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钦向南征讨夷獠,生擒陈文彻,俘获的人和物不可胜计,奉献的大铜鼓,是各代都没有的,欧阳..也有一份功劳。

    回来后被任命为直..将军,又被任命为天门太守,讨伐蛮时辅佐有功。

    刺史庐陵王萧续非常赞赏他,揽为宾客。

    兰钦征讨交州,又劝欧阳..同行。

    兰钦越过岭时因病去世,欧阳..被授为临贺内史,启奏请求送兰钦遗体回都城,然后到任。

    当时,湘州、衡州交界的五十多个洞不臣服,诏令衡州刺史韦粲讨伐他们,韦粲派欧阳..为都督,全部都平定消灭。

    韦粲启奏梁武帝,声称欧阳..真诚能干,梁武帝于是下诏嘉奖,又任越武将军,征讨广州、衡州的山贼。

    侯景叛乱,韦粲自作主张回都征讨侯景,用欧阳..督管衡州。

    京城陷落后,岭南互相吞并,兰钦的弟弟前任高州刺史兰裕攻打始兴内史萧绍基,夺取了他的辖郡。

    兰裕因为他哥哥和欧阳..有交情,派人招揽他,欧阳..没有顺从。

    于是对使者说:“高州兄弟显赫,是国家的恩惠,如今应该奔赴危难援救京都,怎么能为自己专横夺权。”到高祖去援救京都,快到始兴时,欧阳..严辞拒绝了兰裕。

    兰裕派兵攻打欧阳..,高祖援,兰裕战败,高祖任命王怀明为衡州刺史,调欧阳..为始兴内史。

    高祖讨伐蔡路养、李迁仕时,欧阳..越过岭来援助高祖。

    蔡路养等被平定,欧阳..立有战功,梁元帝秉承皇帝旨意以始兴郡为东衡州,任命欧阳..为持节、通直散骑常侍、都督东衡州诸军事、云麾将军、东衡州刺史,封为新丰县伯,食邑四百户。

    侯景被平定,元帝遍问朝廷官吏:“如今天下刚刚安定,极须良才,你们都推荐自己所知道的。”群臣没有人应答。

    元帝说:“我已经得到一个。”侍中王褒进谏说:“不陈书清楚是哪一个。”元帝说:“欧阳..正有济世救民之才,恐怕萧广州不肯把他送来。”于是又任命他为武州刺史。

    不久又任命为郢州刺史,想命令他出岭,萧勃把他留住,不接受任命。

    不久又任命他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衡州诸军事、忠武将军、衡州刺史,晋封为始兴县侯。

    当时萧勃居于广州,兵强位重,元帝对他很担忧,派王琳任代理刺史。

    王琳已到小桂岭,萧勃派部将孙蠩督管州务,自己率领手下全部人马到达始兴,避开王琳的兵锋。

    欧阳..另外占据一城,不去谒见萧勃,关闭城门,筑起高墙,也不出战。

    萧勃生气,派兵袭击欧阳..,缴获了他的全部财物和马匹器械。

    不久赦免了他,让他回到原地复职,又和他结盟。

    荆州陷落,欧阳..归顺萧勃。

    萧勃越岭到南康时,以欧阳..为前军都督,驻扎在豫章的苦竹滩,周文育打败了他,活捉后送到高祖处,高祖释放了他,并热情接待他。

    萧勃死后,岭南骚乱,欧阳..在南疆很有声威,又加上与高祖有交情,于是任命欧阳..为使持节、通直散骑常侍、都督衡州诸军事、安南将军、衡州刺史,封为始兴县侯。

    尚未到达岭南,欧阳..的儿子欧阳纥就已攻克平定了始兴。

    欧阳..到达岭南时,都慑服归顺,又进入广州,全部占有越地。

    又被任命为都督广州、交州、越州、成州、定州、明州、新州、高州、合州、罗州、爱州、建州、德州、宜州、黄州、利州、安州、石州、双州等十九州诸军事,镇南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持节、常侍、侯等职衔都不变。

    王琳占据中间地区,欧阳..从海道和东岭进献出使没有中断。

    永定三年(559)晋升为散骑常侍,增任都督衡州诸军事,以原号就任开府仪同三司。

    世祖继位,晋号征南将军,改封为阳山郡公,食邑一千五百户,送给一部鼓吹。

    先前,交州刺史袁昙缓秘密把五百两黄金寄放在欧阳..处,吩咐他拿一百两还给合浦太守龚艹为,四百两交给他的儿子袁智矩,其他的人都不知道。

    欧阳..不久被萧勃打败,财物全被没收,惟有袁氏寄放的黄金还在。

    袁昙缓不久也死了,此时欧阳..仍然守信交还他人,当时的人都慨叹佩服。

    可见他信守诺言之一斑。

    当时欧阳..的大弟欧阳盛任交州刺史,二弟欧阳邃任衡州刺史,合门显贵,名振南疆。

    又有很多别人送的铜鼓、牲畜,进献的珍奇之物,前后累积,对部队和国家很有帮助。

    欧阳..在天嘉四年(563)去世,时年六十六岁。

    追任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司空、广州刺史,谥号穆。

    其子欧阳纥袭封。

    吴明彻传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

    祖父吴景安,齐朝南谯太守。

    父亲吴树,梁朝右军将军。

    吴明彻幼年父母双亡,本性很孝顺,十四岁时,感叹坟茔还没有修建,家境贫寒没有什么可用来修建坟茔,于是勤劳耕种。

    当时天下大旱,禾苗庄稼都枯死了,他又悲又气,每次去到田中,都哭泣不止,仰天倾诉不幸。

    过了几天,有人从田里回来,说禾苗已经更生,他不相信,说是欺骗自己,到田中去看时,发现竟和那人说的一样。

    秋天获得大丰收,足够安葬用。

    当时有一个姓伊的人,擅长风水墓地之术,对他的哥哥说:“您安葬父母的那一天,一定有骑白马逐鹿的人经过坟地,这是最小的儿子大贵的征兆。”后来果然这事应验,吴明彻就是吴树最小的儿子。

    吴明彻离家出任梁朝东宫直后。

    侯景进犯京师时,天下大乱,他有粟麦三千余斛,而乡亲们饥饿无食,于是告诉几位哥哥说:“当今草野盗贼四起,人不能考虑太长远,怎么能有这些粮食却不和乡亲们共用呢?”于是按人口平分,和他们同丰俭,盗贼们听说了就避开,赖以生存下来的人很多。

    高祖镇守京口时,深切邀约他,吴明彻于是谒见高祖,高祖走下台阶接他,拉着他的手入席,和他谈论当世的事情。

    吴明彻也略读过书史经传,随汝南的周弘正学习天文、虚空、遁甲,略通晓其中奥妙,非常自负为英雄,高祖认为他非常不平常。

    承圣三年(554),被任命为戎昭将军、安州刺史。

    绍泰初年,随周文育讨伐杜龛、张彪等。

    东道平定后,被授职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安东将军、南兖州刺史,封为安吴县侯。

    高祖受禅称帝,任命吴明彻为安南将军,仍然和侯安都、周文育率军讨伐王琳。

    大军失败覆灭后,吴明彻拔营回都。

    世祖即位,诏令由原职加任右卫将军。

    王琳失败后,被授职为都督武州、沅州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武州刺史,其他职衔全部不变。

    北周派大将军贺若敦率领骑兵步兵一万多人忽然到达武陵,吴明彻寡不敌众,把部队带到巴陵,仍然在双林打败了北周的偏军。

    天嘉三年(562),被授职为安西将军。

    周迪在临川反叛,诏令吴明彻任安南将军、江州刺史,兼任豫章太守,统率众军,来讨伐周迪。

    吴明彻平素性格刚直,所辖内部不很和睦,世祖听说后,派安成王陈顼安慰告知吴明彻,命令他以原号还朝。

    不久又被任命为镇前将军。

    五年(564)迁任镇东将军、吴陈书兴太守。

    告辞去吴兴郡就任时,世祖对吴明彻说:“吴兴虽然只是一个郡,但它是皇帝故乡,很重要,所以把它交给你。

    要尽力啊!”世祖身体不适时,征召授职为中领军。

    废帝即位,任命他为领军将军,不久迁任丹阳尹,又诏令他可带四十名武装士兵出入皇帝和公爵住处。

    到仲举假托高宗传令,毛喜知道他的阴谋,高宗疑忌害怕,派毛喜和吴明彻谋划此事。

    吴明彻对毛喜说:“高宗居丧,日常纷繁的政务不免有过失,外临强敌,内有大丧。

    皇上亲近之人比周、邵还真诚,品德高过伊、霍,社稷最为重要,希望皇上能把到仲举的奏章留在禁中不批示,好好计议,千万不要过于疑忌。”湘州刺史华皎暗里有叛朝之志,诏令吴明彻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湘州、桂州、武州三州诸军事,安南将军,湘州刺史,送给他一部鼓吹,援助征南大将军淳于量等主兵讨伐华皎。

    华皎被平定后,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为公。

    太建元年(569),授职为镇南将军。

    四年,征召为侍中、镇前将军,其他职衔不变。

    适逢朝廷商议北伐之事,公卿们有不同的意见,吴明彻决定计策请求前往。

    五年,诏令升任他为侍中、都督征讨诸军事,又给他一部女乐。

    吴明彻统率十多万大军,从京师出发,长江沿线的城镇相继投降,并殷情款待大军。

    大军抵达秦郡,攻克水栅。

    北齐派大将尉破胡率军援救,吴明彻打跑了他们,歼敌很多,秦郡于是投降。

    高宗因为秦郡是吴明彻的故乡,诏令准备牛、羊、猪三牲,下令拜祠上坟,文武羽仪很盛大,乡里都以此为荣。

    攻克仁州,授职为征北大将军,晋爵为南平郡公,增加食邑至二千五百户。

    又攻克峡石岸上的二座城池。

    进逼寿阳,北齐派王琳率军守卫。

    王琳抵达,和刺史王贵显保住寿阳外城。

    吴明彻认为王琳刚到,军心尚未归附,趁夜晚攻打,半夜打败敌军,北齐军退据相国城和金城。

    吴明彻命令部队加紧修治进攻器械,又逼肥水灌城。

    城中很潮湿,很多人都患痢疾,手脚都肿了,死者达十分之七。

    适逢北齐派大将军皮景和率领几十万大军前来援救,在距离寿春三十里远的地方,驻扎下来不前进。

    将领们都说:“牢固的城池还没有攻克,敌人强大的救援部队就在附近,不知道您的计策将如何制订?”吴明彻说:“用兵贵在迅速,而敌人扎营不进,自己折损自己的锋芒,我知道敌人不敢交战这一点是明确的了。”于是亲自穿上铠甲,戴上头盔,从四面猛攻,城中震动恐慌,一鼓作气攻克了敌城,生擒王琳、王贵显、扶风王可朱浑孝裕、尚书卢潜、左丞李..马余,送到京师。

    皮景和惊慌害怕而逃跑,缴获了他的全部驼马和辎重。

    王琳被捉住后,他的老部下大多留在军中,王琳一向都得将士之心,看见他的人都抽泣着低下头来,不敢望他,吴明彻担心会有祸乱,派亲信追杀了王琳,传送他的首级。

    皇帝下诏说:“寿春是古都会,有淮河、汝水环绕,地势险要,控制黄河、洛水,地理位置重要。

    重臣吴明彻,图谋宏伟,一举攻克。

    他远大的谋略压倒当世。

    往日夷族在这里驻扎,营造天子基业,乌烟瘴气。

    如今一举扫平,恢复我疆土,功勋卓著,应任都督豫州、合州、建州、光州、朔州、北徐州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豫州刺史,增封食邑至三千五百户,其他职衔不变。”诏令派谒者萧淳风,去寿阳册封吴明彻,在城南设坛,二十万将士列旗击鼓操戈披甲,吴明彻登坛接受册封,礼仪完毕后退下,将士们无不欢呼雀跃。

    起先,秦郡隶属南兖州,后来隶属谯州,到此时,诏令谯州的秦、盱眙、神农三郡还隶于南兖州,是因为吴明彻的缘故。

    六年(574),吴明彻从寿阳入朝,皇帝车马驾临他的住宅,赐给他一部钟磬、一万斛米、二千匹绢布。

    七年(575),吴明彻进攻鼓城。

    大军抵达吕梁,北齐所派援兵先后到达的有几万人,吴明彻又大败他们。

    八年,晋升为司空,其他职衔不变。

    皇帝又下诏说:“往日军事行动都树起旗帜,两军交战都击鼓助阵,近来谬误更替,多与旧章不和,至于队伍,不能互相识别。

    今日应供给司空、大都督的钅夫钺和龙麾,他的次将也各有差别。”不久被授职为都督南兖州、北兖州、南青州、北青州、谯州五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

    适逢周氏灭北齐,高宗打算征服徐州、兖州。

    九年,诏令吴明彻进军北伐,命令他的大儿子戎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吴惠觉兼理州中事务。

    吴明彻的部队抵达吕梁,北周的徐州总管梁士彦率军抵抗交战,吴明彻多次打败他,于是梁士彦退兵守卫城池,不再敢出战。

    吴明彻又逼清水来灌城,在城下环列船舰,加紧攻打。

    北周派上大将军王轨率军救援。

    王轨轻装从清水进到淮口,横在水中竖起木头,用铁锁穿住车轮,阻断船的通道。

    将领们听说后,很惊慌害怕,商议想劈开拦河坝,移动军营,用船载马,马主裴子烈建议说:“要是劈开拦河坝放船下去,船肯定倾覆,怎么能行呢?不如先把马打发出来,这样就行了。”刚巧吴明彻苦于背上生病很厉害,知道事情不会成功,还是同意了。

    于是派萧摩诃率领几千兵马先回来。

    吴明彻又自己陈书掘开拦河坝,趁着水势退军,希望获得成功。

    到清口时水势渐渐小下来,船舰都不能渡过,部队都溃散,吴明彻走投无路,于是被擒。

    不久因为忧愤加重病情,死于长安,时年六十七岁。

    至德元年(583),皇帝下诏,表彰吴明彻一生功绩,对他百战百胜的谋略和勇猛深加赞赏,对他被俘而不能赦免深表同情。

    追封为邵陵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其子吴惠觉嗣爵。

    周铁虎传周铁虎,不知是何处人,梁朝时南渡到此。

    语音粗野,体力过人,擅长骑马用槊,侍奉梁朝河东王萧誉,以勇敢闻名,萧誉任命他为府中兵参军。

    萧誉任广州刺史,以周铁虎为兴宁令。

    萧誉迁理湘州事务,又以周铁虎为临蒸令。

    侯景叛乱时,元帝在荆州派大儿子萧方等代替萧誉,并且用军队统治。

    萧誉抗战,大获全胜,萧方等死去,周铁虎功劳最大,萧誉很器重他。

    王僧辩讨伐萧誉,在战场上擒获周铁虎,王僧辩下令把他放在鼎中煮死,周铁虎呼喊说:“侯景尚未消灭,为什么杀壮士?”王僧辩认为他的话不平常,于是饶恕了他,把他的部下也归还给他。

    侯景西去后,周铁虎随王僧辩打败任约,俘获宋子仙,每次打仗都立有战功。

    元帝秉承皇帝旨意任命他为仁威将军、潼州刺史,封他为沌阳县子,食邑三百户。

    又跟随王僧辩攻克平定京都,降服谢答仁,在湘州平定陆纳。

    承圣二年(553),按照前后的战功,晋爵为侯,增封食邑至五百户。

    又任散骑常侍,兼任信义太守,将军职务不变。

    高祖翦除王僧辩,周铁虎率领所部向高祖投降,因而恢复了他原来的职务。

    徐嗣徽带引北齐渡江,周铁虎在板桥浦打败敌水军,缴获了敌人的全部器械和船只。

    又攻打历阳,袭击北齐的步兵军营,全都攻克。

    徐嗣徽被平定后,绍泰二年(556),他迁任散骑常侍、严威将军、太子左卫率。

    不久跟随周文育在南江抵御萧勃,一直担任前军。

    周文育又命令周铁虎为偏军,在苦竹滩袭击萧勃的前军欧阳..。

    又跟随周文育向西征讨王琳,在沌口战败,周铁虎和周文育、侯安都全被王琳擒获。

    王琳引见将领们,与他们说话,只有周铁虎言词声调不示屈服,所以王琳把周文育等人全部饶恕,只有周铁虎被害,时年四十九岁。

    高祖听说后,下诏说:“天地间最为宝贵的,是活着,人最重要的是生命。

    至于献出生命以保持节气,效忠皇命报答恩惠,追怀往昔,信用更重要。

    朝臣周铁虎勇猛顽强,北讨南征,竭尽全力效忠。

    虽被俘,仍能怒视敌人,忠贞无比。

    应追任为侍中,护军将军,青州、冀州二州刺史,加封食邑一千户,并送给一部鼓吹,侯衔不变。”天嘉五年(564),世祖又下诏说:“汉、魏各朝,对功臣猛将都予以表彰,所以功烈才得以长存,世代也因此不朽。

    周铁虎臣节鲜明,被俘入敌垒,也能正色于敌庭,临死不屈,可钦可敬。

    应该厚葬追悼,可配享高祖庙庭。”其子周瑜袭封。

    程灵洗传程灵洗字玄涤,新安海宁人。

    年轻时以勇力闻名,一日可步行二百多里,善长骑马、游泳。

    梁朝末年,海宁县、黟县、歙县等和鄱阳郡、宣城郡境内盗贼盛行,县附近深受其害。

    程灵洗一向被乡邻敬畏服从,前后守长都一直让他招募年轻人,捉拿盗贼。

    侯景之乱时,程灵洗聚集众人占据黟县、歙县抵抗侯景。

    侯景的部队据有新安,新安太守湘西乡侯萧隐前去依附程灵洗,程灵洗被奉为盟主。

    梁元帝在荆州秉承皇帝旨意,程灵洗又派使者抄小路上表。

    刘神茂从东阳建议抵抗侯景,程灵洗攻下新安,与刘神茂相呼应。

    元帝任命程灵洗为持节、通直散骑常侍、都督新安郡军事、云麾将军、谯州刺史,兼任新安太守,封他为巴丘县侯,食邑五百户。

    刘神茂被侯景打败,侯景的偏帅吕子荣进攻新安,程灵洗退守黟县、歙县。

    侯景失败后,吕子荣退走,程灵洗又占据新安。

    后来进军建德,生擒敌帅赵桑乾。

    按功劳授职为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青州、冀州二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增加食邑至一千户,将军、太守等职不变。

    又命令程灵洗率领所部到扬州协助王僧辩镇防。

    迁任吴兴太守,尚未起程,王僧辩命令程灵洗跟随侯王真西去援救荆州。

    荆州陷落后,回到都城。

    高祖翦除王僧辩,程灵洗率所部赶来援助王僧辩,当晚在石头西门全力拼杀,形势不利,派使者招降程灵洗,很久才投降,高祖认为他非常重情谊。

    绍泰元年(555),被授职为使持节、信武将军、兰陵太守,常侍不变,协助防守京口。

    平定徐嗣徽时,程灵洗立有战功,被授职为南丹阳太守,封为遂安县侯,增加食邑至一千五百户,镇守采石。

    随周文育西讨王琳,于沌口战败,被王琳囚禁。

    翌年,和侯安都等人逃回。

    兼任丹阳尹,后来出任高唐、太原二郡太守,镇守南陵。

    陈书迁任太子左卫率。

    高祖驾崩,王琳的前军去到东部,程灵洗在南陵打败了他们,俘虏了他们的将士,并缴获青龙车十余乘。

    按照功劳被授职为持节、都督南豫州长江沿线诸军事、信武将军、南豫州刺史。

    侯王真等人在栅口打败王琳,程灵洗乘胜向北追击,据有鲁山。

    征召任左卫将军,其他职衔不变。

    天嘉四年(563),周迪再次进犯临川,以程灵洗为都督,从鄱阳别道攻打周迪,周迪又逃到山谷间。

    五年,迁任中护军,常侍职务不变。

    出任使持节,都督郢州、巴州、武州三州诸军事,宣毅将军,郢州刺史。

    废帝即位,晋号云麾将军。

    华皎反叛,派使者招诱程灵洗,程灵洗杀了华皎的来使,用状告知。

    朝廷很赞赏他的忠心,增加他的守备力量,送给他一部鼓吹,真诚待他,派他的儿子程文季带领水军协助他防守。

    此时北周派将领长胡公拓跋定率领步兵、骑兵二万人,协助华皎围攻程灵洗,程灵洗环城固守。

    华皎退走后,才出军跟踪拓跋定,拓跋定没能渡过长江,携军投降。

    于是进攻北周的沔州,攻克了它,生擒其刺史裴宽。

    按照功劳晋号为安西将军,改封为重安县公,增加食邑至二千户。

    程灵洗性情严厉急躁,对手下很苛刻,士兵犯有小罪,必定用军法惩罚,仓卒之间,便用棍子、鞭子抽打,但号令分明,和士兵同甘苦,大家也因为这依附他。

    他本性爱好农事,亲自勤劳耕种,至于水田、旱田耕种都适宜,清晨和晚间收割庄稼,即便是长期从事农活的人也赶不上他。

    歌女和小老婆都不闲着,督促她们全部纺织。

    至于平时用的财物,也不节俭吝啬。

    光大二年(568),死于州中,时年五十五岁。

    追任为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壮。

    太建四年(572),诏令配享高祖庙庭。

    其子程文季嗣爵。

    程文季传程文季字少卿。

    从小学习骑马射箭,有才干和谋略,果敢坚决有父亲的风范。

    二十岁时跟随程灵洗征讨,必定在前冲锋陷阵。

    程灵洗和周文育、侯安都等在沌口战败,被王琳所擒,高祖召来被敌人俘虏的各位将领的子弟,厚待他们,程文季最有礼貌,很被高祖赏识。

    永定年间,先后迁任通直散骑侍郎、句容令。

    世祖即位,被任命为始兴王府限内中直兵参军。

    当时始兴王任扬州刺史,镇守冶城,府中的军事事务,全部委托给他。

    天嘉二年(561),被任命为贞毅将军、新安太守,又随侯安都向东讨伐留异。

    留异的党羽向文政据有新安,程文季带领三百披甲的精锐士兵,轻装去攻打。

    向文政派他哥哥的儿子向瓒抵抗,程文季和他交战,大败向瓒的军队,向文政于是投降。

    三年,始兴王陈伯茂出镇东州,又以程文季为镇东府中兵参军,代任剡县令。

    四年,陈宝应和留异勾结,又派兵随周迪再出临川,世祖派信义太守余孝顷从海道袭击晋安,程文季担任他的前军,所向披靡。

    陈宝应被平定,程文季的战功居多,回来后,任府咨议参军,统领中直兵。

    出任临海太守。

    不久乘金翅舰协助父亲镇守郢城。

    华皎被平定,程灵洗和程文季都有抵御之功。

    程灵洗死后,程文季统领了他的全部人马,提升为超武将军,仍协助防守郢州。

    程文季本性极其孝顺,虽然军旅之事使得他不能按礼服丧,但因悲伤变得很憔悴。

    太建二年(570),任豫章内史,将军职衔不变。

    服丧满期,继承封爵为重安县公。

    随都督章昭达率军去荆州征讨萧岿。

    萧岿和北周军队造了很多船舰,放在青泥的水中。

    当时水势长高流速很快,章昭达于是派程文季和钱道戢一起乘小船袭击,烧毁了敌军全部船舰。

    章昭达因为萧岿等人的士兵稍微懈怠,又派程文季夜晚进入敌人外城,杀死杀伤很多敌人。

    一会儿北周兵大量出动,巴陵内史雷道勤战死,程文季一人生还。

    按功劳晋升为通直散骑常侍、安远将军,增加食邑五百户。

    五年(573),都督吴明彻北讨秦郡,秦郡前的江浦通达滁水,北齐人把大柱子全部砍为小木桩,在水中筑栅栏,于是先派程文季率领骁勇拔开敌军栅栏,吴明彻率领大军在后面跟进,攻克秦郡。

    又另派程文季围攻泾州,残杀全城,进攻盱眙,也攻拔。

    又随吴明彻围攻寿阳。

    程文季处理事务谨慎迅速,管理部下严格整齐,前后攻克的城垒,大多是用拦河坝逼水,土木工程往往超过几万。

    每每设阵役使他人,程文季必定先于各位将领,天还没亮就起,到了傍晚也不休息,军中没有不佩服他勤劳肯干的。

    每次打仗都任前锋,北齐军非常害怕他,称他为程虎。

    按功劳授职为散骑常侍、明威将军,增加食邑五百户。

    又代理新安内史,晋号武毅将军。

    八年,任持节、都督谯州诸军事、安远将军、谯州刺史。

    同年,又授职为都督北徐州、仁州诸军事,北徐州刺史,其他职衔不变。

    九年,又随吴明彻北讨,在吕梁筑拦河坝,此事见《吴明彻传》。

    十年春陈书天,战败,被北周囚禁,仍授职为开府仪同三司。

    十一年,从北周逃回,到涡阳,被边防官吏捉住,送回到长安,死于狱中。

    后主当时和北周绝交,不知道此事。

    至德元年(583),后主才知晓,追任为散骑常侍。

    不久又下诏说:“已故散骑常侍、前安县开国公程文季秉承父业,年轻时从军,虽然没有当过元帅,但行军作战最多,战功赫赫。

    程灵洗立有抵御之功,长久被人思念,程文季尸埋异国,实在值得同情。

    念其旧功劳,应保存他的地位,可以降封为重安县侯,食邑一千户,由其子程飨继承封爵。”黄法..传黄法..字仲昭,巴山新建人。

    年轻时精壮敏捷有胆力,一天能步行三百里,可跳三丈远。

    很熟悉文书章奏,精通登记的文簿,在郡中出入,被乡里人畏惧。

    侯景之乱时,他在乡里聚集人马。

    太守贺诩去到江州,黄法..代理郡中事务。

    高祖打算越岭去援救建业,李迁仕在半路作梗,高祖命令周文育在西昌驻扎,黄法..派兵援助周文育。

    当时黄法..出管新淦县,侯景派行台于庆抵达豫章,于庆分兵袭击新淦,黄法..抵抗,打败敌人。

    高祖也派周文育进军讨伐于庆,周文育怀疑于庆兵力强盛,不敢前进,黄法..带领人马和他会合,于是进军攻克笙屯,俘获大批敌人。

    梁元帝秉承皇帝旨意任命他为超猛将军、交州刺史,兼任新淦县令,封为巴山县子,食邑三百户。

    承圣三年(554),任明威将军、游骑将军,晋爵为侯,食邑五百户。

    贞阳侯篡位,任命他为骁骑将军。

    敬帝即位,改封为新建县侯,食邑和以前一样。

    太平元年(556),从江州分出四个郡设置高州,以黄法..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高州诸军事、信武将军、高州刺史,在巴山镇守。

    萧勃派欧阳危页攻打黄法..,黄法..和欧阳危页交战,打败了他。

    永定二年(558),王琳派李孝钦、樊猛、余孝顷攻打周迪,并图谋攻击黄法..,黄法..率军援助周迪,活捉了余孝顷等三员大将。

    晋号为宣毅将军,增加食邑至一千户,送给一部鼓吹。

    又因为抵抗王琳有功,被授职为平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熊昙朗在金口反叛,杀害了周文育,黄法..和周迪一起讨伐平定了他,这在《熊昙朗传》中谈到了。

    世祖即位后,将他晋号为安南将军。

    天嘉二年(561),周迪反叛,黄法..率军和都督吴明彻会合,在工塘讨伐周迪。

    周迪被平定,黄法..的功劳居多。

    征召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徐州诸军事、镇北大将军、南徐州刺史,仪同、鼓吹都不变。

    没有受职,不久又改任都督江州、吴州诸军事,镇南大将军,江州刺史。

    六年,征召为中卫大将军。

    废帝即位,晋爵为公,给扶。

    光大元年(567),出任使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

    二年,调任都督郢州、巴州、武州诸军事,镇西将军,郢州刺史,持节不变。

    太建元年(569),晋号为征西大将军。

    二年,征召为侍中、中权大将军。

    四年,出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豫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南豫州刺史。

    五年,大举北伐,都督吴明彻出到秦郡,黄法..为都督,出到历阳。

    北齐派历阳王率领五万步兵骑兵前来援救,在小岘筑城,黄法..派左卫将军樊毅分率军在大岘御敌,大败北齐军,俘获了全部人马器械。

    于是造拍车和步舰,竖起拍车逼向历阳。

    历阳人窘迫,请求投降,黄法..于是减缓了攻势,历阳人却又坚守,黄法..生气,亲自率领士兵攻城,放拍石击打城楼和矮墙。

    当时又下起大雨,城崩塌,攻克,把守城士兵全部杀掉。

    进军合肥,敌人看见他的旗帜就投降,黄法..下令将士不能掠夺,亲自抚慰,并且和他们结盟,把他们全部放回北方。

    按照功劳升任侍中,改封为义阳郡公,食邑二千户。

    同年,迁任都督合州、霍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合州刺史,增加食邑五百户。

    七年(575),调任都督豫州、建州、光州、朔州、合州、北徐州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守寿阳,侍中、散骑常侍、持节、将军、仪同、鼓吹、给扶等职衔和待遇都不变。

    八年十月去世,时年五十九岁,追任为侍中、中权大将军、司空,谥号威。

    其子黄玩袭封。

    淳于量传淳于量字思明。

    祖先是济北人,世代居住在京师。

    父亲淳于文成,在梁朝官至将帅,当过光烈将军、梁州刺史。

    淳于量年轻时修缮自己的住处,身材高大,容貌英俊,有才干和谋略,熟悉射箭骑马。

    梁元帝任荆州刺史时,淳于文成分给淳于量一路人马,吩咐他前去侍奉。

    初任湘东王常侍,兼任西中郎府中兵参军。

    先后迁任府佐、中兵、直兵,兼任中兵、直兵十多年,在府中聚集了很多武器、士兵。

    荆州、雍州交界地带,蛮族多次反叛,山大王文道期积蓄为边境祸患,中兵王僧辩征讨,连续打了几仗都不顺利,派淳于量援助王僧辩。

    淳于量抵达,和王僧辩联合,陈书大败文道期,杀了蛮族酋长,俘虏了上万人。

    按照功劳封淳于量为广晋县男,食邑三百户,授职为涪陵太守。

    历任新兴、武宁二郡太守。

    侯景之乱,梁元帝一共派了五支军队去援救京师,淳于量参与其中的一支。

    台城陷落,淳于量回到荆州。

    元帝秉承皇帝旨意以淳于量为假节、通直散骑常侍、都督巴州诸军事、信威将军、巴州刺史。

    侯景西进攻打巴州,元帝派都督王僧辩去占据巴陵。

    淳于量和王僧辩联合抵抗侯景,大败侯景的部队,生擒其部将任约。

    进攻郢州,活捉了宋子仙。

    又随王僧辩打败平定了侯景。

    承圣元年(552),按照功劳任淳于量为左卫将军,封为谢沐县侯,食邑五百户。

    不久淳于量出任持节,都督桂州、定州、东宁州、西宁州诸军事,信威将军,安远护军,桂州刺史。

    荆州陷落,淳于量守卫桂州。

    王琳割据湘州、郢州,多次派使者征召淳于量,淳于量表面上虽然和王琳来往,但暗地里派使者抄小路归依高祖。

    高祖受禅称帝,任命淳于量为持节、散骑常侍、平西大将军,送给他一部鼓吹,都督、刺史等职全部不变。

    不久晋号为镇南将军。

    又任命为都督、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世祖继位,晋号为征南大将军。

    王琳被平定后,多次请他入朝。

    天嘉五年(564),征召为中抚大将军,常侍、仪同、鼓吹等职和待遇全部不变。

    淳于量手下将帅,大多怀恋本土,都想逃进山谷,不愿入朝。

    世祖派湘州刺史华皎征讨衡州境内的黄洞,并且派兵迎接淳于量。

    天康元年(566),淳于量抵达京都,因为在路上滞留,被有司奏知皇上,免除其仪同之职,其他不变。

    光大元年(567),送给他一部鼓吹。

    华皎反叛,派淳于量为使持节、征南大将军、西讨大都督,统率大舰,从郢州、樊浦拒敌。

    华皎被平定,并逼降了北周的将领长胡公拓跋定等人。

    按功劳授职为侍中、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封为醴陵县公,增加食邑一千户。

    尚未受职,又出任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侍中、仪同、鼓吹等官职和待遇不变。

    太建元年(569),晋号为征北大将军,给扶。

    三年,突然到江阴王萧季卿那里买梁朝皇陵内的树木,萧季卿被免职,淳于量被免去侍中之职。

    不久又官复侍中。

    五年,征召为中护大将军,侍中、仪同、鼓吹、给扶等官职和待遇都不变。

    吴明彻向西讨伐,淳于量赞成他的行动,派第六子淳于岑率领手下人马从军。

    淮南被攻克平定,淳于量被改封为始安郡公,增加食邑一千五百户。

    太建六年出任使持节,都督郢州、巴州、南司州、定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郢州刺史,侍中、仪同、鼓吹、给扶等官职和待遇不变。

    七年,征召为中军大将军、护军将军。

    九年,因为公事免除侍中之职。

    不久又官复侍中。

    太建十年,吴明彻失败,晋升淳于量为使持节、都督水陆诸军事,又任命为散骑常侍,都督南兖州、北兖州、谯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南兖州刺史,其他都和以前一样。

    十三年(581),晋升为左光禄大夫,增加食邑五百户,其他官职不变。

    十四年四月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追任为司空。

    章昭达传章昭达字伯通,吴兴郡武康县人。

    祖父章道盖,是齐朝广平太守。

    父亲章法尚,是梁朝扬州议曹从事。

    章昭达性情卓越豪迈,轻视财物而崇尚义气。

    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位相命先生,他对章昭达说:“您面相很好,必须经历一次小摧残,然后就能富贵。”梁朝大同年间,章昭达任东宫直后,因为醉酒从马上摔下来,鬓角处受了轻伤,章昭达对此很高兴,相命先生说:“不是。”到侯景叛乱时,章昭达率领招募起来的乡民援救台城,被乱箭射中,瞎了一只眼,相命先生看见了他,说:“您的面相好,不久就会富贵。”京城陷落,章昭达回到家乡,和世祖同游,于是结下君臣名分。

    侯景被平定,世祖任吴兴太守,章昭达执鞭前来拜见世祖。

    世祖见到他非常高兴,于是委派他为将帅,恩宠厚待,超过同辈。

    到高祖讨伐王僧辩时,命令世祖回长城募集兵力,以防备杜龛,世祖多次派章昭达去京口,禀告计划。

    王僧辩被翦除后,杜龛派他的部将杜泰来攻打长城,世祖抗敌,命令章昭达全权管理城内军事事务。

    杜泰退走后,于是跟随世祖东进,驻扎在吴兴,以便讨伐杜龛。

    杜龛被平定后,又跟随世祖到会稽东讨张彪,攻克。

    累计前后功劳被任命为明威将军、定州刺史。

    此时留异据有东阳,私自设立官署,擅用有司之职,高祖对他很担忧,于是派章昭达为长山县令,处于留异辖地的心腹之地。

    永定二年(558),任武康令。

    世祖继位,任员外散骑常侍。

    天嘉元年(560),追论在长城时的功劳,封为欣乐县侯,食邑一千户。

    不久随侯安都等人在栅口抵抗王琳,在芜湖交战,章昭达乘平虏大舰,在中流前进,作为先锋率先发拍石击中敌舰。

    王琳被平定,陈书章昭达记载为功劳最大。

    二年,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郢州、巴州、武州、沅州诸军事,智武将军,郢州刺史,增加食邑至一千五百户。

    不久晋号平西将军。

    周迪占据临川反叛,诏令章昭达抄近道征讨。

    周迪败走,征召章昭达为护军将军,送给他一部鼓吹,改封为邵武县侯,增加食邑至二千户,常侍等职和从前一样。

    四年,陈宝应接纳了周迪,共同再次进犯临川,朝廷又以章昭达为都督讨伐周迪。

    章昭达抵达东兴岭,周迪又退走。

    章昭达于是越过东兴岭,在建安驻扎,以讨伐陈宝应。

    陈宝应占据建安、晋安两郡的交界地带,在水中、陆地都扎起栅栏,用以抵御官军。

    章昭达出战不利,于是占据敌人上游,命令士兵砍伐带枝叶的树木扎成筏,把拍车放在上面,用大绳联结,依次排列军营,夹在长江的两岸。

    陈宝应多次挑战,章昭达按兵不动。

    一会儿下起暴雨,江水涨高了很多,章昭达放筏冲击陈宝应的水上栅栏,栅栏全被冲垮。

    又出兵攻打陈宝应的步兵。

    刚刚开始大合战,适逢世祖派余孝顷从海道赶来。

    刚巧抵达,于是联合攻击,陈宝应大败,于是攻克平定了闽中,全部活捉了留异、陈宝应等人。

    按照功劳任命章昭达为镇前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起先,世祖曾经梦见章昭达升了官衔,等到天亮,世祖把梦告诉他。

    到他陪皇帝喝酒时,世祖望着章昭达说:“你还记得梦吗?拿什么回报我的梦呢?”章昭达回答说:“应当效犬马之劳,尽职尽责,其他的我则无以为报。”不久又出任使持节,都督江州、郢州、吴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常侍、仪同、鼓吹等官职和待遇不变。

    废帝即位,章昭达迁任侍中、征南将军,改封为邵陵郡公。

    华皎谋反,他的移、书、文檄等文书,都假托是章昭达所写,又不断派使者去招揽章昭达,章昭达把他派来的使者全部捉住,送到京师。

    华皎被平定,晋号征南大将军,增加食邑至二千五百户。

    服官任满,征召为中抚大将军,侍中、仪同、鼓吹不变。

    高宗即位,晋号车骑大将军,因为回朝不及时,被有司弹劾,降号车骑将军。

    欧阳纥占据岭南反叛,诏令章昭达统率众军讨伐。

    章昭达加速日夜行军,到达始兴。

    欧阳纥听说章昭达忽然到来,恐惧慌张得不知道干什么好,于是去到氵匡口驻扎,聚集了很多沙石,装在竹笼里,放在水栅的外面,用以阻拦船舰。

    章昭达处在敌军上游,在船头安装头刺,赶造拍车,用以接近敌人栅栏。

    又命令士兵衔刀,在水中潜行,去打砍竹笼,竹笼的篾都被砍开。

    于是发大舰趁流突然冲击,敌军大败,于是生擒欧阳纥,送到京师,广州平定。

    按照功劳晋升章昭达为车骑大将军,迁任司空,其他都不变。

    太建二年(570),章昭达率军征讨在江陵的萧岿。

    当时萧岿和北周军在青泥内蓄集了大量船舰,章昭达分兵派遣偏将钱道戢、程文季等人,乘小船袭击,烧毁了敌人的船舰。

    北周军又在峡口南岸筑垒,命名为安蜀城,在江面上横着拉起大绳,编扎芦苇做桥,用以渡运军粮。

    章昭达于是命令士兵造长戟,放在船楼的上面,仰面割大绳,绳子被割断后敌军粮食用完,于是发兵攻打敌城,敌军投降。

    三年,章昭达生病去世,时年五十四岁。

    追任为大将军,增加食邑五百户,送给他班剑二十人。

    章昭达本性严格,每每奉命出征,必定日夜兼程;然而只要打了胜仗,必定把功劳推让给将帅,丰美的饮食,都和大家一起享用,将士们也因此依附他。

    每每会饮,必定安排很多女伎杂乐,羌胡的歌曲、优雅的音律、美丽的姿容,都是当时美好的,即使与进犯之敌对峙,旗鼓相望,也不废止。

    四年,诏令配享世祖庙庭,其子章太宝袭封。

    胡颖传胡颖字方秀,吴兴东迁人。

    他的先人们寓居吴兴,推行土断政策时成为当地人。

    胡颖身材高大,性情宽厚。

    梁朝官至武陵国侍郎、东宫直前。

    去到番禺,征讨俚洞,广州、西江都护高祖在广州,胡颖于是亲自与高祖结交,高祖和他同郡,隆重地接待他。

    等到南征交趾,胡颖随高祖前去,其他各位将帅都出自他手下。

    平定李贲后,高祖回师,胡颖隶属西江,出兵时多派胡颖留守。

    侯景之乱时,高祖打败元景仲,又越过大庾岭援救朝廷,平定蔡路养、李迁仕,胡颖都立有战功。

    历任平固、遂兴二县县令。

    高祖进军在西昌驻扎,以胡颖为巴丘县令,镇守大皋,负责粮运。

    去到豫章,以胡颖督管豫章郡。

    高祖率军和王僧辩在白茅湾会师,共同讨伐侯景,以胡颖主持留守事务。

    梁朝承圣初年(552),任命胡颖为假节、铁骑将军、罗州刺史,封他为汉阳县侯,食邑五百户。

    不久任命为豫章内史,随高祖镇守京口。

    北齐派郭元建出关,都督侯調率军抵抗。

    高祖从府内挑选了三千骁勇配给胡颖,命令他跟随侯調,在东关大败郭元建。

    三年,高祖围攻广陵,北齐人东方光占据宿预乞降,高祖于是派胡颖为五原太守,随杜僧明援助东方光,没有攻克,退回,被任命为曲阿令。

    不久带领马军,跟随高祖袭击王僧辩。

    陈书又随周文育去吴兴讨伐杜龛。

    绍泰元年(555),被任命为假节、都督南豫州诸军事、轻车将军、南豫州刺史。

    太平元年(556),被任命为持节、散骑常侍、仁威将军。

    不久兼任丹阳尹。

    高祖受禅称帝,胡颖兼任左卫将军,其他不变。

    永定三年(559),随侯安都征讨王琳,在宫亭打败敌将常众爱等人。

    世祖继位,被任命为侍中、都督吴州诸军事、宣惠将军、吴州刺史。

    不去就职,不久授职为吴兴太守,将军职不变。

    天嘉元年(560),任散骑常侍、吴兴太守。

    同年六月去世,时年五十四岁。

    追认为侍中、中护军,谥号壮。

    二年,诏令配享高祖庙庭。

    其子胡六同袭封。

    徐度传徐度字孝节,安陆人。

    世代在京师居住。

    年轻时洒脱自在,不拘泥于小节。

    长大后,身材魁伟,喜欢喝酒、赌博,经常派小仆役和职业卑贱的人闹事。

    梁朝始兴内史萧介去到郡上,徐度跟着他,率领士兵,征讨各处山洞,因骁勇闻名。

    高祖征讨交阝止,用厚礼征召他,徐度于是归顺高祖。

    侯景之乱时,高祖攻克平定广州,平定蔡路养,打败李迁仕,计划大多出自徐度之手。

    徐度又统率士兵,每次打仗都立有战功。

    回到白茅湾,梁元帝任命他为宁朔将军、合州刺史。

    侯景被平定后,追录前后的战功,晋升为通直散骑常侍,封为广德县侯,食邑五百户。

    后又迁任散骑常侍。

    高祖镇守朱方时,徐度任信武将军、兰陵太守。

    高祖派衡阳献王去荆州,徐度率领所部人马跟随前往。

    江陵陷落,徐度抄小路东归。

    高祖平定王僧辩时,徐度和侯安都为水军。

    绍泰元年(555),高祖向东讨伐杜龛,侍奉敬帝驾临京口,由徐度总管宫中警卫,并且主持留守事务。

    徐嗣徽、任约等前来进犯,高祖和敬帝回到京都。

    当时敌人已占据石头城,市廛居民,却都在南去的路上,离朝廷很远,担心被敌人追击,于是派徐度率军镇守于冶城寺,筑垒阻断敌人。

    敌军全部出动,大举进攻,未能攻克。

    高祖不久又援救徐度,大败任约等。

    翌年,徐嗣徽等人带引北齐军渡江,徐度随大军在北郊坛打败敌人。

    按照功劳授职为信威将军、郢州刺史,兼任吴兴太守。

    不久迁任镇右将军、领军将军、南徐州沿江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送给他一部鼓吹。

    周文育、侯安都等向西讨伐王琳,战败,被王琳囚禁,于是以徐度为前军都督,在南陵镇守。

    世祖继位,迁任侍中、中抚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为公。

    尚未行礼授职,出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镇东将军、吴郡太守。

    天嘉元年(560),增加食邑一千户。

    服职期满,任侍中、中军将军。

    出任使持节,都督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新宁、信安、晋安、建安九郡诸军事,镇东将军,会稽太守。

    尚未到任,太尉侯調在湘州去世,于是由徐度代替侯調任湘州、沅州、武州、巴州、郢州、桂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湘州刺史。

    服职期满,任侍中、中军大将军,仪同、鼓吹等不变。

    世祖驾崩,徐度事先受遗诏,带武装士兵五十人进入皇宫禁地。

    废帝即位,晋升为司空。

    华皎占据湘州反叛,带引北周军队下到沌口。

    和王朝军队对峙,于是晋升徐度为使持节、车骑将军,统率步军,从安成郡经岭路去到湘东,袭击湘州,俘获敌人留在湘州的全部家小而归。

    光大二年(568),去世,时年六十岁。

    追任太尉,送给班剑二十人,谥号忠肃。

    太建四年,诏令配享高祖庙庭。

    其子徐敬成袭封。

    杜棱传杜棱字雄盛,吴郡钱塘人。

    世代为本县的大姓。

    杜棱读了很多书,年轻时落泊,在当世不知名。

    于是游历岭南,侍奉梁朝广州刺史新渝侯萧日英。

    萧日英去世,归顺高祖,一直负责文书记事。

    侯景之乱时,命令杜棱带兵,平定蔡路养、李迁仕都立有战功。

    大军抵达豫章,梁元帝秉承皇帝旨意任杜棱为仁威将军、石州刺史,封为上百县侯,食邑八百户。

    侯景被平定后,高祖镇守朱方,杜棱督管义兴、琅笽二郡。

    高祖图谋翦除王僧辩,和杜棱、侯安都等共同商议,杜棱认为困难。

    高祖担心他泄露,于是用手巾勒杜棱,杜棱气闷昏倒在地上,于是把杜棱关进别室。

    大军出发,唤他同行。

    王僧辩被平定后,高祖向东征讨杜龛等,派杜棱和侯安都留守。

    徐嗣徽、任约带引北齐军渡江,攻打台城,侯安都和杜棱连成圈抗敌,杜棱日夜巡逻警戒,安抚士兵,没有安稳地休息过。

    敌人被平定,按功劳任命杜棱为通直散骑常侍、右卫将军、丹阳尹。

    永定元年(557),晋升为侍中、忠武将军。

    不久迁任中领军,侍中、将军等职不变。

    永定三年,高祖驾崩,世祖当时还在南皖。

    当时在内没有嫡系继承人,在外有强敌,侯王真、侯安都、徐度等都在军中,朝廷的宿将,只有杜棱在京都,独自掌管禁军,于是和蔡景历等秘不发丧,迎奉世陈书祖,此事见《蔡景历传》。

    世祖即位,杜棱迁任领军将军。

    天嘉元年(560),按照先前所建功劳,改封为永城县侯,增加食邑五百户。

    出任云麾将军、晋陵太守,增加俸禄二千石。

    二年,征召为侍中、领军将军。

    不久迁任翊左将军、丹阳尹。

    废帝即位,杜棱迁任镇右将军、特进,侍中、尹等职不变。

    光大元年(567),解除丹阳尹职,量才立为佐史,给扶,又授职为领军将军。

    太建元年(569),出任散骑常侍、镇东将军、吴兴太守,俸禄二千石。

    二年,征召为侍中、镇右将军。

    不久晋升为特进、护军将军。

    三年,因为公事免除侍中、护军职。

    四年,又任侍中、右光禄大夫,并送给他一部鼓吹,将军、佐史、给扶都不变。

    杜棱先后侍奉三位皇帝,都被恩宠。

    晚年没有参与征讨之事,在京城悠闲自在,赏赐很多。

    不久死于官位,时年七十岁。

    追任开府仪同三司,丧事所需,都命令供给,谥号成。

    同年诏令配享高祖庙庭。

    儿子杜安世袭封。

    沈恪传沈恪字子恭,吴兴武康人。

    深沉,办事能力强。

    梁朝新渝侯萧日英任郡将,召他任主簿。

    萧日英迁调北徐州,沈恪随他去镇守。

    萧日英迁调广州,以沈恪兼任府中兵参军,经常带兵讨伐俚洞。

    卢子略反叛,沈恪抗战立有战功,授职为中兵参军。

    高祖和沈恪同郡,私交很深,萧日英死后,高祖向南讨伐李贲,派妻子儿女依附沈恪回乡。

    不久沈恪任东宫直后,因为在岭南的功劳被授职为员外散骑侍郎,命令他招集同族叔伯兄弟。

    侯景围攻台城,沈恪率领手下人马去到朝廷,按例晋升为右军将军。

    敌人在东西筑起两座土山,用以逼迫台城,城内也筑起土山与敌人相对,沈恪为东土山主,日夜抵敌。

    按照功劳封为东兴县侯,食邑五百户。

    迁任员外散骑常侍。

    京城陷落,沈恪抄小路回到乡里。

    高祖讨伐侯景,派使者通知沈恪,沈恪于是在东面起兵响应。

    叛乱被平定,沈恪在京口拜见高祖,当日任命他为都军副。

    不久任府司马。

    高祖图谋讨伐王僧辩,沈恪参与了谋划。

    当时王僧辩的女婿杜龛镇守吴兴,高祖于是派世祖回到长城,立栅栏防备杜龛,又派沈恪回到武康,招集人马。

    王僧辩被翦除,杜龛果然派副将杜泰在长城袭击世祖。

    当时沈恪已率军离开武康去翦除杜龛的党羽,高祖不久又派周文育前来援救长城,周文育抵达,杜泰于是逃跑。

    世祖又和周文育进军离开吴兴郡,沈恪的部队也赶到,驻扎在郡南面。

    杜龛被平定后,世祖袭击东扬州刺史张彪,由沈恪督管吴兴郡。

    太平元年(556),沈恪任宣威将军、交州刺史。

    同年迁任永嘉太守。

    他不接受任命,于是又命令他督管吴兴郡。

    沈恪从吴兴入朝。

    高祖接受禅让,派中书舍人刘师知招来沈恪,命令他率兵进来,仍像保卫别宫一样保卫梁敬帝。

    沈恪于是撞开门来见高祖,叩头推辞说:“我沈恪是为侍奉萧家而来,今日不忍心看到这样的事情,甘愿受死罢了,决不遵从命令。”高祖赞许他的意愿,于是不再逼他,又用荡主王僧志替代了他。

    高祖称帝,任命他为吴兴太守。

    永定二年(558),调任督管会稽郡。

    适逢余孝顷图谋响应王琳,出兵临川攻打周迪,于是以沈恪为壮武将军,率军越岭来救周迪。

    余孝顷听说沈恪抵达,退走。

    三年,沈恪迁任使持节、通直散骑常侍、智武将军、吴州刺史,抄近道去鄱阳。

    不久有诏令追他回来,兼管会稽郡事务。

    同年,任散骑常侍、忠武将军、会稽太守。

    世祖继位,晋升为都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建安、晋安、新宁、信安九郡诸军事,将军、太守等职和从前一样。

    天嘉元年(560),增加食邑五百户。

    二年,征召为左卫将军。

    不久出任都督郢州、武州、巴州、定州诸军事,军师将军,郢州刺史。

    六年,征召为中护军。

    不久迁任护军将军。

    光大二年(568),迁任使持节,都督荆州、武州、..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

    尚未去镇守,改任护军将军。

    高宗即位,晋升为散骑常侍,都督广州、衡州、东衡州、交州、越州、成州、定州、新州、合州、罗州、爱州、德州、宜州、黄州、利州、安州、石州、双州等十八州诸军事,镇南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

    沈恪尚未抵达岭表,前任刺史欧阳纥举兵占据险要地形,沈恪不能前进,朝廷派司空章昭达率大军讨伐欧阳纥,欧阳纥被平定,才得以进入辖州。

    辖州内到处兵荒马乱,被摧残得一片荒芜,沈恪采取抚慰、安定、缉拿等措施,居民都深得恩惠,岭表一带都依靠他。

    太建四年(572),征召为领军将军。

    等到代替他的人回来时,因为路遥远未能及时赶到,被有司上奏免职。

    十一年(579),起用任散骑常侍、卫尉卿。

    同年授职为平北将军、假节,督管南兖州。

    十二年,改任散骑常侍、翊右将军,督管南徐州。

    又派电威将军裴子烈带去五百匹马,协助沈恪缘长江防守。

    翌年,入朝任卫尉卿,常侍、将军等职不变。

    不久晋升为侍中,迁任护军将军。

    后主即位,因为有病改任陈书散骑常侍、特进、金紫光禄大夫。

    同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追任翊左将军,诏令送给他东园秘器,全城举哀,丧事所需一切,都由官府拨给,谥号元。

    其子沈法兴嗣爵。

    徐世谱传徐世谱字兴宗,巴东鱼彳复人。

    世代居荆州,为主帅,统兵征伐蛮、蜒。

    到了徐世谱时,其人尤其勇猛且体力过人,擅长于水战。

    梁元帝任荆州刺史时,徐世谱带着乡里人侍奉他。

    侯景之乱时,徐世谱因参与征伐侯景,多次官至员外散骑常侍。

    不久率水军,随司徒陆法和征讨侯景,与侯景交战于赤亭湖。

    当时侯景军强盛,徐世谱便另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来加强军势。

    交战时,徐世谱又乘大战船位居前锋,于是大败侯景军,活捉侯景将领任约,侯景逃走。

    接着随王僧辩攻打郢州,他又乘大战船至苍门,贼将宋子仙以全城投降。

    因战功卓著授官使持节、信武将军、信州刺史,封为鱼彳复县侯,食邑五百户。

    又随王僧辩东下作战,常为前锋。

    又在湖熟打败侯景将领侯子鉴。

    侯景之乱平定后,因战功授任通直散骑常侍、衡州刺史,兼河东太守,食邑增加至一千户。

    西魏寇掠荆州,徐世谱镇守马头岸,占据龙洲,梁元帝授任他为侍中、使持节、都督江南诸军事,镇南将军,护军将军,赐鼓吹一部。

    江陵陷落后,徐世谱东下投靠侯王真。

    绍泰元年(555),召任侍中、左卫将军。

    高祖拒抗王琳,所需水战的装备,一概托徐世谱备办。

    徐世谱生性机智灵巧,熟谙旧法,所制造的器械,随机增减,其巧妙构思出人意料。

    永定二年(558),迁任护军将军。

    世祖继位后,加任特进,晋号安右将军。

    天嘉元年(560),增加食邑五百户。

    天嘉二年,徐世谱出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宣城郡诸军事、安西将军、宣城太守,俸禄正好二千石。

    入京任安前将军、右光禄大夫。

    不久失明,因病引退不上朝。

    四年去世,时年五十五岁。

    追赠原职,谥号桓侯。

    徐世谱堂弟徐世休,随徐世谱从梁朝开始征讨,亦有战功。

    其官至员外散骑常侍、安远将军,爵为枳县侯,食邑八百户。

    光大二年(568),随都督淳于量征讨华皎。

    战死,追赠通直散骑常侍,谥号壮。

    鲁悉达传鲁悉达字志通,扶风..人。

    其祖父鲁斐,为齐通直散骑常侍、安远将军、衡州刺史,爵为阳塘侯。

    父亲鲁益之,为梁云麾将军,新蔡、义阳二郡太守。

    鲁悉达幼以行孝出名,初任梁南平嗣王中兵参军。

    侯景之乱时,鲁悉达纠集乡里人,保守新蔡,耕种田地蓄积谷物。

    当时兵荒马乱而闹饥荒,京都和上川饿死者十有八九,残存者皆携老带幼投靠他。

    鲁悉达分给他们粮物,救活了很多人,又在新蔡建房舍让他们安居。

    招抚晋熙等五郡,尽有其地,派其弟鲁广达率兵随王僧辩征讨侯景。

    侯景之乱平定后,梁元帝授任他为持节、仁威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

    敬帝即位,王琳盘踞上游,留异、余孝顷、周迪等人各处齐起,高祖派鲁悉达安抚五郡,甚得民心,士卒皆乐意为他效劳。

    王琳授任鲁悉达为镇北将军,高祖也派赵知礼授他为征西将军、江州刺史,各送鼓吹一部。

    鲁悉达都接受,拖延观望,皆不就任。

    安西将军沈泰秘密地率军偷袭他,未能攻克。

    北齐派行台慕容绍宗率众三万攻打郁口诸镇,兵力强盛,鲁悉达与之交战,大败北齐军,慕容绍宗仅仅逃得性命。

    王琳企图东下,因鲁悉达控制中游,担心为己之祸患,多次遣使诱降,鲁悉达始终不从。

    王琳不能东下,便与北齐勾结,互相呼应,北齐派清河王高岳援助他。

    两军相持一年多,恰逢鲁悉达副将梅天养等人畏惧治罪,便引北齐军进城。

    鲁悉达率领部下数千人,渡江投奔高祖。

    高祖召见他,十分高兴地说:“来得怎么这么迟?”鲁悉达回答说:“臣镇守河流上游,乐意为您之屏障,陛下授官于臣,恩情深厚,沈泰偷袭臣,威力凶猛,而臣之所以归附陛下,实在是因为陛下豁达大度,与汉高祖是同流人物。”高祖赞叹道:“卿所言极是。”授任平南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封为彭泽县侯。

    世祖即位,晋号安左将军。

    鲁悉达虽任性仗义,但他不因富贵而对人骄横跋扈,他雅好词赋,招贤纳士以礼相待,并与之共赏。

    升任安南将军、吴州刺史。

    母亲去世后,他伤心过度,因而患病而死,时年三十八岁。

    追赠安左将军、江州刺史,谥号孝侯。

    其子鲁览嗣爵。

    其弟鲁广达,另有传。

    周敷传周敷字仲远,临川人。

    家为郡内豪族。

    周敷身材矮小,瘦小得简直连衣服都挂不住了,但他果敢有胆力,超过同辈人。

    他性情豪爽,轻钱财重义气,乡里任性少年都顺陈书从他。

    侯景之乱时,乡人周续以讨贼为名聚集徒众,梁内史始兴王萧毅把辖郡交给他,周续部众想暴掠萧毅,周敷便拥护萧毅,亲自率部下护行,送到豫章。

    当时观宁侯萧永、长乐侯萧基、丰城侯萧泰逃难,到处流浪,听说周敷诚实讲义气,都去投靠他。

    周敷同情他们处境危险,屈身服侍,敬重相待,救助十分丰厚,且护送他们西上。

    不久周续部下将帅争权,反叛,杀死了周续投降周迪。

    周迪门第寒微,怕失人心,倚着周敷同族的威望,交往甚密。

    周敷没有自以为是,侍奉周迪甚恭,周迪倚仗周敷,渐有了兵力。

    周迪据有临川的工塘,周敷镇守临川的旧郡。

    侯景之乱平定,梁元帝任周敷为使持节、通直散骑常侍、信武将军、宁州刺史,封为西丰县侯,食邑一千户。

    高祖即位,王琳盘据上游,余孝顷与王琳同党李孝钦等人围攻周迪,周敷派大队人马援助周迪。

    周迪活捉余孝顷等人,周敷功劳居多。

    熊昙朗杀死周文育后,占据豫章,率万余兵众偷袭周敷,抄小道至城下,周敷与之交战,大败之,追杀五十余里,熊昙朗单骑脱逃,周敷尽收其军需器械。

    熊昙朗逃至巴山郡,收集余部,周敷便与周迪、黄法..毛等人出兵围攻,熊昙朗被杀。

    王琳之乱平定,授官散骑常侍、平西将军、豫章太守。

    那时南江土豪都顾恋本土,私自设置令长,不受召,朝廷来不及征讨,只是笼络他们,只有周敷率先入朝。

    天嘉二年(561),周敷至朝廷,晋号安西将军,给鼓吹一部,赐女乐一部,诏令他回守豫章。

    周迪认为周敷一向不如他,而今高于自己位居显贵,很不服气,便起兵造反,派其弟周方兴率兵袭击周敷。

    周敷与之交战,大破之,又率部随吴明彻攻打周迪,破之,活捉其弟周方兴及诸将领。

    诏命周敷任安西将军、临川太守,其他官职不变。

    不久,又任为使持节,都督南豫,北江二州诸军事,镇南将军,南豫州刺史,增加食邑五百户,常侍、鼓吹不变。

    天嘉五年,周迪又纠集余部,回袭东兴。

    世祖派都督章昭达征讨周迪,周敷又从军。

    部众到了定川县,与周迪相对抗。

    周迪欺骗周敷说:“我从前与你同心协力,亲如兄弟,怎么会想法害你?如今我愿服罪回朝,与弟披露心襟,请你先挺身而出共立盟誓。”周敷答应了他,刚刚登坛,被周迪杀害,时年三十五岁。

    诏曰:“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豫州沿江诸军事、镇南将军、南豫州刺史、西丰县开国侯周敷,受重任远征,拖延时间违反军规,对奸邪之人讲真诚,以致自取败亡。

    只是他一向以勤恳忠诚著称,戎马生涯毫无怨言,我还是深感悲伤,哀怜于心。

    可保存其官爵和封赏,酌量资给财物以办丧事,还葬京邑。”谥号脱。

    其子周智安嗣爵。

    荀朗传荀朗字深明,颍川颍阴人。

    其祖父荀延祖,为梁颍川太守,父亲荀伯道,为卫尉卿。

    荀朗年少时气度不凡,有雄才大略,初任梁庐陵王行参军。

    侯景之乱时,荀朗招集众旅,据守在巢湖间,无所隶属。

    台城陷落,简文帝下密诏授荀朗为云麾将军、豫州刺史,诏命他与地方诸侯征讨侯景。

    侯景派仪同宋子仙、任约等人多次去征讨他,荀朗据山建寨自守,宋子仙没能攻下。

    当时京师饥荒,百姓都到江南讨饭,荀朗又招集私兵,问寒问暖以财物救济流民,聚集至数万人。

    侯景败于巴陵,荀朗从濡须出发拦截侯景,大败其后军。

    王僧辩东征,荀朗派他的将领范宝胜和弟弟荀晓带兵二千人援助他。

    侯景之乱平定后,荀朗又在踟蹰山击败北齐军将领郭元建。

    梁承圣二年(553),荀朗率私兵万余家渡江,到宣城郡内安居。

    梁元帝授任荀朗为持节、通直散骑常侍、安南将军、都督南兖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

    未赴任而荆州陷落。

    高祖辅佐朝政,北齐派萧轨、东方老等人前来寇掠,占据石头城。

    荀朗从宣城前来赴战,与侯安都等人一起大破北齐军。

    永定元年(557),赐爵兴宁县侯,食邑二千户,任荀朗兄荀昂为左卫将军、弟荀晷为太子右卫率。

    不久,派荀朗随世祖于南皖抵御王琳。

    高祖崩,宣太后与舍人蔡景历秘不发丧,荀朗的弟弟荀晓在京都稍有所闻,便密谋率家兵袭击台城。

    事情败露,蔡景历诛杀荀晓,又拘囚其兄弟。

    世祖即位,全都释放。

    又厚礼抚慰荀朗,命他与侯安都等人共抗王琳。

    王琳乱平,升任使持节,安北将军,散骑常侍,都督霍州晋州、合州、三州诸军事,合州刺史。

    天嘉六年(565),去世,时年四十八岁。

    追赠为南豫州刺史,谥号壮。

    其子荀法尚嗣爵。

    周炅传周炅字文昭,汝南安城人。

    其祖父周强,为齐太子舍人、梁州刺史。

    父亲周灵起,为梁通直散骑常侍,庐、桂二州刺史,爵为保城县侯。

    陈书周炅少时豪爽气侠,有将帅之才。

    梁大同年间为通直散骑常侍、朱衣直阁。

    太清元年(547),出任弋阳太守。

    侯景之乱时,元帝秉承帝旨改授周炅为西阳太守,封为西陵县伯。

    侯景派兄子侯思穆据守齐安,周炅率骁勇之士偷袭,大破之,活捉侯思穆并斩之。

    因战功授任持节、高州刺史。

    当时周炅据守武昌、西阳二郡,招募士卒,兵力强盛。

    侯景将领任约抢占樊山,周炅与宁州长史徐文盛阻击沈约,杀其部将叱罗子通、赵加娄等人。

    接着乘胜追击,多次取胜,任约兵众死伤殆尽。

    承圣元年(552),周炅升任使持节,都督江、定二州诸军事,戎昭将军,江州刺史,晋伯爵为侯爵,食邑五百户。

    高祖即位,王琳盘踞上流,周炅以辖州归顺他。

    到王琳派其将领曹庆等人攻打周迪时,又派周炅带兵夹击,被侯安都击败,活捉了周炅并押送京都。

    世祖放了周炅,并授任他为戎威将军、定州刺史,兼西阳、武昌二郡太守。

    天嘉二年(561),留异盘踞东阳谋反,世祖征召周炅回京都,欲令他征讨留异。

    周炅未到京都而留异乱平,周炅又回原地镇守。

    天康元年(566),周炅因参与平定华皎有功,授任员外散骑常侍。

    太建元年(569),升任持节、龙骧将军、通直散骑常侍。

    太建五年(573),晋升为使持节,西道都督安,蕲、江、衡、司、定六州诸军事,安州刺史,改封为龙源县侯,增加食邑到一千户。

    同年周炅随都督吴明彻北伐,所向披靡,一月之内,占领十二城。

    北齐派尚书左丞陆骞率众二万人从巴州、蕲州出征,与周炅相遇。

    周炅留下瘦弱兵士和军需辎重埋伏疑兵抵挡陆骞,自己率领精兵,抄小道拦截其后,大败陆骞军,缴获的器械马驴,不可胜数。

    又攻克巴州。

    于是江北诸城及谷阳士民,都诛杀首领以守城投降。

    晋号和戎将军、散骑常侍,食邑增加至一千五百户。

    又诏命追周炅回朝。

    当初,萧鮞与定州刺史田龙升以守城投降,诏命以周炅为振远将军、定州刺史,封为赤亭王。

    周炅入朝后,田龙升以江北六州七镇反叛,投靠北齐,北齐派历阳王高景安率兵接应他。

    于是命周炅任江北道大都督,统领众军,讨伐田龙升。

    田龙升派弋阳太守田龙琰率兵二万置阵亭川,高景安于水陵、阴山为其声援,田龙升另外扎营山谷。

    周炅便分兵出击,自己率骁勇之士先击田龙升,田龙升大败,田龙琰见势不好逃跑,周炅率兵追斩他,高景安逃走,尽收江北各地。

    因战功增加食邑到二千户,晋号平北将军、定州刺史,持节、都督职务不变,又赐女妓一部。

    太建八年(576),死于任上,时年六十四岁。

    追赠司州刺史,封为武昌郡公,谥号壮。

    其子周法僧嗣爵,官至宣城太守。

    衡阳献王陈昌传衡阳献王陈昌字敬业,为高祖第六子。

    梁太清末年,高祖南征李贲,命陈昌和宣后随沈恪回吴兴。

    高祖东讨侯景时,陈昌与宣后、世祖都被侯景囚禁。

    侯景之乱平定后,拜官长城国世子、吴兴太守,时年十六岁。

    陈昌容貌伟岸俊美,神态清秀,性情聪雅善辩,熟谙治政之道。

    高祖派陈郡谢哲、济阳蔡景历辅佐陈昌治理辖郡,又派吴郡杜之伟跟陈昌讲授经书,昌读书过目成诵,明析义理,能十分流畅加以剖析。

    不久与高祖一起去荆州,梁元帝授任昌为员外散骑常侍。

    荆州陷落,昌又与高宗一起被移至关右,西魏因高祖的缘故,甚是以礼相待。

    高祖即位,多次派使臣去接高宗和陈昌回,北周人答而不遣,等到高祖崩后,才放他们回朝。

    那时王琳堵在中游,昌不能回京都,暂居安陆。

    王琳之乱平定后,天嘉元年(560)二月,昌从安陆出发,经鲁山渡江,当时巴陵王萧禮等率百官上奏表说:臣知道分封诸子为王连城以卫国,是周代的美好规范,封邦建国,是汉代的宏规,所以周代得以世代相传长久不衰,是以邢、卫诸国为基础,汉代得以国运长久,实在是有赖河、楚诸国。

    伏惟陛下英明睿智,昭明大业,圣德钦明,道德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媲美。

    先前本朝创业之初,国运艰难,献王陈昌参与国家大谋,集结重义轻生之人匡定天下,对外用兵声震四方,对内定国神明威武,所以能使国家再度安宁,使百姓得以蒙受恩惠。

    自从武帝升天,王师远征未还,太子隔在外地,不能回来继位,国家危难,国事垂危,前途未卜。

    不久平乱返都,公卿谋立新天子,从此奠定了我朝基业,国家兴旺昌盛,民心归附,无愧于列祖列宗,国家未来之中兴,关键在今天,人心所向天意所钟。

    王琳叛乱,亡命已久,现在他勾结外敌,顺流直下,肆无忌惮,战船兵众,水陆并进,军民疲惫不堪,国库空虚,朝廷内外骚动不安,危机四伏。

    您操劳国事,根据品位授任官职,百官各尽其职,凶恶之徒自取灭亡,澄清四海,涤荡八极,雄图大略远近皆钦,仁德之声望传遍天下,德教所及,百姓相率从善,所以能够功业比伯禹还深厚,仁德比大尧还崇高,岂只是让国家得到安宁,让百姓有所依托。

    陈书第六皇弟昌,近年以妙龄入北齐为质,被他们扣留,远隔关山万重,毫无自由。

    陛下兄弟感情既很深厚,谦让之心又切。

    伏以大德之人无私心,常怀至公之心,怎么能恋恋于匹夫之常情,而忘了王业之根本大计。

    效法历时惯例,依照典章制度,仰遵周汉旧制,分封戚属建立方国。

    湘中地理位置优越,为水陆要冲,安置守卫疆土的将帅,非亲属不行,应该任命献王昌去平服衡山、九疑一带,同时提高他的爵号。

    臣等协同商议,以献王昌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湘州诸军事、骠骑将军、湘州刺史,封为衡阳郡王。

    食邑五千户,加给皂轮三望车,后部鼓吹一部,班剑二十人。

    启可奉行。

    诏曰:“可。”三月,到辖境,诏命主书舍人沿路迎接。

    十五日,渡江,于中游船坏,献王陈昌溺薨。

    四月初九,灵柩运到京师,皇上亲临哭丧。

    便下诏曰:“贵宠之章服是用来褒扬美德的,礼仪等级是用来尊亲的,乃是历代之常规,是先王之美范。

    新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湘州诸军事、骠骑将军、湘州刺史衡阳王陈昌,聪哲敏慧,少年出众有美德,在家中默默孝敬双亲,在外聪明睿智过人。

    梁末多灾多乱,社稷覆亡,西京江陵沦没,身陷关陇。

    等到我朝大业初创,诸侯叛乱,来往受阻,音讯不通,想到将来架通回乡之桥,将与白头翁为邻了。

    现在诸公同心协力,荡除各种灾难,轻车返国,无需借道。

    周朝重修旧好,献王陈昌车驾回朝,高兴的是孜孜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又可以快乐地与家人团聚了。

    说什么因果报应简直是空话,辜负了你培养仁德之努力,你是离我而去了,灾难困苦却还是环绕着我,突然之间就去世了,我实在倍感伤痛。

    就像汉明帝那样在津门亭空洒吊亡之泪,像古人那样悲祭于恒山曲也难以追回已逝的英魂,我静下心来默默地想,心里如刀割一样。

    应举行隆重的盛典,使无辜于其美善之道。

    可追赠为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宰、扬州刺史。

    给东园温明秘器,九旒銮辂,黄屋左纛,武贲班剑百人,睝车京车,前后部羽葆鼓吹。

    送葬之礼节,一律依照汉东平宪王、齐豫章文献王旧例。

    再派大司空持节迎护丧事,大鸿胪辅其仪仗,殡葬所需费用,随时置办。”谥号献。

    无子,世祖让第七皇子伯信继其嗣。

    南康愍王陈昙朗传南康愍王陈昙朗,为高祖母弟忠壮王陈休先之子。

    其父陈休先少时卓异不凡有大志,梁简文帝在东宫时,深被赏识。

    太清年间接纳降将侯景后,北方有乱,便令陈休先招募数千人,授为文德主帅,不久死。

    高祖得天下后,总称道休先,说:“此弟若活着,中原不愁不能平定。”梁敬帝即位,追赠为侍中、使持节、骠骑将军、南徐州刺史,封为武康县公,食邑一千户,高祖受禅称帝,追赠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司徒,封为南康郡王,食邑二千户,谥号忠壮。

    陈昙朗少年时丧父,尤为高祖钟爱,受宠超过高祖诸子。

    他胆量勇力双全,善于安抚人心。

    侯景之乱平定后,陈昙朗初任著作佐郎。

    高祖渡江北伐,围攻广陵,宿预人东方光据乡举义旗,高祖便派昙朗和杜僧明从淮水入泗水接应。

    北齐援军甚众,昙朗与僧明筑垒抗御,不久奉命班师回朝,带宿预义军三万家渡江至陈。

    高祖诛杀王僧辩,留昙朗镇守京口,主管府内事务。

    绍泰元年(555),任中书侍郎,代管南徐州。

    二年,徐嗣徽、任约率北齐军寇掠京都,不久讲和,北齐要求以高祖子侄为人质。

    当时四方州郡多未归附,京都财物空虚,粮草不继,满朝文武都愿同北齐和亲,高祖很为难,但又不想违众议,便对朝臣说:“我辅佐朝政不得力,导致蛮夷一齐骚乱华夏之朝,没有能力戡乱,又怎么能逃脱责任。

    现在诸位贤臣,都想休战,与北齐和好,让边境安宁,我若违众议,必定说我怜惜子侄,现我决定派昙朗去北齐为人质。

    不过北齐人不守信用,常伺隙而动,认为我朝虚弱,必当违背和约。

    如齐寇来犯,诸君应该背水一战。”高祖担心昙朗惧怕为人质,也许取东道出逃,他便亲自率步骑赴京口接昙朗,带他回京师,接着让他入北齐为人质。

    北齐果然背约,再派萧轨等人随徐嗣徽渡江,高祖与之交战,大破之,俘获萧轨、东方老等人。

    北齐人要求割地和给马牛牲畜赎回昙朗,高祖没答应。

    等到萧轨等人被杀后,齐人也杀陈昙朗于晋阳,时年二十八岁。

    那时已与北齐断交,不知道昙朗已被害。

    高祖即位,还让昙朗袭封为南康郡王,继奉忠壮王之祀,礼数俸禄一概同皇子。

    天嘉二年(561),与北齐人和好,才知道陈昙朗已被害死。

    世祖诏曰:“追远慎终,先朝诏诰中多有所见。

    南康王陈昙朗,英明睿哲孝敬双亲,堪称国家之屏藩,到北齐为质,以解除国家之危难。

    国运昌盛了,君却未能返国,我常常想念,日夜不忘。

    北齐国使臣初到时,噩耗才传到,追思痛悼,在我是加倍地伤情,应该厚加追赐,以光大历朝惯例。

    可追赠为侍中、安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谥号愍。”接着派兼郎中令随出访使江德藻、刘师知接昙朗灵柩,三年陈书春返回京都。

    陈拟传陈拟字公正,是高祖的远族。

    年少时丧父贫困,性格正直,记忆力强。

    高祖向南征讨交..,陈拟跟随前往。

    后又前去讨伐侯景,抵达豫章,任命陈拟为罗州刺史,与胡颖共同主管后方事宜,并负责接应军粮。

    高祖前去镇守朱方时,陈拟任步兵校尉、曲阿令。

    绍泰元年(555),任贞威将军、义兴太守。

    二年,入朝主持卫尉事务,任员外散骑常侍、明威将军、雍州刺史,名义上督管南徐州。

    高祖称帝,下诏说:“连城卫国的嫡长子,其作用在于巩固有周,如磐石般的皇族宗亲,其效用在于兴盛大汉,因此会盟则异姓为臣,开拓疆域则非刘姓不能为王,所以联合宗族,广树蕃国以为屏障,是前代为王者之盛典,列代朝廷之恒规。

    侄子持节、员外散骑常侍、明威将军、雍州刺史、督管南徐州陈拟,持节、通直散骑侍郎、贞威将军、北徐州刺史陈褒,侄子陈晃、陈炅,从孙假节、员外散骑常侍、明威将军陈讠少,假节、信威将军、北徐州刺史、吉阳县开国侯陈讠宣,假节、通直散骑侍郎、信武将军陈礻石,假节、散骑侍郎、雄信将军、青州刺史、广梁太守陈详,贞威将军、通直散骑侍郎陈慧纪,从孙陈敬雅、陈敬泰,都是关系密切的亲戚,为王室操劳,应分封河山,以利建国。

    陈拟适宜封为永修县开国侯,陈褒为钟陵县开国侯,陈晃为建城县开国侯,陈炅为上饶县开国侯,陈讠少为虔化县开国侯,陈讠宣仍为前封,陈礻石为豫宁县开国侯,陈详为遂兴县开国侯,陈慧纪为宜黄县开国侯,陈敬雅为宁都县开国侯,陈敬泰为平固县开国侯,封邑各五百户。”陈拟不久任轻车将军,兼南徐州刺史,常侍如故。

    同年,任通直散骑常侍、中领军。

    三年(559),又以本官督管南徐州。

    世祖继位,陈拟任丹阳尹,常侍如故。

    因事免职,又以布衣身份主持郡中事务,不久官复原职。

    天嘉元年(560)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追赠为领军将军,丧事所需,都由官府拨给。

    谥号定。

    二年,令配享高祖庙庭。

    其子陈党袭封。

    陈详传陈详字文几,年少时出家为僧。

    爱好写记事之文,谈论清雅。

    高祖讨伐侯景,征召陈详,吩咐他还俗,配给他兵马,跟随高祖前去平定京都。

    高祖东征杜龛,陈详另外攻克安吉、原乡、故鄣三县。

    杜龛被平定,按功授陈详为散骑侍郎、假节、雄信将军、青州刺史,割故鄣、广德置广梁郡,以陈详为太守。

    高祖称帝,改广梁郡为陈留郡,又以陈详为陈留太守。

    永定二年(558),受封为遂兴县侯,封邑五百户。

    同年任明威将军,通直散骑常侍。

    三年,随侯安都在宫亭湖打败王琳的部将常众爱。

    世祖继位,任宣城太守,将军如故。

    王琳占据栅口,陈详跟随吴明彻袭击湓城,去取王琳的家口,没有攻克,于是去到南湖,从鄱阳步行回来。

    王琳被平定,陈详和吴明彻都没有功劳。

    天嘉元年(560),按例增加封邑至一千五百户。

    又任通直散骑常侍,兼右卫将军。

    三年,出任假节、都督吴州诸军事、仁威将军、吴州刺史。

    周迪占据临川举兵反叛,陈详从吴州经别道在濡城周迪的别营袭击周迪,虏获了他的妻儿。

    周迪败走,陈详返回又镇守吴州。

    五年(564),周迪在临川复出,于是以陈详为都督,率领水军、步军讨伐周迪。

    大军抵达南城,与敌军相遇,战败,死于疆场,时年四十二岁。

    因为他所统率的兵马行军无纪律,没有赠谥,其子陈正理袭封。

    陈慧纪传陈慧纪字元方,是高祖的从孙。

    读过经史一类的书籍,自负有才而任性。

    高祖平侯景时,陈慧纪跟随。

    不久配给他兵马。

    侯景被平定,又跟随高祖征讨杜龛。

    任贞威将军、通直散骑常侍。

    高祖称帝,受封为宜黄县侯,封邑五百户,任黄门侍郎。

    世祖即位,陈慧纪出任安吉县令。

    迁任明威将军军副。

    司空章昭达征讨安蜀城,陈慧纪任水军都督,在荆州烧掉青泥的船舰。

    光大元年(567),按功劳授职为持节、通直散骑常侍、宣远将军、丰州刺史,增加封邑至一千户。

    太建十年(578),吴明彻北讨失败,以陈慧纪为持节、智武将军、缘江都督、兖州刺史,增加封邑至二千户,其他不变。

    北周的军队乘胜占据淮南,在长江边骚扰,陈慧纪集合士兵,从海道返回都城。

    不久任使持节、散骑常侍、宣毅将军、都督郢州、巴州诸军事、郢州刺史,增加封邑至二千五百户。

    至德二年(584),迁任使持节,散骑常侍,云麾将军,都督荆州,信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赐女伎一部,增加封邑至三千户。

    祯明元年(587),萧琮尚书左仆射安平王萧严、晋熙王萧王献等,率领其部众男女二万余口,谒见陈慧纪请求投降,陈慧纪用兵迎接。

    同年,因应接之功,晋升为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征西将军,增加封邑至六千户,其他不变。

    陈书等到隋军渡江,元帅清河公杨素从巴硖而下,陈慧纪派其部将吕忠肃、陆伦等抵抗,战败,杨素进据马头。

    当时,隋将韩擒虎和贺若弼等已渡过长江占据蒋山,陈慧纪听说,留下其长史陈文盛等人据守,自己亲率将士三万人,舰船一千多乘,沿江而下,打算奔赴台城。

    抵达汉口,被秦王的军队拦住,不能前进,于是和湘州刺史晋熙王陈叔文、巴州刺史毕宝等请求投降。

    入隋,按例授职为仪同三司。

    不久去世。

    其子陈正平,很会写文章,博学多才。

    赵知礼传赵知礼字齐旦,天水陇西人。

    其父赵孝穆,为梁候官县令。

    知礼广泛涉猎典籍,擅长隶书。

    高祖征讨元景仲时,有人向高祖推荐知礼,便招引任记室参军。

    知礼写文章才思敏捷,每次口授军书,他下笔成文,全都令人满意。

    于是知礼常侍奉高祖身边,很受器重,如果筹谋大事,他都参与,且时有诤言讲谏。

    高祖平定侯景,行军至白茅湾,上表给梁元帝的奏章以及与王僧辩论述军事的文章,全由他撰写。

    侯景之乱平定,授任为中书侍郎,封为始平县子,食邑三百户。

    高祖任司空时,让赵知礼担任从事中郎。

    高祖辅佐朝政后,迁任给事黄门侍郎,兼卫尉卿。

    高祖即位,迁任通直散骑常侍,辖管殿省。

    不久升任散骑常侍,管理太府卿,暂且知领军事。

    天嘉元年(560),晋子爵为伯爵,食邑增加至七百户。

    王琳之乱平定,授任为持节、督吴州诸军事、明威将军、吴州刺史。

    赵知礼生性沉静,足智多谋,每有军政大事,世祖便命送玺封的文书向他请教,服官任满后,任明威将军、太子右卫率。

    升任右卫将军,兼前军将军。

    天嘉六年(565),死时年四十七岁。

    诏命追赠为侍中,谥号忠。

    其子赵允恭嗣爵。

    蔡景历传蔡景历字茂世,济阳考城人。

    其祖父蔡点,为梁尚书左民侍郎。

    父亲蔡大同,轻车岳阳王记室参军,掌管京师行选。

    景历年少时英姿俊爽,特别孝敬父母。

    他家贫好学,善于写文章,长于写草隶。

    景历初任诸王府佐,出任海阳县令,治政贤能。

    侯景之乱时,梁简文帝被侯景幽禁,蔡景历与南康嗣王萧会理商量,想挟带简文帝出逃,事情被发觉后被捉,后因得到贼党王伟的保护,才得以免祸。

    以后寓居京口。

    侯景之乱平,高祖镇守朱方,素闻其名,便写信请他。

    景历给使者答信,一气呵成,不曾有涂改。

    曰:承蒙寄来书信,屈意垂爱引进,伏案反复阅读,深感欣慰。

    我以为世上广求名马,必求能一日行千里者,时人喜爱奇珍异宝,必求能光照车辆前后之宝物。

    既然奏起《云》、《咸》之舞乐,《巴渝》舞乐就废止了,既然有杞梓般可以造就的优秀人才,何必冀望我这种樗枥般的庸才。

    仰惟明将军使君侯节下,才能卓越秀异杰出,超凡脱俗英秀出众,命逢时世艰辛,志在匡正时乱,振拔衡岳,抚平五岭,涂荡氵赣源,澄清九派,有十万甲士,数千轻弩,盟誓勤王之师,集结勇夫之力,未经一个时辰的战役,就翦除了凶逆之人,兵不血刃就澄清妖氛邪雾。

    尽管汉代诛灭吕禄、吕产,朝廷上下实际上仰赖的只是绛侯周勃,晋朝讨伐祖约、苏峻,内外全靠的是刺史陶侃,依事论功,他们哪里算得上是君侯一流的人物?加以与齐国分庭抗礼,使者车乘得以顺利通行北方,出兵征伐徐方,歌舞之声遍布东道,能使边境偃旗息鼓,行旅之人可以露宿于外,在路巷中不拾他人的遗失之物,市场上没有不同的价格,真是功德无量,教化广远,旷古无双,想必不是我肤浅之人所能说的。

    所以天下之人,向往您的风范,仰慕您的大义,接踵而至诚心归附者,络绎不绝。

    其中有出身帝室的英贤之才,名门望族的在野之人,有齐国、楚国的优异人才,荆地、吴地的聪颖少年。

    武夫往往是富有威猛之气,雄心勃勃仿佛要笼盖天下,在陆上力拔山岳,在水中斩断蛟龙,六钧之弩,左右开弓,万人莫敌之剑,可当作短兵器交战,像文鸯那样善于攻垒,像黄盖那样火烧敌军战舰,百战百胜,胜似群聚的貔貅一样勇猛善战。

    文人往往是通晓古今博学多识,才能卓越气宇非凡,金雕玉琢文采涣然,洋洋洒洒绚丽无比,扬子云的文采不能与之匹敌,元瑜的文章也不比之更高妙,一封书信寄到就让聊城不攻自破,鲁仲连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使秦军退回。

    又有三河善辩之客,须臾之间就更定了哀乐,像陈平那样六出奇计,瞬息之间就判断出谋反之人。

    像子贱那样治理天下百姓,让老百姓都获得好收成,像子路那样判案,三言两语便道出其中内情。

    像毛遂那样直言自荐,能宣扬主人之威德,像蔺相如那样奉命出使,做到不辱使命。

    怀抱忠义,感恩戴德以至于以身相殉,至诚所至能使黄金自断,精气所凝使白虹贯日,海内雄杰,全为君所笼络。

    明将军礼贤下士,同甘共苦,加官晋爵让他们得到荣显,建筑馆舍让他们安居,陈书轻钱财重义气,卑躬屈节厚待士子,真是盛德无比啊!又曾听说,战国将相,全都推荐引进贤士与他们作宾客之游,汉晋仕宦,都是广泛接纳幕僚好友,人才济济,所以能成就公卿之贵显。

    只是考量其才能,因才施用,各施所长,各尽其宜,受委任就要有所成就,谁能不尽心尽力。

    至于托大之人,只不过是狂妄无知而已。

    寒窗苦读,终究还是比有专长之人稍逊一筹,长时间为刀笔吏,终竟未能特异出众。

    出身于寒门微族,不曾名声远扬,职位低下家产微薄,怎能想望远大前程?自从劫乱发生,国远艰难,我跟显贵子弟一样,陷溺于贼寇之手,身处危险之境,如履薄冰。

    现下王室中兴,多乱兴邦,我得以保存微芥之性命,实在是幸运之至,正该珍惜现在美好的日子,好比得到重生的喜悦一般。

    然而皇上未能返都,京师之地荒芜,宫墙四壁已是战后余灰,漫漫长夏颗粒无收,奔走于故人之间,暂且以借贷度日,身临如此乐土,乐而忘返。

    我钦服您的高尚德义,权且投靠门下,明将军对我另眼相待,诸位朋友言词中也有褒美之意,像我这种微贱之人蒙您不弃,赐信挽留,将要以鸡鹜之身置于鸳鸿成群的池沼之中,将要以瓦砾之才分沾琉璃之身价。

    从前张仪屈身游说秦国,忽然间就被重用了,虞卿蹑睞檐笠游说赵孝成王,也被留用了,我今日虽是寄居在外,与他们不能相提并论,我已是人到中年,哪里还堪重任。

    只是细小之纤萝,凭借高大乔松以出人头地,以我这样微小之蚊蚋,依托骖驾之尾而得以四处奔驰。

    我自不量力,愿效犬马之劳,且为您身边的小卒,权且滥竽充数,这已使我平添荣耀身价倍增,已是够幸运了。

    大海不满足自己的深度,高山不谦让自己的高度,斗胆说出我心里的话,请将军展读。

    高祖得信,大为叹赏。

    旋即又赐信酬答,当日以板授任征北府中记室参军,不久总领记室。

    衡阳献王陈昌当时治吴兴郡,昌年纪尚小,吴兴为高祖之故里,父老乡亲亲戚朋友,尊卑高下有序,高祖担心昌年纪轻,接人待物悖礼,便派景历辅佐昌。

    承圣年间,授官通直散骑侍郎,还掌府记室。

    高祖打算征讨王僧辩,只同侯安都等数人谋划,景历不知道。

    待部分准备完毕,高祖诏令景历草拟声讨檄文,景历一挥而就,文辞情真意切甚为感人,当事者都很满意。

    僧辩被杀,高祖辅佐朝政,任景历为从事中郎,掌记室职务不变。

    绍泰元年(555),升任给事黄门侍郎,兼掌相府记室。

    高祖受禅称帝,蔡景历升任秘书监,中书通事舍人,掌管诏诰。

    永定二年(558),蔡景历因妻弟刘淹骗取周宝安馈赠的马匹一事受牵连,被御史中丞沈炯弹劾,降为中书侍郎,中书通事舍人职务不变。

    永定三年(559),高祖崩,当时外敌压境,世祖镇守南皖,朝内无重臣,宣后召见景历、江大权和杜棱商定,密不发丧,速召世祖回京,景历亲自与宦官宫女一起,密制殓服。

    当时天气酷热,必须制梓棺,又担心斧凿之声被人听见,便以蜡制棺材。

    文书诏诰,依旧颁行。

    世祖即位,景历再任秘书监,舍人职务不变。

    因景历拥立世祖有功,封为新封县子,食邑四百户。

    多次迁任散骑常侍,世祖诛杀侯安都,蔡景历促成此事。

    天嘉三年(562),因杀侯安都有功升任太子左卫率,晋子爵为侯爵,增加食邑一百户,常侍、舍人职务不变。

    六年,景历妻兄刘洽倚仗他的权势,多次奸诈,并接受欧阳武威贿赂的一百匹绢,蔡景历因受牵连免官。

    废帝即位,起用蔡景历任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兼太舟卿。

    华皎谋反,以景历为武胜将军、吴明彻军司。

    华皎之乱平,吴明彻在军中擅自戮杀安成内史杨文通,又受降人马兵器数目不清,景历又因不能扶正,被收治罪,过了很久,他才获得宽恕,起用为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

    高宗即位,升任宣惠豫章王长史、兼会稽太守,代理东扬州府事务。

    服官任满后,升任戎昭将军、宣毅长沙王长史、寻阳太守,代理江州府事务,因病推辞,便没成行。

    入京任通直散骑常侍、中书通事舍人,掌管诏诰,接着恢复封爵食邑。

    升任太子左卫率,常侍、舍人职称不变。

    太建五年(573),都督吴明彻北伐,所向披靡,与北周将领梁士彦战于吕梁,大破之,斩杀俘获人数以万计,正想进攻彭城。

    那时高宗一心一意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认为进攻彭城可行,蔡景历劝谏高宗,说士气低落将帅骄慢,不宜过急图求远征之略。

    高宗不喜欢他瓦解众心,大怒,因他是朝廷旧臣,未深究罪责,诏令他出京任宣远将军、豫章内史。

    还未成行,蔡景历被急报的奏章弹劾,称他在朝廷期间,受贿贪污行为不检,高宗诏令主管部门审理,蔡景历只承认一部分。

    于是御史中丞宗元饶上奏说:“臣知道做官者所作所为,以侍奉上司忠心耿耿为准则,要求自己廉洁奉公,如果违背此道,治罪不赦。

    慎查宣远将军、豫章内史新丰县开国侯蔡景历,因得皇上恩宠,参与兴奉王业,王朝基业初创时,他多参与权谋。

    天嘉之时,他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圣上施恩起用他,他许诺改过自新,便封土赐邑,加官晋爵,没过多久又重犯。

    蔡景历不能陈书改过自勉,以回报大家,仍然独断专行贪污受贿,影响很大,犯一次已够严重,怎么能一犯再犯呢?应该按刑律处理,以昭明国法。

    臣等商议,按现存的事实免除蔡景历所有的官职,下诏鸿胪削除爵位和封土。

    谨承奉弹劾简相告。”诏曰:“照办。”于是蔡景历迁居会稽,吴明彻败北,皇上想起景历以前的劝谏之言,当日诏命返京,起用他为征南鄱阳王谘议参军。

    数日后,升任员外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恢复原封爵,兼任度支尚书。

    按旧礼授官在午后,景历拜官之日,恰逢皇上亲临玄武观,在位文武百官一律陪宴,皇上担心景历不能参加,特诏令上午拜官,可见景历多么受器重。

    同年,蔡景历病死于任上,时年六十岁。

    追赠为太常卿,谥号敬。

    十三年,迁葬,又追赠为中领军。

    祯明元年,配祀高祖庙庭。

    二年,皇上亲临其故宅,又追赠景历为侍中、中抚将军,谥号忠敬,赐给鼓吹一部,并在墓地立碑。

    景历写文章,不喜欢堆砌华丽的文辞,而擅长于叙述事物,他才思敏捷,为当时的人们称道,撰有文集三十卷。

    刘师知传刘师知,沛国相人。

    其家世代为寒族,祖父刘奚之,为齐晋安王谘议参军、淮南太守,刘奚之善于治政,齐武帝亲手写诏多次褒赏他。

    父亲刘景彦,为梁尚书左丞、司农卿。

    刘师知好学,有当世之才。

    他博览典籍,工于写文章,通晓仪礼,朝廷掌故,大多详悉,在梁朝刘师知任王府参军。

    绍泰初年,高祖辅佐朝政,任刘师知为中书舍人,掌管诏诰。

    那时战乱之后,礼仪大多散失,高祖任丞相以及加九锡连同受禅,所有的礼节制度都由刘师知制定。

    高祖受天命即位,刘师知仍任舍人。

    师知天性随便,与周围的人多不合,虽职位不曾升迁,然而委任甚重,他的诤言劝谏,皆大有裨益。

    高祖崩,六日后着成服,朝臣共商议大行皇帝守灵人所穿衣服的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建议,应穿吉服,刘师知建议说:“既然称成服,本是为丧礼准备,灵位服饰,一概为白色的。

    今虽然没有大行皇帝守灵官,据梁昭明太子薨,着成服的侍灵官,全都穿..斩,只是所穿铠甲一样,此即可效仿。

    愚认为六日成服,守灵人需穿….。”中书舍人蔡景历也说:“虽然不完全准确,按葬埋山陵之礼有吉凶羽仪,而成服只有凶无吉,文武侍官,不允许只身佩带鸣玉珥貂,考虑到礼仪,理应着丧服。”中书舍人江德藻、谢岐等人都赞同刘师知的建议。

    文阿又建议说:“查晋、宋《山陵仪》:‘灵车梓棺放置殿内,各侍中书省处理。

    ’又《成服仪》称:‘灵车梓棺需要设卫士官和陈放香几。

    ’又查《灵舆梓宫进止仪》称:‘守灵位着吉服,在吉卤簿中。

    ’又说:‘守梓棺着..服,在凶卤簿中。

    ’所以在殿内有着吉凶二服的侠御官。”当时因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便启报左丞徐陵决断。

    徐陵说:“梓棺礻付葬山陵,灵座礻付葬宗庙,有这种分别,便可以验证有吉凶之差别。

    按《山陵卤簿》吉部伍中,公卿以下导路者,以及虎贲、鼓吹、执盖、奉车,都着吉服,岂能容允侠御独着丧服呢?这是很清楚的。

    如果说公卿小吏都穿..苴,这与梓棺队例有何差别呢?如果说车服旌旗仪仗类人着吉服,主管官吏穿凶服,岂能容允着..衣而持华盖,着..衣而乘坐玉辂呢?赞同博士的建议。”刘师知又建议说:“左丞导引梓棺礻付葬山陵,灵位礻付葬宗庙,必有吉凶二部,成服不允许有吉凶之别,博士还持前断,最终还是说葬礼。

    若龙柩起驾,銮舆兼备,吉凶之仪,历来具备,只是以成服为准,愚觉得不够妥。

    丧礼之制,由天子颁布。

    接王文宪《丧服明记》说:‘官品第三,侍灵人二十。

    官品第四,下至士礼,侍灵人数,都为十人。

    一律着白布衤夸褶,戴白绢帽。

    内丧女侍人数与外丧同,而且都着齐..。

    有人问内外丧侍灵人数同,何以会在着..服上有差别?回答道,如若按君臣之礼,则地方官着斩服,京官着齐服。

    近年来多变故,礼制随之有所删省。

    诸侯以下,所属官吏很少,至于侍奉,多出于义附,君臣之礼不健全,制丧服丧帽的费用实在匮乏,所以着便服,只是变帽而已。

    妇人侍者,皆为卑隶,主与妾之界线很鲜明,服饰等级因而完备。

    ’本朝之礼,还是不一样,以此类推,服斩很明确了。

    侍灵与侠御大同小异,既然戴了白帽,理应不服彤服。

    并且梁昭明《仪注》,现还保存,二文相印证,几乎就成了标准。

    况且礼出自人情,能够增减。

    普通人有丧,如果设灵位、灵帐及灵屏,就与常礼不同,用芦席竹帘住草庐,就成凶礼。

    厅堂之内,亲人朋友都来,穿着齐斩麻缌,轮流哭丧,着戴玄冠不让吊丧,除非着白色丧服。

    怎么能见役吏属官,身着薄纱而来,左边姬妾右边美女,红紫相杂其间呢?况且皇帝崩驾,普天之下同哀,三军缟素,着服之制要统一。

    遂使千门万户早上开门,不是在红门上涂白色,百官临哭,不是变朱..为凶服,而金革玉带、鸣玉还在,扪心自问,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拿礼经考察,绝无前例。

    岂能拿成服之仪,来与山陵之礼相比?丧葬既然有始有终,陈书所以有吉凶之礼,所谓成服,本来是为丧礼而成,朝廷内外百官,一概更变吉容,如果侠御独独不改,怎能称成服呢?若说不用守灵之侠御就罢了,若有则必当着..服。”谢岐建议说:“灵位礻付葬宗庙,梓棺礻付葬山陵,实如左丞议,只是山陵卤簿,吉凶兼备,随灵车者仪服不变,随梓棺者都着苴..。

    延及士礼,都同此制,只是山陵之仪礼,与成服无关。

    今谓梓棺灵位,同在西室,论到成服,亦无卤簿之载,只是上至王公,直至小吏,普天之下,必备….。

    考察梁昭明太子薨,差不多算是先例,怎么能允许凡夫俗子,一概服丧服,而侍中武卫,尤其是皇上身边侍官,反倒佩带鸣玉纡青,与平常吉服无差别呢?左丞既以山陵之事加以推断,我想也许与成服有差别。

    像近日所说的侠御,文武无别,只是侍灵之人,主书、宣传、齐干、应来力,一概不变。”蔡景历又说:“侠御之官,数量五百,近来准备丧服住进灵庐,仍居本省,导引皇上之灵柩登殿,岂能着丧服佩带貂玉呢?如果另外再辅助其他官吏,用来充实显贵,则近日就有不着成服者。

    山陵之礼自古就有吉凶二议,成服有凶无吉,还是同意前议,赞同刘舍人。”德藻又说:“我认为奠祭送葬之时,有始有终,达官贵人有追赠,必需显现受皇帝恩宠的荣耀,有吉卤簿,恐怕由此义衍生而来,私家仿效,因而成俗,变吉服为凶服,按理不应再穿纨绮。

    刘舍人引王卫军《丧仪》以及考察梁昭明旧例,此乃明证已很清楚,博士、左丞已各自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既然没有结果,需要再行商讨,咨问八座、詹事、太常、中丞及中庶诸通袁枢、张种、周弘正、弘让、沈炯、孔奂。”当时八座以下,一同请示:“按照群臣的意见,再考虑旧仪,梁昭明太子《丧成服仪注》,明确的文字记载现还保存,足以为准。

    成服之日,侍官按理不允许还从吉礼。

    其葬礼有吉制,自是山陵之时,并不是成服之日。

    我认为刘舍人的意见,按实情来说最为公正。”徐陵又回答说:“我年老病重,不能多说,古人争议太多,多积怨恨,傅玄见责于晋代,王商受诬于汉朝,这里最好少说为佳,恭请地服从上边的旨命。

    若万一不死,还会陈述,希望与朝中众贤再加以商榷。”文阿坚持己见,众议不能决断,便备录二议上奏,同意刘师知的意见。

    不久迁任鸿胪卿,舍人职务不变。

    天嘉元年(560),因事免职。

    当初,世祖敕令刘师知撰《起居注》,他从永定二年(558)秋到天嘉元年(560)冬,共写了十卷,又起用为中书舍人,再掌诏诰。

    天康元年(566)世祖病,刘师知与尚书仆射到仲举等人入侍医药。

    世祖崩,预先受遗诏。

    高宗任尚书令时,刘师知辅佐朝政,光大元年(567),刘师知和到仲举等人派舍人殷不佞伪制诏命令高宗回东府,事情泄漏,于北狱赐死。

    谢岐传谢岐,会稽山阴人。

    其父谢达,为梁太学博士。

    谢岐少时机警,好学,梁世时就被称道。

    他任尚书金部郎、山阴县令。

    侯景之乱时,谢岐寄居东阳。

    侯景之乱平后,他投靠张彪。

    张彪所辖的吴郡和会稽,诸事一概委托谢岐办理。

    张彪每次征讨,总留下谢岐代理郡务,主持后事。

    张彪失败,高祖招引谢岐参与谋划机要,以他兼尚书右丞。

    当时战事时有发生,军需粮饷大多缺乏,谢岐所到之处办事干练果决,深被赏识。

    永定元年(557),任给事黄门侍郎、中书舍人,兼右丞职务不变。

    天嘉二年(561)去世,追赠通直散骑常侍。

    王冲传王冲,字长深,琅邪临沂人,祖父王僧衍是齐侍中。

    父亲王茂璋,是梁给事黄门侍郎。

    王冲的母亲,是梁武帝的妹妹新安穆公主,于齐世去世,梁武帝因王冲失去了母亲而特别疼爱他。

    十八岁那年,初任梁秘书郎。

    后为永嘉太守。

    入朝任太子舍人,因父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后,任太尉临川王府外兵参军、东宫领直。

    连任太子洗马、中舍人。

    出任招远将军、衡阳内史。

    迁任武威将军、安成嗣王长史、长沙内史,将军职不变。

    临川王于湘州去世,仍然以王冲督管湘州事务。

    入朝任太子庶子。

    迁任黄门侍郎。

    大同三年(537),因为王冲为梁武帝外甥而赐爵安东亭侯,封邑一千五百户。

    历任明威将军、南郡太守、太子中庶子、侍中。

    出朝督管吴郡,一年之后成为真职,征召为通直散骑常侍,兼左民尚书。

    出任明威将军、轻车当阳公府长史、江夏太守,兼管郢州事务。

    迁任平西邵陵王长史。

    又调任骠骑庐陵王长史、南郡太守。

    庐陵王谢世后,王冲兼管州府政务。

    梁元帝驻守荆州,任王冲为镇西长史,将军、太守职不变。

    王冲性格温和恭顺,办事严谨认真,熟悉法律政令,治政井然,辅佐王侯封国统治民众,少有失德的地方,虽然他没有显赫的声名,但长年被人们所怀念,由此而受到推崇,长期居官二千石。

    他通晓音乐、舞蹈,善于与人交往,在位尊的好友之中,声誉很高。

    陈书侯景之乱,梁元帝在荆州秉承帝旨,王冲请求解除南郡太守职,以让位给王僧辩,并为他送歌女十人,以帮助军队的赏赐。

    元帝任命王冲为持节,都督衡州、桂州、成州、合州四州诸军事,云麾将军,衡阳刺史。

    元帝的第四子萧元良为湘州刺史,仍以王冲兼管州中事务,兼任长沙内史。

    侯景被平定,任王冲为翊左将军、丹阳尹。

    武陵王举兵到峡口,王琳的偏将陆纳等占据湘州响应,王冲被陆纳囚禁。

    后来陆纳投降,又任命王冲为侍中、中权将军,量才嗣立佐史,丹阳尹如旧。

    江陵失陷,敬帝当太宰,秉承帝旨任王冲为左长史,绍泰年间,王冲连迁左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

    后又迁任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

    侍中、将军职如旧。

    不久又重兼丹阳尹、南徐州大中正,给扶。

    高祖接受禅让,王冲去丹阳尹职,以原职兼左光禄大夫。

    没有就职,改为兼任太子少傅。

    文帝即位,解除王冲太傅之职,加任特进、左光禄大夫。

    不久又以原职兼任丹阳尹,参与制订法律政令。

    废帝即位,送给他亲信十人。

    起初,高祖因为王冲是前代老臣,特别强调长幼之敬。

    文帝即位,更加尊重他,曾跟随文帝到司空徐度住所,坐在筵席尊位上,以几案让王冲。

    可见他被尊重之一斑。

    光大元年(567)去世,时年七十六岁,追赠他为侍中、司空,谥号元简。

    王冲有三十个儿子,都官至通官一级。

    第十二个儿子名王蠩,另外立有传。

    王通传王通字公达,琅邪临沂人。

    祖父王份,是梁左光禄大夫。

    父亲王琳,是司徒左长史。

    王琳在齐代娶梁武帝的妹妹义兴长史公主为妻,有九个儿子,都知名。

    王通,梁世初任国子生,被举荐为明经,任秘书郎、太子舍人。

    因为他是梁武帝的外甥而被封为武阳亭侯。

    连任王府主簿、限外记室参军、司徒主簿、太子中庶子、骠骑庐陵王府给事中郎、中权何敬容府长史、给事黄门侍郎,后因事被免职。

    侯景叛乱时,王通投奔江陵,元帝任他为散骑常侍,迁任守太常卿。

    侯景之乱后,禁城内的宫室,全遭火焚,任王通兼任起部尚书,回到京师,专门负责宫室营造。

    江陵沦陷,敬帝秉承帝旨,任王通为吏部尚书。

    绍泰元年(555),加任侍中,尚书职不变。

    不久,任尚书右仆射,吏部职不变。

    高祖接受禅让,王通迁任左仆射,侍中职不变。

    文帝继位,王通兼任太子少傅。

    天康元年(566),任翊右将军、右光禄大夫,量才嗣立佐史。

    废帝继位,晋号安右将军,又兼领南徐州大中正。

    太建元年(569),迁任左光禄大夫。

    太建六年(574),加任特进,侍中、将军、光禄、佐史等职都不变,尚未就职就去世了,时年七十二岁。

    诏赠原职,谥号成。

    安葬之日送给一部鼓吹。

    弟王质、王固各有传。

    王劢传王劢,字公济,是王通的弟弟。

    他风仪俊美,广泛地研读过诗书典籍,爱清静俭朴,未尝把个人利益和欲望放在心上,梁世为国子《周易》生,成绩名列榜首,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宣惠武陵王主簿、轻车河东王功曹史。

    河东王出镇京口,王劢也随他到了那里,范阳张缵当时掌管选举,王劢去张缵处话别,张缵称颂他的风采,就说:“王生有才学,怎能到外府去呢?”起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

    迁任中舍人、司徒左西属。

    出任南徐州别驾从事史。

    大同末年,梁武帝朝拜帝王陵,取道经过朱方,王劢按例在那里迎接等候,诏令王劢跟在武帝身边,凡所经过的名山大川,武帝没有不问及的,王劢随照事情应答,全有典故事实可考,又随武帝登北顾楼,赋诗,文辞和诗义高洁典雅,武帝非常赏识他。

    那时河东王任广州刺史,便任王劢为冠军河东王长史、南海太守。

    河东王抵达岭南,做了不少侵略掠夺之事,因害怕被治罪而称病,弃州返回朝廷,王劢主持广州事务。

    越地土地肥沃富饶,在他前后的官吏多恣意贪污,惟王劢以清正廉洁闻名,入朝任给事黄门侍郎。

    侯景叛乱,王劢向西投奔江陵,元帝秉承帝旨任他为太子中庶子,执掌相府管记,出任宁远将军、晋陵太守。

    当时正值兵荒刚过,晋陵民生凋弊,王劢为政清廉,官吏和百姓便安定下来。

    后征召为侍中,迁任五兵尚书。

    等到西魏进犯江陵,元帝命湘州刺史、宜丰侯萧循前来援救,以王劢代管湘州,江陵陷落,敬帝秉承帝旨任命他为中书令。

    绍泰元年(555),加任侍中。

    高祖为司空,以王劢兼任司空长史。

    高祖为丞相,以王劢兼任丞相长史,侍中、中书令不变。

    当时吴中遭祸乱,许多老百姓困乏之极,就以王劢督管吴兴郡。

    等到萧勃被平定后,又因王劢先前在岭表早有政绩,就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广州等二十州诸军事、平南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

    没有到任,改任衡州刺史,持陈书节、都督都不变。

    王琳占据上游一带,衡州、广州心思背离,王劢不能到那里去镇守,被留在大庾岭。

    天嘉元年(560),征召为侍中、都官尚书,尚未就职,又任中书令。

    迁任太子詹事,主管东宫事务,侍中等职都不变。

    晋升为金紫光禄大夫,兼度支尚书。

    废帝继位,晋升为散骑常侍。

    太建元年(569),迁任尚书右仆射。

    当时东境发生水灾,百姓遭受饥饿,任王劢为仁武将军、晋陵太守。

    他在晋陵郡很有恩德和威望,郡中人上表请求为王劢树碑,颂扬他的政绩,皇帝下诏同意此事。

    征召他为中书监,再任尚书右仆射,兼右军将军。

    太建四年(572)五月去世,时年六十七岁。

    追赠为侍中、中书监,谥号温。

    袁敬传袁敬字子恭,陈郡阳夏人。

    祖父袁岂页,是宋侍中、吏部尚书、雍州刺史。

    父亲袁昂,是梁侍中、司空,谥号穆公。

    袁敬笃厚孝道讲风格,幼年时就很爱读书,到老也不倦怠。

    初任秘书郎,连任太子舍人、洗马、中舍人。

    江陵沦陷后,流亡到岭表居住。

    高祖接受禅让时,袁敬正在广州,依附欧阳危页。

    欧阳危页去世,其子欧阳纥占据广州,意欲反叛,袁敬多次劝谏欧阳纥,给他讲叛逆和归顺的道理,言词恳切之至,欧阳纥还是没有听从。

    高宗即位,派章昭达率领人马讨伐欧阳纥,欧阳纥快要失败时,悔恨当初没有听袁敬的话。

    朝廷认为袁敬讲义气,那年召他为太子中庶子、通直散骑常侍。

    不久调任司徒左长史。

    后来迁任左民尚书,调任都官尚书,兼豫州大中正。

    连续升任太常卿、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加特进。

    至德三年(585)去世,时年七十九岁,追赠为左光禄大夫,谥号靖德。

    其子袁元友袭封。

    其弟袁泌另有传。

    其兄子名袁枢。

    袁枢传袁枢字践言,是梁吴郡太守袁君正之子。

    容貌俊美,仪表堂堂,性情沉着恬静,喜欢读书,手不释卷。

    世代家族显贵,钱财很多而袁枢居处却一向俭朴,和他人没有交往,端坐一室,不是公事不曾出游,对名利非常淡薄。

    初任梁秘书郎,历任太子舍人、轻车河东王主簿、安前邵陵王与中军宣城王二府功曹史。

    侯景之乱时,袁枢到吴郡探望父亲,父亲去世。

    当时天下纷乱,人人企求苟且幸免,袁枢服丧以至孝闻名。

    王僧辩平定侯景后,镇守京城,文武官员争相前往造访求职,袁枢却独自闭门静处,不求显赫之功名。

    绍泰元年(555),征召他为给事黄门侍郎。

    没有接受任命,又任命为员外散骑常侍,兼任侍中。

    二年,兼任吏部尚书,同年出任吴兴太守。

    永定二年(558),征召为左民尚书。

    没有到任,改任侍中,执掌重大的铨选职官之事。

    三年,升任都官尚书,执掌铨选职官之职不变。

    袁枢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旧时典章制度很熟悉。

    当初,高祖长女永世公主嫁给陈留太守钱蒇,生下儿子钱祒,公主和钱祒都在梁世去世。

    高祖受禅称帝,只有公主得到追封。

    到公主将要安葬时,尚书主客请求仔细商议,想晋升钱蒇为驸马都尉,并追赠钱祒官职。

    袁枢议论说:“往日王姬下嫁,必须嫁给诸侯,以同姓诸侯为主婚,这见闻于《公羊》之说,车和章服不相关联,这显见于诗人之篇。

    汉室初兴时,列侯娶公主为妻,从这以后,皇女下嫁庶族。

    驸马都尉置于汉武之时,要么给予功臣,要么施予戚属,因此魏曹植上书请驸马、奉车之衣统一标志。

    《齐职仪》说,凡是娶公主为妻者必定授为驸马都尉。

    魏、晋以来,以此为效法之准则。

    以王姬之重,庶姓之轻,若不晋升其等级,宁可夫妻双方各自取酒而献,因此给予驸马之位,乃是尊重皇女。

    如今公主早薨,夫妻关系已绝,既然已经没有礼数导致疑虑,又何必授驸马之职呢?曾有杜预娶晋宣帝第二女高陵宣公主一例,晋武帝称帝,而公主已去世,泰始年间追赠公主,杜预没有再授驸马称号;梁文帝之女新安穆公主早薨,天监初年其夫王氏没有追赐官爵之事。

    上述远近二则,足以说明此事该如何做了。

    公主所生之子女,既然尚未成年,不必授予官爵,如今应追赠为亭侯。”当时都认为袁枢所言为佳。

    天嘉元年(560),代理吏部尚书。

    三年,成为真职。

    不久兼右军将军,又兼丹阳尹,原来官职不变。

    五年(564),因为要安葬父亲,上表请求解职,诏赐绢布五十匹,钱十万,令他安葬完毕后留在府中治理郡中事务,服丧期满,回朝官复原职。

    同年任职期满,解除丹阳尹之职,晋升为散骑常侍,将军、尚书职都不变。

    那时,仆射到仲举虽然参与执掌铨选官职之事,铨选提拔,都出自袁枢,他所举荐之人,大多能领会皇上的诏谕。

    他谨慎周密,以清白自居,文武官员,很少有上门游说的。

    废帝即位,迁任尚书左仆射。

    光大元年(567)去世,时年五十一岁。

    追赠为侍中、左光禄大夫,谥号简懿。

    有文集十卷流传于世。

    其弟袁宪自己另有传。

    陈书沈众传沈众字仲师,吴兴武康人。

    祖父沈约,是梁特进。

    父亲沈旋,任梁给事黄门侍郎。

    沈众爱读书,文笔很好,初任梁镇卫南平王法曹参军、太子舍人。

    那个时候,梁武帝作《千字诗》,沈众为诗作注解。

    他和陈郡谢景同时被召进文德殿,梁武帝吩咐沈众作《竹赋》,写完之后,呈给武帝,武帝认为写得很好,亲手写诏答沈众说:“你的文章文采飞扬,可谓无愧于祖辈。”当阳公萧大心为郢州刺史,任沈众为限内记室参军。

    不久任镇南湘东王记室参军。

    升任太子中舍人,兼散骑常侍。

    访问魏,回来后,迁任骠骑庐陵王谘议参军,舍人职不变。

    侯景叛乱,沈众启奏梁武帝,称祖辈属下的老朋友和部下军队,都在吴兴。

    请求还乡召募他们来讨伐侯景,梁武帝答应了他。

    等到侯景包围了台城,沈众带领同族和见义归附于他的五千余人,入援京都,驻扎在小航,与东府贼兵对峙布阵,军容非常齐整,侯景很惧怕他。

    梁武帝在城内遥授沈众为太子右卫率。

    京城陷落,沈众向侯景投降。

    侯景被平定后,沈众西上荆州,元帝任命他为太子中庶子、荆州大中正。

    不久迁任司徒左长史。

    江陵陷落,他被西魏俘虏,后脱逃回来,敬帝秉承帝旨,任命沈众为御史中丞,绍泰元年(555)任他为侍中,不久迁任左民尚书。

    高祖称帝,他升任为中书令,中正职不变。

    高祖因为沈众在州中知名,非常敬重他,赏赐丰厚优裕,超过了当时和他同样的人。

    沈众本性吝啬,家中有许多产业,财物丝绸多以亿计,没有一点分给他人。

    他自己饮食起居非常节俭,每每在朝会之中,衣服破裂,有时亲自提着鞋帽。

    永定二年(558),兼起部尚书,督管营造太极殿。

    常穿布袍和麻草织的鞋,用麻绳当腰带,又把带来的干鱼蔬菜饭食独自享用,满朝士子都责备沈众的行为,沈众性急不能受委屈,由于这些而忿恨不已,于是多次恶意攻击公卿,诽谤诋毁朝廷。

    高祖大怒,因沈众平素有声望,不想公开杀死他,后来因沈众休假回到武康,于是在吴中赐死,时年五十六岁。

    袁泌传袁泌,字文洋,是左光禄大夫袁敬的弟弟。

    他清廉公正,有办事才能,身体魁梧高大,志向与品行儆戒谨慎。

    初任员外散骑侍郎,历任诸王府佐。

    侯景之乱,袁泌想做讨贼将领。

    那时,袁泌的哥哥袁君正为吴郡太守,梁简文帝以板授袁泌为东宫领直,命他到吴郡征集兵士。

    等到侯景包围台城,袁泌带领手下人马前去援救。

    京城陷落,袁泌退保东阳,侯景派兵追击他,于是他从会稽的东岭去到湓城,依附鄱阳嗣王萧范。

    萧范死后,袁泌就投降了侯景。

    侯景被平定后,王僧辩上表荐袁泌为富春太守,兼丹阳尹。

    贞阳侯僭位,以袁泌任侍中,奉命出使北齐。

    高祖接受禅让,王琳占据上游,袁泌从北齐跟随梁永嘉王萧庄抵达王琳处所。

    等到萧庄僭越称帝,以袁泌为侍中、丞相长史。

    天嘉二年(561),袁泌和王琳辅佐萧庄抵达栅口,王琳的军队战败,人马都四处逃散,惟独袁泌乘小船送萧庄到达北方边境,把萧庄托付给御史中丞刘仲威,让他们一起进入北齐,然后行礼告辞而归,赴皇宫请罪,文帝认为他很有义气。

    不久任宁远始兴王府法曹参军,改任谘议参军,又任通直散骑常侍,兼任侍中,领豫州大中正。

    受命访问北周,出使归来,任散骑常侍、御史中丞,中正之职不变。

    高宗入朝辅政,以袁泌为云旗将军、司徒左长史。

    光大元年(567)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袁泌临终前劝诫他的儿子袁蔓华说:“我对于朝廷一向没有什么功劳,我死之后,收敛一下手脚就下葬,不得随便接受赠谥。”其子叙述了袁泌的遗愿,上表请求,朝廷不同意,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号质。

    刘仲威传刘仲威是南阳睟阳人。

    祖父刘箈,齐代征他为国子博士,没有到职。

    父亲刘之迟,任荆州治中从事史。

    刘仲威年轻时就有志向,研读了许多经典史籍,梁承圣年间任中书侍郎。

    在萧庄伪署任御史中丞,跟随萧庄入北齐,死于邺中。

    刘仲威的堂弟刘广德,也好学,自负才能出众而任性。

    他的父亲名刘之亨,是梁安西湘东王长史、南郡太守。

    刘广德在承圣年间凭军功官至给事黄门侍郎、湘东太守。

    荆州陷落后,依附于王琳。

    王琳被平定,文帝任命刘广德为宁远始兴王府限外记室参军,仍然统领原先的士兵。

    不久任太尉侯王真的湘州府司马,历任乐山、豫章两郡太守、新安内史。

    光大年间,任假节、员外散骑常侍、云旗将军、河东太守。

    太建元年(569)死于河东郡,时年四十三岁,追任为左卫将军。

    陈书陆山才传陆山才字孔章,吴郡吴人。

    祖父陆翁宝,曾任梁尚书水部郎。

    父亲陆氵凡,曾任散骑常侍。

    陆山才年轻时风流倜傥,爱好崇尚文史,范阳的张缵及其弟张绾,都很钦佩敬重他。

    初任王国常侍,迁任外兵参军。

    不久因父亲生病,回家侍奉赡养老父。

    承圣元年(552),王僧辩任命陆山才为仪同府西曹掾。

    高祖翦除王僧辩后,陆山才跑到会稽依附张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