫中,武帝不忍心用法律制裁。

    主管官吏奏请将乳母家室迁移到边疆,武帝批准了。

    乳母理当进宫向武帝辞行。

    她先会见郭舍人,史记为此流泪。

    郭说:“马上进去面见辞行,快步退出,频频回顾皇帝。”乳母照郭的话做了,面见武帝辞行快步退出,屡屡转身回顾皇帝。

    郭舍人大声骂乳母说:“呸!老婆子,为何不快点走!皇上已经长大了,难道还要你喂奶才能活命么?还转身看什么!”于是武帝可怜她,不禁悲伤起来,就下令制止,不准将乳母一家迁走,还处罚了说乳母坏话的人。

    汉武帝时,齐地有个人名东方朔,因喜欢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爱好儒家经术,广泛地阅览了诸子百家的书。

    东方朔初到长安时,到公车府那里上书给皇帝,共用了三千个木简,公车府派两人来抬他的奏章,刚好抬得起。

    武帝宫中阅读东方朔的奏章,需停阅时,在那里划个记号,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武帝下诏任命东方朔为郎官,他经常在皇上身边侍奉。

    屡次召他到跟前谈话,武帝从来没有过不高兴的。

    武帝常下诏赐他御前用饭,他就把剩下的肉全都揣在怀里带走,衣服全弄脏了。

    皇上屡次赐给他绸绢,他都是肩挑手提拿走。

    他专用这些赐来的钱财绸缎,娶长安城中年轻漂亮女子为妻。

    大多娶过来一年光景便抛弃了,再娶一个。

    皇上所赏赐的钱财,完全用在女人身上。

    皇上身边侍臣有半数称他为“狂人”。

    武帝听到了说“:假如东方朔当官行事没有这些荒唐行为,你们哪能比得上他呢?”东方朔举荐他的儿子做郎官,又升为侍中的谒者,常常持节外出办事。

    一天东方朔从殿中经过,郎官们对他说“:人们都以为先生是位狂人。”东方朔说“:像我这样的人,就是所谓在朝廷里隐居的人。

    古时候的人,都是隐居在深山里。”他时常坐在酒席中,酒喝得畅快时,就趴在地上唱道:“隐居在世俗中,居世在金马门。

    宫殿里可以隐避起来,保全自身何必隐居在深山之中,茅舍里面。”所谓金马门,就是宦者衙署的门,大门旁边有铜马,所以叫做“金马门”。

    当时正值朝廷召集学宫里的博士先生们参与议事,大家一同诘难东方朔说:“苏秦、张仪偶然遇到大国的君主就能居于卿相的地位,恩泽留传后世。

    现在你老先生研究先王治国驭臣的方法,仰慕圣人立身处世的道义,熟习《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不能一一例举。

    还有文章著作,自以为天下无双,就可以称是见多识广、聪明才辩了。

    您竭尽全力、忠心耿耿地侍奉圣明的皇帝,时间长达数十年,官衔不过侍郎,职位不过是个卫士,看来你还有不够检点的行为吧?这是什么原因呢?”东方朔说“:这本来不是你们所能完全了解的。

    那时是一个时代,现在又是另一个时代,怎可相提并论呢?张仪、苏秦的时代,周朝十分衰败,诸侯都不去朝见周天子,用改革政治争夺霸权,相互侵犯。

    天下兼并为十二个诸侯国,势均力敌,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所以对士人言听计从,使士人身居高位,恩泽庇荫子孙后代。

    如今不是这样。

    上有圣明皇帝执掌朝政,恩泽遍及天下,诸侯归顺服从;威势震慑四方,四海之外的疆土连接成像坐席一样的大片领土,比倒放的盘盂还要安稳,天下统一融为一体,推行政令,都如同在手掌中转动一下那样轻而易举。

    贤与不贤凭什么来辨别呢?当今因天下广大,士民众多,竭尽精力奔走游说,如辐条凑集于车毂一样,竞相集中到京城向朝廷献计献策的人数不可胜数。

    尽管竭力仰慕道义,仍不免被衣食所困,有的竟连进身的门路也找不到。

    假使苏秦张仪和我一样生于当代,恐怕连一个掌管旧制旧例等故事的小官都得不到。

    怎敢期望做常侍侍郎呢?古书上说‘:天下没有灾害,即使有圣人也没地方施展他的才华;君臣上下同心和睦,即使有贤人,也无处建立其功业。

    ’所以说,时代不同,事情就随之而变化。

    尽管如此,怎么可以不努力去修养自身呢?《诗》说‘:在宫内敲钟,声音可以传到外边。

    鹤在水泽深处鸣叫,声音可以传到天上。

    ’如果能够修养自身,还担忧什么不能获得荣耀!太公亲身实行仁义七十二年,遇到周文王,才得以施行他的主张,封在齐国。

    其思想影响流传七百年而不断绝。

    这就是士人所以日日夜夜、孜孜不倦研究学问,推行自己的主张,而不敢停止的原因。

    如今世上的隐士,一时虽然不被任用,却能超然自立,孑然独处,远观许由,近看接舆,智谋如范蠡,忠诚可比伍子胥,天下和谐太平,修身自持而却寡朋少侣,这本来是件平常事,你们为什么对我疑虑呢?”于是那些先生们一声不响无话可答了。

    建章宫后阁的双重栏干中,有一只动物跑出来,形状像麋鹿。

    消息传到宫中,汉武帝亲自到那里观看。

    问身边熟悉事物通晓经学的人,无一人知道它是什么动物。

    下诏东方朔来看。

    东方朔说“:我知道这个东西,请赐我美酒好饭饱餐一顿我才说。”武帝说“:可以。”吃过酒饭,东方朔又说:“某处有公田、鱼池和苇塘好几顷,陛下赏赐给我,我才说。”武帝说“:可以。”于是东方朔才肯说道“:这是叫驺牙的动物。

    远方当有前来投诚的事,因而驺牙便先出现。

    它的牙齿前后大小一样,只有臼齿而没有大牙,所以叫它驺牙。”后过了一年左右,匈奴混邪王果然带领十万人来归降汉朝。

    武帝于是又赏赐东方朔很多钱财。

    到晚年,东方朔临终前规劝武帝说:“《诗经》上说:‘飞来飞去的苍蝇,落在篱笆上面。

    慈祥善良的君子,不要听信谗言。

    谗言是没有止境的,四方邻国不得安宁。

    ’希望陛下远离巧言谄媚的人,斥退他们的谗言。”武帝说“:现在东方朔反倒多说的是正经话啊?”感到惊奇。

    过了不久,东方朔果然病死了。

    古书上说:“鸟到临死时,它的叫声特别悲哀;人到临终时,他的言语非常善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是卫皇后的哥哥,被封为长平侯。

    他带领军队出击匈奴,追到余吾水边才返回。

    斩杀敌兵,捕获俘虏。

    立了战功,胜利归来,武帝下令赏赐黄金千斤。

    当他从宫门出来时,齐地人东郭先生以方士身份在公车府候,当道拦住卫将军的车马,拜见说“:有事愿禀告大将军。”卫将军停住车,东郭先生靠在车旁说“:王夫人新近得到皇帝的宠爱,家里贫困。

    如今将军获得黄金千斤,如果用其中的一半送给王夫人的父母,皇上知道了一定很高兴。

    这就是所谓巧妙而便当的计策啊。”卫将军感谢他说“:幸亏先生把这妙计告诉我,一定遵从指教。”于是卫将军就用五百斤黄金作为给王夫人父母的寿礼。

    王夫人将此事告诉了武帝。

    武帝说“:大将军不懂得做这件事。”遂问卫将军从哪里得来的计策,回答说:“从候差的东郭先生那里得来的。”于是下令召见东郭先生,任命他为郡都尉。

    东郭先生长期在公车府候差,贫困饥寒,衣服破旧,鞋子有帮无底,走在雪地上,脚全部踩在雪中。

    过路人嘲笑他,东郭先生回答他们说:“谁能穿鞋走在雪地里,让人看去,脚面上是鞋史记子,鞋子下面竟像人的脚呢?”等到他被任命为俸禄二千石的官,佩带着青绶,走出宫门,去辞谢他的主人时,旧时同他一起候差的,都分批的在都城郊外为他饯行。

    一路荣华显耀,名扬当代。

    这就是所谓的身穿粗布衣服,怀里却揣着珍宝的人。

    当他贫困时,大家都不理睬他;等他显贵时,就争着去依附他。

    俗话说:“相马时因它外表消瘦而漏掉良马;相士因其外形贫困而漏失人才。”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景吗?王夫人病重,皇上亲自探视问她说:“你的儿子应封王,你意封在何处呢?”回答说:“希望封在洛阳。”皇上说:“不行。

    洛阳有兵器库、大粮仓,又位于交通关口,是天下咽喉要道,先帝以来,相传从不在洛阳封王。

    不过关东一带的封国没有比齐国更大的,可封他为齐王。”王夫人以手拍头谢恩,口呼:“太幸运了。”王夫人死后,就称为“齐王太后逝世”。

    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去楚国进献黄鹄。

    出了都城门,中途那只黄鹄飞走了,他只好托着空笼子,编造了一套假话,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敬献黄鹄,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黄鹄干渴,放出让它喝水,不料它飞走了。

    我想剖腹或勒颈而死,又担心别人非议齐王因为鸟的缘故致使士人自杀。

    黄鹄是羽毛飞禽,相似的很多,我想另买一只代替,这既不诚实,又欺骗齐王。

    想逃奔别国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

    所以前来服罪,向大王叩头请求责罚。”楚王说:“很好,齐王竟有这样忠信的人。”遂用厚礼赏赐淳于髡,财物比进献的黄鹄多一倍。

    汉武帝时,召北海郡太守到皇帝行宫。

    有个执掌文书的府吏王先生,自动请与太守一同前往,说:“我会对你有好处。”太守答应了他。

    太守府中许多府吏、功曹禀告说:“王先生爱喝酒,闲话多、务实少,恐不宜同行。”太守说“:王先生想要去,不要违背他的意愿。”于是就带他一同去了。

    来到宫门外,在宫府门待命。

    王先生只顾揣着钱买酒,与卫队长官叙饮,整天醉醺醺的,不去看望太守。

    太守入宫拜见皇上。

    王先生对守门郎官说“:请替我呼唤我们太守到门口来远远说几句。”郎官帮他叫太守,太守出来看见了王先生。

    王先生说“:皇上如果问您是如何治理北海郡,使那里没有盗贼的,您会答些什么呢?”太守回答说:“选择贤能的人按照他们的能力分别任用,奖赏才能超群的,处罚不图上进的。”王先生说:“这样回答是自己称颂自己,自己夸耀功劳,不行啊。

    希望你回答说:‘不是臣的力量,完全是陛下神明威武发生的作用。

    ’”太守说:“好吧。”太守被召进宫中,走到殿下,有诏令问他说“:你是怎样治理北海郡,使盗贼不敢泛起?”太守叩头回答说:“这不是臣的能力,完全是陛下神明威武的作用。”武帝大笑说:“啊呀!哪里学的长者语言称颂起来?何处听来的?”太守回答“:是文学卒史教给的。”武帝说“:他现在何处?”太守回答说“:在宫府门外。”武帝下诏召见,任命王先生为水衡丞,北海太守做水衡都尉。

    古书上说:“美好的言辞可以交易,高贵的品行可以超人。

    君子用美言赠人,小人以钱财赠人。”魏文侯的时候,西门豹做邺县令。

    他到了任上,召集年高而有名望的人,询问民间疾苦。

    那些人回答说“:苦于河伯娶妇,因此百姓贫穷。”西门豹问其原因,回答说“:邺地的三老、廷掾常年向百姓征收赋税达数百万元,用其中二三十万为河神娶媳妇,再同庙祝、巫婆瓜分余钱拿回家去。

    那期间巫婆四处巡视,见有姿色的贫家女,就说可以当河神的媳妇,于是下礼定亲。

    先为她洗澡、洗头,缝制绸绢衣服,让她住在河边特盖的斋居房子,挂上大红厚缇帐子,为她宰牛造饭,折腾十余天,到时,大家同来装点乘浮之具,像出嫁女的床帐枕席一样,让这女孩坐在上面,放到河中漂行。

    起初还漂在水面,漂流几十里后就沉没了。

    那些有漂亮女儿的人家,害怕大巫婆替河神娶他们的女儿,大多带女儿逃离远处,所以城里愈来愈空,人口愈来愈少,更加贫困,这种情况已很久了。

    百姓中俗话说:‘假如不给河神娶媳妇,河水冲没田产,淹死百姓。

    ’”西门豹说:“等到给河神娶媳妇时,请三老、巫婆、父老们到河边去送新娘,也希望告诉我,我也要去送新娘。”大家说“:是。”到了那一天,西门豹到河边同大家相会。

    三老、官吏、豪绅以及乡间的父老们都到了,连同观看的百姓共二三千人。

    那个大巫婆,年已七十多岁,随从的女弟子十几个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婆后面。

    西门豹说:“叫河神的媳妇过来,看看美不美。”巫婆们就将新娘子从帐子里扶出,来到西门豹面前。

    西门豹看了看,回头对三老、庙祝、巫婆及父老们说:“这个女孩不美,烦劳大巫婆替我到河中报告河神,需要调换一个漂亮女孩,后天送她来。”就让士兵一齐抱起大巫婆投进河里。

    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大巫婆一去怎么这样久呢?徒弟去催促她一下。”又把一个徒弟投入河中。

    过了一会又说:“徒弟怎么一去这么久不回来呢?再派一个人去催促她们!”又把一个徒弟投进河里。

    总共投进河里三个徒弟。

    西门豹说:“巫婆、徒弟是女人,不会禀告事,烦劳三老替我禀告河神。”又把三老投进河里。

    西门豹头上插着笔,弯着腰,面对河水站了很长时间。

    长者、官吏和旁观者都非常害怕。

    西门豹回头说“:巫婆、三老不回来,怎么办?”想再派廷掾和一个豪绅下河催促他们。

    廷掾和豪绅都跪在地上磕头,把头都磕破了,血流在地上,脸色如死灰一样。

    西门豹说:“好吧,暂且等待一会儿。”待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廷掾起来吧。

    看情景河神留客太久了,你们都离开这里回家吧。”邺县的官吏、百姓都很害怕,从此以后,不敢再说给河神娶媳妇了。

    西门豹就征发百姓开凿了十三条渠道,引漳河水浇灌农田,农田都得到灌溉。

    在开凿河渠时,老百姓是有些辛苦的,不愿意干。

    西门豹说:“百姓可以同他们安享其成,却不可以同他们谋划事业的开创。

    现父老子弟虽然以为我给他们带来辛苦,但百年之后,让父老子弟们再想想我的话。”直到现在,那地方的人都得到河水的利益。

    百姓因此富裕起来。

    十二条河渠横穿御道,到汉朝建立时,地方官吏认为十二条河渠上的桥梁截断了御道,彼此相距又近,不行。

    想要合并渠水,并且把流经御道的那段三条合为一条,只架一桥。

    邺地百姓不肯听从地方官意见,认为那些渠道是经西门先生规划开凿的,贤良长官的法度规划是不能更改的。

    地方长官终于听取了大家的意见,放弃了并渠计划。

    所以西门豹做邺县令,名闻天下,恩德流传后世,没有断绝的时候,难道能说他不是贤大夫吗?古书上说:“子产治理郑国,百姓不史记能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县,百姓不敢欺骗他。”他们三个人的才能,谁最高明呢?研究治道的人,当会分辨出来。

    日者列传自古以来承受天命的人方能成为国君,而君王的兴起又何尝不是用卜筮来取决于天命呢!这在周朝尤为盛行,到了秦代还可以看到。

    代王入朝继承王位,听任于占卜者。

    至于卜官的出现,早在汉兴以来就已经有了。

    司马季主是楚国人。

    他在长安东市占卦。

    宋忠此时任中大夫,贾谊任博士,一天二人一同外出洗沐,讨论讲习先王圣人的道术方法,广泛探究人情世道,相视慨叹。

    贾谊说:“我听说古代圣人,不是在朝做官,就必在卜者、医师行列之中。

    现在我已经见识过三公九卿及朝中士大夫,对他们的才学人品可说都了解了。

    我们试着去看看卜者的风采吧。”二人即同车到市区去,在卜筮的馆子里游览。

    天刚下过雨,路上行人很少,司马季主正闲坐馆中,三、四个弟子陪侍着,他正在讲解天地间的道理,日月运转的情形,阴阳吉凶的本源。

    两位大夫向司马季主拜了两拜。

    司马季主打量他们的状貌像是有知识的人,就还礼作答,叫弟子引他们就坐。

    坐定后,司马季主继续疏解前面所讲内容,分析天地的起源与终止,日月星辰的运行法则,区分仁义的差别关系,列举吉凶祸福的征兆。

    讲了数千言,顺理成章。

    宋忠、贾谊十分惊异而有所领悟,整理冠带,正襟危坐说:“我们看先生容貌,听先生谈吐,晚辈私下观看当今之世,还未曾见到过。

    现在,您为什么地位如此低微,为什么职业如此污浊。”司马季主捧腹大笑说“:看两大夫好像是有道术的人,怎么会说出这种浅薄的话,措辞这样粗野呢?你们所认为贤者、高尚者都是什么样的人呢?凭什么将长者视为卑下、污浊呢?”两位大夫说:“高官厚禄,是世人认为高尚的地位,是贤能的人占据的。

    如今先生所处的不是那种地位,所以说是低微的。

    卜筮者,是世俗所鄙视的,都说‘:卜者多用夸大怪诞言辞,迎合人们心意;虚假抬高人们禄命,取悦人心;编造灾祸使人悲伤;假借鬼神贪求酬谢骗钱财以谋私利。

    ’这都是我们认为可耻的行径,所以说是污浊的。”司马季主说“:二位且安坐。

    你们见过那披发童子吧?日月照着他们就走路;不照,他们就不走。

    若问他们日月之蚀、人事吉凶就不能解释说明。

    由此看来,能识别贤与不肖的人太少了。

    “大凡贤者居官做事,都遵循正道以直言规劝君王,多次规劝不被采纳就引退下来;他们称誉别人并不图报,憎恶别人也不顾怨恨,只以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为己任。

    所以官职不是自己所能胜任的就不担任,俸禄不是自己功劳所应得的就不接受;见心术不正之人,虽居显位也不恭敬他;看到污秽的人,虽居尊位也不屈就他;得到荣华富贵不以为喜,失去也不以为恨;如果不是他的过错,虽牵累受辱也不感羞愧。

    “现在你们所说的贤者,都是些足以为他们感到羞愧的人。

    他们低声下气趋奉,过分谦卑地讲话,凭权势依附,以利益勾引,植党营私,排斥正人君子,骗取尊宠美誉。

    奢想公家俸禄谋求个人私利,歪曲君主法令,掠夺农民财产;依仗权势逞威风,利用法律做工具,横征暴敛巧取豪夺,与手持利刃威胁别人无异。

    刚作官时,竭力耍弄巧诈伎俩,粉饰虚假功劳,用华而不实的文书欺骗君王,爬上高位,被委官职后即自夸其功,不让贤者陈述功劳,把假说成真,把无说成有,把少改为多,以求尊位权势;大吃大喝,到处游乐,犬马声色,无所不有,不顾亲人死活,专做犯法害民勾当,肆意挥霍,虚耗公家;这是做强盗不用弓矛,攻击他人不用刀箭,虐待父母未曾定罪,杀害国君而未被讨伐的一伙,凭什么认为他们是高明贤能者呢?“盗贼发生而不能禁止,蛮夷不从而不能慑服,奸邪兴起而不能制止,公家损耗而不能整治,四时不和而不能调节,年景不好而不能调济,有才学而不应用,这是不忠;没有真才学而占居官位,享受皇上的俸禄,妨碍贤能者的位置,这是窃居官职;有关系的选用做官,有钱财就礼遇尊敬,这叫做虚伪。

    你们难道没有见过鸱枭也同凤凰一起飞翔吗?兰芷芎隱被遗弃在旷野里,而蒿萧却长得茂密成林,使正人君子隐退而不能显众,即是在位诸公所致。

    “述而不作,是君子的本意。

    如今卜者占卜一定效法天地,取像四时变化,顺应仁义原则,分辨筮策,判定卦像,旋转木式盘,占卜作卦,然后解说天地间的厉害,人事的吉凶成败。

    以前先王安定国家,必先用龟策占卜日月,然后才敢代天治理百姓;选准吉日,随后才能进入国都;家中生子必先占卜吉凶,然后才能生育。

    从伏羲氏制八卦,周文王演化成三百八十四爻而后天下得以大治。

    越王勾践仿照文王八卦行事而大破敌国,称霸天下。

    由此说来,卜筮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再说卜筮者扫除洁净然后设座,端正冠带然后谈吉凶,这是合礼仪的表现。

    他们的言论,或许使鬼神因而享用祭品,忠臣因而奉事国君,孝子因而供养双亲,慈父因而抚育孩子,这是有道德的表现。

    而问卜者出于道义,化费几十、上百个钱,生病者或许因而痊愈,将死者或许因而得生,祸患或许因而免除,事情或许因而成功,嫁女娶妇或许因而生养;这种功德,难道只值几十上百个钱吗?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具有大德者并不以有德自居,所以他才有德。

    ’今天的卜筮者待人好处多而受人之谢少,老子所说的难道同卜筮的所作所为有什么不同吗?“庄子说:‘君子内无饥寒的忧虑,外无被劫夺的顾虑,居上位谨慎,处下位不妒忌,是君子之道。

    ’如今,卜筮者所从事的职业,积蓄无须成堆,储藏不用府库,迁徙不用辎车,装备简单轻便,停留下来就能使用,且没有用完之时。

    拿着使用不尽的东西,游于没有尽头的世上,即使庄子的行为也不能比这更好。

    你们为什么却说不可以卜筮呢?天不足西北,星辰移向西北,地不足东南,就用海为池,太阳到了中午必定向西移动,月亮到了满圆必定出现亏缺;先王圣道忽存忽亡。

    而二位大夫要求卜筮者说话必定信实,这不也让人疑惑不解吗?“你们见过说客辩士吧?思考问题,决策谋划,必须靠这种人。

    然而他们用只言片语使人主喜悦,所以讲话必托称先王,论说必引述上古;考虑问题,决策谋划,或夸饰先王事业的成功,或述说其史记失利败坏的情形,使人主心意或有所喜,或有所惧,以实现他们的欲望;讲虚夸之词,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

    可是要想使国家富强,事业成功,能够效忠君主,不这样做又不行。

    现在卜筮者,是解答人们的疑问,教化愚昧的百姓,怎能用一句话使他们聪明起来?因此说话不厌其多。

    “所以骐骥不能与疲驴同驾一车,凤凰不同燕雀为群,而贤者也不跟不肖者同位。

    所以君子常处于不显眼的地位,以避开大众,自己隐匿起来以避开人伦的束缚,暗中察明世道顺应之情状,以消除种种祸害,以表明上天的本性,帮助上天养育生灵,希求更多的功利,而不求尊位与荣誉。

    你们二位不过是些随随便便发议论的人,怎么会知道长者的道理呢?”宋忠和贾谊听得精神恍惚,茫然失色,神情惆怅,闭口无言。

    于是起身整衣,再拜辞别司马季主。

    二人怏怏而行,出门勉强上了车,趴在车栏上不敢抬头,始终透不过气来。

    过了三天,宋忠在殿门外见到贾谊,便避开旁人凑到一起窃窃议论此事,慨叹说“:道德越高越安稳,权势越高越危险。

    处在显赫地位,丧身将指日可待。

    卜筮即便不周密,也不会被夺去应得的精米;替君王谋划如果不周密,就无立身之地。

    这二者相差太远了,如天上地下。

    这正如老子所说的‘无名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啊!天地宽阔无边,万物兴盛和乐,有的安稳,有的危险,真不知身居何处为好。

    我和你,哪里值得干预他们卜筮之事呢!他们越久越安稳,即使庄子的主张,也没有什么与此不同之处。”过了很久,宋忠出使匈奴,没有到达那里就返回来了,因而犯罪被判刑。

    贾谊做梁怀王太傅,怀王不慎坠马而死,贾谊引咎痛恨自己,绝食而死。

    这都是追求华贵而丧命的事例啊。

    太史公说:古时候的卜者,所以不被记载的原因,是他们的事多不见于文献,待到司马季主,我便将其言行记述成篇。

    褚先生说:我做郎官时,曾在长安城中游览,见过从事卜筮职业的贤士大夫,观察他们的起居行走,行动都由自己,常常谨慎地整理好衣帽来接待乡野之民,有君子风范。

    遇到性情喜爱解疑的妇人来问卜,对待她们态度严肃,不曾露齿而笑。

    自古以来,贤者逃避世俗社会,有的栖息于荒芜的洼地,有的生活在民间而默默无闻,有的隐居在卜筮者中间以保全自己。

    司马季主是楚国的贤大夫,在长安游学,通晓《易经》,能够陈述黄帝、老子之道,知识广博,远见卓识。

    看他对答二位大夫贵人的话语,引述古代明王圣人的道理,原本非见识浅薄能力低下之辈。

    至于以卜筮为业而名扬千里之外的,往往到处都有。

    传记上说:“富为上,贵次之;已经显贵了,各自还须学会一技之长,以立身社会之中。”黄直是位大夫,陈君夫是个妇女,以擅长相马而立名天下。

    齐国张仲和曲成侯以擅长用剑击刺而扬名天下。

    留长孺因善于相猪而出名。

    荥阳褚氏因善于相牛而成名。

    能够因技能立名的人很多,都有高于世俗和超过常人的风范,怎么能说得尽呢?所以说“:不是适当之地,种什么也不生长;不合他的意向,教什么也难以成就。”大凡家庭教育子女,也应看他们喜好什么,爱好如果危害生活之道,就顺其爱好因势利导而造就他。

    所以说“:建造什么住宅,为子取用何名,足以看出士大夫的志趣所在;儿子有了安身之处,可以称得上是贤人了。”我做郎官的时候,与太卜待诏为郎官的同事在同一衙门办公,他们说:“孝武帝时,曾召集从事占卜的专家来询问,某日可娶妇吗?五行家说可以,风水先生说不可以,建除家说不吉利,丛辰家说是大凶,历家说是小凶,天人家说是小吉,太一家说是大吉,各家争辩不能作出决定,只能将有关情况奏明皇上。

    皇上下令说‘:避开死凶忌讳,应以五行家的意见为依据。

    ’”这就是人们采用五行家的意见的原因。

    龟策列传太史公说:自古以来圣明君王将要建立国家承受天命,兴办事业哪有不曾尊用卜筮以助成善事的!唐尧虞舜以前的无法记述了。

    从夏商周三代的兴起看,都是各依卜筮的吉兆为根据的。

    大禹娶涂山氏之女卜兆得启,于是夏启建立了世代相传的夏朝;简狄吞飞燕之卵生契卜兆吉顺,所以殷朝兴起;善于播种百谷的后稷蓍筮得吉,因而周国国君终为天下王。

    君王决断疑难事,参考蓍龟的卜筮结果以作最终决定,这是传统沿用不变的程序。

    蛮夷氐羌,虽无华夏式的君臣等级,但也有决断疑惑的占卜习俗。

    有用金石,有用草木,各国占卜习俗虽不同,但都用来指导战争行动,研究、获取战争的胜利。

    各自崇信卜筮的神灵,借以预测未来事务。

    我粗略听说,夏、殷时期,临到要卜筮时,才找来蓍、龟,用完就丢弃,因为他们认为龟甲、蓍草收藏久了就失灵了。

    到周朝,卜官却总是珍藏龟甲、蓍草备用。

    另外龟、蓍的灵通谁大谁小?使用龟、蓍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每个朝代都有不同崇尚。

    但概括来看,用龟、蓍卜筮办法帮助人们预测未来这一目的是一致的。

    有人认为,圣王遇事没有拿不定主意的;解决疑难,没有缺乏真知灼见的时候。

    他们所以要搞求神问卜的程式,是担心后代衰败。

    愚蠢人不向聪明人学习,各人满足于自己见识,教化分歧杂出,大道理被拆得七零八落无法掌握,所以才把事物的情理推归于微妙的境界即神灵,求纯真于精神。

    也有人认为,灵龟所擅长的,圣人也不及。

    它判断吉凶,区别是非,往往比人的预测更准确。

    高祖继位后,因袭秦朝制度,设立太卜官。

    当时全国刚统一,战争还未停止。

    到孝惠皇帝,在位时间短,吕后是女主,孝文帝、孝景帝也只因袭旧制,没来得及对卜筮深入研究。

    所以卜官虽系父子相承、代代相传,但其中精妙的道理与方法,早已失传不少。

    到当今皇帝即位,广开贤士上进之路,遍招各类学者,凡通晓一种技能的都有献力效劳机会,对技艺超群者更优待,实事求是没有偏私。

    几年之间,太卜官署人才济济。

    此时正遇皇帝要北击匈奴,西攻大宛,南取百越,卜筮能预测事情变化,提示趋利避害办法。

    到后来猛将受命率兵冲锋,在疆场获胜,也含有卜筮在庙堂里事先谋划的贡献。

    皇帝因此对卜筮官更加重视,赏赐有时多达数千万钱。

    如丘子明等人,财富暴增,大受宠幸,压倒满朝公卿。

    甚至以卜筮猜测巫蛊行为,有时也能被猜得很准。

    对于平时稍微得罪过他们的人,就寻机公报私仇,肆意迫害,因而被灭族的,无法史记计算。

    以致文武百官惶惶不安,都奉承说龟策、蓍草的灵验。

    后来卜官诬陷的真情败露,也被灭了三族。

    由于布列蓍草推定吉凶,烧灼龟甲来观察征兆,变化无穷,因此要选贤人担任卜官,可说是圣人对卜筮的事重视吧!周公连卜三龟,武王的病就痊愈。

    纣王暴虐,用大龟也得不到吉兆。

    晋文公将要恢复周襄王的王位,卜得黄帝战胜于阪泉的吉兆,终于成功,获得周襄王彤弓之赏,成为侯伯。

    晋献公贪图骊姬美色,要攻骊戎,卜得“胜而不吉”的口象之兆,这场伐骊戎的祸患,竟然延及晋国五世君主。

    楚灵王将要背叛周天子,占卜不吉利,终致乾溪败亡。

    龟兆预示出内在的趋势,当时人能看到外部的表现,能不说这是两相符合吗?君子认为,那些轻视卜筮不信神明的人是糊涂;背弃人谋,只信从吉祥之兆,鬼神也得不到应有的对待。

    所以《尚书》记载了解决疑难的正确方法,要参考五种见解,卜和筮是其中两种,五种见解如不一致时,要顺从其中多数意见,这表明,虽有卜筮,但不专信卜筮。

    我到江南考察时,了解过龟蓍的事,访问过当地老年人,他们说龟活到一千岁,能在莲叶上走动,蓍草长到一百枝梗茎,仍然共有一条根。

    还说龟蓍生长的地方,没有虎狼类凶兽,没有毒草。

    江边居民常养龟供应其饮食,认为龟能帮人调节呼吸增加元气,防衰养老,这些话难道不真实吗?褚先生说:“我由于学习经学,做博士弟子,研究《春秋》,考试成绩高,被任用为郎,有幸能得宿卫,出入宫殿中十多年。

    私自喜好《太史公传》。

    传里说:“夏、商、周三朝龟卜办法不同,四方各民族卜筮也各不一样,但都是用来判断吉凶,我统观它们的要点,写《龟策列传》。”我在长安城中反复寻找,没能找到《龟策列传》,所以往访太卜官,请教年岁大、知道事情多的掌故、史学官员写下了解到的龟筮事情,编在下面。

    听说古代五帝、三王出发行动举办事情,必定事先卜筮以作决断。

    古代占卜书说“:下面有伏灵,上面有兔丝;上面有丛蓍,下面有神龟。”所谓伏灵这种东西生长在兔丝下面,样子像飞动的鸟。

    第一次春雨过后,如果天气清静无风就可在夜间割去兔丝,拿灯笼来照,如果灯笼一照火就灭掉,就记住这个地方,用四丈新布把这个地方围起来,天亮了往下挖到四至七尺之间就能挖得。

    超过七尺就没有了。

    伏灵就是千年老松树根,人吃了可以长生不死。

    据说蓍草枝梗长满一百根时,它下面就有神龟守护,上面常有青云笼罩。

    古书上说:“天下和平,王道实现,蓍草就能长出一丈长的茎,一丛能长满一百条梗枝。”当今寻找蓍草,不能达到古书上的要求,找不到长满百茎长一丈的。

    寻取八十茎以上八尺长的就难得了。

    人们喜好用卦的,找到满六十茎以上、长满六尺的就可以用了,古书说“:能得到名龟的,财物跟着就到,他家一定发大财,富到千万钱。”名龟中,第一叫“北斗龟”,二叫“南辰龟”,三叫“五星龟”,四叫“八凤龟”,五叫“二十八宿龟”,六叫“日月龟”,七叫“九州龟”,八叫“玉龟”,一共八种名龟。

    古图所画龟图的腹下各有字,写明是哪种龟,我这里只略写出它们的名称,不画龟图。

    寻取这类龟,不必满一尺二寸,民间得到七、八寸长的,就是宝贝了。

    珠玉宝器,就是藏得再深,也会透露出光芒,显现出神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玉蕴藏在山里,树木就润泽,深潭有珍珠,岸上草木就不枯,就是因为得到了玉石珍珠的润泽。

    有名的明月珠出产在江海里,藏在蚌中,上面伏着蛟龙。

    君王若能得到它,就可长保天下,四夷来服。

    有谁能得到百茎的蓍草,同时又得到它下面的神龟用来占卜,那就能百问百应,足以决定吉凶。

    神龟出在长江水中,庐江郡每年按时给太卜官送一尺二寸的活龟二十个。

    太卜官在吉日剔取龟的腹甲。

    龟活一千岁才能长到一尺二寸长。

    君王调兵遣将,必先在庙堂上用龟占卜以定吉凶。

    现在高庙中有一个龟室藏着这种龟并看做神宝。

    古代占卜书说“:断取龟的前足月需骨穿起来佩带在身上,在室内西北角悬挂一只龟,这样走在深山老林就不会迷惑。”我做郎时,看过《万毕石朱方》,书中说“:在江南嘉林中有神龟。

    嘉林地方,没有虎狼猛兽,鸱枭类恶鸟,没有毒草,野火烧不到,樵夫砍柴足迹不到,所以叫嘉林。

    龟在嘉林中。

    常在芳莲上筑巢。

    它的胁上写着字:‘甲子重光,得到我的是平民百姓的,可以成为官长;原是诸侯的,可以成为帝王。

    ’在白蛇蟠木于林中寻取龟的人,都是斋戒以后专程等候,就像专程等候别人来报信一样,同时敬酒祈祷,披头散发行礼,这样连续三天才能得到龟。”由此看来,寻取龟的仪式是多么庄严隆重!所以对龟能不敬重吗?有一位南方老人用龟垫床腿,过了二十多年,老人去世,移开床腿,龟仍然活着,这是因为龟具有一种特殊的调节呼吸的方法。

    有人问:“龟的神通这样大,但为什么太卜官得到活龟总是杀了剔取龟甲呢?”不久以前长江边上有个人得到一只名龟养在家里,因此发了大财。

    和人商量,要把龟放了。

    人叫他别放,杀了。

    说放了家要衰败。

    龟给他托梦说:“把我放到水里去,不要杀我。”这家人到底把龟杀了,也就倒了霉。

    人民和君主处理问题的办法不一样,老百姓得到名龟,看来好像不应当杀。

    根据古代惯例,圣明君主得到名龟都是杀了,供占卜用。

    宋元王时得到一只龟,也杀掉用了,现在谨把此事接写在下面。

    供有兴趣的人阅读参考。

    宋元王二年,长江之神派遣神龟出使黄河。

    神龟游到泉阳,被打渔人豫且用网捞起关在笼子里。

    半夜里神龟托梦给宋元王说:“我奉长江神之命出使黄河。

    鱼网挡住我的去路。

    泉阳的豫且捉住了我,我走不掉。

    身处患难中无处求告。

    听说您有德义,所以向您求救。”元王听罢一惊醒了。

    马上召博士卫平来商量“:刚才我梦见一个男子,伸着脖子长长的头,身穿带刺绣的黑衣,乘着辎车托梦给我。

    他说‘:我奉长江神之命出使黄河。

    鱼网挡住我的去路。

    泉阳的豫且捉住了我,我走不掉,身处患难之中,无处求告,听说您有德义,所以来向您求救。

    ’这来托梦的是什么东西呢?”卫平拿起式,仰天察看月光,观察北斗星斗柄的指向,估量太阳运行位置。

    先测定东、西、北、南方位,又测定东南、西南、西北、东北方位,于是布列好八卦。

    考察其中吉凶预兆,首先发现龟的形象。

    于是对元王说“:昨夜是壬子日,太阳行至牵牛宿。

    正是河水大会,鬼神相谋的时候。

    银河史记正处于南北走向的时候。

    长江黄河之神原先有约,南风开始吹的时候,长江神使者先来拜会黄河神。

    现在天象是白云阻塞了银河,什么东西也无法航行了,北斗斗柄又指向太阳所在星官,这是说长江神使者被囚禁了。

    你梦见的穿黑衣乘辎车的男子是龟。

    请你马上派人去找。”王说“:好。”于是王就派人乘车急去询问泉阳令“:你县有几家渔民?谁名叫豫且?豫且捉到的龟托梦给王,所以王叫我来找龟。”泉阳令就叫县吏查阅户籍簿和地区,发现本县河边渔民五十五家,上游地区住着一个渔民叫豫且。

    泉阳令说:“好。”就和使者乘车急忙找到豫且说:“昨天夜里你打鱼打到了什么?”豫且说:“半夜时候一提网捉到了一只龟。”使者说“:现在龟在哪里?”回答说“:关在笼子里。”使者说:“王知道你捉到了龟,所以叫我来找龟。”豫且说“:好。”就用绳拴绑了龟,从笼里提出来献给使者。

    使者带龟上车驶出泉阳城门。

    这是白天,但又是风又是雨,一片昏暗。

    青黄五彩云照在上空,接着雷声大作,风吹送车子前行。

    进了国都端门,在车厢房前取出龟。

    那龟身如流水润泽有光。

    望见元王,伸开脖子往前爬三步停住,又缩回脖子后退原处,元王见了奇怪,问卫平说“:龟见了我伸开脖子往前爬,有何目的呢?缩回脖子退到原处又是什么意思?”卫平回答:“龟在难中整夜被幽禁,王有德义,派人解救它出来。

    现伸脖子向前爬是表示感谢,缩脖子后退,是希望尽快离开。”元王说“:好啊!这龟神灵到这种地步,不可长期扣留它,立即派人驾车送龟,别让它耽误了出使期限。”卫平回答说:“龟是天下之宝,先得此龟的为天子,而且十言十灵,十战十胜。

    它生于深渊,长于黄土,知晓天道,明白上古以来大事。

    漫游三千年,不出它应游的地域。

    安详平稳,从容端庄,行动自然,不用拙力。

    寿命超过天地。

    没有谁能知道它的寿命极限。

    它顺遂万物变化,平时自己藏在一边,爬伏在那里不吃东西,春天呈现着青色,夏天变黄色,秋天成白色,冬天变黑色。

    它懂得阴阳,精晓刑德。

    预知利害,明察祸福。

    卜问它,说话无失误,作战得胜利,王能宝藏住它,诸侯都得降服。

    王不要放走它,用它来安定国家。”元王说“:这龟很有神灵,从天而降,陷在深渊。

    在患难中,认为我贤明德厚而忠信,所以才求救于我。

    如不放走它,我也成了渔人了。

    渔人贪图他的肉,我看重它的神,臣不仁君无德,君臣无礼,国家还有何福?我不忍心这样办,为什么不放掉它!”卫平回答说“:不是这样,我听说,大恩德不会得到报答,贵重物品寄存出去得不到归还,现在天赐宝物你不接受,上天就要夺回去了。

    这龟周游天下还要回归原地,他上达苍天,下至大地,走遍九州,也未曾受过辱,也未受阻,今至泉阳打鱼人却辱而囚之,王虽然施恩放了它,长江黄河之神必怒,务必报仇。

    龟自认为受到侵害,要和神合谋报复。

    那时将阴雨不晴,大水泛滥无法治理,或者制造干旱,大风扬尘,蝗虫突然出现,百姓失误农时。

    王施行放龟仁义,而天的惩罚必然降临。

    这并非别的原因,祸害出在龟身上。

    以后您后悔还来得及吗?王别放掉龟啊。”元王感叹地说:“这拦劫人家使者,破坏别人计划,不算是凶暴吗?夺取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宝物,这不算强横吗?我听说,凶暴地夺来的东西,必然要被人凶暴地夺去;强抢别人的东西,最后还是一无所获。

    桀纣凶暴无理,被杀国亡。

    如我听你建议,这就丧失了仁义名声而有凶暴不讲理行为。

    长江黄河之神将成为仁义的汤武,我将成为凶暴强横被征伐的桀纣。

    没看到什么好处,恐怕要陷进灾祸。

    我拿不定这个主意,怎么能侍奉好这个宝物,赶快驾车送龟走,不要让它在此久留。”卫平回答说:“不是这样,王不要耽心。

    天地之间,有的地方石头堆成了山,虽高耸并不塌陷,大地能得平安。

    所以说,有的东西虽然看起来危险,却很平安;看起来很轻,却搬移不动;有人忠厚老实,但不如大言欺诈的人;有人面貌丑恶,却适合做大官;有人面貌漂亮,却成为危害大众的祸根。

    这些现象,不是神和圣人说不清楚。

    春夏秋冬时热时冷。

    冷热不和,互相冲突,同一年内不同季节,这是根据四时冷热不同而定。

    所以植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有时要行仁义,有时要施强暴,仁义有时机,强暴有目标。

    万物都是这样,不可胜言。

    大王请接受我的建议,让我彻底说清楚。

    根据天的五种颜色,可以分辨昼夜。

    根据地上长的五谷,可以分辨好坏植物。

    当初人们不懂得辨别,与禽兽一样。

    住在山洞里不懂得种田,天灾经常发生,阴阳季节混乱。

    匆匆忙忙过日子,大家都是这样,不会区分黑白善恶。

    妖孽常出现,人民一代代传留下来。

    后来圣人区分万物生存特点,使他们互相不侵害。

    禽兽有牝有牡,把它们放到山里,鸟有雄有雌,都把它们放进树林、水边;带甲壳生物,安置在溪谷。

    所以管理人民,就为他们建立城郭,城内设立街巷,城外开辟田畦通路。

    根据夫妻男女,给他们田宅房屋。

    建立户籍,一一登记其姓名。

    设立官吏,用爵位俸禄予以鼓励。

    种桑麻有衣穿,种五谷有饭吃。

    人民辛勤耕作,于是能吃到想吃的东西,看到想看的东西,穿到想穿的衣服。

    由此可见,舍弃强力,就没有成果。

    所以,种地的不用强力,粮食不能丰收;商人不用强力,赚不到钱;妇女不用强力,就织不好布;当官的不用强力,就没有威势,将不用强力,兵不听命令;侯王不用强力,到死也没有功名。

    所以说,施用强力是事业的起点,是当然的道理,是万物的法则。

    从施用强力入手,没有得不到的东西。

    大王如果不同意这个看法,你难道没听说过,那带有野雉雕饰的玉匣,本出自昆仑山;明月之珠,本出自四海。

    凿雕昆山之石成为玉匣,剖剥海中之蚌,取出明珠传卖于市,圣人得到匣珠,当成大宝。

    得大宝的就成了天子。

    现您自己认为凶暴了,其实赶不上那凿昆山之石的。

    那些制匣取珠的没有错,宝藏匣珠的没有祸。

    现龟因出使而触网,被渔人抓获,又托梦给您,这是国宝,您担什么心呢?”元王说:“不是这样。

    我听说,谏诤是国之福,阿谀是国之祸,君主听从阿谀奉承,是愚昧糊涂。

    虽然一般道理是这样,但祸不会无缘无故降,福也不会随便来。

    天气地气相合,生出各种财富。

    阴阳各有界限,不偏离四时。

    一年十二个月,用夏至冬至定其周期。

    圣人明白这个道理,自己没有灾难;明王运用这个规律没人敢来欺骗。

    所以福是人自己创造史记的,灾难是人自己招致的。

    祸福可能性同时存在,刑德互相关联。

    圣人辨察它们,预测吉凶。

    桀纣时,与天争功,阻遏鬼神,使它们不能通显其灵。

    这本已无道了,而谄谀之臣又多。

    桀有谀臣名叫赵梁,教桀做无道之事,怂恿他贪婪凶狠。

    把汤囚进夏台,杀害关龙逢。

    左右大臣怕死,都在一旁苟且偷生阿谀奉迎。

    国势危如累卵,却都说无妨。

    赞美欢呼万岁,或者说国运远未完结。

    遮蔽桀的耳目,和他一起自欺欺人。

    汤终于伐桀,桀死夏亡。

    桀听信谀臣自己倒了霉。

    《春秋》写明了这段史实,使人至今不忘。

    纣有谀臣,名叫左强。

    浮夸不实,自诩目测能力强,不必借助规矩绳墨就能设计施工,教纣筑造象廊。

    高达于天,室内又陈设玉床犀玉之器,用象牙筷吃饭。

    剖圣人比干的心,砍断壮士的小腿。

    箕子怕死,披头散发装疯。

    纣王杀周太子历,囚禁周文王昌,投进石头屋子,打算从早到晚囚禁。

    阴兢救出文王,和他一起逃亡到周国。

    文王得到太公望,发动军队和纣作战。

    文王病死,大臣用车载着文王尸首前进。

    太子发代替文王统率军队,号为武王。

    和纣在牧野大战,在华山南面击溃纣军。

    纣不能胜,败退回去,武王把他围在象廊。

    纣自杀在宫室,得不到安葬。

    头被砍下悬挂在车上四匹马拉着车子走。

    我想到桀纣下场,肚子里有如滚水沸腾。

    他们曾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但太骄傲又贪得无厌,办事好高鹜远。

    贪婪凶狠又骄慢。

    不用忠诚老实人,听信阿谀之臣,被天下人耻笑。

    现我的国家处在诸侯之间,小如秋毫,办事一有不当之处,怎能逃脱灭亡下场。”卫平回答:“不是这样。

    黄河虽神明,赶不上昆仑山;长江虽通畅,不如四海浩荡。

    昆仑四海,人还夺取其宝呢。

    诸侯争夺那些宝物,有时因此引起战争。

    小国被灭亡,大国遭遇危险。

    为这些宝物,杀人父兄,虏人妻子,割裂国土,毁人宗庙。

    攻战争夺,这就是强暴。

    所以说,夺取时应用强暴,统治时应用文理,不违天时,亲近贤士;顺应阴阳变化,借助鬼神作用;了解协调天地关系,与天地为友,诸侯归服,人民富裕快乐。

    国家民户安宁,与社会一起开创新局面。

    汤武这样做,于是取得天下。

    《春秋》记载了这些事,作为办事楷模。

    王不自比汤武却自比桀纣。

    桀纣施行强暴,是把强暴看作永恒持续,不需仁义补充的办法。

    桀修瓦屋,纣建象廊。

    还征收丝絮用为燃料,耗费人民资财,税收没有限度,杀人没有标准。

    杀了人民的牲畜,用熟皮做成袋,装上牲畜的血,悬挂起来带领人用箭射,和天帝争强。

    搅乱四时顺序,在祭祀鬼神前抢先品尝四时产品,谏者被杀,谀臣侍旁,圣人隐居,百姓闭门不出。

    天气多干旱,国家多有妖异。

    年年有螟虫,五谷长不熟。

    民不能安居乐业,鬼神不能享受,大风天天刮,白天暗无光。

    日蚀月蚀,熄灭无光。

    群星天上乱运行,全然没有规律。

    从这些现象看,怎么能够久长?纵然没有汤武,按时运来说也应当灭亡。

    所以汤伐桀,武王克纣,是那个时势造成的。

    他们由此当了天子,子孙相继终身无灾,后世颂扬,直到今天。

    这都是根据时势行动,按照世理要求需强就强,才成就了他们帝王之业。

    现在,这个龟是大宝,为圣人出使,传给了贤明的王。

    它行动不用手足,雷电带着它,风雨护送它,流水浮涌它前进。

    侯王有德才能遇到它。

    现在王有德,遇到这个宝,却不敢接受;王如把龟放走,宋国必然有灾。

    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元王听了大为高兴。

    于是对着太阳拜谢上天,拜了两次,接受了龟。

    选择吉日斋戒,认为甲乙两日最吉。

    于是杀了白雉和黑羊,在祭坛中央用血灌龟。

    用刀解剖,龟甲没有弄破。

    又用酒肉祭祀一遍,剔出腹肠,然后用荆枝烧灼,求兆。

    坚持要烧出兆纹来。

    果然兆纹显现,条理清楚。

    叫卜官占筮,所说都很恰当。

    国家藏有如此重宝,消息径直传到国外。

    于是杀牛取皮,蒙在郑国产的桐木上作成战鼓。

    分别草木特性作成各种武器。

    打起仗来,无人是元王对手。

    元王时候,卫平为宋国相,宋国力量在天下最强,这都是龟的神力。

    所以说,龟虽有神力能托梦于元王,但却不能自己逃出渔人的笼子。

    自己虽然每言必灵,却不能通使于黄河,还报长江,本领大到能让别人战必胜、攻必克,却不能使自己避开刀锋,免除被宰割的灾难。

    非凡的聪明能预知未来,迅速看出祸福,却不能让卫平不向宋元王说出不利于自己的那番话。

    预言事情,无不周全,及于自身,却被拘禁不得解脱;事情一到个人头上就无法避害趋利,要贤能本领又有何用?不过话要说回来,贤只是指他有贤的一面。

    一般人也是这样。

    所以说,视力好也有看不到的地方,听力好也有听不到的方面;人的本领再大,也不能既用左手画方,又用右手画圆;日月明亮,却有时要被浮云遮挡。

    羿号称射箭技艺高,也有不如雄渠、鱋门之处;禹号称善辩多智,却不能胜过鬼神。

    地柱折断过,天本来也没有椽,又为什么要对人求全责备?孔子听了神龟和宋元王的事之后说:“神龟能知道事情吉凶,但只有一副中空的空骨架。

    太阳能普施恩德君临天下,却受辱于三只脚的乌鸦。

    月亮能动用刑罚辅佐太阳,却被蛤蟆啃咬。

    刺猬被喜鹊欺侮,有神通的腾蛇却不是蜈蚣的对手。

    竹子外面有节有段,里面却又直又空;松柏是百木之长,却被栽在大门旁充当卫士。

    日辰也不能周全,所以有孤有虚。

    黄金有疵,白玉有瑕,事情有时进展快,有时慢。

    物品性能有局限,也有其专门擅长。

    网孔有时显得太细密,有时显得太粗疏。

    人有贵过他人之处,也有不如人的地方。

    怎么办才好呢?怎样做才全面周到呢?天还不能十全十美呢,所以世人盖屋,少放三块瓦以便安放房栋,表示不是十全十美,以便和天下的不十全十美相适应。

    天下万物有差异,事物都因为有所不全才得以生存于世间。”褚先生说:渔人提网捉到了神龟,龟托梦给宋元王,元王召博士卫平把梦见龟的情形告诉他,卫平拿起式推算,确定日月位置,分辨星象关系,推测吉凶,看出龟和所观察推算的形象相同,卫平力劝元王留住神龟作为国宝,这件事真好啊。

    古时,谈到卜筮必然称道龟,因为龟灵验有好名声,由来已久了。

    我因此写下这篇传记。

    大致地说:卜书上说的外,是指他人。

    内是指自我。

    有时外指女,内指男。

    首俯,是说忧。

    大指兆身,小指兆文末枝。

    大略的辨别兆文的原则是,问病情的,兆文足敛的能活。

    足开的要死。

    问出行的,兆文足开的能达到目的地。

    足敛的到达不了。

    问出行不出行。

    足敛的史记不宜出行。

    足开的可以出行。

    卜问有所求结果怎样。

    足开的有收获,足敛的没有收获。

    问被囚的怎样,足敛的不能获释,足开的能获释。

    那些问病的得足开纹就死了,是因为内高而外下的缘故。

    货殖列传老子说:“太平盛世到极盛时期,相邻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犬吠之声互相听得到,但百姓都以为自家饮食最甘美,自己的服装最漂亮,习惯于本地的习俗,喜爱自己从事的行业,以至于老死也互不来往。”如果还要按这一套去办事,改变近世风气,使人民闭目塞听,几乎无法行得通。

    太史公说: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了解。

    至于像《诗》、《书》所述虞舜、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要听最好听的,看最好看的,想尝遍各种肉类的美味,安于舒适快乐的环境,心中又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

    这种风气浸染百姓,已很久了,即使用老子的妙论挨门逐户劝说开导,终难感化谁。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加以教诲,再次是制定规章制度以约束,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太行山以西盛产木材、竹、褚木、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多有鱼盐、漆、丝、声色之物;江南出产楠木、梓树、姜、桂、金、锡、铅、朱砂、犀牛角、玳瑁、珠子、象牙、兽皮;龙门、碣石山以北地区盛产马、牛、羊、毡裘、兽筋兽角;铜和铁则分布在周围千里,山中到处都是,有如棋布。

    这是物产分布的大致情况。

    这都是中国人民所喜好的、习用的穿着、饮食、养生、送死之物。

    所以人们要靠农民耕种,取得食物,要靠虞人进山开采,渔夫下水捕捞,获得物资,要靠工匠制造,取得器具,要靠商人贸易,流通货物。

    这难道还需要官府发布政令征发百姓,限期会集吗?人们都凭自己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所以物价低了定有上升的征兆,物价高了是要变低的征兆。

    人们各自努力经营自己的本业,乐意从事自己的工作,就像水往下流那样,日日夜夜没有休止,不用招呼便会自动前来,不用索求就会生产出来。

    这不是符合规律而得以自然发展的证明吗?《周书》里说:“农民不种田,粮食就会缺乏;工匠不做工,器具就会缺少;商人不做买卖,吃、用、钱财这三种宝物就会断绝来路;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短缺。”资源匮乏了,山泽就不能进一步开发。

    农、工、商、虞这四个方面,是人民衣食的来源。

    来源大则富裕,小则贫困;农、工、商、虞发展了,上可以富国,下可以富家。

    或贫或富,没有谁能够剥夺或施予,但机敏的人总是财富有余,而愚笨的人却往往衣食不足。

    所以姜太公被封在营丘时,那里本来多是盐碱地,人烟稀少,于是姜太公便鼓励妇女纺织、刺绣,极力提倡工艺技巧,又让人们把鱼类、海盐贩运到其他地区去,结果别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就像钱串那样络绎不绝,就像车辐聚于轴那样聚集于此。

    所以齐国因能制造冠带衣履供应天下所用,东海泰山之间的诸侯们便都整理衣袖朝拜齐国。

    后来,齐国中途衰落,管仲重新修治姜太公的事业,设立管理财政的九个官府,使齐桓公得以称霸,多次以霸主身份会合诸侯,使天下政治得到匡正;而管仲本人也有了三归台,官位虽只是陪臣,却比各国的君主还要富有。

    从此齐国富强,一直延续到威王、宣王之时。

    所以说:“粮仓充实了,百姓就会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就会知道荣辱。”礼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

    因此,君子富有了,就喜好去做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会随心所欲地做他能做的事。

    水深,鱼就在那里生存;山林深,野兽就在那里藏身;人富有了,仁义就会依附于他。

    富有者得势越发显赫,失了势,依附他的宾客也会无处容身,因而心情不快。

    夷狄那里,这种情况尤其突出。

    谚语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犯法受刑死于闹市。”这不是空话。

    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为利而往。”那些拥有千辆兵车的君王,享有万户封地的诸侯,占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还担心贫穷,何况编入户口册内的普通老百姓呢?从前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于是任用范蠡、计然。

    计然说:“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战备;了解货物何时需求购用,才算懂得商品货物。

    善于将时与用二者相对照,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看得很清楚。

    所以岁在金时就丰收;岁在水时就歉收;岁在木时就饥馑;岁在火时就干旱。

    旱时就要备船以防涝;涝时就要备水车以防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一般说来,六年丰收,六年干旱,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出售粮食每斗二十钱,农民会受损失;若每斗九十钱,商人要受损害。

    商人受损失,钱财就不能流通。

    农民受损害,田地就要荒芜。

    粮食每斗价格最高不超过八十钱,最低不少于三十钱,那么农民商人都能得利。

    粮食平价出售,并平抑调整其他物价,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这是治国之道。

    至于积贮货物,应当务求完好牢靠,没有滞留的货币资金。

    买卖货物,凡属容易腐败和腐蚀的物品不要久藏,切忌冒险囤居以求高价。

    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

    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

    当货物贵到极点时,就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

    货物钱币的流通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勾践照计然策略治国十年,越国富有了,能用重金去收买兵士,使兵士们冲锋陷阵,不顾箭射石击,就像口渴时求得饮水那样,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继而耀武扬威于中原,号称“五霸”之一。

    范蠡既已协助越王洗雪了会稽被困之耻,便长叹道:“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的愿望。

    既然施用于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于治家。”于是,他便乘坐小船飘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了陶邑改名叫朱公。

    朱公认为陶邑居于天下中心,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交流货物十分便利。

    于是就治理产业,囤积居奇,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责求他人。

    所以善于经营致富的人,要能择用贤人并把握时机。

    十九年期间,他三次赚得千金之财,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方同姓的兄弟,这就是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

    后来范蠡年老力衰就听凭子孙去办。

    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有史记所发展,终致有了巨万家财,所以,后世谈论富翁时,都称颂陶朱公。

    子贡曾在孔子那里学习,离开后到卫国做官,又利用卖贵买贱的方法在曹国、鲁国之间经商,孔门七十多个高徒之中,子贡最为富有。

    孔子的另一位高徒原宪连糟糠都吃不饱,隐居在陋巷,而子贡却乘坐驷马并辔齐头牵引的车子,携束帛厚礼去访问、馈赠诸侯,所到之处,国君与他只行宾主之礼。

    孔子得以名扬天下,是由于有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他。

    这就是所谓得到形势之助而使名声更加显著吧?白圭是西周人。

    当魏文侯在位时,李克正致力于开发土地资源,而白圭却喜欢观察市场行情和年景丰歉的变化,所以当货物过剩低价抛售时,他就收购;当货物不足高价索求时,他就出售。

    谷物成熟时,他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他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

    他了解,太岁在卯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不好。

    太岁在午宫时,会发生旱灾;转年年景会很好。

    太岁在酉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变坏。

    太岁在子位时,天下会大旱,转年年景会很好,有雨水。

    太岁再到卯位时,他囤积的货物大致比常年要增加一倍。

    要增长钱财收入,他便收购质次的谷物;要增长谷子石斗的容量,他就去买上等的谷物。

    他不讲究吃喝,控制嗜好,节省穿戴,与雇用的奴仆同甘共苦,捕捉赚钱的时机像猛禽猛兽捕捉食物那样迅速敏捷。

    所以他说:“我干经商致富之事,就像伊尹、吕尚筹划谋略,孙子、吴起用兵打仗,商鞅推行变法那样。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智慧够不上随机应变,勇气不够果断,仁德不能正确取舍,强健不能有所坚守,虽然他想学我经商致富之术,我终究不会教给他的。”因而,天下人谈论经商致富之道都效法白圭。

    白圭大概是有所尝试,尝试而能有所成就,这不是马虎随便行事就能成的。

    猗顿是靠经营池盐起家。

    而邯郸郭纵以冶铁成就家业,其财富与王侯相比。

    乌氏倮经营畜牧业,等牲畜繁殖多时就全部卖掉,再购求各种奇异之物和丝织品,暗中献给戎王,戎王以十倍于所献物品的东西偿还给他,回赠他的牲畜多到以山谷为单位来计算牛马的数量。

    秦始皇诏令乌氏倮位与封君同列,按规定时间,同诸大臣进宫朝拜。

    而巴郡寡妇清的先祖自得到朱砂矿,竟独揽其利达好几代人,家产多得不计其数。

    清是寡妇,能守住先人的家业用钱财保护自己,不被别人侵犯。

    秦始皇认为她是个贞妇而以客礼对待她,还为她修筑了女怀清台。

    乌氏倮不过是个边鄙之人、畜牧主,巴郡寡妇清是个穷乡僻壤的寡妇,却能与皇帝分庭抗礼,名扬天下,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富有吗?汉朝兴起,天下统一,便开放关卡要道,解除开采山泽的禁令,因此富商大贾得以通行天下,交易的货物无不畅通,汉朝政府又迁徙豪杰诸侯和大户家到京城。

    关中地区从氵开雍二县以东至黄河、华山,膏壤沃野方圆千里。

    从有虞氏、夏侯氏实行贡赋时起就把这里作为上等田地,后公刘迁居到..,周太王、王季迁居岐山,文王兴建丰邑,武王治理镐京,因而这些地方的人民仍有先王的遗风,喜好农事,种植五谷,重视土地价值,把做坏事看得很严重。

    直到秦文公、德公、穆公定都雍邑,这里地处陇蜀货物交流的要道,商人很多。

    秦献公迁居栎邑,栎邑北御戎狄,东通三晋,也有许多大商人。

    秦孝公和秦昭襄王治理咸阳,汉朝藉此作为都城。

    长安附近的诸陵,四方人、物辐凑集中于此,地少人多,所以当地百姓越来越玩弄奇巧,从事商业。

    关中地区则有巴郡、蜀郡。

    巴蜀地区也是一片沃野,盛产栀子、生姜、朱砂、石材、铜、铁和竹木之类器具。

    南边抵御滇、..,..地多出僮仆。

    西边临近邛、..,..地出产马和旄牛。

    然而巴蜀地区四周闭塞,有千里栈道,与关中无处不通,唯有褒斜通道控扼其口,勾联四方道路,用多余物资交换短缺物资。

    天水陇西、北地和上郡与关中风俗相同,而西面有羌中的地利,北面有戎狄的牲畜,畜牧业居天下首位。

    可是这里地势险要,只有京城长安要约其通道。

    所以整个关中之地占天下三分之一,人口也不过占天下十分之三,然而这里的财富却占天下十分之六。

    古时唐尧定都河东晋阳,殷人定都河内殷墟,东周定都河南洛阳。

    河东、河内与河南这三地居于天下的中心,像鼎的三足,是帝王们交替建都的地方,建国各有数百以至上千年,这里地少人多,是各国诸侯集中聚会之处,所以当地民俗小气俭省、熟悉世故。

    杨、平阳两邑人民,西可到秦和戎狄地区经商,北可到种、代地区经商。

    种、代在石邑以北,地靠匈奴,屡遭掠夺。

    人民强直好胜,侠义自任,敢于违法犯禁,不愿从事农商,但因临近北方夷狄,军队经常往来,中原运输来的物资,时有剩余,当地人民强悍而不务耕耘,从前晋时期就已对其剽悍感到忧虑,而到赵武灵王时就更加助长了这种风气。

    当地习俗仍带有赵国遗风。

    所以杨和平阳两地人民经营驰逐于其间,能得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

    温、轵地区的人民向西可到上党地区经商,向北可到赵、中山一带经商。

    中山地薄人多,在沙丘一带还有纣王留下的殷人后代,百姓性情急躁,仰仗投机取巧度日谋生,男子常相聚游乐,慷慨悲歌,白天合伙杀人抢劫,晚上挖坟盗墓,制作赝品、私铸钱币,多有奇美物品。

    男子当歌舞艺人,女子常弹奏琴和瑟,趿着拖鞋到处游走,向权贵富豪讨好,有的被纳入后宫,遍及诸侯之家。

    然而邯郸也是漳水、黄河之间的一个都市。

    北通燕、涿,南有郑、卫。

    郑、卫风俗与赵相似,但因地靠梁、鲁,稍显庄重而又注重节操。

    卫君曾从濮上的帝丘迁徙到野王,野王地区民俗崇尚气节,抑强扶弱,这是卫国的遗风。

    燕国故都蓟也是渤海、碣石山之间的一个都市。

    南面通齐、赵,东北边与胡人交界。

    从上谷到辽东一带,地方遥远人口稀少,屡遭侵扰,民俗与赵、代地区大致相似,而百姓敏捷凶悍,不爱思考问题,当地盛产鱼、盐、枣、栗。

    北边临近乌桓、夫馀,东边处于控扼秽貉、朝鲜、真番的有利地位。

    洛阳东去可到齐鲁经商,南去可到梁、楚经商。

    所以泰山南部是鲁国故地,北部是齐国故地。

    齐地被山海环抱,方圆千里,一片沃土,适宜种植桑、麻,人民多有彩色丝绸、布帛和渔盐。

    临淄也是东海与泰山之间的一个都市。

    当地民俗从容宽厚,通情达理,而又足智多谋,爱发议论,乡土观史记念重,不愿浮动外流,怯于为国作战,而敢于暗中伤人,所以常有劫夺别人财物者,这是大国的风尚。

    这里士、农、工、商、贾五民俱备。

    而邹、鲁两地滨临洙水、泗水,还保存着周公遗风,民俗喜好儒术,讲究礼仪,当地百姓小心拘谨。

    多经营桑麻产业,而无山林、水泽资源。

    地少人多,人们节俭吝啬,怕犯罪,远避邪恶。

    等到衰败之时,人们爱好经商,追逐财利,比周地百姓更甚。

    从鸿沟以东、芒山、砀山以北,直到巨野,这是过去梁、宋的地方。

    陶邑、睢阳也是都会。

    以前,唐尧兴起于成阳,虞舜在雷泽打过鱼,商汤曾定都于亳。

    这里的民俗还存有先王遗风,宽厚庄重,君子很多,喜好农事,虽没有富饶的山河物产,人们却能省吃俭用,以积蓄财富。

    越、楚地带,西、东、南三楚风俗不同。

    从淮北沛郡到陈郡、汝南、南郡是西楚地区,这里民俗剽悍敏捷,易怒,土地贫瘠,少有积蓄。

    江陵原为楚都,西通巫县、巴郡,东有云梦,物产富饶。

    陈在楚、夏交接处,流通鱼盐货物,居民多经商。

    徐、僮、取虑一带的居民清廉苛严,信守诺言。

    彭城以东,包括东海、吴、广陵一带,这是东楚地区,这里风俗与徐、僮一带相似。

    朐、缯以北,风俗与齐地相同。

    浙江以南风俗与越地相同。

    吴地从吴王阖庐、楚春申君和汉初吴王刘濞招致天下喜好游说的子弟以来,东有丰富的海盐,以及章山的铜矿,三江五湖的资源,也是江东的一个都市。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一带是南楚地区。

    这里风俗与西楚地区大体相似。

    楚失郢都后,迁都寿春,寿春也是一个都市。

    而合肥县南有长江,北有淮河,是皮革、鲍鱼、木材汇聚之处。

    因与闽、越习俗混杂,所以南楚居民善于辞令,说话乖巧少信用。

    江南地势低下气候潮湿,男子寿命不长。

    竹木很多。

    豫章出产黄金,长沙出产铅锡。

    但矿产蕴藏量极为有限,开采所得不足抵偿支出。

    九嶷山、苍梧以南至儋耳,与江南风俗大体相同,其中混杂着许多扬越风俗。

    番禺也是当地的一个都市,是珠玑、犀角、玳瑁、水果、葛布之类的集中地。

    颍川、南阳是原夏朝人居住之地。

    夏人为政崇尚忠厚朴实,还有先王流传下来的风尚。

    颍川人敦厚老实。

    秦朝末年,曾经迁不法之民到南阳。

    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面临汉水、长江、淮水。

    宛也是一个都市。

    当地民俗混杂,好事。

    多以经商为业。

    居民以抑强扶弱为己任,与颍川地区相交往,所以直到现在还被称作夏人。

    天下物产各地不均,有少有多,民间习俗各有不同,山东地区吃海盐,山西地区吃池盐,岭南和大漠以北本来也有很多地方产盐,这方面情况大体如此。

    总而言之,楚越地区,地广人稀,以稻米为饭,以鱼类为菜,刀耕火种,水耨除草,瓜果螺蛤,不需向外地购买,能自给自足。

    地形有利,食物丰足,没有饥馑之患,因此人们苟且偷生,没有积蓄,多为贫穷人家。

    所以江淮以南既无挨饿受冻之人,也无千金富户。

    沂水、泗水以北地区,适合种植五谷桑麻,饲养六蓄,地少人多,屡受自然灾害,百姓喜好积蓄财物,所以秦、夏、梁、鲁地区勤于农业而重视劳力。

    三河地区以及宛陈等地也是这样,再加上经商贸易。

    齐、赵地区的居民聪明灵巧,靠投机求财利。

    燕代地区的居民能种田、畜牧并且养蚕。

    由此看来,贤能之人在朝廷上出谋划策,论辩争议,守信尽节及隐居深山之士自命清高,保全名声,他们究竟都是为着什么呢?都是为了财富。

    因此,为官清廉就能长久做官,做官长了便会更加富有;商人买卖公道,营业发达就能多赚钱而致富。

    求富,是人们的本性,用不着学习,就都会去追求。

    所以,壮士在军队中,打仗时攻城先登,遇敌时冲锋陷阵,斩将夺旗,冒着箭射石击,不避赴汤蹈火的艰险,是因为重赏的驱使。

    那些住在乡里的青少年,杀人埋尸,拦路抢劫,盗掘坟墓,私铸钱币,伪托侠义,侵吞霸占,借助同伙,图报私仇,暗中追逐掠夺,不避法律禁令,往死路上跑如同快马奔驰,其实都是为了钱财罢了。

    如今赵国、郑国的女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弹着琴瑟,舞动长袖,踩着轻便舞鞋,用眼挑逗,用心勾引,出外不远千里,不择年老年少,招来男人,也是为了财利。

    游手好闲的贵族公子,帽子宝剑装饰讲究,外出时,车辆马匹成排结队,也是为大摆富贵的架子。

    猎人渔夫,起早贪黑冒着霜雪,奔跑在深山大谷,不避猛兽伤害,为的是获得各种野味。

    进出赌场,斗鸡走狗,个个争得面红耳赤,自我夸耀,必定要争取胜利是因为重视输赢。

    医生方士及各种靠技艺谋生的人,劳神过度,极尽其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报酬。

    官府谋士舞文弄墨,私刻公章、伪造文书,不怕砍脚杀头,这是因为陷没在他人贿赂之中。

    至于农、工、商贾储蓄增殖,原本就是为了谋求增添个人的财富,如此绞尽脑汁,用尽力量地索取,终究不会图省力而放走财富。

    谚语说:“贩柴的不出一百里,贩粮的不出一千里。”在某地住上一年,就要种植谷物;住上十年,就要栽种树木;住上百年,就应招来德行。

    所谓德就是人的才德、名望和财物。

    现在有些人,没有官职俸禄或爵位封地收入,而生活欢乐富有,可与有官爵者相比,被称作“素封”。

    有封地的人享受租税,每户每年缴入二百钱。

    享有千户的封君,每年租税收入可达二十万钱,朝拜天子访问诸侯和祭祀馈赠,都要从这里开支。

    普通百姓如农、工、商贾,家有一万钱,每年利息可得二千钱,拥有一百万钱的人家,每年可得利息二十万钱,而缴徭赋租的费用要从这里支出。

    这种人家就能随心所欲地吃喝玩乐了。

    所以说居陆地牧马五十匹,养牛一百六、七十头,养羊二百五十只,草泽里养猪二百五十口,居水中占有年产一千石的鱼塘,居山里拥有成材大树一千株。

    安邑有千株枣树;燕秦有千株栗子树;蜀郡、汉水、江陵地区有千株橘树;淮北、常山以南和黄河、济水之间有千株楸树;陈、夏有千株漆树;齐、鲁有千株桑麻;渭川有千亩竹子;还有名扬国内、万户人家的都城,郊外有亩产一钟的千亩良田,或者千亩栀子、茜草,千畦生姜、菲菜。

    诸如此类的人,其财富都可与千户侯的财富相等。

    然而这些成为富足的资本,人们不用到市上去察看,不用到外地奔波,坐在家中即可不劳而获,身有处士之名而取用丰足。

    至于那些贫穷人家,父母年老,妻子儿女瘦弱,逢年过节无钱祭祀祖宗鬼神、聚集饮食,吃喝穿戴都难以自足,如此贫困,还不感到羞愧,史记那就无可理喻了。

    所以没有钱财只能出卖劳力,稍有钱财便玩弄技巧,已经富足便争时逐利,这是常理。

    如今谋求生计,谁能不冒生命危险,即可取得所需物品,那就应受到贤人鼓励。

    所以靠从事农业生产而致富为上,靠从事商工而致富次之,靠玩弄智巧甚至违法致富是最低下的,没有深居山野不肯做官的隐士之行,而长期处于贫贱地位,妄谈仁义,也足以值得羞愧了。

    凡编户百姓,对财富比自己多出十倍的人就会低声下气,对多出百倍的人就惧怕,对多出千倍的就会受其役使,多出万倍的就会为人奴仆,这是事物的常理。

    要从贫困到富有,务农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刺绣织锦不如倚门卖笑。

    这里所说的经商,是穷人致富凭借的手段。

    在交通发达的大都市,每年酿一千瓮酒,一千缸醋,一千詹瓦饮浆,屠宰千张牛、羊、猪皮,贩卖一千钟谷物,一千斤柴草,总长千丈的船只,一千株木材,一万棵竹竿,一百辆马车,一千辆牛车,一千件涂漆木器,一千钧铜器,一千担原色木器铁器及染料,二百匹马,二百五十头牛,一千只猪羊,一百个奴隶,一千斤筋角、丹砂,一千钧棉絮、细布,一千匹彩色丝绸,一千石粗布、皮革,一千斗漆、一千瓶酒曲、盐豆豉,一千斤鲐鱼此鱼鱼,一千石小杂鱼、一千钧盐咸鱼,三千石枣子、栗子,一千件狐貂皮衣,一千石羔头皮衣,一千条毛毡毯,以及一千钟水果蔬菜,还有一千贯放高利贷的资金,促进牲畜交易的掮客或贪心的商人获利三分之一,廉正的商人获利五分之一,这一类人也可与千乘之家相比,这是大概情况。

    至于其他杂业,如果利润不及十分之二,那就不是我说的好的致富行业。

    请让我简略说明当代千里范围内那些贤能者之所以能够致富的情况,以便使后世的人得以考察选择。

    蜀地卓氏祖先是赵国人,靠冶铁致富。

    秦国击败赵国时,迁徙卓氏。

    卓氏被掳掠,只有他们夫妻二人推着车子去迁徙地。

    其他同时被迁徙的人,稍有多余钱财,便争着送给主事的官吏,央求迁徙到近处,住在葭萌县。

    只有卓氏说:“葭萌地方狭小,土地瘠薄,我听说汶山下面是肥沃的田野,地里长着大芋头,形状像蹲伏的鸱,人到死也不会挨饿。

    那里的百姓善于交易,容易做买卖。”于是就请求迁到远处,结果被迁移到临邛,他非常高兴,就在有铁矿的山里熔铁铸械,用心筹划计算,财势压倒滇蜀地区的居民,以至富有到奴仆一千人,他在田园水池尽享射猎游玩之乐,可以比得上国君。

    程郑是从太行山以东迁徙来的降民,也经营冶铸业,常把铁器制品卖给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他的财富与卓氏相等,与卓氏同住在临邛。

    宛县孔氏的先祖是梁国人,以冶铁为业。

    秦国攻伐魏国后,把孔氏迁到南阳。

    他便大规模地经营冶铸业,并规划开辟鱼塘养鱼,车马成群结队,并经常游访诸侯,借此牟取经商发财的便利,送游闲公子钱财博得美名。

    然而他的赢利大大超过了施舍花费的那点钱,胜过吝啬的商人,家中财富多达数千金。

    所以南阳人做生意全都效法孔氏的从容稳重和举止大方。

    鲁地民俗节俭吝啬,而曹邴氏尤为突出,他靠冶铁起家,财富多达几万钱。

    然而,他家父兄子孙都遵守这样的家规:低头抬头都要有所得。

    他家租赁、放债、买卖遍及各地。

    由于这个缘故,邹鲁地区有很多人丢弃儒学而追求发财,这是受曹邴氏的影响。

    齐地风俗是鄙视奴仆,而刁间却偏重他们。

    凶恶狡猾的奴仆是人们所担忧的,唯有刁间收留使用。

    让他们追逐渔盐商业上的利益,或者让他们乘坐成队的车马,结交地方官员,并且更加信任他们。

    刁间终于获得他们的帮助,致富达数千万钱。

    所以有人说“:与其出外求取官爵,不如在刁家为奴”,说的就是刁间能使豪奴自身富足而又能为他竭尽其力。

    周地居民原本吝啬,而师史尤为突出,他以百余辆车载货贩运赚钱,经商于各郡国之中,无所不到。

    洛阳道处齐、秦、楚、赵等国的中心,街巷的穷人在富家学做生意,常以自己经商时间长相互夸耀,屡次路过乡里也不入家门。

    因能筹划任用这样的人,所以师史能致富达七千万钱。

    宣曲的任氏的先祖,是督道仓的守吏。

    秦朝败亡之时,豪杰全都争夺金银珠宝,而任氏独自用地窖储藏米粟。

    后来,楚汉两军相持于荥阳,农民无法耕种田地,米价每石涨到一万钱,豪杰的金银珠宝全都归于任氏,任氏因而起家。

    一般富人都争相奢侈,而任氏却屈己从人,崇尚节俭,致力于农田畜牧。

    田地、牲畜,一般人都争着低价买进,任氏却专门买进贵而好的。

    任家数代都很富有。

    但任氏家约规定,不是自家种田养畜得来的物品不穿不吃,公事没有做完自身不得饮酒吃肉。

    以此作为乡里表率,所以他富有而皇上也尊重他。

    边疆地区开拓之际,只有桥姚得马千匹,牛两千头,羊一万只,粟以万钟计算。

    吴楚七国起兵反叛汉朝中央朝廷时,长安城中的列侯封君要从军出征,需借贷有息之钱,高利贷者认为列侯封君的食邑都国均在关东,而关东战事胜负尚未决定,没有人肯把钱贷给他们。

    只有无盐氏拿出千金放贷,其利息为本钱的十倍。

    三个月后,吴楚被平定。

    一年之中无盐氏得到十倍于本金的利息,以此财富与关中富豪相匹敌。

    关中地区的富商大贾,大都是姓田的人,如田啬、田兰。

    还有韦家栗氏、安陵和杜县的杜氏,家产也达万万钱。

    以上这些人都是显赫有名、与众不同的人物。

    他们都没爵位、封邑、俸禄收入或者靠舞文弄墨作奸犯科而发财致富的,全是靠推测事理、进退取舍,随机应变,获得赢利,以经营工商业致富,用购置田产从事农业守财,以各种强有力的手段夺取一切,用守法的方式保持住,变化多端大略如此,所以是值得记述的。

    至于那些致力于农、牧、手工、山林、渔猎或经商的人,凭权势和财利而成为富人,大者压倒一郡,中者压倒一县,小者压倒乡里,那更是多得不可胜数。

    精打细算、勤劳节俭,是发财致富的正路,但想要致富的人还必须出奇制胜。

    课田务农是笨重的行业,而秦阳却靠它成为一州的首富。

    盗墓本是犯法的勾当而田叔却靠它起家。

    赌博本来是恶劣的行径,而桓发却靠它致富。

    行走叫卖是男子汉的卑贱行业,而雍乐成却靠它发财。

    贩卖油脂是耻辱的行当,而雍伯靠它赚到了千金。

    卖水浆本是小本生意,而张氏靠它赚了一千万钱。

    磨刀本是小史记手艺,而郅氏靠它富到列鼎而食。

    卖羊肚儿本是微不足道的事,而氵蜀氏靠它富到车马成行。

    给马治病是浅薄的小术,而张氏靠它富到击钟佐食。

    这些人都是由于心志专一而致富的。

    由此看来,致富并不靠固定的行业,而财货也没有一定的主人,有本领的人能够积聚财货,没有本领的人则会破败家财。

    有千金的人家可以比得上一个都会的封君,有巨万家财的富翁便能同国君一样的享乐。

    这是所谓的“素封”者吧?不是吗?太史公自序从前颛顼统治天下时,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

    唐虞时,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

    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

    周朝时,程琳、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

    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成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

    周惠王、襄王统治时期,司马氏离开周都到了晋国。

    后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司马氏也随迁少梁。

    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到卫、赵、秦国。

    在卫国的做了中山国相。

    在赵国的以传剑术理论而显扬于世,蒯聩就是他们的后代。

    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曾与张仪发生争论,秦惠王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司马错率军攻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

    司马错之孙司马靳侍奉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已更名为夏阳。

    司马靳与武安君坑杀赵国长平军,回来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于杜邮,埋葬在华池。

    司马靳之孙司马昌,是秦国主管冶铸铁器的官员,生活在秦始皇时代。

    蒯聩玄孙司马邛,曾为武信君部将并带兵攻占朝歌。

    诸侯争相为王时,司马邛在殷地称王。

    汉王刘邦攻打楚霸王项羽之际,司马邛归降汉王,汉以殷地为河内郡。

    司马昌生司马无泽,司马无泽担任汉朝市长之职。

    无泽生司马喜,司马喜封爵五大夫,死后都埋葬在高门。

    司马喜生司马谈,司马谈做了太史公。

    太史公师从唐都学天文,师从杨何学《易经》,师从黄子学道家理论。

    太史公在建元至元封年间做官,他忧虑学子不能通晓各学派的要义而所学悖谬,于是论述阴阳、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的要旨说:《周易·系辞传》说:“天下人追求相同,而具体谋虑却多种多样;殊途同归。”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都是致力于如何达到太平治世的学派。

    只是他们所遵循的学说不是一个路子,有的显明有的不显明罢了。

    我曾私下研究过阴阳之术,发现它注重吉凶祸福的预兆,禁忌避讳很多。

    使人受束缚多所畏惧,但阴阳家关于一年四季运行顺序的道理,是不可丢弃的。

    儒家学说广博但没有抓住要领,费力大而实效少,故该学派的主张,难以完全遵从;然其君臣父子、夫妇长幼序列则是不可改变的。

    墨家俭啬而难以依遵,故该派主张不能全部遵循,但它关于强本节用的主张则不可废弃。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却刻薄寡恩,但它辨正君臣上下名分的主张,则是不可更改的。

    名家使人受约束而失去真实性;但它辨正名与实的关系,则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的。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形之“道”,使万物丰足。

    道家之术是依据阴阳家关于四时运行顺序之说,吸收儒、墨两家之长,撮取名、法两家之精要,随时事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树立良好风俗,应用于人事无所不宜。

    意旨简约扼要而容易掌握,事半而功倍。

    儒家则不是这样。

    他们认为君主是天下表率,君主倡导,臣下应和,君主先行,臣下随从。

    这样一来君主劳累而臣下却得安逸。

    至于大道的要旨是舍弃刚强与贪欲,去掉聪明智慧而用智术治理天下。

    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身体和精神不得安宁却奢想与天地共长久,则是从未听说过的事。

    阴阳家认为四时、八位、十二度和二十四节气各有一套禁忌规定,顺应者昌,逆背者亡,这未必对。

    所以说阴阳家使人受束缚而多所畏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顺应就无法制定天下纲纪,所以说,四时的运行是不能舍弃的。

    儒家以《诗》、《书》、《易》、《礼》、《春秋》、《乐》等六艺为法式,而《六艺》的本文与传注以千万计,几代相继不能精通其学说,有生之年不能穷究其礼仪,所以说儒家“学说广博但很少抓住要领,费力多而功效少”。

    至于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即使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改变它的。

    墨家也崇尚尧舜之道,论述他们的品德行为说:“堂口三尺高,堂下土阶只有三层,用茅草盖屋顶而不加修剪,用栎木做椽子而不经刮削。

    用陶簋吃饭,用陶钅刑喝汤,吃的糙米饭,喝的藜藿野菜羹。

    夏穿葛布衣,冬穿鹿皮裘。”墨家为死者送葬只做一副厚仅三寸的桐木棺材,送葬者恸哭而不能尽诉其哀痛,教民丧礼,必须依此为万民的统一标准。

    假使天下都照此法去做,那贵贱尊卑就没有区别了。

    时代不同,时势变化,人们所从事的事业不尽相同,所以说墨家“俭啬而难以遵从”。

    墨家学说的要旨强本节用,则是人人丰足,家家富裕之道。

    这是墨家学说的长处,即使百家学说也是不能废弃它的。

    法家不区别亲疏远近,不区分贵贱尊卑,一律依据法令来决断。

    那么亲亲属、尊长上的恩爱关系就断绝了。

    这只可作一时之计施行却不可常用,所以说法家“严酷而刻薄寡恩”。

    至于说法家使君主尊贵,臣下卑下,使上下名分、职分明确,不得互相逾越的主张,即使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更改的。

    名家刻细烦琐,纠缠不清,使人不能反求其意,一切取决于概念名称,却失弃了一般常理,所以说它“使人受压束而易丧失真实性”。

    至于循名责实,要求名称与实际进行比较验证,这是不可不予认真考察的。

    道家讲“无为”,又说“无不为”,其实际主张容易施行,其文辞则深奥难以通晓。

    其学说以虚无为理论基础,以顺应自然为实用原则。

    道家认为事物没有既成不变之势,没有常存不变之形,所以能探求万物的情理。

    不做超越和落后于事物情形的事。

    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

    有法而不任法以为法,要顺时势以成其业;有度而不恃度,要根据万物之形各成其度而与之相合。

    所以说“圣人的思想和业绩之所以不可磨灭就在于能够史记顺应时势变化。

    虚无是道的永恒规律,顺天应人是国君治国理民的纲要”。

    群臣一齐来到国君面前,君主应让他们各自明确自己的职分。

    其实际情况符合其言论名声者叫做“端”,不符合者叫做“鋂”。

    不听信“鋂”言,奸邪就不会产生,贤与不肖自然分清,黑白也就分明。

    问题在于肯不肯运用,肯运用,什么事办不成呢。

    这样才会合乎大道,一派混混冥冥的境界。

    光辉照耀天下,重又返归于无名。

    大凡人活着是因为有精神,而精神又寄托于形体。

    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形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神形分离就会死亡。

    人死不能复生,神形分离便不能重新结合,所以圣人重视这个问题。

    由此看来,精神是生命之本,形体是生命的依托。

    不先安定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却侈谈治理天下,凭借的又是什么呢?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

    太史公谈有个儿子名迁。

    司马迁生于龙门,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种畜牧生活。

    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

    二十岁开始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嶷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梁、楚之地回到家乡。

    于是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往南经略邛、..、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谈被滞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所以心中愤懑生病将死。

    恰逢其子司马迁出使归来,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了父亲。

    太史公握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

    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执掌天文之事。

    后世衰落,今天会断绝在我手里吗?你若继做太史,就会接续祖先的事业了。

    现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而我不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之后,你必为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

    再说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

    这是最大的孝道。

    天下称诵周公,说他能够论述、歌颂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邵的风尚,通晓太王、王季之思虑,乃至于公刘的功业,并尊崇始祖后稷。

    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尚书》,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

    自获麟以来四百余年,诸侯相互兼并,史书丢弃殆尽。

    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子的修史传统。

    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眼泪说“:儿子虽然不聪敏,但我会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稍有遗漏。”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开始收集补充历史书籍及国家收藏的档案文献。

    五年后,正当汉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汉朝历法开始改用夏正,即以农历一月为正月,天子在明堂举行实施新历法的仪式,诸神皆受瑞纪。

    太史公说“:先人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

    孔子死后至今五百年,又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接续《春秋》,阐述《诗经》、《尚书》、《礼记》、《乐经》的人吗?’其用意就在于此,其用意就在于此吧!我又怎敢推辞呢。”上大夫壶遂问“: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生讲:‘周朝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公卿大夫阻挠他。

    孔子自知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以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天子,斥退无礼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王道通达而已。

    ’孔子说‘:我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作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

    ’《春秋》这部书,上阐明三王的治道,下辨明人事的纪纲;辨别疑难,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褒善止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濒临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得以继续,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

    《易》载述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在说明方面见长;《礼》规范人伦,在行事方面见长;《书》记述先王事迹,所以在政治方面见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所以在风土人情方面见长;《乐》是论述音乐立人的经典,所以在和谐方面见长。

    由此可见,《礼》是用来节制约束人的,《乐》是用来诱发人心平和的,《书》是来述说政事的,《诗》是用来表达情意的,《易》是用来讲求变化的,《春秋》是用来论述道义的。

    平定乱世使复归正道,没有什么著作比《春秋》更切近有效。

    《春秋》不过数万字,而其要旨就有数千条。

    万物的离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

    《春秋》记载弑君事件三十六起,记灭亡的国家五十二个,诸侯逃亡不能保全国家的数不胜数。

    考察其变乱败亡的原因,都是背离了立国立身的根本大义。

    所以《易》中讲‘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说臣弑君、子弑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其发展渐进已是很久了。

    所以做国君的不可不知《春秋》,否则谗佞之徒站在面前亦视而不见,奸贼之臣跟在后面也不会发觉;为人臣者不可不知《春秋》,否则就只会墨守成规却不懂得因事制宜,遇到突发事件就不知如何灵活对待。

    做人君、人父者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会蒙受首恶之名;做人臣、人子者如不通晓《春秋》要义必定会陷于篡位弑上而被诛伐的境地,并蒙死罪之名。

    其实他们都认为是好事而去做,只因不懂得《春秋》大义,而蒙受史家口诛笔伐的不实之词却不敢推卸罪名。

    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地步。

    君若不像君会被臣下冒犯,臣不像臣就会被诛戮,父不像父就昏聩无道,子不像子就会忤逆不孝。

    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把天下最大的罪过加在他身上,也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卸。

    所以《春秋》这部经典是礼义根本之所在。

    礼是禁绝坏事于发生之前,法规施行于坏事发生之后;法纪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教的预防作用却隐而难知。”壶遂说:“孔子时代,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空留下一部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任职,万事已经具备且各得其所,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说明的是什么呢?”太史公说“:是,是啊;不、不,不是这史记回事。

    我听先父说过:‘伏羲最为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的强盛,《尚书》作了记载,礼乐在那时兴起。

    商汤周武的鼎盛时代,诗人予以歌颂。

    《春秋》扬善贬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扬周王室。

    所以修史并非仅限于讥讽呀。

    汉朝兴建以来至今,英明天子获见符瑞,举行封禅大典,改订历法,变换服色,受命于上天,恩泽流布无边。

    海外不同习俗的国家,辗转几重翻译到中国边关请求进献朝见的不可胜数;臣下百官竭力颂扬天子的功德,仍不能表达出他们的心意。

    再说士贤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国君的耻辱;君主圣明而不能广泛传扬使世人皆知,是有关官员的罪过。

    况且我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若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违背先父临终遗言,罪过就实在太大了。

    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你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

    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

    于是喟然慨叹说“: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

    从前周文王被拘禁..里,推演了《周易》;孔子困厄陈蔡后,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

    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汉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而始自黄帝。

    从前皇帝以天为法,以地为则,颛顼、帝喾、尧、舜四位圣明帝王,相继建成一定法度。

    尧禅位于舜,舜因自认为不能胜任而不悦。

    这些帝王的美德丰功,万世流传。

    作《五帝本纪》第一。

    大禹治水有功,九州同享其成,光耀唐、虞之际,恩德流传后世,夏桀荒淫骄横,于是被放逐鸣条。

    作《夏本纪》第二。

    契建立商国传到成汤;太甲被放逐居桐地改过反善,阿衡功德隆盛,武丁得有傅说辅佐,才被称为高宗;帝辛沉湎无道,诸侯不再进贡。

    作《殷本纪》第三。

    弃发明种谷,西伯姬昌时功德隆盛;武王在牧野伐纣,安抚天下百姓;幽王、厉王昏暴淫乱,丧失了丰、镐二京;王室衰败直至赧王,洛邑断绝了周室宗庙的祭祀。

    作《周本纪》第四。

    秦的祖先伯翳,曾经辅佐大禹;秦穆公思及君义,祭悼秦国在..战死的将士;穆公死后以活人殉葬,《黄鸟》一诗诉秦人哀伤;昭襄王开创了帝业。

    作《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即位,兼并六国、销毁兵器、铸为钟餎,希望干戈止息;尊称为始皇帝,耀武扬威,专凭暴力;秦二世承受国运,子婴投降做了俘虏。

    作《始皇本纪》第六。

    秦朝丧失王道,豪杰并起造反;项梁开创反秦大业,项羽接续;项羽杀了庆子冠军宋义,解救了赵国,诸侯拥立他;可他诛杀子婴,背弃义帝怀王,天下都责难他。

    作《项羽本纪》第七。

    项羽残酷暴虐,汉王建功施德;发愤于蜀、汉,率军北还平定三秦;诛灭项羽建立帝业,天下安定;又改革制度,更易风俗。

    作《高祖本纪》第八。

    惠帝早逝,吕后用事使百姓不悦;吕后提高吕禄、吕产的地位,加强他们的权力,诸侯图谋剪除他们;吕后杀害赵隐王,又囚杀赵幽王刘友,朝中大臣疑惧,终于导致吕氏覆灭之祸。

    作《吕太后本纪》第九。

    汉朝初建,惠帝死后帝位继承人不明,众臣迎立代王刘恒即位,天下心服;文帝废除肉刑,开通水陆要道,博施恩惠,死后被称为太宗。

    作《孝文本纪》第十。

    诸侯王骄横放肆,吴王率先叛乱,朝廷派兵讨伐,叛乱七国先后伏罪,天下太平安定富裕。

    作《孝景本纪》第十。

    汉朝兴建五世,兴隆盛世在建元年间,天子外攘夷狄,内修法度,举行封禅,修订历法,改变服色。

    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夏商周三代太久远了,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大致取之于传世的《谱牒》旧闻,以此为据进而大略推断,作《三代世表》第一。

    幽王、厉王之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自为政,《春秋》有些未作记载;而《谱牒》只记概要,五霸又交替盛衰,为考察周朝各诸侯国的先后关系,作《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春秋以后,陪臣执政,强国之君竞相称王,及至秦王嬴政,终于吞并各国,铲除封地,独享尊号。

    作《六国年表》第三。

    秦帝暴虐,楚人陈胜发难,项氏大乱秦朝,汉王仗义征伐。

    八年之间,天下三易其主,事变繁多,所以详著《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汉朝兴建以来,直到太初一百年间,诸侯废立分割的情况,谱录记载不明,史官也无法继续记载,但可据其世系推知其强弱的原由。

    作《汉兴以来诸侯年表》第五。

    高祖始取天下,辅佐他创业的功臣,都得到剖符封爵,恩泽传给他们的后世子孙;有的忘其亲疏远近,分不出辈份,有的竟至杀身亡国。

    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帝、景帝年间,增封功臣宗属爵位和食邑。

    作《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北面攻打强悍的匈奴,南面诛讨强劲的越人,征讨四方夷蛮,不少人以武功封侯。

    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诸侯国日渐强大,吴楚等七国南北连成一片,诸侯王子弟众多,没有爵位封邑,朝廷下令推行恩义,分封诸侯王子弟为侯,致使王国势力日益削弱,而德义却归于朝廷。

    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国家的贤相良将,是民众的表率。

    曾看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对贤者则记其治绩,对不贤者则明其劣迹。

    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夏、商、周三代之礼,各有增减,但总的来看其要领都在于使礼切近人性,通于王道,所以礼根据人的质朴本性而制成,去掉那些繁文缛节,大体顺应了古今之变。

    作《礼书》第一。

    乐是用来移风易俗的。

    自《雅》、《颂》之声兴起,人们就已经喜好郑卫之音,由来已久了。

    被人情所感发,那远方异域之人,就会归附。

    仿照已有《乐书》来论述自古以来音乐的兴衰。

    作《乐书》第二。

    史记没有军队,国家不会强盛;没有德政,国家就不会兴旺。

    黄帝、商汤、周武王以明于此而兴,夏桀、商纣、秦二世以昧于此而亡,怎么可以对此不慎重呢?《司马法》产生已很久了。

    姜太公、孙武、吴起、王子成甫能继承并有所发明,切合近世情况,极尽人世之变。

    作《律书》第三。

    乐律处于阴而治阳,历法处于阳而治阴,律历交替相治,其间不允许丝毫差错。

    原有五家的历书相互悖逆不同,只有太初元年所论历法为是。

    作《历书》第四。

    星气之书,杂有许多求福去灾,预兆吉凶的内容,荒诞不经;推究其文辞,考察其应验,并无什么特别之处。

    等到武帝召集专人研讨此事,并依次用轨度加以验证。

    作《天官书》第五。

    承受天命做了帝王,封禅这样的符瑞之事不可轻易举行,如果举行,那一切神灵没有不受祭祀的F。

    追溯祭祀名山大川诸神之礼,作《封禅书》第六。

    大禹疏通河川,九州得以安宁;及至建立宣防宫之时,河道沟渠更被疏竣。

    作《河渠书》第七。

    钱币的流通,是为沟通农商;其弊端竟发展到玩弄技巧,兼并发财,争相投机牟利,舍本逐末,弃农经商。

    作《平准书》来考察事情的变化发展,这是第八。

    太伯为让季历继位,避居江南蛮夷之地,文王、武王才得以振兴周邦,发展了古公..父的王业。

    阖庐杀了吴王僚,夺取王位,降服楚国;夫差战胜齐国,逼杀伍子胥以革囊盛其尸;听信伯..的话亲善越国,最终被越国所灭。

    为赞许太伯让位的美德,作《吴世家》第一。

    申、吕两国衰弱,尚父微贱坎坷,终于投归西伯,为文王、武王之师;他的功劳为群臣之首,长于暗中设计权谋;头发斑白,受封于齐,建都营丘,成为齐国始祖。

    齐桓公不背弃与鲁国在柯地所订盟约,事业由此昌盛,多次会合诸侯,霸功显赫。

    田恒与阚止争宠,姜姓齐国于是瓦解灭亡。

    为赞美尚父的宏谋,作《齐太公世家》第二。

    诸侯和部属无论依顺还是违抗的,周公都给予安抚;他努力宣扬文德;天下都响应随和;辅佐保护成王,诸侯以周天子为天下宗主。

    隐公、桓公之际却屡屡发生悖德非礼之事,是什么原因?只因三桓争强,鲁国国运于是不昌。

    赞美周公旦的金鄊策文,作《周公世家》第三。

    武王战胜商纣后,天下尚未安定他便驾崩。

    成王年幼,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位,淮夷也起兵作乱,于是召公以其高德率先支持周公,使王室安定团结,保证了周公东征的胜利,使东方得以安宁。

    燕王哙的禅位,才造成了祸乱。

    赞赏《甘棠》诗篇,作《燕世家》第四。

    管、蔡二叔辅佐武庚,想要安定商朝旧地;周公旦摄政,二叔不服,周公便杀死管叔鲜,流放蔡叔度,周公盟誓忠于成王;大任生育十个儿子,周室以宗室繁盛而强大。

    表彰蔡仲悔过,作《管蔡世家》第五。

    先王后代,绵延不绝,舜、禹为此高兴;他们的功德美好清明,后代得以继承,百世享受祭祀。

    到了周时,封陈国杞国,后被楚国灭掉。

    齐田氏又使之兴起,舜是位多么了不起的人啊!《陈杞世家》第六。

    收纳殷的遗民,康叔始封邑。

    周公用商朝乱德亡国的教训告诫他,写了《酒诰》、《梓材》等辞来告诫他,到卫公子朔出生,卫国开始倾危不宁;南子憎恶蒯聩,造成儿子和父亲名份颠倒。

    周朝统治日益衰微,各诸侯国日益强大,卫国因为弱小,国君角反而后亡。

    赞美《康诰》,作《卫世家》第七。

    可叹啊,箕子!可叹啊,箕子!正确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被迫害装疯为奴。

    武庚死后,周朝封微子于宋。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受伤,又有哪位君子称道?景公有自谦爱民之德,火星为之退行。

    剔成暴虐无道,宋乃灭亡。

    赞美微子请教太师,作《宋世家》第八。

    武王去世后,叔虞封邑于唐。

    君子讥讽晋穆侯为儿子取名之事,武公终于灭而代之。

    献公宠爱骊姬,造成五世之乱;重耳因有先前的不得志,故能威霸诸侯。

    六卿专权,晋国衰亡。

    赞美文公因功得天子王圭鬯,作《晋世家》第九。

    重黎创业,吴回继承;殷朝末年,有简札记述鬻子为楚国始祖。

    周成王将熊绎封为楚子,熊渠继承先世之业。

    楚庄王贤明,又恢复陈国。

    赦免了郑伯之罪,又因华元之言而班师回国。

    怀王客死于秦,子兰归咎屈原;楚君喜阿谀奉迎信谗言,终于被秦所吞并。

    赞美庄王的德义,作《楚世家》第十。

    少康之子远弃南海,纹身断发,与鼋鱼单相处,守在封山禺山,侍奉大禹的祭祀。

    勾践受到夫差的困辱,于是信用文种、范蠡。

    赞美勾践身在夷蛮能修其德,消灭强大吴国以尊奉周室,作《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桓公东迁,信用太史之言。

    庄公派兵侵犯周土,割取庄稼,受到周王臣民的非议。

    祭仲被宋胁迫结盟,郑国长期不得昌兴。

    子产的仁政,后世称道贤明。

    三晋侵犯征伐,郑终被韩吞并。

    赞美郑厉公接纳周惠王,作《郑世家》第十二。

    骥马录骏马使造父彰名。

    赵夙侍奉晋献公,赵衰继承他的事业,辅佐晋文公尊奉国王,终于成为晋国辅臣。

    赵襄子被困辱,却擒捉了智伯。

    主父遭臣子围困,掏雀充饥活活饿死。

    赵王迁邪僻淫乱,贬斥迫害良将。

    表彰赵鞅子讨平周王室之乱,作《赵世家》第十三。

    毕万在魏封爵,卜官预知其后代必昌盛,及至魏绛羞辱杨干,负罪完成与翟媾和之命。

    文侯仰慕仁义,拜子夏为师。

    惠王骄傲自大,受到齐国秦国的攻打。

    安矨王怀疑信陵君,因而诸侯疏远魏国。

    魏终于被秦所灭,魏王假做了厮养卒。

    赞美魏武子佐助晋文公创立霸业,作《魏世家》第十四。

    韩厥善积阴德,赵武才得兴立。

    使灭国者重新振起,使废弃者得再立,晋人尊崇他,韩昭侯在诸侯中地位显要,重用申不害。

    韩王怀疑韩非而不信用,秦攻袭韩。

    赞赏韩厥辅佐晋君,匡正周王室的兵赋,作《韩世家》第十五。

    完子避难,出奔齐国,请求援助,田氏暗施恩于民相继五世,齐人歌颂他。

    田成子夺得齐国政权,田和成为诸侯。

    齐王建被奸计说动,使齐被灭,迁于共。

    赞赏齐威王,齐宣王能冲破污浊之世而独尊崇周天子,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恣意而行。

    孔子伤感礼乐崩废,因而钻研经术,以重建王道,匡正乱世,使之返于正道,观其著述,为天下制定礼义法度。

    留下《六史记艺》纲纪于后世。

    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桀、纣丧失王道,而汤武兴起;周失其王道,而《春秋》一书问世;秦失其政道,陈涉发起反秦义举,诸侯相继造反,风起云涌,终于灭掉秦国。

    天下亡秦之始于陈涉发难。

    作《陈涉世家》第十八。

    成皋台是薄氏的肇基之地。

    窦太后被迫到了代国,才使窦氏家族得以富贵。

    栗姬倚仗地位尊贵而自骄于人,王氏才得以顺达显贵。

    陈皇后过于娇贵,终于使子夫受到尊宠。

    赞美卫子夫德行如此之好,作《外戚世家》第十九。

    汉高祖设诡计在陈擒拿韩信;越楚之民剽悍轻捷,于是封其弟刘交作了楚王,建都彭城,以加强淮、泗地区的统治,成为汉王朝的宗属国。

    楚王刘戊溺于邪僻合谋反叛,刘礼又被封为楚王继承王业。

    赞赏刘交辅佐高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高祖率军反秦,刘贾加入其行列。

    后被英布攻袭,丧失了他的荆、吴之地。

    营陵侯使人游说感动吕侯,被封为琅笽王,被祝午诱骗轻信齐王,前往齐国,不得归返,用计离齐,西入关中,又遇到迎立孝文帝的事,获封燕王。

    当天下未安定之时,刘贾、刘泽以高祖同族兄弟身份,成为其藩属。

    作《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天下平定后,高祖亲属已不多,齐悼惠王先长大成人,镇守东部国土。

    齐哀王擅自出兵是因为对诸吕用事感到愤怒;驷钧粗暴乖戾,朝廷不准立其为帝。

    厉王亲属内部淫乱,杀身之祸成于主父偃之手。

    表彰悼惠王刘肥为辅佐天子的股肱,作《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楚霸王围汉于荥阳,相持三年;萧何镇抚山西,计算人口,输送兵员、粮食供给不断,使百姓爱戴汉王,而不愿为楚王出力。

    作《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与韩信一起平定了魏地,又打败赵国,攻取齐地,削弱了楚霸王的势力。

    继萧何之后为汉相国,凡事不作变更。

    百姓得以安宁。

    赞美曹参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作《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运筹帷幄之中克敌制胜,子房没有智巧之名,勇武之功;从易处小处着手,解决难题,成就大事。

    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六出奇计都被高祖采纳,诸侯归附于汉;消灭诸吕,陈平为主谋,终于安定王室和国家。

    作《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诸吕勾结,阴谋削弱皇室,周勃在剪灭诸吕问题上,背离常规而合于权变之道;吴楚七国起兵叛乱,周亚夫驻军于昌邑,以扼制齐赵之军,放弃了求救的梁王。

    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吴楚七国叛逆,藩屏天子的同姓王中,只有梁孝王抵御敌国;但他自恃宠爱夸耀前功,几乎遭杀身之祸。

    表彰他能抵抗吴楚叛军,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封王以后,天子亲属融洽和睦,诸侯或大或小,皆为藩屏,各得其宜,僭位而自拟于天子之事逐渐减少。

    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当今皇上三位皇子被封为王,策文文辞,典雅可观。

    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末世争权夺利,而伯夷、叔齐兄弟却趋向仁义,为让君位,双双出逃,不食周粟,双双饿死,天下称道他们的美德。

    作《伯夷叔齐列传》第一。

    晏子节俭,管仲则奢侈;齐桓公因得管仲辅佐而称霸,齐景公因得晏子辅佐而国治。

    作《管晏列传》第二。

    李耳主张无为而治,使百姓自化为善;清静寡欲,使百姓自归于正。

    韩非揣度事物的实际情况,遵循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理。

    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自古做帝王的都有《司马法》,穰苴能够阐述发挥。

    作《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没有信、廉、仁、勇,不能传授兵法论说剑术,兵法剑术与道相符,内可以修身,外可以应变,君子对此重视并以之为德,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太子建遇谗毁,祸及伍奢,伍尚救父,伍员逃奔吴国。

    作《伍子胥列传》第六。

    孔子传述文德,弟子振兴其业,都成为师傅,教导人们尊仁行义。

    作《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商鞅离卫到秦,能阐明实施他的治国之术,使秦孝公强盛称霸,后世遵循其法度。

    作《商君列传》第八。

    天下忧虑连横,秦将贪得无厌,苏秦能保存诸侯利益,约定合纵来抑制秦的贪婪强暴。

    作《苏秦列传》第九。

    六国合纵相互亲近,而张仪针对合纵的主张,提出连横使已经联合对秦的诸侯再次离散瓦解。

    作《张仪列传》第十。

    秦所以能够向东侵伐,称雄诸侯,是樗里、甘茂的良策。

    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席卷河山,围困大梁,使诸侯拱手服事秦国,是魏冉的功劳。

    作《穰侯列传》第十二。

    南面攻占鄢郢,北面摧毁昌平守军,进而围困赵都邯郸,武安君是主将;攻楚灭赵是王翦的计谋。

    作《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涉猎儒墨的遗文,阐明礼义的纪纲,根绝梁惠王逐利的念头,陈述往事的兴衰。

    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喜爱门客、士人,士人归附薛公,为齐抵御楚、魏。

    作《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出于权变争得冯亭所献上党之地,为解邯郸之围亲自借兵赴楚求赵,使其国君再次称雄于诸侯。

    作《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身为富贵而能尊重贫贱者,自身贤能而能屈就不肖,只有信陵君能够如此。

    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舍身以救其主,终于逃离强秦,使游说之士向南趋赴楚国,这是黄歇的忠义所致。

    作《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能忍辱于魏齐,却扬威于强秦,推举贤能让出相位,范雎、蔡泽都有这样的美德。

    作《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身为主将施展谋略,联合五国军队,为弱燕报复了强齐侵凌的仇恨,洗刷了燕国先君的耻辱。

    作《乐毅列传》第二十。

    能在强秦朝廷上陈述己意,又能对廉颇忍让谦恭,以尽忠其君,将相二人名重于诸侯。

    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齐盡王丢失临淄后逃到莒邑,只有田单凭借即墨打败敌军驱逐骑劫,才保住齐国江山。

    作《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能用巧妙的说辞,解围城之患,轻视爵位利禄,却以尽其志趣为乐。

    作《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史记创作诗赋文章进行讽喻,连类比附来伸张正义,《离骚》有这样的特色。

    作《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与子楚结交,使各诸侯国的士人争相入秦,为秦效力。

    作《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曹沫凭借匕首使鲁国重获失去的土地,也使齐君昭信于诸侯;豫让守义,忠于其君而无二心。

    作《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能够阐明自己的谋略,顺应时势推尊秦国,终于使秦得志于海内,李斯实为谋首。

    作《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为秦开拓疆土,增聚民众,北面击败匈奴,据黄河为要塞,依山岭为固堡,建榆中。

    作《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平定赵国要塞常山,扩张河内,削弱西楚霸王的势力,彰明汉王信义于天下。

    作《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收拢西河、上党之兵,跟随高祖直到彭城;彭越侵掠梁地以困扰项羽。

    作《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黥布以淮南之地叛楚归汉,汉王通过他而得到楚大司马周殷,最后在垓下打败项羽。

    作《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楚军困迫汉军于京索,韩信攻克魏、赵,平定燕、齐,使三分天下汉得其二,奠定消灭项羽的基础。

    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楚汉相持于巩、洛,韩信为汉镇守颍川,卢绾断绝了项羽军队的粮饷。

    作《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诸侯背叛项王,唯有齐王在城阳牵制项羽,使汉王得机攻入彭城。

    作《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攻打城池,战于旷野,获功归报,樊哙、郦商是出力最多的战将;不仅随时听命汉王的驱遣,又常和汉王一起摆脱危难。

    作《樊郦列传》第三十五。

    汉朝天下初定,文治条例未明,张苍担任主计,统一度量衡,编订律历。

    作《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游说通使,安抚诸侯;诸侯都亲附汉朝,成为藩属辅臣。

    作《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想要了解秦楚之际的事情,只有周..最清楚,因为他经常跟随高祖,参加平定诸侯的军事行动。

    作《傅荆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迁徙豪强大族,建都关中,与匈奴和亲;明辨朝廷之礼,制定宗庙仪法。

    作《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季布能改其刚戾为柔顺,终于成为汉朝名臣;栾布不被威势所迫背叛死者。

    作《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敢于犯颜强谏,使主上言行合于道义,不顾自身安危,为国家建立长远方案。

    作《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维护法律不失大节,言称古代贤人,增长君主之明。

    作《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敦厚慈孝,不善言辞,敏于行事,致力于谦恭,堪为君子长者。

    作《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恪守节操,恳切刚直,立足以称清廉,行足以激励贤能,担任要职,而不能以无理使之屈服。

    作《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扁鹊论医,为医家所尊奉,医术精细高明;后世遵循其法,不能改易,而仓公可谓接近扁鹊之术了。

    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刘仲被削夺王爵,其子刘濞受封做了吴王,适逢汉朝初定天下,让他镇抚江淮之间。

    作《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吴、楚叛乱,宗室亲属中只有窦婴贤能而喜好士人,士人归心于他,率军在荥阳抵抗叛军。

    作《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智谋足以应付近世之变,宽厚足以得人。

    作《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勇于抗敌,仁爱士卒,号令简明不繁,将士归心于他。

    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原祸害,为了解强弱时势,设防征讨,作《匈奴列传》第五十。

    拓直曲曲折折的边塞,扩展河南之地,攻破祁连山,打开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击败北方匈奴。

    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大臣和宗室以奢侈浪费争高强,只有公孙弘节衣缩食为百官表率。

    作《平津侯列传》第五十二。

    汉朝已经平定中国,而赵佗能安定南越以保卫南方藩属之地,纳贡尽职。

    作《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吴国叛逆,东瓯人斩杀刘濞,保卫封禺山,终为汉臣。

    作《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燕太子丹,败撤于辽东地区,卫满收拢其逃亡百姓,聚集海东,以安定真藩等部,保卫边塞而成为塞外之臣。

    作《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唐蒙出使经略西南,通使夜郎,而邛..之君请求成为汉朝内臣并接受朝廷所派官吏。

    作《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大人赋》之事,深得君主喜欢。

    虽然文辞过于华丽夸张,然其旨意在于讽谏,归结于无为而治。

    作《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黥布叛逆,高祖少子刘长封为那里的国王,镇守江淮之间,安抚剽悍的楚地百姓。

    作《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遵奉法律,按照情理办事的官吏,不自夸其功劳贤能,百姓对其无所称赞,也没有什么过失行为。

    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端正衣冠立于朝廷,群臣没人敢说虚浮不实的话,汲长孺刚正庄重;好荐贤人,称道长者,郑庄慷慨有节操。

    作《汲郑列传》第六十。

    自孔子去世后,京师没有谁重视教育,只有建元至元狩之间,文辞教化灿烂辉煌。

    作《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人们背弃本业而多巧诈,作奸犯科,玩弄法律,善人也不能感化他们,只有一切依法严惩,才能使他们遵守社会秩序。

    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汉与大夏通使之后,西方极远的蛮族,伸长脖子望着内地,想观瞻中国文明。

    作《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救人于难,济人于贫,仁者有此美德;不失信用,不背诺言,义者有可取之处。

    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侍奉君主能使其耳目愉快,脸色和悦,同时得到主上的亲近,这不仅是美色得人喜爱,技能也各有特长。

    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不流于世俗,不争夺势利,上下无所阻碍,没有人能伤害他们,因善用其道。

    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齐、楚、秦、赵占卜者,各有随俗所用的方法。

    想要总鉴其要旨,作《日者列史记传》第六十七。

    夏、商、周三代君主占卜之法不同,四方蛮夷卜筮风俗各异,但都以卜筮判断吉凶祸福。

    粗略考察卜筮的要略,作《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布衣匹夫这种普普通通的人,不妨害政令和百姓,据时买卖增殖财富,智者在他们那里可取得借鉴。

    作《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想我大汉王朝继五帝遗风,接三代中断大业。

    周朝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焚毁《诗》、《书》,所以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失错乱。

    这时汉朝兴起,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于是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

    《诗》、《书》不断在各地发现。

    自曹参荐举盖公讲论黄老之道,而贾生、晁错通晓申不害、商鞅之法,公孙弘以儒术显贵。

    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书无不汇集于太史公。

    太史公父子相继执掌这职务。

    太史公说“:呜乎!我先祖曾执掌此事,扬名于唐虞之世,直至周朝,再次执掌此事,所以司马氏世代相继主掌天官之事。

    难道终止于我这一代吗?敬记在心,敬记在心啊!”网罗搜集天下散失的旧闻,对帝王兴起的事迹溯源探终,既要看到它的兴盛,也要看到它的衰亡。

    研讨考察各代所行之事,简略推断三代,详细记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今,著十二本纪,按类别排列。

    有的同时异世,年代差误不明,作十表。

    礼乐增减,律历改易,兵法权谋,山川鬼神,天与人的关系,趁其衰败实行变革,以上作八书。

    列二十八星宿环绕北辰,三十根车辐集于车毂,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与此相似,他们忠信行道,以侍奉祖上,作三十世家。

    有些人仗义而行,倜傥不羁,不使自己失去时机,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总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称为《太史公书》。

    序略,以拾遗补充六艺,成为一家之言,协合《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于名山,留副本在京都,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第七十。

    太史公说:我历述皇帝以来史事至太初年止,共一百三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