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台奏请授起岩浙西廉访使,未准。不久提拔为陕西行台侍御史。正准备赴任,又留下继续任侍讲学士。后拜江南行台侍御史,召入中台任侍御史。迁调燕南任廉访使。任职期间,他毫不宽容地打击豪强,贫民扬眉吐气。当时滹沱河水对真定危害很大,起岩责问封河神为侯爵之事,并修筑堤防,疏通河水阻塞之处,水患因而消除。又升江南行台御史中丞,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事。右丞相别里怯不花,被台臣督察,除去官位。不久再任相时,嘲讽朝臣奏章不对,起岩执意不能这样做,听见这意见的人都理直气壮。不久授御史中丞,由于起岩公正坦率,切中事理,毫无顾忌,因此与上官不合。

    诏他修辽、金、宋三史,又命入翰林为承旨,任总裁官,官阶至荣禄大夫。起岩熟悉金源典故,对宋代儒道学的源委,尤其多有研究。参加编书的史官中有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每当论述不当时,起岩总是依据事理改正,他写的文章纯朴典雅,阐述道理透彻。三史编成后,他已六十五岁,请求退隐,四年后卒。谥号文穆。

    起岩面如紫琼,美髯,方下巴,眉目清秀,一看就知道是个雅量君子。他对官府是非的评论,绝不附和,耸立如泰山,绝不回头。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也不稍微宽恕,连朝廷都有些怕他。了解他的人都说他外面平和而内部刚强,不受人笼络,如同欧阳修,闻名四方边远之地。安南进贡,陪臣要代世子致辞,一定要问候起岩的生活起居。他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年轻时家中极贫困,闭门教书,亲自到百里以外送米奉养父母,抚慰弟弟如石,教给他做官之道,关怀备至。亲族中有二十多家不能举办丧事的,他就买田供他们安葬。每获俸禄,一定同老朋友共享。当他故世的那天,仓库无粟,家中无钱,竟是如此贫困。

    起岩博学,善写篆书、隶书,著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各若干卷,藏于家。

    欧阳玄传

    欧阳玄,字原功,祖籍庐陵,与欧阳修同宗,曾祖父时迁居浏阳,故为浏阳人。玄幼年时智慧超群,母亲授以《孝经》、《论语》、小学各书,八岁拜本乡张贯之为师,已能日记千字,并能做文。一次部使者巡视时,令学生做梅花诗,他立即写了十首,到晚上增加到百首,人们都很惊骇。十四岁学习词章,能提笔成文,在校考试成绩皆为优秀。二十岁左右闭门读书,经史百家,无不研究,对于宋代程颐、程颢诸儒的学说渊源,尤其融会贯通。

    延..元年(1314),科举得了贡生。次年赐进士,任命为岳州路平江州同知。后调为太平路芜湖县尹。在他任职期间,长期积压的疑案都做了处理。对不法的豪强,公正地判罪,得到民众的拥护,全境出现太平景象。后调任为武冈县尹。这里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常有武斗。玄到任一个多月后,赤水太清两洞聚众,互相攻杀,官府对此束手无策。玄带着两个随从,独自骑马去肇事地点,看见双方仍在战斗,伤亡者遍地皆是。獠人得知欧阳玄来此,立即放下兵器下拜,并说:“我等并非不畏法,只因诉讼时县官不能秉公执法,反加重徭役,因之被迫武斗。不意清官来此。”玄对他们讲明武斗的祸福,并恰当地处理了诉讼案件,獠人信服,不再闹事。

    以后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升为国子监丞。致和元年(1328)升迁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值兴兵,玄每日都参与宫廷的军机大事,凡远近调发,都由他草拟诏书,传令施行。不久改元为“天历”,一切公文书写由他起草。还条陈时政数十事,也多推行。次年初设奎章阁学士院,后又设艺文监附属于它,推选清廉和威望高的人任职,文宗亲自任命玄为艺文少监。玄奉诏编纂修订《经世大典》,升艺文太监,以及检校书籍事。

    元统元年(1333)改任太常礼仪院事,拜为翰林直学士,编修四朝实录,不久又兼国子祭酒,后又召到中都商讨事务,升为侍讲学士,再兼国子祭酒。后至元五年(1339),因足患麻木症,请假南归医治,顺帝未允。授予翰林学士,不久恳请辞官,顺帝仍未允,让他上朝时免于行礼,改元“至正”,更改朝政,凡行不便的事,在宫廷中议政时,玄都直言无忌。不久南归,后又起任翰林学士,因病未行。

    皇上下诏修辽、金、宋三代历史,玄任总裁官。他为此制定统一的条例,文中有不合要求者,玄亲笔改正,至于论、赞、表、奏都由玄执笔。至正五年(1345),顺帝因他历任几朝的官职,且修三史有功,又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承旨。不久玄又请求辞官,顺帝仍未答应,御史台奏请任命玄为福建廉访使,行至浙西,旧病复发,请求退休,隐居南山。后又任翰林学士承旨。玄多次恳切辞官,未获批准,于是授给湖广行中书省右丞的职务,并赐白玉束带,给以终身的俸养。正要动身,顺帝又不同意,仍命其任翰林学士承旨,进阶为光禄大夫。

    至正十四年(1354),汝、颍义军风起,蔓延于附近各州县,玄献上招捕之策,虽条条可行,但当时不能用。十七年春,玄又请求辞官,想由蜀地返乡,顺帝未同意。当时要大赦天下,宣布玄赴内府。玄长期生病,不能行走,丞相传皇帝圣旨,准坐轿子到延春阁下轿,这实在是特殊的待遇。这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卒于崇教里的寓所,享年八十五岁。顺帝赐给优厚的财物厚葬。并赠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柱国等称号,追封为楚国公,谥号文。

    玄气度宽宏,生活节俭,为官清廉。做官四十多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朝廷,三任成均,两任祭酒,六入翰林,三次拜承旨。编纂《实录》、《大典》及辽、金、宋三史,皆是大部头著作。多次任科举主考官,两次任知贡举及阅卷官,凡宗庙朝廷的雄文要令,皆出自玄手。海内名川大山,佛道庙宇,王公贵人之碑都以得到玄的文辞为荣。片言只字,流传社会,都很宝贵。著有《圭斋文集》若干卷传于后世。

    许有壬传

    许有壬,字可用,先祖原居于颍州,后迁居汤阴。有壬幼年聪颖,读书一目五行,曾阅读衡州《净居院碑》,其文近千言,过目一遍即能背诵。二十岁时,畅师文推荐进入翰林院,未上报,授开宁路学正,升为教授,未上任,征召为山北廉访书吏。延..二年(1315)进士及第,授辽州同知事,适逢关中有警,邻近各州听任百姓外出躲避,道路上到处是被弃的婴孩,有壬独率弓箭手,关闭城门守卫,竟平安无事。州里追兵的足迹不准接近村边,只给他们信牌,命令村里的役夫呼喊,百姓平安无事。豪门大族中贪虐的受到惩办,对冤案即使作了判决的,也都平反免罪,于是州中得到很好的治理。

    延..六年(1319),授山北廉访司经历。至治元年(1321),迁职吏部主事。二年,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巡视广东时,副廉访使哈只蔡衍因贪赃罪被罢官,巡视至江西时,适逢廉访使苗好谦监督焚烧伪钞,每天检视钞票的有上百人,好谦担心其中有诈,于是用鞭子痛打他们。人们因畏于罪,都将真钞剔出去,以迎合其意,管仓库的官员都被打得体无完肤,有壬再进行检查,发现都是真钞,于是将那些人释放了。凡是那些人们畏如虎狼的官吏和豪民,有壬都将他们抓起来,绳之以法,因此,本地区内纪律严整。

    至治三年(1323),皇帝下诏拜有壬为监察御史,同年八月,英宗暴崩于南坡。贼臣铁失派遣使者从上京到南坡,封闭了府库,收缴了各个官员的印章。有壬得知事情紧急,就报告给御史中丞董守庸,守庸说宫中之事不是你该过问的。有壬就弹劾守庸及经历朵尔只班、监察御史郭也先忽都等依附铁失之罪,奏疏等候进呈。十月铁失被诛。泰定帝向上都发兵,御史大夫纽泽先回京师,有壬向他呈上奏文。帝进京后,再上疏说:“铁木迭儿之子琐南,参与谋反,请求处以死刑。对其兄弟限令不准出入宫廷。中书平章政事王毅、右丞高日方,无辜免职,四川行省平昌政事赵世延,受冤更惨,皆请求雪冤复职。”不久又提出十点建议:一、辅佐太子,应以训导为先;二、挑选高级官员,应先培养;三、出入宫中,应区分贵贱;四、慎握兵权,削去兼职;五、废弛练武之事,应加整顿;六、对贼臣妻妾,应禁止有势力的官员强取征索;七、以前实行赦免是为了防止有变,今应再次下诏重申;八、铁木迭儿的几个儿子的财产应登记没收,以惩恶人;九、审核经费,以减轻百姓赋税;十、节省浮费开支,缓解国家财政困难。皇帝采纳了这些建议。

    泰定元年(1324),设立詹事院,有壬被选为中议,后又改任中书左司员外郎。京畿发生饥荒,有壬请求赈济。他的同僚责备说:“你的话固然好,亏了国家怎么办?”有壬说:“不能这样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不亏民,岂能亏国?”于是禀报丞相,发赈济粮四十万斛。灾民赖此得以活命者很多。国学中旧的法规是以积分多少而委任以官,执政官监丞张起岩提议废除这种办法,代以推选德行好的为官。有壬反驳说“:积分制的办法虽不尽善,但是可以得到博学能文的人才,如果仅以德行取人,其名固然好,恐怕只重外表,也可能是目不识丁的人。”议论很久而未能决定。三年六月,有壬升右司郎中。

    天历三年(1330),提升为两淮都转运盐司使。原因是盐法被破坏,朝廷议事非有壬不能集中,所以有此任命。有壬探究这方面的弊病,立法变通,国课得到充实。至顺二年(1331)二月,召入朝参议中书省的事,不久,因母丧回里。元统元年(1333),再次召回任参议,次年又拜为治书侍御史,转任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仍然管理御史台事务。正在此时,达鲁花赤完卜,依仗丞相的势力,充东宫宿卫,行为淫秽,受到御史的弹劾,完卜藏于御史大夫家中,有壬捕获将他放逐。九月拜为中书省参知政事、知经筵事。帝召集大臣们议论上皇太后尊号为太皇太后,有壬说:“皇上与皇太后是母子,若加封为太皇太后,则是孙子辈了,不合礼节。”众人不同意,有壬说“:今之制度,封赠祖父母,而降到父母同一等级,大概施行恩德的方法,重近而轻远,今天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是推而远之,反而减轻了,还能说是尊重么!”这意见未被采纳。

    中书平章政事彻理帖木儿,因私愤而奏请取消进士考试,有壬在朝廷与之争论甚烈,而不能改变,于是称病在家,皇帝强行起用,拜为侍御史。不久汝宁棒胡造反,大臣中有忌妒汉官的人,用反叛者所制的旗帜及伪造的敕令,放在地上说“:这是要干什么?”意思等汉官说不是造反,藉此办汉官的罪。有壬说:“这帮人建年号,称为李老君太子,部署士兵,以敌官军,其谋反罪状很清楚,还有什么话可说?”对方哑口无言。朝廷议论要实行古代割鼻的刑法,行文枢密院,禁止汉人、南(朝)人学蒙古、维吾儿文字,有壬都为之力争制止。

    至元初年(1335),长芦韩公溥因家中藏有兵器,被捕入狱,株连台省,只有有壬之名不在其中,由此更加遭忌。有壬考虑已不可久留,就回到彰德,不久又游历湖北、湖南。至元六年,召至中书,仍任参知政事。第二年改年号为至正,有壬极力主张:皇帝要亲临太庙祭祀,母后之位空着,徽政院应撤消,改元与任命宰相事在同一诏书中宣布,淘汰多余的官员,钱粮应当节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人们对这些事都回避不语。后迁调任中书左丞。至正二年(1342),囊加庆善八及孛罗铁木儿献计,开西山金口引导浑河,流经京城,到达通州,以通水运。丞相脱脱极力主张,有壬说:“浑河之水,急流易决,足以为害,淤浅易塞,而不可行舟,地势高低不异,这样开凿是劳民伤财。”不接受此建议,后来终于按有壬说的那样办。

    早先,有壬的父亲熙载在长沙做官,设立义学,培养学生。去世之后,这些学生思念他,为此建立了“东冈书院”,朝廷给予名额设官职,作为培育人才的地方。南台监察御史木八剌沙,颇有怨言,说不应建立,并捏造谎言,诬蔑有壬及其弟有仪、有孚。有壬称病回家。至正四年改任江浙右丞,辞职。六年,召任翰林学士,到任后,又辞职。监察御史多次上奏为其辩诬。不久,再召任翰林学士承旨,仍任经筵。第二年夏,授任御史中丞,赐白玉束带及御衣一套,不久,又因病回乡。监察御史答兰不花攻击有壬,说长道短,极力弹劾他,不久就真相大白了。

    至正十二年,河南盗匪猖獗,河北也受到威胁,有壬策划抵御计策十五条,授予郡城的守将,民心得以安定。十三年,拜为河南行省左丞,朝廷派遣将领出征,在河南沿边,设立上百座军营,所有粮饷,全靠河南供给。有壬从容筹集,就像平时一样。十五年,迁职集贤大学士,不久改任枢密副使,再次任中书左丞。当时朝中廷臣们不敢说话,有壬则敢于指出朝廷实行了姑息政策,赏重罚轻,因此将士们掠夺少年男女和玉帛而无斗志。有个僧人名开,从高邮来,说张士诚乞求投降,大家庆幸平叛事情将要成功,都很高兴。只有有壬怀疑其真实性,找僧人来追问,果然无言以对。转任集贤大学士,兼太子谕德,官阶升至光禄大夫,因有壬在前朝时声望高,太子很尊敬他。一天入内宫,见太子臂上立一鸷禽为乐,立即令左右的人将禽取走。十七年,因年老有病,极力请求隐退,皇上给以终身俸禄。至正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卒,终年七十八岁。

    有壬历任七朝官职,前后长达五十年,遇到国家大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当权臣任意胡为时,稍一违意,即遭迫害,有壬绝不回避,政事办得不当,他就明辨是非,据理争辩,从不知道死生利害。有壬善于书信工于辞章,欧阳玄为其文写序,称其文气魄雄伟,涌如层层波澜,追而求之,则渊博至深。他的著作有《至正集》若干卷。谥号文忠。

    宋本传

    宋本,字诚夫,大都人。幼年时就聪明出众,童年时日夜攻读经史诸书,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达到融会贯通才罢。曾随从在江陵做官的父亲宋祯。江陵王奎文深懂性命义理之学,宋本前去向他求教,造诣日深。善长古文,文义简洁深刻,且多用微妙之词。年四十始回燕。

    至治元年(1321),全国考生在朝廷会考,宋本是第一名,赐进士及第,授予翰林修撰。泰定元年(1324)春,升任监察御史。他的第一句话是“:逆贼铁失等虽已被诛,其党羽枢密副使阿散,亲自参与叛逆,因获告密未得死,逃往岭南,请求及早进行讨伐。”国家制度规定太庙神祖像用黄金制作,仁宗之室的神像竟然被盗。宋本说:“依据法律,民间被盗逾期不能破获需办罪,现在太常失职,以及京城的捕盗官都应罢免。”又说“:中书宰相,每日进宫,固然受到皇上的恩宠,但经常不去中堂,机务积压,请警戒臣僚,非值班保卫之日,必须到署办公。”然而这些意见都未呈报皇帝。

    一个月之后,调任国子监丞。夏季,狂风、地震,皇帝降旨召百官共议治灾的方法。当时有北方来的卫士,被遣返回去,他们就以百十人为一群,在桓州途中抢掠杀人,被捕后,旭灭杰奏于皇上请求释放。蒙古千户使赴京,夜宿旅舍,正巧百姓朱甲妻女之车经过旅舍门前,千户大喜,命随从抢妻女,朱甲向中书泣诉,旭灭杰包庇不问。本正与旭议事,抗议说“:铁失余党未除尽,偷神主像的盗贼未抓获,桓州的盗匪尚未得到惩治,朱甲的冤案未伸,刑政混乱,民愤天怨,灾异发生,都由此而来。”辞语气愤激昂,众人都洗耳恭听。同年冬,转任兵部员外郎。至治二年,转中书左司都事。开会议论招抚溪洞之民。已故将领李牢山之子曾代理兵部尚书,随从诸王兵征郁林州徭民,李在途中娶妾,留兵不进,结果兵败而归,枢密副使王卜邻吉台说:“李平定徭民有功,当升官。”本说:“李放弃军务娶妾,延误军期,应依法办罪,还可做官么!”王沮丧而不敢言。

    四年春,任礼部郎中,天历元年(1328),升吏部侍郎。二年改任礼部侍郎。至顺元年(1330),进入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二年冬,出任河东廉访副使,即将启程时,又提升为礼部尚书。三年冬,宁宗驾崩,顺帝还未到京,皇太后在兴圣宫,正月初一,议论遵照传统,行朝贺礼,宋本说:“应上奏兴圣宫,废除大明殿朝贺。”众人皆同意。元统元年(1333),兼经筵官,次年夏,任集贤阁学士。兼国子祭酒和经筵官。这年冬十一月二十五日逝世,终年五十四岁。官阶自承务郎至太中大夫,其中经历十次变化。

    宋本性格刚直不屈,言行正直纯洁,无任何私心,而且对朋友情义笃厚,坚如金石。人们如有一点善良表现,他就大加称善,尤以树古代礼乐制度为己任。主持贡举时,录取进士超过百名;当阅卷官时,第一甲增至三人。其父官至南中,家贫,卖掉住房,做官以清廉、谨慎自持,甚至连稠粥都吃不上。宋本尚未成年,就招收门生以奉养双亲,时达二十年。任显要官职,但仍住在他的旧房子里。到他逝世时,靠官府助丧钱物才入敛。送葬的人近二千,都是纟晋绅大夫、门徒、以往的官吏和国子生,没有一个其他宾客,当时人们都称赞。著作有《至治集》四十卷,流行于世,谥号正献。

    谢端传

    谢端字敬德,四川遂宁人。宋末,四川的学者文人都因兵乱逃到江陵,因居家于此。端幼年聪明异常,五、六岁时,即能吟诗,十岁时能作赋。二十岁时,与尚书宋本拜同一老师,端学习性理之学,宋本学习古文,二人又都在江陵城中教学,他们都以文学出名,当时号称“谢宋”。史杠为荆南宣慰使,数次邀请,以礼相待,并将他们推荐给姚燧,而燧正以文章出名而自负,勉强答应,即以他的文章给端读,端一读即指出其文用意所在,燧赞叹不已,并对人说:“今后二十年中,像谢端这样的人才,是不可多得。”推荐人说要用端为校官,但未得答复。

    科举实行后,端在河南行省应试,中举,因母丧未参加会试。延..五年(1318),中进士乙科。授承事郎、潭州路湘阴州同知。一年后,进京任国子博士,迁职太常博士。盗贼入太庙,盗走了第八室黄金神位,被罢官。端是礼官,并非典守,本无罪,但他也不申辩。不久又任命为翰林修撰,又升为待制,因迁职为国子司业,于是任翰林直学士,官阶为太中大夫。

    端擅于理政,初入仕的湘阴,狡猾的小吏对他束手,不敢舞弄文法,豪民无赖之人也因他而逃走。邻郡的诉讼都停滞不能判,推给端去判决,端分析判决很顺利,政绩、声誉显著。他的文章严谨有法,简明无华丽词藻。端任翰林的时间很长,至顺、元统以来,国家的称号,宗庙祭祀礼仪,加封宣圣公的父母,制订法律,多出于他之手。参预修撰文宗、明宗、宁宗三朝实录,及各朝功臣列传,当时的人都称赞他的修史才华。

    文宗建奎章阁之初,收罗中外才华俊杰者于奎章阁,皇帝曾对阿荣说:“当今文学士人,我只有谢端还不认识。”不久,文宗驾崩,竟然未来得及任用他。端又与赵郡苏天爵同著《正统论》,详细论辩金、宋正统。至元六年逝世,终年六十二岁。元代四川文人中最有名的是虞集,其次就是谢端。

    王守诚传

    王守诚,字君实,太原阳曲人。气度和蔼纯洁,尤爱学习。因与邓文原、虞集交往,文辞日益进步。泰定元年(1324),礼部考试得第一,朝廷赐给进士出身,任命为秘书郎。升迁为太常博士,参加续编《太常集礼》若干卷。既而升迁为艺林库使,参与著《经世大典》。拜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奎章阁鉴书博士及监察御史。其后任山东廉访司佥事,又改任户部员外郎、中书右司郎中,拜礼部尚书。参与修纂辽、金、宋三史。成书后提升为参议中书省事,后调任燕南廉访使。

    至正五年(1345),帝遣使至各地宣抚,守诚与大都留守答尔麻失里出使四川,到任后首先推荐了有文武之材的云南都元帅述律铎尔直。

    守诚判案明察审慎,对诉讼的供词没有漏洞又能吐露实情的,都给以平反。州县官中十四人多领职田者,守诚皆予更正。因此上疏说:“在蜀地为官,由于地方偏僻遥远,俸禄微薄,难以自养,希望将绝户及荒芜的屯田,召人耕种,以增加州县官的俸禄。”

    宜宾县尹杨济亨申请在蟠龙山建宪宗神御殿,儒学提举谢晋贤请求修复文翁石室做书院,守诚皆采纳上报,他的风采轰动全国,其功居全国各道之首。至正九年(1349)正月病卒,享年五十四岁。顺帝赐钞万缗,谥号文昭。有文集若干卷。

    王思诚传

    王思诚,字致道,党州嵫阳人。祖辈务农。思诚天资过人,七岁拜师学《孝经》、《论语》,都能背诵。至治元年(1321)中进士,任管判官,后召至京师任国子助教,又改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以后又转任待制。

    至正元年(1341),升迁为奉议大夫、国子司业。次年任监察御史,上疏顺帝,言京城一带去年秋不下雨,冬亦无雨,春又有蝗灾,加上黄河决堤,此系阴阳失调。请发卒堵决,给灾民死者以棺木,这样可协调阴阳,消除水旱灾祸。思诚到檀州巡察,首先提出:“那里采金冶铁提举司设置监狱,管理囚犯,让服刑人带着脚镣刑具来舂金矿。该狱原望给囚徒衣食,然自天历(1328)以来,不供衣食,因而饿死者达三十余人,濒临死亡者又有数人。他们本罪不该死,现在却被饿死,还不如施杖刑速死为好。何况州县没有囚粮,让轻重罪犯都死在狱中。狱吏谎报他们生病时间之长短,用药次数之多少,以掩盖其失职。呈请制定以囚犯病死狱中之多少来衡量看守者罪行轻重之法令。”又说“:燕南、山东邻近京师,近几年来,饥馑相继,群盗四起,巡尉弓兵与提调捕盗官,联合邻境,共同征剿,然而贼在南,他们却会合于北,贼在西,他们却会合于东。及与贼相遇,他们又望风而逃。请立法严禁。”又言“:初开海运漕粮,置海仙鹤哨船四十余艘,往来巡逻以保护漕船。如今这些哨船损害十数艘,只活动于刘家港口,以捕盗为名,实不出海。以致海盗猖獗。应该在莱州洋等处分兵把守,不让在岛屿旁停泊船只,禁止镇民与船夫通婚,有能捕捉盗贼的奖给船只;捉住贼首的,赏赐官职。仍移江浙、河南行省兵民,戍守江海口道,待查清返程海商若非寇贼后,才准许船只停泊。到第一年粮船开航之前,派遣将士乘海仙鹤于二月下旬入海,这样海道大概就可以安宁了。”朝廷采纳了这些建议。

    松州的官吏为得到贿赂而故意诬陷百姓,向台臣诉冤的就有四十人,于是命思诚查问。思诚以其他名义秘密去松州,逮捕监州以下官员二十三人,都判了罪。丰润县一囚犯,年纪最小,因戴刑具将至死,引起思诚怀疑,问他,他说:“傍晚遇见三人,与他们同行,半夜他们便用尖刀逼我走在前面,到一老百姓家门前,他们大家都进去了,让我一人留在户外,我就偷偷地到县府报告,还未报案,就被抓住了。”思诚于是判了有司的罪,那少年获释了。

    思诚出任河南、山西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到武乡县巡视,监县出来迎接,思诚暗地对随从说:“此人定是贪官。”不久,果然有人在路旁诉冤,思诚问他“:是控诉监县夺你的马的吧?”那人说“:是。”于是将监县问罪。随从问思诚为何预先能知道此事,思诚说:“穿着破烂的衣服,骑着骏马,不是诈取来的又是什么?”陕西行台写公文给思诚“,希望疏通黄河三门,设立水陆站,直通关陕。”思诚会同陕西、河南宪臣及郡县长官去察看,大家都害怕地险路隘,想用假话回报,思诚生气地说“:我们自己欺骗自己,怎么督责他人?以什么态度对待朝廷?你们稍停一会儿,我要亲自到那里看看。”大家都害怕地跟着他,黄河中滩碛之路一百多里,礁石错出,无路可走,便下马徒步,攀藤前行。大家疲乏得喘着气,流着汗,却不敢说什么。行了三十里路,推测走不通了,就作诗叙述经过的险情,被执政者采纳,取消了行台的建议。

    后来召他编修辽、金、宋三史,又调任秘书监丞。刚巧国子监的学生率领着人相斗,又再任命他为司业。思诚召集学生在堂下,开除了五个带头相斗的学生,受降斋处分的七十人,对学习勤奋的升级,学习懒惰的除名,从此大家更加互相勉励,于是越级提升思诚为兵部侍郎。因母亲病逝,扶柩南归。守丧期满,起为太中大夫、河间路总管。磁河水决堤泛滥成灾,思诚召集民工修堤,日夜兴工,一个月便完成,是年农业获得好收成。南皮民祖辈曾沿御河种柳,政府征税,名曰“:柳课”。黄河决堤,把这些柳树都淹没了,而官府仍旧征税,十余年来不止,人民交加贫困,思诚奏请朝廷免除。所辖景州广川镇是汉代董仲舒的家乡,河间尊福乡有博士毛苌的旧居,思诚皆请于该两处建立书院。其后,思诚奉召回朝,拜礼部尚书。

    至正十二年(1352),各地人民失业者多,顺帝命名臣去巡察,思诚至河间及山东诸路,召集父老,宣扬皇上关心民间疾苦的恩德,百姓莫不感激泪下。思诚又召还至京,升迁为国子祭酒,不久又拜为礼部尚书,主持科举考试。又升为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他应诏奏进七事:一曰置行省丞相,二曰宽内郡征发,三曰淘汰冗兵,四曰改进禄秩,五曰罢行兵马司,六曰复倚郭县,七曰设常选。不久出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

    十七年(1357)春,红巾军攻陷商州,夺取七盘,占据蓝田县,距奉元仅三十里,思诚在安西王月鲁帖木儿官邸会见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及省院官,大家万分恐惧,拿不出任何对策,思诚说“:陕西是要地,关系天下得失,察罕帖木儿是河南名将,贼一向害怕他,应该派使臣去求援,这才是上策。”戍将憎恶豫王之兵排挤自己,始终久议不决,思诚说“:我军力弱,失守于早晚之间,到时候谁来负责?”于是写信给察罕帖木儿曰“:河南是京师的门户,陕西是内郡的屏障,两省相望,互为唇齿,陕西有危险,河南能独得安宁么?”察罕帖木儿刚到陕州,收到信非常高兴,说:“先生果真有为国为民之心,我宁愿负擅调的罪责。”于是选派五千轻兵,迅速前往救援。不久,援兵击败贼兵。此时河南总兵官果然以察罕帖木儿擅自调兵派人谴责他,思诚立即向朝廷请求命察罕帖木儿专守关陕。皇上下诏同意他的请求。

    枢密院掾史田甲,受贿赂的事暴露后,暗自藏于豫州的府邸,监察御史急于捕获他,就逮捕了他的母亲。思诚路过集市见此情景,说:“嘻!古时候对罪犯的妻子儿女都不抓,更何况母亲?我不忍心看到因儿子逃跑而牵连其母亲。”命令释放。

    十七年(1357)任命为通议大夫,国子祭酒,十月卒于旅舍,享年六十七,谥号献肃。

    李好文传

    李好文,字惟中,大名东明人。中至治元年(1321)进士,受任为大名路氵睿州判官。进京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国子助教。泰定四年(1327)任命为太常博士。适逢盗贼偷窃太庙已故皇帝灵位牌,好文说:“按礼教,已故皇帝灵位牌应用木制造,金玉祭器应该贮存另室。”“祖宗建国以来,每遇大礼,都是临时去取祭器,博士不过是遵循先例应答罢了。往年有诏编《集礼》,而今又令各省及各郡、县编纂,礼乐来自朝廷,郡县有什么呢?”经三年书成,共五十卷,名曰《太常集礼》。

    升迁为国子博士后,因亲丧归家,期满又起用为国子监丞,授予监察御史。当时要再用“至元”为纪元年号,好文说:“年号承袭没听说过,只沿袭名声而不求实际,未见得有好处。”后来他出任检察河南、浙东道廉访司的事务。

    至元六年(1340)召任太常礼仪院事。至正元年(1341)任国子祭酒,后改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又升迁河东道廉访使。三年举行郊祀,召他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帝亲自祭祀,至宁宗室,派遣阿鲁问“:兄祭拜弟可以吗?”好文与博士刘闻回答说“:做人臣的为之子啊!”帝于是拜祭。此后每当亲自祭祀,一定命好文任礼仪使。四年(1344)任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尚未启程,又改任礼部尚书,参与编写辽、金、宋史,任治书侍御史,仍参与写史的事务。不久又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当时缺少台臣,好文独自代理台事。西蜀奉使因私恨弹劾廉访使曾文博、佥事兀马儿、王武,文博死了,兀马儿被诬陷伏法,王武不屈,以轻视上级而治罪。好文说“:奉使代天子行事,应问民间疾苦,按官吏的功绩差错给以升降,现在行省以下,以至郡县,没听说有一个人受到弹劾,只有御史们没有一个幸免,这难道是正大光明的做法吗?”于是他率领御史为武等申辩其冤屈。并揭发奉使十余件不法之事。六年(1346)任翰林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后又迁改集贤侍讲学士,仍兼祭酒。

    至正九年,出任参与湖广行省政事,不久又召为太常礼仪院使。命好文以翰林学士兼谕德。好文极力辞谢,上书宰相说“:三代圣王,莫不以教子作为首要任务,所有帝王治本的方法在于行道,而圣贤之道在于经典之中,传授经典就在于明白其中的道理,国家要出色地治理就在于学习经典,而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人才,自身在道德方面不是模范的人,就不能辅佐出好的德性。自己学习没有完善,就不能启迪教育者的聪明。应让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儒家学者来完成此事。而我天资既低,威望又不高,粗俗成性,因忙于事物,把所学的经典荒废了,若突然让我肩负此重托,实难胜任。望另选高明,可望国家有辅佐人才,而好文也免于妨贤之讥。”丞相把他的上书呈报皇上,帝更加赞叹,仍不允他辞官。好文说“:要寻求二帝三王之道德,一定要从学孔孟之书开始,如《孝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他摘出其中要点,解释经义,用古代儒家的论说,仿效宋代真德秀的《大学衍义》的例子,作书十一卷,书名叫《端本堂经训要义》,写成奏折,奏与皇上,让太子学习。他又集历代帝王的事迹一百零六篇,分为四类:一曰圣慧,如汉孝昭、后汉明帝自幼聪敏;二曰孝友,如舜、文王及唐玄宗友爱;三曰恭俭,如汉文帝却千里马、罢建露台;四曰圣学,如殷宗好学及陈隋皇帝之不善学。以供太子学习参考。又取自三皇至金宋历代皇朝的更迭。国运的久暂及治乱兴衰辑为一书,名曰《大宝录》。又取前代帝王之是非善恶以及应当效法、应当引以为戒的事,辑为一书,名曰《大宝龟鉴》。将这两部书进呈皇帝。过了许久,好文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进阶荣禄大夫。

    至正十六年,又上书皇太子说:“臣之所言即前日所进经典大意,殿下宜以所进诸书,参照《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篇,果能一一施行,则国家政务不难办好,太平之治不难达到。”皇太子深为敬重他,采纳他的意见。其多次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不准,拜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俸禄而终其身。

    孛术鲁..传

    孛术鲁罛,字子..,祖籍隆安。金朝泰和(1210—1218)年间,改女真族姓氏。罛幼年时,就能勤奋学习,父亲去世后家境渐衰,罛虽无抚恤,但对学习更加努力。后拜萧克翁为师,克翁是宋参政萧燧四代世孙,他的学问和品德受到全州人的尊敬。后来姚燧又与京兆萧..斗说:“燧认识的人很多,但论学问、论文章,都不能同子..相比。”于是..斗把女嫁给罛为妻。

    大德十一年(1307)受人推荐,授予罛襄阳县儒学教谕,后升为汴梁路儒学正。适逢修编《世皇实录》,姚燧首先推荐罛,至大四年(1311),罛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延..二年(1315),提升为河东道廉访司,后又升任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赈济吐蕃,他提出很多建议。五年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太子英宗尚未去所封之地,罛提出应选择正直的人辅导皇子。帝称赞并采纳了这个建议。不久罛弹劾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知此事很是恼怒,不理会,第二天改任元明善为其他官职。并传旨安慰罛。罛赴辽阳巡视,帝传旨给予弓箭和环刀,以后便形成为制度。他往返淮东查核宪司官的声望和政绩,淮东御史倾向用刑治,设置很多狱具,罛说:“国家立法度和纲纪,目的是清除天下的坏人,而不是一开始就用刑。”于是把一些狱具都烧了。当时圣旨规定:凡是依靠官吏推荐的,照例降职二等,从七品以上不能录用。罛说:“科举制未成立,人才多靠官吏推荐,如果一概压制,恐怕不能使天下人都公正地对待,由官吏推荐,应止于五品。”帝同意了他的意见,并作为法令规定下来。

    不久,罛被提升为翰林修撰,又改任左司都事。此时拜住为左相,派人劝勉罛说“:现在法度已定,不同以往,应该早日到职视事。”罛勉强启程。朝廷将国子监转属中书省,由罛兼领。后升为右司员外郎,奉旨预修《大元通制》,罛为该书作序。

    泰定元年(1324),升迁国子监司业。次年,出任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丞相说“:我得到了很有才能的助手。”罛说:“世祖建国,旧的法律都存在,谨慎守着就行了。就像行舟,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能运行的。”三年提升燕南河北道廉访使,以后又纂修《太常集礼》,书编成后还未来得及献上,帝又下诏使罛兼经筵官。

    文宗空着大位来等待明宗,罛说:“大兄远在北方,皇位不能久空,应摄位等候明宗到来。”文宗听取了他的意见。文宗亲自祭祀天地、社稷、宗庙,以罛为礼仪使。后选罛为陕西汉中道廉访使,正逢上立太禧院,任佥太禧宗..院,兼祗承神御殿事,诏书派使促子..回。当大臣在龙虎台迎驾时,帝问:“子..为什么来得这样慢?”太禧院使阿荣说“:罛身体太胖,只能乘船来,因此慢了。”帝曾问:“鲁子..饮食怎样?”“谈论怎样?”回答说“:饮食与大家一样。”“罛所谈的都是义理方面的。”他跟随帝至上都,奉帝命撰写碑文,帝说:“等我回大都后,还给你润笔费吧。”

    后升迁为集贤学士兼国子祭酒。学生都为罛能到来暗自高兴。按旧制弟子初入学须送两种物品和羊,作为见面礼。罛说“:与其饱足口腹,不如为我们朋辈有防燥湿寒暑的安身之处。”集钱二万多缗,造屋四区,使学生有了住处。学生中有积分六年而未毕业的,罛让这些学生经过考试都做了官。帝师到京师,帝有旨规定一品以下的朝臣,都乘白马在郊外迎接,大臣们都弯腰低头敬酒,帝师未被感动,只有罛举起酒杯站着说:“帝师是释迦的徒弟,是天下僧人的老师啊。我是孔子的徒弟,是天下儒人的老师啊。请大家都不必行礼。”帝师笑着站起来,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大家都为此而震惊。

    文宗驾崩,皇太后听政,命别不花、塔失海牙、阿儿思兰、马祖常、史显夫及罛六人商议国事。罛以大位不可久空,请嗣即位。帝即位后大臣们都认为大赦不能频繁,罛说:“现在皇上是以圣子神孙继承大事,应使天下耳目为之一新。现在不赦,对新君怎么能消除怨气哟?”皇太后认为罛的话有道理,就决定了。罛被升为礼部尚书,进阶中宪大夫。

    元统二年(1334)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至元四年(1338)卒,享年六十。赠通奉大夫、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南阳郡公,谥号文靖。

    罛做学问本源于性命道德之说,记问宏博,对于异言僻语没有不贯通的。文章简奥典雅,深合古法。天下学者都视为表率,认为在许衡之后能用师道自任的人,只有耶律有尚和孛术鲁罛二人。著有文集六十卷。

    李..传

    李竳字溉之,滕州人。天资聪敏,记忆力强,文辞老练。深为姚燧赏识,极力向朝廷推荐,因而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不久因双亲年迈,回江南奉养。以后征召为中书掾,经考核授集贤院都事,迁职太常博士。拜住任丞相提拔为监修国史长史、秘书监著作郎、太常礼仪院经历。泰定(1324)初授翰林待制,困亲丧未完葬辞而归。

    天历初(1328)再召为待制,这时文宗正开设奎章阁,李竳多次进见,越级升为翰林直学士,特授奎章阁承制学士。著《辅治篇》进献,文宗称好并采纳其中建议。朝廷有大议一定要他参与。适逢诏修《经世大典》,竳因病卧床,便立即强起,说:“这是重要著作,我怎么可以不参与?”书编修后,立即进奏,不久告假而归。后来再授翰林直学士,并遣使召见,竟因病不能起床。

    李竳容貌英俊,神情开朗,秀眉疏髯,目光炯炯,颜面如玉,唇如朱丹,戴着高帽子,穿着大衣服,看见他就会疑为神仙。他写文章时,奋笔疾书,思如泉涌,滔滔不绝,纵横奇变,纷繁而有条理,意之所至,臻极神妙。常以李太白自拟,当时的人也这样称赞他。曾游匡庐、王屋、少室各山,留连长久才离开,人们推测不出他这样做的意思是什么。侨居济南,该地有湖、山、花、竹,环境幽美,他修了个亭子题为“天心水面”,文宗曾敕令虞集为此作记。竳尤其工于书法,篆、隶、草都很有造诣,为世上人们珍爱。终年五十九岁。有文集四十卷。

    苏天爵传

    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人。参加国子学生公试,名列第一,从此换了布衣,穿上官服,授从仕郎、大都路蓟州判官之职。泰定元年(1324)改任翰林国史院典籍官,升应奉翰林文字。至顺元年(1333)参预修纂《武宗实录》,二年升修撰,又升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第二年天爵到湖北审录犯人的罪状,不避瘴毒,巡视各地。有囚犯说自己是冤案,天爵说:“监察官员一年来两次,为何不申诉?”囚犯说“:以前来录罪状的只是应付一下,现在御史来了怕受刑,所以不得不说了。”天爵每遇事一定要细心推究,即使是盛夏,也要挑灯夜读,以便审判定案,毫无倦意。凡查清因冤案入狱的,全都释放。

    入朝廷任监察御史,后又改任奎章阁授经郎。元统元年(1333)再任监察御史,任职四个月写奏章四十五篇,从朝廷政令,到考古礼文等有关国家大事,他都是知无不言。其间他弹劾了五人,推荐了一百零九人。第二年参与编修《文宗实录》,并升迁为翰林待制,不久又任中书右司都事兼经筵参赞官。后至元二年(1336)由刑部郎改任御史台都事。三年升迁为礼部侍郎。五年任淮东道肃政廉访使,此时大小官员都很奋发,全道更加佩服他。后又任命为枢密院判官。第二年改任吏部尚书、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再任吏部尚书,升迁为参议中书省事。这时朝廷更换宰相,很多事务都松弛荒疏,而皇上振兴图治之心切,天爵知无不言,无所顾忌,对朝廷事务日夜操劳策划,以致白了须发。

    至正二年(1342)任湖广参知政事,后升迁为陕西行台侍御史。四年召回朝廷任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他从学生成为师长,更以身作则,尽心讲学,做学生的楷模。第二年(1345)出任山东道肃政廉访使,不久充任京畿奉使宣抚,了解民间疾苦,查访贪官污吏。由他兴办和废除的有七百八十三件事,被追究弹劾的有九百四十九人,在京都人中享有与包拯、韩琦同等的声誉,但由于他的行动得罪了很多人,竟以不称职之罪被免职回家。七年后天子发现天爵是因诬告获罪,再次启用他,并被任命为湖北道宣慰使、浙江道廉访使,但俱未到任,后又官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九年(1349)召任大都路总管,不久再任两浙都转运使,他整治得法,八十万锭课钞如期收齐了。

    十二年帝诏命他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带兵平定了饶、信一带地方。他计划严密,纪律严明,即使老帅、宿将也不比他高明。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逝于军旅中,年仅五十九岁。

    天爵治学既渊博而又所重,擅长记载,曾著《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文类》七十卷,他写文章擅长叙事,平易温厚,自成一家。有诗稿七卷,文稿三十卷。其他作品有《松厅章疏》五卷,《春风亭笔记》二卷。其《辽金纪年》及《黄河原委》惜未完稿。晚年以释经为己任,学生因他居住之处称他为“滋溪先生”。

    王都中传

    王都中字元俞,福建福宁州人。父名王积翁,曾任宋朝宝章阁学士、福建制置使。至元十三年(1276),宋朝皇帝以福建八郡图籍献与元朝,积翁因而在上京拜见世祖。世祖赐给他金虎符,授予中奉大夫、刑部尚书、福建道宣慰使、兼提刑按察使,不久,又转任江西参知政事,又任国信使,到日本去宣谕。入境后在海上遇害。

    都中三岁时,即因恩荫授与从仕郎、南剑路顺昌县尹。七岁,随其母到朝廷陈述其父往日本在海上遇害之事,世祖非常同情,给旅费使他们回南方,并赐平江田八千亩、住宅一幢。后来世祖又念其父功绩,特授都中少中大夫、平江路总管府治中,此时都中年仅十七岁。同僚中因他年轻,都轻视他。都中遇到事情都进行分析,抓住要害,因此,僚属都不敢欺他。昆山有用诡计买卖官田的,事情暴露八年未得到解决。都中为此阅读以往文书档案,真相大白,其人乃服。吴江有人违抗官府筑堤护田的命令而将过失推给众人,都中查知其中缘故,对众人都置之不问,而抗拒命令者,无所逃脱罪责。学校房屋破败很久未修理,而郡守缺任,都中说:“圣人之道,大家遵守,为何只有一个郡守能做?”于是带头募捐,新修了典礼殿堂。

    任期满后,拜为浙东道宣慰副使。金华有人被殴打致死,因吏受贿,作为病死。都中指使下属复核,获得真情,判凶手死罪,县令长以下的官吏因受贿撤职。余姚有个豪民叫张甲,住在海滨,行为不法,擅霸一方,无一吏敢到那里去,都中逮捕了他,并绳之以法。调任荆湖北道宣慰副使,时值荒年,都中亲至山谷,以救饥民。民得活命者数十万。武宗下诏,改革钞币,使用铜钱,因都中学识广博,拜为江淮造币监督。全国任监督的有六人,只有江淮造的钱最精致。

    后改任郴州路总管。郴州位于楚之上流,奚谷洞徭獠往来于民间,怕其强悍、狡猾,不敢与他们进行贸易,都中予以恩泽,施以威严,于是大家都心悦诚服。郴州百姓受蛮人风俗影响,喜争斗,都中大办学校,教民学习古代先王的礼乐,并请儒学教师进行教育,以义理开导他们,终于使他们的风俗有了改变。邻州茶陵富民覃乙死了,无子,只一年轻的妻子和招来的女婿,妻诬蔑其婿拜尸成婚,隐藏了玉杯、夜明珠。此案株连八百多人,奉使宣抚将她关进监狱,请都中究问,弄清了案情,判了罪。州长吏以下,共受贿十一万五千缗,人们视他为神明。

    调任饶州路总管。遇饥荒,米价飞涨,都中以官仓之米,分三等价,告知行省,必须以下等价出售,百姓才买得起。他这意见未上报。又将下等米价减十分之二,使老百姓能买。当时宰相怒他专权,都中说:“饶州距杭州二千里远,等到议定价回来,往返至少半个月。人七天不食就饿死,能忍心以死等待么?”老百姓也说“:您为我们减低米价,如果您真获罪,我们卖妻子代您还公债。”宰相听到这些后也就作罢。郡每年纳贡金,而纳金之户贫富不等,都中了解了实情后,就做了变动。征收包银按规定每户不过二两,而州县则加十倍征收,都中批评,坚持按诏书办事。父老们或以两穗的麦子、六穗的稻子献与他,都中说“:这是圣主的福兆,我不敢当。”就将此事奏于朝廷。因母丧离职,百姓为他立生祠纪念。

    服丧期满,官拜两浙都转运盐使,还未上任,又提升为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中书省臣上奏国民生计莫重于盐。于是按照旧制设盐亭灶户,三年比一次,排定名次,这是世祖时的旧制。担任此事的人怕遭怨,很久都未进行。都中说:“当臣子的,假如都怕被谪,怎能做成一件事情。”于是请示行省,走遍了三十四个盐场,检查其生产条件之高低而予以增减。既完成了任务,课税也丰富了,公私都得利。提升都中为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不久调任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帅,又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

    天历初年(1328),奉檄整点七路军马,因此境内秩序安定。调任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换了三处镇守的地方,都佩元降金虎符。元统初年(1333),朝廷因两淮盐法破坏已久,皇帝下诏命都中为正奉大夫、行户部尚书、两淮都转运盐使,仍然赠给衣一套,并赐宴。都中既就任,参照以往施行于两浙的改革,分期推行,盐政就整顿好了。不久拜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中途因身体有疾而南归。天子同情他年老,将诏下到他的家中拜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至正元年(1341)逝世。追赠昭文馆大学士,谥号清献。

    都中任官职四十余年,所到之处,政治上的荣誉都极显著,而治理郡县之业绩,即使是古代遵守理法的官吏也没有比他更好的。当时南人以政事之名而传天下,而地位在行省最高长官之上的,只有都中一人。而他清白的情操,则是得自家传,除皇帝所赐予的田产和住宅外,宅外未增一块地,宅内未换一椽。政府分给的粮食和俸禄全都分给同族和亲戚中贫困的人。幼年留于京师,待到拜许衡为师,已知道自己的发展前程。中年时期,更致力于根本之学。自号本斋。著有诗集三卷。

    王克敬传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幼年特别聪颖,在路旁游戏时,丞相完泽见到,对身旁的人说:“这个儿童聪明秀丽,他日必然是重要之才。”大宁地处北方,习俗很少崇尚于文,而克敬独孜孜于儒学。

    出仕任江浙行省照磨,不久升为检校。徽州百姓汪俊诬富人谋反。省臣派克敬前往查证,克敬发现他的话不可靠,多次对汪俊开导,说明利害关系,俊后悔,将对证时,竟服药自杀。调任奉议大夫、顺州知事,因双亲丧事未赴任。任命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四年(1317),前往四明监察与日本人的贸易。开始时,前往监察的人害怕外夷情况难测,必须以强大的军兵自卫,如对大敌那样,克敬到了那里,撤去大兵,以恩意抚慰,日本人都很服帖,无人敢于作乱。有吴人从军征日本而沦落于倭,到这时回到了中国,告诉克敬,愿意回到本乡去,又恐怕引来祸害。克敬说“:哪有军士怀念恩德来归而不接纳呢,如发生事端,我承担责任。”朝廷听到这件事后,给予赞许。鄱阳饥馑,总管王都中开仓放粮赈济,行省要办他擅自发粮的罪,克敬说:“鄱阳距此千里之远,待等到命令,民已饿死,他为仁德,而我则愿为不仁么!”都中因而免罪。

    拜监察御史,官吏升迁依据惯例由吏部推举,有人按履历应当升迁,吏部官吏故意压抑。问其缘故,吏说:“有过。”克敬说“:法律规定,被鞭笞四十七板以上的不能升,现在此人不是这样。”吏说:“责轻罪重。”克敬说:“此人过失出在刑部,吏部官员怎么知道他的罪重!”于是就提升了。治书侍御史张伯高说:“以往,监选人才以降级为能事,而今王御史论履历增加品级,可为世道祝贺。”不久迁职左司都事。当时英宗励精图治,丞相拜住请求改变以前政治上不好的方面,中书堂会议上,克敬首先说“:江南的包银,百姓中的贫困户有不能缴纳的,有司则罚为役户,很没意思,应撤消。两浙煎盐户服煮盐的劳役,其中重者更为害民,应免其他徭役。”议定后上报皇上,皆被采纳。

    泰定初年(1324),出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购盐,对百姓进行搜刮不堪承受,克敬请求朝廷减盐五千引,转运司不同意,因此叹息说:“假如我当转运使,老百姓可以减轻负担。”行省令克敬对海外运来的货物征税,违抗者按例没收其货。商人以风水为由辩解,官府不听。克敬说“:某货出自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求远,弃重取轻,岂是人们所情愿!”他将此事报呈朝廷,众人不能否定,商人对他感恩戴德。

    提拔为江西道廉访副使,转任两浙盐运司使,首先减少百姓五千引食盐税的负担。温州逮捕贩私盐的人,抓了一个妇女,克敬愤怒地说:“哪有在千里之外逮一个妇女,让她与卒吏杂处,太玷污圣人的教化,今后不得逮妇人。”这个建议以法令形式规定下来。

    第二年,提升为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这一年,正当“天历之变”,海漕舟中有后到直沽的,未运到就南还,行省要办督运官的罪,让他回到直沽,克敬对他说:“如果他常年都是这么做,应该办罪。今冒万死,完成运输任务就返回,这是不得已才这样!”于是请发令计其担数,次年补足所缺运达京师,省臣同意这个意见了。

    召入朝参议中书省事。有流言蜚语中伤大臣,查其事,克敬执行审议对八种人实行减刑免刑的所谓“八议之法”,认为功勋显贵者可以不议,而且罪状不明白而给大臣问罪,怎么向天下人说清楚。宰相传旨:大长公主为皇外姑,应赐予多少钱;平定云南的军队回来后,应赐钱多少;英后入朝拜见皇帝,赐钱多少。克敬请求再奏请皇上斟酌,宰相愤怒地说:“参议敢于改变皇上的命令么?”克敬说:“用财应有道理,大长公主供养向来优厚,今赐钱没有名,不当。自从诸军征讨以来,奖赏的规格未定,现在唯独平云南的军兵要先受赏,是不公平的。英后从远地回还,随从众多,必须赏赐大量的钱,否则与恩意不相符。现在赐物很少,是不周到的。”宰相奏与皇上,帝同意他的说法。授中奉大夫、参知政事,行省辽阳。不久转任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又转任淮东廉访使,他以整顿朝纲政纪为己任,不受贿赂,不受亲朋的阿谀奉承,声誉更高,进京任吏部尚书,乘马至奉安时,摔于马下,于是住吴中养病。

    元统初年(1333),起用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富民承租江淮田的决定,朝廷同意。松江大户,有人每年向京献米万担运到京师,其人已死,子孙贫困行乞,官府每年还要征收,收不够时混杂于松江田赋中,要求老百姓来承担。克敬说“:一个平民献米,贪图荣誉于一身,现在人死家败,且已剥夺他的爵位,不可使一郡人都受其害,国家就缺这点么?”江浙大旱,民田都减租,只有长宁寺的田不减,就行文给中书,指出不可忽视天灾而使百姓受害。岭南徭人造反,朝廷调行省的卫戍军兵前往征讨,恰好当时缺少提调军马官。按照规定,汉人不能参与军政,众人不知该如何办,克敬对上直率地说:“行省被寄托一方面的任务,假如万一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任务,也拘守于法而坐着等么?”于是调兵前往剿捕,并供给军粮,朝廷得知此事,就令江西、湖广二省供应军粮。任职五个月,请告老还乡,时年五十九岁。

    克敬喜读书,有所心得,就写成书。著有诗、文章和奏议传于世。元统三年(1335)逝世,终年六十一岁。赠中奉大夫、陕西等处参知政事,追封梁郡公,谥号文肃。

    任速哥传

    任速哥,渤海人。自幼以孝顺父母闻名。性格潇洒、刚直,仗义疏财,不依靠势利,凡与义有关的事,必定尽力去做,具有古侠之风度。在家中诚实、恭敬,即使是儒家学者也不能超过他。最初世袭父亲右卫千户之官,公卿们以他贤德而推荐于朝廷。英宗召见,见他谈吐不凡,器重他,认为心腹,准备任命重要官职。不久,铁失与倒剌沙合谋,英宗被弑,他就引退了,从此不再出任官职。居家期间,有时很激动,有时大醉而归,有时痛哭过市,当时人们认为他是个疯子,不知道他内心痛苦。

    泰定中,倒剌沙当权,多次出现天变现象。速哥秘密地对平章政事速速说:“先帝之仇,为臣朝夕痛心而不能报,是因为没有找到好计策。现在我考虑武宗有二子,长子名周王,属于正统,然而远在北方,难以通达消息。次子怀王,众望所归,而且近在金陵,易于传达命令。如能同心拥护他以成大业,先帝之仇即可报了。”速速完全同意。当时燕帖木儿刚刚任枢密院佥事,掌握着兵权,二人与他深交。是年冬把他们的打算告诉燕帖木儿,燕帖木儿一听感到吃惊。因而慢慢地说“:天下之事,只有顺与逆两条路,以顺讨逆,不怕不胜。何况您是国家世臣,与国休戚相关,今天不为国难忧虑,有一天有人在我们之先动手,大祸就降临了。”于是燕帖木儿同意他们的谋划。

    致和元年(1328),怀王自金陵迁江陵,不久泰定帝崩,倒剌沙过了一个多月还不立新帝,形势紧迫,速哥与速速从燕帖木儿奉豫王之令,率领各位豪杰,及时起义,于八月四日,逮捕省臣,发兵占据居庸等关口,召集文武百官于皇宫,说明辅佐拥戴大义,派遣使臣赴江陵迎接怀王。怀王至京师,群臣请他即帝位,这就是文帝。论功行赏,提升速哥为礼部尚书,速哥推辞说:“我以往负保卫之职,在南坡之变中,我不能效勇于一死,以报朝廷,今日的行动,是各位将相之力,对我来说,还不足以赎罪,又怎敢说有功!”文宗予以劝勉,于是拜任。其他赏赐,一概未受。不久转任长宁寺卿,既而又出任安丰路总管、又进宫任寿福府总管,都水使者,居官恭敬,从不居功自傲,人们偶尔问以拥立新君之事,常常是谦逊不语,君子更因此而称赞他。

    陈思谦传

    陈思谦字景让,家世见其祖父陈..传。思谦少年时期丧父,他机警聪明好学,对事物的名称、数量、法制的始末都有详尽的研究,对邵子《皇极经世书》研究尤深。文宗天历初年问政,朝廷征集贤能,丞相高昌王亦都护推举思谦,当时他已四十岁。天子在兴圣宫召见他,第二年二月,授任典宝监经历。十一月,改任礼部主事,他首先说:“教坊、仪凤二司,请并入宣徽院,以便礼部的选贤。它所属的官员不应与文、武百官并列朝会,应在百官之后,大乐之前。”帝同意思谦的意见,但仍将二司隶属于礼部。

    至顺元年(1333),拜西行台监察御史,他提出了八条建议:“一、端正君道;二、团结人心;三、崇尚礼让;四、整顿纲纪;五、审查官吏推举制度;六、鼓励孝行;七、减轻百姓负担;八、修整军政。在此以前,关陕饥荒,百姓卖地逃亡,回来后,都无地可耕。思谦说:“让百姓以加倍的价值赎回卖去的地,使富人收双倍的利,穷人获得已抛弃的产业。”朝廷听取了这个意见。监察御史李扩巡视甘肃,金州百姓刘海延都之子元元,自称是流民王延禄,不是海延都的儿子,控告海延都掠夺他的财产,李扩信以为真,对其父施重刑,思谦弹劾他违反父子之天伦,破坏朝廷之法纪,办了他的罪。

    至顺二年二月,迁职太禧宗..院都事。九月,拜授监察御史,他首先陈奏了四件事,他说:“上有祖宗宗庙,国家之重任,下有四海百姓之生存,前有祖宗创业之艰难,后有子孙长久之计谋。就中而论,自秦、汉以来,上下三千余年,天下得以统一的,仅六百多年。我朝开国一百多年,统一天下六十多年,人民的富裕,三代、汉、唐都未曾有过。民有千金的产业,还谨慎地守住它,认为是祖先创立的。何况皇上拥有天下,继承祖宗艰难之业,而传国万世!愚臣之所以恳切地谈论兴亡之事,实在是以为皇帝是元朝的圣主,今天是皇上盛世图谋治理之时,机不可失。”他指出,如今朝廷开支,比至元三十年以前增加数十倍,至顺年间经费,缺二百三十九万余锭。应节省无益和不急的费用,以备军国之需。若能节省三分之一,对人民就是很大的恩惠了。又说“:军站削减了,签补已无殷实富户,救济已无积余之财,假如有出征打仗之事,必然要搜括民间马匹,如果修订马政,也是一种帮助。现在西部北部到沙漠的边际,东到辽海,地势高寒,水甜草美,是牧养牛马之地,应设置群牧使司,统领十监,专管马政,并养畜牛羊,数年之后,马匹繁盛肥壮,或者给军队以助军威,或者给军站以优民力,牛羊多了,又足够国家之用,这并非是小小的补助。”又说“:推举制度的弊端,做官之门太多,官员升降之法太简,州郡之官的任命太多,朝、省官员的晋升太快,需设立三项政策,以补救四种弊端。一是,至元以后增设的衙门过多,不急需的应根据实际裁减合并;二是,应参照古代制度设立推举科,令三品以下官员,各举所知,获得有才能之人则受奖,失实则受罚。三是,古时刺史进宫官为三公,郎官出京管辖百里之地,目的是使地方官吏了解朝廷体制,朝廷官员了解民间利病。今后县尹一级官员政绩不是显著的享受郎官御史待遇,郡守中有奇才异绩的进京则任宪史尚书,其他官员都根据其资历、品德迁升,在京官员不得三考连任京官,地方官员须历两任,始能升任宫廷官职,政绩不是出类拔萃、又无失误之官,则按年资,给以升迁。凡朝廷缺官员,须二十月以上,才能升迁。”帝许其奏,命中书议定执行。

    当时官员因父或母去世而辞去职务在家中守孝,但往往守孝期未满就被起用。思谦说“:三年之丧,叫做达礼,若非战争时期,是不可随意改变的。”于是形成命令。皇帝下诏,修建报严寺。思谦说“:兵荒之后,应停止土木建设,以宽舒民力。”帝称赞说“:这正是祖宗建立台宪的用意。对这件事还有什么建议,可提出来,不要隐瞒。”赐予缣绮嘉奖他。不久,升任右司都事。

    元统二年(1334)五月,调任兵部郎中,十一月改任御史台都事。至元元年(1335)五月,出任淮西道廉访副使,至淮未满一月,因病归故里。六月召为中书省员外郎,上书对现行刑法提出修改意见得到朝廷的认可。

    至正元年(1341),调任兵部侍郎。不久因母丧守孝。孝期满,召为右司郎中。荒年,盗贼四起,劫掠州邑,思谦向执政者建议,应尽国库之力赈济贫民,分兵镇守抚慰中原地区,以防后患。五年,任中书省参事。调任刑部尚书,改任湖南廉访使。八年,迁调淮东宣慰司都元帅。九年迁职浙西廉访使、湖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未就职。

    十一年改任淮西廉访使。庐州人民起兵反元,思谦急命庐州路总管杭州不花领弓兵捕捉,但起义势力已经不可扑灭。思谦对宣让王帖木儿不花说“:太平的日子久了,百姓不知有战争,王作为皇室的后代,镇守淮甸,怎能坐视不理?思谦愿与王合力惩讨灭除盗匪。况且王府武将番值宿卫人不少,一定有能冲锋陷阵的人,只要你谋划。”王说:“这是我的职责,但鞍马兵器不足,怎能抵御敌人?”思谦收集官民马匹、置备兵器、盔甲,分路并进,于是擒获了匪首,庐州之盗被平定。后来,颍州起义人民即将渡淮河,思谦又对王说:“颍寇东侵,急调芍陂屯兵。”王说:“非有圣诏不敢调。”思谦说:“非常之变,应采用变通的手段,擅自调兵之罪,由思谦承当。”王被其言所感动,照他的建议做了。他的侄儿立本为万户屯田官,他唤侄儿说:“我们的祖宗以忠义传家,你的官职,是我们祖先奋力征战得来,当今国家有难,你应身先士卒,以图报效,才不辜负朝廷。”

    不久,被召回京城,任集贤侍讲学士,修定国家法律。十二年,拜授治书侍御史。第二年,晋升中丞。年近七十,上书乞讨告老,未得允准,皇上特为降旨,进一品官阶,授荣禄大夫,仍任御史中丞。入宫拜谢皇帝,感染疾病,待命下,勉强拜谢受命,次日即逝。皇上赠宣献秉宪佐治功臣、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柱国,追封鲁国公,谥号通敏。

    韩元善传

    韩元善字大雅,汴梁太康人。先祖唐检校司空赠司徒充,以宣武军节度使兼义成军统帅,留守汴梁,子孙就成为太康韩氏。父亲克昌,至大年间官为监察御史,以论事而扬名。元善由国子监的学生,科考及格,进入仕途,授新州判官,后又接连提升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历任中书左司郎中、吏部侍郎、吏部尚书、枢密院佥事。

    至正三年(1343),拜中书参知政事。五年,调任大司农卿,不久又出任江南行御史台中丞、燕南肃政廉访使。九年,召拜中书左丞、同知经筵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启奏皇上,因事关军机,而元善及参知政事韩镛等为汉人,应使他们退避,不要参与。于是元善与右丞玉枢虎儿吐华一同巡察彰德,供应粮饷。十二年,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总兵征讨汝宁,元善至卫辉,因病而逝。

    元善性格纯朴、正直,熟知政治体制,经历台阁三十余年,跻身中丞,以其文学治理之才,辅佐朝廷决策,议论之时,仗义陈词,但不得罪上官,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要倚重于他。他曾告假归家侍奉双亲,仿效范文正公的遗规,购置百亩义田,用于接济贫困乡族。至正时始用钞票,赐予朝廷亲近之臣各三百锭,元善以此买田六百亩,办义塾,聘请有名的士人,来教授族人的子弟。

    崔敬传

    崔敬字伯恭,大宁惠州人。精通刑名法律之学。淮东、山南廉访司都召聘他为书吏。天历初年(1328),朝廷征召为御史台察院书吏,后历任刑部令史、徽政院掾史,晋升中书掾。后至元五年(1339)经考试及格,授刑部主事。

    六年,升枢密院都事,拜监察御史。当时文宗神位被毁,削去文宗后皇太后之号,迁居于东安州,而皇弟燕帖古思即文宗之子又流放到高丽。敬上疏皇帝说“:文皇蒙不轨之罪,已撤其在宗庙之祀,叔母也因此招祸获罪,削去尊号。尽孝正名,这样做就足够了。但是念皇弟燕帖古思太子,年龄幼小,遭此流离迁徙之罪,天理人情,有所不忍。明皇当上宾的时候,太子还在襁褓之中,还不懂事,理当怜悯。总之,武宗视明、文二帝,都是亲生之子,陛下与太子,都是嫡孙。若以武皇之心为己心,都是子孙,本无亲疏之别;而以陛下之心为心,不免有彼此之分。臣请求以世俗作比喻:普通百姓有百金的产业,还要购置义田,家族中困难者,为之教养,不使他们流离失所。何况皇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全国黎民都是您抚育的子民,应使每一夫、一妇无一不得安居,今天则以兄弟置之不管,这样会取笑于邻邦,耻辱于外国。何况蛮夷之心,不可猜测,假如发生其他变故,关系非轻。有感而言至此,甚为心寒!臣愿杀身以赎太子之罪,望陛下派遣亲近之臣接回太后、太子,以成全母子之情,尽骨肉之义,回天意,悦人心,则祖宗、国家幸甚!”没有答复。

    崔敬又一次上疏,劝谏天子巡幸上都,应整治内殿。其简要内容是:世祖以上都为避暑之地,车驾前往,每年如常,宫内有大安阁、鸿禧殿和睿思殿,可以保养皇上的圣体,适宜于起居,对祖宗怀敬畏之心情。现在失剌斡尔朵思,是先皇在准备欢宴游乐之用,并非经常居住之地。今天陛下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常常给百姓下降道德之音,亲临宗庙行祭祀之礼,即使动植物无知,也无不欢喜。而国家多事故,天道变化无常,臣作为风纪官以劝谏为己职,愿御驾还大内,居深宫,严格直宿宫禁,与宰相大臣共谋治国之道,在日理万机的闲暇时刻,则命经筵讲学,研究古今盛衰的原由,继承光耀圣人之学,此是宗庙和国家之福。

    当时皇帝数次以历代珍宝分赠给近臣,敬又具文上疏说:“臣听说世皇时代,大臣有功,所赐不过是木盘、甲胄,珍惜天物,为后世考虑更远的未来。今山东饥荒,燕南干旱,海潮成灾,上天显示儆戒,地道失宁,京畿南北,蝗灾严重,正是圣主怜恤黎民之日。近侍大臣,不知道为此而虑,只知奏禀皇上请赐珠宝,每日不断,甚至以府库中百年所积存的宝物,遍赐御仆和守门之人以及乳童稚子,若国库空虚,万一国家遇到大事,有人立了大功,又拿什么去赏赐呢?请求追回所赐之物,以示不可滥于施恩,以得公论。”

    这一年,出任山北廉访司事,巡查全宁。狱中李秀,因造伪钞获罪,株连数十人,他们皆与秀并不相识。敬对此案怀疑,进一步审问。李秀说:“我以教馆为业,居住乡村,官府到秀家中,说我是伪钞的制造者,棍杖之下,不敢不承认。”敬问知首谋之人,是大同王浊,十多年事情都未泄露,而官府误以李秀就是王浊。行文至大同,果然抓获王浊为真正的伪钞制造者。

    至正初年,调河南,又调江东。所到之处,压抑豪强,恩惠穷人,洗雪冤案,兴学劝农,百废俱兴。拜授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进京任诸路宝钞提举,改任工部侍郎。

    十一年(1351),调任大都路总管府知事。直沽河淤塞数年,中书省委托崔敬疏通治理,给钞数万锭,募工万人,未及三月完工,大家都佩服其能干。拜任刑部侍郎,转任中书左司郎中。

    十二年,历任兵部尚书,枢密院判官。十四年,调任刑部尚书。广东府长官被仇人所杀,对沙加班处以大逆之罪,敬弄清了宪府是因私仇相害,因而出现此案,杀人者当然应按法论处,只惩罚一人,大逆并非谋反,不应惩罚一家。敬的意见得到朝廷批准。

    十五年,再次任枢密院判官,不久又拜为参知政事,行省河南,再任兵部尚书,兼济宁军民屯田使,朝廷给予十万锭,分给有司,招来民工、军士,立下营屯种粮食,每年收成百万斛,供给边防,任职一年多,其治理井然有序。

    十七年召任大司农少卿,拜为中书参知政事。山东地方人民掀起反元斗争,敬与平章政事答兰、参知政事俺普,分别视察陵州。陵州是南北要冲,没有城郭,居民散居各地,敬兼领兵、刑、户、工四个部的事务,供给各路军需,没有一件事情不能完成。丞相以他的能干报告皇帝,赐给上尊美酒,仍命他灵活行事。敬与俺普密商说:“我军强且胜,彼军败而降,如能有仗义之人士,直接去其军营进行劝降,也是一方面的幸运。”有国子生名王恪等,愿意请命前往,敬便授予官职,令他前往,到郓城,见到李秉彝、田丰等,给他们说明逆顺祸福的道理,丰与秉彝都悔过自新。山东郡邑的收复,主要是敬的策略。敬以为军马的供给太多、太繁重,而百姓则日益疲劳,于是请命实行纳票补官之令。中书将他的意见呈奉圣上,皇上下诏采纳。河北燕南士民接踵而来,积粟百万石,绮缎万匹,用于军费,百姓负担稍稍减轻。

    十八年,授任山东行枢密院副使,不久调任江浙行省左丞。六十岁逝世。赠与资善大夫、江浙行省左丞,谥号忠敏。

    吕思诚传

    吕思诚字仲实,平定州人。六世祖名吕宗礼,是金时的进士,辽州司户。宗礼生仲堪,也是进士。仲堪生时敏,时敏生钊,为千夫长,死于国事。钊生德成,德成生允,任平定知州,辞官退隐后逝世,吕允就是思诚的父亲。思诚出世后,目有神光,凡见到他的人都感奇异。长大后跟随萧..学治经。不久进入国子学当陪堂生,考试国子伴读,中选。

    泰定元年(1324)中进士第,授同知辽州知事,因母丧未赴任,改任景州..县尹。将平民差役分为三等,平均其徭役;刻孔子像,命社学祭祀;每年春季开犁,对植树养畜勤敏者,赏以农器,人们争着务农,因而所有土地都被开垦利用。平民石安儿等,流离多年,听说此情后复业。又印制文簿,赐与社长保管,按季报县,不孝顺父母,不友爱兄弟,不参加生产劳动者,都记在文簿上,罚他们服役运输。胥吏到社中去,了解何人,饮食多少,多用者要求按价付款。狡猾豪民篡改姓名而享有职田的,这种弊端思诚都加以清除。天历年间因用兵,而预先向富民贷钞,令制造军器。由于一切都事先有所准备,故不扰民。翟彝自从他的祖父因河南战乱被掠为奴隶,每年按成年男子缴粟,可免劳役。思诚知道彝努力学习,召来他的主人订立协约,用三十石粟赎身,并代他输纳,彝成为良民。天旱,道士持青蛇说是卢师谷小青,是龙,祈祷即可下雨。思诚因他迷惑众人,杀了蛇,驱逐了道士,随之也下了雨,有了丰年。县里淫祠有百余座,每天都杀牲祭祀,思诚命令全都摧毁,只保存了江都相董仲舒祠。

    提拔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不久又升编修。文宗在奎章阁,传旨取国史阅览,左右把书柜抬去,国史院正副院长等无人敢说。思诚位在同僚之末,却敢于跪下说“:国史记载当代人君的善恶,自古以来的天子都是不看的。”文宗也就不要求看了。

    不久先后任国子监丞、司业、监察御史。与斡玉伦徒等弹劾中书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变乱朝政。奏章呈上,皇帝扣押,不批示处理。思诚在殿前接受印绶,就出任广西廉访司佥事,巡察各郡县。土官中有于元帅,仗势鱼肉百姓,恐怕被发现,暗中遣其子在途中迎接思诚,思诚将他逮捕,揭发其全部阴谋,严惩其罪,全道受到震动和整治。

    调浙西。当时达识帖睦迩任南台御史大夫,与江浙省不和,鼓动思诚弹劾,思诚说“:我是天子的耳目,不是台臣的鹰犬。”不听。其后得知行省平章左吉贪污受贿,浙民多怨恨他,思诚上奏其罪,流放到海南。

    再次召回京任国子司业,升中书左司员外郎。强盗杀害了河南省臣,以伪造的檄文说廉访使段辅入行省之事,待到阴谋失败,受牵连的有三十多人,都将受法律制裁。思诚向朝廷说明情形,把他们都释放了。升左司郎中。思诚平时为人刚直,人们多嫉妒他,因进谏触怒皇帝而罢官。起用为右司郎中,拜刑部尚书。科举恢复后,与佥书枢密院事韩镛为御试读卷官。改任礼部尚书,御史台奏为治书侍御史,总裁辽、金、宋三史,升侍御史,枢密院奏为副使,而御史台留为侍御史。适逢平章政事巩卜班犯法,监察御史弹劾,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说:“暂且等待。”思诚急入奏,巩卜班被罢官。大夫恨思诚,要排挤他,思诚称病请假回家,朝廷知道思诚无他意,调任河东廉访使。不久,召为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出京任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诸生上疏挽留,未得许可。途中授湖北廉访使,进京拜为中书参知政事,升右丞,转御史中丞。弹劾清道官不尽职,罢官。再任左丞,知经筵事,提调国子监,兼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加荣禄大夫,总裁《后妃传》、《功臣传》,会集《六条政类》,帝赐以玉带,对他依恋日深。又任枢密副使,仍知经筵事,再任中书左丞。御史大夫纳麟,诬告参政孔思立受贿,有人想以此牵连思诚,纳麟说“:吕左丞一向有廉洁之声誉,要涉及他是很难的。”于是作罢。

    授集贤学士,仍兼国子祭酒。吏部尚书亻契哲笃、左司都事武祺等,建议变更钞法,以面值一千文的楮币为母,铜钱为子,命朝廷大臣聚集议论。思诚不同意,认为哪有以故纸为父而立铜为子的?满座皆笑。思诚又说:“钱钞用法,看起来一致,只是以虚换实。现在历代的钱、至正钱、中统钞、至元钞、交钞共五项,恐怕百姓知道,藏其实而弃其虚,不利于国家。”亻契哲笃说:“至元钞很多伪造,所以才变更。”思诚说:“至元钞并不伪,是人为的伪。交钞如果出现,也就成为伪钞了。况且至元钞就像是老亲戚,家中的儿童、奴仆都认识;交钞就像是新亲戚,虽然不敢不亲,可是人们并不认识,其伪反而会更多。况且祖宗的规定,是不可轻易改变的。”亻契哲笃说:“祖宗之法有弊端,也可以改。”思诚说:“你们变法,又要上诬世皇,是你与世皇争高下。而且自世皇以来,诸位皇帝都劝人行孝,改其成规,能说是孝么?”亻契哲笃说:“钱钞用时流通如何?”思诚说:“钱钞同时流通,轻重不分,哪个是母,哪个是子,你不懂古今,道听途说,怎么能行?”亻契哲笃气愤地说“:我们的策略既不可行,公有何策?”思诚说:“我有三字策:行不得!行不得!”丞相脱脱看到思诚之话爽直,对更行钞法犹豫不定。只有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说“:吕祭酒之言也有对的,但不应在庙堂之上大声厉色。”事后监察御史得到皇帝的暗示,弹劾思诚狂妄,夺其诰命和所赐玉带,又调任行省左丞,派遣太医院宣使秦初立即到他的家中强迫成行。秦初不遗余力地窘辱他,思诚并不害怕。给参议龚伯遂留信说“:去年许可用为河南左丞,今年吕思诚为湖广左丞,世道如此,足下能不动心么?”

    到达武昌城下,对诸将说:“贼人据城与各位相持很久,必然不知道我为此而来,出其不意,可以进城。”就开始入城,诸将不得已,跟随其后,竟然未经战斗而进城。问其原故,因为贼仓猝无准备,都被惊走。思诚于是召军民开会,告诉他们说“:贼走了,向我们表明他们弱,估计还将再来。”于是发号令,戒备职事,修器械,整城郭,整顿军队,先考虑守城,再计划出征。苗军横暴,侵犯侮辱行省长官,思诚厉声厉色申斥说:“你们能杀吕左丞么?”从此苗军不敢再来。未过几天,召还京师,复任中书左丞。思诚走了两天,城再陷。思诚转任光禄大夫、大司农。于至正十七年(1357)三月十七日病逝,终年六十五岁。

    思诚气质持重,素以刚直闻名,不为势利所屈服。曾三任祭酒,一贯效法许衡,随从的后生,后来大多成为名士。曾批评古书注释太繁,而魏了翁删后又太简,准备取古注中一部分编成书,可惜这事没有做完。有文集若干卷,《两汉通纪》若干卷。谥号忠肃。

    汪泽民传

    汪泽民字叔志,徽之婺源州人,宋端明殿学士藻之七世孙。年少时敏捷聪悟,家境贫困而能刻苦学习,长大后通晓各种经书。延..初年(1314),以《春秋》中乡贡,礼部会试则落第,授宁国路儒学正。五年,登进士及第,授承事郎、同知岳州路平江州事。因母亲年高八十,上书愿降所授之官一或二等,到离家乡近处做官,以便奉养母亲,未允。只得南归把母亲接来一起去上任。州民李氏,极富,其弟死,妻誓不改嫁,兄贪其财,唆使族人诬蔑弟媳通奸,这案判定后泽民才到任,他察知其冤,为之昭雪。适逢朝廷征江南包银,府行文书给泽民,要他办理,泽民设法,既不侵扰百姓,又把这事办成。

    不久迁南安路总管府推官。镇守万户朵儿赤,仗势欺侮官府,郡吏王甲,殴伤属县长官,还到郡控诉,同僚畏朵儿赤,托故不管,只有泽民捕甲,关进监狱。朵儿赤贿赂巡按御史,受理王甲的家人控诉,释放王甲。泽民正色与他辩论,御史惭愧失色,夜间竟走了,终于办了王甲的罪。潮州府判官钱珍,以奸淫事杀推官梁楫,牵连广东廉访副使刘安仁,株连二百多人,省府官中有六次委官审问,都顾忌拖延,不能弄清,又行文泽民审问,判了钱珍的罪,人服其英明。

    调任信州路总管府推官。母丧,孝满,授平江路总管府推官。有个叫净广的僧人,与另一僧有怨恨,久不往来,一天,他邀净广饮酒,广的弟子急于得到师傅之财,同时又苦于师傅的杖刑,于是暗中前往将净广杀死,第二天报官,邀广饮酒的僧人经不住拷打而被迫招供。经多次审问,供词不变,结案待报。泽民取行凶刀察看,刀上有铁工姓名,召工询问,是弟子的刀,一问就吐露了实情,人们吃惊以为他是神。

    调济宁路兖州知州。孔子之后,袭封衍圣公,官阶三品。泽民认为应提升其品秩,以表示褒崇宣圣之意,朝廷议后同意。至正三年(1343)朝廷修《辽史》、《金史》、《宋史》,召泽民赴任,授予国子司业,参与修史。书成,调迁集贤直学士,官阶为大中大夫。不到两个月,就上书告老回乡,大学士和尚说:“集贤、翰林,实际是养老尊贤之地,先生为何要这么快就走;望少留,以符合皇上之意。”泽民说“:以贫穷寒士叨光获三品之荣,志愿已足。”就以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辞官退隐。回到家乡以后与学生、好友往来游乐,超脱像忘了世事。

    十五年,蕲黄反元义军陷落徽州,当时泽民居住宣州。不久义军进攻宣州,江东廉访使道童访泽民,求得守城御敌之计,城得安全。第二年,长枪军琐南班等叛变,来劫城,有人劝泽民离开这儿。泽民说“:我虽无官职,曾受到国家厚恩,临危怕死,非臣子之节操。”留下未走,凡是战斗的谋划,大多是泽民参与决策,累败敌兵。后来敌兵增多,城陷,泽民被捉,要他降,他大骂不屈,于是遇害,终年七十岁。朝廷闻知,赠资善大夫、江浙行中书省左丞,追封谯国郡公,谥号文节。

    干文传传

    干文传字寿道,平江人。祖父干宗显,是宋朝承信郎。父亲干雷龙,是乡贡进士。宗显的祖辈以武弁入官,而尽力教其子以文代武,所以雷龙是两次中举的进士,宋亡,未能做官。待生文传,于是取今天之名,以示期望。

    文传幼年就好学,十岁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已有较好的声誉,吴及金坛两县县学教谕、饶州慈湖书院山长都推举任用他。仁宗下诏实行科举,文传登延..二年(1315)乙科进士第一,授同知昌国州事,后迁长州、乌程两县县尹,升婺源、吴江州知州。

    文传善于处理繁难的事,在他为官的地方,政事都办得很好。开始到昌国,就能用恩信安抚百姓,海岛之民,虽强悍粗野,不易治理,甚至还有人像外国人一样在海中行劫,而文传却改变这种风俗。以往的长官是强愎放纵,文传则以诚相待,时间久了,他们终于自行屈服。盐场官方依仗转运司之势力,虐待州民,使他们家业破产。文传对同僚说“:我们这辈人受天子之命,治理这些人民,可以坐视不救么?”于是极力陈述道理,上级不能驳倒,人民免遭虐待。

    长洲是文传的家乡,文传移居公署后,无事很少出去,而亲戚故旧都不敢私自去见他。适逢创行助役法,凡民之有田百亩的,须以三亩入官,以资助受役的人。文传既然专任该县之事,而行省又以无锡州及华亭、上海两县之事委托于他。他告知豪富,把肥沃之地田交官,而中等人家不再因役而困苦。

    他在乌程时,有富民张甲之妻王氏,无子,张在外纳妾,生子,未满周岁,王诱妾抱儿来,随即赶走妾,杀死婴儿,焚其尸体。文传得知此事,获得死儿余骨。王氏厚贿妾的父母,买邻家之儿做妾所生。文传令妾抱儿喂其乳,儿啼哭不吃,妾之父母吐实情。于是,叫邻家妇人来,儿见她,跃入怀中,给他乳即吸。王氏只得认罪。丹徒县有兄弟二人共同杀害其姊,久久不能判决,浙西廉访司使文传审问,得到案情之后,其母为二子求饶,从养老考虑,文传说二人罪有轻有重,分别首恶与胁从,则为首的当处死,司官遵命执行。

    婺源乡俗,男女婚聘后,富了就毁约,有的生女至老死不嫁;父母死了,家穷不能办丧事,有的停柩数世不葬。文传下车,召乡中耆老,让他们以礼训告诉大众,三个月后,婚丧之事都按礼训备办。宋大儒朱熹,祖居婺源,祖上家产被豪民占有,子孙向有司控告,未能判处,文传对其民讲理,未经审理就全部归还。又向好义者募捐,在其故宅基地上建祠,使朱氏世代守之。有富民江丙,游览京师,娶娼妓张氏为妻,江离家死于外地,张奔走数千里,运回其棺到老家安葬。前妻之子觉得葬父是件苦事,不久就将张杀死,抛其尸于山谷中。官司知道后,因受贿不问,文传揭发了这件事,给以法办。文传任官,他的设施大多如此,所以他的政绩往往是诸州县中最好的。韩镛当时任浙西廉访司佥事,写《乌程谣》记述其事,评论者认为文传有古代循吏的作风。

    至正三年(1343),奉召赴朝廷任职,奉诏予修《宋史》,书成,奖赏优厚,四品以下者各进一官。提升文传为集贤待制。不久,以嘉议大夫、礼部尚书退隐。终年七十八岁。

    文传长得魁伟,行为稳重,见识深远,喜欢接济和引导后生,江浙、江西乡考中的后生多知其名。写文章力求雅正,不求浮藻,处理政事尤其见长。

    韩镛传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五年(1318)中进士,授予将仕郎、翰林国史编修官。不久,调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1327)调任国子博士,不久又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的仅百分之一,由吏升至地位显要的人常占十分之九。帝要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奏于皇上说:“吏部管天下选举之事,岩起从吏入官,怎能知道天下的贤才。何况尚书官列为三品,而岩起官为四品,按法规也不能升。”天子允其奏。

    天历元年(1328),授浙西廉访司佥事,打击豪强暴徒,罢免贪赃,特别推举乌程县尹干文传的政绩是诸县之最,所到的郡县,对他都极尊敬。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1330)拜国子司业,不久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

    顺帝初年,历任宣徽及枢密院佥事,至正二年(1342),授翰林侍讲学士,不久又拜任侍御史。因刚直被当时所忌,有人诬劾他贪赃,因而被罢官。五年,台臣弄清他的冤案,再起用他为中书省参议。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对皇帝说:“当今要得到贤德的守令,没有再比镛好的了。”帝特别写下镛的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地习俗崇尚鬼,有个觉山庙,很久以来就是妖怪祸福骗人的地方,盗贼尤其信它,将行盗时,必去求卜。镛到那里后,就将它拆毁。将泥偶沉于江中。凡境内滥设的祠庙全都拆毁。开始时人们都大惊,不久都叹服。镛知道百姓可以教,使俊秀之人入学宫,聘儒学中品学兼优的人,任讲《五经》的老师,每月初一、十五一定头戴儒士头巾身穿士大夫服装向先圣孔子谒拜。每月进行考试,以表示劝学严格。每当理政闲暇,一定邀见师生,与他们讲讨经义,因此,大家都努力学习,因而饶州之地从科举考中者,比他郡人多。镛居官府,自己生活淡泊,僚属们也受感化。早先,朝廷使者到外地去,官府进献很多,一旦不能满足其所欲,就要怨恨,往往在朝廷诽谤,而对出使到饶州的使臣,镛在官舍中接见,供给粗食,走后也没有说什么的。后来有旨说织币脆而薄,遣使臣去对省臣及各郡长吏施以笞刑。唯独与镛无关。镛治理政事,尽管是小事,其细心都是如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遂之流正当权,朝廷都议论改革,不听镛之言。人们以为镛优于治郡,而管理大政非其所长,就让他出任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待脱脱离任,当权的大臣都被杀,只有镛免了祸。调迁任西行台中丞,逝于任中。

    李稷传

    李稷字孟豳,滕州人。幼年聪明,思维敏捷。八岁能记诵经史。跟随在袁州做官的父亲时,拜夏镇为师,又随父至铅山拜方回孙为师。镇、回孙都是著名的进士,长于《春秋》,李稷兼得他们各方面的教导。

    泰定四年(1327)中进士,授予淇州判官。淇地当要冲,稷至后,能治理繁多的事务。该年饥荒,禀告朝廷赈济,民获救,元气复苏。游民尚安儿是个无赖之徒,饮酒赌博,稷怀疑他为非作歹,令弓兵逮捕他,果然他偷盗邻村王甲的东西,与其同党五人皆伏罪。调任海陵县丞,也因善于治理政务而有名声。进京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提拔为御史台照磨。

    至正初年,出任江南行省监察御史,迁调都事,又进京任监察御史。弹劾宦官高龙卜依仗皇恩,干扰朝政,作威作福,交接宰相托请求见,为国家的祸根,请求放逐出宫廷,以正国法。奏章上,流放高龙卜于征东。又说:“御史上书奏事,须到御前开拆,以防蒙蔽之患。言事官须优加选用,以广开谏诤言路。殿中侍御史、给事中、起居注,须正直人士任,他们写百司奏请,及帝可否之意,应一个月内到达省台,交付史馆,以备纂修之用。”承天护圣寺火灾,皇帝降旨重建,稷启奏说“:火旱之灾不断,国库和私人都亏乏,不宜随便大兴土木。”重建承天护圣寺之事终止。适逢朝廷正注意守令,稷乘此时机上书说“:下面的县尹多是从吏部考核输送的,可能并不是人才,应归于省选。茶盐铁的课税,责备长吏,动辄让他们受刑,这叫他们如何去管理百姓,应委任副手辅助。投下达鲁花赤,害政害民,应做副手辅助。”帝皆准其奏。迁调中书左司都事,又四次迁为户部尚书。

    十一年,朝廷议论中原地区租税不实,将实行按亩起税,稷到都堂说“:现在妖寇发生了,庶民流亡,此政一行,是驱民去做盗贼。”相臣们认为他说得对。不久任中书省参议,后调治书侍御史。

    十二年随丞相脱脱出师征讨徐州。平定叛乱后,告假返归滕州,迁葬曾祖父以下十七位丧者,按父子远近安葬,朝廷赐碑树立。不久召为詹事丞,升侍御史,不久迁中书参知政事。皇太子受封,稷代理管大礼的职务,就授予枢密副使。帝亲自在郊庙祭祀,稷代理太常少卿,不久复任侍御史,又任中书参知政事,不久升资善大夫、御史中丞,不久特加荣禄大夫。

    至正十九年,母丧。两次起任为陕西行省左丞、枢密副使,请求守满三年孝,不要起用。服孝期满,命为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授副詹事。二十四年,出任山西行台中丞,未上任,又改任山东廉访使。因病上书辞官,回京师。去世时六十一岁。赠推忠赞理正宪功臣、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柱国,追封齐国公,谥号文穆。

    稷为人尊老爱幼,谦恭俭让,廉洁谨慎,忠君勤奋,处家事严谨而有规范,与人交往,一贯以诚恪守,尤其忠于故乡朋友的友谊,中丞任择善、陈思谦去世后,稷抚养了他们的遗孤,因此人多称赞他。出入台省二十年,始终无任何疵点,是当时著名公卿。

    盖苗传

    盖苗字耘夫,大名元城人,幼年聪明,思维敏捷好学,善于记诵,二十岁游学四方,学业大有长进。

    延..五年(1318)授济宁路单州判官。州狱中囚徒太多,苗请求审理处决,知州认为囚犯人数已上报,刑部的使者未通知,不可处决。苗说:“假如使者有疑问,由我负责。”知州只得同意,而使者来看看档案就走了。这年饥荒,呈报郡府,没有答复,不久其他邑也告急,郡府遣苗到户部请求救济,户部为难,苗伏于中书堂下,拿出糠饼说:“济宁百姓都吃这个,何况连这种饼子也吃不到的还多得很,难道见死不救么?”说完泪下,宰臣恍然大悟,凡受灾的都得到赈济。有五百担陈腐的官粟,借给百姓,秋熟时偿还。秋熟时,郡里要求偿还很急,户部的使者怪罪知州,苗说:“官粟实际是我借出去的,现在百姓饥饿不能偿还,苗请求代还。”使者也就不再责备了。单州税粮,每年都要运送到馆陶仓库,距单州五百余里,百姓肩挑背驮,非常之苦,直至春季,还不能运完。这年秋季,馆陶丰收,苗提前让百姓在仓库近处买下粮食,十月初,仓库券已到,民力节省十分之五。

    朝廷召苗任御史台辅佐,拜山东廉访司经历,任礼部主事,提升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建议整饬武备,以备预料不到的事发生,精简兵卒,以壮国威,保全功臣以隆盛国之大体,珍惜官爵以澄清吏治,考核实际行为以抑制为名为利而奔走竞争,明令赏罚以杜绝欺诈行为,讲清利害以示信于民,清除民贼以尊崇国家礼节。所有这些,都切中当时国计民生的需要,公论对此都称善。

    天历初年(1329),文宗下诏,以他在建康即位前的住所为佛寺,要求建造得极端壮丽,需毁居民住宅七十余家,让御史大夫负责监督此项修建工程。苗上奏文章说“:臣听说使用百姓要适时,使用臣子要按礼节,自古以来没有不是依这条道路而达到社会兴旺和安定的。陛下即位前居住建业之时,居民供给困难,幸能见到今日之昌盛,百姓踮脚翘首盼望得到格外的恩典。现在要违农时而建佛寺,又要毁民宅,使他们破家荡产,这是圣人治理天下的方略么?昔日汉高祖兴兵于丰、沛,为两县免除赋税,光武帝中兴南阳免税三年。如今不这样做,而要将佛寺看重,怎样满足百姓的希望呢?况且佛以慈悲为心,方便为教,今天要尊佛而害百姓,不是违背佛家的方便之教了么?台臣的职责是专管纠察,表扬或纠正百官,现在委托他修缮的任务,符合礼的要求么?”奏章上后,果然免去御史大夫监督修缮的任务。

    入朝任监察御史。文宗驾临护国仁王寺,泛舟玉泉,苗进言说“:现已几年农田收成不好,边境又不安定,处理政事应该谨慎,要修身反省,哪有闲暇游逸,以此面对不测之渊?”帝高兴地采纳了这个意见,赐予对衣和美酒,当天回宫。台臣让苗任淮东廉访司之事启奏皇上,帝说:“仍然留下盖御史,朕要听听他正直善良的话。”盖苗因父丧回乡,免于服丧,任太禧..院都事。中书行文令苗视察河道,他视察回来说:“河道口淤塞,现在如不治理,日后必定是中原的大患。”但疏浚河道的事并未办成。

    至元元年(1335),任亳州知州时,修建学宫和州官署。有豪强霸占民田归己,民五十余人向苗控告,苗进行审讯,豪民都服。苗说:“你们的罪很重,然而看到你们有改过之意,就从轻发落。”后至元四年出任左司都事,在左司仅十八天,就解决处理事情数百件。因母丧,宰相不忍他离去,重重地给了他一笔治丧费。

    至正二年(1342),起任户部郎中,不久提拔为御史台都事,御史大夫欲以其故友为谏官,苗说:“他无谏官之才。”大夫不高兴地站起来走了。当晚邀他到家中道歉,人们称他们为贤良。出任山东廉访副使。益都、淄、莱原是产金之地,朝廷建一府六所总管其事,民每天要买金交给官府,至此已六十年了,如果民有对官长不恭,就说他住的地方有金矿,掘地至出泉水为止,狡猾之吏从中渔利,谁也不敢说。苗提出意见后作罢。

    三年,入朝任户部侍郎。四年,由都水监调任刑部尚书。当初,盗贼杀河南省长官,株连五百余户,皇上已下诏:除罪首外,其余赦罪。到这时,宰臣又要全都处死,苗坚持不可,御史很快立案,苗说“:赦罪人又要杀他在法律上是没有的,御史只弹劾我盖苗,怎敢损害朝廷的宽厚仁爱!”终于依从了苗的意见。出任山东廉访使,民因饥而为盗,并到处聚集成群,他上书朝廷提出救荒以消除盗贼的十二条建议,弹劾宣慰使枉法行为。官府按例要为苗征收所得职田的赋税,苗说“:年荒民困,我没有办法救他们,还忍心征敛来肥自己么!”就命停征,同僚们都没有一个敢去征田的,召入朝任参议中书省事。

    五年,出任陕西行台侍御史,迁陕西省参知政事。六年,再进京任治书侍御史,升侍御史,不久拜中书参知政事、同知经筵事。大臣以两京之间的驰道狭窄,启奏皇上要毁民田扩宽,已派遣使臣监督有司办理,苗坚持说:“驰道始创于至元初年,为何只在今天感到狭窄?”他力争才作罢。朝廷欲以卫士官出任郡之长官,使他们能养贫,苗议论说“:郡长是治理百姓的,并不是养贫之地。果然有不能生存的,赐予他们钱就可以了。如任郡长官也必然选择贤才。”这件事也作罢。朝廷又要以万贯钞给予角抵者,苗说“:多处地方报告饥荒,受不到赈济抚恤,角抵的人有何功劳,获此重赏?”宰相对左右僚臣说“:之所以引荐盖君来参与机务,是要他当助手,奈何每件事都相抗,这是为何?今后有公务,不要告诉他。”苗叹息说“:我本不才,待罪执政,中书之事,都应知道,今宰相既这么说,不退隐,待何时?”将隐退,适巧有旨授江南行台御史中丞,然而宰丞对苗气愤始终不减,而将他改任甘肃行省左丞,这时苗已辞官归田,宰丞又上奏请皇帝命苗迅速去甘肃赴任,苗带病启程,到任后,即上奏文说:“西土诸王,为国家的藩属和屏障,赏赐虽有规定,而官府拘泥于成法,因而使恩泽不能及时,有匮乏的忧虑,很不符隆亲厚本的意思。”又说:“甘肃每年的钱粮,弊端百出,请求以粮、钞兼给,则军民都能得利。”朝廷同意。迁调陕西御史台中丞,到任数日就上疏请求辞官归里。第二年逝世,终年五十八岁。赠摅诚赞治功臣、中书左丞、上护军,追封魏国公、谥号文献。

    苗学术纯正,生性孝顺父母,忠于朋友,乐于施舍,购置义田以赡养宗族。平时谦恭谨慎,在遇到事情时,敢于直言,虽遇挫折,很少退却。大有古代正直之遗风。

    张桢传

    张桢字约中,汴梁人。幼年刻苦读书,登元统元年(1333)进士及第,授彰德路录事,征召为河南行省属官。桢初娶祁氏,祁生于富贵之家,自命不凡,见桢贫穷,不以礼相待,结婚一月将她离弃。祁的兄长向官府控告,并且污蔑桢有不可告人之事,左右司官信以为真,桢因此称病不到任视事,以致积案堆积很多,平章政事月鲁帖木儿愤怒地说“:张桢是刚强正直之士,岂是你们能议论的么?”郎中虎者秃拜谒谢罪,这才上任视事。范孟作乱,杀害月鲁帖木儿等,城中大乱,桢深夜逃出城外,得幸免。

    过了一年,授高邮县尹,县民没有因私情拜谒他的。县民张提领,以侠义自任,以威势擅自决断乡里是非。一日,到县有所托,桢将他逮住,弄清了他的全部罪行,乡里中受他压抑的人都来控诉,于是对他施以杖刑并流放,人们都称快。守城千户狗儿妻崔氏,被她家的小老婆说坏话,虐待而死,其鬼魂依附于七岁女孩到县向桢控诉,拘留狗儿及其小妾,审问都认罪,人们以为桢是神明。

    任中政院判官,至正八年(1348),拜监察御史,弹劾太尉阿乞剌欺蒙皇上之罪,并说:“明里董阿、也里牙、月鲁不花,都是陛下不共戴天之仇,伯颜贼杀害皇室嘉王、郯王一十二口人,根据古代法律,应全家抄斩,而今他的儿子兄弟还在朝廷任官职,应赶快杀掉或放逐。别儿怯不花依附权势,也应迅速贬官远逐。现在灾害异常不断,盗贼蜂起,海寇敢于欺君,边防统帅敢于轻视寇情,若不整顿,可能会有唐末藩镇之祸,后悔不及。”皇上不听。

    待毛贵攻陷山东,上奏疏陈述十祸,其中根本之祸有六,征讨之祸有四,历数其弊端:一是轻大臣,二是权纲不振,三是图安逸,四是杜绝言路,五是人心涣散,六是滥施刑狱,这都是根本的祸害。至于他说的图安逸的祸大意是“:臣伏见陛下在盛年时,继承王位,经历艰难而登大宝,因循治安,没有预先防忧,宽厚、仁爱、恭敬、节俭,渐不如初。现在天下问题很多,国内可算是不安宁了,天道可说是反常了,民情可说是难保了,是陛下猛省之时,小心谨戒危机发生之日。陛下宜卧薪尝胆,奋发悔过,思念祖宗创业的艰难,而今天坠亡之容易。从此实行政德,就可以答谢天意,对百姓诚心诚意,就可以挽回人心。凡是土木的兴建,声色的爱好,饮酒取乐之事,都应勇于痛改。有未指出的地方,也应防微杜渐,在未发生前就予以制止。废除宫女,节省浮费,敬畏天地,抚恤百姓。然而陛下还是安然处之,如同天下太平无事时一样,这就是所说的根本之祸。”至于不慎于调度,不依靠群策群力,不明赏罚,不善于选择将帅,这就是征讨方面的四种大祸。所谓不明赏罚之祸,他说:“臣伏见调兵六年,开始没有规定纪律之法则,又没有激励劝慰的措施,将帅中败而报功,指虚为实,大小相欺骗,上下相依赖,其性情不一,而邀功求赏之心相同,因而有使军队覆没之将,残害民众之将,胆小怕死之将,贪婪之将。对他们没有惩罚、警戒,军队所到之处,鸡犬抢劫一空,财货抢尽。及其当面奉承,反而受赏。现在克复的地方,皆为荒墟之地,河南的封地三千余里,郡县星罗棋布,每年税收钱粮以数百万计算,而今天所存的仅封丘、延津、登封、偃师三四个县。两淮之北,大河之南,到处萧条。众所周知,有土有人有财,然后才可希望军不缺人,粮饷不缺,现在寇敌所到之处,固然不忍心去说它,即使未到之处,尤可寒心,像这样而希望不缺乏军队,不缺粮饷,除非使老天下雨长庄稼,地里涌出金子。如今朝不保夕,何况以地方有限之财力,而去供给将帅无穷之贪欲呢?这就是祸乱的来由。陛下供佛求福,养着僧人祈求消除祸灾,天寿节禁止屠宰,这些都是虚名。现在天下已在杀人,陛下泰然不理,而说我将以这样的方式求福,可是福从哪儿来呢?颍州之寇,开始时勾结白莲教,以佛法诱惑众人,终于形成权威,以兵抗拒,观其动向,迅速可畏,其势非亡我国家不可。堂堂天朝,不思平乱,反而成祸乱的根源,其祸极惨,其毒极深,关系最大,有识之人为之惋惜,有志之人为之痛心,这就是征讨祸啊。”奏疏进呈后,皇帝并没有省悟,权臣讨厌他的鲠直而无法容忍。

    二十一年任山南道肃政廉访佥事,到了那里就弹劾中书参知政事也先不花、枢密院副使脱脱木儿、治书侍御史奴奴弄权误国之罪,这些劾奏均没有答复。正当此时,孛罗帖木儿驻兵大同,察罕铁木儿驻兵洛阳,而毛贵占据山东,势力向京畿逼近,二将坐视寇贼不进军,正在以争夺晋、冀为其能事,相互交战,互有胜负,朝廷派遣也先不花、脱脱木儿、奴奴前往解劝,接受命令后,又不前进。桢又说他们“贪婪、软弱、昏庸、卑鄙,心怀苟且偷安之计,无忧国献身之忠。朝廷要二家消除仇恨,协力讨伐盗贼,这是国家之大事,应风驰电掣般地迅速前去,而他们却迂回退缩,绕道延安以西,绕曲数千里,迟迟而行,使两军日夜仇杀,黎民百姓肝脑涂地,实际是这三个人造成的。应马上杀掉他们,以挽救危险的时局。”这奏疏也无答复。桢慨然叹息说“:天下事不可挽救了。”辞职而去,居住河中安邑山间,盖茅屋仅能容膝,有来访问的人,不再谈时事,只是对他们流泪罢了。

    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进犯朝廷,皇太子出走冀宁,奏请任桢为赞善,又委为翰林学士,他都不出任。扩廓帖木儿将辅佐皇太子讨伐孛罗帖木儿,遣使臣传皇太子旨,赐桢上等美酒,并询问时事。张桢在给扩廓帖木儿的复信中,详细陈述和分析了当前国家形势,提出保君父、保社稷、保人民的希望。扩廓帖木儿采纳了他的意见。三年后,张桢去世。

    归..传

    归..字彦温,汴梁人。将出生时,母亲梦见朝阳从东山出来,有薄云掩盖,所以取名..。..学习未经老师传授,而其聪敏才智超过常人。至顺元年(1330)考上进士,授予同知颍州事,去除奸害,打击强人的能力很强,人们不敢因年少而轻视他。山东盐司奉差至颍州,仗势为非作歹,..将他捕获投入狱中。当时州县侍奉盐司都很谨慎,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只有..不屈服。转任大都路儒学提举,未就任。

    至元五年(1335)十一月,杞县人范孟图谋不轨,伪称是诏使,到河南省杀平章月鲁帖木儿、左丞劫烈、廉访使完者不花、总管撒里麻,把那些已离职的官属召来,签署使用,以段辅为左丞,使..北守黄河口,..坚决不从。范孟大怒,将他关入狱中,众人不知他们要干什么,都感不安,而..毫无惧色。不久,范孟失败,顺从范孟的人都被办罪,只有归..得免。第二年,转国子博士,拜为监察御史,进朝廷致谢时,台臣奏禀皇上说:“他就是黄河抵抗贼寇的人。”帝说“:对于好事应该多做。”赐予上尊美酒。不久,辞官归故里,在汴侍奉父母,双亲去世后,在家中住了很久。

    至正五年(1345)任河南廉访司佥事,巡查西京地方,对赵王府官属中贪暴者绳之以法,王三次派人去说情,不为所动。宣宁县有杀人者,牵连数十人,经审查得其实情,受牵连者全部释放。沁州平民郭仲玉,被人杀害,有司以薄察山儿抵罪,..得知是诬罪,跟踪索迹侦察得知杀人罪犯,山儿免死。六年,转淮东廉访司佥事,改宣文阁监书博士,兼经筵译文官。

    七年,迁右司都事,顺江酋长乐孙请求归附,请立宣抚司及置郡县一十三处,..认为“:古人说过,鞭长莫及。假如郡县都设立了,有事不救,就辜负了来归附的意义。救之,就放下了中国的事而去侍奉外夷,徒获虚名而实受祸害。”与左丞吕思诚激烈抗辩,丞相太平笑着说道:“归都事善良憨厚如此,为何如此相抗呀?然而你将拿出什么良策?”..说“:他们的酋长可以授宣抚,不要求他们交纳贡赋。对其使者赐以金银丝绸,遣送回去足够了。”于是依从..之言。京师苦于寒冷,有乞丐在丞相的马前诉苦,丞相要来一件皮服给他,又核实官藏皮服数量,全部给予贫民。..说“:宰相之心应当是广救天下之人,皮服能有多少,而用来供给他们?不如调查饥寒者,赈济他们。”丞相领悟。云南死可伐反叛,下诏让元帅述律遵道前往说服;不久,命平章政事亦都浑率兵讨伐,虽费时很久却未见功效。二人上奏,说法不一,中书要对述律问罪,..说:“他们的事情未弄明白,而要办一人之罪,岂是法律所应该的么?况且一个是前往说服,一个是征讨,他们何所适从,而且也不是使者之罪。”湖广行省左丞沙班死,其子沙的刚刚任中书掾,请假奔丧,丞相以沙的有兄弟,不许,..说“:孝亲,是为人子的共同心情,以他有兄弟而不准假,这不是以孝治天下。”于是允假。广海瑶族人民反叛,下诏命朵儿只班率领思播杨元帅的军队讨伐,..说“:调换军队而将不熟悉教令,恐怕不能决胜。假如命令杨统帅他的部队,他们感于恩命,一定能自动效力,所谓以夷狄攻夷狄,有利于中国。”帝不听,后来果然无功效。

    八年,升左司员外郎。中书采用..的意见,减少河间多征的五万担盐以有利于民。楮币不能发行流通,朝廷打算拿出楮币五百万锭换银藏入国库,..又说不可“:富商大贾,都为自己换钞,对平民有何利益?”六月迁调参议枢密院事。当时方国珍未归附,皇帝下诏命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朵儿只班讨伐,全军覆没,拘捕朵儿只班,朝廷将问罪,..说“:将帅战败,当然应该办罪,然而他的部队都是北方步骑兵,不熟悉水战,这等于是驱他们去死。应该招募海滨之民熟悉水利的人去擒拿。”后来国珍遣人随同朵儿只班去京师请降,..说:“国珍已战败我王师,又拘留我王臣,他是无力再战了,并非是真降。必须进行讨伐,以号令四方。”当时朝廷同意方的请降,后来果然如..所说,多次叛变。迁御史台都事,不久又任参议枢密院事,十二月,升枢密院判官。

    九年正月,转河西廉访使,未上任,改任礼部尚书。不久设立端本堂,皇太子就学,召..为赞善。不久,转任翰林直学士、同修国史,仍兼前述职务。..说:“师傅应当与皇太子东西相向授书,其他随从,按等级入位,中间位置空着,以待皇上驾临,否则尊师之道不能建立。”当时众人意见不一,终于依..的议论。不久,因病辞职,帝派遣左司郎中赵琏赐白金、丝绸,未受。原先,..在上都时,脱脱从甘州回朝廷,且任宰相,中书参议赵期颐、员外郎李稷,到..家拜访,转达脱脱之命令,嘱咐他草拟诏书,..推辞说“:丞相将为伊、周之业,入朝任宰相的诏书,应当让词臣考虑草拟,现在嘱..执笔,恐怕有累于丞相的贤能。”期颐说“:假如是皇帝命你写,会怎样呢?”..说:“事理不顺,当然也应该推辞。”期颐知道..是不会屈服的,只得作罢了。十年正月,迁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十二年,授予刑部尚书之职,十五年,再授刑部尚书职位,经三次转换,都以病辞退。

    十七年授集贤学士,兼国子祭酒,使臣催他上任,..抱病登车至京师,病倒于南城,当时国内多事故,..上疏三策:一是振兴纲纪,二是挑选将才,三是审察形势。长达数千言,当时以为是老生常谈,不能用。十一月,以集贤学士、资德大夫辞职隐退,享用终身半俸,推辞未受。第二年,请求辞官,侨居弘州,后迁蔚州,又迁宣德,都是为了逃避兵灾。不久又抵达大同及关陕小住,又迁到解州之夏县。皇太子出巡冀宁,强行起用他,过了几个月又回到夏县。至正二十七年去世,年六十三岁。

    曹鉴传

    曹鉴字克明,宛平人。聪颖超人,举止不同于一般的儿童。二十岁后,到南方游览,通晓《五经》大义。

    大德五年(1301),经翰林侍讲学士郝彬推荐,任镇江淮海书院山长。十一年,南行台中丞廉恒聘为掾史。母亲去世,服孝期满,授兴文署。命其伴送安南使者,沿途使者向他提出许多疑问,他应答如流。使者叹服,认为中国有人才。

    至治二年(1322),授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第二年,奉旨核查佛教白云宗的田产,由于稽查得法,不到几个月时间,事已完成,对百姓毫无侵扰。泰定年间,调任湖广左右司员外郎。当时的丞相忽剌歹仗势为所欲为,他的下属官员都因害怕而回避,曹鉴遇事遵循事理而行,独不回避。湖北廉访司举荐曹鉴任监察官。但未上报。

    天历元年(1328),调江浙财赋府副总管。所属淮、浙地区大水,民众报告灾情,鉴减赋税十之六七,有钱有势之家用诡计获免赋税的,鉴核实之后,下令让他们首先交纳。元统二年(1334),升同佥太常礼仪院,鉴熟悉典故,达古通今,凡礼乐、度数、名物制度,没有不知晓的。因而召集大臣们议论,刚死的明宗皇后附祭于先祖之事,鉴引礼据经,辨析详细明确,君子都称赞他。至元元年(1335),由中大夫升礼部尚书,不久,因生病而卒,终年六十五岁,追封谯君侯,谥号文穆。

    鉴天性纯朴孝顺,对亲族中贫困者,接济惟恐太晚。当官三十多年,仍住着旧屋。逝世时,家中没有积蓄,只有数千卷书,都是经过他亲自校定的。鉴写诗、写赋,崇拜《离骚》、《尔雅》,写文章都效法西汉,每成一篇,学者都争相传诵。家中藏有他的文集若干卷。

    鉴任湖广员外郎时,有一故旧下属叫顾渊伯,赠送他一包辰砂。鉴随手放进一个小箱子中,半年后因要用辰砂合药,命人取出一看,其中夹杂了三两黄金。鉴惊叹地说“:渊伯以为我是怎样一个人啊!”渊伯已死,鉴把他的儿子叫来,还给他黄金。其廉洁、谨慎到此程度。

    周伯琦传

    周伯琦字伯温,饶州人。年幼时就至京师,入国学,为上等生。离开国学后历任将仕郎,南海县主簿、翰林修撰。

    至正元年(1335),改奎章阁为宣文阁、艺文监为崇文监,伯琦任宣文阁授经郎,教外戚大臣的子弟,以后又任顾问。帝因伯琦善于书法,命他篆写“宣文阁宝”,再题匾“宣文阁”;并仿效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智永写的《千文》,刻在石阁中。从此每次升官都是在宣文、崇文之间,帝对他的关怀日益深厚,常呼字而不呼名。适逢御史上奏有关监察御史官员,宜用近臣,于是皇帝命他任广东廉访使。至正八年调迁翰林待制,预修《后妃》、《功臣列传》,他一再升官,最后升为直学士。

    至正十二年(1346),旨令南士皆住中书省和御史台。任伯琦为兵部侍郎,随后又与贡师泰同时被选拔为监察御史。两人都是南方的大族。当时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带大军讨伐南方,因作战失利军队损失颇大,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刘希曾等十人共同上奏弹劾。伯琦则认为希曾等十人的弹劾是越过了自己的职责,希曾等人都因此而降职,补为郡判官。但伯琦的行动并未被公论所赞许。

    十三年升迁为崇文太监,兼经筵官,代祭天妃。十四年再起用为江东肃政廉访使。长枪锁南班叛乱,陷宁国,伯琦和他的僚属仓皇出走,不久逃到杭州。任命为兵部尚书,未曾启程又改任浙江肃政廉访使。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余观,弹劾伯琦失陷宁国,应该治罪。

    十七年(1351)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尔按规定暂委伯琦为参知政事,使招降张士诚。士诚投降后,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辩解伯琦罪责,任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士诚挽留他,因而未成行,改任资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从此留在平江十多年,张士诚被消灭,伯琦才回鄱阳,不久就去世了。

    伯琦态度温雅,肤白如玉,即使一生遭到很多磨难,但善于自己保重。他知识广博,又擅文章,尤其精于书法,篆、隶、真、草各体闻名当时。曾著有《六书正讹》、《说文字原》,还著有诗文稿若干卷。

    吴当传

    吴当字伯尚,吴澄之孙。幼年时继承祖宗遗训,以聪明、诚实为人们称道。长大后,精通经史百家之言,跟随其祖父到京师,补国子生。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吴澄去世,曾跟随他游历的四方学生,都以吴当为师,完成其学业。

    至正五年(1345),承袭其父吴文的官爵,而授万亿四库照磨,未上任,改任国子助教。他能勤讲解、严教学,学生都乐意跟他求学。适逢下诏修辽、金、宋三史,吴当参预编纂。书成之后,授翰林修撰。七年调任国子博士。第二年升监丞,以后逐年升任司业、翰林待制、礼部员外郎。十三年,升监察御史,不久,再次任国子司业,以后相继任礼部郎中、翰林直学士。

    当时在江南战争已进行五年,大臣中有人介绍说,吴当因世代居住江西,熟知江西风俗民情,并且他的才能也可以担任政事。于是朝廷下诏特授江西肃政廉访使,协同江西省参政火你赤、兵部尚书黄昭,招降江西各郡,且有自主之权。吴当因朝廷兵力不足,受命至江南召募民兵,由浙入闽,至江西境建昌界,招安了新城孙塔,擒杀了李三。接着进攻南丰。反元义军首领郑天瑞逃走,郑原自刎而死。十六年,调检校章迪率本部兵,与黄昭夹攻抚州,剿杀反元义军首领胡志学,进兵收复了崇仁、宜黄。于是平定了建、抚两郡。

    当时,参知政事朵歹在抚、建总领兵,多年未建立功勋。因忌妒吴当屡打胜仗,功劳在己之上,又认为南人不应该统领兵马,于是制造流言蜚语,说吴当与黄昭皆通寇。帝降旨解除二人兵权,吴当改任抚州路总管,黄昭任临江路总管,并负责供应平章火你赤军的军饷。火你赤杀死吴当的从事官范淳及章迪,将士们都极端愤怒,吴当告诉他们说:“皇帝的命令不可违抗。”火你赤又上奏章说:“吴当和黄昭二人不能胜任官职。”不久,皇帝降旨罢了吴当和黄昭的总管职务,削官为民。

    十八年,火你赤自瑞州回龙兴,吴当和黄昭皆随军不敢去龙兴。以前当与昭平叛立功报告,从广东经海道尚未到达京师,而朵歹、火你赤等的公文先到,所以朝廷责罚当和昭,都降职。待接到吴当、黄昭的立功报告后,才知道是诬告,下诏拜吴当为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黄昭任湖广参知政事。命令尚未下达,而陈友谅已攻陷江西诸郡。火你赤弃城逃跑,吴当就戴上了黄色道士帽,穿道士服,闭门不出,整日写书。友谅派人征召他,他卧床绝食,誓死不从。于是将他连着他的床一块抬到船上,送到江州,拘留一年,始终不屈。后来就隐居庐陵吉水的谷坪。一年后病逝,终年六十五岁。他著的书有《周礼纂言》及《学言稿》。

    刘哈剌不花传

    刘哈剌不花,他的祖先是江西人。豪爽好义,不治理家产,有古侠之风。居燕赵多年,成为探马赤军户。

    至正十二年(1352),颍、亳人民起兵反元,朝廷用泰不花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统领兵马讨伐。哈剌不花上书陈述十件事,第七件是关于军机及攻守的策谋,泰不花非常高兴,就征召为部属,不久,上奏朝廷任左右司都事。泰不花因哈剌不花曾是探马赤,有臂力,善于骑射,就使他统帅前八翼军,为先锋官。哈剌不花号令明确,赏罚分明,士兵们都乐于听他的调遣,而在预料敌人胜败方面,是所向无敌。这时答失八都鲁的军队被敌军在长葛击溃。收集失散的士兵,再次屯兵中牟。哈剌不花军驻于汴梁之南的彭子冈。有个从长葛来的人说“:总兵官已被义军打败,下一步就是攻打中牟。”哈剌不花说“:贼既取胜,兵必再至,我不能不去援助。”于是就整兵前往。不久有信使飞报:夜四更时,义军从洧川渡河,不知向什么地方去了。哈剌不花说:“那必然是袭击答失八都鲁军营去了。我军行动缓慢,来不及了,不如以精锐军断贼归路,必然打败他们。”于是领兵慢行。天未明,将军队埋伏在敌兵归路之上。贼兵果然袭击答失八都鲁营,掳掠大量辎重而还。哈剌不花伏军四起,义军大败,全部被俘。当时答失八都鲁虽然任平章政事,统领大军,而哈剌不花的功名与他相等。

    十七年,山东义军毛贵率兵由河间直趋直沽,进攻氵郭州,到枣林。不久攻取柳林,逼近京畿,枢密副使达国珍战死,京师人心慌乱。朝廷的大臣,有的劝皇帝逃向北部避难,有的劝帝迁都关陕,众人议论纷纷,只有左丞相太平执意说不能这样做,哈剌不花当时任同知枢密院事,奉诏领兵拒敌,与敌军在柳林作战,大胜。义军退至济南,京师安定,哈剌不花功劳最大。后转任河南平章政事后逝世。

    当初哈剌不花与信州人倪晦,字孟日折,一同为泰不花部属。晦读过书史,精于文墨,机智聪明,泰不花很信任他并委以重任,对他言听计从;而对哈剌不花则说他不行。因而哈剌不花心中对泰不花不满。待泰不花失败,前往哈剌不花处求援,哈剌不花将泰不花押送京师,致他于死地,君子对此有所非议。

    石抹宜孙传

    石抹宜孙字申之。其祖先是辽的迪烈纠人。五世祖名也先,太祖时官任御史大夫,自有传。也先的曾孙名继祖,字伯善,继承父亲的官职,为沿海上副万户。最初以沿海之军分别镇守台州,皇庆元年(1312),又迁移到婺、处两州镇守。治军严肃,平定宁都寇有战功;且明达政事,讲究盐策,多适合时宜。在做学问方面,讲究经术,而且兼通名法、纵横、天文、地理、术数、方技、佛学、老子学说,在士绅中很受称赞。宜孙就是他的儿子。

    宜孙性格机警,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擅长于诗歌。曾任沿海上副万户,镇守处州。后退居台州。

    至正十一年(1351),方国珍从海上起事,江浙行省行文宜孙守温州,宜孙随即前往担任这项任务。这一年闽寇窜犯处州,再行文宜孙以兵前往平定。因功升为浙东宣慰副使,在台州建立分府。不久,处之县境内山寇四起,宜孙又奉省檄前往讨伐。到了那里就筑处州城,做御敌准备。

    十七年,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铁睦迩按规定,升宜孙行枢密院判官,总管处州,分院受处州管理,又以江浙儒学副提举刘基任其院的经历,萧山县尹苏友龙任照磨,而宜孙又征聘同郡人胡深、叶琛、章溢充当他的军事参谋。处州郡山谷连绵,山寇凭据险阻,不易平定。宜孙采用刘基等人的谋略,有时以兵攻击,有时用计引诱,没有多久,全歼无遗,接着就升为同佥行枢密院事。这时天下扰攘不安,各地守将都各自为政保自己。浙东以处州宜孙为首,绍兴以迈里古思为首。

    十八年十二月,大明军夺取兰溪,进逼婺城,而宜孙的母亲就在婺城。宜孙哭诉说“:义莫重于君亲,食俸禄而不为他做事,就是无君;母亲有难而不前去救护,就是无亲。无君无亲,还可以立于天地之间么!”于是立即派遣胡琛等带领民兵数万,前往救援婺州,自己则亲率精锐军兵为之殿后。兵至婺,与大明兵一交战立即溃败而回。当时经略使李国凤到浙东,承旨授宜孙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官阶为中奉大夫。

    第二年,大明兵进入处州,宜孙率领数十骑兵逃往福建,以图报复,但他所到之处人心已散,报复是不可能了。他感叹地说“:处州是我守的地方,今天我势单力薄,无处可去,不如回处州去,死也要当处州的鬼。”回到处州境的庆元县后,被乱兵杀害。朝廷得知此事后,赠封推诚宣力效节功臣、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上柱国,追封越国公,谥号忠愍。

    金履祥传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先祖原姓刘,因避讳吴越钱武肃王之同音名,故改姓金。

    履祥幼时就很聪慧,父兄稍加教授,就能背诵。年龄稍大,更加自勉奋发学习。对天文、地理、礼乐、兵谋、阴阳、律历之类的书,无不认真研究。及至青年时期,懂得了要向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颐、程颢学习,他与同郡王柏拜何基为师。而何基的老师是黄..,..又是朱熹的亲授弟子,因此其学问更其严密,融会贯通,其造诣更为深邃。

    由于当时宋朝危亡之势已无可挽救,履祥决心不再进取。然而其具有安邦济世之才略,使他不能对当时政治形势不问不闻。适逢襄樊战事紧迫,宋朝持观望态度不敢去救援,履祥因此向宋朝献策直捣元军空虚的后方。请求用重兵由水路直趋燕、蓟以解救襄樊之师。他详细叙述海船所经的州郡县邑以及大海中远近岛屿,处处都是可行的。可是宋政府始终未采用他的计策。后来朱王宣、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经海道,与履祥以前的上书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因此后人很佩服他计算的精确。

    宋恭帝德..(1275),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用他,履祥未接受。宋将灭亡,各地盗匪烽起,履祥隐居金华山中,战火稍停,就在山谷山岩间追云逐月,吟咏歌唱,将世上的事情看得非常淡泊,常常独自一人整天态度严肃,然待人接物则有朝气,和蔼可亲。对后生谆谆教导,从不厌倦。他更忠于“义”,友人之子因犯罪,母子沦为奴隶,十年未见面,他倾其所蓄,为母子赎罪,直到释放为止。后来友人之子富贵了,他从不谈及此事,见面只相互问候罢了。何基、王柏去世后,他率领同窗,遵照师友之义,着丧服去吊丧。

    履祥曾说文正公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写《外纪》,记载以前的事,不以经书为依据而选百家之说,无论是非,都不符合圣人思想,不足以传告别人。尧舜以前之事,并非孔夫子所定,正误难辨。夫子将鲁国的历史著为《春秋》,王朝列国的事,不是玉帛上写的,也不写进鲁史,并非圣人有意删掉。《左传》所记,或者有缺漏,或者有错误,不能说是在阐明经书。于是履祥以宋代邵雍的《皇极经世历》、胡宏的《皇王大纪》为例,损益适中,以《尚书》为主,不及《诗》、《书》、《春秋》,旁采旧史及诸子百家,加以解释,按年叙事,上自唐尧,下止于《通鉴》所记时代之前,编为一书,共二十卷,名为《通鉴前编》。所引之书,均加注释,以明其义,这都是先儒所未做到的。书成之后授与门生许谦,对他说:“二帝三王的微言和美好德行当为后世所效法,战国之申不害、商鞅之法术乱政,当为后世君王所引以为戒。这些本书不可不著。”履祥的著作还有《大学章句疏义》二卷,《论语孟子集注考证》十七卷,《书表注》四卷。许谦对这些书都作了校定,均传于学者。天历中(1328),廉访使郑允中,都把这些书呈进皇帝。

    履祥住于仁山之下,学者们称他为“仁山先生”。大德年间(1297—1307)卒。元统初(1333),同乡吴师道为国子博士,将履祥著作移于学官,在乡学中供奉他的神位。至正年间(1341—1368),赐谥文安。

    许谦传

    许谦字益之,祖籍京兆。他的九世祖许延寿是宋朝刑部尚书。以后各代都任官。后由平江迁至婺州路之金华,到谦时已是五代为金华人了。

    谦几岁时,父亲早逝,刚能说话,伯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他的记忆力很强。稍大一点,对学习极为努力,自己规定内容进行学习,取四部书,分昼夜阅读,即使有病也不停止。在金履祥的门下求学,履祥教育他说:“你们求学就像五味调合,加了醋酱后,味道立即不同。你来见我已三天,像个女子,羞于言辞,难道我的教学没能激发你吗?”谦听后非常敬畏他。几年后终于领会了老师授课中的奥妙。他无书不读,即使微小的问题也不放过,哪怕不完整的文章或只字片语,从不忽视。遇到不通之处,从不妄作解释;对先儒的话,自己不甘听从的,决不随便同意。他读完《四书章句集注》,写《丛说》二十卷,其中说:“学习要以圣人作为标准,先学他们的思想,再学他们做的事。圣贤的思想都在《四书》里,其要义全在朱子注释中。但他的辞简而意义深广,读的人怎么可能不学其思想就理解其真义呢?”他读《诗集传》便写《名物钞》八卷,为它正音解释,进行考证,以补先儒书中不完备之处,但仍保存其原意,通过旁征博引,以自己的见解作结论。读《书集传》,著《丛说》六卷。读历史著《治忽几微》。他采用编年体,著史书,上起太..氏,下止宋元..元年(1086)九月司马光卒,说明历代兴亡的原因。

    他还著有《自省篇》,白天做的事,夜晚一定写下来,不能写的一定不做。对天文、地理、典章、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等学说,无不通晓。对有关释家、老子学说,也要探其奥秘。他曾说“:读书人谁不说要排除异端,但能探其奥妙,辨别异同是非的人又有几个呢?”又给《九经》、《仪礼》、《春秋三传》断句,对竹简顺序颠倒或抄写的错误,分别用铅黄和朱红划上,以示区分。以后吴师道买到吕祖谦点校的《仪礼》,与许谦校订的比较,不同之处仅有十三条。谦不喜欢显露才华,除非有益经义,张扬道德和事理的,都不轻易动笔。

    延..初(1314),住东阳八华山,众多学生向他求教,不久便开门讲学,学生不远千里而来。他教学生是诚心诚意,细致耐心,倾其所知,并以此为乐,孜孜不倦。在门下受教的学生千余人,他按各人的情况分别教授,使每人都有所得,但他从不用应科举的文章为教材。谦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为人处事不拘泥于古人,不流于世俗。在家乡四十年,各处人士都以不访他为耻。路过其乡的士绅都要去他家问安。有人向他求教,听过讲解的人,深为佩服。

    大德中遭重灾。他说“:现在国家公私缺粮,饿死的人到处可见,我怎能只顾自己吃饱?”中州有名望的人廉访使刘庭直、副使赵宏伟对谦都深为佩服,要向朝廷推荐。到晚年身负教学重任,远近的学生以他的身安否作为道的盛衰。至元三年(1337)卒,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谥号文懿。

    先是何基、王柏及金履祥卒,他们的学问还没有发扬光大,至谦时他的思想更加突出,学生追本穷源,认为是朱熹的嫡传。江浙行中书省替他向朝廷奏请求建“四贤书院”,来奉祭祀,并排在学官之列。

    萧..斗传

    萧..斗字惟斗,祖先是北海人。父亲在秦中任官职,成为奉元人了。..斗极为孝顺,自儿时起,就表现不一般。稍长之后任府史,上级官员的话不合意,他就辞职,在南山读书达三十年。做了一件皮革衣服,长达下半身,就寝时,就倚卧在榻上,思考诵读不停。他博览群书,天文、地理、律历、算数,无不研究。侯均说元有天下百年,只有萧惟斗是识字的人。向他求教和在他门下受业的人很多。有次出门时,遇见一个妇人,在路旁遗失金钗,妇人怀疑是..斗拾到。对他说:“绝无他人,只有老翁在后。”..斗让她跟随到他家中,取家中钗给她,这个妇人后来找到遗失的金钗,惭愧地送还..斗的金钗。有乡人傍晚从城中回家,途中遇寇,并要害他。乡人诈称:“我是萧先生。”寇大惊,将他放走。

    世祖分封于秦,征召..斗与杨恭懿、韩择任王府侍读,..斗以病推辞,授以陕西儒学提举,不去赴任。行省大臣在家中备宴为他庆贺,派随从官员先到..斗的家,..斗正汲水灌园,从吏到后,不知道他就是..斗,而要他给马饮水,..斗立即照办,待他穿戴整齐出去迎接宾客时,从吏见到..斗后,显出害怕的神情,..斗毫不介意。后来屡次被授为集贤学士、国子司业,改集贤侍读学士,都未赴任。大德十一年(1307),拜为太子右谕德,带病至京师,进入东宫,晋见太子,因为当时朝廷时尚饮酒,所以在晋见时,写《酒诰》奉献。不久以病为由,极力辞去职务,人们问他为何要辞职,他说:“按礼节,东宫坐于东边,师傅坐在西边,这样的礼节现在行得通么?”不久授集贤学士、国子祭酒,仍任前职右谕德,病发,力辞而归故里。终年七十八岁,赐谥号贞敏。

    ..斗修养很高,凡事要亲自实践,他教导别人,一定要从《小学》开始。他所写的文章,立意精深,其言浅显,而其含义深刻,一贯以洙、泗为范本,以濂、洛、考亭为依据,关辅之士一致奉他为宗师,被称为一代学识纯正的儒者。他的著作有《三礼说》、《小学标题驳论》、《九州志》,及《勤斋文集》流行于世。

    同恕传

    同恕字宽甫,祖先太原人。五世祖时迁居秦中,因而为奉元人。祖父叫同升。父亲同继先,学问渊博,善写文章,廉希宪为陕右宣抚使时,征召继先掌管仓库的钥匙。家中世代从事儒学,同住的有二百口人,他们之间从不背后说长道短。

    恕安静稳重,束发就像成年人,向同乡先生求学,一日能记数千言。十三岁时,以《书经》在乡校夺魁。至元年间,朝廷开始分为六个部,选举有名的读书人任吏员,关陕因同恕为礼部贡士,未录用。仁宗即位,立刻遣使去同恕家授国子司业,官阶为儒林郎,三次遣使征召,都不肯受任。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请在奉元设置“鲁斋书院”,中书奏请皇上由恕领导书院的教学,朝廷同意。先后来学习的有数千人。延..设科举,恕再次主考乡试,人们佩服他公正。六年,以奉议大夫、太子左赞善召,入东宫晋见,帝赐酒慰问。接着敬献文章,文中陈述古代情谊、启发智慧、修养品德的道理。第二年,英宗即位,恕因病辞职。致和元年(1328),拜集贤侍读学士,因年老有病辞职。

    恕为学,由程、朱上溯孔、孟,都力求贯通事理,以利于实行。教育人时委婉曲折进行开导,使之走向正确的方向。爱整洁,日常生活中即使在大暑天气,也不去冠带。母亲去世后,侍奉继母如同生母一样。父丧,因悲痛致使眼得病,祭祀斋戒严肃详尽。曾说“:供养有不到之处,还可以补救,追祭祖宗,如有不诚之处,是对神的亵渎,可以逃脱罪责么?”与人交往,即使不能相互适应、心意相通的表现,而心中却有准则。邻人借骡使用死了,按值偿还,恕不收,并说:“小事情何必要还!”家中无一担粮食的储存,而有存书几万卷,他的居室取名榘庵。当时萧..住于南山脚下,也以道德高尚闻名于世,进城时,一定要到恕家拜访,士人都称他们为“萧同”。

    胡长孺传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其先祖在唐代末期从天台迁居婺州。宋朝南渡后,其家族中以进士出身的达十人之多。祖父胡岩就是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进士,授福州闽县知县。其父胡居仁为宋理宗淳..七年(1247)进士,授台州军知事。祖父和父亲都以文学闻名。至长孺学术更有造诣,《九经》、诸史以及诸子百家学说,无不深知,还熟悉律令章程。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其外舅徐道隆任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随舅入蜀。选拔官吏的考试,长孺中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不久,因宋制置使朱祀孙的征聘,总领湖广军马钱粮所佥厅,与高彭、李..、梅应春等,号称“南中八士”。其后任福宁州的副职。宋亡后,隐居永康山中。

    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朝廷下诏求贤,地方官府强令他出来做官,到京师,于集贤院待诏。世祖在内殿召见他,拜集贤修撰。因与宰相意见不合,改任扬州教授。元贞元年(1295),调建昌教授。这时录事缺官,命长孺代行其职。程文海正飞黄腾达,气焰嚣张,即使违法也无人敢问。他在外门植树,侵占官道,长孺命他拔去。至大元年(1308),转任台州路宁海县主簿。

    大德十一年(1307)浙江灾荒,至大元年又夏麦无收,百姓饿死者无数。宣慰同知脱欢察进行赈灾,向富民征收一百五十万缗,以二十五万交给长孺去旁州赈济。长孺看出脱欢察有侵吞这笔钱的意图,便把这笔钱散给贫民。过了一月,脱欢察向他索取这笔钱,长孺拿出赈济名册说:“钱都在这里。”脱欢察大怒。长孺说“:民一日无食便死,当时我的确来不及向你请示,然文书具在,可以为证。”脱欢察虽怒不止,但也不敢再说什么了。县有铜岩,一些无赖之徒在此拦路行劫,官不能禁止。长孺伪装成商人,令其奴仆挑着货物,又令士卒十人暗中随从。长孺至铜岩,这些无赖出来抢劫,长孺正向他说好话,忽然士卒上来把他们生擒,尽依法惩处,从此以后这里夜行无虞。百姓在田间施肥,不小心弄脏了一军卒的衣服,这个士卒打伤了施肥的农民,还打碎了农具,扬长而去,也不知他姓什名谁。农民来控诉,长孺假装说他是诬告,把来控诉的农民枷锁示众,暗中派左右调查。那个打了农民的士卒见此情形拍手叫好,长孺立刻把他逮捕审问,查明实情将他施以杖刑,并责令赔赏农民的损失。有一群老妇人在尼姑庵诵经禳灾,其中一老妪衣服被盗。正逢长孺到乡下巡察,丢失衣服的妇人向他告状。长孺将麦子放在这群妇人手中,叫他们合掌诵经。长孺则闭目叩齿,说他是神降临,偷盗衣服的人绕佛数周,掌中的麦子会发芽。有一妇人不停地开掌观看,长孺就把她逮捕,果是她偷了衣服,令她归还。长孺向帅府汇报公事回衙,县吏对他说,有桩奸案屡审无结果,长孺说“:这容易。”夜间令一吏伏于公堂案下。黎明再进行审理,受审者更加坚决不肯招供。长孺假装说“:闻国家有诏书到,都去迎接。”衙役把奸徒绑在东西楹,堂上官员衙役都出去了,奸徒相互说:“事至此,我们死不承认,将把我们无可奈何。”话音刚落,原藏在公案下的县吏突然出来,奸徒大惊,都叩头服罪。像这类事很多,不能一一记述。

    延..元年(1314),转任两浙都转运盐使司长山场盐司丞,官阶将仕郎,未上任,以病辞职,以后不再出仕,终生隐居于杭州虎林山。

    长孺起初拜青田余学古为师,学古是青田王梦松的门生,承传龙泉叶味道的学说,而味道又是朱熹的弟子。长孺的学术思想渊源纯正。长孺为人光明宏伟,慨然以孟子自许,唯恐孔孟之道失传,诲人不倦。一时学者都慕名而来,如饥似渴地向他学习。他讲解经义时,围听者达数百人。他说:“人虽最灵,但与万物最初并没有不同。”听的人都感到新鲜。

    晚年住在武林,患哮喘病颇久。一天早上备办酒食,与邻居告别,说他将回故乡。门人中有人明白他的意思,问道:“先生精神未衰,为何忽然要离人世?”长孺说“:精神与生死原不相涉。”就寝后至半夜,喘息声忽然停止,其子胡驹去看他,见他衣冠整齐,盘坐逝世了,终年七十五岁。所著书有《瓦缶编》、《南昌集》、《宁海漫抄》、《颜乐斋稿》,行于世。

    熊朋来传

    熊朋来字与可,豫章人。宋咸淳十年(1274),登进士第第四,授予从仕郎,宝庆府佥书判官厅公事,未上任而宋亡。

    世祖初得江南,尽力征求宋朝的遗老遗少,尤其重视进士,以亡宋宰相留梦炎为尚书,召咸淳十年状元王龙泽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进士榜上朋来名次在龙泽之下,而他的声名并不在龙泽之下,然而不肯炫耀自己,苟且求进,而隐居在州里之间,跟他学习受教的生徒常达数百人。朋来从朱子《小学》中提要领授予生徒,这些学者又在家中传授,这样朱子《小学》几乎传遍天下。豫章是江西会府,行中书省、提刑按察司都设在此,凡任这种官的人多是朝廷著名公卿,都以宾礼的要求来引见他。廉希宪之子..为参知政事,以师生之礼待朋来,终身自称是他的学生。刘宣为提刑按察使,对朋来更加敬重。朋来与这些人往来,从不显露自己,不同流合污,与群贤讲论经义一天都不间断,儒家学者都依重于他。

    适逢朝廷遣治书侍御史王构在江西选拔官吏,于是参政徐琰、李世安都推荐朋来为闽海提举学官,使者报与朝廷,而朝廷以为东南儒学之士只有福建、庐陵最多,特别起用朋来连续为两郡教授。所到之处,考古篆籀文字、调律吕、协调歌诗以振兴雅乐,制乐器定歌词,一定遵循古代格式,读书人都受到感化,考期已过,以常规格调任建安县主簿,不赴任。晚年以福清州判官辞官,朋来视它,很是淡漠。四方的读书人因他自己所取的号,称他为天慵先生。每当闲暇时,鼓瑟而歌,自得其乐。曾著《瑟赋》二篇,学者争相传诵。门人到他那里去,日益增多,附近的邻舍都住满了人,以至于容纳不下,朋来勤勤恳恳为他们讲述经书要旨和文章要义,越老越不知疲倦,得到他指教的人,大多是后来有名的学者。

    延..初年(1314),下诏以进士科举取士,当时废科举已有多年,官府不知道科举的来历,因不明诏而担心,行省官中主持该事的向朋来请教,后来请他任考试官,朋来说:“十分之九的应试者都受业于我的门下,不可。”后来,江浙、湖广都谦恭地请他任主考,朋来每次都应聘前往。就对朝廷而言,他所选拔的士人居全国的三分之一。

    当初,朋来根据《周礼》首先推荐乡试,而据元朝的制度,《周官》不设科,而研究《戴记》的人又很少,朋来多次说到这一点。大概朋来的学问,在诸经中对《三礼》的研究最深,所以当时谈礼学的人,都推崇他。至治中叶,英宗才开始采用古礼,穿礼服,戴礼帽,亲自去太庙祭祀,锐意于制礼作乐之事。翰林学士元明善在朝廷推荐朋来,没有等到召聘,他已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朋来行止有常规,喜、怒都不表现出来,接待宾客,人人都感他的诚意。著有家集三十卷,其中重要的则是关于礼乐、世教之类,其余的如天文、地理、方技、名物、度数,没有哪方面不精于研究。

    韩性传

    韩性字明善,绍兴人。祖籍安阳。高祖左司郎中膺胄,随从宋朝南渡,安家于越。

    韩性天资聪敏,七岁读书,一目数行,一天能记万言。九岁通《小戴礼》,提笔成文,文意老练,年长者都说与众不同。年稍长,博览群书,从经史到诸子百家,无不深究根底,对儒家的性理学说的研究,其造诣尤深。他的文辞广博,气魄宏伟多变,自成一家。各地到他门下求学的人,多得无法容纳。

    延..初(1314),帝下诏以科举取士,学生多向他求教,韩性说,现在考贡举都要根据朱熹的思想,写选拔贡举的文章,不了解朱氏的学说,行吗?《四书》、《六经》二程朱熹阐发无余,只看行为如何。

    韩性出门没有车马仆人,他经过之处,背东西的人停了下来,行人让路,街上的老幼和仆役,都称呼他“韩先生”。官府推荐他任教官,他辞谢说:“幸有祖辈的房子可避风雨,微薄的田地,可以喝粥,读书是为了指导行为,只要无愧于古人,就够了。至于做官享受俸禄,不是我所希望的。”晚年时他更不问世事,但他并未完全忘记世道之兴衰。

    天历中(1329),赵世延向皇帝启奏韩性的为人。十年后他的学生李齐任南台监察御史,极力推崇性之人品德行。此时性已卒,终年七十六岁。他的学生南台御史中丞月鲁不花认为按照制度,韩性理应得到朝廷的封号。后来朝廷赐谥号为庄节先生。性著有《礼记说》四卷,《诗音释》一卷,《书辨疑》一卷,《郡志》八卷,文集十二卷。

    吴师道传

    吴师道字正传,婺州兰溪人。幼年就懂得要学习,善于记忆和阅读。善写词章,才思横溢,谱成歌诗,清新美丽。二十岁读宋儒真德秀遗书,认识到要研习修身养性之学,须刻苦磨练,日长月进,他曾向同郡的许谦请教静心养性的问题。

    至治元年(1321)考中进士,授予高邮县丞,因他通晓文理和法律,所以县吏不敢欺骗他,后调任宁国路录事,该年适逢大旱,灾民靠官府救济者有三十三万人。师道募集粟子三万七千六百石,以赈饥民,又从朝廷获得四万石、银钞三万八千四百锭,使灾民得以活命。迁升池州建德县尹后,属郡学的七百亩田地被地方豪绅抢占,郡下的人希望师道能追究办理。他按照地图,将地全部划归于郡学。建德产的茶并不多,但捐税很重,百姓认为这是弊端,师道将此事告知所司,减轻了赋税。

    中书左丞相吕思诚、侍御史孔思立联名推荐,师道被召为国子助教,不久又升为博士。吴师道以朱熹思想为宗旨,遵循许衡的教学方法,六馆的学生都感到他们得到一位好老师。后因亲丧而归故里,他最后的官职是奉议大夫和礼部郎中,逝世于家乡。著作有《易诗书杂说》、《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敬乡录》及文集二十卷。

    赡思传

    赡思字得之,祖先本大食人,祖父鲁坤自大食迁居丰州。太宗时,以其材授真定、济南等路税监推课税使,因而家住真定。其父斡直拜儒生为师,轻财重义,不愿为官。

    赡思九岁时,一日能记千字,古典经传至千言。二十岁时,就学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自此他博览群书,那气势恢宏,文辞优美的古著,对他的言行影响至深,所以尽管他很年轻,已为乡亲所尊重。

    延..初(1314),侍御史郭思真、翰林学士刘赓、参知政事王士熙都向朝廷推荐他。泰定三年(1326)皇帝请他去上都,在龙虎台召见,给他优厚的待遇。当时倒刺沙当权,西域的人都顺从于他,唯独赡思不与之见面,倒刺沙数次派人招他去,都以奉养母亲为由而辞归故里。

    天历三年(1330)赡思应召入奎章阁,文宗问:“你有何著述?”次日,呈上《帝王心法》,文宗称赞,诏令预修《经世大典》,提出将不合要求的议论删去。并命奎章阁学士虞集转告赡思挽留他。赡思坚决以母亲年老辞谢,朝廷赐与他银两遣送返乡。帝再次命虞集转告赡思:“卿暂且回去,帝很快将召卿回来。”至顺四年(1333),升为国子博士,因母丧,未赴任。

    后至元二年(1336)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赡思呈上十条建议:效法祖宗,统揽大权,整顿皇室,尊重功臣,珍重封制,广开言路,恢复科举,裁减军旅,统一刑制,放宽禁令。当时奸臣破坏了法制,顺帝正虚心听取大臣建议。赡思陈述建议都是各大臣不敢讲的。侍御史赵承庆见到赡思感慨地说:“御史能够说这些话,是天下人之福啊。”帝的外戚中有位在陕西行省做官的,为非作歹,赡思要办他的罪,他弃官连夜逃走了。恰巧有诏令不要逮捕法办他,但赡思仍然打了他的家臣的板子。赡思去云南巡视,审察省臣中不法的官员时,该官员弃印而去,远方其他的藩臣都为之震惊。

    襄汉一带流民数千户,聚居宋之绍熙府故地,私开盐井,常常劫走囚犯,杀害巡逻兵卒,赡思捕获他们的头目,释放其他追随者。同时向上禀报“:绍熙土饶利厚,流民日益增多,如将这些人遣散回原籍,会危害边境治安,应设官府抚爱安定他们。”诏令在该地设置绍熙宣抚司。

    至元三年(1337)任浙西肃政廉访司佥事,刚到任就查问赃官罪行。浙右郡县的官吏无一人敢贪财。接着又查问浙右的僧人寺院,私藏刁民,有道人、道民、行童,这些都是亵渎人伦,逃避徭役,耗费百姓资财的。仅嘉兴一路违法者达二千七百人。于是朝廷采纳了赡思的建议,勒令这些人回本族,有利于交税,这样可减轻人民负担。至元四年又改任浙东肃政廉访司佥事,因病未赴任。

    赡思历任台臣,都以理清冤案施仁政为己任,先后数次平反大刑之狱,但从未故意给人定罪或徇私枉法。

    至正四年升为江东肃政廉访副使。至正十年召为秘书少监,参与治河之事,他都以病辞职,未赴任。十一年卒于家中,终年七十四岁。至正二十五年(1365)皇太子抚军冀宁,按祖制封拜,赠赡思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恒山郡侯,谥号文孝。

    赡思精于经学,对易学造诣尤深。至于天文、地理、音律、算数、水利,以至外国的书,都有深刻的研究。家贫穷,以粥充饥有时还要断炊。他在考证修订经传时,常常是自得其乐。著述有《四书阙疑》、《五经思问》、《奇偶阴阳消息图》、《老庄精诣》、《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重订河防通议》、《西国图经》、《西域异人传》、《金哀宗记》、《正大诸臣列传》、《审听要诀》及文集三十卷,藏于家。

    谭澄传

    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其父谭资荣,金末时任交城县令,蒙古军攻河朔时,资荣献城投降,赐予金符,任命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交城县令。不久,又赐虎符,掌管元帅府事。随从元帅攻汴梁立功。四十岁时因病离职,乃荐其弟资用代行其职,资用去世,澄仍袭其职。

    澄幼年聪明颖慧,十九岁时即任交城县令。有文谷之水,灌溉交城县农田,文水之南,郭帅却霸占其利,堵水为堰,百姓常年为此而诉讼于官府,都不能得到公正处理。澄据理判决,下令决堤,使百姓都能获利。有些豪民,利用官吏中的某些不良行为而作恶,澄了解了他们主子的姓名之后,而绳之以法。太宗七年(1235),登记户口,有司以客居人口入为本籍,但到征收田赋之时,客居之户都逃之夭夭,地方官则要百姓借贷交税,利息增加了几倍,百姓无力偿还。澄晋见皇上、中书耶律楚材,面述了此种做法的害处,太宗表示同情,为避免百姓逃亡,免去增息。三年后,逃亡的百姓都已返乡。

    宪宗四年(1254),世祖自大理返京,澄进见,被留于藩府,凡有遣使任务,都让澄陪同,而让其弟山阜为交城县令。当时世祖作为皇弟分封于京兆,统帅天下兵马。七年,有人从中离间,宪宗生疑,于是解除了世祖的兵权。派阿蓝答儿前往京兆,召集各地官吏,提出一百四十二个问题进行考核,获罪者很多,世祖经常派左丞相阔阔和谭澄前往调解,以缓和其中的矛盾,并亲自入朝,疑问才得到澄清。

    中统元年(1260),世祖即位,提拔谭澄为怀孟路总管,不久又赐予金符,后又换金虎符。这年大旱,令百姓开凿唐温渠,引沁水灌溉农田,使百姓免于饥荒。教百姓种植,地能尽其利。至元二年(1265)迁职河南路总管,又改任平滦路总管。至元七年进京任司农少卿,不久又出任京兆总管。一年后,改任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澄建议:“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应该下令百姓四十无子者可娶妾,以能传宗接代。”朝廷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定为法令。

    四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被宋将昝万寿击败,退保子城,世祖命澄前往接任。澄至成都,掩埋尸体,修理被焚的房屋,赈济饥民,收容逃亡的百姓,民心稍安。适逢西南夷罗罗斯归顺元朝,皇帝以为安抚新征之地应选择文武全才之人,就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之职,后因病逝世,享年五十八岁。

    许楫传

    许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年受教于元裕,十五岁时以善于词赋入选。河东宣抚司又推举他为贤良方正孝廉。楫至京城后,被平章王文统任命为中书省下属官员,楫拒绝接任文簿官,而改任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许衡对楫甚为器重。一天,楫随省臣立于殿下,元世祖见他美髯魁伟,问:“你是秀才么?”楫躬身回答说“:臣在学做秀才,不敢自认为秀才。”皇帝因他善于答问,任命他为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并兼承发司事。

    不久,朝中设立大司农司,楫被任命为劝农副使。当时商挺任安西王相,途中与楫相遇,楫对商挺说:“京兆之西,有数千顷荒地,宋、金之时曾经屯垦过,如果召募百姓去屯田,一年可收获谷物,供王府之需。”商挺将此话奏于皇上,并被朝廷接纳。三年后,屯垦完成,果然获利。不久,楫被授予金符,并被任命为陕西道劝农使。

    至元十三年(1276)宋朝被平定,皇上命平章廉希宪行中书之职于荆南府,以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的父老抬着金帛来求见,楫对他们说:“你们成为大元的百姓,现在设立官吏来抚育你们,何必要用金帛来求见?”第二年,提升楫为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冈有一富民打死了出征的军人,暗中许以家产的一半让其佃户代为服刑,楫获知此情后,释放了佃户,逮捕了富民,人们都很佩服他英明。后来楫改任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下令郭昂讨伐叛贼董旗,俘获了很多士兵,经楫查问后发现有良民六百多人,皆遣返还乡。

    至元二十三年,被授以中议大夫、徽州总管。桑哥设立尚书,总管全国钱粮,参知政事忻都、户部尚书王巨济,仗势刻剥百姓,派遣官吏多征徽州人民的钱二千锭,王巨济还怒其少,要再加千锭。楫至巨济处对他说:“阁下是要百姓死,还是生?如果置其死,即使万锭也可以征敛。”巨济消除了怒气,徽州幸免征赋。楫任期满,政绩考核合格便离去。徽州之绩溪、歙县民众柯三八、汪千十等,因饥荒为盗寇,行省右丞教化用兵去捕,双方相持七个月,派人前往说服,三八等人说“:只要许总管来,我们就投降。”行省立即召楫来此,命他前往招降。楫一人骑马前往寇处。众人见楫到来,皆拜曰:“公既来,请给我们张榜。”楫告知教化,请退兵十里,让他们自己来降。教化不听其言。正逢朝廷以参政高兴代替教化,楫再以原来的话告知,高兴听从其计,为盗寇的民众果然投降。

    至元二十四年,授予太中大夫、东平总管,楫谢事后二年逝世,终年七十岁。

    田滋传

    田滋字荣甫,开封人。至元二年(1265)由汴梁路总管府知事,转任御史台属官。十二年,拜监察御史。十三年,宋被平定,滋建议:“江南刚刚征服,民情尚未安定,加上官吏掠夺百姓财物,应建立御史台予以镇守。”皇上接纳其建议。并越级提升他为御史台侍御史。历任两淮盐运使、河南路总管。

    大德二年(1298),任浙西廉访使。县尹张..,被诬为贼下狱,滋审问他,张..只是哭泣而不语。滋疑惑不解,次日前往城隍庙祷告说:“张..入狱有冤,求神助滋,弄清其冤。”守庙的道士告诉他:“以前有王成等五人一同持誓词前来祷告,誓词还未烧尽就走了,从焚灰中得其余稿,藏于墙壁中,是否就是这些人。”看其稿后,果真如此。次日,让宪司讯问王成等人,王成等不服。宪司出示其誓词,王成等大惊服罪,张..被释放。

    十年,改任济南路总管,不久又任命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当时陕西三年无雨,田滋路过西岳,向上天祷告说“:滋奉命来参省事,而安西已三年无雨,民因饥而死,滋将到哪里去?希望神能降雨,造福民众。”滋到任后果然降大雨。滋随即开放粮仓,以五千石小麦发放给无种的农民,以便明年有了收成后再归还,百姓皆大欢喜。不久,因病逝世。皇上赠通奉大夫、河南行省参知政事,追封为开封郡公,谥号庄肃。

    卜天璋传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其父世昌,金代为河南孔目官。宪宗南征时,世昌率领众人归降,被授予镇抚官,统帅民兵二千户;后升真定路管万户民众。宪宗六年,将河北百姓三千多人迁于河南,让他去领导,从此家迁汴。

    天璋幼年聪明,有抱负,读书学史,能分辨成败的原因。至元中,任南京府史。当时河北有饥民数万人,集结于河上准备南迁,皇上下诏命民众回归乡里,勿要南渡,众人吵吵嚷嚷不肯回去。天璋担心会发生事变,劝总管张国宝不要阻挡民众南渡,国宝听从其言,因而未发生什么事。河南按察副史程思廉发现天璋的才干,召为宪史,名声也更大了。以后又升为中台属官。当时有一侍御史仗势贪财,被御史发现其赃物,天璋起草弹劾奏章,还未来得及上奏,他们被诬陷,都被拘捕。御史对着饮食悲哽,天璋问他为何如此,御史说:“我仅有一女,甚是可怜,知我入狱,已绝食数日,所以很是悲痛。”天璋说“:死于职守,属于大义,为何要为儿女哭泣!”御史听此,深感惭愧。不久,被免罪。丞相顺德王主持国政时,提拔天璋为中书省官员,对于应办或不应办的事,天璋总要激烈争辩,顺德王深有感慨地说:“中书的官员都能如此,我还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呢?”

    大德四年(1300),天璋任工部主事。蔚州有一个名叫刘帅的人,强夺民产,官吏不敢判决,天璋前往审讯,刘帅信服,将田产归还与民。大德五年,因枢密大臣..伯之荐,天璋升为都事,又被引见皇上,赐锦衣、鞍辔、弓刀。后又加封奉训大夫,赐侍燕服二套。武宗时,升任宗正府郎中,尚书省成立后,又升为刑部郎中。当时正巧盗贼很多,有人提议凡犯盗贼罪者及其家属一律只准穿青衣,以与民众相区别。天璋说:“罪犯堵路,是秦时的弊端,还能效法吗?”有人密告诸侯王图谋不轨,皇上命天璋迅速前去调查核实。尚书省有一官员获罪,仁宗召见天璋,当时兴圣太后也在座,帝指着他说“:这就是不贪贿的卜天璋。”问他现任何官,天璋说:“臣待罪刑部郎中。”又问是谁举荐的,天璋回答说:“臣无才,误蒙提升重用。”帝说:“前朝以谢仲和为尚书,你为郎中,都是我亲自推荐。你应替职不懈!”就将中书刑部印给他。天璋既就任,入宫见皇帝,帝在隆福宫赐酒,并赠锦衣三套。后来命他去治理狱中平反冤案之事,帝对周围的人说:“天璋是廉洁谨慎之人,一定会获得其中真情。”天璋承命办理,狱中未出现冤案。

    皇庆初年(1312),天璋为归德知府,劝农兴学、修复河渠、消除水患。当时群盗占据交通要道,商客不能通行,天璋抓获百余人,皆处以重刑,盗贼从此被平。天璋升浙西廉访副使,到任只一月,就变更田制,后又改任饶州路总管。天璋就任后,让民众自报田亩,各种事情都不苛扰百姓,百姓甚为高兴,田亩、户籍都得到清理。当时饶州发生饥荒,天璋主张开仓赈济,僚属们坚持不可,天璋说“:百姓饥饿得这样,等请示以后再赈济,他们都已饿死了。不先请示的责任由我一人承担,决不连累各位。”于是开仓放粮,百姓得以活命。天璋处理事情无所顾忌。他的政绩卓著。升广东廉访使。开始时,豪民临海筑堤停商船以获利,以往的官员都因贿赂而不过问,天璋到任后,派兵前往取缔。岭南向来无冰,天璋到后,开始有冰,有人说是天璋推行政治、教化的结果。

    天历二年(1329),蜀地兵乱,荆楚之地大为震惊,朝廷授天璋为山南廉访使,有人对他说您已年老,不能再去任职了。天璋说“:国家有难,我年八十,总是怕死而不得其所,岂能去逃避困难呢?”于是去就任了。到任后整饬风纪,清理吏治,州郡官员都很恭敬他。当时谷价飞涨,他下令不要平抑物价,听百姓自便,于是粮商争相来此,米价立即下落,他又让宪司将罚得的赃款不交纳于府台,而留作赈济,御史来到后,百姓都俯伏于途颂扬他。皇上下诏召集三品以上的官员议论时政的得失,因此,他上书列举二十条,共万余言,题为《中兴济治策》,条条皆言中时弊。随即引退,回汴之后,将其俸禄,尽施与同族。家中无一点存储,天璋对此处之泰然。至顺二年(1331)逝世。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河南郡侯,谥号正献。

    杨景行传

    杨景行字贤可,吉安太和州人。延..二年(1315)进士,授赣州路会昌州判官。会昌百姓一向不知道饮井水,在河中汲水,所以多疾病;不知道用陶瓦,而以茅草盖房,所以多火灾。景行教民挖井饮水,用陶瓦代替茅草,百姓才免于生病和火灾。有十个豪民,号称十虎,干扰政事,危害百姓,景行将他们逮捕,绳之以法。创立学校,礼聘儒师,劝民开垦沃土,以供师生膳食,读书、讲礼乐的风气从此兴盛。

    调任永新州判官,奉郡府之命,核实民间田租,去除以往的弊端,不允许奸诈欺骗,百姓都依赖他。改任江西行省照磨,转抚州路宜黄县尹,理清了几十起不能判决的冤狱。

    升抚州路总管府推官,严惩隐藏的坏人,郡中无冤案。金溪县民陶甲,聚敛很多财富,又很凶暴,曾多次诬陷其县的长吏,因此县里的官吏都怕他,不敢惩办,于是陶甲横暴于一郡。景行到那里后,依法狠狠地惩治他,将他流放到五百里外。金溪有一豪僧名云住,挖墓取财,事情暴露之后,官吏收他的贿,未将他即时关进监狱,景行当即将他投入狱中,僧人以贿收买他,遭他拒绝,于是又贿赂当权的人对他威胁恐吓,景行义无反顾,按法治之。从此豪猾之徒都逃跑绝迹,良民得以安宁。转湖州路归安县尹,奉行省的命令,理顺田租,民众中无欺蒙的弊端。

    景行经历的州县,都有惠政;他离开后,百姓都树碑歌颂他。后来以翰林待制、朝列大夫辞官,终年七十四岁。

    林兴祖传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治二年(1322),考中进士,历任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铅山州知州。铅山一向有人制伪钞,土豪吴友文是其中的头目,远至江淮、燕蓟,都有这种伪钞。友文奸刁凶暴,因制伪钞致富,他分派流氓四、五十人到衙门当差,发现有控告他们的人,就事先杀死他。先后被杀的人很多,他们抢良家妻女十一人为妾,百姓含冤十多年不敢报官。兴祖至该地就任后,说:“此害不除,怎能治理百姓?”当即通告禁制伪钞,并悬赏告密者,不久有人去控告,佯装以其告不实,申斥而去;接着又有人控告抓获两个制伪钞者和赃证。审讯刚结束,友文亲自到官府去营救,兴祖命令将他们一起抓住,很快,控告友文的就有百余人。兴祖审讯了其中情节最严重的,逮捕其党羽二百多人,并按法定罪,民害既除,政治声誉也大振。江浙行省丞相别儿怯不花向朝廷推荐了兴祖,升兴祖为南阳知府。

    至正八年(1348)特旨迁升为道州路总管,行至道州城外,撞族贼已至,相距仅二十里,当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听说贼兵来了,因军需不足,想撤退,兴祖连夜劝说挽留。哈剌帖木儿说“:明天能有五千锭银钞,五百只桐盾,可破贼兵。”兴祖次日就任,以朝廷之恩德与信用劝盐商贷款五千锭,并取郡楼旧桐板为盾,中午备齐送哈剌帖木儿,哈即决定留守御敌。贼兵听说此情连夜逃跑了。永明县洞徭族常盗窃人民,为害一方,兴祖张贴告示,贼说“:总管廉洁爱民不可违犯。”三年不入境为害。接着,停止兴土木,赈济贫困,轻赋税,全州大治。据监察御史考核,政务以道州最好。年老退职,卒于家。

    攸哈剌拔都传

    攸哈剌拔都,勃海人。初名兴哥,世代务农,善于射箭,以其英武裁决乡中之事。金末避居于大宁。蒙古兵到来之后,挺身而出保卫高州的富庶寨,靠射猎野兽为生。多次抢夺蒙古兵大营的牲畜,又射死那些前来追捕的兵卒。国王木华黎率兵攻打富庶寨,寨被攻破,攸哈剌拔都奔到高州,蒙古兵围城,下令说:“若能斩攸兴哥的头颅投降,城中的居民都可活命。”城里的军兵召来攸兴哥对他说“:你是奇男子,我们怎忍心杀你的头献给围城蒙古兵。你能去投降么?否则,我们一城的生命,没有能活的了。”兴哥于是折矢出城投降。蒙古军的将领都很愤怒,要杀他,木华黎说:“他是个壮士,留下我要用他。”就将兴哥置于他的直接指挥下。

    兴哥随从木华黎攻打通州,献计,一日造炮三十尊,云梯数十架,将接近城时,州中守将恐惧,献出宝物投降。木华黎命兴哥随意选取,兴哥只取了三匹好马赏给士兵。木华黎将兴哥之功劳报与太祖。太祖给他赐名为哈剌拔都。木华黎夺燕南,命他为先锋,兵到大名,金将领徒单登城督战,哈剌拔都一箭射中他的左眼,他的部下开南城门逃走,大量逃兵被追兵杀死。论功行赏,赐给哈剌拔都金符,充任随营监察。太祖十三年(1218),授予他金虎符、龙虎卫上将军、河东北路兵马都元帅,镇守太原。

    那时蒙古军刚刚攻克太原,哈剌拔都修城池,整治兵甲,招降所属各邑,不改变城市的店铺,远近之人听到这些都来归降。哈剌拔都常常微服夜出,听百姓诉说“:我们父母子女都丢失了,死了的人不能复生。活着的人无力去赎回,怎么办?”第二天下令军中,凡俘虏中有亲人的让自由赎走,没有钱的人官府代赎,因此,民众中得到团聚的很多。十五年二月,金朝的梁知府建立西风寨,掠夺居民耕牛,居民成群结队去控诉,哈剌拔都率领几个骑兵,追杀梁知府,斩首于西门,驱回耕牛还给农民。

    木华黎由葭州渡河西征,哈剌拔都去迎接,沿途攻破隰州、悬窑及地洞诸寨。十六年三月,金马攻寿阳县王胡庄,即将攻破时,左右副将各领兵分别把守险要之地,城中看到兵卒不过百人,哈剌拔都半夜引铁甲骑兵几十人前往营救,行到三交地方时,看到金兵在东、西两山举着火把,哈剌拔都直冲过去交战。天将明时金兵退走,乘虚攻占太原,由西门俘虏了哈剌拔都的家属。哈剌拔都听此消息,直奔西山,夺回家属。

    五月金朝赵权府领兵三万围攻太原,哈剌拔都令三十名骑兵出西门,拽柴扬起灰尘,扬言说:“三万蒙古兵来了。”金兵恐惧,溃退逃走。十八年,金马武京进攻太谷县桑梓寨,哈剌拔都设兵埋伏于险要之处,用轻骑兵冲击阵地,埋伏之兵一出击,金兵溃败。那时太原所属各邑都已平定,只有石家昂及盂州陵井寨、忻州清泉寨因唇齿相依,都未攻下。十九年十月,哈剌拔都率兵到陵井,派小卒去叩寨门,伪称是送饲草的来了。守门人未识破,门开,哈剌拔都的军队直接进寨,进行蹂躏践踏,守寨士卒溃散,酋长逃往石家昂寨。二十年二月,清泉寨酋长王壳投降,石家昂也投降了。

    二十二年五月,有奸人夜间开太原东门,引金将武仙入城,哈剌拔都与武仙进行激烈战斗。仙的大队兵马来到,各个将领在城外呼喊说:“哈剌拔都,你出来!”哈剌拔都说:“真定的史天倪,平阳的李守忠,隰州的田雄都已失守,我再放弃太原,有何脸面去见主上及国王,家属任凭你们俘虏,哈剌拔都誓死与城共存亡。”于是阵亡。

    任志传

    任志,潞州人。太祖十三年(1218),太师、国王木华黎远征到潞州,志首先出城迎接投降,国王授与他虎符,让他当元帅,收降山寨,与金兵数次交战,多次立功。金兵曾擒获他的长子如山,并作为人质来招降任志,对任志说:“投降,你的儿子就能活,不降,就死。”志说“:我是大朝的元帅,怎能只爱一个儿子!”亲自射死了儿子。

    木华黎曾召集会议,志也参与谋划,途经武安时,该县已反叛归金,任志也死了。国王怜悯他,让他的儿子任存继承其父官职。

    张桓传

    张桓,字彦威,真定藁城人。父张木,曾任汝宁知府,全家便徙居汝宁。桓是国子生,受命在滑州府任白马县县丞。调入朝中任中书省属官,并被提升为国子典簿。后又离京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因进谏有违皇帝的旨意,乃去职。

    不久,汝宁发生动乱,桓避处确山。反抗朝廷的起事者久知桓名,敦请桓为帅,他不肯。六日后,桓得见起事者领袖,他对他们进行辱骂。起事者不杀他,只要他施以长揖,就可饶命不死。桓声色俱厉地说“:我恨不能亲手斩下你的首级,岂能因诱胁而折腰哉。”起事者见其不可屈,终把他杀了,这时只有四十八岁。后来起事者说:“张御史真铁汉,害之可惜。”桓的事迹向朝廷报告后,赠桓礼部尚书,谥忠洁。

    李黼传

    李黼字子威,颍人也。父李守中,曾任工部尚书,对诸子极严。黼富有孝心,尽力顺从父亲。

    黼初入国子监为国学生。泰定四年(1323)科举考试中明经一科,名列第一,授翰林修撰。致和元年(1328),黼代君王祭祀西岳。后改任河南行省检校官,迁升礼部主事,又拜为监察御史。黼提出三条意见:古今大祭,一年有四次,即春祠、夏筤、秋尝、冬..。而今太庙唯二祭,却经常拜神求佛,这不合礼,应据《礼经》办事。各省学校是教化重地,不当隶属于集贤院,宜由行省官员兼领。诸侯王每年赏赐都有定额,在分封和易代之际,往往陈请恩赐,而世系亲疏如何,都无成书可考。应模仿先代,修正皇帝族谱。但这些建议都未得到答复。

    后转江西行省郎中,入为国子监丞,升任宣文阁监书博士,兼经筵官,常向皇帝讲解至贤之道,不久中书命黼巡视河渠,黼视察后建议:“蔡河源自京西,宋朝因运输需要,平地作堤,今河底填淤,高出地面,秋汛一至,横溃为灾,故宜按旧道修浚。他日东河受阻,江淮北运财物,当由此分道达京,此万世之利也。”这一建议也未得答复。其后,朝廷决定内外官互调,于是授黼为江州路总管。

    至正十一年(1351)夏五月,河南农民起义,北据徐蔡,南陷蕲黄,驰骋数千里。并在长江北岸造船,准备南下。九江处于下游,乃江东、西咽喉之地,黼筑城挖壕,修械募兵,分守要害,并建议江西行省屯兵江北,挡住起义军进攻,俾得独拥大江之险,行省不听从。十二年正月九日,起义军渡江攻陷武昌,威顺王及地方官相继逃遁。起义军乘胜破瑞昌,右丞孛罗帖木儿正陈兵江上,闻义军来也逃走了,黼势孤立。

    此时黄梅县主簿也孙帖木儿愿与起义军战,黼与之誓盟,共抗义军。及义军至,一面急檄诸乡落聚木石于险塞处,以断义军归路;一面统兵出战。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也孙帖木儿亦继进,义军败退六十里,损失两万余人。战后,黼又谓左右说:“义军在陆上打了败仗,必将由水路以舟接近我,若不防备,我们都活不成。”于是以长木数千,杪头装上铁锥,暗置于沿岸水中,是为七星桩,阻挡义军船只靠岸。恰好当时西南风急,义军舟数千,扬帆鼓噪而至。舟为铁锥所刺,进退无措。黼率将士发火翎箭射之,焚、溺死者无数,黼亦因功升为江西行省参政兼江州、南康等路军民都总管,有自行处置军政事务之权。

    其后义军声势大张,元朝守臣往往弃城逃遁。黼困守孤城,外无援兵。二月五日义军迫近城下,行省平章政事秃坚不花自北门遁。黼领兵登城,指挥坚守。义军焚西门,又转攻破东门而入。城破,黼与之巷战,高呼“杀我”“,毋杀百姓”,被刺堕马后,不屈而死,葬于九江东门外。

    朝廷得报告后,赠黼摅忠秉义效节功臣、资德大夫、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诏立庙江州,赐额崇烈。

    李齐传

    李齐字公平,广平人。家贫,在江南教书,工于辞章。元统元年(1333)进士第一,历任河南淮西廉访司、高邮知府职,颇有政治声望。至正十年(1350),突有强人入府驿,取十二匹马去,齐亲自追杀,夺回马匹。十一年,州人秦观保造兵械,图谋不轨,亦为齐所擒诛。

    十三年,泰州白驹场亭民张士诚起事,攻破泰州。淮南行省遣齐招降,被拘。后士诚等自相残杀,始纵齐归。泰州一度重归朝廷控制,但起事群众有相当势力,再加上士诚的鼓动,杀参知政事赵琏,夺官库及富豪财产,进入得胜湖,攻下兴化县。行省以左丞亻契哲笃陪同宗王镇守高邮,使李齐出守甓社湖。

    夏五月二十九日,义军攻入城内,省宪官皆逃遁。齐急自甓社湖还高邮救城,城不可入。义军乃连兴化,接得胜湖,蔓延入宝应县。此时朝廷下诏,表示愿意赦免起事人等。诏至高邮,义军伪称“李知府来,我们愿受命”。行省急于求成,强求齐奉诏前往。实则士诚无降意,只想借往返交涉拖延时间,以修缮城郭而已,因此,下齐于狱中。官军得知此情,乃驱兵攻城。士诚呼齐使跪,齐拒之,说,“吾膝如铁,岂能为尔屈。”士诚怒,扌追碎其膝而使之歪倒。

    有人说,泰不华、李黼、李齐是大比中的三魁。泰没于海,黼陨于九江,齐死于高邮。彼等之死,皆可说不负所学也。

    褚不华传

    褚不华字君实,隰州石楼人,性格沉默,有器度。自泰定初年,先后任中瑞司译史、海道副千户、嘉兴路治中、南台及西台监察御史、河西道廉访佥事、淮东副使。

    汝州与颍州农民举行起义,声势很大。不华巡视各郡,至淮安,极力策划抵抗义军防务,使义军受到重创。并请知枢密院老章,判官刘甲守韩信城,相犄角为声援。还向朝廷检举总兵及诸将临战观望之罪。朝廷录其功,升为廉访使,官阶中奉大夫。刘甲有智勇,屡战辄胜,义军称之为“刘铁头”,颇受不华信赖。总兵闻不华揭发自己,益愤嫉,令甲将兵转战他处,企图使不华失去声援。甲去后,韩信城失守,义军乃掘堑相连,立水寨围困官兵。后来,有朝廷方面的天长青军和普颜帖木耳统率的黄军相继哗变,义军挟之来攻。不华知形势紧急,退入哈剌章营。义军离去后,他才出来到杨村桥。没料到义军突然到来,杀廉访副使不达失里。不华带着残兵逃入淮安。这时该城之东、西、南三面皆义军,惟北门通沭阳。淮安的粮草仰沭阳供给。但是义军占据了赤鲤湖,截断了去沭阳的道路。义军欲取淮安孤城,将栅栏推进到南琐桥。不华与元帅张存义出大西门,恰好遇佥事忽都不花率兵冲义军栅栏,作拼死战斗,义军被迫北退二十余里。

    城中食粮断绝,元帅吴德王秀运粮万斛入河,竟为义军所掠,德王秀只身逃脱。此后义军与青军围攻淮安日急,总兵屯于五百里外的下邳,按兵不动。不华十余次遣兵告急,皆不听。城中饿者仆道上,一切草木螺蛤、鱼蛙、燕乌及革华皮鞍革詹、皮箱乃至废弓之筋皆食尽,后来甚至有人相食的惨况。留下的人多露处,撤屋为薪,街坊生长荆棘。力既尽,城陷,不华坚守西门,兵尽援绝,城陷被俘,为义军所杀。时至正十六年(1356)十月事也。

    不华守淮安五年,身经百战,对朝廷忠心耿耿,人们把他比作唐代的张巡。朝廷得报告,赠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柱国,追封卫国公,谥曰忠肃,赐钞两百锭以抚恤其家属。

    郭嘉传

    郭嘉字元礼,濮阳人。祖郭昂,父郭惠,都是有战功的武将。嘉胸怀大志,由国子考中泰定三年(1326)进士,先后任彰德路林州判官、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经历、京畿漕运使司副使、监察御史等职。

    海盗兴起时,朝廷欲于浙东温州、台州及庆元三路建立水军万户来防御。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乃提升嘉为礼部员外郎,使嘉驰至庆元,与江浙行省商议抗海盗事宜。嘉至庆元,先征地方父老之意,知其不便,始建议停办。

    朝廷为了绥靖辽东,乃授嘉为东宁路总管兼理后方士兵家属的农业生产和防御。屡有军事行动,需供粮饷。百姓苦于强制征购和转运粮食的困难,官吏也乘机敲诈勒索。嘉设法计民户口,分等负担,对百姓有利。朝廷有诏要求结聚民兵,嘉招集百姓数千,按万夫、千夫、百夫的编制组织民兵,各设长统之,进行军事训练。这支队伍号令统一,赏罚分明。在东方各郡中,唯嘉之辖地兵精粮足。

    至正十八年(1358),反元义军攻下上京辽阳,嘉率兵抵御。去城十五里,遇一支五百余人的队伍,自称官军,嘉怀疑他们是伪装之师,不久,他们脱下青衣,内穿红衣,实际是红巾军。嘉分兵两队夹攻之,俘义军数百,死者无数。但义军势力日益强大,嘉见孤城无援,乃集诸同僚议攻守之策,众皆失措。嘉决计将家中所有衣服财物犒赏民兵,以鼓舞士气。且说“:自我祖宗以来,对王室都有功勋,我现在尽忠朝廷,是分内之事。况身守此土,当置生死于度外,身外之物,又何足恤?”

    不久,义军至,围城数十里,且高呼:“我已得辽阳,何不出降!”嘉开西门迎战,众寡不敌,力战阵亡。朝廷闻知,赠崇化宣力效忠功臣、资善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省左丞、上护军,封太原郡公,谥忠烈。

    喜同传

    喜同,河西人。初为后宫卫士,因有才被选为承徽寺经历,再调南阳县达鲁花赤。两年后红巾军起,陷邓州,抵南阳。时南阳无城无守兵,喜同用计俘义军数人,从口供中得知大队人马将至,于是日夜亲督丁壮巡逻守备。有大司农钱木尔者,拥兵驻诸葛庵,遭义军袭击而死。义军乃乘胜进攻南阳,喜同见义军势威难敌,决心死守,并对家人说“:我们现在不能相互照顾了,宜各自逃生。我有守城之责,当以死报国。”南阳城中一片混乱,喜同鼓励兵丁与义军作殊死搏斗。义军知道喜同后无援军,进攻愈急。南阳城陷,喜同在突围中身被数创被俘,为义军所杀。妻邢氏,得知丈夫战死,乃率家僮数人出走,遇义军时拼死抵抗,亦被杀。一家死二十余人,朝廷追赠南阳路判官。

    卞琛传

    卞琛,大名人。世代以农为业,早年游学京师,得补国子生。及母丧归家守孝、务农。

    至正十二年(1352),邻郡人民起义反元,迅速扩展到大名,琛与侄子小十及府吏李仲亨商议,组织丁壮数百人与义军对抗。因丁壮皆百姓,无弓矢戈矛等武器,只能以镰刀锄头及木棒与义军周旋。义军矢如雨集,琛众溃败,小十、仲亨死,琛被擒。义军钦佩琛之为人,告诉琛说:“你如顺从我们,便松绑,如不从,便杀死你。”琛唾骂说“:我国子生也。你们背叛朝廷,不忠不义,我宁可为忠义而死,不愿从叛逆而生。”琛骂义军不止,屡劝不听,最后被杀。

    颜瑜、曹彦可传

    颜瑜字德润,兖州曲阜人,是复圣公颜渊五十七代孙。因其品行道义优异被推举为邹及阳曲两县教谕。至正十八年(1358),田丰在山东起事,瑜携家逃避郓城。路上遇到义军,瑜说自己是东鲁书生,义军说:“你是书生,我们不杀你,可是要随我们去见主帅。”瑜骂道“:你们是贼,何来主帅?”义军怒,欲杀之,瑜无惧色。义军又欲使之写军旗上的字,瑜说:“你们是大元百姓,天下乱,你们不应朝廷召募当兵,今反而背叛朝廷,实不应该。我腕可断,也不能为你们写旗。”义军怒,以枪刺瑜,瑜至死骂不绝口,其妻、子亦皆为义军所杀。

    又有曹彦可,亳州人。适乡里中多目不识丁的农民起义。破亳城后,揭帛于竿,群劫彦可家,以刀斧迫使写旗。彦可唾之曰:“我儒生只知忠君孝父,宁可死,也不会为你们写旗。”义军愤怒,遂见害,时年已七十。彦可家素贫,又死于乱,死后是以草席裹尸下葬的。义军失败后,地方官府向上具报此情,中书省拨给安葬费若干,皇帝赐谥节愍。

    王士元传

    王士元字尧佐,恩州人。泰定四年(1327)进士,曾任棣州判官及磁州知州。时正值朝廷用兵之际,经常征派军饷,人民负担不了。士元努力为百姓减轻负担,以致受到军队将士们的凌辱和呵责,也不回避。后改任氵睿州知州,氵睿州靠近黄河,也曾经发生过反对元朝统治的战乱,城堞不完整,市井荒废。士元悒悒不得志,但处事仍不改其一贯认真负责的态度。

    至正十七年(1357),义军再攻氵睿州,州兵皆溃散,士元自己独坐堂上,对儿子致微说“,我是地方官,呆在这里不逃走,是我的职责所在。至于你,是可以离此逃生的。”其子不忍离去。不久,义军至,问是何人,士元叱曰:“我王知州也,强贼识我否?”并挥拳殴打义军,遂被杀死,其子亦死。

    杨朴传

    杨朴字文素,河南人。早年以文学得推举为吏,官至滁州全椒县尹。滁州与庐江接界,庐江陷落后,滁人震恐。行省参政也先在滁指挥战争,但他不知兵,每天只是纵饮作乐而矣。及至暮,城门不锁,义军已入城纵火,也先才停杯逾城出走。杨朴自认为必死,乃先杀害自己的妻女,然后穿朝服坐堂上等死。义军至,欲使朴降服,朴指妻女尸体说“:我已自己杀害了我的家属,我现在正想死在我的官位上,你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乃连连向义军脸上唾口沫,义军怒,捆朴,倒悬树上,尽割其肉至死。

    赵琏传

    赵琏字伯器,赵宏伟的孙子。至治元年(1321)进士,授嵩州判官。后历任汴梁路祥符县尹、国子监助教、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杭州路总管等职。

    杭州是东南一带复杂难治的郡,地大人多,地位较高的官多不称职。琏为人刚毅开朗,精力过人,僚吏莫不信服他的英明果断,有事不敢隐瞒。浙右百姓苦于徭役,百姓担任坊正里正的,莫不弄得家庭破产。朝廷知道此情况不能继续,便令行省召集八郡守商讨便民之法,琏提议,对属县坊正的负担收雇役钱;对里正的负担,则在赋中均摊后征收,百姓都认为此法甚好。有坏人率领同党持刀在市内强索金钱,市民只好按户征收给与,无人敢说不给。琏说:“此事不能继续!”乃遣兵卒乘其不备将他们逮捕斩首示众。次年召回朝拜为吏部侍郎。杭州人十分怀念,在他离任后将其政绩刻于碑上,以资表彰。

    琏先后迁任中书左司郎中、礼部尚书、户部参议中书省事、山北辽东道廉访使。当时河南农民起义军兴起,湖广、荆襄都失守,两淮也骚动不安,朝廷便分出河南一部分地区设立淮南江北行省于扬州,任琏为参知政事。琏正患水肿病,抱病登车至扬州赴任。既至,镇守淮安,后又移镇真州。

    当时,张士诚起兵于海滨,连下泰州、兴化,行省派兵征讨无效,乃命高邮知府李齐往招安,士诚因而请降,行省授士诚以民职,并要求士诚参加平叛以报效朝廷。行省为了就近控制士诚,遂令琏移镇泰州,琏乃催促士诚准备兵船来濠、泗,士诚疑惧不肯起程,后又窥知琏无准备,便又起来造朝廷的反。夜四鼓,纵火登城。琏忙执佩刀上马,与起义军展开巷战。义军包围了赵琏,并邀请琏至其船。琏质问他们:“你们罪在不赦,现在我们已经宽恕你们,不杀你们,还赐给你们名爵,朝廷有哪一点对不起你们,致使你们投降后又造反呢?你们弃信背叛天子,灭顶之灾已在眼前,我是执政大臣,岂能向你辈屈服?”于是仍驰骑奋击。起义军以槊撞琏坠地,欲将琏抬上他们的兵船。琏目真目大骂,便被杀。琏仆扬儿以身护琏,亦被杀。动乱平定后,州民收琏尸,归葬于真州。朝廷得知此情后,赐安葬费三百锭,还封其子赵钅奇为官。

    孙扌为传

    孙扌为字自谦,曹州人。至正二年(1342)进士,授济宁路录事。张士诚在高邮起义时,或谓其有降意,朝廷择乌马儿为使,往招士诚,并用扌为伴随。时扌为在家,不知此事。中书藉口扌为有集贤院待制之职,给以使用驿站的方便,扌为勉强奉命到高邮,张士诚并不以礼相迎。扌为等进入高邮城后,对士诚反复劝说,士诚肃敬地听着。等扌为讲完话后,士诚便将他拘于他室,有时一日给一顿饭,有时隔日给一顿饭,还想劝扌为投降,扌为只是咒骂而已。士诚令其部下殴打扌为,放肆凌辱扌为,但扌为一点也不惊恐。

    士诚移驻平江,扌为与士诚部将张茂先商议后,派壮士浦四、许诚,将扌为送来的驿传文书送交镇南王府,约镇南王定期派兵来收复高邮。事情败露后,士诚执扌为讯问,扌为骂声不绝,终为士诚所杀。后义军中有失节者时,经常自相讥刺说:“这难道是孙待制吗?”朝廷得知孙之事迹,赠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护军,追封曹南郡公,谥忠烈,赐田三顷,抚恤其家属。

    石普传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1345)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官,后改任经正监经历。淮东淮西义军起事,朝廷方用兵之际,普一向以将略见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曾向朝廷推荐他的才能,恰好丞相脱脱讨伐徐州,便使石普从行。徐州平定后,论功行赏,迁升普为兵部主事。不久,又升为枢密院都事,随枢密院官守淮安。

    张士诚占据高邮,普向丞相面陈破张之策,且说:“高邮恃有大湖之险,多是低凹沼泽地,骑兵不能去,如给我三万步兵,保证能攻下高邮。高邮一平定,濠泗便容易攻破,我愿为先锋,以忠义号召天下。”丞相认为他有壮志,命他担任山东民兵万户府事,招民兵万人随行。但这时汝中柏正当权,暗中破坏,将石普带的士兵减少一半。原先是同意石普自己可以相机做某些决定,但在动身时却又规定他要听淮南行省的节制。

    石普的部队到达范水寨时,太阳已偏西,石普便下令部队开饭,深夜三刻,石普下令部队秘密转移到宝应,而军营中的更鼓伪装得像平时一样。部队到达宝应后,便立即下令登城,把旗帜插在城上,起义军的守军大惊溃散,石普便出榜安民,收回了宝应。诸将妒嫉石普立功,便水陆争进,乘胜拔十余寨,斩起义军数百。将抵高邮城时,石普分兵三路:一趋城东,准备水战;一为奇兵,以断后路;石普自带一路攻北门。义军不能支,退回城内。石普身先士卒,追击义军,并纵火烧城门。义军恐惧,谋弃城走。但这时朝廷的援军取观望态度,按兵不动;而且忌妒石普。总兵者派蒙古军千骑,突然出现在石普军队前面以夺取先入高邮之功。守城义军誓死抵抗,蒙古军胆怯后退,石普极力阻止他们,阻止不住,遭义军反击,大多坠入水中。

    石普军溃散,义军乃乘机进击,石普率残兵抵抗,血战良久,仗剑大呼曰“:大丈夫当为国死,敢有不前进者,斩!”乃直入义军阵地,从者仅三十人。至傍晚,援军不至,受伤坠马,复步战数合。义军有谓“:此必头目,不可使逃走,要捉活的。”石普叱曰“:死贼奴,我即石都事,何云头目!”时右臂中枪,犹握枪力战,与从者皆战死。

    杨乘传

    杨乘字文载,滨州渤海人。至正初年,为介休县县令。当时闹饥荒,百姓举义反对官府。乘立法招安,使其有自新之路。百姓抛弃兵器,愿为良民。其后,累官至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因漕运粮船被海寇抢劫而免官,寓居松江。

    张士诚入平江,其部下郭良弼、董绶推荐乘于士诚,士诚遣张经去招降乘,乘说“:良弼与绶都是名臣,今皆叛朝廷,反来招我,大概是想我帮他们实现他们的邪恶意图!”又责问张经平日读书如何,经低头不能回答。乘乃与客痛饮,终日不言。客问曰:“今后做何打算?”乘回答“:乘以一小吏致身显官,有死而已,还往何处去!”张经见状更急于促使乘启程,乘整理衣冠自杀而死,时年六十四岁。

    纳速剌丁传

    纳速剌丁字士瞻,其父马合木从征襄阳,升为氵睿州达鲁花赤,便在大名安了家。纳速剌丁乡贡进士出身,补淮东廉访司书吏。母死,守制三年期满后,起任两浙盐运司的属吏,又为淮东宣抚司辟举的属吏。

    至正十年(1350),真州人民起义反元,纳速剌丁率民兵袭击,俘获四十二人。不久,泰州人民又大举起义,镇南王府宣慰司请纳速剌丁参议军事。纳速剌丁建议筑四城,立外寨,堵堤穿河,召募民勇以与义军对抗。行省令他率战舰六十,海船十四,上下巡逻,以固守江面,且护送蒙古军五百往江宁。路上与义军相遇,经过激战,斩首二百余,生擒十八人,抵达龙潭而返。

    不久,纳速剌丁在江上巡逻,义军突然乘船来战,纳速剌丁射死三十余人,夺其放火的小船二百余,义军败走。一会儿义军占据龙潭口,被官军击退,追斩三百余人。纳速剌丁之子宝童擒义军首领陈亚虎并缴获其号旗。捷报传到朝廷,赐以重赏,且召纳速剌丁还真州。稍后,义军攻芜湖,南行御史台等令纳速剌丁来援,他带兵赶到芜湖时,义军的船已接近江岸,纳速剌丁分战船为三个纵队阻击义军,义军溃,又俘斩一批。义军不能渡江,多是纳速剌丁的功劳。此后纳速剌丁便留守芜湖口。

    泰州李二起义,行省调纳速剌丁守卫高邮得胜湖,义军有船七十余艘,乘风而来,纳速剌丁焚毁义军船二十余艘,义军败退。李二因失去援助,便投降官军。后张士诚杀李二,再度起兵反元。张杀参政赵琏,入据兴化,水陆两路袭击高邮,屯兵东门。纳速剌丁率水师会同诸军前往征讨。离开三垛镇时,义军突至,纳速剌丁率兵挫其锋。又发射火筒火箭,烧战船,义军损失惨重。义军尽力来攻,阿速卫军及真、滁万户府的官员见义军势盛,都逃跑了。只有纳速剌丁誓死抵抗,叫三个儿子宝童、海鲁丁及西山驴等脱身逃走,但孩子们都不肯去,于是父子四人同归于尽。省宪给他们的家里拨了安葬费。朝廷知此情后,追赠他为淮西元帅府经历。

    伯颜不花的斤传

    伯颜不花的斤字苍崖,畏兀儿族人。驸马都尉、中书丞相高昌王雪雪的斤的孙子,驸马都尉、江浙行省丞相、荆南王朵尔的斤的儿子。平素洒脱不羁,好学习,通诗文音韵。初年因父荫封同知信州路事,后调任建州路。徽州人民起义,攻遂州,伯颜不花的斤带民兵前往镇压,擒淳安起义军方清之,以功升本路总管。

    至正十六年(1367),授衢州路达鲁花赤。次年,行枢密院判官阿鲁灰引兵经衢州,军无纪律,所到之处,抢掠一空。伯颜不花的斤说:“阿鲁灰的官兵为民患,是国贼也,不可任其所为。”乃率兵驱之出境,地方赖以得到安宁。又升任浙东都元帅,镇守衢州。不久,又提升为江东道廉访副使、官阶中大夫。

    十八年二月,江西陈友谅遣王奉国等率众二十万攻信州。次年正月,伯颜不花的斤引衢州兵前往救援,在城东挫败奉国部。镇南王之子大圣奴、枢密院判官席闰等争开城门出迎。伯颜不花的斤入信州城,察看形势,夸口能破义军。及奉国兵再至,伯颜不花的斤严令:“今日破敌,不听命者斩!”又命大都闾带阿速诸军及民勇为左翼,出南门;命高义、范则忠带信阳一军为右翼,出北门;自己与忽都不花带领沿海诸军为中军,出西门。因部队整齐,士卒奋勇,起义军被杀者千余,奉国几乎被擒。后来又因义军突然发起进攻,尽杀攻入起义军兵营的元兵。因忽都不花勒兵力战,起义军才被击退。

    二月,友谅之弟友德在城东扎营,绕城植木栅,攻打日急。同时,又遣万户周伯嘉来劝降。高义暗与周伯嘉通好,并骗忽都不花等说:“往见奉国,则可以和平解决纠纷。”忽都不花相信高义的话,率则忠等十余人往见,为奉国所囚禁。明日,奉国又令高义计诱伯颜不花的斤。伯颜不花的斤见高义单骑来,乃说:“你诱十帅,无一生还。今又来诱我,罪实不可赦。”乃斩高义,日夜与友德兵战斗,虽矢尽粮绝而士气不衰。

    夏四月,有人在城下大呼“有诏书”。参谋海鲁丁知诏书来自江西,便说:“我元朝臣子,岂可受你们的伪诏?”对方说:“我主闻信州久攻不下,知道是你忠义,故来诏招降。你们仅一空城,困守何益?”海鲁丁说:“你们听说张睢阳之事吗?”对方不答。伯颜不花的斤笑着说:“你们欲我降,我计已决,城亡与亡。”时城中军民唯食草苗茶纸。既尽,乃煮食靴底,又尽。乃掘鼠罗雀,杀老弱以为食。

    五月,大破陈友谅兵。六月,奉国又亲来攻城,昼夜围攻,逾旬不止。有的以云梯爬城,有的挖穴潜攻,使伯颜不花的斤的士卒精疲力竭,不能战斗。再加上万户顾马儿叛变,城乃陷落。伯颜不花的斤力战失败后,自刎而死。部将蔡诚也战死。另一部将蒋广巷战被俘后,因拒降被磔于竿而死。

    以前,伯颜不花的斤决心援助信州时,曾向南而泣,他说:“我是朝廷的官宪,看到此城危急,焉能坐视?我此去,上当报效天子,下可拯救生民。我的生死不足惜,唯太夫人放心不下耳!”即日入拜其母鲜于氏,并说:“儿今不得事母矣!”其母劝慰他说:“你是忠臣,我死何憾?”鲜于氏是太常典簿枢的女儿。伯颜不花的斤命儿子由小路送母入福建,又将江东廉访司印送行御史台后,便力守孤城而死。朝廷赐谥曰恒敏。

    樊执敬传

    樊执敬字时中,济宁郓城人。性警敏好学,由国子生提升为经郎。曾在见帝师时不拜,有人劝问他说:“天子素重帝师,王公大臣必俯伏作礼,你独不拜,何故?”执敬说:“我孔子之徒也,只知尊孔,拜异教做什么?”后来,官至侍御史。至元七年(1347),提拔为山南道廉访使。不久,又转任湖北道廉访使。十年授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十二年二月,执敬督海运于平江,在海口大摆宴席,择吉开拔。突然有客船自外来,检查过证件后,令其入港,根本没有担心他们是海寇。但是,他们的确是海寇。这些海寇一入港,即纵火鼓噪,焚舟劫粮而遁。时因变化仓促,军民混乱一团,无法制止海寇的抢劫行径。执敬逃至昆山,自咎失防,心中郁郁不解。及回省,昱岭关有警,平章政事月鲁帖木儿引军抵御,敌不得进。月鲁帖木儿病死,敌方犯余杭,执敬已奉命在海上征讨海寇,不能去昱岭关,便与平章政事定定在行省中主持行省政事,调兵出战,皆不利。行省掾史苏友龙向执敬进言“:敌方将至,城中空虚无备,奈何?”执敬说“:我厉兵秣马,歼敌报国,即使不胜,有死而已,何畏惧之有?”忽报敌方已至,执敬上马率众迎战,先后射死七人。后来敌军来势极盛,堵塞街巷且纵火,守军溃散。敌方知其无援,呼执敬投降,执敬愤怒地说“:守关之吏不小心谨慎,使你们得以至此,恨不能将你们碎尸万段,怎能要我投降?”乃奋力挥刀砍杀,后因中枪落马。虽有侍仆田也先拼死驰救,主仆仍中枪身死。朝廷得知执敬以身殉职,赠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柱国,追封鲁国公,谥忠烈。

    全普庵撒里传

    全普庵撒里字子仁,高昌人。任中书省检校时,太师汪家奴擅权,台谏无敢言者,唯普庵散里在大庭广众之中历数汪家奴的过错,刚直不阿,毫无惧色。及拜监察御史,便首先检举汪家奴十大罪状,结果反被免职。然气节益振,不因挫折而中止。多次揭露权贵,朝臣莫不畏惧。及出任广东廉访使,很快又任兵部尚书,后又被授予赣州达鲁花赤。及下至郡,发谪奸恶,全郡肃然。

    至正十一年(1351),颍州人民闹事,普庵撒里乃修筑城垒,在十个月间,守御的武器毕备。又用公款召募勇士三千,抓紧训练,使能用于实战。当时颍州属邑多被起事民众攻陷,普庵撒里往往派兵前往镇压,以求辖境安定。十六年,因功拜江西行省参政,分工在赣视事。

    十八年,江西下游诸郡皆为陈友谅军所据,普庵撒里乃与总管哈海赤共守赣州。友谅遣将幸文才率兵围赣,并使人招降。普庵撒里斩友谅使者,擐甲负隅顽抗。力战凡四月,兵少食尽,民勇万户马合某沙欲举城降友谅,普庵撒里不从,遂自刎殉职。朝廷得报后,赠谥曰儆哀。

    周镗传

    周镗字以声,浏阳州人。学问渊博,精通《春秋》。泰定四年(1327)进士及第,授衡阳县丞,再调任大冶县知县。大冶的豪强,掌握吏员的是非优劣,以要挟官府,向称难治。镗虽貌似疾病文弱之人,但毅然有威不可犯之状。他在抑豪强、施恩贫民方面的政绩,为诸县之最。后迁任国子助教,又逢修《功臣列传》,提升为翰林国史编修官。后又出任四川行省儒学提举,便道回湖南老家。不久,湖南、湖北的一些郡县的民众起义,占领许多地区。浏阳无城可守,县人皆惊慌逃散,镗令兄弟远走,自称“我受国恩,若不幸,必死无疑,不要互相连累”。起义者至,获得镗,准备推戴为头领。镗瞠目厉声大骂,起义者知其不可屈,乃杀之。

    聂炳传

    聂炳字韫夫,江夏人。元统元年(1333)进士,授承事郎、同知平昌州事。炳早年丧父,其母改嫁。自平昌还乡后才知此情,便将母接回家中。过了很久,转任宝庆路推官。当时有峒瑶起义,湖南行省右丞秃赤带兵前往镇压,屯于武冈,以炳为分省理问官。官兵强暴,到处掠民,炳说服秃赤,释放数千没有罪证的人。

    至元十二年(1352),调任荆门州知州。半年后,淮、汉之间民众起义。炳离荆门招募士兵,得众七万,收回荆门。又与四川省平章政事咬住一道收复江陵,其功居多。不久,蕲、黄、安陆的义民再起,其将俞君正带兵来攻荆门,炳率孤军昼夜血战,城陷被执,仍骂不绝口,乃被断左臂肢解而死。

    刘耕孙传

    刘耕孙字存吾,茶陵州人。至顺元年(1330)进士,授承事郎及桂阳路临武县知县。

    临武县临近少数民族地区,耕孙至,召集地方父老说:“我是儒生,今为你们的知县,你们当体察我的主张,训诫你们的子弟,要他们讲求孝悌,致力于农业,有暇则读《诗》、《书》,不要自暴自弃,冒犯国法。”又物色民间教师,建学校以教育子弟,设祭祀以习礼仪,三年而文化大兴。邑有茶税,岁额不过五锭,后增至五十锭。耕孙向朝廷报告此情,乃减免税额。后历任建德、徽州、瑞州三路推官。所到之处,审判疑案,政绩卓然。

    至正十二年(1352),蕲、黄民众起义,攻破湖南。耕孙倾家产招募丁壮,援救茶陵,义军屡次受挫,茶陵亦因而久未失守。十五年,转任儒林郎,宁国路推官。时因天灾闹饥荒,耕孙劝富人开仓赈灾,使数以万计的饥民免于死亡。有军琐南班、程述、谢玺等人进攻宁国,耕孙守城之西南,白天处理府中事务,夜晚便率兵守城。江浙行省遣参知政事吉尼哥儿来援,但到达宁国时,兵卒疲惫,城里守兵以为有援军,也不为备,结果,为琐南班所乘,夜四鼓,引众缘堞而上,城破,耕孙力战身死。

    俞述祖传

    俞述祖字绍芳,庆元象山人。由翰林书写考满,调广东元帅府都事。又入京为国史编修官,出京为沔阳府推官。

    至正十二年(1352)蕲、黄民众起义,迫近州境,述祖领兵守绿水洪,抵御起义民众。因兵力不支,沔阳城陷,述祖被执。起义军领导人徐寿辉欲诱他投降,述祖骂不绝口,寿辉后肢解了他。述祖有子方五岁,亦死。朝廷得报后,赠奉训大夫、礼部郎中、象山县男。

    丑闾传

    丑闾字时中,蒙古族人。元统元年(1333)登进士第。历任京畿漕运副使,出任安陆知府。

    至正十二年(1352),蕲州人曾法兴起义,袭击安陆。丑闾募兵数百人进行抵御,败义军前队。在丑闾出城追击时,法兴军又自他门入城,放火烧城,使军民溃乱。丑闾知已无法控制局势,便回到城内,身穿朝服,出坐公堂。法兴兵以白刃胁迫他投降,丑闾却向他们讲述反对朝廷为不忠的道理。义军首领不忍加害,将他拘留。次日,仍强迫他投降,丑闾说“:我乃守土之臣,岂能投降你等乱民!”法兴兵怒,砍断丑闾左臂致死,还以布袋裹尸抬回丑闾家示众。丑妻侯氏宴法兴兵以酒肉,使义军不提防她自己,至夜,自缢死。朝廷知此情后,赠丑河南行省参知政事,赠侯氏为宁夏郡夫人,并在其门前树立取名“双节”的牌坊,以表彰二人的忠节。

    孛罗帖木儿传

    孛罗帖木儿字国宾,高昌人。开始由宫廷卫士经十三次调动而被任为江东廉访副使。后选为襄阳路达鲁花赤。

    至正十一年(1351),河南汝、颍等地爆发农民起义,均州、郧县人田端子也聚众杀官吏,孛罗帖木儿率兵捕斩田端子。不久,行省和廉访司都令孛罗帖木儿领兵于均、房一带,同当地官军一道镇压起义民众。刚打退这里的起义军,谷城、光化又告急。孛罗帖木儿又带兵去谷城,并遣樊城主簿脱因去光化。军队缺粮,两次派人请求襄阳提供,但都未给。军队没有吃的,不能行动,只好驻扎柴店。又遣自己的侄儿马哈失力去苦苦请求,廉访分司王佥事、本路总管柴顺礼不仅不发粮支援,反而恼怒孛罗帖木儿责备他们屯军观望,将马哈失力监禁起来。只因纽真来襄阳说及孛罗帖木儿在各城与起义军相峙,因军中缺粮,存殁不卜,如不急救,恐来不及了。所以,襄阳便释放此前扣留的两人,并命万户也先帖木耳与也先不花率数千人开往谷城支援。

    至正十一年正月,襄阳被起义军攻下。也先不花溃败。孛罗帖木儿领兵二百人且战且退,至监利,遇沔阳府达鲁花赤咬住、同知三山与安陆府的同知燕只不花、荆襄提举相哥失力等人带的兵队。这时,江边还有船千余艘,乃纠合民兵、丁壮、水工五千余人,编军号,给武器,组成水军,与巡逻的马队五十人,水陆继进。至石首,得知中兴路亦被攻破,便商议去岳州与帖桀元帅靠拢。但道路被阻,只好仍往襄阳,并在杨湖港乘起义队伍不备,获船二十七艘,生擒其首领刘咬儿。又进袭潜江起义军,斩首数百,获船三十余艘,斩起义军将领刘万户、许堂主等人。

    此日,战事刚停,将士还来不及进餐,起义军突然来袭。交战至暮,咬住等各当一面,不能互相援救。孛罗帖木儿受重伤,便对其侄说:“我当以死报国,你快走吧!”马哈失力流着眼泪说“:生死要和叔父在一起。”既而孛罗帖木儿被擒,拒降被杀。马哈失力率家奴来寻其尸,又与起义军交战,都在战斗中死亡。这次战争,孛罗帖木儿全家二十六人皆战死。

    彭庭坚传

    彭庭坚字允诚,温州端安人。至正四年(1344)进士及第,授承事郎、沂州同知。任职期间,曾捣毁牛皇神祠、赶走邻郡马贼、免除对民众的横征暴敛,百姓甚以为便。不久,因为狱囚平反而得罪了上司,便弃官归里。至正十年,朝廷诏选地方官,建宁路崇安县尹从庭坚之家起用庭坚。这时,铅山周良起义,进攻闽关。庭坚抵御有方,周良等不能入境。十一年,升为同知建宁路总管府事。江西民众起义,庭坚率民兵前往建阳镇压,还进剿浦城。

    十二年,庭坚兼理佥都元帅府事,与邵武路总管吴按摊不花进攻邵武起义军,庭坚设云梯火炮,昼夜攻击,终于平定邵武,斩起义军将领董元帅、铁和尚、童昌等。总兵官江浙参政章嘉向朝廷报功,庭坚又升同知福建宣慰使司副都元帅,镇守邵武。冬天,起义军攻陷建宁。十三年,统领建阳、崇安、浦城三县兵民进攻建宁。至泰宁,起义军降,收复建宁,还师邵武。江浙行省令庭坚节制建宁、邵武二郡诸军。

    十四年,起义军进攻政和、松溪,江南行台吴铎督军建宁,召庭坚至。当时镇抚万户岳焕受庭坚指挥,焕一向为人粗暴,放纵士兵做坏事,庭坚拟绳之以法,焕先发制人,乘其不备,冒充起义军突然进攻,庭坚遇害,时年四十二岁。庭坚遇害后,老同事张椿及儒士夏志行、江晃等护柩还崇安。百姓悲痛他的逝世,特建祠立像,岁时祭祷。邻县也同样立祠纪念。南行御史台监察御史余观行巡所部,将岳焕斩首,并上奏庭坚事于朝廷,赠中奉大夫、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帅,封忠愍侯。

    王伯颜传

    王伯颜字伯敬,滨州沾化人。由湖广省宣使历任永州祁阳县尹、湖州乌程县尹及信州推官。至正九年(1345),迁任福宁知州。三年后,又升福建盐运副使。将赴任,省府以当时有动乱,乃留伯颜仍领福宁州事。

    不久,起义民众自邵武取小路逼近福宁,伯颜与监州阿撒都剌募丁壮五万扼险固守。起义军至杨梅岭立栅为营,伯颜与子王相往破之。忽而起义军首领王善率人直压福宁州西门,吏役皆逃散。

    伯颜指挥的手持木棍的市民数百人仍在战斗。伯颜直冲前阵时,坐骑被义军撞倒,伯颜被擒。王善对伯颜说:“听说你为政清廉,福宁不可无长官,我愿任你为地方官,好吗?”伯颜斥之说:“我是天子命官,不幸失守,按理当以死报国,怎能跟着你们造朝廷的反呢?”伯颜的话激怒了义军,于是被抓住罚跪,被殴打。伯颜仍不屈,嚼舌以血喷善面,说有大丞相将亲领百万大军征讨起义军,还骂起义军是“小丑”,说要将起义军“斩尽杀绝”。起义军执阿撒都剌至,王善厉声责其顽抗,阿撒都剌噤不能对,伯颜说“,我们镇压造反者,不能说是顽抗。我死,当为神来杀尔等”,乃被斩。州人哭之。既而王善欲任伯颜之子相为官,相不从,与其女俱被杀。

    伯颜之事上奏朝廷后,赠嘉议大夫、河南路总管、上轻车都尉,追封太原郡侯。

    刘氵睿、刘健传

    刘氵睿字济川,其祖先是兴州人。曾祖刘海是金国进士第一名,官至河南府尹,死于国难,子孙便在河南安家。刘氵睿由廉访司书吏调连江县宁善乡巡检。

    至正十三年(1353)江西起义军主帅王善进攻福建,官军扼守罗源县,罗源与连江交界,形势紧迫。氵睿妻真定史氏说:“事已急,可聚兵保卫一方。”还拿出娘家陪嫁的家私召募勇士,由二儿子刘健率领。不旬日,数至万众。

    王善军不久破罗源,分两路攻福州。刘氵睿率兵战于辰山,三战三捷。忽闻福州陷落,全军溃散。刘氵睿乃独率刘健之兵,与王善军战于中麻,斩其前锋五人。起义军大批人马至,鏖战三时顷,奈众寡不敌,氵睿中箭落马,父子俱被俘。刘氵睿痛骂不止,王善军被激怒,一再砍断其指、其腕、其足、其喉而死。其子亦拒降,王善认为他们有义气,乃释放刘健,使收殓其父的尸体归葬。

    刘健被释后,向元朝帅府请兵,以报父仇。帅府未准,乃尽散家财,结死士百人,伪装为工商流丐,夜晚混入王善军,放火鼓噪,乘王善军大乱之际,手斩砍杀其父的张破四,擒王善及另一首领陈伯祥,并以极残酷的石桀刑处死。

    刘氏父子的事迹向朝廷报告后,朝廷赠刘氵睿为福建行省检校官,为氵睿立祠于福州北门外,政府岁时致祭。还任命刘健为古田县尹。

    朵里不花传

    朵里不花字端甫,蒙古族人。开始担任宫廷的警卫官,以后累历显要,提升为辽阳行省右丞、平章政事。

    陈友谅军攻下江西后,朵里不花受诏任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与平章政事阿儿浑沙等分道进攻陈军。他泛海南下广东,进驻揭阳,招降当地反元义军金元..,又招降循、梅、惠三州的反元义军。还任命降军首领为官,以便于使他们征收赋税以供士兵粮饷。还计划收粟四千石送京师。自是,英、肇、钦、连诸郡皆归附,并准备由梅岭进军江西。但元..有异志,推托说为了地方的安定,要求政府军不开走,从而挽留了朵里不花。

    原来,元帝已发令使刘巨海任广东元帅府佥事,但任命书在发表前被元..偷去,并把书中的刘巨海改为瑶族起义军首领刘文远,联络他一道反元。及朝廷发觉后,文远被杀,元..及其弟元泰、儿子荣等都逃跑了。

    不久,金荣率外地起义军突至,到处夺符信,杀官吏。朵里不花与参政杨泰元抵抗,但义军势众,朵里不花中枪被执,其子达兰不花战死。朵里不花及其妻妾被押至太平桥处死,部将哈乞、吴普颜、阿剌不花、歹不花俱战死。

    野峻台传

    野峻台,野世延之子,历任四川行省左右司郎中、西行御史台监察御史、河西廉访使及黄州路总管。时湖广已为反元起义军占领,朝廷知野峻台是个人才,便提升他为四川行省参政,命他和平章咬住征讨反元义军。咬住有兵五千,分给野峻台锐卒八百,破反元军于江上,平定归州、峡州,进拔枝江、松滋,直指江陵,与反元军鏖战于清水门,迫使反元军退入城内。不意在黎明时,反元义军复出,袭击野峻台,而咬住在百步之外按兵不动,野峻台战死。朝廷赠荣禄大夫、陕西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凉国公,谥忠壮。

    陈君用传

    陈君用字子才,延平人。为人勇敢自信。时红巾军起自江淮,由抚、盱而入福建。福建当局任君用为南平县知县、拨款五万缗,使召募军队。君用又将自己的家产捐为军费,率领官军收复了建阳、浦城,因功升同知建宁路事。

    不久,红巾军围福州,君用率兵往救,使其受挫。廉访佥事郭兴祖给君用佩明珠虎符,使转任同知副都元帅。君用遂行兵过北岭,至连江,依水为营,誓死要杀尽红巾军。乃率六十丁壮,徒涉进攻,终因红巾军人多,中枪而死。朝廷知情后,赠怀远大将军、浙东道宣慰司同知、副元帅、轻车都尉,谥忠毅。

    潮海传

    潮海,扎刺台族人。由国子生开始当官,任靖安县达鲁花赤。至正十二年(1352),蕲、黄人民起义,潮海与县知事黄绍募民兵抵御。不久,起义军数万由武宁来攻,绍向行省救援,潮海则率兵迎战,在象湖大破义军。潮又起用进士胡斗元、涂渊、舒庆远、甘棠等,与他们共同谋画,以勇士黄云为先锋,从二月至八月,多次打胜仗,擒起义军将领洪元帅。但因起义军势盛,黄云战死,潮海被困,不久,为起义军所执,杀于富州。

    魏中立、于大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