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景喜欢佛理,先前向往结交何点,何点不理他。

    到了现在便逼召何点,何点把裙子撕开作为裤子,到了他的军中,终日谈佛,而不谈及军事。

    他谈话的情况就是这样。

    崔慧景平定以后,东昏侯大怒,要把他杀掉。

    王莹很替他害怕,求萧畅出个主意。

    萧畅对茹法珍说:“何点如果不引诱敌人共同讲佛,情况就未必可以估量了,由此而言,便应该得到封赏。”东昏侯才罢休了。

    梁武帝与何点有旧交,登基以后,写了手诏叙说旧情,赐给他鹿皮巾等物品,并且要召见他。

    何点以方巾粗衣的穿戴被引入了华林园,武帝赠他诗酒,像从前一样以礼相待,并下诏书征他为侍中。

    他竟敢违逆武帝,说:“还想让我老头子来做大臣!”辞病不起。

    武帝又下诏书详加资助,全部送到他的住处,每天所需要的费用,由太官另外供给。

    天监二年(503)去世,诏令赠给一等棺材一具,丧事所需要的花费,由太监经管。

    何胤传何胤字子季,过继给了叔叔何旷,所以改字叫季叔。

    八岁时,居丧,哀伤超过成人。

    等长大后,轻薄不羁,很晚的时候才自强好学,以沛国刘王献为师,学习《易》和《礼记》、《毛诗》。

    又入了钟山定林寺去听内典,其学业都能通晓。

    而纵情旷放,当时的人们却不知道,只有刘王献和汝南周..深深地惊异和器重他。

    在齐国做官担任建安太守,为政有恩德信誉,人们不忍相欺。

    他常常在伏日和腊日放囚犯回家,都能按时返回。

    他曾历任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

    尚书王俭接受诏令撰写新礼仪,没有写完就死了。

    又派特进张绪把它续成,张绪又死去,便交给了司徒竟陵王萧子良。

    萧子良又让给了何胤,于是设置了学士二十人,帮助何胤进行撰录。

    后来,何胤以国子祭酒的身份与太子中庶子王莹一起为侍中。

    当时何胤单做祭酒,怀疑所穿的衣服。

    陆澄博通古事,也没找到依据,于是便穿着黑色衣服临场监考。

    此后又进行详细讨论,乃用红色衣服,祭酒穿红衣,就是由此开始的。

    后来郁林继承皇位,何胤属于皇后家族,所以很受亲近。

    做了中书令,兼做临海、巴陵王师。

    何胤虽然显贵,却常常想着止足。

    建武初年,他已经在郊外建了房子,经常与徒弟到里面游玩和居住。

    到了现在于是便想卖掉园宅东去。

    还没有出发,就听说谢紻免了吴兴郡的职务不再回来,何胤恐怕落在他后面,便上表辞职,没等回答就离去了。

    明帝大怒,指使御史中丞袁昂奏表拘捕何胤。

    不久又下了诏书释放了他。

    何胤因为会稽的山多有灵异,便前往旅游,住在若邪山云门寺。

    起初,何胤的两个哥哥何求、何点都隐遁起来,何求先死,到现在何胤又隐居,世人称何点为“大山”,何胤为“小山”,也叫“东山”。

    兄弟发迹虽然不同,最终都是隐居,世人称为何氏三高。

    永元年间(499~501),他被征召为太常、太子詹事,都没有到任。

    梁武帝的霸朝建立,引他为军谋祭酒,并且给他发了聘书,没有前来。

    等武帝登基,诏令他为特进、光禄大夫,派领军司马王杲之带着手诏去传达意旨,并同时征召谢紻。

    王杲之先到了何胤的住所,何胤恐怕谢紻不出,先是表示可以起身,便穿着单衣,戴着鹿皮巾,手拿经卷,下床跪拜接受。

    诏令他出山,他却坐在席上低头读书。

    何胤于是便对王杲之说:“我从前在齐朝想提出三两条建议:一是想校正郊丘,二是想另铸九鼎,三是想建立双阙。

    世上传说晋室想要立阙,王丞相指着牛头山说:‘这就是天阙,’这是他不明白立阙的意义。

    阙,是指象魏,把法令挂在上面,十天后收下。

    象的意思是法,魏的意思是位于路口而且高大的样子。

    鼎是神器,有国家首先就要有它。

    圆丘和南郊,旧典中并不相同。

    南郊是祭祀五帝灵威仰之类,圆丘是祭祀天皇大帝、北极大星的。

    以往的朝代合为郊丘,是前辈儒者的巨大失误。

    现在梁德宣告开始,不应该因循前朝的谬误。

    您应该向朝廷说明。”王杲之说:“在下鄙劣,岂敢轻率地议论国家典章,这应当敬候叔孙生前来呀!”王杲之从谢籫那里回来,问何胤的出山日期。

    何胤知道谢籫已经应召,回答王杲之说:“我年纪已经五十七岁,一月吃不完四斗米,怎能再有做官的心情?”王杲之失色不能回答。

    何胤反过来又对他说:“您何不派人传诏回朝奏表,留下来与我同游呢?”王杲之愕然地说:“古今没听说有这样的例子。”何胤说:“《檀弓》两卷,都是讲事物的开始。

    从您开始,何必要有先例?”何胤、谢籫,都是前代的高士,何胤的名誉尤其高迈。

    王杲之回去后,把何胤的意思上奏,皇帝诏令供给他白衣尚书的俸禄。

    何胤坚决推辞。

    又诏令山阴把官库中的钱每月供给他五万,何胤又不接受。

    于是便诏令何子朗、孔寿等人在东山跟他上学。

    太守衡阳王萧元简深深地加以礼敬,每个月中常常乘车登门拜访,谈论终日。

    何胤因为若邪山所处的地方狭小,容不下学徒,于是迁到了秦望山。

    山上有飞泉,便建起了学舍,以树林为外援,就山崖做围墙,另外建了一座小阁室,住在里面,亲自开关门户,僮仆都不能进来。

    山旁种田二顷,讲课之余就由学生跟着游览。

    何胤起初迁来将要筑室的时候,忽然看见两个人戴着黑冠,容貌伟岸,问何胤说:“您想住在这里吗?”便指着一处地方说:“此处特别吉利。”忽然又不见了。

    何胤依照他们的话作了选择。

    不久山上发了洪水,树木石头都被倒拔,只有何胤所住的房子独存。

    萧元简便让记室参军钟嵘作了一篇《瑞室颂》,刻在石头上作为表扬。

    后来萧元简要离开会稽郡,入山与何胤告别。

    何胤送他到都赐埭,离郡三里,于是说:“我自己弃绝了人事,交游的道路断绝,不是您贵人降临山林,哪会重见城镇。

    此地的游览,从今就要断绝了。”握着手流下了眼泪。

    何氏过江后,从晋朝的司空何光开始,都葬在吴地的西山。

    何胤的家世年龄都不长久,只有祖父何尚之活到七十二岁。

    何胤的年龄赶上了祖父时,便迁移回到了吴地,作了《别山诗》一首,言辞十分凄怆。

    到了吴地,他住在武丘山西寺讲述经论,学徒们又随他前来。

    东部的郡县官员路过的,无不全部前来。

    何胤常常禁止杀生,有个虞人追逐一只鹿,鹿径直跑到何胤跟前,趴下不动。

    又有一只奇异的鸟像是鹤,红色,聚集在讲堂里,驯顺如同家禽。

    起初,开善寺的藏法师与何胤在秦望山相遇,后来回到了京城,死在钟山。

    临死的那天,何胤在波若寺见了一个僧人,送给何胤一个香炉匣和一盒子书,说:“贫道从扬都出发,呈给何居士。”说罢便不见了。

    何胤打开盒子,乃是《大庄严论》,世间未有。

    查访这个香炉,原是藏公所曾用的。

    又在寺内立了明珠柱,柱便七天七夜放光。

    太守何远把这种情况启奏了昭明太子,太子钦佩他的德行,就派舍人何思澄送上了手令对他进行赞美。

    中大通三年(531)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在此以前,何胤曾经生病,妻子江氏梦见神告诉她说:“你丈夫的阳寿已尽,既然有了大德,应该获得延期,你要去代替他。”妻子醒了叙说了梦中的情景,很快就得病而死,何胤的病却好了。

    到现在何胤梦见了一个神女和八十来个人,都穿着交领的丧服,排列在面前,一起跪拜在床下,醒了以后,又一次看到,于是他便让人安排丧事。

    随后就病重不再好转。

    起初,何胤奢侈于美味,吃饭必定要大量菜肴,后来逐渐想去掉那些太过分的,仍然是吃白鱼、鳝脯、糖蟹,还认为是见不到生物。

    他对吃蚶蛎有怀疑,就让门人进行讨论。

    学生钟祎说:“鳝鱼取脯,骤然屈伸,螃蟹沾糖,躁动更甚。

    仁人心意,深怀忧伤。

    至于车鳌蚶蛎,眉目内陷,可悲浑沌得出奇,粗壳外裹,无需金人的谨慎。

    不衰不盛,连草木也不如,无香无臭,与瓦砾有何异!所以应该长久地供应厨房,永远地作为食品。”竟陵王萧子良见了钟祎的议论大怒。

    汝南的周..给何胤写信,劝告让他吃菜,说:“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死生,活着最重的,无过于性命。

    性命对于它们极其迫切,滋味对于我们可以松缓。

    如果说关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理论虚假,则十分幸运愉快,如果这种现象果然存在,而托生不止,一往一来,生死成为常事,那么令人伤心的惨状,自己也将会遇上。

    先生对于血气之类,虽然没有亲自动手,但是早晨野鸭,晚上鲤鱼,不能不从屠宰者那里取来。

    财宝经过了贼手,还为廉士所抛弃,生命遭受了刀割,难道慈者能忍心?驺虞虽然饥饿,但不是自己枯死的草不吃,听到了它的风格,岂不让人多有惭愧?先生早就懂得了这些道理,我只是说上几句提醒一下罢了。”所以何胤晚年便断绝了血味。

    何胤注《百论》、《十二门论》各一卷,注《周易》十卷,《毛诗总集》六卷,《毛诗隐义》十卷,《礼记隐义》二十卷,《礼答问》五十五卷。

    他的儿子何撰也不做官,有高尚的风范。

    张裕传张裕字茂度,吴郡吴县人,名字与宋武帝的忌讳相同,所以以字来称呼。

    曾祖张澄,是晋朝的光禄大夫。

    祖父张彭祖,是广州刺史。

    父亲张敞,是侍御史、度支尚书、吴国内史。

    张茂度做官担任宋武帝的太尉主簿、扬州中从事,逐步升为别驾。

    武帝西上讨伐刘毅,北出讨伐关中、洛阳,他都留守担任州中事务。

    后来出京担任都督、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绥靖百越,岭外得以安定。

    元嘉元年(424),他做侍中、都督、益州刺史。

    文帝讨伐荆州刺史谢晦,诏令益州派兵袭击江陵。

    谢晦平定,西军才到达白帝。

    张茂度与谢晦平时很要好,议论的人怀疑他是故意出兵迟缓。

    弟弟张邵当时担任湘州刺史,起兵响应皇帝大驾。

    皇上因为张邵忠诚,所以没有对他加罪。

    逐渐调任太常,因为脚病调出京城任义兴太守。

    皇上从容地告诉他说:“不要老把西蜀的事挂在心里。”他回答道:“臣如果不是遇上陛下英明,墓上的树该有一把粗了。”后来担任都官尚书,因为疾病做了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

    张茂度家内财产丰足,自动断绝人事来往,开始营建本县的华山为居住地。

    悠闲地游历山野湖泽,这样过了七年。

    元嘉十八年,任命为会稽太守。

    他一向很有做官的能力,职务内的事情都做得很好。

    死在官任上,谥号为恭子。

    他的儿子叫张演,位居太子中舍人。

    张演的四个弟弟是张镜、张永、张辩、张岱,都很有名,当时称为张氏五龙。

    张绪传张绪字思曼,是张岱哥哥的儿子。

    父亲张演,是宋朝的太子中舍人。

    张绪少年知名,清简寡欲,他的堂伯张敷和叔父张镜、堂叔张畅都认为他很高贵奇异。

    张镜把他比作乐广,张敷称“与我们是同一类人”。

    张畅向孝武帝推荐,任用他做尚书仓部郎。

    都令史让他详细介绍一下郡县储米的情况,张绪肃然直视,对这些很不在意。

    宋明帝每次见到张绪,就赞叹他的清淡。

    调转为太子中庶子、本州大中正,升为司徒左长史。

    吏部尚书袁粲告诉皇帝说:“臣看张绪有正始遗风,应该担任宫中职务。”又转为中庶子。

    后来做了侍中,调任吏部郎,参与掌管大选。

    元徽初年,东宫官员罢免,选曹打算让舍人王俭为格外记室。

    张绪认为王俭人才地位都很美,应该转为秘书丞。

    依从了他。

    张绪又调任侍中,曾经私下对客人说:“我一生不懂得惟诺应承。”有人把这话告诉给了袁粲、褚彦回,由此把他调出京城去做吴郡太守,而张绪起初并不知道。

    升明二年(478)从祠部尚书转为齐高帝太傅长史。

    建元元年(479)担任中书令。

    张绪善于谈玄,很被人敬重并觉得惊异。

    仆射王俭曾说:“张绪在过江南渡的人物中没有能比的,在北方的士人中可以寻求。

    不知道汉代的陈仲弓、黄叔度是否能超过他?”皇帝驾临庄严寺听僧达道人讲《维摩》经,因为坐得太远听不到张绪说话,皇上不便让张绪移动,便让僧达道人迁移地点,以便接近他。

    当时皇帝想任用张绪为右仆射,问王俭的意见。

    王俭说:“张绪少年时候就有美好的声望,确是很好的人选。

    南方士人向来很少担任这一职务。”褚彦回说:“王俭的少年时代可能记不起来了,江东任用的陆玩、顾和,都是南方人。”王俭说:“晋朝政治衰落,不可作为楷模。”先前张绪的几个儿子都是轻侠,中间的儿子张充少年时又不拘小节,王俭又一次进言,便放下了。

    后来成立了国学,让张绪担任太常卿,兼国子祭酒;让王延之代替张绪为中书令。

    何点赞叹说:“晋朝以子敬、季延担任此职,现在以王延之、张绪担当,可以说是清雅官职。

    以后接替的人,实在是不容易。”张绪长于《周易》,语言精辟,道理深奥,一时间被奉为宗法。

    他常常说:“何平叔不懂《易》中的七个问题。”武帝即位,转任吏部尚书,祭酒职务依旧。

    永明二年(484),兼任南郡王师,加官给事中。

    三年,转为太子詹事,王师、给事中职务依旧。

    张绪每次朝见,武帝目送着他,对王俭说:“张绪因为地位尊崇我,我因为道德珍视张绪。”调任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王师职依旧,配给亲信二十人。

    又兼任中正。

    长沙王萧晃嘱托选用吴郡人闻人邕为州议曹,张绪因为他资格不当,坚持不答应。

    萧晃写信给张绪坚持请求,张绪严肃地对萧晃的送信人说:“这是我身家所在的州乡,殿下怎能强逼?”才算罢了。

    张绪谈吐风流,听的人都忘记了饥饿和疲劳,见到的人态度肃然如同置身于宗庙。

    即使终日和他住在一起,也无法测度他。

    刘悛任职于益州,给武帝献了几棵蜀地的柳树,枝条很长,形状像是丝缕。

    当时旧宫芳林苑刚刚建成,武帝把它们种在太昌灵和殿前,常常玩赏嗟叹,说:“这些杨柳风流可爱,很像张绪当年的样子。”他就是如此地受到赏爱。

    王俭担任尚书令、丹阳尹,当时各位令史前来拜访,有一个令史善于俯仰,举止美观。

    王俭对他十分欣赏和惊异,问他说:“曾经和谁共过事?”回答说:“十多岁时在张令门下。”王俭一直目送着他。

    当时尹丞殷存至在座,说:“这是康成的弟子。”永明七年(489),竟陵王萧子良兼任国子祭酒,武帝给王晏下诏说:“我想让司徒辞去祭酒把它授给张绪,众人的议论以为怎样?”萧子良终于没有上任,以张绪兼任国子祭酒。

    张绪口不言利,有财物就分散掉。

    端坐清谈,有时一整天也不吃饭。

    仆人们见张绪饿了,就为他备饭,然而他自己却没有要求过。

    死了以后,没有房宅殡殓,他遗嘱“丧事不设柳謔做棺饰,只用芦葭。

    丧车拉着灵柩,灵柩上放上一杯水和香火,不设祭品”。

    堂弟张融很尊敬张绪,侍奉他像亲兄长一样。

    抱着酒在张绪的灵前酌饮痛哭说:“阿兄风流忽然终止。”追赠为散骑常侍、特进、光禄大夫,谥号简子。

    张率传张率字士简,性格宽厚文雅。

    十二岁能写文章,常常每天规定写诗一篇,有时几天不作,就加以追补,逐渐进而写作赋颂,到了十六岁,过去的作品已有两千余首。

    有个叫虞讷的见了以后加以诋毁,于是张率有一天把它们全部烧毁,重新作了一首诗拿给他看,托名是沈约所作。

    虞讷于是句句称赞,无字不佳。

    张率说:“这是我的作品。”虞讷惭愧地退走了。

    当时陆少玄家里有他父亲的书一万多卷,张率与陆少玄要好,于是互通书籍,全部读完了他家的书。

    齐朝建武三年(496),举为秀才,任命为太子舍人,和同郡的陆翺、陆厥幼年的时候互相亲昵友好。

    曾经同车到左卫将军沈约那里去,遇到任窻也在那里。

    沈对任说:“这两位少年是后进秀才,都是南国的金子,您可以认识一下。”由此与任窻成了朋友。

    梁朝天监年间(502~519),担任司徒谢紻的属官,在文德待诏省值勤,诏令让他抄录乙部书,又让他撰写古代妇女的故事。

    让擅长书法的琅笽人王琛、吴郡人范怀约等抄写给后宫。

    张率请假东归,谈论者认为他是傲世,张率很害怕,于是写了一篇《待诏赋》上奏,很受赞赏。

    皇上手诏答复说:“司马相如精细而不敏捷,枚皋迅捷而不精美,卿可以说是在金马门兼具了二人的优长。”又曾经参加皇上的宴会作诗,武帝单独赐张率一首诗说:“东南有才子,故能服官政,余虽惭古昔,得人今为盛。”张率奏诗往返六首。

    后来武帝在玉衡殿召见他,对他说:“卿在东南很有声望,朕很早就听说。

    您说宰相应该是谁,不从天上掉下来,不从地下冒出来,卿是名家奇才,如果又肯留心礼法律令,便是这种人选。

    秘书丞是天下最清雅的官,东南有名望的世族还没有人担任过,今天把它授给您,为卿立定名誉。”很快就任命他做了秘书丞,掌管集书诏策。

    天监四年的一天,在华光殿禊饮,这天河南国献了一匹赤龙驹,能伏拜,善跳舞,诏令张率和到溉、周兴嗣作赋,武帝以张率和周兴嗣的作品为优秀。

    这一年,张率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

    他父亲在世时的艺妓有几十人,其中善唱的一个非常漂亮,同乡的仪曹郎顾王光之前来求婚,歌女不同意,于是出家为尼。

    她曾因为斋醮在张率的家里相会,顾王光之便写匿名信说她与张率奸淫。

    南司把这事报告了皇帝,武帝爱惜他的才能,压下了这件事,但是仍然引起了当时的议论。

    服丧期满,很长时间没有任职。

    天监七年(508),任命为中权建安王记室参军,不久在寿光省值勤,负责修丙、丁部书抄。

    逐步调任晋安王宣惠咨议参军。

    张率在府中十年,恩情礼遇很宽厚。

    后来做扬州别驾。

    张率虽然历任多种职务,却不曾留心簿籍。

    到了做别驾时有事上奏,武帝看了奏章提出问题,他都不能对答,只是说:“情况都在奏章中。”武帝很不高兴。

    后来又做了黄门侍郎。

    出京担任新安太守,遭到了生母的丧事而去世。

    张率酷爱喝酒,不爱管事,对于家务尤其不在意。

    在新安他曾经派家僮载米三千石回家,等运到家便损耗了一大半。

    张率询问原因,回答说:“雀鼠损耗。”张率笑着说:“好雄壮的雀鼠!”终于也没再追问。

    他从幼年写文章,《七略》和《艺文志》所载的诗赋,今天遗失原文的,都进行了补作。

    他所著的《文衡》十五卷、文集四十卷流行在世间。

    张稷传张稷字公乔,幼年时就有孝顺的品德。

    他的生母刘氏不受宠爱,得了疾病。

    当时张稷十一岁,侍养母亲衣不解带,每当病重时,则一连几夜不睡。

    母亲去世以后,他哀伤过人,拄着拐杖才能起来。

    见了年辈相同的幼童,就哽咽流泪,州里的人们称他是淳孝。

    长兄张玮善于弹筝,张稷因为母亲刘氏曾经先会这一艺术,所以听见张玮弹奏《清调》,便觉得悲伤欲绝,于是便终身不再听它。

    他性格随便,开朗聪悟而有才略,起家为官先任著作佐郎,没有上任。

    父亲张永和嫡母丘氏相继去世,六年中建房住在墓旁。

    齐朝永明年间(483~493),担任豫章王萧嶷的主簿,和彭城的刘绘都受到礼待,不曾被呼叫名字,常常被称呼为刘四、张五。

    因为家贫,请求做剡县令,平时不问政务,常常进行小山漫游。

    正遇上山贼唐宇之作乱,张稷率领部下保全了县境。

    生母刘氏先是假葬在琅笽黄山,建武年间(494~498)改行葬礼,别人资助的物品堆积很多。

    当时虽然没有拒绝,事后又随着归还了他们。

    从幼年到成年,几十年中,常年设着刘氏的神座。

    外出相告,回来面见,如同侍奉活人。

    历任给事中黄门侍郎、新兴、永宁二郡太守。

    郡名犯了私人的忌讳,所以改永宁为长宁。

    永元末年,担任侍中,守卫宫城。

    梁武帝的军队开到,兼卫尉江淹出逃,张稷兼卫尉卿,为王莹的副官,都督城内诸军事。

    当时东昏侯荒淫暴虐,北徐州刺史王国珍来找张稷进行谋划,于是便派直阁张齐行刺于含德殿。

    张稷于是召右仆射王亮等人列坐在殿前西面的大钟下面,商议派国子博士范云、中书舍人裴长穆等人,出使前往石头城见武帝,以张稷为侍中、左卫将军,改任大司马左司马。

    梁朝建立,他做散骑常侍、中书令。

    皇上即位后,封为江安县子,位居领军将军。

    武帝曾在乐寿殿内设宴,张稷在酒醉后话多,怨忿流露在外。

    武帝当时也喝得很多,对他说:“你的哥哥杀死郡守,弟弟杀死君王,袖中提着皇帝的头颅,衣服染有天子的鲜血,像卿家兄弟,叫什么名号?”张稷说:“臣本是无有名号,至于陛下,则不能说臣无有功勋。

    东昏暴虐,您的义师也来讨伐,难道只有臣下而已?”武帝捋着胡须说:“张公实在可畏!”中丞陆杲弹劾张稷说:“领军张稷,门风无有忠贞,做官必求显达,杀君害主,成为常事。”武帝把奏表留在宫中,终不过问。

    后来逐步改任尚书左仆射。

    武帝将要到张稷住宅中去,因为正在盛暑,留在了仆射省。

    旧时迎待皇上的用物,都交给宫官作为饭资。

    武帝因为张稷清贫,手写诏令不予接受。

    宋朝时孝武帝曾经路过而到了张永家,到张稷已经三代,都有天子降临,论者很以为荣耀。

    张稷虽然官居朝廷高位,却常常因成为话柄而惭愧,于是便把他的儿子取名伊字怀尹,霍字希光,..字农人。

    同字不见,见字不同,以标明他的志向。

    他既怕且恨,便请求出京任职,朝廷准许了。

    调出担任青、冀二州刺史,很不得志,常常关上阁门读佛经。

    防备松弛,官吏们常受到侵扰。

    本州人徐道角等人夜里袭击州城,于是将他杀害。

    有关方面奏请削去了他的封爵和封地。

    张稷性情明捷刚烈,善于与人结交,历来做官都没有积蓄,薪水都送给了亲友,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

    做吴兴太守时,刚到任就去访问遗老,任用他们的子孙担任高级职务,政治以宽恕而被称道。

    起初离开郡里而接受做仆射的征召,路经吴地,乡里等候张稷的人布满水中和陆地。

    张稷装束简单地直接回到都城,人们都不认识他,他就是这样地朴素而率直。

    张稷的长女张楚媛嫁给了会稽孔氏,没生子女,返归本家。

    在遇到张稷被害的时候,女儿见刀砍来,以身体遮挡,先于父亲而死。

    张嵊传张嵊字四山。

    他的父亲张稷起初去做剡县令,走到嵊亭,生了他,于是就取名叫嵊,字四山。

    他少年的时候就很有孝行,三十岁时,还穿着彩衣受张稷的杖打,常常多到几百下,收了眼泪仍然是欢喜的样子。

    他方正文雅而有志向和操守,能够清谈。

    感于家庭的灾祸,终身都是吃蔬菜,穿布衣,手里不拿刀,不听音乐。

    他的弟弟张淮言谈气质不合常规,张嵊就流着眼泪对他进行教训诱导。

    他最初官任秘书郎,逐步升迁为镇南湘东王长史、寻阳太守。

    湘东王闲暇的时候谈玄,于是为他占卜,得到的是《节卦》,便对张嵊说:“你以后会东入为郡中长官,但恐怕不能终其天年。”张嵊说:“贵在得到适当的地位罢了。”当时伏挺在座,说:“君王令人可畏!”回来后担任太尉卿、吴兴太守。

    侯景围困建邺,他派弟弟张伊率领郡中的兵士前往增援。

    城被攻陷,御史中丞沈浚逃难东归故乡,张嵊前往见他,对他说:“贼臣侵逼,是人臣效命的时候,现在我打算收集兵器,在贵乡坚守,即使是万死,也决无悔恨。”沈浚坚决劝张嵊举义。

    当时邵陵王萧纶东奔到了钱塘,听到消息后,派遣前舍人陆丘公任命张嵊为征东将军。

    张嵊说:“天子遇到危难,今天有什么情绪再接受这光荣称号?”只把命令留下而已。

    贼军的行台刘神茂攻破义兴,派遣使者游说张嵊,张嵊杀死了他们的使者,仍然派军队进攻刘神茂。

    侯景派遣他的中军侯子鉴帮助刘神茂攻张嵊。

    张嵊的军队失败,他脱去军服坐在厅堂当中。

    贼兵到来用刀逼着他,他终不屈服,被抓住送给侯景。

    侯景将要把他释放,张嵊说:“赶快杀死是我的幸运。”于是杀死了他。

    子弟遇害的有十多人。

    侯景想保留他的一个儿子,张嵊说:“我全家已经写入了鬼的名单,不在你处求恩典。”于是全都死掉。

    贼平以后,元帝追赠他为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贞子。

    张畅传张畅字少微,是张邵的哥哥张..的儿子。

    张..少年时期就很有操行,曾做晋朝琅笽王国的郎中令。

    跟随琅笽王到过洛阳。

    回到京城,宋武帝封了药酒一瓮交给张..,让他秘密地加入荓毒,他接受了命令,在路上自饮而死。

    张畅少年时候与堂兄张敷、张演、张镜齐名,是后起之秀。

    最初出门做官是担任太守徐佩之的主簿,徐佩之被处死,张畅便驰马前往奔丧,穿上丧服尽哀,被谈论者所称赞。

    他的弟弟张牧曾经被疯狗咬伤,医生说应该吃蛤蟆,张牧感到很为难。

    张畅含笑先尝,张牧因此才吃了,伤口也就好了。

    逐步升迁为太子中庶子。

    孝武帝镇守彭城,张畅做安北长史、沛郡太守。

    元嘉二十七年(450),魏太武帝南征,太尉江夏王刘义恭统率各路军队前往镇守彭城。

    太武帝亲自率领大军,离彭城几十里。

    彭城兵力虽然很多,而军队粮食不足,刘义恭想放弃彭城南归,计议了一整天也没有拿定主意。

    当时历城兵少粮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的意见想以车营作为函箱阵,精兵作为外翼,保护二王和妃媛直奔历城,分出部分城中的兵配合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

    太尉长史何勖不同意,他想全部出动奔向郁洲,从海道还京。

    两种意见没有决定下来,再次召集众官员谋划。

    张畅说:“如果历城、郁洲有可以前往的道理,下官怎敢不高声赞扬?现在城内缺乏食物,百姓都有逃走的情绪,只应该关门上锁严密防守,想逃走的不要允许。

    如果一旦动脚,则必然各自逃散,想到达目的地,怎么可能?现在军中粮食虽少,每天还没有断绝,怎么能丢弃万全之计,而去走危险的道路!如果这个计策一定要采用,下官请求以脖子上的血污染您的马迹。”孝武帝听到了张畅的建议,对刘义恭说:“张长史的话不可违背。”刘义恭才停止了。

    魏太武帝到达以后,便登上了城南的亚父冢,在戏马台上建起了毡屋。

    在这以前队中主将蒯应被俘虏,当天下午后半晌,太武帝遣送蒯应到小市门致意,求甘蔗和酒。

    孝武帝派人送酒二壶、甘蔗一百棵;求骆驼。

    第二天,太武帝自己登上戏马台,又派遣使者到了小市门请求与孝武帝相见,派人送上骆驼并且赠送一些杂物,让在南门接受。

    张畅在城墙上与魏朝的尚书李孝伯说话。

    李孝伯问:“您姓什么?”回答说:“姓张。”李孝伯说:“张长史!”张畅说:“您怎么认识我?”李孝伯说:“您的声名远扬,足以使我知道。”于是谈了很长时间。

    城内有个叫具思的曾经在魏国呆过,刘义恭让他辨认,知道是李孝伯,于是便开门接受了馈赠的物品。

    太武帝又求酒和甘橘,张畅宣读了孝武帝的意旨,又搞到了螺杯和杂粽,都是南方所珍视的。

    太武帝又让李孝伯传话说:“魏君主有诏令要借一副博具。”张畅说:“博具我会给你们上报找来,‘有诏令’的话,只能用在你们国家,怎么能在这里使用?”李孝伯说:“邻国的君,怎么不可以对邻国的臣称为诏令?”张畅说:“您用的这个称呼,尚且不可以用于华夏,何况是在高贵的诸王,怎能单说邻国的君主呢?”李孝伯说:“魏主说太尉、镇军已经好久没见南方的来信,非常郁闷,如果想要寄信,一定会代为护送。”张畅说:“这边小路很多,不再以此烦劳魏主。”李孝伯说:“我也知道有水路,似乎被白贼所阻断。”张畅说:“是不是因为您穿着白衣服,所以称为白贼呢?”李孝伯大笑着说:“今天的白贼无异于过去的黄巾、赤眉。”张畅说:“黄巾、赤眉似乎并不在江南。”李孝伯说:“也没有离开青州、徐州一带。”张畅说:“现在青州、徐州实在是有贼,但却不是白贼罢了。”又求博具,不久就送给了他。

    太武帝又派人送来了毡和九种盐以及胡豉,说“这几种盐各有特点:白盐是魏主吃的;黑盐治疗腹胀气闷,细细地刮取六铢,用酒服下;胡盐治疗眼疼;柔盐不作食用,治疗马脊背上的创伤;赤盐、驳盐、马齿盐四种,都不能食用。

    胡豉也很好吃。”又求黄甘,并且说“魏主致意太尉、安北将军,为何不派人到我们这边来?彼此的感情虽然不能完全相通,但是总要见见我是小是大,知道我是老是少,观看我为人如何。

    如果诸位官佐不能派遣,也可以派个小僮前来。”张畅又宣读旨意并且回答说:“魏主的形貌才力,很久以来就由往来的使者描述过,李尚书亲自奉行使命,不怕彼此不能尽意。

    所以不再派遣信使。”又说:“魏主很遗憾先前所送的马很不称意,安北将军如果需要大马,一定再给送去;如果需要蜀地的马,也有很优良的。”张畅说:“安北将军不缺乏良马,送马原是对方的意思,不是这边的请求。”刘义恭又赠送炬烛十支,孝武帝也送锦一疋,又说:“知道还需要黄甘,的确不是吝惜它,但是一定无法满足你们一军的需求。

    原先送给魏主的,不应该现在就缺乏了,所以不再重送。”太武帝又求甘蔗、安石榴,张畅说:“石榴出自邺下,也不是应当那边所缺乏的。”李孝伯说:“您所在的南方十分富庶,为什么却穿草鞋?连您都穿这,那将士们又该怎样了呢?”张畅说:“富庶的话,实在很惭愧,但是以我的少才,受命统率大军,战阵之间,不容许身着便服。”太武帝又派人向二王借箜篌、琵琶、筝、笛等乐器和棋子。

    李孝伯的辞辩也是北国的美才,张畅随机应答,谈吐如流,音韵清雅,风仪华润。

    李孝伯和左右的人一起相视叹息。

    当时魏国声称要出襄阳,所以让张畅担任南谯王刘义宣司空长史、南郡太守。

    元嘉三十年(453),元凶劭杀死皇上举行叛逆,刘义宣发表讣告的时候,就立即起兵。

    张畅为元佐,位居众僚之首,哀容凄惋,感动众人。

    举行哀悼结束后,改换服装身穿黄裤褶,走出射堂选人。

    音容姿态,无不瞩目,见到的人都愿意为他尽命。

    事情平定后,征调为吏部尚书,封为夷道县侯。

    刘义宣后来有了异图,蔡超等人重视张畅的人望,劝刘义宣把他留下。

    于是便辞去了南蛮校尉职务,把它授给张畅,又加官为冠军将军,兼丞相长史。

    张畅派仆人荀僧宝进京,通过颜竣说明刘义宣准备寻衅起事的情况。

    荀僧宝带有私货,停在巴陵没有及时赶到。

    正赶上刘义宣起兵,道路断绝,荀僧宝于是便无法离开。

    刘义宣即将叛乱,派他所宠爱的人翟灵宝去告诉张畅,张畅说绝对没有这样的道理,表示以死来保卫皇上。

    翟灵宝知道张畅不肯回心,劝刘义宣把他杀死示众,靠丞相司马竺超人说情才得脱免。

    又晋升他的封号为抚军将军,另立军部,以收揽人望。

    张畅虽然签署了檄文,但是饮酒常醉,不认得文书。

    随刘义宣东下。

    在梁山战败,他从乱兵当中自己返回,被军人所抢劫,衣服都被剥光。

    遇到右将军王玄谟乘车出营,张畅已经得到了破衣服,于是便挤上了王玄谟的车。

    王玄谟心里很不高兴,诸将领请求把他杀掉,队主张兴世进行营救才使他得免一死。

    捉住他押送进京,交付给廷尉,不久被宽恕。

    起用为都官尚书,转任侍中,代替儿子张淹兼任太子右卫率。

    孝武帝宴请朝廷贤士,张畅也在座。

    何偃乘着酒醉说:“张畅果然是奇才,伙同刘义宣作贼,也能没罪,没有才怎么能到这种地位?”张畅严厉地说:“太初的时候,谁洗的黄..?”孝武帝说:“为什么要互相挖苦?”起初,元凶劭作乱的时候,何偃的父亲何尚之是元凶劭的司空,朝廷的义军到了新林,仆役都逃走了,何尚之父子和婢妾一起擦洗黄..,所以张畅讥讽他。

    孝建二年(455),他出京担任会稽太守。

    死后,谥号为宣。

    张畅喜爱弟弟的儿子张辑,临终遗命,与张辑合坟,谈论的人对此加以非议。

    张融传张融字思光,二十岁有名。

    道士同郡人陆修静把白鹭羽麈尾扇赠给他,说:“这既然是异物,就把它献给异人。”最初做官是担任宋朝新安王刘子鸾的行参军。

    新安王的母亲殷淑仪去世,后来四月八日建斋并且浴佛,僚佐布施钱财多的至一万,少的也不低于五千,只有张融的布施却是一百钱。

    皇帝不高兴地说:“张融太贫穷了,应当发给他优厚的俸禄。”于是调他出京担任封溪令。

    他的堂叔张永前往后渚去送他说:“好像听到朝廷旨意,你不久就会回来。”张融说:“不怕不能回来,正恐怕回来又会重新离去。”等到出发,路经险要的高山,獠贼抓住了张融将要把他杀死吃掉。

    张融神色不动,而作起了带有鼻浊音的吟咏,贼人感到奇异而不再加害他。

    他渡海到了交州,在海中遇到了风,他始终没有惧怕,咏叹道:“干鱼自然可以返回它的本乡,而肉脯还能怎么样呢?”又作了《海赋》,文辞诡异激烈,独自与众不同。

    后来把它拿给镇军将军顾觊之,顾觊之说:“您的这篇赋实在飘逸玄虚,遗憾的只是没有写到盐。”张融立即找来一支笔注上:“淘沙构成白色,熬波析出缟素,积雪堆在和煦的春天,飞霜落在盛暑的道路。”这四句是以后补上的。

    顾觊之与张融的哥哥很要好,顾觊之死去后,张融自背坟土。

    在南方与交趾太守卞展交好。

    卞展在岭南被人杀害,张融挺身前往赴丧。

    他被举为秀才,考试对策被录取。

    任命为尚书殿中丞,没有就任,改为仪曹郎。

    不久请假为叔父奔丧,途中责罚钱敬道,杖打五十,寄囚在延陵监狱中。

    大明五年(461)敕令,政事清简的二品官员对僮仆杖打,不得超过十。

    他被左丞孙缅所检举,被免官。

    恢复职位后,主管祠部、仓部二曹。

    当时领军刘面力战死,张融根据祠部的建议,提出皇上应当哭刘面力,被采纳。

    又俗人忌讳在正月里打开太仓,张融提议不应该拘泥于小节。

    不久兼掌正厨,见到宰杀牲畜,回车而去,自己上表请求解职。

    又调转为南阳王友。

    张融的父亲张畅担任丞相长史,刘义宣起事失败,张畅将被王玄谟所杀,当时王玄谟的儿子王瞻做南阳王长史,张融上表请求辞官,没有批准。

    张融家里贫困想得到俸禄,便给堂叔征北将军张永写信说:“我幼年入学,很早就受到家风的训教,虽然不够聪敏,但已形成习性。

    布衣服皮腰带,从小就很满足,一筐饭一瓢水,并不觉着不乐。

    只是家业清贫,人生用项很多,女儿已经长大,需要榛栗枣肉作礼品,男孩已经成人,得用束帛禽鸟为馈赠。

    从我勤勉做官,十年调动七次,不是为了取代耕田,怎会走到如此光景?从前求做三吴一名丞官,虽然属于错误,现在听说南康缺少太守,希望能够担当。

    我不懂得门径,门径也可能不知道我,正因为求丞没有得到,所以现在来求郡,求郡得不到,也还可以再求丞。”又给吏部尚书王僧虔写信说:“张融是天地间的一个逸人,晋升不懂得高贵,贬退不知道低贱,实在是因为家贫多年,孤寡伤心,八个侄子都是孤儿,两个弟弟鲁钝虚弱,怎能过于看重俗陋的利禄,增加张融精神的负担。

    阮籍喜爱东平的土风,张融也欣赏晋平的槛外。”当时的议论认为张融不是很好的管理人才,终于没有实现。

    后来他被聘用为齐太傅的属官,逐步提升为中书郎,这是他所不喜欢的。

    请求做中散大夫,没有准许。

    张氏自从张敷以来,都是以调理音辞、讲究仪范为特长。

    到了张融,风格诡奇,坐时常常膝部很高,行走则是拖着步子,翘着身子仰着头,创意很多。

    见到的人都很惊异,聚集在一起观看好像是集市,而张融丝毫没有惭愧的表情。

    大家照例同行,他常常迟疑不进。

    高帝平素喜爱张融,做太尉时,与张融交情很好。

    见到张融常常笑着说:“这人不可以没一个,也不可以有两个。”即位以后,传下手诏赐给张融衣服,说:“看到卿的衣服粗破,确是具有朴素的情怀。

    与你这样衣衫褴褛地交往,也会有损于朝廷威望。

    今天送你一件旧衣服,我想衣服虽然旧了,却胜过新的。

    是我所穿的,已经让人重新裁剪,适合卿的身材;并送鞋子一双。”高帝出宫到了太极殿的西室,张融进去问安,过了好久才登上台阶,就座以后,皇上说:“为什么这样慢呢?”回答说:“从地上升到天上,照理不应该很快。”当时魏朝君主率军进到淮河又退回去了,高帝问道:“他们为什么忽然来了,又忽然去了?”没有人回答,张融当时坐在下位,高声说道:“由于无道而来,见到有道而去。”公卿都认为反应敏捷。

    张融擅长草书,常常自己称赞自己的能力。

    高帝说:“卿的书法颇有骨力,只是遗憾没有二王的法度。”他回答说:“不光是遗憾臣没有二王的法度,同时也遗憾二王没有臣的法度。”张融告假还乡,到了王俭那里,出来告别,王俭站在那里举着袖子不往前走,张融便举手招呼王俭道:“颜..说:‘大王前来!’”王俭不得已只好走过去,到了他跟前。

    张融说:“使张融不变成倾慕权势,而让您成为爱慕贤士,难道不是很好吗?”他常常叹息说:“不遗憾我没见到古人,所遗憾的是古人又没见到我。”张融与吏部尚书何戢要好,前往拜访何戢,却错误地去找了尚书刘澄。

    下车进门,便说:“不是。”到了房门望见了刘澄,又说:“不是。”已经到了座席前看着刘澄说:“完全不是。”于是走了。

    他就是这样奇特。

    他又做了长沙王镇军、竟陵王征北咨议,并且兼任记室、司徒从事中郎。

    永明二年(484),在总明观举行讲经,诏令朝臣一起去听。

    张融进去后就坐在一个桌子旁边,私下里找来酒饮了起来。

    事情结束,他长叹说:“啊呀,仲尼算是什么样的人呢!”被御史中丞到扌为举奏免官,不久又复职。

    张融身形矮小,面貌丑陋,精神清明,王敬则见张融皮带很宽,快要到大腿,便对他说:“皮带束得太紧。”张融说:“我又不是步行小吏,束紧皮带干什么?”张融请假东出,武帝问张融住在什么地方,回答说:“臣在陆地上住没有屋子,在船上住又没有水。”后来皇上问他的堂兄张绪,张绪说:“张融最近东出,没有定址,权且牵了一条小船在岸上住。”皇上大笑。

    后来派张融接待和应对北朝的使者李道固,入席就位后,李道固回过头去说:“张融是宋朝的彭城长史张畅的儿子吗?”张融紧皱眉头,悲戚了好久,才说:“先父不幸,名字传播到六夷。”豫章王大会宾客臣僚,张融爱吃烧肉,刚刚布菜完毕,布菜的人就走了。

    张融想要盐蒜,嘴上终于不说,一直摇动食指,半天才停下来。

    他出入朝廷,人们都拭目惊异地看着他。

    永明八年(490),朝臣一同庆贺几件吉祥的公事,张融进去拜了拜便起来了,又被有关部门所检举,结果被宽恕。

    调任司徒兼右长史。

    竟陵人张欣时担任诸暨令,犯罪判死刑,张欣时的父亲张兴世讨伐宋朝的南谯王刘义宣,官军要杀张融的父亲张畅,张兴世用袍子盖住了张畅而坐在上面,因此得以免死。

    张兴世死后,张融穿着高鞋给他背土堆成坟墓。

    到了现在,张融上书竟陵王萧子良,请求代替张欣时去死。

    萧子良回答说:“这原是长史的一件美事,恐怕朝廷有固定的法律,不能像长史所想的那样做。”调任黄门郎、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

    张融有孝顺的品德,父亲死亡的月份他三旬都不听音乐,侍奉嫂子十分恭谨。

    他的父亲张畅临终时对几个儿子说:“从前丞相发难,我因为不肯随同将要被杀,因为司马竺超人的援救,得以活了下来,你们一定要报答他的儿子。”后来竺超人的孙子竺微在十一月遇到了母亲的丧事,在家居丧贫困,张融前往吊慰,完全脱下了自己的衣服作为资助,披上牛被回了家。

    他总是把竺微当成哥哥来对待。

    豫章王萧嶷、竟陵王萧子良去世,自己因为曾经身为辅佐官,哭得极为伤心。

    建武四年(497),病死,遗令树立白色的魂幡,不用旒作装饰,不设祭品,让人拿麈尾进屋复魂。

    他说:“我生平所喜欢的,自然当是凌云一笑。

    用三千钱买棺材,不要缝制新的被褥。

    左手拿着《孝经》、《老子》,右手拿着小品《法华经》。

    两个妾在丧事结束后,让她们各自回家。”又说:“我生平的风调,怎么至于让妇人失声痛哭,没有必要在闺阁中暂时停留。”张融在玄学方面没有师法,而精神的领悟超过常人,高谈起来没有人能够相比。

    永明年间遇到疾病,写成了《门律》,《自序》中说:“我的文章的体式,大多为世上的人所惊奇,你可以让心做耳朵的老师,不可以让耳朵做心的老师。

    文章难道有常规的体式吗,但却以有体式为常规,正是应该有它的体式。

    大丈夫应当删《诗》、《书》,制礼乐,怎么能落到寄人篱下呢?”临死的时候,又告诫他的儿子说:“我的手稿都存放着,通常认为父亲的书不要阅读,况且父亲的音容,都体现在音韵当中。

    我的看法不同,另外告诉你们一种宗旨。

    我的文体富于变化,变而屡屡显得奇特,哪里是我的天才出众,但也算是不破坏家族名声。

    你可以号哭着来看它。”张融的文集数十卷流行在世上,自己命名他的文集叫作《玉海》。

    司徒褚彦回询问其中的缘故,张融说:“玉是用来比喻仁德,海是推崇皇上的善行。”张氏家族的人物前有张敷、张演、张镜、张畅,后有张充、张融、张卷、张稷。

    徐文伯传张融与东海人徐文伯友情深厚。

    文伯字德秀,是濮阳太守徐熙的孙子。

    徐熙爱好黄、老,隐居在秦望山。

    有个道士路过找水喝,留下一个葫芦给他,说:“您的子孙应该以道术救世,将得到二千石的官位。”徐熙把葫芦打开,乃是《扁鹊镜经》一卷,便精心学习,于是名震海内。

    他生了个儿子叫秋夫,更加精通此术,官至射阳令。

    曾经夜里有鬼呻吟,声音十分凄怆,秋夫问他需要什么,鬼回答自己姓某,家在东阳,患腰疼病而死。

    虽然做了鬼,还是疼痛难忍,请他给自己治疗。

    秋夫说:“用什么方法治疗?”鬼请求自己变作草人,按照穴位进行针灸。

    秋夫照他说的去办,给他灸了四处,又扎了肩井三处,设了祭礼,把他埋了。

    第二天见有一个人前来谢恩,忽然就不见了。

    当时世上的人都很佩服他能通灵界。

    秋夫生了道度、叔向,都能精通这一行业。

    道度患有脚病,不能走路,宋文帝让他乘小轿入殿,为诸皇子治病,无不灵验。

    位至兰陵太守。

    宋文帝说:“天下有五绝,都出在钱塘。”所指的是杜道鞠弹棋,范悦诗,褚新远模书,褚胤围棋,徐道度治病。

    徐道度生了徐文伯,徐叔向生了徐伯嗣。

    文伯也精于此业,兼有学问,性格倜傥,不屈从于公卿高官,不以医疗为自己的职业。

    张融对徐文伯、徐嗣伯说:“从前王微、嵇叔夜都曾持有理论而不能操作,殷仲堪之徒不必谈论。

    得其微妙者是由于神明洞澈,然后才可以达到,所以不是我们这些人能做到的。

    而且褚澄侍中身份富贵,也能救治人们的疾病,你们现在这样就更不能发达了。”徐文伯回答说:“只有发达者知道此事可以推崇,不达者大多把它当成是个很大的累赘,既然鄙视它,怎会不以此为耻呢?”徐文伯的疗效和徐嗣伯相近。

    宋孝武路太后生了病,众医官都看不透。

    徐文伯诊断说:“这不过就是小肠结石。”于是给她煮了水剂消石汤,病便好了。

    任命他担任鄱阳王常侍,赠给千金,十天后恩意更加隆重。

    宋明帝的宫人患腰疼牵心,每当发作,便疼得几乎断气,众医官认为是肉症。

    徐文伯说:“这是发症。”用油来投,便吐出了一种像头发的东西。

    慢慢抽引,长三尺,头已经成蛇形,能摆动,挂在门上,水滴尽后只是一绺头发而已,病即除去。

    宋后废帝走出乐游苑大门,遇到一个怀孕的妇女,废帝也善于诊病,便给她诊断说:“这肚子里是个女孩。”问徐文伯,徐文伯说:“腹中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男在左边,青黑色,形体小于女孩。”废帝性急,便想让人给她剖开来看。

    徐文伯悲伤地说:“如果用了刀斧,恐怕会有变异,请让我给她扎上两针,立刻就会坠落。”便在脚上的太阴穴扎了泻针,在手上的阳明穴扎了补针,胎儿便应针而落。

    两个婴儿相继出来,果然和他说的一样。

    儿子徐雄也传承了他的家业,尤其善于诊察。

    位居奉朝请。

    能清谈,多为贵官所交好。

    侍奉母亲十分孝敬,母亲去世,哀伤得自己差点死去。

    不久兄长亡故,他扶着灵杖哭丧,抚着胸口一声恸哭,悲哀而死。

    范晔传范晔字蔚宗,母亲到厕所去产了他,额头被砖碰伤,所以就以砖为小字。

    出门过继给了堂伯范弘之,后来世袭封爵为武兴县五等侯。

    少年时候爱学习,善于作文章,能写隶书,通晓音律。

    担任秘书丞,遇到父亲的丧事离职。

    服丧期满,担任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兼任新蔡太守。

    后来做尚书吏部郎。

    元嘉九年(432),彭城太妃去世,将要埋葬,发送的那天晚上,同僚和旧友都聚集在东府,范晔和司徒左西属王深以及他的弟弟司徒祭酒王广夜里痛饮,打开北面的窗子听唱挽歌作为娱乐。

    彭城王刘义康大怒,把他降职为宣城太守。

    他很不得志,便删改众家的《后汉书》为自己的一家之作,在写到人物屈伸荣辱的地方,未尝不深深地寄托着自己的心情。

    调任长沙王刘义欣镇军长史。

    他的哥哥范詗做宜都太守,嫡母随着哥哥在任职的地方去世,送信告诉他说是得了病,范晔没有及时前往。

    等到出发,又携带着伎妾跟随自己,被御史中丞刘损上表检举。

    文帝爱他的才华,没有治罪。

    服丧期满,逐步升迁为左卫参军、太子詹事。

    范晔身高不到七尺,肥胖而黑,秃眉秃鬓角,善于弹琵琶,能作新曲。

    皇上很想听到,屡次委婉地流露这种意思,范晔假装不懂,终于不肯弹。

    皇上曾经在宴会上鼓励他演奏,对范晔说:“我想唱歌,卿可以弹奏。”范晔于是奉旨。

    皇帝歌唱完毕,范晔也停止了琴弦。

    起初,鲁国的孔熙先非常博学,有纵横家的才能和志向,文学、历史、星相、算术,无不擅长,担任员外散骑侍郎,不为当时的人们所了解,久久不能升调。

    起初,孔熙先的父亲孔默之做广州刺史,因为贪赃被廷尉囚禁,大将军彭城王刘义康为他担保,所以免罪。

    刘义康被贬斥,孔熙先秘密地下定决心加以报效,因为范晔心怀不满,打算对他进行拉拢,却没有机会谈话。

    范晔的外甥谢综很为范晔所赏识,孔熙先凭借岭南的遗财,家中十分富足,于是就全身心地侍奉谢综。

    开始与谢综的几个兄弟一起赌博,故意表现笨拙,把财物输给他们,情意渐渐加深。

    谢综于是便引孔熙先让他与范晔玩赌,孔熙先故意装作不是敌手,前后输给范晔财物很多。

    范晔既得了他的财宝,又爱好他的文艺,于是与他结成了知心朋友。

    孔熙先开始以精妙的话说动范晔,范晔不回答。

    范晔平时有很多的室内和庭院议论,朝内朝外都很闻名,所以门第虽然高华,但是国家却不与他们通婚,孔熙先以此刺激他说:“您如果说是朝廷相待宽厚,为什么不与你们通婚,是因为门户不合适吗?别人把您当作猪狗来对待,而您却为他们效命,不是太糊涂了吗?”范晔沉默不答话,他的意向却坚定了。

    当时范晔与沈演之都被皇上所重视厚待,常常是同时被接见,范晔如果先到,一定要等待沈演之,沈演之先到,则常常独自被引见。

    范晔又因此产生怨恨。

    范晔多次做过刘义康府中的辅佐官员,平素受到的待遇非常丰厚,在加封为宣城王之后,彼此的爱好不合。

    谢综担任刘义康的大将军记室参军,随他去镇守豫章。

    谢综回来,把刘义康的心意说给范晔,请求消除后来的矛盾,恢复以往的友好。

    范晔既然有了叛逆的谋划,很想试探一下朝廷的意向,于是对皇上说:“臣综观前代历史上两汉时期的状况,诸藩王正在以妖言诅咒、幸灾乐祸的时候,便以重大叛逆的大罪进行惩罚。

    何况刘义康的奸邪之心、挑衅之迹已经十分显明,远近共知,却至今没有受到任何触动,臣的心里暗自感到疑惑。

    而且大祸根一直存在,必将酿成祸患。”皇上不予采纳。

    孔熙先素来擅长天文,他说:“文帝必定会由于不正常的原因去世,应当是由于骨肉自相残杀。

    江州应当出现天子。”认为刘义康便是。

    谢综的父亲谢述也被刘义康所款待,谢综的弟弟谢约又是刘义康女儿的丈夫,所以文帝让谢综随从到南方去。

    他既然被孔熙先所奖励欣赏,也有加以酬报的心意。

    广州人周灵甫拥有家兵和部队,孔熙先把六十万钱给了他,让他在广州招兵,周灵甫一去不回。

    大将军府史仲承祖,是刘义康长期信赖的人,屡次带着使命到京城去,也暗中结交了许多心腹,抱有异志。

    他听说孔熙先有诚心,便秘密地前来结交。

    丹阳尹徐湛之平时被刘义康所喜爱,虽然是舅甥关系,而恩情超过子弟,仲承祖因此结识了徐湛之,把秘密计划告诉了他。

    仲承祖南下,把刘义康的想法告诉了萧思话和范晔,说:“本来想和萧家结婚,遗憾的是开始的心意结果没有实现。

    与范晔的感情本来不薄,中间失去了联系,完全是由旁人造成的。”有一个法略道人先前曾经由刘义康所供养,粗略地受到欣赏和款待。

    又有王国寺的法静尼姑常常出入刘义康家中,都很感激旧日的恩情,准备加以救助,他们都与孔熙先往来。

    又让法略停止了道人活动。

    法略本来姓孙,改名叫景玄,让他担任臧质的宁远参军。

    孔熙先善于治病兼能诊脉,法静尼姑的妹夫许耀在宫中担任领队,保卫殿省,他曾经得了病,通过法静尼姑找孔熙先请求治疗,得以减轻,于是有了交往。

    孔熙先认为许耀有胆略和才干,便把叛逆的计谋告诉了他,许耀答应做内应。

    豫章人胡藩的儿子胡遵世和法静很要好,也互相有着亲密的往来。

    法静尼姑去南方,孔熙先派遣婢女采藻随他前往,交给她书信,解说图谶。

    法静回来,刘义康赠给孔熙先铜匕、铜镊、袍缎、棋盒等物品。

    孔熙先怕事情泄露,用毒酒把采藻杀死。

    徐湛之又对范晔等人说:“臧质参与了异常活动,他和萧思话交情亲密,二人都受到大将军的厚待,必定没有异心,不怕兵力不足,只是不要失去时机。”于是详备地加以安排:徐湛之为抚军将军、扬州刺史,范晔为中军将军、南徐州刺史,孔熙先为左军将军。

    其余的人都有安置。

    凡是平时关系不好和不依附刘义康的,又有另外的登记,都列入死者名单。

    孔熙先让他的弟弟孔休先预先写好檄文,说是贼臣赵伯符发兵侵犯外出的皇上,灾祸流及太子宰相,于是拥戴刘义康。

    又认为既然是大事,应该等待刘义康的意旨,于是便写好了刘义康给徐湛之的信,向同党们宣告。

    元嘉二十二年(445)九月,征北将军衡阳王刘义季、右将军南平王刘铄出京赴任,皇上在武帐冈祭祀路神。

    范晔等人预定在这一天作乱,许耀侍卫皇上,按着刀柄盯着范晔,范晔不敢对视,不一会座席解散,发生了差错不能引发。

    十一月,徐湛之上表报告情况,于是完全交出了檄文、委任计划和同党人名手稿。

    诏令拘捕谢综等人,并且都已服罪,只有范晔拒不自首。

    皇上频频派人穷追细问,便说:“是孔熙先胡乱拉扯臣的名字。”孔熙先听说范晔不认帐,笑着对殿中将军沈邵之说:“其中的一切部署、符檄书信,都是范晔所写或改定,为什么还要这样抵赖?”皇上把范晔的墨迹拿出来看,范晔才服罪了。

    第二天把范晔送交给廷尉,关入狱中,然后才知道是由于徐湛之所告发。

    孔熙先昂首远望,吐露真情,辞气不屈,皇上很惊异他的才华,让人对他说:“以卿的才华而困顿于集书省,理应有异志,这是我对不起卿!”孔熙先在狱中上书道谢,并且陈说天文占候,告诫皇上有骨肉相残之祸,其言词十分深切。

    范晔后来与谢综等人正好关在隔壁,范晔遥问谢综说:“你怀疑是谁告发的?”谢综说:“不知道。”范晔便称徐湛之的小名说:“就是徐僮。”他在狱中写诗道:“祸福本无兆,性命归有极,必至定前期,谁能延一息。

    在生已可知,来缘..无识,好丑共一丘,何足异枉直。

    岂论东陵上,宁辨首山侧,虽无嵇生琴,庶同夏侯色。

    寄言生存子,此路行复即。”皇上有白团扇极好,送给范晔让他写出诗赋美句。

    范晔接了旨令拿来笔写道:“去白日之照照,袭长夜之悠悠。”皇上抚摸观览,神情凄凉。

    范晔本来以为入狱便死,而皇上穷追案情,于是便经过了两旬,范晔又有了生存的希望。

    狱吏于是调戏他说:“外面传说詹事可能要长期囚禁。”范晔听说后十分惊喜。

    谢综、孔熙先笑他说:“詹事曾经共同讨论事情,无不捋袖瞪眼,后来在西池的射堂上,跃马回望,自以为是一世的英雄,而现在扰攘纷纭,却是这样怕死。

    假设现在赐给他性命,臣子谋害君主,有什么脸面可以生存?”范晔对卫军中的狱将说:“可惜呀,埋没了这样一个人!”狱将说:“不忠的人,又有什么可惜?”范晔说:“大将的话说得对。”等将要去到刑场,范晔走在最前面,在监狱门口他回头望谢综说:“行刑的顺序会按照地位吗?”谢综说:“贼帅应当在先。”在路上又说又笑,丝毫不觉得惭愧和耻辱。

    到了刑场问谢综说:“时候快到了吗?”谢综说:“看样子不会太久了。”范晔吃罢东西,又苦劝谢综,谢综说:“现在特异病情危重,何必还要勉强吃饭?”范晔家里的人也都到了刑场,监刑的官吏问道:“还要相见吗?”范晔问谢综说:“家里的人已经来了,幸好得以相见,还不暂且告别一下?”谢综说:“告别与不告别,又有什么意义,来了一定是痛哭流涕,正足以让人心乱。”范晔说:“痛哭流涕有什么关系,刚才看到路边的亲戚旧友对我观望,我心里所以希望相见。”于是叫到了跟前。

    范晔的妻子先抚摸着他的儿子,回头骂范晔说:“您不为百岁老母,不感谢天子的恩情,自身死去固然不足可惜,为什么要害死无辜的子孙?”范晔干笑,只是说罪过极大而已。

    范晔的生母对着他哭道:“皇上对你无限关怀,你竟然不能感恩,又不挂念我年老,今日还有什么办法?”于是用手去打范晔的脖颈和脸颊。

    范晔的妻子说:“罪人,婆母不要想他念他。”妹妹和妓妾前来告别,范晔于是悲泣流泪。

    谢综说:“舅舅远不如夏侯的神色。”范晔收住眼泪不再哭泣。

    谢综的母亲因为儿子自陷于逆乱,独不出来相见。

    范晔对谢综说:“老人家现在不来,胜过其他人许多。”范晔逐渐变醉,他的儿子范蔼也醉了,抓起地上的土和果皮投掷范晔,呼为别驾几十声,范晔问他说:“你生我的气了吗?”范蔼说:“今天为什么还要再生气?只是父子同死,不能不悲伤罢了。”范晔常把死说成灭,想建立无鬼论,到现在给徐湛之写信说“让我们到地下再去争论”。

    他就是这样的荒谬悖乱。

    他又告诉别人:“请转告何仆射,天下绝没有佛和鬼,如果有灵的话,自然当会相报答。”朝廷抄了范晔的家,乐器服装玩物都很珍贵华美,妓妾也都装饰艳丽。

    而他母亲住址简陋,只有两间厨房盛着柴禾。

    弟子冬天没有被子,叔父只穿着单布衣服。

    范晔和他的同党都被处死,范晔当时年龄四十八岁。

    谢综的弟弟谢纬流放广州。

    范蔼的儿子范鲁连,是吴兴昭公主的外孙,请求保全他的生命,也判为流放远方。

    孝武帝即位,才返回来。

    范晔性情精细,有思考能力,接触的东西大多能够通达。

    衣裳器物,无不超过或不够规格,世上的人都仿效他。

    他撰写了一部《和香方》,在序言中说:“麝香本来多有忌讳,过量必定有害。

    沈实容易调和,用足一斤也无损伤。

    零藿虚燥,詹唐黏湿。

    甘松、苏合、安息、郁金、奈多、和罗之类,都在外国极受珍视,在中国没有出产。

    又枣膏昏钝,甲煎浅俗,不仅无助于减轻烈性疾病,还会更增加这种病情。”他所说的都用来比喻朝中的官员:麝香本来多有忌讳,比喻庾仲文;零藿虚燥,比喻何尚之;詹唐黏湿,比喻沈演之;枣膏昏钝,比喻羊玄保;甲煎浅俗,比喻徐湛之;甘松苏合,比喻慧林道人;沈实易和,则用以自比。

    范晔在狱中给众子侄写信以自叙生平,其中大略说:“我少年的时候懒于求学问,年龄三十岁左右,才有了追求。

    自从那时以来,转为心中融化,到了通达的地方,都是自己从胸中获得。

    人们常说情志所托,所以应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以意为主,则他的主旨必定显现;以文传意,则他的词句不会流荡。

    然后再提升它的芬芳气息,调配它的金石声音。

    观察古今的文人大多数对这一点并不完全了然,少年当中谢庄最有这种才分,则因为手笔比较平易,在文字上不拘音韵的缘故。

    我的思路没有固定的方向,只是多有官家语言,缺少事情以外的幽远情致,以此为遗憾,也是由于没有存心追求文名的缘故。

    “我本来没有阅读史书,正是因为总觉得它不可理解。

    自从撰写《后汉书》以后,转而得到了脉络。

    详细观察古今著述以及评论,几乎很少有合意的。

    班氏最有高名,既然没有感情丰满的例子,就只有志向可以推尊。

    广博丰富不可以赶上它,但是整理未必有愧。

    我在传论中都融汇有精深的旨意,到了《循吏》以下和《六夷》各篇的序、论,笔势纵放,实在是天下的奇作。

    其中写得深切的,往往不亚于《过秦篇》。

    曾经一齐比方为班氏的作品,不只是无愧于它们。

    我很想把各代的史志都做一遍,《前汉书》中所具有的都让它具备,虽然事情不必记得太多,却能使人看到文章就能全部了解。

    又打算就着事实在每卷内发表议论,用以揭示每一朝代的得失,这个想法也没有能够实现。

    论赞自然是我的文章中杰出思考的所在之处,几乎没有一个字是虚设的,奇异变化无穷,融合了不同的文体,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如何称呼它。

    这部书问世以后,自然应该有知音者对它表示欣赏。

    纪传文章照例只是记录一下大概情况,而其中的细致意思还有很多。

    自古以来文章体式宏大而思虑精微的,还没有见过能像这样的。

    恐怕世上的人不能领会,大多是贵古贱今,所以便任情狂言了。

    “我对于音乐,聆听的功力不如自弹,只是我所精通的不是雅声,是令人遗憾的,然而到了一个隔绝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其中的乐趣,是无法说尽的。

    弦外之意,空响之音,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也曾经把它教给别人,士人平民中没有一毫与它相似的,这一技术将永远不传了。

    我的书法虽然小小有些意思,但笔势不快,其余的最终都没有什么成就,常常惭愧自己虚有名声。”范晔的自序都是实在的,所以把它保存下来。

    范蔼幼年就很整洁,衣服上一年到头也不曾有污点,死的时候年龄二十岁。

    范晔少年的时候,他的哥哥范晏常常说:“这个孩子贪利,终究会破坏门户。”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

    起初,何尚之掌管选拔官员,自称天下没有被遗漏的人才,等孔熙先被捕,文帝质问何尚之说:“让孔熙先三十岁还做散骑侍郎,怎么会不做贼?”孔熙先死后,又对何尚之说:“孔熙先有美好的才华,也可以称得上是世族大家,却在仕途中沉沦不显,这难道不是主管官员的失误吗?”何尚之说:“臣过去曾经勉强在选曹负责,确实没有能够很好地贬斥庸才、任用贤能,然而君子具有智能,就像凤凰具有文采,等待时机而舒展羽翼,哪用忧虑不高飞云霞之上。

    而像孔熙先这样的人一定要隐藏自己的文采,自弃于污泥,就终于不值得讨论了。”皇上说:“从前有优秀的才能而遇不上知己,哪能不给后人留下遗憾呢?”郑鲜之传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是魏朝的将作大匠郑浑的玄孙。

    祖父郑袭,是大司农,曾经做过江乘县令,所以就住在了境内。

    父亲郑遵,是尚书郎。

    郑鲜之闭门读书,杜绝与人交往。

    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

    在这以前,兖州刺史滕恬被丁零的翟辽所消灭,尸体没有返回内地。

    滕恬的儿子滕羡照样做官不误,舆论对他不满。

    桓玄在荆州,让群僚对此进行广泛议论,郑鲜之说:“名教极大,忠孝而已。

    至于变通抑扬,常常事情不同。

    追根溯源,都是寻求心意而舍弃行迹。

    若看行迹,人们的遭遇可能不同。

    所以圣人有时通过事情来辅助教化,有时通过事情而定出罪名,屈伸予夺,很难等同,统观各种情况,全都可以总而论之。

    天命可以逃脱吗?而伊尹废了君主;君王可以胁迫吗?而鬻拳受到称赞;忠诚可以愚昧吗?而箕子同样仁义。

    由此以下,情况不同而声望一致、赞誉异样而美名同等的例子,不可胜数。

    现在像滕羡这种情况,或者终身隐居,隔绝人间杂事;或者入朝从政,前人无可讥讽。

    赞成滕羡做官的就以无讥为证据,反对滕羡做官的则以隐居为美谈。

    两者折中,则情况的异同就可以看清了。

    圣人设立礼教,还曾说过有礼教而无时机,君子也无法通行。

    有礼教而无时机,正因为事情有所变通,是不可固守一种模式的。”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

    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

    他的外甥刘毅在当时权力很大,朝野人士无不归附,郑鲜之尽心于武帝,独独不肯屈从刘毅,刘毅非常愤恨。

    因为他和刘毅是舅甥关系,制度规定不能互相纠弹,便让侍御史丘垣奏表弹劾刘毅专擅赦免传诏罗道盛。

    诏令没作处理。

    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

    山阴令沈叔任由于父亲生病离职,郑鲜之因此建议说:“现在因为探望父母的疾病而加给罪名,违背义理,没有比这更大的。

    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从此自二品以上,做父母或做祖父母较晚的,坟墓崩毁以及生有疾病,族属就可以离职去照看,都不加禁罚。

    刘毅将去镇守江陵,武帝在江宁和他举行宴会,朝士都参加了。

    刘毅平素爱玩詂..,便在这里一块游戏。

    武帝和刘毅在收局时各得了其中的一半,钱币堆得很多,刘毅呼叫武帝合在一起。

    刘毅先掷得了雉,武帝很不高兴,过了好一阵才作答,四座的人们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

    结果掷得了卢,刘毅心里十分厌恶,对武帝说:“我知道您不会把大座席让给别人。”郑鲜之大喜,光着脚绕床大叫,一声接着一声,刘毅感到非常不满,对着他说:“这位郑君是干什么的?”不再有甥舅间的恭敬。

    武帝少年参加军队,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

    当时一块交谈,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

    郑鲜之则是猛力驳难,不曾放松。

    和武帝说话,务必让他理屈,然后才罢休。

    武帝有时惭愧变色,感念他的能讲真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破除谄媚的“格佞”。

    义熙十二年(416),武帝北伐,以他为右军长史。

    郑鲜之的曾祖晋朝江州长史郑哲的墓在开封,他请求去参拜,武帝派骑兵送他。

    等入了咸阳,武帝遍看了阿房宫、未央宫故地,凄怆动容,问郑鲜之秦、汉灭亡的原因。

    郑鲜之以贾谊的《过秦论》作了回答。

    武帝说:“到了子婴而亡,已经算是很晚了。

    然而看秦始皇的为人,智力足以分出是非,任用的却不是良臣,这是为什么?”回答说:“那些佞言仿佛忠义,奸言好似真实,中人以上,才算明智,秦始皇不及中人,所以不能识别贤士。”前行走到渭水旁边,武帝又慨叹说:“此地难道还会有吕望么?”郑鲜之说:“从前叶公好龙而真龙出现,燕昭买骨而骏马到来。

    明公您以诚恳态度待士,还用担忧海内无人?”武帝接连称赞了好久。

    宋国初建时期,他转为奉常。

    赫连勃勃攻陷了关中,武帝又想北伐,郑鲜之上表谏阻。

    登基以后,升任太常、都官尚书。

    当时傅亮、谢晦的地位和恩遇日益隆盛,范泰曾经在公众场合讥诮郑鲜之说:“您与傅、谢都跟随圣主在关中、洛阳立功,您位居臣僚之首,今天颓丧,距离别人遥远,多么无能啊!”郑鲜之一直看着他,并不回答。

    郑鲜之为人通达直率,在武帝座前,说话无所隐晦,人们都很怕他。

    但他敦厚实在,关心亲友。

    乘车出游,有时茫无目的,随便御手走向哪里。

    他尤其被武帝所亲昵。

    皇上曾在内殿宴饮,朝廷显贵都到了,惟独不召郑鲜之。

    坐定以后,武帝对群臣说:“郑鲜之一定会自己跑来。”不一会外面禀报尚书郑鲜之来到神兽门请求奏事,武帝大笑引入。

    他就是这样受到厚待。

    因为跟随征战的功劳,被封为龙阳县五等子。

    景平年间(423~424),徐羡之、傅亮当权,把他调出京城任豫章太守。

    当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私下对人说:“郑公道德纯朴,先朝十分礼遇,以前代作比,是钟元常、王景兴一类人物。

    现在徐、傅调他出京为郡官,或许当有缘故。”不久就发生了废立君王的事。

    元嘉三年(426),王弘入京为宰相,举荐郑鲜之为尚书右仆射。

    元嘉四年去世。

    文集流传在世间。

    裴松之传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祖父裴昧,是光禄大夫。

    父亲裴圭,是正员外郎。

    裴松之博览典籍,立身简素。

    二十岁时,被任命为殿中将军。

    这个官职是在皇帝身边值班警卫,晋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选任名家作为顾问,开始起用琅笽王茂之、会稽谢..,都是南北方的著名人物。

    义熙元年(405),他担任吴兴故彰令,在县里很有政绩。

    入京担任尚书祠部郎。

    裴松之因为世人立有私碑,有的碑文不合事实,便上表陈奏,认为“那些想立碑的人,应该都让他们向上级申请,经朝廷讨论同意,然后进行,这样大概才能防止虚假,显扬实情”。

    从此普遍杜绝了这种现象。

    武帝北伐,兼任司州刺史,以裴松之为州主簿,转为中从事。

    攻克洛阳后,裴松之居州行事。

    宋国初建,毛德祖出使洛阳,武帝指示他说:“裴松之是栋梁之才,不应长久地担任边地事务,现在召他为太子洗马,与殷景仁相同,可以让他知道。”当时议论设立五庙乐,裴松之认为妃子张氏庙用乐也应该与四庙相同。

    任命为零陵内史,征他为国子博士。

    元嘉三年(426),处死了司徒徐羡之等人,分别派遣大使巡视天下,都兼任散骑常侍,宣布二十四条诏书。

    裴松之出使湘州,很符合出使的目的,受到了舆论的赞美。

    后转任中书侍郎。

    皇上派他注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聚集传记,广增异闻。

    完成以后上奏,皇上看了说:“裴世期将永垂不朽了。”出京后担任了永嘉太守,勤恳爱护百姓,吏人感到方便。

    后来做南琅笽太守,离休后,封为中散大夫。

    不久做了国子博士,晋升为太中大夫。

    派他续成何承天编写的国史,还没来得及撰述,就去世了。

    他的儿子裴马因,任南中郎参军。

    裴松之所著的文论和《晋记》,裴马因注的司马迁《史记》,一起流行在世上。

    裴子野传裴子野字几原,一生下来,他的母亲魏氏就去世了,为祖母殷氏所抚养。

    殷氏温柔明达而懂文章,以章句学问向他讲授。

    九岁的时候,殷氏去世,他泣血哀痛,家里的人感到非常诧异。

    他少年好学,善于写文章,在齐朝做官担任江夏王行参军。

    遭到父亲的丧事离职。

    起初,他的父亲卧床整整一年,裴子野求神灵,请医生,努力备至,泪湿衣衫。

    父亲夜里梦见了他的面容,早晨召见他,好像梦中的样子,很快病就好了,他认为是虔诚的孝心所传感。

    让他撰写《孝感传》,他坚持推辞,才算罢了。

    后来为父亲居丧,每当到了墓地,草就因他而枯萎。

    有白兔白鸠驯顺地活动在他身边。

    梁朝天监元年(502),尚书仆射范云赞赏他的模范行为,将要上表举荐他,遇上范云去世,没有做成。

    乐安人任窻当时名声很大,为后进人士所仰慕,上门和他交往的,他必定加以推荐。

    裴子野和任窻为中表亲戚,独独不去,任窻也很恼恨,所以对他不好。

    很久以后,他兼任廷尉正,当时三官一同在案卷上署名,裴子野曾经不在,同僚们就把他的名字给署上了。

    奏表没有得到批准,裴子野也随同被免职。

    有人劝他向有关部门说明情况,提出请求,可以免受处分,裴子野笑着说:“即使羞惭于柳季的办法,岂能借着讼案而求官?”从此贬抑了很久,始终没有什么恨意。

    中书郎范缜与裴子野没见过面,听说了他的情况十分赞赏。

    正赶上升任国子博士,于是便上表谦让给裴子野,有关部门因为资历不合,没有为他们通融。

    他后来做了诸暨令,在县里不施行鞭打,众人有了争执,就给他们讲理,百姓们很高兴,全县境内没人来打官司。

    起初,裴子野的曾祖裴松之,宋朝元嘉年间(424~453)接受诏令续修何承天的宋史,没有修成就死了,裴子野常常想要继承先人的事业。

    到了齐朝的永明末年,沈约所撰的《宋书》中说“裴松之以后便没有声息了”。

    裴子野另撰为《宋略》二十卷,其中叙事评论大多很好,曾说“杀死淮南太守沈璞,是因为他不随从义师的缘故”。

    沈约害怕了,光着脚前往谢罪,请两方消除隔阂。

    又慨叹他的述作说:“我比不上的。”兰陵人萧琛说他的评论可以与《过秦》、《王命》分道扬镳。

    于是吏部尚书徐勉告诉了武帝,让他做了著作郎,掌管修撰国史和起居注。

    不久,兼任了中书通事舍人,很快又任命为通直员外,著作、舍人依旧。

    皇帝又命令他掌管中书诏诰。

    当时西北远方边疆有白题和滑国派遣使者由岷山道路前来进贡,这两个国家历代都不曾宾从,不知道是从哪里出现的。

    裴子野说:“汉朝的颍阴侯斩了胡白题的将官一人。

    服虔注释说:‘白题,胡人国名。

    ’又汉朝的定远侯攻打敌虏,八滑做他的随从,这恐怕是他们的后代!”当时的人很佩服他的博识。

    皇帝命令仍然让他撰写《方国使图》,广述邻国来朝的盛况,从中原到海外,共二十国。

    裴子野与沛国刘显、南阳刘之遴、陈郡殷芸、陈留阮孝绪、吴郡顾协、京兆韦棱都很博学,互相深深地赏识和友好,刘显尤其推重他。

    当时吴平侯萧劢、范阳人张缵常常讨论典籍,都是以裴子野为正确准则。

    继母曹氏去世,他居丧超过常礼,服丧期满后,两次改任做了员外郎。

    普通七年(526),大举北伐,诏令裴子野撰写《移魏文》,他接了诏令立即写成。

    武帝因为这事关系重大,召集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鸿胪卿刘之遴、中书侍郎朱异聚会在寿光殿共同观看,当时都很叹服。

    武帝看着裴子野说:“身体虽弱,文章甚壮。”很快又诏令他写信给魏朝宰相元叉。

    那天夜里接了指示,裴子野想着可以等第二天早晨上奏,没有马上便写,等到了五更,诏令催促赶快交上。

    裴子野慢慢起身操起笔来,拂晓时便写成了。

    奏上以后,武帝深深赞赏。

    从此诸种符檄都让他起草。

    裴子野写文章典雅而迅速,不崇尚靡丽,风格大多取法古人,和当今的文体不同。

    当时也有的人对他加以指责,但到最后,却又变为赞同和重视了。

    有人问他写文章为何这么快,裴子野回答说:“别人都是成在手里,而我却是成在心里。”升为中书侍郎、鸿胪卿,兼任步兵校尉。

    裴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不曾向谁拜请。

    外公和中表家里贫困,所得薪水都供给了他们。

    他没有宅院,借了官地二亩,建了茅屋数间,妻子儿女一直苦于饥寒,只以教诲为根本,子侄非常敬畏,如同侍奉严厉的君王。

    刘显以师长之道推尊他。

    末年深信佛教,终身只吃麦子和蔬菜。

    中大通二年(530)去世。

    在此以前,裴子野自己占卜死期不会超过庚戌年(530),这年看到自己生病,便对同官刘之亨说:“我要死了!”遗命安排丧葬务必俭约。

    武帝悼念惋惜,为之流泪。

    追赠为散骑常侍,即日举行葬礼。

    先前,五等君和侍中以上才有谥号,到了裴子野,特别以名望美好受到嘉奖,赐给谥号为贞子。

    裴子野年少时曾经集注《丧服》、续《裴氏家传》各二卷,抄录后汉事迹四十余卷。

    又诏令他撰写《众僧传》二十卷,《百官九品》二卷,《附益谥法》一卷,《方国使图》一卷,文集二十卷。

    一并在世上流传。

    他又想撰写《齐梁春秋》,刚刚草创,还没写成就死了。

    埋葬的时候,湘东王为他写了墓志铭,陈放起来。

    邵陵王又立了墓志,堵在入墓的隧道里,墓道里放置墓志,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何承天传何承天,东海郯县人。

    五岁死了父亲。

    母亲是徐广的姐姐,聪明博学,所以何承天自幼受到教育和熏陶。

    宋武帝刚开始起义的时候,抚军将军刘毅镇守姑孰,任命他为行参军。

    刘毅曾经出行,而鄢陵县吏陈满射鸟,箭误中了值勤的军帅,虽然没有伤着人,但是依照法律要处以死刑。

    何承天提议说:“案件贵于依照情况判断,游移不定的则要从轻。

    从前有惊了汉武帝所乘车马的人,张释之以扰乱皇上行路论处,判罪仅止于罚款。

    为什么呢?因为明白他无心于惊马。

    所以并不因为御驾重要,加以特殊的惩罚。

    现在陈满原意在射鸟,并非有心射中人。

    按照刑律因为过失误伤别人判三年徒刑,何况又没伤人呢?轻微地惩罚就可以了。”宋台建立,他担任尚书祠部郎,与傅亮共同制定仪礼。

    谢晦镇守江陵,他申请担任南蛮长史。

    谢晦晋升官号为卫将军,他转为咨议参军,兼任记室。

    元嘉三年(426),谢晦将被讨伐,向何承天询问计策,他说:“力量大小既不相同,道义逆顺也不一样,在境外求得保全,这是上计。

    让心腹将领据守义阳,将军率兵在夏口进行一次大战。

    如果失败,就奔向义阳,然后开往北方,这是其次的办法。”谢晦沉默了好久说:“荆楚是用武的好地方。

    姑且进行决战,然后再退走也不晚。”等谢晦军队开向下游,何承天留在府中没有跟从。

    到彦之来到马头,何承天自己前去请罪,受到宽恕。

    后来兼任尚书左丞。

    吴兴余杭县人薄道举是个抢劫犯,规定要让他同姓中如果死了人应服丧一年的亲属补充兵役。

    薄道举的堂弟薄代公、薄道生等人都是如果死人应服丧九个月的亲属,不应该在受罚充军的范围。

    法律上说因为薄代公等人的母亲还活着,为死了人应服丧一年的亲属,则儿子应当随母亲的身份充军。

    何承天议论说:“查寻对于抢劫犯的规定,同姓中应服丧一年的亲属充军,应服丧九个月的亲属则不在此例。

    妇女三从,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现在薄道举为抢劫犯,如果他的叔父还活着,按照规定应该充军,妻子儿子住在营中,本是应该的。

    但是他为抢劫犯的时候,叔父已经死了,薄代公、薄道生都是堂弟,应服丧九个月的亲属不应该受罚充军。

    现在如果因为婶母是应服丧一年的亲属,让薄代公随着母亲充军,既不符合应服丧九个月的亲属不罚充军的规则,又失去了妇女三从之道。

    其中的原因是由于主管人只守着关于应守一年丧的人的条文,而不辨别是男是女。

    我认为薄代公等人母子都应该被宽恕。”何承之为人倔强固执,不能屈从朝中的权贵,常常以自己的所长欺侮同僚,不能为仆射殷景仁所平静对待。

    被调出京城担任衡阳内史。

    过去在西方和士人关系有很多不和谐,在郡中又不公正清廉,为州中的官员所检举,被逮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

    元嘉十六年(439),被任命为著作佐郎,撰写国史。

    何承天年纪已经老了,而各个辅佐郎官都是名家少年。

    颍川的苟伯子嘲笑他,常常把他叫作乳母。

    何承天说:“您应当说是凤凰率九子,乳母有什么可讲的?”不久转任太子率更令,著作郎依旧。

    当时丹阳溧阳县的丁况等人遇到丧事很久而没有入棺埋葬,何承天议论说:“《礼》中说‘迅速埋葬’,应当是指一时荒年歉收,所以允许他们根据财产情况办理而不求完备。

    丁况三家在几年中要埋葬却没有棺材,实在只是由于浅情薄恩,如同禽兽。

    我个人认为丁宝等人和他们在一起多年,没有用道义对他们进行劝导、用法律对他们进行约束。

    十六年冬天,既没有新的法令,又没有申明旧的规定,有什么急切情况,就突然互相纠缠。

    有的是由于邻居纷争,引起这些话来。

    好像听说在东部几个地区,这种情况很多,江西、淮北,尤其不少。

    如果只处罚这三个人,几乎不能加以整肃,而开了先例,则会互相恐惧震动。

    我认为丁况等三家,暂且可以不管,由此顺便制定一个政策:如果众人埋葬不按礼法,同事就应该进行检举。

    三年期满除去丧服以后,不得再追溯控告。”元嘉十九年,设立了国子学,他以本官兼任国子博士。

    皇太子讲《孝经》,何承天与中庶子颜延之一同手拿经书跟随授业。

    不久,调任御史中丞。

    当时魏军向南征伐,文帝向群臣征询防御策略。

    何承天献上了《安边论》,共论述了四项事情:其一,移远就近,以充实内地;其二,疏浚修复城濠,以增强防御力量;其三,聚集车和牛,以装备军事器械;其四,按人丁缴纳武器,不能缺少。

    文字对此大多没有记载。

    何承天平时喜欢下棋,因此很影响工作。

    又善于弹琴。

    文帝赐给他棋子和镶银的筝。

    何承天上表道谢,皇上答复说:“赐予棋子,何必要非议张武的赠金呢?”何承天博见古今,被当时的人们所重视。

    张永曾经开凿玄武湖遇到了一座古坟,从坟上得到了一个铜斗,有柄。

    文帝拿它来询问朝士。

    何承天说:“这是已经灭亡的新朝的威斗。

    王莽的三公死亡,都用这来赏赐。

    一个在坟外,一个在坟内。

    当时的三台住在江东的,只有甄邯做大司徒,这里必定是甄邯的墓。”很快张永又打开了坟内,也得到了一只斗,又有一块石铭,写着“大司马甄邯之墓”。

    当时文帝每次有了疑问,必定首先访问他,携带信件的使者往来不断。

    何承天器量狭隘,曾经对主管人严厉地说:“天有什么言语?四时在运行,万物在生长。”文帝对他很了解,要派人前去见他的时候,就首先告诫说:“要好好看着何某的脸色,如果他不高兴,就无须多说。”元嘉二十四年(447),何承天调任廷尉,没有上任,皇上想让他做吏部郎,他已经接受了秘密意旨,何承天泄露了出去,因此被免官。

    死在家里,年龄七十八岁。

    在这以前,《礼论》有八百卷,何承天删减合并,分类编排,共为三百卷,和《前传》、《杂语》、他所撰写的《纂文》以及他的文集,一起流传在世上。

    他又改定了《元嘉历》,改变漏刻用二十五箭,都被采纳了。

    他的曾孙叫何逊。

    何逊传何逊字仲言,八岁就能作诗,二十岁时,州中选为秀才。

    南乡人范云看见何逊对皇上策问的回答,大加赞赏,因而与他结为忘年交。

    范云对关系亲近的人说:“近来我观察文人,质朴的过于柔弱,华丽的又失于庸俗,那种能够清而不浊,适合古今标准的,可以在何逊身上看到。”沈约曾经对何逊说:“我每次读您的诗,一日三遍,还是放不下。”何逊就是这样受到名流人士的称赞。

    梁朝天监年间(502~519),何逊兼任尚书水部郎,南平王把他引为宾客,掌管记室事务,后来推荐给武帝,和吴均一起受到宠幸。

    后来逐渐失意,武帝说:“吴均不均,何逊不逊。

    不如我有朱异,确实很异的。”从此疏远隔膜,很少能再见到。

    死在仁威庐陵王记室的职位上。

    起初,何逊被南平王所赏识,深深地受到恩泽和礼遇,等到听说何逊去世,便命令迎来他的灵柩而加以埋葬,并且给他的妻子儿女赠送食物。

    东海人王僧儒收集他的文章编为八卷。

    起初,何逊的文章与刘孝绰一齐被推重,当时称作何、刘。

    梁元帝写文章评论说:“诗写得多而且擅长的是沈约,写得少而且擅长的是谢緿、何逊。”何逊的堂叔何亻间字彦夷,也以文才著名,官路不够通达,便作了一篇《拍张赋》来寄托自己的心意。

    末尾说:“东方曼倩从少年时代就发愤努力,结果与掌管炊事的火头、奉祭祀的供养者待遇相同。”他的职位达到台郎。

    当时会稽有个虞骞善于作五言诗,名气与何逊相同,官做到王国侍郎。

    后来又有会稽人孔翁归、济阳人江避,都是南平王大司马的记室。

    孔翁归善于作诗,江避博学富有思考能力,注了《论语》、《孝经》。

    二人都有文集。

    颜延之传颜延之字延年,是琅笽临沂人。

    曾祖颜含,是晋朝的光禄大夫。

    祖父颜约,是零陵太守。

    父亲颜..,为护军司马。

    颜延之少年时候是个孤儿,家里贫穷,住处靠近外城,好读书,无所不看,文章为当时之冠。

    好饮酒,不拘小节。

    年龄三十岁还没有结婚。

    妹妹嫁给了东莞刘穆之的儿子刘宪之。

    刘穆之听说了他的美好才学,准备让他做官,想先与他相见,颜延之不去。

    后来他做了宋武帝豫章公世子的中军行军参军。

    等武帝北伐的时候,授命为宋公,府中派颜延之前往庆贺这一特殊任命。

    行至洛阳,环视旧时的宫室,都已经成了庄稼地,便悲凄地吟咏起《黍离篇》。

    路上作诗二首,为谢晦、傅亮所欣赏。

    武帝受命登基,他被补为太子舍人。

    雁门人周续之隐居在庐山,以儒学著称。

    永初年间(420~422),被征调到京城,开设馆堂让他住在里面。

    武帝亲自去探视,朝廷的贤才都到了。

    颜延之在宫中的官员中地位较低,却被引到了上席。

    皇上让人问了周续之三个问题,周续之以很好的辩词作了回答,颜延之总是用简要的言语连续压倒周续之。

    皇上又让他正面作出解释,言词简洁,说理畅达,无不称赞。

    又调任太子中舍人。

    当时尚书令傅亮认为自己的文章在当时无人能比得上,颜延之凭依自己的才华,不肯在他以下,傅亮十分恼恨。

    庐陵王刘义真待颜延之很好,徐羡之等人怀疑颜延之与他是同党,心里很不高兴。

    少帝即位后,颜延之逐步升迁到始安太守。

    领军将军谢晦对颜延之说:“过去荀勖忌妒阮咸,排斥他去管理始平郡,现在您又掌管始安郡,这可以称作是‘二始’了。”黄门郎殷景仁也对他说:“这就是常说的人们嫌恶俊杰之士,世俗毁谤文雅之人。”颜延之到始安郡去,路上经过汨潭时,为湘州刺史张邵写了一篇《祭屈原文》以表达心意。

    元嘉三年(426),徐羡之等人被诛杀,颜延之被征召为中书侍郎,又转任太子中庶子,兼任步兵校尉,所受到的封赏和待遇非常优厚。

    颜延之因为有才学而受赏识,当时的人大多对他推崇折服,惟有袁淑年纪比颜延之小一半,却并不称许尊重他。

    颜延之气愤地在众人面前斥责他说:“从前陈元方与孔元骏做文学时年纪相同,而孔元骏却在陈元方的坐床前面下拜,现在你为什么不来拜我呢?”袁淑无言对答。

    颜延之疏放怪诞,不能被当局所喜欢,他见刘湛、殷景仁独自担当要职,心里感到不平。

    常常说“天下事哪是靠一个人的智慧所能做完的”。

    言词激烈,常常触犯权要人物。

    又在少年时候他曾经做过刘湛的父亲刘柳的后将军主簿,到了现在,他对刘湛说:“我的名声和职位不上升,应当是因为做过您家的吏人的缘故吧!”刘湛很恼恨,告诉给了彭城王刘义康,把他派出京城去做永嘉太守。

    颜延之十分怨愤,便作了一首《五君咏》,以描述竹林七贤,山涛、王戎以显贵的身份被罢免。

    咏稽康说:“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训!”咏阮籍说:“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咏阮咸说:“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咏刘伶说:“韬精日沉饮,谁知非荒宴!”这四句实际上就是他的自叙。

    刘湛和刘义康因为他词语中的含义不谦逊,大怒,想把他罢免到远方的郡中去。

    文帝给刘义康的诏书中说:“应该让他在故乡思过,如果还是不改,就要放逐到东部去;要是发展到难以饶恕的地步,自然可以把情况如实记录下来。”于是颜延之一连七年闲住在乡间,不问外界的事情。

    中书令王球以名公儿子的身份超脱于时事之外,与颜延之彼此非常要好,常常救济他家的穷困。

    晋朝的恭思皇后埋葬,参加丧事活动的众多官员,都取用义熙元年(405)授官的人。

    让颜延之兼任侍中,地方官吏呈送书信,颜延之喝醉了,把信扔在地上说:“颜延之侍候不了活着的人,怎么侍候得了死去的人呢?”文帝曾经召见颜延之,频频传诏却不见他来,他天天只在酒店脱衣露体地唱着挽歌,完全不作回答,另一天酒醒以后才去晋见。

    文帝曾经询问他几个儿子的才能如何,颜延之说:“颜竣学到了我的散文,颜测学到了我的韵文,颜..学得到了我的忠义,颜跃学到了我的饮酒。”何尚之嘲讽道:“谁学到了您的张狂?”颜延之回答说:“我的张狂是无人可以学到的。”何尚之担任侍中有一次值班,颜延之醉醺醺地来找他。

    何尚之望见他来了就假装睡觉,颜延之挑开帘子仔细看了看说:“朽木难雕。”何尚之对左右人说:“这个人醉了十分可怕。”颜延之在家闲居无事,便写了一篇叫作《庭诰》的文章训诫子弟。

    刘湛被处死以后,颜延之被起用为始兴王刘浚的后军咨议参军、御史中丞。

    他在任上很清闲,什么事情也不上奏。

    调任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

    何尚之平素与颜延之狎昵,他给王球写信说:“颜延之以后会有其他任命,教府将不再有今天的光辉。”因为有人告他买了别人的田地而不肯按价还钱,尚书左丞荀赤松向皇上禀奏道:“买地要房,是从前的贤人所鄙视的。

    颜延之只看财利,轻率冒犯旧时的传统,倚仗诏赐的恩惠,排挤其他值勤官员,将近一年了,仍然没完没了。

    贪图财利,无所顾忌。

    颜延之从前曾经因为犯事而被斥退,又被提拔上来,却竟然并不悔改,不停地怨愤诽谤。

    交结卑贱小人,沉迷在饮酒当中,胡乱讥刺诽谤,诋毁朝中官员。

    仰仗自己的过分荣耀,增生刻薄品性,私下凭恃皇上的关照,养成强横的心理。

    对外表示要求很少,而内怀竞争意识,争薪水,求升官,不知道终止。

    参加宴会排定位次,肆意辱骂上座宾客。

    皇上以海量宽容,常常加以教养训练。

    爱心包括了具有雕虫小技的人,不忍将他抛弃。

    而他却骄纵没有节制,一天一月逐渐增长。

    我听说名声超过实际,孟子感到可耻,况且声不打外面来,名是从自己出。

    虽然心智低劣,却自比很高,假气虚加张扬,竟不惭愧畏惧。

    怎么可能再辅佐五教,给朝廷增加光彩!请求以颜延之关于买田的讼词不真实、胡乱干扰皇上的视听、以强欺弱的原因,免除他所担任的官职。”诏令加以认可。

    后来他担任了秘书监、光禄勋、太常。

    当时和尚释慧琳因为才学被文帝所欣赏,朝廷的政事很多都与他谋划,于是士人和平民敬仰。

    皇上每次引见他,常常上去坐在单独一个坐榻上,延之十分嫉妒他。

    有一次趁着醉酒告诉皇上说:“从前同子陪同乘车,袁丝神情严肃。

    这是三台的座位,怎么可以让受刑之后的人坐上?”皇上发怒而面色改变。

    颜延之性格既急躁,又加上饮酒过量后,放肆地直言,毫不回避,所以闲谈的人都不和他在一起,称他作颜彪。

    他居身节俭,不谋取财利,布衣服、素饭菜,在郊野独自喝酒。

    当他感到舒适的时候,旁若无人。

    元嘉三十年(453),辞官归居。

    元凶劭杀死皇上自立,任命他为光禄大夫。

    长子颜竣为孝武帝南中郎咨议参军。

    后来义军入京讨伐,颜竣制订密谋,兼写了檄书,刘劭召来了颜延之拿了檄文让他看,问他说:“这文章是谁写的?”颜延之说:“是颜竣的手笔。”又问:“你怎么知道?”他说:“颜竣的文体,臣不会不认得。”刘劭又说:“言辞怎么会到这种地步?”颜延之说:“颜竣尚且不顾老臣我,怎么还能为了陛下?”刘劭的怒气才消了,于是得以免祸。

    孝武帝即位,任命他为金紫光禄大夫,兼任湘东王师。

    他曾与何偃一同跟从皇上到南郊去,何偃在路上远远地呼喊颜延之说:“颜公!”颜延之因为他太轻佻,便加以责怪,回答他说:“我不是三公之公,也不是田家之公,又不是您家阿公,为什么呼我为公?”何偃羞惭而退。

    颜竣后来贵重,权倾朝廷,凡是他所供应的资财,颜延之一点也不接受。

    器物服装都没有改变,宅院房舍依旧,常常乘着弱牛车,遇到了颜竣的仪仗队,便躲在路旁。

    他又爱好骑马在街巷中游逛,遇到好友熟人就坐在马鞍上要酒喝,得到了必定要喝尽,欣然自得。

    他曾经告诉颜竣说:“平生不喜欢见要人,现在不幸见到了你。”他见颜竣建造宅院,便对他说:“要很好地自为,不要让后世人笑你愚蠢。”他上表解去了王师的职务,配给他亲信二十人。

    他曾经有一天早晨去找颜竣,遇到宾客盈门,颜竣还躺着没起,颜延之发怒说:“恭敬自谦,是福气的根基。

    骄矜傲慢,是灾祸的起点。

    何况你是出自粪土当中,而升到云霞之上,骄气不可长,这样难道能持久吗?”颜延之有个爱姬,没有这个爱姬在跟前他便吃不饱,睡不安。

    爱姬凭着得宠,曾经摇荡颜延之,以致使他从床上掉下来摔伤,颜竣便杀死了她。

    颜延之痛惜至极,常常坐在灵柩上哭着说:“是贵人杀了你,不是我杀了你。”有一次冬天在灵位前哭着,忽然看见妾推倒屏风来压颜延之,颜延之害怕地坠落在地上,于是生了病。

    孝建三年(456)死去,年纪七十三岁。

    赠为特进,谥号为宪子。

    颜延与陈郡谢灵运共以辞采齐名,而速度快慢悬殊。

    文帝曾经分别下令让他们拟作乐府《北上篇》,颜延之受到诏令便作成了,谢灵运好久才写就。

    颜延之曾问鲍照自己与谢灵运两人的优劣怎样,鲍照说:“谢的五言诗如初开的芙蓉,显得自然可爱。

    您的诗像铺展的锦绣,也是彩绘满眼。”颜延之常常贬斥汤惠休的诗,对别人说:“惠休的作品,只是里巷中的歌谣罢了,看来要贻误后生。”当时谈论的人认为颜延之、谢灵运两人自从潘岳、陆机以后,文士无人能赶得上,江右最称道潘、陆,江左最称道颜、谢。

    颜竣传颜竣字士逊,是颜延之的长子。

    很早就有文才,担任宋武帝的抚军主簿,很受器重,颜竣也尽心效力。

    元嘉年间(424~453),皇上不想让诸王各自建立朋党,准备召颜竣补任尚书郎。

    江湛认为颜竣在府中已经有了职务,不宜更改,才停下了。

    随着宋武帝军府转移为安北、镇军、北中郎府主簿。

    起初,和尚释僧含学问精深,他对颜竣说:“贫僧常常看见谶记,应当有真人和这相对应,名称次第,正好与殿下相合。”后来颜竣在彭城,曾经和亲人说起,这话于是传开,被文帝听到了。

    当时元凶劭巫蛊的事已经揭露,所以皇上没有进行追究。

    孝武帝镇守寻阳,他调任南中郎记室。

    元嘉三十年春天,因为他父亲颜延之辞官归田,他坚持要求解除自己的职务,赐给他假期,还没有出发,而文帝逝世的消息就到了,孝武帝起兵入京讨伐,转任他为咨议参军,兼任录事,总管内外各种事务,并且撰写檄书。

    孝武帝从寻阳发兵,便生了病,自沈庆之以下的人都不能相见,只有颜竣可以出入卧室以内,决断军机大事。

    当时孝武帝屡次经历危险,不能负担咨询听取汇报,凡是各种事务,颜竣都专断施行。

    孝武帝登基,他历任侍中、左卫将军,封为建城县侯。

    孝建元年(454)转任吏部尚书,兼骁骑将军,他很留心选拔人材,自强不息。

    他所受的信任待遇十分厚重,上奏事项无不许可。

    后来谢庄代替颜竣负责选拔官吏,他的意见许多不能实行。

    颜竣容貌严厉刚毅,谢庄风姿十分美好,宾客喧嚷谈事,谢庄常常笑着回答。

    人们说颜竣怒而给人官,谢庄笑而不给人官。

    南郡王刘义宣、臧质等人造反,让颜竣兼任右将军。

    刘义宣、臧质的几个儿子藏在建康、秣陵、湖熟、江宁县的边界上,孝武帝大怒,免去了丹阳尹褚湛之的官职,逮捕了四个县的官长,以颜竣为丹阳尹,加任散骑常侍。

    在此以前,颜竣还没有儿子,而大司马江夏王刘义恭的几个儿子被元凶劭所杀,到现在各自产了男孩,皇上亲自为他们起名,给刘义恭的儿子取名为伯禽,用以比拟鲁公伯禽,周公的儿子;给颜竣的儿子取名为辟强,用以比拟汉代的侍中辟强,是张良的儿子。

    以前,元嘉年间铸了四铢钱,轮廓形状与五铢钱相同,因为费用高没有余利,所以百姓不盗铸。

    等到孝武帝即位,又铸了孝建年间的四铢钱,所铸的钱形式薄小,轮廓不成形,于是社会上盗铸的人掺杂上铅锡,都很不牢固。

    又剪凿古钱以取得它的铜,钱变得薄小,和官制的样式稍有不同。

    虽然严刑惩治,吏人官长因此被罢免的不断,但是盗铸更凶,各种货物价格飞涨,人们都非常忧虑愁苦。

    于是定立标准,薄小没有轮廓的全部加以禁绝。

    始兴公沈庆之议论说:“应该允许人们铸钱。

    设置官署,乐于铸钱的人家都住在官署内。

    去年春天所铸的新钱,同时使用,现在铸钱都依照这个标准。

    铸一万收税三千,严格检查盗铸,同时禁止剪凿。

    几年之间,公私丰足,铜尽事息,奸诈行为自然停止。

    禁铸则铜转为器具,开铸则器具转为财富。”把这件事交给公卿们讨论处理,颜竣议论说:“现在说开官署放开铸钱,我确实很想赞同,只是怕采矿的事情断绝,器具日益损耗。

    铜既然转少,器具也就更贵。

    假如器具价值一千,则铸造它就要减半,做事情没有利润,即使下命令也行不通。”当时议论的人又因为铜难得,想铸二铢钱。

    颜竣又议论说:“现在铸二铢钱,任意实行新而细小的形制,对于官府解决不了困乏,而人们的奸巧大兴,天下的钱币将会细碎至尽。

    空说是严禁,而利益很大难以禁绝,不过一二年之间,它的弊端将不可能再进行救正。

    这是它决不可以实行的理由之一。

    使奸诈人的心意得逞,而给他们提供罪恶谋划的条件,这是它决不可以实行的理由之二。

    让富商得志,使穷人困窘,这是它决不可以实行的理由之三。

    如果能够受益深重尚且不可实行,况且又没有利益,而具有这样多的弊端呢,这样岂不是失算于当时,而取笑于百代么?”前废帝即位,铸造二铢钱,形式变小,每次官钱一出现,民间就模仿制造,而大小厚薄都赶不上。

    没有轮廓,不加打磨,像今天的剪凿钱一样,称为耒子钱。

    景和元年(465),沈庆之上表开始了私人铸钱,从此钱币混乱,一千钱长度不足三寸,大小和这一样的,叫作鹅眼钱;比这更差的叫作纟延环钱。

    用绳子穿起来,放到水里也不下沉,随手便可以弄碎,街市上无法计算它的数量,十万钱还不满一捧。

    一斗米一万钱,商品很难销行。

    明帝初年,只禁止鹅眼、纟延环,其余的都还通用。

    又禁止民间铸钱,官署也废除,不久重又普遍禁绝,只用古钱。

    颜竣从散骑常侍、丹阳尹升任中书令,上表辞让中书令,被批准。

    当时天旱人饥,颜竣上书禁止饴糖一个月,节省米近万斛。

    重又代替谢庄为吏部尚书,兼太子右卫率,还没有上任,遇到了父亲的丧事。

    丧事刚过了一个月,起任为右将军,丹阳尹依旧不变。

    颜竣坚持推辞,上表十次而没被批准。

    派遣中书舍人戴明宝抱着颜竣登车,载到了郡舍。

    赐给他布衣一件,用彩纶加以铺絮,让他立即把所赐的衣服穿在身上。

    颜竣借着曾经做过孝武帝藩朝旧臣的身份,常常极力陈述朝廷得失。

    皇上自从除去丧服之后,宫内很有些丑闻,又有很多的土木兴造。

    颜竣恳切地进行谏诤,完全没有什么回避。

    皇上心中十分不高兴,大多不被听从。

    颜竣自认为才能足以济世治事,旧时的恩宠没人可比,理当居于中心辅佐皇帝,永远执掌朝政。

    而所提出的建议大多不被采纳,他怀疑皇上是想疏远他,于是便请求外任,以观察时事动态。

    大明元年(457),任命他为东扬州刺史。

    他的请求已经被允许,他于是又忧虑恐惧,没了办法。

    到了州上,又遇到了母亲的丧事,却不允许他离职,只是允许他送丧回京,恩待仍很优厚,颜竣自己更加感到不安。

    每当面对亲友故人,颇怀怨愤。

    又谈论朝廷谬误,皇帝得失。

    等王僧达被处死,认为是被他所诬陷,临死的时候叙述了颜竣前后如何不满,如何怨恨自己的建议不被听从。

    王僧达所说的,颇相符合,皇上便指使御史中丞庾徽之上奏颜竣:“窥视国家权柄,图谋长久执掌。

    接受任命主管选曹,驱使煽动更加严重,出任地方官长,形势越发放纵。

    传诏触犯法令,旧事应该启奏,而颜竣因为通诉的人违反了自己的心意,便加以鞭打侮辱,不顾皇上的权威,没有比这更严重的。

    心怀奸术,包藏邪恶。

    他参与朝廷的核心机密,无不泄露。

    惩罚则推给皇上,好事必归于自己,威胁上司,煽动群众。

    后来担心被皇上听说,心里怀着猜测和恐惧,假意请求去做东部的郡守,用以试探天子的旨意。

    获得出镇藩国以后,怨骂更加放肆,常说的反唇腹诽,形容他已嫌太轻。

    前年冬天他的母亲去世,诏赐回来埋葬,事情办完仍不离开,盘桓了很久。

    又离间大臣,制造矛盾,终于弄得自己被斥逐在外,国道将被破坏。

    同时他又在家中表现恶劣,早已遭到世人的非议,家人怨恨,亲友震惊。

    现在已经是街谈巷议,不再是一般风闻,因此应该明正刑典,处决示众,以弘扬皇上隆盛的教化。

    请求根据上述事实,免除颜竣所居的官职,下交给太常削去他的爵位和封地。”皇上不想就此把他杀死,姑且只是免去了他的官职。

    颜竣频频上书谢罪,并且乞求饶恕性命。

    皇上越发愤怒,下诏回答说:“御史所奏的情况,不是过去我对你的期望。

    卿受了荣耀的待遇,正应当极尽努力。

    诽谤怨愤,已经辜负了本来的希望,竟然又去过烦思虑,生怕不能安全立身,这难道是臣下侍奉主上至高的忠诚吗?”后来竟陵王刘诞叛逆,于是便借此陷害他,说他和刘诞勾结。

    召御史中丞庾徽之到殿前站立启奏,启奏完成,诏令先打折了他的脚,然后在狱中赐死,妻子儿媳赦免迁到远方。

    儿子颜辟强流放到交州,又在宫亭湖里把他沉入淹死。

    颜竣的文集流行于后世。

    颜师伯传颜师伯字长深,是颜竣的族兄。

    父亲颜邵,刚正而有气力,是谢晦的领军司马。

    谢晦镇守江陵,请他担任咨议参军,兼任录事,军府事务全都委托给他。

    颜邵担心谢晦会有祸患,请求担任竟陵太守。

    还没有到任,就赶上谢晦被讨伐,颜邵饮药而死。

    颜师伯少年的时候孤独贫困,涉猎群书,能解声乐。

    弟弟颜师仲的妻子,是臧质的女儿。

    臧质做徐州的长官,聘任颜师伯为主簿。

    孝武帝掌管徐州,颜师伯仍然做辅国安北行参军。

    王景文当时做咨议参军,喜爱他的诙谐机敏,推荐给孝武帝,让他做徐州主簿。

    他善于迎合,大受信赖。

    后来离开军镇,颜师伯以主簿送走了故人。

    孝武帝镇守寻阳,启奏文帝请求让颜师伯担任南中郎府主簿,文帝不答应,对典签说:“中郎府主簿,怎能用颜师伯?”孝武帝启奏让他担任长流正佐,文帝又说:“朝廷不能任命他,我儿可以自己聘用,然而也不宜聘为长流。”于是聘为参军刑狱。

    等后来讨伐元凶劭,转为主簿。

    孝武帝登基,让他做了黄门侍郎,逐步升为侍中。

    大明元年(457),封为平都县子。

    极受宠幸,群臣中没有第二人可比。

    他大量纳贿,家中累积千金。

    孝武帝曾经与颜师伯玩詂..,孝武帝掷了一个雉,非常高兴,认为必胜。

    颜师伯随后掷了一个卢,孝武帝不禁失色,颜师伯立即把子收起说:“几乎是个卢。”这一天,颜师伯一输百万。

    于是升迁为吏部尚书、右军将军。

    皇上不愿意让威权落在下面,前后主管选官的人都只是执行文书,而颜师伯专情独断,所奏无不获准。

    大明七年(463),他做尚书右仆射。

    当时分置两个选官机构,陈郡人谢庄、琅笽人王昙生同任吏部尚书。

    颜师伯的儿子举荐和他交往的贫寒人张奇为公车令,皇上因为张奇资格不当,让他兼任市买丞,以蔡惠道代替他。

    令史潘道栖、褚道惠、颜..之、元从夫、任澹之、石道儿、黄难、周公选等扣压了给蔡道惠的诏令,让张奇先到公车,不施行张奇兼市买丞的工作。

    颜师伯因为儿子干预公职而获罪,谢庄、王昙生免官,潘道栖、褚道惠处斩,颜..之等六人杖打一百。

    颜师伯不久兼任太子中庶子,虽然被贬黜,而受信任仍如同从前。

    孝武帝逝世,颜师伯接受遗诏辅助幼主,尚书省的事务专门委托给他。

    废帝即位,又给他由代理改为实授,并且兼任卫尉。

    颜师伯掌权日子久了,天下归聚,常和他家来往的人,爵位无不超越本分。

    贪污纳贿很多,家产丰厚,妓妾声乐,尽是天下精华,园池宅院,冠绝当时社会,骄奢淫逸,为士大夫所愤恨。

    又改任尚书仆射兼丹阳尹。

    废帝想亲理朝政,转任颜师伯为左仆射。

    以吏部尚书王景文为右仆射。

    除去了他的京尹职务,又分割了他的台省职权。

    颜师伯到现在才开始害怕,与柳元景谋划废立皇帝。

    起初,颜师伯专断朝廷事务,不与沈庆之商量,他对令史说:“沈公不过是皇上的爪牙,怎么能参与政治事务呢?”沈庆之听说后切齿痛恨,便泄露了他们的阴谋。

    不久他与太宰江夏王刘义恭一同被诛,六个儿子都被杀死。

    明帝即位后,追加谥号荒。

    周朗传周朗字义利,汝南安成人。

    父亲周淳,宋朝初年历任侍中、太常。

    他的哥哥周峤娶了武帝的第四个女儿宣城德公主。

    二女嫁给建平王萧宏、庐江王萧..。

    因为是贵戚而得到显要职务。

    周朗从小就爱好奇特,风度文雅,与周峤志向不同,周峤十分嫉妒他。

    接着他就做了江夏王刘义恭的太尉参军。

    元嘉二十七年(450)春天,朝廷讨论北侵魏朝,要派刘义恭出京镇守彭城,为诸军的主帅。

    周朗听说后解去了职务。

    后来刘义恭出镇,府主簿羊希随行,给周朗写信戏逗,劝他进献奇策。

    周朗复信引述古义,辞意潇洒。

    孝武帝即位,任命建平王刘宏为中军录事参军。

    当时普遍责令百官进献正直言论,周朗上书陈述得失,多是自我夸耀,书表上奏后违犯了皇帝的意旨,自己辞去职务。

    后来担任庐陵内史,本郡的边界荒芜了,有不少野兽。

    当时他的母亲薛氏很想看打猎,周朗于是合围纵火,让母亲观看。

    火势蔓延,烧了郡府的官舍,周郎卖掉全部做俸禄的米建造房子,赔偿所烧的部分。

    后来以病辞职,被州官纠弹,他回到都城向孝武帝检讨说:“州里罗列臣的过失大多不够公正,臣在郡里的时候,猛兽多次吃人,害虫野鼠侵害庄稼,由于这两件事而对上辜负了陛下。”皇上脸色严肃地说:“州官不够公正,或许有的。

    至于虫兽灾害,哪里只是和你有关的小事呢?”周朗不久遇到了母亲的丧事,每次哭时都十分悲痛,其余时候却常常不依从居丧的常规。

    大明四年(460),皇上指示有关部门上奏他居丧无礼。

    诏令说:“周朗违背礼教,能说会道,应该铲除,小人不足以搅乱常刑,只需把他锁起来交付边疆。”于是把他押往宁州,在路上将他杀死。

    周舍传周舍字升逸,幼年聪明,周..感到他很奇异。

    临终的时候对他说:“你别担心不会富贵,只是需要用道德加以统率。”年长以后十分博学,尤其精于义理,关于诵读诗书,音韵清雅。

    二十岁举为秀才,任命为太常博士。

    堂兄周绵为剡县令,贪赃受贿不少,抄没了财产,周舍便拿出房宅帮助他。

    建武年间(494~498),魏朝人吴苞归降南方,很有儒学。

    尚书仆射江纏招请吴苞讲学,周舍到场驳难吴苞,辞理潇洒有力,由此以善辩出名。

    王亮做丹阳尹,听说后对他非常喜欢,聘为主簿,政事大多委托给他。

    后来升迁为太常丞。

    梁武帝即位,吏部尚书范云和周..平时要好,很重视周舍的才能,说给了武帝,召他担任了尚书祠部郎。

    礼仪的增减,大多由周舍作出。

    先前,武帝和诸王以及吴平侯写信都是称弟,周舍提出建议,援引了武帝、周公的典故,都是称“你”,被采纳。

    逐步升为鸿胪卿。

    当时王亮获罪归家,旧时朋友没人前往,周舍独自看重旧情。

    王亮死后,他亲自给办理殡葬,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调任尚书吏部郎、太子右卫率、右卫将军。

    虽然职位屡次变更,而一直留在省台。

    很少休官下放。

    国史诏诰,仪典法律,军旅谋划,全都兼管。

    日夜侍奉皇上,参与机密二十余年,不曾离开左右。

    武帝认为他具有宰相之才。

    当初,范云去世,众人认为沈约可能成为百官的轴心,武帝认为沈约性情轻率,不如徐勉,于是徐勉、周舍共同参与国政。

    徐勉因为一个小错中途被免职,周舍独自掌握大权。

    他度量不及徐勉,而清廉简约过之,两人都被称为贤明宰相。

    当时议论国史,对文帝写入纪还是写入传感到犹疑,周舍认为“帝纪可以包笼各种事情,如同《乾象》的包笼六爻,现在如果追写为纪,则事情无法包笼,如果直写他的功德,则该是传而不是纪。

    应当在上一篇纪之前,略有简述”。

    结果依从了他。

    周舍应对雄辩而敏捷。

    他曾经坐在值班的房间里,谈到个人的嗜好,裴子野说他从来不尝生姜。

    周舍应声说道:“孔子称‘不彻’,裴公则不尝。”在座的人们都很高兴。

    他和别人辩论戏谑,终日不断,而从不说漏机密,众人尤其佩服。

    他性格简易朴素,衣服器物,住处的床席,和百姓中的贫困者相同。

    每次进入官府,即使是大厦的华美厅堂,闺阁的深隐之处,只要周舍居住,则灰尘积满。

    他以芦荻为屏障,坏了也不修整。

    历任侍中、太子詹事。

    普通五年(524),南津校尉郭祖深得到了始兴相白涡的书信,说是送给了周舍衣服、鞋子和奴婢,报告了朝廷,周舍因此而被免官。

    以右骁骑将军兼做太子詹事。

    死后,皇上到场痛哭,感动左右,追赠他为侍中、护军将军,谥号为简子。

    起初,武帝锐意进取中原,群臣都说不可,只有周舍赞成他。

    普通年间,屡次呈献捷报,武帝思念他的功劳,下诏书叙述他的美德。

    认为:“从前南司关于白涡的弹劾,是恐怕外面议论朕有私情,以致将他罢免。

    现在回想起来,有愧于这样一位善人,另外可以依照事实加以奖赏,以便对善人进行表扬。”周舍有文集二十卷。

    他的两个儿子名叫弘义、弘信,弟弟的儿子名叫弘正。

    周弘正传周弘正字思行。

    父亲周宝始,是梁朝的司徒祭酒。

    周弘正幼年成为孤儿,和弟弟弘让、弘直都为伯父周舍所抚养。

    十岁时,通晓《老子》、《周易》。

    周舍每当和他谈论,就感到非常诧异,说:“看你谈话说理精辟,后世知名,一定会在我以上。”河东的裴子野对他非常赏识,请求把女儿嫁给他。

    十五岁,召为国子生。

    他在国学里面讲《周易》,学生们便传习他的解释。

    他在晚春入学,初冬应举,学司因为日子太短不允许。

    博士到洽说:“周郎二十就能讲经,难道还需要等待策试?”普通年间,初设司文义郎,在寿光省值勤,以周弘正为司义侍郎。

    周弘正丑而不陋,吃而能谈,诙谐如同优人,刚肠好似直生,善谈玄理,为当世所推崇。

    有个藏法师在开善寺演讲,门徒数百人,周弘正年少,还不出名,穿着红裤子,锦带扎着头,坐在门口听讲,众人都很蔑视,但是并没有谴责他。

    随后他就抓住机会进行驳难,在座的人都被吸引,法师怀疑他不是世间凡人,等认清以后,非常欣赏和亲近。

    刘显将到寻阳去,朝廷的贤士们都去为他饯行。

    刘显拿了丝帛十匹悬赏,约定说:“有谁穿着奇特的衣服前来,就把这些帛赏给他。”众人都争相改变常规服装,但不过是长短的区别。

    刘显说:“将会有比这更奇特的。”随后周弘正绿丝布裤,绣假种,轩昂而至,夺标取帛。

    中大通三年(531),昭明太子去世,他的后代华容公不得立位继承,便以晋安王萧纲为皇太子。

    周弘正上奏记入史册,请求写上“超越目夷仁义风范,坚持子臧大贤节操”。

    他就是这样地耿直刚正。

    他常常自称有才无相,仆射徐勉掌管选拔官员,因为他长得丑陋,不能充当尚书郎,他便上书给徐勉,其中言论十分恳切。

    后来逐步调任国子博士。

    学校中有宋朝元凶劭讲《孝经》碑,历代不改,周弘正刚刚到任,就上表删除。

    当时在城西立有士林馆,周弘正住在那里进行讲授,听讲的人倾尽朝野。

    周弘正上表提出《周易》疑义共五十条,又请求解释《乾》《坤》二《系》,武帝复诏作了回答。

    后来他做了平西邵陵王府咨议参军,因为犯了罪应该流放,诏令赐他前往干陀利国。

    没有前往,囚禁在尚方狱中。

    他在狱中给武帝呈上了一首《讲武诗》,降旨赦免了他的罪过,仍然恢复本来的官位。

    周弘正知识广博,懂得玄象,善于占候。

    大同末年,他曾经对弟弟周弘让说:“国家的困厄就在数年之间,当会有兵乱出现,我和你不知道往哪里逃走。”后来武帝招纳了侯景,周弘正对周弘让说:“祸根就在这里了。”台城陷落,周弘正谄附王伟,又和周石珍合族,避侯景的忌讳,改姓姬氏,任命为太常。

    侯景将要篡位的时候,让他掌管礼仪。

    后来王僧辩东讨,元帝对王僧辩说:“君王的军队驻扎近处,朝中的士人谁会首先过来?”王僧辩说:“可能是周弘正吧。

    周弘正智力不落后于时机,体力能够胜利到达,无妻子儿女的顾虑,有独自决断的精明,其余的碌碌之辈不能相比。”很快前面军中传禀周弘正到来,王僧辩飞马迎了上去。

    见了以后,极为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王僧达不是落后于时机的人,您可以坐在我的膝盖上。”回答说:“可以说进前,而如果是坐在膝盖上,老夫怎么能当得起?”王僧辩当天就启奏元帝,元帝写了手书送给周弘正,便派使者前去迎接,然后对朝士说:“晋朝平定吴国,喜获二陆,现在我来讨贼,也得了两周。”来到以后,礼仪十分隆重,朝臣们无可比拟。

    授予他黄门侍郎,值勤侍中省。

    随即升为左户尚书,加官散骑常侍。

    他夏天只穿犊鼻裤,朱红衣,被有关部门所弹劾。

    他就是这样地放达。

    元帝曾经著有《金楼子》,并说:“我在诸僧中特别看重招提寺的琰法师,在隐士中特别看重华阳的陶真白,在士大夫中特别看重汝南的周弘正,他对于义理清转无穷,确是一时的名士。”当时朝廷议论迁都,但是元帝两次来到荆陕一带,前后二十余年,感情上安宁留恋,不想回建邺。

    加上旧时府中的臣僚都是楚地人,都想定都江陵,他们说:“建康因为是旧都,已经极其凋敝荒芜。

    而且王气已尽,加上与北国只隔着一条长江,如果有什么意外,后悔莫及。

    而且我们又听说荆南有天子气,现在就要应验了。”元帝没有离去的意思。

    当时尚书左仆射王褒及周弘正都在旁边,元帝回头对他们说:“你们的意思如何?”王褒等人因为元帝猜忌,不敢在众人面前公开说明,点头答应而已。

    王褒后来因为清闲,秘密劝谏迁回丹阳十分迫切,元帝虽然听从了,但脸上却很不高兴。

    到了第二天,他在众人面前对王褒说:“您昨天劝谏返回建邺,不是没有道理,我昨天夜里想了,还是怀有疑惑。”王褒知道不会采纳,才放下了。

    后来的一天,周弘正就正色劝谏,一直提了两三次,他说:“如象士大夫,专听圣王选定都城,便认为不是天子,好像是列国诸王。

    今天顺应百姓的心愿,不可不归建邺。”元帝当时很表示同意。

    周弘正退下以后,黄罗汉、宗懔便说:“周弘正、王褒都是东方人,劝告东下,不是为国家考虑。”周弘正暗中知道了他们的话,一天便在皇上面前当面质问他们二人,说:“如果东方人劝迁往东方,是为了私利,那么西方人劝留在西方,也是为了私利吗?”众人都不说话,而人们的情绪,都在劝告迁都。

    皇上又曾经在后堂大集文武官员,参加聚会的人四五百人,元帝想普遍地测试人们的心情,便说:“劝我迁走的袒露出左臂。”随后袒露左臂的超过半数。

    武昌太守朱买臣,是皇上从前的侍从,是个太监,很有干才,所以皇上提拔重用他。

    到了现在,他劝告皇上迁都,说:“我朱买臣家在荆州,难道不愿意皇家常住?但却恐怕是买臣富贵,而不是官家富贵!”皇上深深为他的话所感动,而到底也没有采用。

    等魏朝平了江陵,周弘正逃归建邺。

    太平元年(556),任命他为侍中,兼任国子祭酒,调为太常卿、都官尚书。

    陈武帝被任命为太子詹事。

    天嘉元年(560),调任侍中、国子祭酒,前往长安迎接宣帝。

    三年,从周朝返回。

    废帝继承了皇位,由他兼任都官尚书,总管五礼事务。

    宣帝即位,调任特进,兼任国子祭酒,加派扶掖人。

    太建五年(573),他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

    不久下诏令让他去到东宫讲《论语》、《孝经》。

    太子因为周弘正德行名望一向很重,对他有着如对师长的敬意。

    周弘正特别善于玄谈,又兼懂得佛典,即使是大贤名僧,无人不向他请教疑难问题。

    太建六年,周弘正死在官任上,终年七十九岁。

    追赠为侍中、中书监,谥号为简子。

    他所著的《周易讲疏》十六卷,《论语疏》十一卷,《庄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经疏》二卷,文集二十卷,流行于当代。

    儿子周豫玄,十四岁的时候,和他一齐到东方去,乘小船靠岸,看见了藤花,周弘正用手去牵引,船翻了,都坠落在水中,周弘正勉强脱险,周豫玄则由此得了心惊病。

    次子周坟,为尚书吏部郎。

    顾琛传顾琛字弘玮,吴郡吴县人,是晋代司空顾和的曾孙。

    祖父顾履之,父亲顾胟,都做司徒左西曹掾。

    顾琛性格谨严,不追求浮华,最初做官担任州从事、驸马都尉,逐步升为尚书库部郎。

    元嘉七年(430),文帝派到彦之经营河南,大败,丢弃了全部兵甲,武库因此空虚。

    文帝举行宴会,有从外部归降的人在座,皇上问顾琛仓库中的兵甲还有多少,顾琛假称还有十万人的甲仗。

    过去武库中的兵甲要保密,不能说有多少,皇上发问以后,就追悔失言。

    等顾琛假言作了对答,皇上非常满意。

    尚书寺门有规定,八座以下官员跟随进入的侍从人数各有不同,不能混杂其他人士。

    顾琛因为同族的顾硕是寄名在尚书张茂度门下,而与顾硕同席就坐。

    第二年因此获罪被贬官出去,免去了中正职务。

    凡是尚书省的官员,犯了大罪就免去官职,犯了小罪就贬官调出,调出去的一百天以内无人代替,允许回返本职。

    顾琛则被彭城王刘义康所邀请,第二次补为司徒录事参军。

    元嘉十五年,调出担任义兴太守。

    起初,刘义康邀请顾琛进入幕府,打算委任担当心腹职务,顾琛不能侍奉刘湛,所以不久就被排斥到外面。

    十九年,调为东阳太守,想用顾琛防备彭城王刘义康,顾琛坚持推辞,违背了旨意,被黜免回家多年。

    后来元凶劭杀死皇上,自立为帝,分出会稽五郡设置了一个州,以随王刘诞为刺史,便以顾琛为会稽太守。

    刘诞起义,加封为冠军将军。

    事情平定后,调为吴兴太守。

    孝建元年(454),任吴郡太守,因为起义的功劳,封为永新县五等侯。

    大明元年(457)吴县令张閏由于为母亲居丧违背礼教,交给了廷尉进行处罚。

    钱塘令沈文秀被弹劾违谬,应该连坐。

    顾琛向众人宣称,“张閏被弹劾的事一开始,我就屡次申明情况”,又说“要上奏皇上,让沈文秀留在县里”。

    孝武帝大怒,说顾琛是把恶名推给皇上,免了他的官职。

    顾琛的母亲年老了,于是他便呆在家里。

    顾琛和前西阳太守张牧,一块在司空竟陵王刘诞手下任职,刘诞反叛,派门客陆延稔送信授予顾琛及其子弟官职。

    当时孝武帝因为顾琛平素结交侍奉刘诞,或许会有异志,便写信让吴郡太守王昙生杀死顾琛父子。

    正好陆延稔先到,顾琛等人便抓起来把他杀掉,派两个儿子送陆延稔的头上报。

    孝武帝所派的诛杀顾琛的使者也到了,从而被免罪。

    顾琛的母亲孔氏年龄已经一百多岁,晋安帝隆安元年(397),琅笽人王貵在吴中作乱,以他的女儿为贞烈将军,全部以女人为属官,以孔氏为司马。

    孙恩作乱以后,东方发生饥荒,人吃人,孔氏放出家中的粮食来救济乡人,救活的人很多,他们生的子女许多都是以孔为名字。

    顾琛仍然担任吴兴太守,第二年因为郡里有很多人抢钱和盗铸钱币而被免官。

    曾做过都官尚书。

    废帝即位,他任吴郡太守。

    起初,顾琛在景平时期(423~424)担任朝请,告假回到东方,天晚时走到方山。

    当时商旅有几十只船,都停泊在岸边,有一个人黑衣服、高头巾,拿着鞭子赶开其他船说:“顾吴郡的人马很快就要到了,应该停泊在这里。”于是众船只各向东西让开。

    不一会,有一个穿着便装的人到了,力量很少,仍然停在原来的地方,人们问:“顾吴郡什么时候到?”船上的人答道:“此处没有顾吴郡。”又问:“这是谁的船?”回答说:“顾朝请罢了。”大家无不惊奇。

    顾琛心里暗自知道这是一个好的征兆,于是发誓说:“如果得了吴郡,一定要在这里立一座庙。”现在他果然掌管了吴郡,于是就立庙于方山,号称白马庙。

    明帝泰始初年(465),他与四方众人一同造反。

    兵败,带着母亲逃往会稽,台军到了以后,归降,后来担任员外常侍、中散大夫。

    去世。

    顾觊之传顾觊之字伟仁,是吴郡吴县人。

    他的高祖顾谦字公让,是晋朝的平原内史陆机的姐夫。

    祖父顾崇,是大司农。

    父亲顾黄老,是司徒左西曹掾。

    顾觊之担任谢晦的卫军参军,谢晦喜欢他文雅素净,深深地相知相待。

    他历任尚书都官郎。

    殷景文、刘义康之间的矛盾已经很显著,顾觊之不愿意与殷景仁长久地接触,于是就以脚病为理由辞官回家。

    每天夜里常常在床上行走,家里人暗中诧异而不晓得他的用意。

    等刘义康免官流放,朝廷中的人有很多都遭了祸,顾觊之终于免遭不幸。

    后来做了山阴令。

    山阴是个难以治理的地方,共三万户,前后任职的长官昼夜不得休息,事情还是办不好。

    顾觊之用简约的方法来统御复杂的情况,县里因而没有事情。

    白天垂着帘子,门庭清闲,自从宋朝以来治理山阴,事务简约而局面良好的,没有人能超过他。

    后来做尚书吏部郎。

    曾经在文帝的座位前论说江东人物,说到了顾荣,袁淑对顾觊之说:“你们南方人怯懦,怎么能办作贼的人?”顾觊之严肃地说:“您这是把忠义作为取笑人的理由。”袁淑面有愧色。

    孝建年间(454~456),担任湘州刺史,以政绩而著称。

    大明元年(457),征调他为度支尚书,转任吏部尚书。

    当时沛郡相县的唐赐前往邻村彭家饮酒回家,就此得了病,吐出毒虫二十多条。

    唐赐的妻子张氏依照唐赐临终的遗言,死后亲自剖开他的肚子,五脏都糜烂破碎了。

    郡县官方因为张氏残忍地进行解剖,唐赐的儿子唐副又不禁止,判她为妻子伤害丈夫,服五年徒刑,儿子不孝顺父母,斩首示众。

    这些都不是法律条文。

    三公郎刘勰认为:“唐赐的妻子痛心地遵从遗言,儿子明白人死是自然现象,根据事实推究他们的心情,并不在于忍心残害,应该予以同情。”顾觊之认为:“以妻子和儿子的身份而做出残忍苛苦的事情,不应该无原则地疏通小的感情,我认为唐副是不孝,张氏和他一样很不仁道。”诏令按照顾觊之的议论执行。

    后来顾觊之担任吴郡太守,得宠大臣戴法兴权力压过皇上,而顾觊之不曾向他低过头。

    左光禄大夫蔡兴宗与顾觊之友好,嫌他风节过于严峻。

    顾觊之道:“辛毗说过,孙、刘不过让我不做三公罢了。”他后来死于湘州刺史任上,谥号为简子。

    顾觊之家门和睦,被同州郡的人们所尊重。

    儿子顾绰私人财产十分丰富,同乡的士人和平民有很多人欠他的债,顾觊之禁止他不能奏效。

    等后来掌管吴郡,诱骗他拿出了文契一大厨,全部让人烧掉。

    宣告给远近各地的人们,都不需要再来偿还,顾绰懊悔叹息了整整一天。

    顾觊之常常认定命运都有固定的职分,不是智力所能转移的,只应该恭守自己的本分,信凭天命。

    而昏昧的人不明达,妄求侥幸,徒然损坏了雅道,与得失无关。

    于是便以他的这种意思,让他的侄子顾愿作了一篇《命定论》。

    顾愿字子恭,父亲是顾深之,为散骑侍郎。

    顾愿喜爱学习,有才学和词采,死在太子舍人任上。

    羊欣传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

    曾祖羊忱,是晋朝的徐州刺史。

    祖父羊权,为黄门郎。

    父亲羊不疑,为桂阳太守。

    羊欣少年时性格沉静,与人无争,言笑很美,善饰容貌。

    广泛阅读经书典籍,尤其擅长于隶书。

    父亲羊不疑担任乌程令时,羊欣十二岁。

    当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十分了解和喜爱他。

    羊欣曾经在夏天穿一件新绢裙白天睡觉,王献之到县里来见到了他,在他的衣裙上写了几幅字便走了。

    羊欣的书法本来就很好,由此以后,就更加出色了。

    他最初做官是担任辅国参军,军府撤销以后又回到家中。

    隆安时期(397~401),朝廷渐渐出现动乱,羊欣在家里悠闲自得,不再出来做官。

    会稽王的世子司马元显常常让他书写扇子,他常常不写。

    司马元显很生气,便让羊欣做他的后军府舍人。

    这个职务本来是用贫寒人充当的,羊欣则态度安详,不因为职位的高贵和低下而显示于外表,舆论非常称赞。

    他曾经去拜访领军谢混,谢混拂净席子、换上衣服,然后才出来见他。

    当时谢混的同族侄子谢灵运在座,退下来以后他告诉给同族的兄长谢瞻说:“望蔡因为要会见羊欣,于是就改了席子,换了衣服。”羊欣从此更加出名了。

    桓玄辅佐朝政,以羊欣为平西主簿,参与机要工作。

    羊欣想要自求疏远,便不时地泄露机密。

    桓玄觉察到了他的这个意向,却更加重视他,让他担任楚台殿中郎。

    对他说:“尚书是政事的根本,殿中是礼乐的出处。

    您从前处于辅助地位,和现在比较起来要显得轻些了。”羊欣就职不多日子,就称说有病自己免掉了职务,避开众人隐居在家里十余年。

    义熙时期(405~418),他的弟弟羊徽被宋武帝所赏识,武帝对咨议参军郑鲜之说:“羊徽是当代的美才,但是世人的评论仍然在他哥哥之后。”于是就任命羊欣为右军刘藩的司马。

    后来他做了新安太守,在郡中工作了四年,以宽简仁惠著称。

    又任命他为临川王刘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刘义真车骑咨议参军,都没有就任。

    文帝重新让他担任新安太守。

    在郡中工作了十三年,很喜欢那里的山水,他曾经对子弟说:“人生做官能到二千石,这也就可以了。”到这时候他已经感到满足。

    调任义兴太守,则并非他的爱好。

    不久,称说病重免官还家。

    被任命为中散大夫。

    羊欣平素喜爱黄帝、老子学说,常常手抄他们的言论。

    他有了病不吃药,只饮符水。

    兼擅医术,撰写了《药方》数十卷。

    羊欣因为不能忍受跪拜,推辞不去上朝进见,除非是看望近亲,不乱拜访。

    行路必定要走城外,不曾进过六门。

    武帝、文帝都很遗憾没能认识他。

    元嘉十九年(442)去世。

    羊玄保传羊玄保,泰山南城人。

    祖父羊楷,是晋朝的尚书都官郎。

    父亲羊绥,是中书侍郎。

    羊玄保开始担任宋武帝的镇军参军,少帝景平年间(423~424),逐步升迁为司徒右长史。

    卫将军王弘对他十分器重,曾对左长史庾登之、吏部尚书王准之说:“你们二位贤士聪明俊朗,很多东西可以会悟通达,然而宽弘美好的声望,自然应当共同推重羊君。”不久,入朝担任黄门侍郎。

    羊玄保善于下棋,品第居第三。

    文帝也好下棋,和他用郡官做赌注,结果羊玄保战胜,所以便让他补任了宣城太守。

    在此以前刘式之为宣城订立了官吏对付叛逃的政策,一个人如果不能抓到,就以公文通知伍、里的官吏扭送州郡的有关部门,能抓到此人的人赏官位二级。

    羊玄保认为这样做很不恰当,议论道:“臣探讨叛逃的缘由,都是出于极端的逼迫。

    现在订立了特殊的政策,对于现实十分苛苦。

    又考虑这个政策仅只是在一个地区实施,如果它是正确的,则应该与天下统一起来;如果它是不正确的,那就也不应该在一个郡中单独实行。”从此诏令停止那项政策。

    他曾历任丹阳尹、会稽太守、太常、吴郡太守。

    文帝因为羊玄保廉洁朴素没有贪欲,所以频频地安排他在名郡任职。

    为政虽然没有特殊的治绩,而离开以后通常一定被人思念。

    他不经营钱财利益,家产俭省微薄。

    文帝曾经说:“一个人做官不仅必须要有才干,也必须要有运气。

    每次有了好的官位出缺,我不曾不先想起羊玄保。”元凶劭弑君自立,让他做吏部尚书,兼任国子祭酒。

    到了孝武帝入京讨伐,朝中人士大多向南逃走,刘劭把官员们全部召集过来,横握钢刀愤怒地说:“你们都可以走了。”大家都很害怕,没有人敢说话。

    羊玄保面不改色,慢慢地说道:“臣愿意以死报效朝廷。”刘劭因此而缓和下来。

    孝武帝即位,任命他为金紫光禄大夫,以谨慎恭敬受到重视。

    大明五年(461),升任散骑常侍、特进。

    羊玄保从少年到老年,对祭奠非常谨慎,四季的珍奇新鲜出产,凡是没有经过祭献的,自己决不先尝。

    死后,追加谥号为定子。

    他的儿子羊戎少年有才气,但却人品轻薄,行为很不检点,说话好用双声。

    江夏王刘义恭曾经设斋,让羊戎放好座位,过了一会儿江夏王出去了,因为座位太窄,他便自己把它拉宽。

    羊戎说:“官家狭窄,令人讨厌,要再加宽八分。”江夏王笑着说:“卿哪里是只善于双声,乃是一位善辩之士哩。”文帝好与羊玄保下棋,有一次一个宫使前来,羊玄保说:“今天皇上为什么要召见我?”羊戎说:“金沟清浅,铜池碧波,光景美好,该是下棋。”羊玄保常常嫌他轻狂,说“这孩子一定会毁掉我家”。

    羊戎官居通直郎,因为与王僧达一道毁谤当朝政治,被赐命自杀。

    死后,孝武帝引见羊玄保,羊玄保谢罪说:“臣没有金日石单的明察,因此辜负了皇上。”皇上很赞美他的话。

    羊戎有两个弟弟,文帝一起赐名叫羊咸、羊粲,对羊玄保说:“希望能让你的两个儿子有正始时代的林下余风。”羊玄保善于下棋,而何尚之也极爱这种游戏。

    吴郡的褚胤七岁时便进入了高品级,等他长大,为当时的冠军。

    褚胤的父亲褚荣期与臧质一同叛逆,褚胤应当随从杀死。

    何尚之坚持请求说:“褚胤下棋的高妙,超过古代,冠于当今。

    魏韜违犯了法令,因为才高而获赦免,父亲被杀儿子宽大处理,这种例子很多。

    特请给予他一个活命,使一种奇异的技艺不致断绝。”结果没有得到批准,当时的人对此十分惋惜。

    江湛传江湛字徽深,守丧以孝顺闻名。

    喜爱文义,善于弹棋鼓琴,兼明算术。

    担任彭城王刘义康的司徒主簿、太子中舍人。

    司空檀道济为他的儿子求娶江湛的妹妹,没有答应,刘义康下了指示,又不听从。

    当时的人们推重他的立有志向。

    刘义康兴盛,人们都争着自求交好,只有江湛自己疏远,坚决要求外出,于是让他做了武陵内史。

    随王刘诞担任北中郎将、南徐州刺史,以江湛为长史、南东海太守,把政治事务委托给他。

    元嘉二十五年(448),被征为侍中,让他担任机密工作。

    调任左卫将军。

    当时更改选任学校官员,由太尉江夏王刘义恭兼任国子祭酒,江湛兼任博士。

    转任吏部尚书。

    他家里十分贫寒,不经营财利,馈赠财物的人挤满门槛,可是他一点也不接受。

    他没有双套衣服和多余的粮食,曾经有一次被皇上召见,正遇上洗衣服,他便自称有病挨了一两天,衣服干了,然后才起身。

    有一次牛饿了,驾车人找他要草,江湛过了好大一阵才说:“可以让它喝水。”在选录人才的职位上,对他颇有考核苛严的讥讽,但他公平无私,不接受请客送礼,谈论者因此对他非常称赞。

    起初,皇上大举北侵,全朝廷的人都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只有江湛赞成他。

    等魏太武帝到了瓜步,让江湛兼任领军,军事处置,全部委任给他。

    魏朝派遣使者前来求婚,皇上召太子刘劭以下的人集中讨论。

    众人都说应该答应,江湛认为答应了没有什么益处。

    刘劭生气地对江湛说:“现在三位王爷被困在那边,怎么能够随便地坚持异议。”声色十分严厉。

    散会以后大家都出去了,刘劭让自己的仪仗和随从推挤他,差点摔倒。

    刘劭后来宴集,没有邀请江湛,皇上便为刘劭的长子刘伟之代聘江湛的第三个女儿为婚,想以此来使他们和解。

    皇上即将废除刘劭,让江湛撰写诏书的草稿。

    刘劭入宫杀害皇帝,江湛正在上省值勤,听到叫声便藏在旁边的小屋里。

    刘劭派人找他,舍中的官吏骗他们说“不在这里”。

    兵士杀了舍中的官吏,才见到了江湛。

    江湛靠着窗户被害,神色不屈。

    五个儿子江恁、江恕、江敬心、江孙心、江法寿都被杀死。

    起初,江湛家里多次见到怪异现象,在尚未遇难的前不几天,他所睡的床上忽然有几斗血。

    孝武帝即位,追赠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忠简公。

    江总传江总字总持,七岁而成为孤儿,住在他的外公家。

    幼年聪明敏捷,具有淳厚的性情。

    大舅吴平侯萧劢在当时名气很大,对他特别钟爱,对他说:“你神采英拔,以后出名,当会在我以上。”长大后,刻苦学习,富有文采。

    在梁朝做官担任尚书殿中郎。

    武帝撰写《正言》刚完,作《述怀诗》,江总参与了此诗的写作。

    皇帝看了江总的诗,深表赞赏。

    转任侍郎。

    尚书仆射范阳人张缵、度支尚书琅笽人王筠、都官尚书南阳人刘之遴都是高才博学,江总当时年少有名,张缵等对他非常推重,成为忘年朋友。

    刘之遴曾经写诗酬答江总,对他深深推尊。

    逐步升迁为太子中舍人。

    侯景贼兵侵犯建邺,诏令由江总临时兼任太常卿,守卫小庙。

    台城沦陷以后,在会稽郡避难,在龙华寺休息,于是写成《修心赋》。

    江总的第九舅萧勃先占据了广州,他又从会稽前去归依。

    后来元帝平了侯景,征他为始兴内史。

    正赶上魏朝攻陷了江陵,没有成行,从此流寓岭南多年。

    陈朝天嘉四年(563),被征还担任中书侍郎。

    逐步升任左户尚书,转任太子詹事。

    江总性格宽和温存,尤其擅长五言七言诗,流于浮靡。

    后来成为宫中幕僚,和太子进行长夜的宴饮,收养了太子的良娣为女儿,太子屡次换上便装到江总家里去,宣帝发怒而免去了他的职务。

    后来又历任侍中、左户尚书。

    后主即位,历任吏部、尚书仆射、尚书令,加赐扶持人。

    当权任补相以后,不主持政务,只是日夜与后主在后庭中游宴,写了很多艳诗,喜欢的人相传讽诵玩赏,至今不绝。

    只是与陈暄、孔范、王誾等十几人交好,当时称他们为狎客。

    由此国政日益衰颓,纲纪不能树立,有提出不同意见的,便定为罪名加以贬斥,君臣昏乱,以致灭亡。

    祯明三年(589),陈朝灭亡,入了隋朝,封为上开府。

    开皇十四年(594),死在江都,年龄七十六岁。

    他写的《自序》中说:“太建时期(569~582),权力移到了一群小人的手中,谄媚嫉妒,大肆作威,屡次遭到打击罢免,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命运。”有识者讥笑他的言行乖谬。

    著有文集三十卷。

    沈庆之传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

    少年有气力,晋朝末年孙恩作乱,派他的军队攻打武康,沈庆之还不满二十岁,跟随乡人、亲族攻击贼寇,屡次获胜,因此以英勇闻名。

    军乱之后,乡里人员流散,沈庆之在家种田,勤劳刻苦,自立度日,四十岁还没有出名。

    他哥哥沈敞之是赵伦之的征虏参军,监南阳郡,抗击蛮人有功,于是做了正式长官。

    沈庆之往襄阳看望哥哥,赵伦之见到后,对他非常欣赏,让儿子竟陵太守赵伯符任命他为宁远中兵参军。

    竟陵的蛮兵屡次侵犯,沈庆之为他设计了一套策略,常常把蛮人击败,赵伯符由此得到了将帅的称号。

    永初二年(421),沈庆之被任命为殿中员外将军,又随着赵伯符在到彦之的率领下北侵。

    赵伯符生病归还,便隶属于檀道济。

    檀道济告诉文帝,沈庆之忠诚谨慎通晓军事,皇上让他担任领队,防守东掖门,逐渐得到提拔,出入宫庭。

    领军刘湛很欣赏他,准备进行引荐,对他说:“你在台阁年月已经很久了,最近我一定要加以推荐。”沈庆之严肃地说:“下官在台省十年,自然应该有所调动,不再因此连累您。”不久转任正员将军。

    等刘湛被捕的那天晚上,皇上开门召见沈庆之,沈庆之披甲着靴而入,皇上见了吃惊地说:“卿为什么要穿这样的紧急服装?”沈庆之说:“半夜里喊叫队主,来不及换宽绰的官服。”后来派他去把吴郡太守抓来杀掉了。

    元嘉十九年(442),雍州刺史刘道产去世,各地蛮人大肆行动,征西司马朱修之讨伐蛮人失利,任命沈庆之为建威将军,率领军队去帮助朱修之。

    朱修之兵败下狱,沈庆之独自率领军队进讨,大破沔水沿岸的各帮蛮人。

    后来担任孝武帝的抚军中兵参军。

    孝武帝以本官号为雍州刺史,沈庆之随着军府西上,征讨蛮寇屡建军功。

    回到京城,又做广陵王刘诞北中郎中兵参军,加任建威将军、南济阴太守。

    雍州蛮人又作乱,沈庆之以将军、太守的身份重新与随王刘诞一起进入沔水地区。

    等到达襄阳,率领后军中兵参军柳元景、随郡太守宗悫等讨伐沔北的各帮山蛮,把他们打得大败。

    威震诸山,群蛮都叩拜行礼。

    沈庆之患了头风,好戴狐皮帽子,群蛮很厌恶,称他作苍头公。

    每当见到沈庆之的军队,就畏惧地说:“苍头公又过来了。”沈庆之引军出发,前后破阵很多,又去讨伐犬羊各帮山蛮,借着山险建筑起多重城墙,设置的门楼十分险峻。

    沈庆之在山下扎起连营,营中开门互相连通。

    又命令诸军各自在营内挖池子,早晚都不向外打水。

    兼用它来防备蛮人放火。

    不久风刮得很大,蛮人夜间下山,每人提着一支火炬来烧营。

    火到后,沈庆之的军兵则用池水把它灌灭。

    蛮人被围困的日子久了,都是又饿又乏,自此以后渐渐出来投降。

    沈庆之前后所俘获的蛮人,都迁移到京城,作为营户。

    元嘉二十七年(450),调任太子步兵校尉。

    这一年,文帝将要北侵,沈庆之劝谏说:“檀道济两次出兵无功,到彦之后又失利而返,现在预料王玄谟等人也不会超过前两位将军,恐怕要再次使皇上的大军受辱。”皇上说:“皇上大军两次受到挫折,另有原因。

    檀道济纵养敌寇以保持自己的地位,到彦之中途疾病发作。

    敌人所凭靠的只有马,夏天河水浩大,乘船渡河,..郂的守兵必然逃走,滑台这个小据点,很容易就可以攻下。

    攻克了这两个地方,住那里的房,吃那里的粮,抚慰人民,虎牢和洛阳,自然就不巩固了。”沈庆之坚持说明不可以这样,当时丹阳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都在坐,皇上让徐湛之等人和沈庆之进行辩驳。

    沈庆之说:“治国好像是治家一样,耕田要问奴仆,织布要问婢女。

    陛下现在想要讨伐一个国家,却去和白面书生谋划,事情怎么会办得成?”皇上大笑。

    后来军队出发,沈庆之做王玄谟的副将。

    王玄谟进军包围滑台,沈庆之与萧斌留守..郂,他仍然兼任萧斌的辅国司马。

    王玄谟进攻滑台,一连几十天不能攻下,魏太武帝的大军向南开进,萧斌派沈庆之率领五千人去救王玄谟。

    沈庆之说:“少量军队轻率前往,必定没有好处。”正赶上王玄谟退回,萧斌将要把他斩首,沈庆之进行劝谏才算罢休。

    萧斌因为前驱部队战败,打算死守..郂,沈庆之认为不可以。

    正遇上皇帝的使者到来,不许撤退,各位将领都应该留下。

    萧斌又向沈庆之询问计策,沈庆之说:“国门以外的事情,将领可以独自作主,皇上的命令是从远处来的,形势已经不同了。

    您的帐下有一个范增而不能利用,空作议论有什么用处?”萧斌和在座的人都笑着说:“沈公现在又有了学问了。”沈庆之大声地说:“众人虽然读过古今的书,却不如下官的耳学。”王玄谟自己因为退败,请求守卫..郂。

    萧斌便返回历城。

    申坦、垣护之共同据守清口,沈庆之乘驿马返回。

    元嘉二十九年(452),军队又一次出发,沈庆之坚持劝阻没有听从。

    因为主张不同,没有让他北出。

    当时亡命徒司马黑石、庐江叛吏夏侯方进在西阳五水煽动各帮蛮人,从淮河汝水之间直到长江沔水,都受到他们的祸害,于是便派遣沈庆之督率诸将前往讨伐,诏令江、豫、荆、雍几个州都要派兵接受沈庆之的指挥。

    元嘉三十年,孝武帝出京驻在五洲,总统各路将帅。

    沈庆之从巴水赶到五洲请示军事策略。

    正好遇见孝武帝的典签董元嗣从建邺回来,叙说元凶劭弑君叛逆,孝武帝派沈庆之率领众军返回。

    沈庆之对心腹说:“萧斌是个妇人,不值得计较,其余的将帅都容易合作。

    现在辅佐顺主讨伐叛逆,不愁不能成功。”当时元凶劭秘密地给沈庆之写信,让他杀死孝武帝。

    沈庆之入京求见,孝武帝假称有病不敢相见,沈庆之直闯到面前,把元凶劭的手书呈上,孝武帝哭着请求进去和母亲告辞。

    沈庆之说:“下官蒙受了先帝的厚恩,常常希望报答恩德。

    今天的事情,只是要看力量如何,殿下为什么有这么深的疑虑?”孝武帝起身郑重参拜说:“家国的安危,就在于将军了。”沈庆之于是便统领宫内外的军队进行部署。

    府主簿颜竣听说沈庆之到来,驰马进殿见孝武帝说:“现在四方还不知道义军起事,而刘劭占据着天府,首尾不能呼应,这是很危险的办法。

    应该等各镇的力量联合在一起,然后再起事。”沈庆之大声地说:“现在正要举办大事,而黄头小儿都来参预,这样祸患就要到了,应该斩首示众。”孝武帝说:“颜竣怎么还不拜谢!”颜竣起身跪拜。

    沈庆之说:“您只能执掌文书的事情。”于是他进行了具体部署,十天功夫,内外全部办理完毕,当时都认为是神兵。

    百姓十分欢悦。

    各路军队已经聚集,委任沈庆之为武昌内史,兼任府中的司马。

    孝武帝到了寻阳,沈庆之和柳元景等人都奉劝他即皇帝大位,没有答应。

    贼人刘劭派遣沈庆之的门生钱无忌送信,劝说沈庆之解甲退出,沈庆之抓住钱无忌,报告了孝武帝。

    孝武帝登基后,任命沈庆之为领军将军,不久派出担任南兖州刺史,加任都督,镇守盱眙,封为南昌县公。

    孝建元年(454),鲁爽反叛,派沈庆之和薛安都等前往讨伐。

    薛安都临阵斩了鲁爽,晋升沈庆之封号为镇北大将军。

    不久与柳元景一齐任开府仪同三司,他坚持推辞,改封为始兴县公。

    沈庆之因为年满七十,坚持要求辞职,便安排他做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又坚决推让,甚至于叩头自述,说话就流眼泪。

    皇上不能勉强,答应以郡公的身份罢职回府,每月供给钱十万,米一百斛,二卫史五十人。

    大明三年(459),司空竟陵王刘诞占据黄陵反叛,又以沈庆之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坚持辞让南兖州刺史,加任都督,率领军队讨伐。

    刘诞派遣门客沈道愍带着书信去劝说沈庆之,赠给他玉环刀。

    沈庆之让沈道愍回去,斥责了刘诞的罪恶。

    沈庆之到了城下,刘诞登楼对他说:“沈公,您白头之年,为什么还到这里来?”沈庆之说:“朝廷认为您狂妄愚蠢,不值得麻烦少壮将军,所以就让我来了。”沈庆之堵塞了护城河,挖掘进攻的通道,建造行楼土山和各种进攻器具。

    当时夏季下雨不能攻城,皇上让御史中丞庾徽之奏表免除沈庆之的官职来激他,而诏令并不追究。

    刘诞赠给沈庆之食物,提送的有一百多人,沈庆之并不打开,而把它们全部烧掉。

    刘诞在城上投下函表,让沈庆之为他转送。

    沈庆之说:“我奉命讨贼,不能为你送表。”每次攻城,沈庆之就身先士卒。

    皇上告诫他说:“卿担任着统率,应当是指挥有方,何须自身承受弓箭和石头呢?”从四月到七月,终于杀进城中,斩了刘诞。

    晋升沈庆之为司空,他又坚持推让爵位。

    于是和柳元景一齐依照晋朝的密陵侯郑袤的旧例,朝会时沈庆之位次于司空,柳元景位在群公之上,配给恤吏五十人,门前配备行马。

    起初,沈庆之曾经在梦中带领仪仗队进入厕所中,沈庆之很厌恶入厕的鄙陋。

    当时有善于占梦的人为他破解,说:“您必定会大富贵,然而并不在旦夕之间。”问他是什么缘故,回答说:“仪仗队当然就是富贵的表征,厕所中则是所谓后帝。

    知道您富贵不在当朝的人主时期。”到了中兴成功,从五校到现在而登上三公的高位。

    大明四年,西阳的五水蛮又做寇贼,沈庆之以郡公的身份统率军队讨平了他们。

    沈庆之住在清明门外,有宅院四所,房屋非常华丽。

    又有园林在娄湖,沈庆之一夜之间带领子孙迁居到那里,把宅院还给了公家,把亲戚中表都迁到了娄湖,各家的门都开在同一个院墙上。

    他广开田园产业,常常指着土地对别人说:“钱都在这里呢!”中兴后他享受着大型的封国,家财一向丰厚,产业累计万金,奴仆数以千计。

    两次捐献钱一千万、谷一万斛,因为始兴郡的封地质量好距离近,请求改封为南海郡,没有批准。

    他有妓妾十几人,全都容貌美丽、技艺精工。

    沈庆之悠闲无事,尽情欢娱,除了进行朝贺,其他时间都不出门。

    常常随从皇帝游览视察和打猎,骑在马上动作凌厉,无异于青壮年。

    太子妃献给孝武帝镂金的调羹、筷子以及汤盂、饭勺,皇上都拿来赐给沈庆之,说:“酒具的赏赐,应该以大夫为先。”皇上曾经饮酒饮得很高兴,便让群臣普遍地作诗,沈庆之粗略地有点口头表达能力,但是手不能写,每当要签署文件的时候,则恨眼不识字。

    皇上逼着让他作诗,沈庆之说:“臣不知书,请让我口授给师伯。”皇上就让颜师伯执笔。

    沈庆之口授说:“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

    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

    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皇上非常高兴,众人都称赞他的辞意之美。

    孝武帝逝世,沈庆之与柳元景都接受了顾命。

    皇帝的遗诏中说:“如果有大的军事征讨,都要交给庆之。”前废帝即位,赠给沈庆之几案和手杖,配给三望车一乘。

    沈庆之每次朝贺,常常乘坐猪鼻无幔车,左右的随从不过三五个骑士。

    在田园中步行,常常在农忙的月份亲自劳动,没有人随从,遇到的人不知道他就是三公。

    等给了他三望车,他对别人说:“从前我常常步行在田园中闲逛,有人时和马合成三个,没人时则和马合成两个。

    现在座了这个车子,还能到哪里去呢?”等赐给了他几案和手杖,都坚持推让。

    柳元景、颜师伯曾经去看望沈庆之,和他一块去田间游玩,柳元景等鸣笳列卒满路,沈庆之独自与随从一人在田里,见到他们表情变得忧愁地说:“贫贱不能长居,富贵也难自守。

    我和诸公都是出身于贫贱,因为遇上了时代,荣华富贵到这个地步,只应当共同回想艰难时的情况。

    我这个老头子八十岁的年纪,眼见的成功失败已经很多,诸位炫耀这些车辆衣服,想要做什么呢?”于是插下手杖耘起地来,全不顾及他们。

    柳元景等撤去侍者、提着衣服来到他跟前,沈庆之才与他们相对欢笑。

    沈庆之尊贵以后,同乡旧人中过去轻视沈庆之的人,后来见到后都跪行到他跟前。

    沈庆之叹息说:“还是从前的那个沈公。”当时沈姓而作盗贼首领的有几十个人,民众都很害怕这些祸害。

    沈庆之假装为他们设酒举行大型宴会,一下子把他们全部杀掉,于是整个境内都得到了肃清,人们都很喜悦。

    前废帝狂悖无道,众人都劝他废旧立新,柳元景等人联合谋划以后,就把打算告诉了沈庆之,沈庆之与江夏王刘义恭关系不深,告发了此事。

    废帝杀死了刘义恭、柳元景等人,任命沈庆之为侍中、太尉。

    等义阳王刘昶造反,沈庆之跟随废帝渡过了长江,总统众军。

    废帝凶暴日益严重,沈庆之还是尽言劝谏,废帝心里逐渐不悦。

    后来处死了何迈,担心沈庆之不同意,估计他必定要来,便切断了青溪等几座桥阻隔他。

    沈庆之果然去了,不得渡过而返回。

    废帝又非常忌恨他,便派他的侄子沈攸之送毒药赐他自杀,当时年龄八十岁。

    这年的生日那天,沈庆之梦见有人拿两疋绢送给他,对他说:“这些绢足够长度。”醒来后他对别人说:“我老头子今年是免不了啦。

    两疋,就是八十尺;足够长度,就是没有盈余了。”死后,馈赠非常丰厚,追赠他为侍中,太尉依旧不变,给予鸾辂卧车,前后羽葆、乐队,谥号为忠武公。

    还没有来得及埋葬,前废帝失败。

    明帝即位,追赠为侍中、司空,谥号为襄公。

    泰始七年(471),改封为苍梧郡公。

    沈庆之的众多族人和姻亲中,因为沈庆之而得到职位的有几十人。

    他的长子沈文叔位居侍中,沈庆之死的时候,不肯喝药,沈攸之用被子包住杀死了他,沈文叔偷偷地取药收藏起来。

    有人劝文叔逃避,沈文叔见到废帝截断江夏王刘义恭的肢体,担心逃亡的时候,废帝发怒,可能会导致与刘义恭同样的结果,于是饮药自杀。

    沈文叔的儿子沈昭明位居秘书郎,听说父亲死了,说:“怎么忍心独自生存!”也自缢而死。

    元徽元年(473),恢复了先前的封号,当时改始兴为广兴,沈昭明的儿子沈昙亮承袭了广兴郡公的爵位,齐朝接受禅让,封国被废除。

    沈攸之传沈攸之字仲达,是沈庆之堂兄的儿子。

    他的父亲沈叔仁是宋朝衡阳王刘义季的征西长史,兼做参军领队。

    沈攸之少年的时候是个孤儿,家里很穷,元嘉二十七年(450),魏军向南进攻,朝廷调发了三吴的军队,沈攸之也随军行动。

    等到了建邺,去找领军将军刘遵考请求补任新兵的队主。

    刘遵考认为他外表丑陋,不能充任,沈攸之叹息说:“从前孟尝君身高六尺做齐国的宰相,今天求士就要取肥大的吗?”于是便去跟随沈庆之征讨。

    元嘉二十九年,征讨西阳蛮,才补任了队主。

    在巴口建立义军,任命他为南中郎府的板长兼行参军。

    新亭之战,身受重伤,事情平定后,兼做太尉参军,封为平洛县五等侯。

    随着军府转为兼大司马参军。

    晋朝的时候,在京城两岸扬州府旧时曾设置都部从事,分掌两县的违法案件,永初以后撤销。

    孝建三年(456),重又设置这一职务,沈攸之掌管北岸,会稽人孔..掌管南岸,后来又撤销。

    沈攸之调任员外散骑侍郎,又跟随沈庆之征伐广陵,屡次建功,曾经被箭射中穿破了骨头。

    孝武帝因为他善战,配给他仇池所产的步..。

    事情平定以后要加以厚赏,被沈庆之压下来。

    调任太子旅贲中郎,沈攸之对他十分恼恨。

    前废帝景和元年(465),任命为豫章王刘子尚的车骑中兵参军、直阁,与宗越、谭金等人一同为废帝所宠爱。

    杀戮众位大臣,沈攸之等人都替他卖力,被封为东兴县侯。

    明帝即位,他被依例削除了封爵。

    不久他又告发宗越、谭金等人谋反,重召他为直阁。

    正赶上四方反叛,南方的贼兵已经开到很近的地方,于是以沈攸之为宁朔将军、寻阳太守,率军据守虎槛。

    当时王玄谟为军队的统领,尚未出发,前锋有五支军队在虎槛,五军以后,又陆续赶到其他部队,每到夜间各自树立信号,互不通告。

    沈攸之对军吏说:“现在众军共同举事,而信号却不相同,如果有农民渔夫夜里互相呵叱,就会引起惊恐混乱,这是导致失败的途径啊!请大家依着一个军队取号。”大家都依从了。

    殷孝祖担任前锋都督,大失人心,沈攸之对内抚慰将士,对外协调群帅,众人都为此而保持安定。

    当时殷孝祖中了流箭死去,军主范潜率领五百人投降了贼军,人情震骇,都认为沈攸之应该代替殷孝祖为统率。

    当时建安王刘休仁屯驻在虎槛,总统各路军队,听说殷孝祖死去,便派遣宁朔将军江方兴、龙骧将军刘灵遗各率领三千人赶到赭圻。

    沈攸之认为殷孝祖既然已死,贼寇会有乘胜的想法,明天如果不再进攻,则是向他们示弱。

    江方兴与自己名位相当,必定不会为自己的下属,军政不一,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于是便率领着各位军主到江方兴那里加以推重,并且进行了慰勉,江方兴非常高兴。

    沈攸之出去以后,各军主都埋怨他。

    沈攸之说:“诸位难道忘了廉颇、蔺相如和寇恂、贾复的故事么?我本来是报效国家,哪能计较此处的升降。”明天早晨进军作战,从寅时直到午时,在赭圻大破贼军。

    不久,他晋升封号为辅国将军,代替殷孝祖督前锋诸军事。

    薛常保等人在赭圻粮食吃尽,南贼大帅刘胡屯驻在浓湖,他用袋子盛上米系在木筏和船腹上,伪装翻船,顺风流下,来增援赭圻。

    沈攸之怀疑其中有异常情况,派人取了船和木筏,得到了很大一批米,不久攻克了赭圻。

    调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任都督。

    袁靑又率领大军进入鹊尾,相持了很长时间,军主张兴世越过鹊尾到上游占据了钱溪,刘胡自己去攻他。

    沈攸之率领各位将军进攻浓湖。

    钱溪的消息传来,知道大破了贼军,沈攸之把钱溪所送来的刘胡军士的耳朵鼻子都拿给他们看。

    袁靑十分惊骇,急忙追赶刘胡的军队返回。

    沈攸之的各路军队全力进攻,杀死和俘虏敌寇很多,刘胡于是抛弃众人独自逃跑,袁靑也逃跑了。

    赭圻、浓湖平定后,贼军舍弃的资财、珍宝堆积如山,各路军队竟相收敛,只有沈攸之、张兴世约束所率领的部队,不取一丝一毫,诸将领因此而称赞他们。

    沈攸又进军平定了寻阳,调任中领军,封为贞阳县公。

    当时刘遵考为光禄大夫,沈攸之在皇帝的御座旁边对刘遵考说:“外表丑陋的人现在如何?”明帝问是怎么回事,沈攸之依实回答,明帝大笑。

    沈攸之经过多次调转,做了郢州刺史,为政苛刻暴虐,有时鞭打士大夫。

    上等佐官以下的人不合他的心意,就当面加以辱骂。

    但是他通晓官吏事务,自强不息,士人平民都很怕他,人们都不敢欺负他。

    听说哪里有猛兽,他就亲自去围捕,前往无不得到。

    一天当中有时捕得两三只。

    如果临近黄昏还捉不到则连夜围守。

    他赋敛严酷,征发无度,修缮船只,营造器甲。

    自从到了夏口,他便有了异图。

    晋升监管豫、司二郡的军事,晋升封号为镇军将军。

    泰豫元年(472),明帝逝世,沈攸之与蔡兴宗都在地方驻守,一同参与顾命。

    正遇上巴西人李承明反叛,蜀地被骚扰。

    当时荆州刺史建平王刘景素被征调,新任命的荆州刺史蔡兴宗还没有到镇,于是便派沈攸之权且兼管荆州事务。

    正好李承明已经平定,便以沈攸之为镇西将军、荆州刺史,加任都督。

    他聚敛兵力,养马达到二千多匹,都分发给巡逻将士,让他们耕种田地,食物自给。

    粮食、钱财全部充入仓库。

    荆州军工厂每年送来人丁、兵器数千,沈攸之截取一些留下,簿册上记录说是“供讨伐四山蛮使用”。

    他装备了数百上千艘战舰,沉放在灵溪里,同时聚积了巨量的钱帛器械。

    他渐渐产生了不对别人称臣的心志,朝廷的制度全都不遵守。

    富贵情形就和君王一样,夜里各厢房长廊的烛火燃放到天明,后房中佩带珠玉的女子有几百人,都是这一时代的绝佳相貌。

    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暗中有谋反之心,想用委婉的暗示说动沈攸之,就让道士陈公昭写了一封假托为天帝的书信,题名为沈丞相,把信送给沈攸之的守门人。

    沈攸之不打开书信,推断出是陈昭公所写,把信送上朝廷。

    后废帝元徽二年(474),刘休范举兵攻袭京都,沈攸之对属下官员们说:“桂阳王现在逼犯朝廷,必定声称我与他同谋,如果不辛苦保卫君王,必定会增加朝廷和社会上的疑惑。”于是派使者去接受郢州刺史晋熙王刘燮的指挥。

    等到刘休范被平定,使者才回来。

    沈攸之晋升封号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坚持推辞了开府的封号。

    沈攸之独自带兵在外,朝廷对他怀有疑虑和惧怕,几次想征调他入朝,又担心他不接受命令,因此才停了下来。

    泰豫四年,建平王刘景素在京城造反,沈攸之又执行朝廷的命令,刘景素很快就被平定。

    当时有个台直阁高道庆家在江陵,沈攸之初到州上的时候,高道庆正在家中,写信介绍了他的亲戚十几人,请求西曹署用他们在州里任职,沈攸之替他安排了三人。

    高道庆大怒,自己到了州里取了那封安置信毁掉而去。

    高道庆平常熟习骑马,沈攸之与他在公堂前面宴饮,于是又上马演习武艺,高道庆的槊刺中了沈攸之的马鞍,沈攸之生气地取刀斩槊,高道庆驰马而出。

    回京后描述了沈攸之要造反的情景,请求率领三千人前往攻袭。

    朝廷官员们恐怕事情难以成功,高帝又坚持不许。

    杨运长等人常常对沈攸之怀有疑虑和畏惧,便与高道庆秘密派遣刺客送上废帝的手诏,把一块金饼赐给沈攸之,而对州府的下属官员们都晋升官级。

    当时有三头大象到了江陵城北几里地的地方,沈攸之自己出去杀死了它们,忽然有流箭聚落在沈攸之所骑马的障泥上面,后来刺客事情暴露。

    废帝死后,顺帝即位,封沈攸之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齐高帝派沈攸之的儿子司徒左长史沈元琰送给他废帝挖心砍头的刑具让他看,沈攸之说:“我宁愿像王凌那样死,不愿像贾充那样生。”当时还不能马上起兵,于是便上表向朝廷庆贺,并且给齐高帝寄信推尊他的功劳。

    沈攸之有一块白绸布上有字十几行,常常藏在背心的角边上,说是宋明帝与自己有誓约。

    又皇太后的使者来到,赐给沈攸之蜡烛十台,割开后得到了太后的手令,说“国家之事,全部委托给您了。”第二天,便起兵了。

    他的妻子崔氏、许氏劝谏说:“官人年纪已经老了,怎么不为一家百口想想。”沈攸之指指背心角让他们看。

    沈攸之平时收养兵马,用品丰足,到现在已有战士十万、战马三千。

    即将从江陵出发时,让和尚释僧粲进行占卜,说:“不到京城,应当是进到郢都返回。”他心里很不高兴。

    起初从江津出发,有一种气形状像尘雾一样从西北过来,正覆盖在军队上部。

    齐高帝派众军向西讨伐,沈攸之倾尽所有的精锐部队进攻郢州,行事刘世隆屡次将他击败。

    升明二年(478),回头开往江陵,还没有走到,城已经被雍州刺史张敬儿占领,沉攸之无处可归,便与他的第三个儿子中书侍郎沈文和到了华容的..头林,投到一个州吏的家里。

    这个州吏曾经被沈攸之所鞭打,而现在待沈攸之非常厚道,不以从前的责罚为怨恨,杀猪招待他们吃饭。

    随后村里的人打算把他们捉住,沈攸之在栎林中与沈文和都自缢而死,村里的人把他们斩首后送到了京城。

    有人割开了沈攸之的肚子,发现他的心有五个孔。

    征西主簿敬昭先以自己的家财埋葬了他。

    沈攸之晚年喜欢读书,手不释卷,《史记》、《汉书》记忆了很多。

    他常常叹息说:“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后来攻郢城,夜里曾遇上风浪,米船沉没。

    仓曹参军崔灵凤的女儿先前嫁给了柳世隆的儿子,沈攸之严正地告诉他说:“现在军粮紧急,而您却并不在意,是不是因为和城内结了婚姻的缘故啊?”崔灵凤说:“乐广说过,下官哪能拿五个儿子去换一个女儿!”沈攸之高兴地解除了心中的怨怒。

    沈攸之召集有才干和气力的人物,随郡人双泰真力气很大,但是召他不肯前来。

    沈攸之派了二十几个人穿着盔甲去追他。

    双泰真射死了好几个人,想回家把母亲带出来,而事情紧迫没有办成,自己单身逃入蛮人地界。

    追赶的人追丢了他,便把他母亲抓去。

    双泰真失去了母亲,于是便自己回来,沈攸之没有怪罪他,说:“这是一个孝子。”赐给他了一万钱,转补为队主,他就是这样地抑制自己的感情对待士人。

    起初,沈攸之地位低贱的时候,与吴郡的孙超之、全景和曾经共同乘着一条小船出京去,三个人共同走上土坝,有一个人把他们拦住给他们相面,说:“你们三个人都会成为地方长官。”沈攸之说:“哪有这种事?”相面的人说:“如果不灵验,便是相书错了。”后来沈攸之主持郢、荆二州,孙超之是广州刺史,全景文是南豫州刺史。

    全景文字弘达,齐朝永明年间(483~483),死在光禄大夫任上。

    沈攸之起初到达郢州,有顺流而下的志向,府主簿宗俨之劝他攻郢城。

    功曹臧寅认为攻守形势不同,不是旬日之间所能攻下的,如果不能及时攻取,会挫折锐气,折损威风,沈攸之不听从。

    失败以后,各个将领全都逃散,有人叫着臧寅一齐逃亡,臧寅说:“我委身追随别人,怎么能侥幸于他们的成功而去责怪他们的失败。”于是投水而死。

    又仓曹参军金城人边荣被府录事所侮辱,沈攸之为边荣而用鞭子打死了录事。

    沈攸之从江陵东下,以边荣为留府司马守城。

    张敬儿将要到达,有人劝说他让他到张敬儿那里去请降。

    边荣说:“我受到了沈公的厚恩,一旦情况紧急,便改变本心,我不能这样做。”城被攻破见到了张敬儿,张敬儿问他说:“边公为什么同别人一起做贼,而不早些过来?”边荣说:“沈荆州举义兵,挽救国家,我身体虽然可以消灭,却是宋代的忠臣。

    天下还有直言之士,不可以称他们为贼。

    我本来就没有求生,何必再来相问?”张敬儿说:“要死有什么难的?”命令把他杀死,边荣欢笑而去,面容毫无异色。

    泰山人程邕之,素来都是依随边荣,现在抱着边荣对张敬儿说:“您到了别人的地面,没有树仁惠的声誉,却先杀了仁义之士,三楚的人们,宁肯跳长江、汉江而死,岂肯同将军同日而生!”张敬儿说:“求死非常容易,为什么不答应?”先杀了程邕之,然后杀了边荣,三军无不落泪,说:“为什么一天杀了两位义士?”把他们比作臧洪和陈容。

    废帝死后,沈攸之想起兵,询问懂星相的人葛珂之。

    葛珂之说:“起兵都要等候太白星,太白星出现了就能成功,潜伏着就会失败。

    过去桂阳王在太白星潜伏时起兵,打了一仗就被杀死,这是近代的明确验证。

    现在萧公废除昏君,拥立明君,正是在太白星潜伏的时候,这是与天象相合的。

    况且太白星刚出现在东方有利于用兵,出现在西方则不利。”所以沈攸之停止不能东下。

    等后来举兵,葛珂之又说:“现在岁星守在南斗,它那个封国不可以攻伐。”沈攸之不听从,果然失败。

    沈攸之的表檄文书,都是他的记室南阳人宗俨之的手笔,事情失败以后责备宗俨之,他回答说:“士为知己效命,哪能为你们这些人所理解呢?”接着被杀死了。

    沈攸之在景和年间与齐高帝一同在宫中值勤,相处很好,高帝把长女义兴宪公主嫁给了沈攸之的三儿子沈文和为妻,生了两个女儿,都养在宫中,对她们恩情很厚,后来出嫁都是找的旧时的朋友家,由公家负责陪送。

    齐武帝下诏令让沈攸之的弟弟沈雍之的孙子沈僧昭为义兴公主的后嗣。

    宗悫传宗悫,字叫元干,南阳涅阳人。

    叔父宗少文性格高尚,不肯做官,宗悫年少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说:“希望能乘长风破万里浪。”宗少文说:“你如果不能富贵,一定会破坏我家的门户。”他的哥哥宗泌娶妻,刚进门那天的夜里遭到抢劫,宗悫当时十四岁,挺身与劫贼搏斗,十几个人都被分散开,不能进入房内。

    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士人都以文章义理为业,宗少文既然性格高尚,各个子侄都跟从他爱好典籍,而宗悫任气好武,所以不被乡人所了解。

    江夏王刘义恭为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宗悫随从他镇守广陵。

    当时他的堂兄宗绮为征北府主簿,和宗悫住在一起,宗绮的妾与差官牛泰私通。

    宗绮到衙门值班,而牛泰前来与宗绮的妾幽会。

    宗悫知道了,进去杀死了牛泰,然后告诉了宗绮。

    刘义恭认为他意气豪壮,没有问罪。

    后来让他补任了封国中的上军将军。

    元嘉二十二年(445),讨伐林邑国,宗悫自告奋勇愿意前往,刘义恭推举宗悫有胆量勇气,便任命为振武将军,做安西参军萧景宪的副官。

    他跟随交州刺史檀和之围攻区粟城。

    林邑国派遣将领范毗沙达前来援救区粟,檀和之派遣一支偏军进行迎击,被贼军打败。

    又派了宗悫,宗悫便把军队分成几路,偃旗息鼓,秘密前进,把它攻破,然后又回军攻下了区粟,进入了象浦。

    林邑国王范阳迈倾尽全国的兵力前来抵抗,以全副铠甲把大象武装起来,前后不见边际。

    宗悫认为外国有狮子威猛慑服百兽,于是便制成狮子的形状抵御大象,大象见了果然惊骇奔逃,兵众随之溃乱,于是攻克了林邑。

    收缴了他们的珍奇特产,全是叫不上名字的宝物,其余各种杂物不可胜数。

    宗悫丝毫也不侵犯,只有自己的被子、梳子、枕头、刷子,此外便很少再有什么了。

    文帝对他十分称赞。

    元嘉三十年(453),孝武帝讨伐叛逆,任命宗悫为南中郎咨议参军,兼任中兵。

    待事情平定,他的功劳仅次于柳元景。

    孝武帝即位,任命他为左卫将军,封为洮阳侯。

    孝建年间(454~456),逐步升迁为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

    在此之前,同乡人庾业家庭富有生活奢侈,穿侯爵的衣服,吃珍贵的食品。

    和宾客对坐,进餐一定肴馔丰盛,铺摆一丈见方,而对宗悫却设米饭青菜。

    对客人说:“宗军人习惯吃粗饭。”宗悫吃饱了便退席了,当时并没有说怪话。

    到现在庾业做了宗悫的长史,负责梁郡,宗悫待他十分宽厚,不因为过去的事情而怀嫌怨。

    大明三年(459),竟陵王刘诞以广陵为根据地反叛,宗悫上表请求前往讨伐,他乘坐驿马到达京城,当面接受皇帝的指示。

    皇上停下龙车慰劳勉励,宗悫高高跃起多次,左右顾盼,皇上感到十分豪壮。

    出发时,让他隶属于车骑大将军沈庆之。

    起初,刘诞诳骗他的兵众说:“宗悫在帮助我。”等宗悫来到,跃马绕城喊道:“我就是宗悫。”事情平息后,入京担任左卫将军。

    大明五年,跟随出猎,从马上摔下来脚部骨折,不能上朝值勤,任命他为光禄大夫,加赐金章紫带。

    他有一头好牛可供进献皇宫,官家要买他却不肯卖,因此被免官。

    第二年又恢复了原先的职务。

    废帝即位,他担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封都督。

    死后,追赠为征西将军,加谥号为肃侯,在孝武帝的庙庭中配享祭祀。

    柳元景传柳元景字孝仁,河东解县人。

    他的高祖叫柳纯,位至平阳太守,没有上任。

    曾祖叫柳卓,从本郡迁居襄阳,官到汝南太守。

    祖父柳恬,是西河太守。

    父亲柳凭,是冯翊太守。

    柳元景少年时期就熟悉弓马,多次跟随父亲讨伐蛮人,以勇敢著称。

    他少言寡语,有器识,荆州刺史谢晦听到他的名气,曾经邀请他,还没有来得及去而谢晦失败。

    雍州刺史刘道产深爱他的能力,正赶上荆州刺史江夏王刘义恭又召用他,刘道产对他说:“很久就打算让您屈尊来这里任职,现在贵王相召,难以相留,违背心意会显得无知。”服丧期满,逐步升迁为刘义恭司徒太尉城局参军。

    文帝见到后又十分欣赏。

    在此以前,刘道产在雍州有良好的政治教化,远方的蛮人都出来归顺,缘沔河两岸住下组成村落,户口繁盛。

    等刘道产死后,群蛮大肆进行抢掠。

    孝武帝西镇襄阳,刘义恭推荐柳元景,于是便任命他为武威将军、随郡太守。

    等到任以后,他广设策略,斩杀和俘虏了数百人,郡内治安肃然。

    随王刘诞镇守襄阳,柳元景调为后军中兵参军。

    后来朝廷大举北侵,让诸藩镇各出军队,元嘉二十七年(450)八月,刘诞派遣尹显祖兵出赀谷,鲁方平、薛安都、庞法起进入卢氏,田义仁兵出鲁阳,加任柳元景为建威将军,担任各军总的统率。

    后军外兵参军庞季明,是三秦显贵的豪门世族,请求进入长安,招抚关、陕一带,于是从赀谷进入卢氏。

    卢氏人赵难接纳了他。

    柳元景率领军队继续前进,因为前锋深入,孤军没有后继部队,所以柳元景派人驰马传令,让尹显祖进入卢氏,以作为各路军队的声援。

    柳元景因为军粮不足,难以长久相持,于是便束马悬车,把军队引上了百丈崖,路出温谷而进入卢氏。

    庞法起等军队前进驻扎在方伯堆,离弘农城五里路。

    柳元景引军度过熊耳山,薛安都驻军在弘农。

    庞法起前进占据潼关,庞季明率领鲁方平、赵难诸军开向陕州。

    十一月,柳元景率领众军到达弘农,扎营在开方口。

    仍然以柳元景为弘农太守。

    起初,薛安都留住在弘农而诸军已经进到陕州。

    柳元景到了以后,对薛安都说:“您不要坐守空城,而让庞公孤军深入,应该抓紧进军。”众军都来到陕州城下,排列开军营而对他们进行逼迫,并且一齐大造攻城器具。

    魏朝的城镇临着河,十分牢固,他们恃险自守。

    庞季明、薛安都、鲁方平、尹显祖、赵难诸军频频进攻而没有攻下,薛安都、鲁方平各自在城东南列阵,以等待他们。

    魏兵大量出阵,先用轻骑挑战,薛安都怒目横矛,单骑冲上阵地,向四外奋勇突击,左右的人都纷纷后退,杀伤的人不可胜数,于是众军一齐呐喊前进。

    魏朝放出了很多突骑兵,众军都很忧虑。

    薛安都十分恼怒,于是便脱去头盔,解下所带的铠甲,只穿一件绛色的两当衫,马也去掉了鞍具,驰入了贼阵。

    猛烈咆哮,所向无前,挡着刀锋的无不应刃而倒。

    就这样连续进行了好几次。

    每次进入,众军无不披靡。

    在魏军即将到来的时候,鲁方平派遣驿马报告了柳元景。

    当时各军粮食已经用尽,各自只剩下了几天的粮食。

    柳元景正在督促义租并且收缴驴马以准备运粮,他派军副柳元怙挑选了步骑兵二千人赶去应付陕州的紧急情况。

    他们卷起盔甲兼程前进,一夜功夫就赶到了。

    第二天早晨,魏军又出来,在城外列阵。

    鲁方平的各军都排成一列,薛安都率领着骑兵,鲁方平率领着步卒,在左右形成犄角,其余的各义军正在城西南列阵。

    鲁方平对薛安都说:“现在强敌在前,坚城在后,是我们拼死的日子。

    您如果不进,我就要斩您,我如果不攻,您就要斩我!”薛安都说:“您说的对。”于是交战。

    薛安都无比愤怒,横矛直前,杀伤的人很多。

    流血都凝聚在肘后。

    矛折断了,换了一根又重新杀入,军副谭金率领着骑兵随后奔杀。

    从清晨一直战到黄昏,魏军大败,反绑双手而押送到军门前面的有两千多人。

    诸将想把他们全部杀掉,柳元景认为不可,于是便全都释放让他们返回。

    都高呼万岁而去。

    当时北侵的各军王玄谟等人败退,魏军深入。

    文帝认为柳元景不应该单独进军,暂且让他回军。

    诸军便从湖关度过白杨岭出往长洲,薛安都断后,宗越做他的副手。

    庞法起从潼关向商城,与柳元景会师,庞季明也从胡谷南归,都是有功入京。

    刘诞登城远望,以鞍下的马送给了柳元景。

    当时鲁爽正在开向虎牢,又让柳元景率薛安都等人北出,鲁爽才回来。

    柳元景再次出兵北侵,在境外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孝武帝入京讨伐元凶刘劭,以柳元景为咨议参军,配了一万人作为前锋,宗悫、薛安都等十三军都隶属在他的统率之下。

    当时义军的船只小而简陋,担心水战打不过贼军。

    到了芜湖,柳元景大喜,倍道兼程到了新亭,依山建起营垒栅栏,东西都占据着险要地势。

    他给军中下令说:“鼓声太频繁容易气衰,叫喊太多力气易尽,只需要各自衔枚猛战,完全听我营中的鼓声。”柳元景观察贼军衰竭,才下令打开营垒呐喊着冲向敌人,贼军大败。

    刘劭又亲自率领其余的兵众前来进攻军垒,又把他们杀得大败,元凶劭仅只自己一人逃免。

    皇上到新亭即位,以柳元景为侍中,兼左卫将军,不久转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监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的竟陵随二郡诸军事。

    起初皇上在巴口,问柳元景事平以后有什么要求。

    回答说:“希望回到家乡。”所以才有这一任命。

    起初,臧质起义,以为南谯王刘义宣软弱容易控制,打算推举他,暗中报告了柳元景,让他率领手下的军队西还。

    柳元景就把臧质的信交给了孝武帝。

    告诉他的送信人说:“臧冠军一定是不知道殿下现在的义举,正应该讨伐叛逆,不容许西还。”臧质因此十分恨他。

    到了柳元景做了雍州刺史,臧质担心他会成为荆州、江州的后患,称说皇上的爪牙不适合远出。

    皇上违背了他的话,更以柳元景为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封为曲江县公。

    孝建元年(454)正月,鲁爽反叛,派遣左卫将军王玄谟去讨伐他。

    加任柳元景为抚军将军,假节杖,设佐官,继王玄谟之后。

    后来让他兼任南蛮校尉、雍州刺史,加任都督。

    臧质、刘义宣一齐反叛,王玄谟在南面占据梁山,垣护之、薛安都占据历阳,柳元景出兵屯驻采石。

    王玄谟请求增兵,皇上让柳元景进驻姑孰。

    柳元景把精兵全部派出去帮助王玄谟,而以病弱兵士守营。

    所派出的兵士打出了很多旗子,从梁山望去好像是数万人,都说是京城的兵全部开来了,于是战胜。

    柳元景与沈庆之都以本号加封开府仪同三司,改封柳元景为晋安郡公。

    他坚持推辞开府。

    又担任领军、太子詹事,加任侍中。

    大明三年(459),他担任尚书令,太子詹事、侍中、中正职务依旧。

    因为封地在岭南,改封为巴东郡公。

    又命令他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尚书令、中正依旧不变。

    他又辞让开府。

    于是与沈庆之都依照晋朝的密陵侯郑袤不接受司空的旧例。

    大明六年(462),晋升为司空,侍中、令、中正职务依旧。

    又坚持辞让。

    于是授给他侍中、骠骑大将军、南兖州刺史,留在京城负责守卫。

    孝武帝逝世,他与太宰江夏王刘义恭、尚书仆射颜师伯一齐接受遗诏辅助幼主,调为尚书令,兼任丹阳尹,侍中、将军依旧不变。

    加封开府仪同三司,配给仪仗二十人。

    他坚持推辞仪仗。

    柳元景少年时期家中贫苦,曾经出京到了大雷,天黑了非常寒冷,很为羁旅而感慨。

    岸边有一个老父自称善于相面,对柳元景说:“您将大大富贵,位至三公。”柳元景以为是开玩笑,说:“人生能避免饥寒就是很幸运的了,哪里敢盼望富贵!”老父说:“以后您会想起我来的。”等富贵后再去找他,却不知他在哪里了。

    柳元景由将帅起家,等他执掌了朝政,管理政务虽然不是他的所长,却有弘雅的美名。

    当时在朝的要人大多经营产业,只有柳元景独自无所经营。

    江南岸有几十亩菜园,守园人卖菜得了三万钱,送还给家里。

    柳元景生气地说:“我开这个园子种菜,目的是供家中吃的,却又卖了取钱,是要夺百姓们的利吗?”结果把钱送给了守园人。

    孝武帝严厉暴虐无常,柳元景虽然受到了宠幸的待遇,却总是担心遭到祸患。

    太宰江夏王刘义恭以及各位大臣无不小心翼翼,不敢互相来往。

    孝武帝逝世,刘义恭、柳元景等互相说:“今天才算免除了横死。”刘义恭与刘义阳等诸王,柳元景与颜师伯等常常互相邀请奏乐酣饮,夜以继日。

    废帝少年而有凶德,内心不能平衡,杀掉戴法兴以后,悖谬之情暴露,刘义恭、柳元景担忧恐惧,便与颜师伯等谋划废除皇帝,立刘义恭,犹疑未决。

    事情被发觉,废帝亲自率领宿卫兵出阵讨伐,他以诏令的名义召见柳元景。

    左右的人跑来报信,说兵刃戒备情况反常。

    柳元景知道灾祸到了,整顿朝服乘上车子,应召出门。

    遇上弟弟车骑司马柳叔仁穿着军服,左右壮士几十人,打算拒绝服从命令。

    柳元景苦苦禁止。

    等出了街巷,军士大批开来,柳元景下车受死,表情十分安静。

    他的长子柳庆宗很有才干,而性情不同寻常,孝武帝让柳元景把他送还襄阳,在途中赐他自杀。

    次子嗣宗、绍宗、茂宗、孝宗、文宗、仲宗、成宗、秀宗到现在都遇祸。

    柳元景有六个弟弟:僧景、僧珍、叔宗、叔政、叔珍、叔仁。

    僧珍、叔仁和子侄在京城和襄阳死掉的有几十人。

    柳元景的少子柳承宗、柳嗣宗的儿子柳..都在怀孕中,从而获得保全。

    明帝即位,赠柳元景为太尉,配给仪仗三十人,羽葆、乐队一部,谥号为忠烈公。

    柳恽传柳恽字文畅,少年时就很有志向。

    好学习,善于写书信。

    与陈郡的谢..是邻居,互相深深地友爱。

    谢..说:“宅南的柳郎,可以为楷模。”起初,宋朝的时候有嵇元荣、羊盖两个人,都善于弹琴,说是传承的戴安道技法。

    柳恽跟随他们学习。

    柳恽特别能得尽他们的奥妙。

    齐朝的竟陵王萧子良听说后,便聘用他做法曹行参军。

    他只与王..、陆杲要好,常常慨叹说:“王虽是名家,还是怕会耽误我的。”他很受萧子良的赏识和亲近。

    萧子良曾经在后花园里设下酒宴,当时有晋朝太傅谢安的鸣琴放在旁边,便拿来交给柳恽,柳恽弹了一支雅曲。

    萧子良说:“你巧过嵇心,妙达羊体,良好的姿质,优美的手,真确地就在今夜演奏。

    岂只是在当今堪称奇妙,也可以追踪古代英贤。”后来做了太子洗马,父亲去世后,他离职守丧,著了《述先颂》,表达他的感戴心情,文字十分悲哀婉丽。

    后来试守鄱阳相,听由属官守尽三年丧礼,安排文教职务,百姓非常称赞。

    回京任命为骠骑从事中郎。

    梁武帝到了建邺,柳恽在石头城拜见问候,让他担任了征东府司马。

    他上书请求在城市平定后,首先收管图书典籍,并且遵从汉高祖的宽大政策。

    梁武帝听从了他了建议。

    改任他为相国右司马。

    天监元年(502),任命他为长兼侍中,与仆射沈约等人共同制定新的制度。

    柳恽性格坚贞朴实,因为是贵公子而早有美名,少年时候擅写诗文,曾经作诗说:“亭高木叶下,垅首秋云飞。”琅笽人王融见到后嗟叹赞赏,于是把它写在书斋的墙上和白团扇上。

    武帝参加宴会,必定要诏令柳恽赋诗。

    他曾经与武帝的《登景阳楼篇》唱和道:“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翠华承汉远,雕辇逐风游。”深受赞美。

    当时人们都共同传诵。

    他历任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秘书监、右卫将军。

    两次为吴兴太守,为政清静,民众官吏都很怀念他。

    他在郡中感染了疾病,自己请求解除职务。

    父老一千多人上表请求让他留任,事情没有施行,就去世了。

    起初,柳恽的父亲柳世隆弹琴,在士流中名列第一,柳恽每每弹奏他父亲的曲子,常常感念追思。

    又变体改写了各种古曲。

    他曾经赋诗未成,用笔捶琴,因为有客人前来,便用筷子敲击,柳恽惊异于它的哀惋意韵,便谱写为雅曲。

    后来传说击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柳恽常常用今声转变扬弃古法,便著了《清调论》,有详细的解说。

    齐朝的竟陵王曾经在头天夜里举行宴会,第二天早晨将要朝见皇帝,柳恽投壶连胜不断,车子停了好久,于是进见便晚了。

    齐武帝嫌他来得太迟了,竟陵王如实作了回答。

    武帝又让他继续进行,赐给他绢二十匹。

    柳恽曾经与琅笽人王瞻比赛射箭,嫌他的靶皮太宽,便摘梅贴在乌珠上面,每次发射必定命中,观看的人都很惊奇。

    梁武帝好下棋,让柳恽品定棋谱,登格的二百七十八人,按照优劣进行排列,写成《棋品》三卷。

    柳恽列居第二。

    武帝对周舍说:“我听说君子不可以苛求完备,至于像柳恽,可以说都具备了。

    分开他的才艺,足以成全十个人。”柳恽著有《卜杖龟经》。

    他的性格喜爱医术,完全掌握了它的精妙。

    刘悛传刘悛,字士操,曾跟随父亲到广陵征讨竟陵王刘诞,因军功任命为驸马都尉。

    后来做桂阳王的征北中兵参军,与齐武帝一同在殿内值勤,并受宋明帝亲切对待,由此与齐武帝十分友好。

    刘悛本名刘忱,宋明帝多忌讳,把“刘忱”反念为“临仇”,便改名为刘悛。

    齐武帝曾经到刘悛家中去,白天睡了一觉醒来,刘悛亲自捧着金澡罐盛上四升水给他浇水洗手,就此和武帝有了交情,前后所受到的好处是与这事密切相关的。

    后来调任安远护军、武陵内史。

    郡城南面的古代江堤废毁已久,刘悛修复还没有完工,而江水忽然到来,百姓们丢下工作纷纷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