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下

杨..传

杨..,字显进,正平高凉人。

从小就豪爽任侠,胸怀大志。

魏孝昌时,..朱荣大肆杀害朝臣,大司马、城阳王元徽逃难投奔他,他把元徽藏起来才免于一死。

孝庄帝即皇帝位,元徽才出来,又任司马。

杨..因此以侠义壮烈出名,被提拔为伏波将军、给事中。

元颢入据路阳,孝庄帝被迫北上太行山躲避。

..朱荣带着孝庄帝讨伐元颢,军至马渚,杨..备下船只让大军渡过黄河。

元颢被平定,他被封爵为肥如县伯,又加封镇远将军等职衔。

他跟从孝武帝西入关中,晋爵为侯。

这时东魏迁都邺城,宇文泰想知道他们的意图,便派杨..秘密到邺城访察。

归来后很使宇文泰满意,朝廷授予他通直散骑常侍等职。

稽胡倚仗地势险要不对西魏朝贡,并不断抢掠骚扰边民,朝廷命杨..兼黄门侍郎前往安抚慰问。

他颇有谋略权术,很能体察边情,劝诱化导胡人首领自动归附,甚至有人跟着他一块到朝廷来。

这时弘农被东魏占据,他跟随宇文泰将弘农攻克。

然而黄河以北仍归东魏所有。

他的父亲杨猛过去曾任绍郡白水县县令,他与当地的豪强地主关系密切,请求暗中到绍郡联络,以举兵响应朝廷。

宇文泰同意,他便出发。

他与土豪王覆怜等阴谋举事,秘密联络,内外一起爆发,攻克绍郡,擒拿东魏太守程保和县令四名,全部斩首。

众人推举杨..任太守。

他认为只有依靠王覆怜事情才得以成功,便上表奏请求命王覆怜为太守。

他因立功被授予大行台左丞,仍然率领义兵经营攻防事务。

他因此派出间谍去诱说东魏城堡守将,旬月之间,正平、河北、南汾、二绛、建州、太宁等城池都有人请求作为内应的,西魏军队乘势进攻,将这些地方拿下。

朝廷命他代行正平郡太守职务,左丞职务不变。

宇文泰认为他很有谋略,能够担当守卫边境的重任,便上表让他代理建州刺史。

建州远处敌境之中,然而由于杨..恩信和威望早已出名,所以,所到之处,人们大多带上粮草归附他。

到达建州时,已有一万之众。

东魏的建州刺史车折于洛出兵抵抗,杨..将他打败。

他又在州西打败东魏的行台斛律俱,缴获敌人大量的衣甲兵器和其他军资,他将这些物品全都发给了追随而来的义士。

因此他的声名大振。

东魏派太保尉景攻陷正平,又派行台薛修义与斛律俱的兵马汇合,于是敌人势力逐渐强盛。

他因孤军无援,而且腹背受敌,准备撤兵。

但又害怕原先追随他的义士们背叛,便伪造了一封宇文泰的书信,派人扮装成使者从外面送来,说朝廷已派大军分四路前来增援。

故意让人把消息泄漏出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

又让当地的土人和酋长领兵四处抢掠,好像在为大军筹集军费。

分配完毕,他在晚上拔寨退还绍郡。

朝廷嘉奖他靠智谋保全了军队,命他为建州刺史。

这时东魏在正平设置东雍州,派薛荣祖镇守。

杨..先派一支奇兵急攻汾桥。

薛荣祖果然出动全部守城战士去把守汾桥。

当夜,杨..从别的道路渡河进攻州城,一举攻克。

他晋升为骠骑将军。

高欢攻打玉壁,命侯景攻占齐子岭。

杨..恐怕侯景侵犯绍郡,率领骑兵前来抵御。

侯景远远地听说杨..即将来到,连忙砍伐树木横断道路六十余里,但仍然惊恐不安,又退还河阳。

齐军就是这样惧怕杨..。

大统十二年(546),朝廷进授他为大都督,加封为晋、建二州诸军事。

他又率军攻破蓼坞,抓获东魏将军李显。

大统十六年,西魏军讨伐东魏,命他为大行台尚书,率领义军作为先驱先攻入敌境,占据敌兵的四个据点。

因敌军坚壁不出,朝廷便命他撤还。

保定四年(564),他迁任为少师。

这年,北周军围攻洛阳,朝廷命他率军出轵关东援。

他自认为镇守东部边境二十多年,多次与齐军作战,每战必胜,因此产生了轻敌思想。

当时洛阳没有攻克,他却深入敌境,又不作任何准备。

齐军突然攻来,将他的军队打得大败。

他看到军队溃散,向齐军投降。

他建功立业时,颇有慷慨壮烈的志向;可是军队失败后,便投降敌兵以保全性命,人们因此都鄙视他。

韩褒传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

祖父韩瞔,官魏平凉郡守、安定郡公。

父韩演,曾任恒州刺史。

韩褒少年时就有不俗的志向,喜欢读书而又不拘守章句。

他的老师感到奇怪,询问原因,韩褒回答说“:读书常常是为了从中得到教益,至于商榷考较其异同,则是各有所好。”老师因此而把韩褒看作奇人。

长大之后,韩褒熟读经史,深沉而有远大谋略。

适逢魏国战乱,韩褒躲避到夏州。

这个时候,周文帝任夏州刺史,平常就听说过韩褒的名字,将韩褒当作客人来对待。

等到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诸将派遣使者迎接周文帝。

周文帝征询韩褒的意见,问他是去还是留,韩褒说“:这是上天的授意,还有什么怀疑的呢?”周文帝采纳了韩褒的建议。

等到周文帝为丞相,引荐韩褒为录事参军,赐姓侯吕陵氏。

西魏文帝大统初年,升任行台左丞,赐爵三水县伯、丞相府从事中郎,出京镇守淅、郦二地。

过了两年,升任丞相府司马,晋爵位为侯。

出任北雍州刺史。

雍州北面一带多山,山中多有盗贼。

韩褒私下查访,发现都是当地豪强干的。

他表面上装做不知道这事,还用更丰厚的礼仪对待他们,对他们说“:我原是书生,哪里知道缉拿盗贼之事?还要依靠诸位为我分担忧愁才是。”于是就把百姓平常就害怕的那些凶悍狡黠的少年悉数召来,任命主帅,划分地界,捕捉盗贼。

若有偷盗抢劫之类的事发生,而又没有抓获盗贼,就以故意纵逃罪论处。

于是,那些被召来的人没有一个不害怕的,都低头认罪,说“:从前发生的盗窃之事,都是我们这些人干的。”并将同伙的姓名都开列出来,有些逃命在外和隐藏起来的人的地址,也都一一说了出来。

韩褒把盗贼的名单藏起来,在州门张布大榜,榜文称:“自知行盗有罪的人,可迅速来自首,即免除其罪。

到了这个月底还不来自首的人,当众屠戮其身,妻子儿女籍没入官,用以奖赏先前首告的人。”十日之内,诸盗贼全部来自首了。

韩褒取出名单一一查验,无一差错,就一并免除了他们的罪,让他们悔过自新。

因为这件事情,群盗就从此洗手不干了。

韩褒入京任给事黄门侍郎,升任侍中。

改任都督、西凉州刺史。

羌胡风俗,看不起贫穷弱小之人,崇尚豪强富裕。

豪门富户鱼肉平民百姓,把他们视同仆人和奴隶。

所以贫穷的人越来越穷,豪富之家越来越富。

韩褒就把贫穷的人都招募在一起,让他们当兵,优待其家人,免除他们的徭役赋税。

又调拨富人的财物赈济穷人。

每逢西域的商货到西凉,先让穷人买卖。

于是贫富的差距缩小了,家家户户都富起来。

西魏废帝元年(552),改任会州刺史。

后来,以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为公。

又改任汾州刺史。

赴任之前,北齐时常侵犯,当地人无法耕种。

前后几任刺史,都没有办法抵御齐国入侵。

韩褒上任时,恰逢齐国入侵,韩褒就没到所属各县去。

当地人没有防备,所以财物被齐寇掳掠很多。

齐兵很高兴当地人没有防范,认为汾州先前没有聚集兵力防御,如今必定还是不会来追击,因此更加懈怠,没有构筑营垒。

韩褒已事先集中了精锐部队,埋伏在北山中,分别占据险要,阻断齐兵的归路。

待齐兵路过时,乘其松懈无备,突出伏兵攻击,将齐兵全部俘获。

按照惯例,抓获的俘虏,要一起送往京师。

韩褒于是上书奏道“:俘虏的齐兵,不算太多。

如果因为是俘虏而侮辱他们,只会增加齐人的愤怒。

请求把他们全部放回,用恩德来回报怨恨。”诏令准奏。

自此以后,齐兵来骚扰的情况就少多了。

韩褒升任河州总管,又转任凤州刺史。

不久,就以年老请求辞官还乡,诏令准许。

天和五年(570),官拜少保。

韩褒历事三朝帝王,因忠厚而为皇帝所知。

周武帝十分敬重他,常以老师之礼对待他。

每逢韩褒入朝觐见,必定是先有诏令坐,然后才开始议论政事。

死后,赠泾、岐、燕三州刺史,谥号为贞。

子继伯继承爵位。

供职隋朝,官至卫尉少卿。

张轨传张轨字元轨,济北临邑人,父张崇,曾任高平令。

张轨自幼喜爱读书,志大识广。

当初住在洛阳,家中贫穷,与乐安人孙树仁成为莫逆之交,常常是你穿着我的衣服,我穿着你的衣服结伴外出,并因此受到人们的称赞。

张轨常常对亲近的人说“:秦雍两地之间,必定有王者出现。”..朱氏失败后,张轨驰马入关中。

贺拔岳任命张轨为记室参军,掌管机密要务。

很快转任仓曹。

这时正值谷价猛涨,有人让他把官仓的粮食拿出去卖高价。

张轨说:“为了个人而损害大家,不是我想要干的。

应该帮助人度过危难,怎么能够反而乘人之危呢?”他卖掉了穿的衣服,买粮食救济贫穷的人。

贺拔岳被杀害后,周文帝任命张轨为都督,一起征讨侯莫陈悦。

平定了侯莫陈悦,张轨出使洛阳,面见洛阳领军斛斯椿。

斛斯椿说:“高欢阴谋篡政之事,到处都在传说。

人心都向往西面,在这里度日如年。

不知宇文和贺拔相比怎么样?”张轨说:“宇文公文足以治理国家,武足以平定叛乱。

至于见识之高、谋事之远,不是我这个愚笨之人所能测度的。”斛斯棒说:“确实像你说的这样的话,宇文公真是可依恃的人啊!”周文帝为行台,任张轨为郎中。

出京任河北郡守。

在河北郡守任三年,声名政绩都十分显著,治理有术,有循吏之美称。

大统年间商议宰相人选,许多人推举张轨。

入京任丞相府从事中郎,代掌武功郡事。

章武公宇文导为秦州刺史,任命张轨为长史。

西魏废帝元年(552),晋位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

二年(553),赐姓宇文,代行南秦州事。

恭帝二年(555),升任度支尚书,又任陇右府长史。

死在任上,谥号为质。

李彦传李彦字彦士,梁郡下邑人。

祖父李光之,任魏淮南郡守。

父李静,官任南青州刺史。

李彦少年时就有气节操行,喜爱读书,仰慕古风。

孝昌年间,入朝为官。

孝武帝入主关中,李彦兼任著作佐郎修起居注。

大统初年,授通直散骑侍郎之职,又改任左户郎中。

大统十二年(546),精简三十六曹为十二部。

李彦改任户部郎中,封平阳县子。

废帝初年,升尚书右丞,转左丞。

李彦在尚书省任职十五年,参与军国大事,杂务繁多,尽心尽责,从未懈怠。

处理事情果断迅速,一点也不耽搁。

台阁同仁没有人不赞扬他公正勤劳,不佩服他见事英明的。

改任给事黄门侍郎,后仍任尚书左丞。

赐姓宇文氏。

出京为..州刺史。

李彦因东夏还未平定,故辞刺史之职,诏令允准。

升任兵部尚书,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仍兼任著作郎。

朝廷设六官建制,李彦改任军司马,晋爵号为伯。

李彦生性谦恭,有礼节,虽官居要职,对亲戚朋友同僚仍然谦恭有礼。

轻财物,重义气,喜助人,爱文士,时论因此而对他称赞备至。

然而,因为平常身体多病,又勤勤恳恳地恪守职责,即使是病倒在床,仍不停止处理事务,以至于病死。

谥号为敬。

临终的时候,李彦告诫儿子等人说:“过去有人用空木作为棺材,再用藤条捆扎起来,下不紊乱泉水,上不泄露气味。

这其实也是我平生的志愿,但是,事情做得过头了,恐怕世人要说三道四。

如今,可以用现在的衣服装殓,把我埋葬在坚硬而贫瘠的地方,不要用玉器、草饰和仪仗之类的陪葬品。

你们要把我的话放在心上啊!”朝廷赞赏他这种薄葬的想法,就按他的意愿做了。

子癉明继承父亲的爵位。

年纪不大就做了高官。

大象末年,官至太府中大夫、仪同大将军。

供职隋朝,官终齐州刺史。

子仁政,官长安县长。

义军至长安,以罪诛之。

辛庆之传辛庆之字余庆,陇西狄道人。

辛姓世代为陇西大姓。

父辛显宗,官至冯翊郡守,赠雍州刺史。

辛庆之少年时就因文采出众被征召到洛阳,对策取得第一,授官秘书郎。

时逢..朱氏叛乱,魏孝庄帝令司空杨津为北道行台,指挥太行山以东的军队讨伐。

杨津起用辛庆之为行台左丞,参与军机大事。

到了邺城,得知孝庄帝驾崩的消息,辛庆之往来兖州和冀州之间,计划聚集义兵,救国家之危难。

不久,节闵帝即位,辛庆之就回到了洛阳。

后来,贺拔岳为行台,重新起用辛庆之为行台吏部郎。

大统初年,跟随周文帝东向讨伐,任行台左丞。

大统六年(540),代掌河东郡诸事。

九年,入京为丞相府右长史,兼任给事黄门侍郎,授度支尚书之职,复任河东郡守。

改任南荆州刺史,加官仪同三司。

辛庆之虽然职高位隆,却任性自然,勤俭朴素,车马衣服,亦不要求华丽奢侈。

志量宏大,有读书人的风度,特别为时议所推重。

又因他精通经籍,操行高尚,受命与卢诞等人教授诸王。

废帝二年(553),升任秘书监。

死于官任。

子加授陵主寝上士。

同族兄弟之子辛昂。

辛昂传辛昂字进君。

刚刚几岁就有成人的志向和行为。

有一个善于相面的人对辛昂的父亲仲略说“:你们家虽然世世代代都有当官的,但名气、德行、富贵,没有人能赶上这个孩子。”仲略也很看重辛昂的志气,认为相面师说的很对。

辛昂十八岁那年,侯景任命他为行台郎中。

侯景后来归附北魏,辛昂于是入朝为官,任丞相府行参军。

后来追论侯景归附北魏的功劳,辛昂因功封襄城县男爵。

尉迟迥进伐西蜀,辛昂应募随军。

平定西蜀后,尉迟迥上表请任辛昂为龙州长史,兼任龙安郡守。

沿龙州一带都是山谷,民俗粗豪梗直。

辛昂恩威并施,当地吏民既畏惧而又喜爱他。

成都是一方的都会,风俗相杂。

尉迟迥因辛昂精于理政,又上表荐辛昂代理成都令。

辛昂到了成都县治,就与县学诸生拜祭文翁学堂,因共欢宴,对诸生说:“子要孝,臣要忠,师要严,友要信,为人立身的根本,不过就是这些。

如果不按这些话去做,凭什么成就功名?各自应该自己努力,成就美好的名声。”辛昂的话说得实在而在理,诸生都十分感动,回去告诉他们的父老说:“辛君教诲告诫这样做,不可违背了他的好意。”于是成都县境秩序井然,人们都被辛昂的话感化了。

改任梓潼郡守。

朝廷设立六官的建制后,入京任司隶上士,袭爵繁昌县公。

保定二年(562),任职小吏部。

其时益州富足,国家需要的东西,从益州运出,沿途十分艰难,且常常被劫盗。

诏令辛昂出使益州和梁州,两州的军事都由辛昂处理。

辛昂安抚开导灾民,运送物品的道路就安宁下来了。

天和初年,陆腾征讨信州蛮人,诏令辛昂从通州、渠州等地运送粮草给陆腾的大军使用。

这个时候,临、信、楚、合等各州的百姓多顺从叛逆。

辛昂晓以利害福祸,很多人便归顺而来。

辛昂令老弱之人背负粮食,让精壮的男子拒敌作战,大家毫无怨言。

出使方还,又遇巴州万荣郡人反叛,围攻郡城。

辛昂于是招募通、开二州之民,得三千精壮,快速赶赴巴州,以求出其不意。

又令众军士高唱中原的歌曲,直取叛军营垒。

叛军以为有大军来救,闻风而散。

朝廷表彰辛昂行权宜救巴州之围的事,诏令梁州总管、杞国公宇文亮即于军中赏赐辛昂奴婢二十人,彩缎四百疋。

又因辛昂威望信誉广布于宕渠,就命辛昂为渠州刺史。

转任通州刺史。

辛昂以诚相待,广布信义,甚得北方夷獠的欢心。

任满回京,夷獠首领都随辛昂进京朝觐。

朝廷因辛昂同化融合夷部落,提升辛昂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这时,晋公宇文护执掌朝政,辛昂稍稍被宇文护看重一些,武帝颇为怨恨辛昂。

等到宇文护被诛杀,辛昂又受刑罚之苦,抑郁难伸,因此就死去了。

杜杲传杜杲字子晖,京兆杜陵人。

祖父杜建,魏辅国将军,死赠蒙州刺史。

父杜皎,仪同三司,官武都郡守。

杜杲学涉经史,有超世才干谋略。

他的同族父辈杜攒,清明正直,有识鉴人才之能,十分器重杜杲,常说“:杜杲是我家的千里驹。”杜攒当时供职魏朝,任黄门侍郎,兼任度支尚书、卫大将军、西道大行台,娶孝武妹新丰公主,因此将杜杲推荐给朝廷。

永熙三年(534),入京为奉朝请。

周明帝初,任修城郡守。

适逢凤州人仇周贡等人作乱,攻逼修城。

杜杲广施信义于人,所辖之内没有叛乱的人。

不久,率领郡兵与开府赵昶合兵,一起平定叛乱。

入京任司会上士。

当初,陈文帝的弟弟安成王陈顼在后梁为人质。

到了平定江陵,陈顼依旧例迁往长安。

陈国请求放还陈顼,周文帝虽然答应,却没有放他回去。

到杜杲入京为司会上士的时候,周文帝想放陈顼回陈国,就命杜杲为使者到陈国。

陈文帝十分高兴,当即派遣使者答谢,并将黔中几个州割让给周国,请求划分疆界,永结睦邻之好。

杜杲因出使称旨,提升为都督,领小御伯,又前往负责划分疆界。

陈国于是归还鲁山郡给周国。

周文帝于是封陈顼柱国大将军,诏令杜杲送陈顼回国。

陈文帝对杜杲说“:我的弟弟如今承蒙贵国以礼送回,实在是周朝的恩惠。

然而,陈国如果不归还鲁山郡,恐怕周朝也未必肯放我弟弟回来吧!”杜杲回答道“:安成王在关中,乃是咸阳城的一个平民百姓。

然而,他却是您的弟弟,其价值岂止是一座城池?我朝亲睦九族,宽恕兼及于物,上遵从太祖遗旨,下思继友好之意,我朝所以把您的弟弟送回来,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认为您的弟弟等同于一个鲁山郡,我朝固然不应贪得那一个小镇子。

况且鲁山郡原是梁国的土地,梁国是我朝的藩臣,若按前后来说,鲁山郡自然应该归于我国。

若说是用平平常常的一片土地,来交换自己的骨肉之亲,我尚且认为不妥,怎么能说给朝中大臣听呢!”陈文帝甚感惭愧,许久才说:“前面那些话不过是开开玩笑罢了!”自此以后,陈国的接待超出了常礼。

杜杲回国时,随人来到大殿,陈文帝下座迎接,执手道别。

朝廷嘉奖杜杲,授予大都督、小载师下大夫,行小纳言,再次出使陈国。

及华皎来投奔周国,诏令卫公宇文直、都督元定等增援。

元定等全军覆没。

自此以后,连年征战不息,东南边境骚动不安。

武帝任命杜杲为御正中大夫出使陈国,陈说安定边境罢兵安民之意。

陈宣帝派遣黄门侍郎徐陵对杜杲说“:我们两国是友好邻邦,周国接受我国的叛徒,为什么呢?”杜杲说“:陈国君主当初在我周朝,不是仰慕礼义而至,我们主上授给他柱国之职,使之位极人臣,子女玉帛,准备礼物派人送回。

今日陈国君主的社稷,谁说不是周朝的恩德?郝烈一类人是边境百姓中的狂徒,陈国君主未曾报德,而先接纳郝烈那些狂徒。

我国如今接纳华皎,正是对陈国接受郝烈的报复。

过错自你们开始,不在我国!”徐陵说:“你们接纳华皎,志在吞并陈国。

我们这里接纳郝烈,只是给他个存身之地而已。

再说,华皎是一州将领,窃州邑叛亡。

郝烈所领仅一百人来户。

脱身逃窜。

大小不一样,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杜杲说:“大小虽然不一样,接受降敌是一样的。

若论先后,我国没有过错。”徐陵说:“周朝送我国国君回国,既然认为是恩德,那么,卫公和元定等渡江来攻,谁说不是怨恨呢?算一算恩德和怨恨,亦足以相抵了。”杜杲说:“元定等人兵败被俘,怨恨已消失了。

陈国君主面南称帝,恩德还在。

何况怨恨起于你们的陈国,恩德始于我国。

拿怨恨酬谢恩德,我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呢!”徐陵笑而不答。

杜杲于是陈说两国修好的好处,徐陵原原本本地报告给陈宣帝。

陈宣帝答应杜杲之请,于是就派遣使臣来周朝通好。

建德初年,杜杲任司城中大夫,仍旧出使到陈国。

陈宣帝对杜杲说“:长湖公元定等人虽然住在我国,但是恐怕不会没有故国之思。

王褒、庚信那些人既然被困在关中,也会有思乡之念。”杜杲揣摸陈宣帝的意思,是想用元定军将士交换王褒等人,就回答说:“元定统兵失律,遇到危难苟且偷生,既不能以死殉节,哪里还用得着这样做!再说,元定对于我国,如同牛之一毛,有什么帮助和损失呢!我国的和议,当初并没有涉及这个。”陈宣帝就不说什么了。

杜杲回国时,到了石头城。

陈宣帝又派人对杜杲说“:若想南北联合,共同对付齐国,周国能把樊城、邓州给我国,方可表示诚意。”杜杲答道:“南北联合对付齐国,难道只是有利于我国?如果一定想得到城镇的话,应该从齐国那里得。

先索要汉南之地再谈联合,我是不敢听从的。”回国后,任司仓中大夫,又出使于陈国。

杜杲有辞令辩才,熟悉谈判之事,前后数次奉命出使陈国,陈国的人都不能让他屈服,陈宣帝非常敬佩他。

那时元定已经死了,陈国就按照礼仪送还开府贺拔华和元定的棺柩,杜杲接受后护送回国。

授官河东郡守,升任温州刺史,赐爵义兴县伯。

大象元年(579),入京任御正中大夫,又一次出使陈国。

二年,任申州刺史,加开府仪同大将军,晋爵位为侯。

任同州刺史。

隋开皇元年(581),任命杜杲为同州总管,晋爵位为公。

很快又升任工部尚书。

二年,任西南道行台兵部尚书。

不久就因病而死。

宗懔传宗懔字元懔,南阳涅阳人。

八世祖宗承,永嘉之乱时,讨伐陈敏有功,封为紫阳县侯,授宜都郡守之职。

死于任上。

宗氏子孙因此居于江陵。

父亲宗高之,梁时任山阴令。

宗懔自幼聪明精敏,喜爱读书,昼夜不知疲倦,一说话就引用前人故事,乡里都称他是“小儿学士”。

梁大同六年(540),举秀才,因为没有赶上南北二宫元旦正会,依例不能对策。

梁元帝出镇荆州,对长史刘之遴说:“你们家乡多才干之士,替我举荐一个有情意的少年。”之遴举荐宗懔,当天就引见给梁元帝,令兼任记室。

曾经夜晚被召至元帝府,奉命撰写《龙川庙碑》,一夜之间就写好了。

天亮呈交给梁元帝,梁元帝大加赞美。

宗懔后历任临汝、建城、广晋三个县的县令。

逢母丧,辞职守孝,一哭就吐血,二十天内,哭死而又苏醒的情况就有三次。

每天早上,都有数千只鸟聚集在他家的草房上,宗懔一哭,它们就飞来,哭声一停,群鸟就飞去。

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宗懔的孝行感动了群鸟,所以才有这种情况。

梁元帝即位,提升宗懔为尚书侍郎,封爵信安县侯,多次升迁至吏部尚书。

宗懔父宗高之先任南台书侍御史,触犯了律令。

宗懔希望开释父罪,而自己愿意终身以菜为食。

宗高之后来辨明无罪,所以宗懔就一直以菜为食,受到乡人的称赞。

宗懔在元帝府,府中的人多说宗懔这样做是装出来的。

到了这个时候,宗懔便大食鱼肉,国子祭酒沛国人刘..责备他说:“我本来只知道你不忠,但还认为你孝。

如今你这样做就是忠孝都没有了。”宗懔不能回答。

宗懔学问渊博,很有文采,从来不曾称赞过什么人,因此朋友很少。

当初,平定侯景之后,梁元帝想迁都建邺,只有宗懔劝元帝都渚宫,这是因为他的家乡在荆州的缘故。

等到江陵平定,宗懔与王褒等进入关中。

周文帝因为宗懔是江南有名的人物,十分尊重他。

周孝闵帝即位,任命宗懔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明帝即位,宗懔又与王褒等人在麟趾殿刊定各种书籍,多次承蒙皇帝赐宴。

保定年间去世。

有文集二十卷流传后世。

刘..传刘..字宝义,沛国人。

六世祖刘敏。

永嘉之乱中迁居广陵。

父刘臧,性格耿直,志向笃诚,爱好学习,以孝行闻名乡里。

出仕梁朝,任著作郎。

刘..九岁时死了父亲,居丧合乎礼义。

自幼喜爱读书,很会写文章。

十七岁时,就深得上黄侯萧晔的器重。

范阳人张绾,梁朝宫室的外戚,才华出众,富于辩才,为当世所推崇。

因为萧晔身份高贵,张绾也借助萧晔的名望。

刘..年少还未出仕,自恃有才而逞才使气,不甘居张绾之下。

张绾曾于新渝侯宅第,借着酒力辱骂京兆尹杜杲“:寒士不逊。”刘..正言厉色地说“:在座的各位谁不是寒士?”刘..的本意是说张绾,而萧晔认为是说他的,便有不悦之色。

刘..道:“哪一个王门不能混得个座位!”就拂衣而去。

萧晔急忙向他道歉,刘..这才没有走。

后来随萧晔到淮南,刘..的母亲病在建康,刘..不知道这件事。

有一天,忽然浑身疼痛起来,不大一会,家中信息传来,说他的母亲病了。

刘..当即哀号上道,死而复苏。

正当他浑身疼痛的时候,就是母亲病逝之日。

守丧期间,哀毁损身,因此而感受风寒。

服丧满后一年,还需要拄着木杖才能起身。

萧晔死于毗陵,原来的部属多四散而去。

刘..一个人扶萧晔的灵柩回京城,安葬后才走。

梁简文帝此时为东宫太子,平常就很看重萧晔,那些不送灵柩的人多被弹劾指责,只有刘..一个受到奖赏。

任命刘..为王国常侍,不是刘..所喜好的。

刘..少年时慷慨有大志,喜好功名,想建功立业于边庭,对平平稳稳地晋升不感兴趣。

适逢宜丰侯萧修出任北徐州刺史,刘..即自请为其轻车府主簿,兼任记室参军。

萧修任梁州刺史,刘..又请为中记室,补任华阳太守。

逢侯景渡江,梁朝大乱,萧修认为刘..有才干谋略,十分信任他并委以重任。

这时,寇虏四起,国家没有安定,刘..慨然赋诗以言其志。

其诗末章云“:随会平王室,夷吾匡羁功。

虚簿无时用,徒然慕昔风。”萧修成立府署,设置僚属,任命刘..为咨议参军,仍兼记室。

梁元帝即位,授刘..树功将军、镇西府咨议参军之职,赐书说:“邓禹文学之士,尚且执戈从军;葛洪本是书生,尚谈破贼之事。

前贤不远,对你寄予很大希望。”不久,元帝就让萧修继承鄱阳的封地,并且任命为雍州刺史,又任命刘..为萧修平北府司马。

武陵王萧纪自立于蜀,任命刘..为中书侍郎。

遣使召刘..至,使者往返八次,刘..才来到西蜀。

萧纪又任命刘..为黄门侍郎,令长史刘孝胜安排心腹之人,让画师画《陈平渡河归汉图》送给刘..。

刘..苦苦请求东还,中记室韦登私下对他说:“殿下宽忍而又留有遗憾,你若是不留下来,将要招致大祸。

如果派人在葭萌关阻截你,那么你就要完了。

不如共图大计,使身名都有好处!”刘..正色说“:你想婉言劝阻我吗?我与府侯的名分礼义已定,岂能因荣辱安危而改变我的心呢!大丈夫立志,应当为其志而死生。

殿下刚刚施大义于天下,终不会逼迫我一个人吧。”萧纪知道刘..不能为己所用,就赠他许多东西送他走了。

临别时,萧纪又解下佩刀赠给刘..,说:“但愿你见到刀能想起我。”刘..说:“怎敢不奉扬您的威灵,剪除奸佞。”萧纪于是派遣使者拜萧修为益州刺史,封爵随郡王,任命刘..为随郡王府长史,加官蜀郡太守。

刘..辞还,至白马西边,适逢达奚武的军队已到了南郑,刘..入城不得,就投降了达奚武。

周文帝往日就听说过刘..的大名,事先告戒达奚武:“不要伤害了刘..。”所以,达奚武先令刘..赴京见周文帝。

周文帝和刘..一见如故,对仆射申徽说“:刘..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即使是古人也比不过他!”申徽说“:晋人消灭吴国,利在于陆逊、陆抗。

您今日平梁汉,得到了刘..。”这时,南郑守军还在坚守,达奚武请求屠城,周文帝准备答应达奚武之请,命他仅保全萧修一家人而已。

刘..上朝求情,周文帝恼怒刘..多事,不答应他的请求。

刘..哭诉着坚意求情,过了一个时辰还不退下。

柳仲礼侍立在旁,说:“此人真是贞烈之士!”周文帝既已答应萧修投降,又准许他回国。

可是萧修到长安几个月了,还没有让他回国。

刘..因此宴请周文帝,周文帝说:“古人谁和我能比?”刘..说:“我常常以为您是盖世英明之主,成汤和周武王都赶不上您。

今日看来,真是连齐桓、晋文也比不过。”周文帝说:“我即便不能和成汤、周武相比,也希望能与伊尹、周公相匹敌,怎么会连齐桓、晋文都不如呢?”刘..回答道:“齐桓存三亡之国,晋文公伐原不失信义。”话未说完,周文帝抚掌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想激将我啊!”当即命令遣返萧修。

萧修请求和刘..一起回国,周文帝没有答应。

任命刘..为中外府记室,升任黄门侍郎、仪同三司。

曾经卧病在家,对雪而生感慨,于是就作《雪赋》寄托心志。

当初,萧修在汉中给萧纪的书信,以及《答西魏书》、《移襄阳文》,都是刘..写的。

周明帝初年,授内史中大夫,掌管诏书。

很快即封爵平阳县子。

任职清白简亮,与世俗不合,贬为同和郡守。

刘..善于安抚防御,任职不到一年,羌将投降归附者多达五百余家。

前后几任郡守多为自己经营,收罗财产,只有刘..一丝一毫也没有取。

妻子子女都随羌人风俗,吃麦子,穿毛皮,始终不改。

洮阳、洪和二郡的羌族人常常越境到刘..处,请刘..审理讼案。

蔡公宇文广其时镇守陇右,嘉奖刘..理政有方。

后来,宇文广出镇陕州,想让刘..跟随他去陕州,羌人愿意跟刘..去陕州的人有七百人,听说这件事的人都赞叹惊奇不已。

陈公宇文纯镇守陇右,引拔刘..为总管府司录,十分敬重他。

死于官任。

著有《梁典》三十卷,有文集二十卷,并行于世。

刘行本传刘行本,刘..兄之子。

其父瞔,任职于梁朝,为官清正。

行本初任武陵王国常侍。

后遇萧修以梁州北附于周朝,遂与叔父刘..一起归顺周朝,寓居在新丰。

常常把诵读书籍作为自己的事情,精力旺盛,不知疲惫,虽然缺吃少穿,亦怡然自得。

性情刚烈,志向坚定不移。

周大冢宰宇文护引用为中外府记室。

武帝亲自执政,刘行本转任御中正中士,兼领起居注。

屡屡升迁至掌朝下大夫。

周朝旧例,天子驾临宫殿,掌朝主管笔墨纸砚,端到御座边,由承御大夫进取。

到行本任掌朝,准备将笔呈递给皇帝,承御大夫又要来取。

行本高声道“:不能拿笔去!”武帝吃惊地看着,问他为何这样,行本答道“:我听说设官分职,各有各的职责范围。

我既然不能佩带承御之刀,承御怎么能来取我的笔呢?”武帝说“:有道理。”于是就命令二司各行其职。

及宣帝继位,多有失德之事,行本直言切谏忤旨,贬出京城任河内太守。

尉迟迥发动叛乱,进攻怀州,行本率领属下抵抗。

升任仪同,赐爵文安县子。

隋文帝登基,行本官任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

文帝曾憎恨一名郎官,令人在殿前痛笞。

行本进谏说“:此人平日清正,他的过错又小。”文帝不予理睬。

行本郑重走上前说“:陛下不认为为臣不肖,令臣侍在左右。

臣之言若说得对,陛下怎能不听?臣之言若不对,应当使之归于正理,怎么能够轻视臣子而不予理睬呢?臣子所说的不是个人的事情!”于是把手板扔在地上就退朝了。

文帝收敛怒容向行本道歉,就原谅了那个受笞的郎官。

此时天下大同,四夷归附,行本因党项羌人封疆很近,到了最后才归服,上表弹劾羌人使者“:臣听说南蛮听从校尉的统治,西域仰敬都护的威名。

等到看见西羌,鼠窃狗盗,父不父,子不子,君臣没有分别,四夷之人,西羌最为低下。

不省悟维系他们的惠心,哪里知道天朝含养的恩德,凶狠残暴,背离正统。

羌人使者新近才至,请求交付推科论罪。”文帝认为行本志向不凡。

雍州别驾元肇对文帝说“:有一个州吏,接受了别人送给他的二百文钱,按律令打一百杖。

然而,臣刚到雍州时就和他有约定。

这个州吏故意违反,请求加徒刑一年。”行本驳斥他说:“律令的实行,是为了阐明皇上的诏令。

如今元肇竟然敢于重视他的教命,轻视法令,损法以取威,不是人臣应有之礼。”文帝嘉奖行本,赐给他绢一百匹。

行本升任太子左庶子,和从前一样领书侍御史。

皇太子虚心敬畏他。

这时唐令则任左庶子,太子过分亲近唐令则,经常让他教授宫女唱歌。

行本责备唐令则说“:庶子之职,应当引导太子走正道,为何让他沉溺于房帷之间呢!”令则非常惭愧,却不能改正。

这时,沛国人刘臻、平原人明克让、河南人陆爽等人都因文采出众而受到太子的宠爱。

行本对唐令则不能调教维护太子甚为恼怒,常常对三人说“:你们要读正经之书。”左卫率长史夏侯福受到太子的亲昵,曾经在阁房里和太子嬉戏。

夏侯福大笑,声音传到外面。

行本这时在阁外听到了,等夏侯福出来,指责他道:“你是何等小人,敢亵慢太子!”于是就把夏侯福交给执法人审问。

太子为他求情,才把他放了。

太子曾经得到一匹好马,令夏侯福骑出来看看。

太子非常高兴,就想让行本再骑一骑。

行本正色道“:皇上把我放在庶子的位子上,是想让我辅导殿下走正道,不是让殿下戏耍着玩的。”太子甚为惭愧,就放弃了这种念头。

又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忌惮他行事刚正,没有人敢上他的门。

因此请托之路断绝了,吏人颇为怀念他。

不久,卒于官任,文帝非常伤心和惋惜。

到了太子被废,文帝说:“可悲啊!假如刘行本还活着,太子杨勇不至于到这个地步!”行本没有儿子。

柳遐传柳遐字子癉,河东解人,宋太尉元景的从孙。

祖父柳叔珍,官任义阳内史,事迹见《南史》。

父柳季远,梁朝时任宜都太守。

柳遐自幼豪爽超俗,神采嶷然,小小的年纪就有成年人的气量。

十分喜爱文学,做事都符合规矩。

他的伯父柳庆远特别器重他,对他说:“我昔日侍奉伯父太尉公,伯父曾对我说:‘我昨夜梦见你登上一座高大壮丽的楼房,我把座席交给了你。

你日后名望官位必定显要,遗憾的是我见不到了。

’我往日也曾白天稍稍睡一会儿,又梦见将往日得到的座席还赠给你。

你的官位应当能够赶得上我。

你一定要好好努力,以应吉祥之兆。”梁西昌侯萧藻镇守雍州时,柳遐才十二岁,他按老百姓的礼节谒见西昌侯,风度仪态端庄严肃,进退高雅。

萧藻很欣赏他,让手下的人踩住他的衣襟,想借此看看他的反映。

柳遐慢慢地朝前走了一点,根本不回头来看。

出仕梁朝,不久升任尚书功论郎。

陈郡人谢举此时任尚书仆射,传唤柳遐来交谈,非常欣赏他,回头对人说“:江汉的英才俊杰在这里见到了。”岳阳王萧鮞在襄阳秉承皇帝的旨意,授予柳遐吏部郎之职,赐爵号闻喜公。

不久又晋升为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及萧鮞在江陵称帝,举襄阳以归附北朝,柳遐向萧鮞辞别道:“陛下中兴盛业,雄居于古楚之地。

臣昔日幸会陛下,早授官位,按理应该以身许国,以求有始有终。

自从晋朝南迁,臣宗族随迁的少,从祖太尉、世父仪同、从父司空,都是职位高声望大,就在金陵安下家来。

只留下臣之先人独守家园,曾经告诫臣等,不要违背先人之志。

如今襄阳既然已经入于北朝,臣若陪从陛下,进则无益于行程,退则有违先人的意思。”萧鮞嘉许他的志向,就答应了他。

柳遐因此留在家乡,埋头经籍,自得其乐。

周文帝、明帝频频征召,柳遐因疾病坚辞不受。

及萧鮞死,柳遐甚为哀痛,按照旧臣的礼仪服丧。

保定年间,朝廷再次征召,柳遐这时才入朝,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霍州刺史之职。

柳遐训导人务必先施以德,施德再三而不听从命令的,才稍加贬斥,只是让人知道羞耻而已。

他的部下受到感染而服其化,不再做什么错事,都说:“我们的长官这样仁慈施惠,怎么能够欺骗他呢!”柳遐死后,赠金、安二州刺史。

柳遐有非常人所及的德行。

当初任州主簿时,其父亲死在扬州,柳遐自襄阳奔丧,六天到达,一路悲哀过度,形貌损毁,人们都认不出来了。

后来奉父亲灵柩西归,中流忽起大风,舟中的人相顾失色。

柳遐抱着棺木悲号恸哭,向天诉说哀告,很快风止浪静。

他的母亲乳间曾生有毒疮,医生说:“这种病没有什么办法可治,只有找人吮吮疮中的脓水,或许可以希望减轻点疼痛。”声音未落,柳遐就吸吮起来,过了十来天慢慢地痊愈了。

人们都认为这是柳遐的孝行感动了神灵的缘故。

柳遐性格温和宽厚,喜怒不形于色。

弘扬奖励名教,从来不论人之过。

特别乐善好施,家中无多余的钱财。

临终嘱咐薄葬,其子辈遵嘱而行。

有十个儿子,柳靖、柳庄最为有名。

隋河间王杨弘传河间王杨弘,字辟恶,隋文帝杨坚从祖之弟。

祖父爱敬。

早卒。

父杨元孙,自幼便成为孤儿,随母亲郭氏寄养在舅族家。

武元帝与周文帝在关中树起义旗的时候,元孙在邺城,害怕被齐人杀害,于是就借舅族家的姓氏为姓,改姓郭。

元孙死后,齐国被周国消灭,弘才进入关中。

与周文帝相处得很融洽,文帝哀其不幸,替他置买田地宅院。

弘生性聪明颖悟,有文韬武略。

经常跟随文帝征伐,多次升迁至开府仪同三司。

文帝任丞相时,常将弘置于左右,视为心腹。

文帝到周赵王宅院,将要被害,弘此时立在门外,保护文帝,使文帝幸免于难。

很快加官为上开府,赐爵永康县公。

及文帝受禅,弘官拜大将军,晋爵郡公。

不久,追赠弘父元孙为柱国、尚书令、河间郡公。

这一年,立弘为河间王,官拜右卫大将军。

不久又晋位柱国,以行军元帅之职出兵灵州道征讨突厥,大破突厥军。

官拜宁州总管,晋位上柱国。

为政崇尚清静,甚有恩惠德政。

改任蒲州刺史,遇事可以不用上奏,自行决断。

其时,河东盗贼丛生,弘奏请将盗贼百余人送到边庭,州境于是安定,都称弘为好官。

每逢晋王杨广入朝,弘则代为扬州总管,等晋王回归扬州,弘再回蒲州。

在蒲州十多年,风俗礼教都很融洽。

炀帝继位,弘官拜太子太保。

过了一年多就死去了。

大业六年(610),追封郇王。

子杨庆继承爵位。

房陵王杨勇传房陵王杨勇,小名目见地伐。

周朝时,因武元军功封为博平县侯。

文帝辅政时,立为太子,官拜大将军、左司卫,封为长宁郡公。

出京任洛州总管、东京少冢宰,总理已灭亡的北齐之地。

后来诏回京师,晋位上柱国、大司马,兼任内史御正,统领京师所有的禁卫军。

文帝接受禅让即皇帝位,杨勇被立为太子,军国政事和尚书所奏死罪以下诸事,皆令杨勇参与决策。

文帝认为山东人多流离失所,派遣使者去调查核实,又想迁移一些人充实北部边疆。

杨勇上书谏阻,认为:“怀恋故土,是人与生俱来的感情。

流离失所,或许多出于不得已。

北齐后期,君主暗昧,时政腐败,周朝平定东夏,继之以威虐,人民难以忍受,以至于逃离家乡,不是厌弃家乡,情愿到处流浪。

假如能给几年的时间,给他们更多的恩德,流离逃窜之人,自然都会返归本土。

虽然北方夷族侵犯边境,但是,只要加固边防,就足以抵御入侵了,何用移民入边,劳民伤财?”文帝看后,嘉奖杨勇。

这时,晋王杨广也上表说不可,文帝于是作罢。

自此之后,时政凡有不适宜处,杨勇多有增减,常常为文帝所采纳。

文帝常从容对群臣说:“前世帝王,沉溺于所宠幸的嫔妃,废立太子之事由此而生。

朕别无侍妾,五子同母所生,可以说是真正的兄弟。

岂会像前代那样,宠妃甚多,庶子纷纷争立,以至于亡国呢?”杨勇颇喜爱学习,能填词作赋,性格宽仁和厚,任性自然,做事从不矫揉造作。

将明克让、姚察、陆开明等引为宾朋。

杨勇曾经装饰一件蜀人打造的铠甲,文帝看见后就不高兴了,担心这就是奢侈的开始,因此告诫他说:“我历观前代帝王,没有奢侈糜烂而能长久在位的。

你身为太子,若不能上使皇帝称心,下合诸人之意,怎么能够承担朝廷的重任,居于亿兆人之上呢?我过去穿的衣服,各保留了一件,经常再拿出来看看,自诫不可奢侈。

又曾准备分赐给你们兄弟。

恐怕你居于皇太子之位,忘记了过去的事情,因此就令高赹将我往日所带的刀子一枚,咸菜酱一盒赐给你,你过去作上士的时候,经常吃的就是这样的食物。

你若能记起以前的事情,就应该明白我的用心。”后来过冬至节,文武百官朝觐杨勇,杨勇置乐接受祝贺。

文帝知道了这件事,问朝中大臣说:“近日听说冬至节时,内外百官都陆续去朝贺东宫太子,这是什么礼节呢?”太常少卿辛..回答说“:对东宫来说是祝贺,不能说是朝贺。”文帝说“:祝贺改换季节,有三几十人,酌情分别去祝贺就可以了,为何让有司征召,满朝文武都聚集起来,太子穿着法定的服装置乐招待群臣呢?东宫太子这样做,大违礼法!”于是就下诏书说“:皇太子虽然位居皇嗣,但名义上还是臣子,而各地长官正冬朝贺,带着本地的贡物,另贡奉给东宫。

此事不合礼法,应全部停止。”自此以后,恩宠开始减少,疑虑阻隔渐渐滋生。

其时,文帝命令选择豪强之士进入皇宫护卫,高赹奏道:“如果把强壮之士都选进来,恐怕东宫的护卫太弱。”文帝厉色道:“我有时要走动走动,护卫一定要雄健刚毅。

太子德布东宫,手下的人何须强壮英武?如果像你对我说的那样,轮流值班的时候,护卫一直分别在东宫下巡护,与禁卫军的职责没有什么区别,岂不是多此一举?前朝的事情我很熟悉,你不必用前朝的旧俗来劝我!”原来,文帝对高赹的儿子娶杨勇的女儿有怀疑,故意说出这番话来防备他们。

杨勇有许多宠幸,昭训云氏原是侍妾,礼义却与正妻一样。

妃子元氏不得宠爱,曾经害有心痛病,二日就死了。

献皇后另有想法,对杨勇大加责备。

自妃元氏死后,云昭训独断东宫内政,献皇后更加不高兴,多次追究杨勇的罪过。

晋王杨广知道后,愈加装模作样,诸多姬妾只是充数而已,只宠幸萧妃一人。

皇后因此看不起杨勇,愈加称赞晋王的德行。

后来,晋王入京朝见,车马侍从,都很节俭朴素,与朝臣交往,礼仪极为谦卑,因此声名大振,超过了其他诸王。

临回扬州,晋王进宫向皇后辞行,哽咽流涕,伏地而不能起。

皇后凄然泪下,相对哭泣。

晋王说“:臣生性愚鲁,平生常守兄弟之意,不知因为什么罪,得罪了东宫,常怀盛怒,欲对臣加以屠戮陷害。

常恐谗陷出于妇人,鸩毒遇于杯杓。”皇后愤怒地道“:目见地伐越来越让人不能忍受,我替他娶得元家女子,希望基业兴隆,竟然没听说有夫妻之事,而独宠阿云,竟有这样的猪狗!元妃先前本来没有病痛,忽然就死了。

定是太子投毒,致使元妃早逝。

事情已经这样了,我也不深加追究。

为何又在你这里生出这样的念头?我活着时他尚且这样做,我死后你还不任人宰割吗?我常常想东宫至今尚无正妻,等你父亲死后,让你们兄弟向阿云拜揖问安,这该是多么大的痛苦啊!”晋王又拜,哭泣不止。

皇后亦不胜悲痛。

自这次分别之后,晋王知道皇后已移意他人,就开始谋划争夺太子之位。

于是就传唤张衡商定计策,派遣褒公宇文述深交杨约,令他传旨给越公杨素,把皇后那一番话都告诉杨素。

杨素惊异道“:只是不知道皇后会怎么样?如果像说的那样,我又能够做些什么!”过了几天,杨素入宫侍宴,稍稍称赞晋王孝悌恭俭有礼,借此揣度皇后的意思。

皇后哭着说:“你说的很对。

晋王十分孝顺,每次听说皇上和我派遣使者到扬州,必定到州境边迎候。

他新纳的嫔妃也十分可怜,我的使婢到那里,常常和那些嫔妃同寝共食。

怎么会像目见地伐和阿云那样相对而坐,终日酣宴,亲近小人,怀疑阻隔亲骨肉呢?我所以更加怜爱阿..,就是恐怕他被人暗害。”杨素既然知道了皇后的意思,大说特说太子没有能力。

皇后就赠给杨素金钱,开始有了废立太子的意思。

杨勇对晋王的计谋有所知晓,忧愁恐惧,没有什么对策。

听说新丰人王辅贤会占星相,召来询问。

辅贤说:“白虹横贯东宫之门,太白星袭于月宫,这是皇太子废退之象。”用铜铁五种兵器打造符咒以镇邪。

又在后园中修庶人村,房屋低下简陋,太子时常在里面休息,布衣草垫,希望能借此阻挡恶运。

文帝知道杨勇心中不安,在仁寿宫召见杨素,让他去观察杨勇的动静。

杨素到了东宫,悄声无息地躲在外面,没有进去。

杨勇穿戴整齐等待他,他就故意不进去,用以激怒杨勇。

杨勇怨恨杨素失礼,怒形于色。

杨素回宫,说杨勇甚为怨恨,恐怕发生变故。

文帝非常怀疑。

皇后又派人偷偷地去东宫察望,大小事情都要奏报,借以构陷诬害,谋成其罪。

文帝被他们迷惑,就开始疏远忌恨杨勇。

于是就在玄武门至至德门之间安排岗哨,窥伺东宫的动静,有事立即奏知。

又将东宫侍官以上的护卫,都划归卫府管辖,强壮勇武的卫士也都被调开了。

晋王又命令段达私下买通东宫所宠幸之人姬威,让他将有关太子的消息,秘密报告给杨素。

于是朝廷内外到处都在说杨勇的坏话,各种过失每天都传到文帝那里。

段达威胁姬威说:“东宫的罪过,皇上已经都知道了。

已得到密诏,定要废立太子。

你若能把东宫的罪过告诉我们,就会大富大贵。”姬威就答应了。

开皇二十年(600),文帝车驾自仁寿宫御临大兴殿,对侍臣说:“我刚回到京师,理应开怀欢乐,可是不知怎么了,反而愁苦不乐。”吏部尚书牛弘答道“:因为臣等不称职,所以让皇上忧愁劳心。”文帝已经多次听到谗言,怀疑朝臣都为东宫遮掩,所以有这样的问话,希望听到太子的罪过。

牛弘这样回答,完全违背了文帝的意思。

文帝于是神色严肃地对东宫属官说:“仁寿宫距这里不远,让我每次回京师,都严加戒备,像进入敌国一样。

我因患有痢疾,卧不脱衣。

夜里想找一个近一些的厕所,却故意把厕所设在后房。

恐怕有惊变,又回到前殿。

你们岂不是想毁坏我的国家吗!”于是就令将唐令则等人抓了起来,交付有司审讯。

命令杨素陈述东宫的罪状,告知亲近之臣。

杨素明白地说:“我奉旨到京师,令皇太子追查刘居士余党,太子愤怒得变了颜色,浑身打战,泪水流了下来,说:‘刘居士的同党都已遣散了,让我去哪里追查?你官居右仆射,受委托自己追查,关我什么事!’又说:‘当初大事若不成功,我先被诛杀了。

如今做了天子,竟然让我不如弟弟们,什么事情都不能自己作主。

’于是长叹一口气,回视我说:‘我彻底明白了,我妨碍了别人!’又说:‘诸王皆得到了赏赐的奴仆,惟独不给我!’就昂首向西北,喃喃细语。”文帝说:“这个儿子早就不适合当太子了。

皇后一直劝我废掉他,我因他是我为平民时所生,又是长子,希望他慢慢地改正过来,一直隐忍到今天。

杨勇当初从南兖州来,对卫王说‘:阿娘不给我一个好媳妇,亦是可恨。

’于是就指着皇后的侍儿说‘:都是我的人。

’这话有多少不同的意思!其妻刚刚亡故,即用斗帐把其余的老妇人都安置起来了。

新媳妇刚死的时候,我就十分怀疑是杨勇使马嗣明毒死的。

我曾经责问他,他回答说:‘一定要杀了元孝矩。

’这是想害我而迁怒元孝矩。

当初,长宁王诞生,朕与皇后共同抱养他。

自从彼此产生了隔阂,就连接派人来索要。

况且,云定兴之女,是在外私通而生的,想其由来,未必一定是云定兴的后代!过去,晋太子娶屠户家的女儿,他的儿子就好屠杀。

如今云定兴女倘若不是正经一类,便会祸乱宗庙。

还有,刘金..是一个谄媚之人,称云定兴为父。

云定兴也是个傻瓜,接受他这种称呼。

我从前解除刘金..之职,就是因这件事。

杨勇以前在宫中,把曹妙达领来与云定兴之女同宴,曹妙达在外面说:‘我如今能劝云妃喝酒。

’因为其诸子都是偏房庶出,害怕人们不服,故意纵容他们,想获取天下人之心。

我虽然德业不及尧舜,终究不能把天下交给不肖之子。

我一直害怕他加害于我,像防强敌一样,今日准备废掉他,以安定天下。”左卫大将军元..谏阻道“:废立太子这样的大事,天子说过就无法更改,诏令如果颁行,后悔就来不及了。

谗言没有穷尽,愿陛下详察。”元..据理强争,声色俱厉,文帝不作回答。

这时姬威又上表告太子违法,文帝让姬威详细说一说。

姬威回答说“:皇太子一直对臣说,其意只在骄奢,想把樊川至散关统统作为林苑。

还说‘:当年汉武帝准备起造上林苑,东方朔谏阻,赐给东方朔黄金百斤,实在可笑!我实在没有黄金赐给这些人。

若有谏阻的人,正应该杀掉,杀不过百十人,自然平息。

’从前,苏孝慈被解除左卫率之职,皇太子须髯乍起,挥臂说:‘大丈夫只要活一天,就终究不会忘记这件事,一定要快意而行。

’还有,宫内需要的东西,尚书多依法不给,太子便怒道:‘仆射以下五人,应该砍下三个人的脚,就让他们知道怠慢我会有什么样的祸了。

’又在苑内建一座小城,春夏秋冬劳作不停,起造亭殿,朝造夕改。

常常说:‘皇上怪我多偏房侧室,高纬、陈叔宝这些亡国之君难道是庶出的吗?’曾令卜人占卜吉凶,对臣说:‘皇上忌在十八年,这个日期快到了。

’”文帝流着泪说:“谁不是父母所生,以至于这样!我有过去的使女,令她们看察东宫,回奏说:‘不要让广平王到皇太子那里。

东宫憎恨妇人,也是广平王教他的。

’元赞也知道他阴狠恶毒,劝我在左藏东边加置两队护卫。

当初平陈国后,漂亮的宫人都配给了太子宫,听说他还不知满足,又到外面访求美女。

朕近日观览《齐书》,见高欢纵容他的儿子,不胜愤怒,怎么能够明知不对而仿效之呢!”于是,勇及诸子皆被囚禁,党羽也抓起来一部分。

杨素舞文划墨,审讯拷打,铸成大狱。

杨勇因此而败。

过了几天,有司秉承杨素之意,奏道“:元..身为宿卫,常曲意迎逢杨勇,依附杨勇。

在仁寿宫,裴弘将杨勇的书信在朝堂上转交给..,信封上写着:‘不要让人看见。

’”文帝说:“朕在仁寿宫,大小有点事情,东宫必定知道,比驿马传递得还快。

我很早就感到奇怪,原来都是元..这个人干的!”于是就派遣武士把元..和裴弘抓了起来,交付有司审理。

当初,杨勇在仁寿宫参省回来,途中见到一棵枯槐树,树根枝干蟠杂错综,有五六抱那么粗。

杨勇回头问随从的人说“:这棵枯槐树能做什么器物用?”有人回答说“:古槐特别适于取火用。”当时卫士都佩带火镜,杨勇于是命令工匠制火镜数千枚,准备分赐给手下的人。

到了如今,都被从仓库中查获。

另外,药藏局贮存有艾数斛,也被搜了出来。

大将觉得奇怪,问姬威,姬威说“:太子贮存这些另有用意。

并命令长宁王等诸王,自仁寿宫回来时,常常急速赶路,一个晚上就回来了。

一直饲养有骏马千匹,说直接赶到仁寿宫,封闭城门,里边的人自然都会被饿死。”杨素拿姬威这些话审问杨勇,杨勇不服,说“:我私下听说你家有马几万匹,我位居太子,有马千匹,就是要造反吗?”杨素又把东宫的服饰器玩中带有雕饰的器物都拿出来,摆在大庭上,让文帝和百官观看,作为太子罪状。

文帝说“:前有簿记王世积,得到一条妇女的领巾,形状像槊上的旗子,当时就让百官都看一看,想引为鉴戒。

如今我儿竟然自己做这些东西。

领巾做槊上旗子的样子,是奇装异服。”让人把这些东西拿给杨勇看,问他为何这样。

皇后又责备杨勇的罪过。

文帝派使者诘问杨勇,杨勇不服罪。

太史令袁充进言说:“臣观天象,皇太子应该废掉。”文帝说“:天象早就出现了。”群臣没有敢说话的。

于是使人召见杨勇。

杨勇见到使者,大惊道:“难道要杀我吗?”文帝身着戎装,列兵殿前,亲临武德殿,聚集文武百官站立东面,诸皇亲站立西面,引杨勇及诸子列于殿前。

命令薛道衡宣读诏书,废除杨勇及其儿女为王、为公主者皆为庶人。

命令薛道衡对杨勇说“:你的罪恶,人神共弃,想请求不废,怎么可能呢?”杨勇再次拜谢说:“臣理应斩首于市曹,作为后来人的鉴诫。

承蒙哀怜,得以保全性命。”说罢,泪下湿襟,接着就手舞足蹈地离开了。

手下的人都默然哀怜。

又下诏令说:“左卫大将军元..,执掌禁卫军,委以重任,竟然包藏祸心,离间君亲,滋长祸端,是罪魁祸首。

太子左庶人唐令则,供职东宫,位居东宫僚属之首,曲意逢迎,进献音乐,自执乐器,亲自教授宫人,赞成骄纵奢侈,引导太子违法。

太子家令邹文腾,专行左道旁门,受到太子宠幸,占问国家大事,希望出现灾祸。

左卫率司马夏侯福,在内阿谀拍马,在外作威作福,凌辱上下,亵渎宫闱。

典膳监元淹,挑拨是非,招尤惹怨,引进妖巫,从事符咒祷告。

前任吏部侍郎萧子宝,身居省阁,不是东宫之臣,却向太子进献奸计,讨取荣利。

前任主玺下士何竦,假借天象,胡说妖异怪事,图谋为祸作乱,希望灾祸速至;各种奇装异服,都是何竦谋划设计的,滋长太子的骄奢之意,浪费百姓资财。

这七个人为害如此过分,并处斩刑,妻妾子孙皆籍没入官。

车骑将军阎毗、东郡公崔君绰、游骑尉沈福宝、瀛州人仇太翼等四人,所为之事,皆是抗命叛逆,论其罪状,理所当诛。

只是不能都杀掉,一并特意免除死刑,各决杖一百,其自身及妻子儿女财产田舍全部没收归官。

副将作大匠高龙叉,预先征集丁役,配给东宫役使,修建亭台房舍,进入东宫;率更令晋文建、通直散骑侍郎判司农少卿事元衡,在法律规定之外,私自供给太子资财,虚耗人力,擅自割给园地,并处以自尽。”于是,将诸多犯官聚集于广阳门外,宣读诏书后就都杀掉了。

把杨勇移交给内史处,按五品官对待。

立晋王杨广为皇太子,于是就把杨勇交给杨广,再次囚禁在东宫。

赐给杨素丝绢三千段,元胄、杨约各千段,杨难敌五百段,奖赏他们审讯杨勇的功劳。

这时,文林郎杨孝政上书谏阻道:“皇太子被小人所误,不应该废黜。”文帝大怒,令人鞭挞其胸。

不久,贝州长史裴肃上表道:“庶人杨勇罪黜已久,应当让他悔过自新,请求封给他一个小国。”文帝知道废黜杨勇有违天下人之情,就征召裴肃入朝,让他详述废立的见解。

当时,杨勇认为自己无罪被废,频繁地请求面见皇上,当面申诉冤屈。

皇太子杨广封锁消息,不让皇上知道。

杨勇于是爬上大树叫喊,想让皇上听见,希望得以引见。

杨素借机奏道“:杨勇神志昏乱,又被疯鬼附身,不能再收留。”文帝认为有理,终于没见。

文帝在仁寿宫患有疾病,皇太子入宫侍侯,淫乱宫闱的事让文帝知道了。

文帝捶床道“:枉废了杨勇儿!”遣使追杨勇回宫。

使者还未来得及出发,文帝就驾崩了,皇太子秘不发丧。

急收捕柳述、元岩,投进大理寺狱,假传圣旨赐庶人杨勇死。

追封为房陵王,不立子嗣。

勇有十个儿子:云诏训生长宁王俨、平原王裕、安城王筠;高良娣生安平王嶷、襄城王恪;王良媛生高阳王该、建安王韶;成姬生颍川王胄。

后宫生孝实、孝范。

秦王杨俊传秦王杨俊,字阿祗,开皇元年(581)立为秦王。

二年,拜上柱国、河南道行台尚书令、洛州刺史。

这年杨俊十二岁。

又加授右武卫大将军之职,统领关东兵。

三年,改任秦州总管,统辖陇西诸州郡。

杨俊宽仁慈爱,崇敬佛道,请求为僧徒,未被允许。

六年,改任山南道行台尚书令。

讨伐陈国的战事中,任山南道行军元帅,都督三十总管,水陆兵马十多万,驻扎在汉口,为上流节度。

不久,授扬州总管、四十四州诸军事,镇守广陵。

转任并州总管、二十四州诸军事。

当初,杨俊颇有好名声,文帝听到后非常高兴。

后来,渐渐奢侈浮华,违犯法令,放债出去,收取利息。

文帝派人查究其事,牵连到一百多人。

于是,杨俊就大修宫室,极尽奢侈华丽。

杨俊很灵巧,常常亲自运斤使斧,精工巧妙的器物,都用珠玉装饰起来。

为妃子作七宝幂篱,沉重得没法戴,用马驮着而行。

征用民夫,无休无止。

设置浑天仪,测景表。

又建造水殿,用香粉涂饰墙壁,玉砌金阶,梁柱楣栋之间,绕置明镜,中间饰以珠宝,极尽晶莹华饰之美。

常常和宾客妓女在水殿之上歌舞作乐。

杨俊颇为喜好女色,妃子崔氏生性妒嫉,心里气不过,就在瓜中投毒。

杨俊因此生病,征还京师。

因奢侈纵欲而被免官,归秦王封地。

左武卫将军刘癉谏阻道“:秦王没有别的过错,只不过耗费公物,修造宫室而已。

我以为可以原谅。”文帝道“:法度不可违犯。”刘癉坚持劝谏,文帝愤然变色,刘癉才作罢。

杨素又进谏,认为秦王罪过不应至此。

文帝说“:我是五个儿子的父亲,不是天下人的父亲。

如果像你这样说的,为何不为天子之子另制定一套法律!像周公那样的人,尚且诛杀管叔、蔡叔。

我确实比周公差远了,但怎能够违背法度呢?”终于没有答应。

杨俊病得很厉害,口中含银,银子变色,以为中了蛊毒。

病不能起,遣使者奉表入京谢罪。

文帝责备他因失德而至此。

大都督皇甫统上表请求恢复秦王的官位,文帝不答应。

过了一年多,因病情严重,重又任命为上柱国。

二十年六月,死于秦王官邸。

文帝只是哭了几声,说:“晋王日前送给我一只鹿,我令人做成鹿脯,准备赐给秦王。

如今秦王死了,可把鹿脯放在他的灵位前。

我既已准备赐给秦王,不能失信。”文帝和皇后去看视,见大蜘蛛和大蚰蜒从枕头中爬出,找又找不见。

仔细查找,知道是妃子们干的。

杨俊所做的侈丽之物,命令统统焚烧掉。

敕令送葬的东西,一定要节俭,为后世树立个榜样。

秦王府的僚属请求立一块碑,文帝说:“想求名的话,一卷史书就够了,何必用石碑!如果子孙不能保家,白白地送给别人作镇石用罢了。”妃子崔氏因为毒害秦王,下诏废绝,赐死于家。

子杨浩,崔氏所生。

因为崔氏被赐死,就没有能够立嗣。

于是秦王之宫就没有了主人。

杨俊长女永丰公主,十三岁,遭父丧,哀毁尽礼,丧服满后,就不再食酒肉。

每逢父丧之日就哭泣不进饭食。

开府王延,生性忠厚,统领杨俊的亲兵十多年,杨俊非常尊重他。

杨俊生病的时候,王延一直守候在阁下,衣不解带。

杨俊死,王延数日滴水不进,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

文帝听到后哀怜他,赐给他御药,授予骠骑将军之职,掌管卫队。

杨俊下葬那天,王延悲痛恸哭而死。

文帝十分感动,命令通事舍人前往吊唁,诏令将王延安葬在杨俊墓的一侧。

越王杨侗传越王杨侗字仁谨,姿仪俊美,性格宽厚。

大业三年(607),立为越王,炀帝每次外出巡幸,杨侗常留守东都洛阳。

杨玄感造反,杨侗与户部尚书樊子盖共同率兵抵抗。

叛乱平息后,在高阳朝见炀帝,官拜高阳太守。

很快就以原任官职留守东都。

十三年(617),炀帝巡幸江都,又令杨侗与金紫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摄户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等人总管内阁之事。

宇文化及弑主造反,元文都等人议立杨侗为帝,大赦天下,改元为皇泰。

谥帝号为明,庙号世祖,追尊元德太子为孝成皇帝,庙号世宗,尊其母刘良娣为皇太后。

任命段达为纳言、右翊卫大将军、兼任礼部尚书,王世充为纳言、左翊卫大将军、兼任吏部尚书,元文都为内史令、左骁卫大将军,卢楚亦任内史令,皇甫无逸任兵部尚书、右武卫大将军,郭文懿为内史侍郎,越长文为黄门侍郎,任以机密大事,打造金书铁券,藏于宫中。

这时,洛阳称段达等人为“七贵”。

不久,宇文化及奉秦王杨浩为天子,进军彭城,所经过的城邑,多有人顺从。

杨侗恐惧了,派遣使者盖琮、马公政招抚李密。

李密请求投降,杨侗非常高兴,厚赏其使者。

当即委任李密为太尉、尚书令、魏国公,令其抗御宇文化及。

于是颁布诏书。

令李密总戎军事,讨伐宇文化及。

李密见到朝廷使者,十分高兴,北面拜伏,非常恭敬地行臣子之礼,于是就率兵东拒宇文化及。

七贵颇为不和。

不久,元文都、卢楚、郭文懿、赵长文等被王世充杀害,皇甫无逸逃回西京长安。

王世充到杨侗住所陈述理由,言辞表情都很哀伤。

杨侗认为王世充特别真诚,命他上殿说话。

王世充披发盟誓,表示绝无不忠之意。

从此,杨侗不再参预朝政了。

王世充大破李密军,众望更加归附,就自封为郑王,加九锡,准备帝王用的仪仗,杨侗不能禁止。

段达、云定兴等十人入见杨侗说“:天命无常,郑王功德盛大,希望陛下能遵从唐、虞之例,禅位于郑王。”杨侗愤怒道:“天下是高祖的天下,东都是我的东都。

若隋朝德业未衰,这些话就不必说了。

如果天命定有变化,何必说禅让!你们这些人,有的是先朝旧臣,有的为拯救王朝出力守节,忽然说出这样的话,朕还有什么希望!”神色凛然,侍卫见到后都紧张得浑身流汗。

接着就退朝,面对良娣哭泣。

王世充又派人对杨侗说:“如今天下没有安定,须有年长之君主。

等天下安定后,让你复位。

一定要像以前盟誓的那样,决不违背。”杨侗不得已,禅位给王世充,就被幽禁于含凉殿。

王世充僭越称帝,封杨侗为潞国公。

宇文儒童、裴弘基等谋诛王世充,复立杨侗。

事情泄露了出去,都被王世充杀害。

世充的哥哥世恽于是劝世充害杨侗,世充派遣侄子行本带着毒酒到杨侗那里说“:希望皇帝饮下这杯酒。”杨侗知道不能幸免,请求和母亲见上一面,没有得到允许。

于是就铺席焚香拜佛,祈祷说“:从今以后,但愿不再生于帝王尊贵之家。”喝下毒酒后,不能立刻死去,行本又用布带把杨侗勒死。

王世允伪谥杨侗为恭皇帝。

高..传高赹字昭玄,一名敏,自称是渤海..人。

祖先因在北部边疆做官,死在辽东。

曾祖父高詗,太和中从辽东回到魏国,官至卫尉卿。

祖父孝安,曾任兖州刺史。

..父高宾,出仕东魏,官居谏议大夫。

大统六年(540),为避谗害弃官投奔西魏,独孤信用高宾为幕僚,赐姓独孤氏。

独孤信被杀害,高宾和妻子儿女被徙于蜀。

隋文献皇后因为高宾是她父亲的旧属,常常出入于高宾家中。

高宾在政事上很机敏,外事果断。

赐武阳县伯爵,历任齐公宇文宪府长史、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襄州总管府司录,死于襄州。

及高赹显贵后,开皇年间,追赠礼部尚书、武阳公,隘号为简。

高赹自幼聪明敏捷,有大器量,学涉文史,特别擅长辞令。

当初,高赹孩提时,家有柳树,高约百尺,宛如伞盖。

家乡父老们说“:这一家要出大贵人。”十七岁那年,周齐王宇文宪任命他为记室。

袭父爵为武阳县伯,又升任内史下大夫。

因平定齐国有功,晋升为开府。

隋文帝执政,平时就知道高赹精明强干,熟悉军事,智多谋广,想要把高赹召入自己府中。

派遣邗公杨惠向高赹说明这种意思,高赹得旨后十分高兴,说:“愿效犬马之劳。

即使杨公的事不能成功,也不怕灭族之祸。”于是任隋文帝府司录。

这时,长史郑译、司马刘窻,都因奢侈纵欲被疏远,文帝更加中意高赹,视为心腹,尉迟迥起兵作乱,文帝令韦孝宽领兵讨伐,大军到了河阳,就没有人敢打头阵了。

文帝因诸将不和,命令崔仲方监军,仲方因父亲在山东就推辞了。

这时,高赹见刘窻、郑译等人都没有去的意思,就主动请命,正合文帝的意思。

高赹受命出发,派人向母亲辞行说:“忠孝不能两全,儿上路时很悲痛。”到了军中,令人在泌水上建桥,贼兵在上游放下水阀,高赹事先令人用堵水的土袋防备。

过河之后,焚烧浮桥,率兵力战,大破尉迟迥军。

从军中回京,侍宴于卧室中,文帝撤掉御用的帷帐赐给高赹。

擢升为柱国,改封为义宁县公,改任丞相府司马,更加得到文帝的信任。

文帝受禅即位,任命高赹为尚书左仆射、纳言,晋爵为渤海郡公。

朝臣没有人能和他相比,文帝常常称他为独孤,而不称其名。

高赹佯装避讳权势,上表请求辞职,位居苏威之下。

文帝想成就他的美名,解除了高赹的仆射之职。

过了几天,文帝说:“苏威高居前朝,高赹能够举荐贤才。

我听说举荐贤才应该受到很高的奖赏,怎么能够让他辞官呢!”于是令高赹官复原职。

很快又拜任左卫大将军。

仍兼原职。

突厥屡屡侵犯边境,为害边民,诏令高赹镇守边关。

还朝时,赐马百匹,牛羊数千。

兼任新都大监,朝迁制度多出自高赹。

高赹每次朝见都坐在朝堂北边的槐树下,那棵槐树不成行列,有司准备把它砍伐掉。

文帝特意命令不要砍伐,留下来给后人做个示范。

文帝就是这样看重高赹。

又升任左领军大将军,仍兼原职。

母丧,为母守丧辞职,过了二十天,文帝令其复职处理事务,高赹痛哭流涕,推辞谦让,未获允许。

开皇二年(582),长孙览、元景山等领兵讨伐陈国,文帝令高赹节制调度诸军。

适逢陈宣帝死,高赹因为有不伐丧之礼,请求班师。

萧岩叛乱,诏令高赹安抚江汉之地,深得人心。

文帝曾经问高赹攻取陈国的方略,高赹说:“江北地寒,收获的时间迟;江南气候热,水田热的早。

计算江南收获的季节,稍稍调集一些人马,虚张声势,假装进攻之势。

陈兵必定屯兵防守,足可以误其农时。

他们把兵聚集起来之后,我方就解甲归田,再三这样,陈兵习以为常。

之后我方再调集兵力,他们必定不相信我方会进攻,在他们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我方派大兵渡江,登陆作战,士气更加高涨。

再说,江南土层浅,房屋多是用竹子茅草搭起的,储存食物,都不用地窖。

秘密派遣人渡江,借风放火,等他们修建好后,再放火焚烧。

这样做的话,用不了几年,江南的财力就会耗尽了。”文帝采用高赹的计谋,陈国因此更加穷困。

九年(589),晋王杨广率师大举伐陈,用..为元率府长史,三军的行动皆由高赹裁断。

陈国既平,晋王想纳陈后主宠姬张丽华。

高赹说:“武王灭殷,杀掉妲己。

如今平定陈国,不应该取张丽华。”就下令斩之,晋王很不高兴。

大军还朝,因功加上柱国,晋爵为齐国公,赏赐丝帛九千段,确定食禄千乘县一千五百户。

文帝犒劳他说:“公伐陈之后,有人说公要造反,朕已经把他杀了。

君臣和睦,不是小人能离间得了的。”高赹又一次辞职,诏令不许。

此后,右卫军庞晃和将军卢贲等人,前前后后在文帝面说高赹的不是。

文帝大怒,把他们都贬黜了。

文帝于是对高赹说“:独孤公像铜镜一样,每磨一次,都更加明亮。”不久,尚书都事姜晔、楚州行参军李君才一起奏称水旱不调,罪过在于高赹,请求废黜,二人皆获罪免职。

文帝和高赹更为亲密。

文帝巡幸并州,留高赹守京师。

还朝后,赐高赹缣五千匹,行宫一所作为庄舍。

其夫人贺拔氏病死,文帝常遣使问讯不绝。

文帝亲自到高赹宅第,赐钱百万,绢万匹,又赐给一匹千里马。

文帝曾平静地命高赹和贺若弼说一说平定陈国之事,高赹说:“贺若弼先献十条计策,后来又在蒋山苦战破贼。

我只是一个文官,怎敢和猛将论功劳大小!”文帝大笑,时论称赞高赹有谦让之德。

不久,其子表仁娶太子杨勇之女,前后赏赐的物品很多,无法计算。

当时有荧惑星入太微垣,侵犯左执法。

术士刘晖私下对高赹说“:天象对宰相不利,可修德以祈禳之。”高赹惊恐不安,把刘晖的话奏知文帝。

文帝厚加赏慰。

突厥侵犯边关,文帝命高赹为元帅,抗击突厥军。

兵出白道,进入沙漠,遣使入朝请求援兵,近臣说高赹要造反,文帝没有同意增援,高赹也同样大破贼兵,得胜还朝。

这时,太子杨勇失宠,文帝有废立太子的意思,对高赹说:“有神告知晋王妃,说晋王必定享有天下。”高赹跪着说“:长幼有序,太子不可废。”文帝于是就作罢了。

独孤皇后知道高赹志不可夺,阴谋除掉高赹。

当初,高赹夫人死的时候,皇后对文帝说“:高仆射老了,死了夫人,陛下为何不替他再娶一个呢?”文帝把皇后的话告诉高赹,高赹流泪辞谢道:“臣如今已经老了,退朝后只是斋居读佛经而已。

虽然陛下十分哀怜老臣,但若说到另娶妻室,不是老臣的愿望。”文帝于是作罢。

到了现在,高赹的爱妾生下一个男孩,文帝听到后很高兴,皇后非常不高兴,说:“陛下还相信高赹吗?当初陛下想给高..娶妻室,高赹心里想着爱妾,当面欺骗陛下,如今他的诡诈已经露出来了。”文帝因此疏远了高赹。

适逢商议讨伐辽东,高赹坚决劝阻。

文帝不听,任命高赹为元帅长史,跟从汉王杨谅征讨辽东,遇到阴雨疾役,大军不利而还。

皇后对文帝说“:高赹当初就不想去,陛下勉强他去,妾本来就知道不会有什么结果。”文帝因汉王年少,把军队都托付给高赹。

高赹认为深得信任,心怀公正,从来没有疑虑。

杨谅的话多不被采用,非常忌恨高赹。

回朝后,杨谅哭着向皇后说:“没有被高赹杀掉,就算是幸运了!”文帝听到后,更加愤愤不平。

不久,上柱国王积因罪被杀,审讯的时候,有宫禁之事,说是在高赹那里得知的。

文帝想定高赹的罪,听到这些十分震惊。

这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瞖、刑部尚书薛胄、户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人,申明高赹无罪,文帝更加恼怒,把他们都交给有司处置。

从此,朝中大臣再没有人敢说话。

高赹终于连坐免官,保留爵号。

过了不久,文帝到秦王杨俊的宅第,召高赹来陪宴。

高赹痛哭流涕,悲不自胜,独孤皇后亦相对哭泣,手下的人亦皆痛哭。

文帝对高赹说:“朕不辜负公,公自辜负朕。”于是对侍臣说“:我对高赹胜似儿子,虽然有时不见,但常常像在眼前。

自从他被解职,转眼就忘了,好像本来就没有高赹这个人一样。

不可用自己要挟国君,自称天下第一。”此事刚过不久,高赹的属下上告高赹的阴谋之事,称“:其子表仁对高赹说‘:昔日司马仲达开始假装有病,不朝见天子,终于得了天下。

公今遇此事,怎么知道不是福气呢?’”于是文帝大怒,把高赹囚禁在内史省审讯。

宪司又奏高赹别的事情,说:“僧徒真觉曾经对高赹说:‘明年国家有大丧。

’尼令晖又说‘:十七、八年,皇帝有大难。

十九年就过不去。

’”文帝听后更加恼怒,对群臣说:“帝王岂能凭强力而求。

孔子有大圣之才,制定法律流传后代,难道不想为天子?天命不允许。

高赹和他儿子说的那些话,自比为晋帝,是何种居心!”有司请斩高赹,文帝说:“去年杀了虞庆则,如今刚杀了王积,若再杀高赹,天下人会怎么说我!”于是就将高赹除名。

当初,高赹任仆射,其母告诫他说:“你的富贵已达到顶点,只是还有杀头的事,你要谨慎啊!”高赹因此常恐发生祸变。

等到被除名,高赹面有欢欣,脸无恨色,以为灾祸已经免除。

炀帝即位,任高赹为太常卿。

当时有诏令收周、齐原有的乐人和天下散乐。

高赹奏道“:这种音乐早就废除了。

今天征集,恐怕无识之徒弃本逐末,互相传授。”炀帝不高兴了。

炀帝这时奢侈淫靡,沉湎声色,又开始修筑长城。

高赹非常不满,对太常丞李懿说:“周天元因喜好音乐而灭亡,殷鉴不远,怎么能够再这样呢!”当时,炀帝对启人可汁恩礼过于优厚,高赹对太府卿何稠说:“这个外族人对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所知甚多,恐怕成为后患。”又对观王杨雄说“:近来朝廷特别没有纲常法纪。”有人把这些话奏知炀帝,炀帝认为这是诽谤朝政,杀了高赹,并把他的几个儿子发配到边疆。

高赹有文韬武略,精通政务,承蒙文帝信任,竭尽忠诚,举荐贤良,以天下为己任。

苏威、杨素、贺若弼、韩禽等人,皆是高赹举荐的,各尽其用,成为一代名臣。

其余立功立事,亦是不可胜数。

当朝执政近二十年,朝野人士无不赞服,没人议论是非,当时社会升平,靠的是高赹的力量。

论者认为高赹是名符其实的宰相。

高赹被杀,天下之人无不伤悼,至今仍为高赹鸣冤不止。

所有的奇策良谋和时政方略,都是出自高赹之手,当时没有人知道这种情况。

高赹子盛道,官至莒州刺史,发配到柳城,死在那里;盛道弟弘德,封应国公,任晋王记室;次弟表仁,封渤海郡公,并徙于蜀郡。

牛弘传牛弘字里仁,安定鹑觚人。

其先人为了避难,改姓辽氏。

祖父炽,本郡中正。

父元,任魏侍中、工部尚书,爵临泾公,复本姓牛氏。

弘在襁褓中,有相士见到他,对他的父亲说:“此儿命当大贵,好好地抚养他。”长大后,形貌甚伟,性格宽厚,喜好读书,博闻广识。

任职于周朝,历任中外府记室、内史上士、纳言上士,专掌文翰,修起居注。

后袭封临泾公,转任内史下大夫、仪同三司。

开皇初年,授散骑常侍、秘书监之职。

牛弘因典籍遗落散失,上表请求开献书之路,其表称:“昔日周德既已衰微,旧经乱弃。

孔子凭大圣人的才能,开创大业,制定法令,制《礼》删《诗》,正五始而修撰《春秋》,阐发《十翼》,弘扬《易》道。

及秦始皇统一天下,吞并诸侯,先王典籍,焚毁殆尽。

这则是书籍的第一次厄难。

汉朝建立,制定藏书的政策,设置校书的官职。

到了孝成帝,派遣谒者陈农搜求天下的遗书。

诏令刘向父子校勘篇籍。

汉朝的典籍文献,到这个时候算是最盛。

到王莽末年,全部焚烧。

这是书籍的第二次厄难。

光武继兴,特别重视经籍诰令,未及下车,先求文雅。

到了肃宗,亲临讲舍,和帝数次临幸书林,兰台、石室、鸿都、东观等殿堂,满是书籍,更超过从前。

及孝献迁都,吏人扰乱,图书缣帛,都被用作帷帐行囊。

收拢起来往西京运的,装了七十多车,逢西京大乱,一时间被烧个净光,这是书籍的第三次厄难。

魏文帝代汉自立,重新收集经典,都藏在秘书省,占用了内外三座楼阁,遣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有的书籍,论者都称赞其所删优劣有别。

晋朝继承魏朝,文章典籍更多。

晋秘书监荀勖定《魏内经》,另著《新簿》。

逢刘粲、石勒进犯,书籍又在逃遁中丢失。

这是书籍的第四次厄难。

永嘉之后,寇贼四起,其建立国家,虽传名号,法令礼乐,却寂灭无闻。

刘裕平定姚氏,收其图籍,《五经》子史,总共才有四千卷,皆是赤轴青纸,文字古拙,一并归于江南。

宋秘书丞王俭依照刘氏《七略》,撰写《七志》。

梁人阮孝绪也撰写有《七录》。

总计其书数,共三万多卷。

及侯景渡江,消灭梁朝,秘书省的经籍虽经过战火,但文德殿内的书籍,依然保存了下来。

萧绎占据江陵,派兵将平定侯景之乱,收集文德殿的书籍和公私典籍重本,计有七万余卷,全部送往荆州。

及周兵入郢,萧绎把这些书集中在外城焚烧,所剩仅十之一二。

这是书籍的第五次厄难。

“后魏自边远之地,迁居伊洛,时间不长,没有什么经籍。

周朝创业于关右,战乱不断。

周武帝保定初年,书籍仅有八千卷,后来又经搜集,才达到一万卷。

高氏在太行山东建立齐国,开始的时候也采访书籍,和原本相比,残缺的特别多。

东夏刚刚平安,获得的经籍史册,四部重杂,计有三万多卷。

增加的旧书,只有五千卷。

现在挑出的单本,合计一万五千多卷,部帙之间,仍有残缺。

和梁朝旧有的书目相比,仅有其半数。

至于阴阳、《河》、《洛》之类的书籍,医书图谱著作,更加少了。

“臣以为,经书自孔子至今,遭到五次厄难,重新兴集的日子,属于我皇圣世。

如今秘书省的藏书,亦足够阅览。

但一个时代的书籍,一定要大体具备。

不可出现王府没有,私人却有的情况,如果广发诏令,兼以购买奖赏,则必可罗致难得的典籍,满积观阁。”文帝采纳牛弘的建议,于是颁布诏令,献书一卷,赏缣一匹。

一二年的功夫,典籍大体具备。

牛弘晋爵为奇章公。

三年,升任礼部尚书,奉旨修撰《五礼》,刻成百卷,流行于世。

牛弘请求依照古制,修立明堂。

文帝认为各种事情刚刚开始,没有时间修造明堂,竟放下不去实施。

六年,牛弘官任太常卿。

九年,诏令制定雅乐,又作乐府歌词,撰定圆丘五帝凯乐,交议制乐事。

牛弘上议说:“谨案《礼》书,五声六律,十二管循还奏出宫调。

《周礼》奏黄钟,歌大吕,奏太蔟,歌应钟,都是循还相奏为宫调的意思。

蔡邕《明堂月令章句》说“:孟春月则太蔟为宫,姑洗为商,蕤宾为角,南吕为徵。

应钟为羽,大吕为变宫,夷则为变徵。

别的月份和这一样。”所以,先王制作音乐,是为了区别天地四方阴阳之声。

扬子云说“:声生于律,律生于辰。”所以,律吕配合五行,沟通八风,经历十二时辰,行于十二月份,循环运转,决无停止的时候。

譬如立春木王火相,立夏火王土相,季夏之末,土王金相,立秋金王水相,立冬水王木相。

依次为宫者,是说当其王月,名之为宫,如今十一月不用黄钟为宫,十二月不用太蔟为宫,就是因为春木不王,夏土不相。

这岂不就是阴阳失调、天地不能交通吗?刘歆《钟律书》说:“春宫秋律,百花必定周彡零;秋宫春律,万物必然茂盛;夏宫冬律,必有大雨冰雹;冬宫夏律,必定雷声大震。”据此而论,律吕和阴阳天地的关系确实是不能改变的。

况且律有十二,如今仅用黄钟调节,使用的只有七律,其他五律究竟再用于什么地方呢?这恐怕已失去了圣人制作音乐的意思。

因此,必须根据《礼》书,重新制作循环为宫之法。”皇上说:“不必制作循环为宫之法,只制作黄钟这一种调乐器就可以了。”牛弘又论六十律不可行:“谨案《续汉书·律历志》‘:元帝派遣韦玄成在音乐官署问京房。

京房回答说“:我师承已故小黄令焦延寿。

六十律相生的方法是:用上生下,都是三生二;用下生上,都是三生四。

阳下生阴,阴下生阳,至中吕而终,十二律就完了。

中吕上生执始,执始下生去灭,上下相生,至南事而中,六十律就尽了。

十二律变为六十律,就像八卦变成六十四卦一样。

冬至那天的声音,以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始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

这是声气的开始,五音的发端。

因此各统一日,其余的按次序运行,所当之日自己为宫,商徵因类相从。”京房又说“:竹器之声不能用来测度调值,所以就制作准来确定调值数。

准这种乐器形状像瑟,长一丈,十三根弦,距饰物处九尺,用来对应黄钟之律九寸。

中央一根弦下,刻有分寸,用来作为六十律清浊的节拍。”执始一类律吕名称,都是京房自己制造的。

京房说他师承焦延寿,不知焦延寿师承的是谁。

到了元和元年(84),待诏侯钟殷肜上书说:“朝廷官员没有人懂得用准这种乐器调节六十律的调值。

因此待诏严嵩,请求用准法教授他的儿子严宣,希望召严宣补学官,主持调节乐器。”太史丞弘用十二律考试严宣,二律相符,四律不符,其余六个不知是什么律,严宣于是作罢。

自此以后,音乐家再也无人能够调节准这种乐器。

熹平六年(177),东观召见主管音乐的太子舍人张光,询问准这种乐器的调制。

张光等人不知道,回去翻检旧藏的乐器,找到了准,形状制作和京房记载的一样,还是不能确定其弦的缓急,因此,史官能辨识准音清浊的人就没有了。

可以相传的,只有大榷常数和候气。

’据此而论,京房的六十律相生之法,汉代已不能流行了。

沈约《宋志》说‘:详案,古典和今天的音乐家,已无能把六十律用于音乐的人。

’《礼》云‘:十二管循环奏出宫调。

’不说六十。

《封禅书》说‘:大帝使素女弹五十弦瑟而悲伤,破为二十五弦。

’假使六十律能够成乐,也会有些不用,取的就是大乐必然省易,大礼必然简易的意思。”又论道:“案《周官》说:‘大司乐主管成均之法。

’郑众注说:‘均,就是音调。

乐师主管调节它的音调。

’《三礼义宗》称:‘《周官》奏黄钟,是用黄钟为调,歌大吕,是用大吕为调。

奏说的是堂下四处悬挂,歌说的是堂上所唱。

只是在同一次祭祀的时候,二调皆用。

’因此可知,根据宫来确定调,意思是一样的。

阐明六律六吕相互为宫,各自为调。

如今流行的音乐,用黄钟为宫,则就用林钟为调,与古制不同。

案,晋内书监荀勖根据典籍记载,用五声十二律循环为宫之法,制成十二笛。

黄钟之笛,正声与黄钟相应,下徵与林钟相应,把姑洗作为清角。

大吕之笛,正声与大吕相应,下徵与夷则相应。

其他各种音调,都像这样。

然而,如今用的林钟,是荀勖的下徵调式。

不用其正,先用其下,于理不通,因此必须改正。”皇上认为牛弘的建议很好,诏令牛弘与姚察、许善心、何妥、虞世基等人订正确立新乐。

之后,议论设置明堂,诏令牛弘条陈上代故事,论其得失。

皇上非常敬重牛弘。

当时,杨素恃才矜持骄贵,轻贱侮辱朝中大臣,只有见到牛弘,未曾不改变面容,恭恭敬敬。

杨素将去征伐突厥,到太常府与牛弘话别。

牛弘送杨素到中门就止步了,杨素对牛弘说:“我身为大将,出征突厥,所以特意来话别,为何送这么近?”牛弘就拜揖而退。

杨素笑着说“:奇章公真正可以说是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牛弘也不在意。

很快,授大将军之职,任吏部尚书。

当时,文帝又令牛弘与杨素、苏威、薛道衡、许善心、虞世基、崔子发等人,一同召集众儒生,讨论新礼降杀轻重的问题,牛弘的议论,众人都很佩服。

献皇后死,王公以下大臣不能确定用何礼仪制度。

杨素对牛弘说:“公学通古今,众贤敬仰。

如今这件事情,就取决于您了。”牛弘一点也不推让,不大一会儿,礼仪制度全部确定了,且都有过去的实例。

杨素感慨道:“衣冠礼乐都在这里了,不是我所能及的。”牛弘以为服丧三年,祥礻覃之祭的用具应减少,期服十一个月而服练,没有什么依据,就把这种想法上奏文帝。

文帝下诏除期练之礼,自牛弘开始。

牛弘任吏部尚书,选拔人才先德行而后文才,十分审慎。

虽然选才有时迟缓,但所选用之人,大都称职。

吏部侍郎高孝基,识鉴快捷机敏,清正谨慎,无人可比,然而豪爽有余,显得有点轻薄,当时的宰相们多因此怀疑他是否胜任。

只有牛弘真正认识其人,真诚地委之以重任。

隋朝的选举,这个时候最好,时论甚为佩服牛弘见识深远。

炀帝为东宫太子时,多次有诗书赠牛弘,牛弘也有答和。

炀帝继位,曾赐牛弘诗说“:晋家山吏部,魏代卢尚书。

莫言先哲异,奇才并佐余。

学行敦时俗,道素乃冲虚。

纳言云阁上,礼仪皇运初。

彝伦欣有叙,垂拱事端居。”一同得到赐诗的人,赞扬的文词,没有人能像牛弘这样,受到如此的赞美。

大业二年,晋位上将军。

三年,改任右光禄大夫。

跟从炀帝拜南岳恒山,拜祭所需的物品,都是牛弘确定的。

还下太行山,炀帝曾召牛弘入内帐,当皇后之面赐同席饮食。

其亲宠重用如此!牛弘对他的儿子说“:我受到非同寻常的礼遇,承恩深重。

你们这些子孙,应该以诚敬自立,报答皇上丰隆的恩遇。”六年,跟随炀帝巡幸江都,死于途中。

炀帝伤心痛惜,追赠非常丰厚。

归葬安定,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安侯,谥号为宪。

牛弘一世荣宠,但是车马服饰卑微节俭,事上尽礼,待下宽仁,说的少,做的多。

皇上曾令他宣读敕书,牛弘到了台阶下,没有宣读,退回拜谢,说把敕书上的话都忘掉了。

皇上说“:宣旨之类的小事,本来就不是宰相们的事。”更加赞扬牛弘诚厚耿直。

炀帝的时候,委任恩遇更为丰隆。

牛弘性格宽厚,笃志好学,虽公务繁忙驳杂,而书却不离手。

隋朝的旧臣,始终受到信任,而又没有悔恨的,只有牛弘一个人。

其弟牛弼,好酒而又酗酒,曾经醉酒射死了牛弘的驾车牛。

牛弘回到家里,妻子迎上前说:“叔叔射死了牛。”牛弘听到后,没作任何怪问,直接答道“:作牛肉脯。”坐下后,妻子又说:“叔叔忽然射死了牛,真是怪事。”牛弘说“:已经知道了。”神色自如,读书不止。

牛弘宽厚和气如此。

有文集十二卷流行于世。

李德林传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

祖父李寿,任魏湖州户曹从事,父敬族,历任太学博士、镇远将军。

魏静帝时,命当世学问渊博之人订正文献图籍,任内校书,供职于直阁省。

李德林自幼聪明机敏,年仅数岁,诵读左思《蜀都赋》,十多天就会背诵了。

高隆之见了,大为惊奇,告诉满朝文士说“:待他长大后,肯定是天下了不起的人物。”邺京人士多到李德林家宅来看他,一个多月里,车马不绝。

十五岁时,背诵《五经》和古今文集,每日几千字。

很快就博览经史典籍,阴阳纬候之书亦是无不涉猎。

很会写文章,文词核实,理义通畅。

魏收曾当着高隆之的面对李德林的父亲说:“你儿子的文章才华,终会继承温子升,成为文章大家。”高隆之大笑道“:魏常待这么妒嫉贤才,为何不近比老彭,却要远比温子升呢?”李德林十六岁时死了父亲,自己驾着灵车,归葬家乡。

时值严冬,李德林穿着单薄的孝服,赤着脚,州里人们看到后,更加敬慕他。

李德林贫穷坎坷,母亲多病,就居家读书,没有去做官的意思。

后来,母亲的病稍稍好一些,就被逼令出去做官。

齐任城王高氵皆任定州刺史,看重他的才能,召入州馆,朝夕同游,像师生朋友一样。

后举秀才,尚书令杨遵彦考试定为优秀,授李德林殿中将军之职。

长广王任丞相时,任命李德林为丞相府行参军。

不久,长广王即皇帝位,李德林累迁中书舍人,加授通直散骑侍郎,另掌机密要务。

遭母丧,因十分孝顺而闻名,得到朝廷的嘉奖。

守丧百日,朝廷强令复职,李德林坚辞不起。

魏收与阳休之讨论《齐书》起元之事,百司会同讨论。

魏收和李德林书信来往,商议此事,词多不载。

后任中书侍郎,仍诏令修撰国史。

其时齐帝留意文章雅事,召李德林入文林馆,与黄门侍郎颜之推同判文林馆事。

多次升迁至仪同三司。

周武帝平定齐国,派遣使者到李德林宅第宣读圣旨说:“平定齐国的用意,只在于你,应入京相见。”就命令李德林跟随车驾到长安,授任内史上士,诏书诰命的格式和擢用山东人物一类的事情,都委托给李德林。

周武帝对群臣说“:我往日听说李德林为齐朝草撰书檄,我只说他是天上之人。

岂知今天为我所用,又替我作文书,大是奇异。”神武公纥豆陵毅回答说:“臣听说,圣明的君主得到麒麟凤凰这样的祥瑞之物,是圣德所感而致,不是人力能令他们来的。

祥瑞之物虽来,却是不能使用。

像李德林这样来受驱使,也是陛下圣德感化的结果,有大才使用,远胜于麒麟凤凰这些祥瑞。”武帝大笑道:“确实像你说的。”宣政年末,授李德林御正下大夫之职。

后又赠爵成安县男。

宣帝病危,隋文帝初受天子遗诏,令邗国公杨惠对李德林说“:朝廷赐命总揽文武之事,如今想和您共同理政,请您一定不要推辞。”德林答道“:愿以死奉公。”隋文帝非常高兴,即召李德林叙话。

刘窻、郑译当初假传圣旨,召隋文帝受命辅助少主,总管内外兵马事务。

郑译想授隋文帝宰相之职,自摄大司马之职,刘窻任小冢宰。

李德林私下告诉隋文帝说:“应任大丞相,假黄钺,都督内外诸军事。”于是隋文帝就任命郑译为相府长史,刘窻为相府司马,二人因此愤愤不平。

任命李德林为相府属,加授仪同大将军。

不久,三方乱起,指挥调度兵马之事,隋文帝都是和李德林商议。

军书羽檄,早晚不断,一天之内,动辄超过百数。

有时各种书檄急待发出,李德林就口授数人,头绪繁多,却用不着修改。

郧公韦孝宽任东道元帅,大军到了永桥,沁水暴涨,孝宽的军队不能渡河。

长史李询秘密告诉隋文帝说“:诸位大将都接受了尉迟迥的贿赂。”隋文帝听说后,甚是忧虑,商议派人取代韦孝宽。

李德林说“:临敌易将,自古以来都是件难事,乐毅就是因为临阵易将才离开了燕国,马服君也因临阵易将使赵国被打败。

您只要派一个明于智略又平素为诸将所信服的心腹之人,迅速赶到韦帅大军的驻地,观察一下真假虚实。

诸将即使有其他想法,也必定不敢有什么举动。”隋文帝道“:公不说这番话,几乎坏了大事!”即令高赹迅速赶到大军驻地,节制调度诸将,终于大获成功。

李德林所献的谋略,都是这一类的。

晋升为丞相府从事内郎。

隋文帝禅代之际,其总百揆、九锡殊礼诏策笺表玺书等,皆出自李德林之手。

隋文帝即位那天,任命李德林为内史令。

当初,文帝将要禅代时,虞庆则等人劝隋文帝杀尽宇文氏,李德林坚决争辩,认为不可那样做。

隋文帝恼怒李德林,因此不给他加官晋爵,只是按朝班旧例,授职上仪同,晋爵位为子。

开皇元年(581),敕令李德林与太尉于翼、高赹等人同修律令。

律令修讫,奏闻文帝,特赐骏马和九环金带。

五年(585),敕令李德林撰写隋文为丞相时的文章,刻成五卷,取名为《霸朝杂集》。

隋文帝阅读过之后,次日天明对李德林说:“自古以来,帝王之兴必定有异人辅佐。

我昨天读《霸朝集》,才知道天人感应的道理。

昨天夜晚只恨夜太长,不能早一点与公相见。”于是追赠李德林父为定州刺史、安平县公,谥号为孝。

隋文帝后临幸邺城,李德林因病没有跟随而去。

敕令随后跟上,后面御笔注道:“征伐陈国之事,意欲相商,应随后而至。”这时,高赹回京师,文帝告诉高赹说:“李德林若病重不能远行,应该亲自到宅第,听取他的方略。”文帝把李德林的献策交给了晋王杨广。

当初,周静王大象年末,隋文帝把叛乱之人王谦的宅第赐给李德林,很快又改赐给崔谦,文帝令李德林自选一处好宅院和庄舍来替代。

李德林就奏请用叛逆者高阿那肱卫国县市店八十区来代替。

九年(589),文帝车驾到晋阳,市店的人上表申诉,说那片地是平民百姓的,高氏强行夺取,在里面建造房舍。

文帝责怪李德林。

李德林请求勘问叛乱者的文簿和当初换宅第的用意,文帝不理睬,把那些店房都追回来交给最初住在那里的人。

文帝因此嫌弃李德林。

早先,李德林说他的父亲是太尉咨议,以博取赠官,李元操等人私下上奏说:“德林的父亲官终校书,却假说是咨议。”文帝因此非常忌恨李德林。

到了这个地步,又庭议时违忤文帝的意思,文帝因此责怪他说“:公为内史,主管朕的机密,近来那些不参与计议的人,都认为公不够大度。

朕方用孝治理天下,故立五教来弘扬孝义。

公却说孝出自天性,不必设教。

如果这样的话,孔子就不应解说《孝经》了?公又妄取平民之店,妄加父亲之官,朕实在很愤慨,但又没有说出来。

如今给你一个州官去做吧!”于是,李德林被贬出京城,出任湖州刺史。

在湖州时逢大旱,抽人头税用来挖井浇田,遭到考司的贬斥。

过了一年多,死于官任,时年六十一岁。

追赠将军、廉州刺史,谥号为文。

将要安葬的时候,敕令羽林军一百人,鼓吹一部,以供丧事之用,以太牢之礼祭之。

李德林容貌俊美,谈吐不凡,器量深沉,当时的人都不能测度。

齐任城王高氵皆、赵彦深、魏收、陆瞫等人对李德林十分钦敬。

李德林自幼丧父,有名无字,魏收对他说:“卿识度不同凡响,日后必至公辅之位,我就取公辅二字作为卿的字吧。”进入仕途之后,就掌管机密要务,生性细致审慎。

李德林曾经对人说过,古人为保守宫廷机密,不言温树,没有什么可称赞的。

少年时就因才学出众广为人知,到有了一定的官位名望之后,就显得有些自负了,争竞钻营之徒,借机大肆谗谄诋毁。

因此,虽然生逢王者之兴,功劳可与佐命大臣相比,但十多年间,竟然没有得到提升。

撰写的文集,刻为八十卷,因遭战乱散失许多,仅有五十卷流传于世。

虞庆则传虞庆则,京兆栎阳人,原来姓鱼。

其先祖仕于夏赫连氏,就在灵武安下了家,世代都是北部边境的豪门大族。

父祥,周朝时任灵武太守。

虞庆则自幼雄武刚毅,风流倜傥,身高八尺,有勇有谋,擅长说鲜卑语,身穿沉重的铠甲,佩带两个箭囊,左右开弓,驰驱奔腾,本州的豪侠对他又敬又怕。

当初以打猎为生,中间又改变志向,弃武习文,刻苦读书,一直敬慕傅介子、班仲升这样的立功异域的人物。

出仕周朝,任中外府兵参军事,袭封沁源县公的爵位。

越王宇文盛平定稽胡之地,将要班师回朝的时候,内史下大夫高赹和宇文盛商议,必须留下一个文武全才的人镇守,上表请用虞庆则,于是升任虞庆则为石州总管。

虞庆则非常有威势恩惠,稽胡之人仰慕虞庆则有义气而归顺的,多达八千余户。

开皇元年(581),历任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封爵彭城郡公,营新都总监。

二年,突厥人侵犯边境,虞庆则奉命挂帅征讨突厥。

部分军队失去了营地,士卒多受寒冷冻伤,冻掉手指脚趾的有一千多人。

偏将达奚长儒率两千多名骑兵开辟另一条战线与敌作战,被敌兵包围,虞庆则按兵不动,不出兵救援。

长儒因此孤军奋战,战死者十有八九。

皇上并没有责怪他。

很快,升任尚书右仆射。

后来,突厥人的首领摄图准备归附隋朝,请求派一重要大臣充当使者,赴突厥商议,诏令虞庆则赴突厥。

摄图自恃强大,虞庆则则以以往之事责备摄图,摄图很不服气。

充当双方谈判联络人的长孙晟又劝说他们,摄图和其弟叶护才都拜服,接受朝廷诏书,于是自称臣子,向隋朝进奉贡品,请求永远做隋朝的属国。

当初,虞庆则出使突厥时,文帝敕令他说“:我想保留突厥这个部落,如果和谈成功,他们送给你马匹,只接受三五匹,有那个意思就行了。”摄图见到虞庆则,赠给他骏马一千匹,并把女儿嫁给虞庆则为妻。

文帝因虞庆则出使功高,这些事连问就不曾过问。

授虞庆则上柱国之职,封为鲁国公,食禄任城县千户,把彭城郡公之爵转授给虞庆则的第二子虞义。

平定陈国之后,文帝临幸晋王杨广府第,摆设宴席,大会群臣。

高赹等人举杯为文帝祝寿。

文帝说:“高赹平定江南,虞庆则平定突厥,可以说是功勋卓著了。”杨素说“:这都是皇上天威宏德普照的结果。”虞庆则说:“杨素以前出兵武牢、硖石两地,若不是靠着皇上的天威宏德,也决无战胜的道理。”于是就互相说长道短,攻忤不止。

御史欲弹劾他们,帝说“:今日论功行赏,共为宴乐,不必弹劾。”文帝观看文武百官饮宴作乐,虞庆则进言道:“臣承蒙皇上赐酒,令畅饮尽欢,御史在一旁,臣恐怕喝醉酒后被弹劾。”文帝赐给御史酒,让御史出外自饮,以免众人忌惮。

虞庆则捧着酒杯为文帝祝寿,特别欢快。

文帝对众人说:“大家都饮下这杯酒,希望我与诸公的子子孙孙,能经常像今天这样,世世代代永享富贵。”开皇九年,虞庆则转任右卫大将军,不久又改任右武侯大将军。

开皇十七年,岭南人李世贤占据州县,扯旗造反,朝廷商议起兵征讨。

有几个将官请求率兵征讨,文帝都没有答应。

文帝回头对虞庆则说:“公位居宰相,爵位为上公,如今国家出现了叛贼,公竟然没有领兵前去征讨的意思,为什么呢?”虞庆则听到文帝这样问,心中害怕,拜谢请行。

文帝于是就命虞庆则领兵征讨。

虞庆则任桂州道行军总管,以妻弟赵什柱为随府长史。

赵什柱和虞庆则的爱妾私通,害怕事情暴露,就散布谣言说“:虞庆则这一次根本就不想去。”文帝听到了这种谣言。

当初,朝中大臣领兵出征,文帝皆设宴送别,赏赐礼物。

虞庆则领兵南征,向文帝辞行,文帝面有不悦之色,虞庆则因此而怏怏不乐。

平定李世贤后,还归桂镇,远眺山川形势,说:“此处确实险要坚固,粮食又十分充足。

若有合适的人把守,是不可能攻下来的。”派遣什柱飞驰京师,奏闻平贼之事,观察一下文帝喜怒,什柱到了京师,借机诬告虞庆则阴谋造反。

文帝派人审查核实,虞庆则于是被诛杀。

升任赵什柱为大将军。

虞庆则的儿子虞孝仁,自幼豪爽侠义,慷慨任气,官拜仪同,是晋王杨广的亲信。

因受父亲谋反事牵连被免官。

隋炀帝继位,虞孝仁因是炀帝的老部下,授任候卫长史之职,兼任金谷监,主管禁苑。

构思巧妙,颇得炀帝的欢心。

大业九年(613),征伐辽东,虞孝仁改任都水丞,以朝廷使者的身份监运,多有功劳。

然而,生性奢侈浮华,用骆驼驮负装满水的容器,养鱼自供食用。

后来,有人告他图谋不轨,于是被诛杀。

元胄传元胄,河南洛阳人,魏昭成帝第六代孙。

祖父元顺,魏时封濮阳王。

父元雄,授爵武陵王。

元胄少年时英勇果断,精通多种武艺,容貌英俊,颇有威严,凛然不可侵犯。

周齐王宇文宪见元胄威武健壮,就把他招至身边。

元胄多次随从齐王征伐,官至大将军。

隋文帝初被召入宫中,在将要受命托孤之际,先召元胄入府,接着又命陶澄入府,都被用作心腹,经常夜宿隋文帝卧房内,保护隋文帝。

到隋文帝任丞相的时候,元胄一直掌管禁军,又引荐弟弟元威一起入宫侍卫。

周赵王宇文招阴谋杀害隋文帝,隋文帝不知道这件事,竟然带着美酒菜肴到赵王府与赵王宴饮。

赵王领着文帝入寝室,手下的人不能跟着进去,只有杨弘与元胄兄弟坐在门口旁边守护。

赵王命令他的两个儿子献瓜,借机刺杀文帝。

酒喝到兴起处,赵王想从中生事,用佩带的刀子切开瓜,接连让文帝吃,准备相机行剌。

元胄进去道:“丞相府有事,不可久留。”赵王斥责他道:“我和丞相叙话,你要干什么!”叱令元胄退下。

元胄怒目圆睁,非常气愤,按刀入内护卫。

赵王问他的姓名,元胄如实回答。

赵王说:“你不是昔日侍奉齐王的那个人吗?真是一位壮士!”于是就赐给元胄酒,说:“我岂能会有恶意?你为何这样猜疑警觉!”赵王假装呕吐,想要进入后阁房,元胄恐怕他要生变故,扶赵王上座。

这种情况出现了多次。

赵王假称喉咙干喝,命元胄到厨房去取水,元胄不动。

碰巧滕王宇文荄后到,文帝出门迎接,元胄附在文帝耳边,劝文帝迅速离去。

文帝还不明白,问“:他没有兵马又能干些什么呢?”元胄说“:兵马都是他家的东西,一旦先下手,大事就不好了。

我不害怕死,可死了有什么用呢?”又入内坐下。

元胄听到屋后有穿戴盔甲的声音,急忙请求道:“相府的事情很急,公怎么能够这样呢?”于是就扶文帝下床,急忙离去。

赵王准备追杀文帝,元胄用身体挡住门口,赵王出门不得。

文帝回到相府门口时,元胄也从后面赶到了。

赵王悔恨当时没有发难,弹指弹出血来。

等到赵王被诛杀,文帝赏赐给元胄的物品不计其数。

文帝受禅即位,封元胄为武陵郡公,任左卫将军,很快又升任右卫大将军。

文帝曾很平静地说:“保护朕体,成就这份基业,都是元胄的功劳。”元胄历任豫州、亳州、淅州三州刺史。

这时,突厥人屡屡侵犯边境,朝廷认为元胄平日很有威名,任命元胄为灵州总管,北部的夷族非常害怕他。

应征入朝,任右卫大将军,深得文帝宠信。

有一年正月十五日,文帝与亲近的大臣登高游览,当时元胄值班已毕,已经回府,文帝快速传递诏书,召元胄陪驾。

见到元胄后,文帝对他说:“公与外人登高,不如到朕身边来,与朕一起登高。”亲赐宴席,极尽欢乐。

晋王杨广常常送礼物给他。

房陵王杨勇的太子之位被废,元胄参与了谋划。

文帝正在追究东宫太子的事情时,左卫大将军元..苦苦劝谏,杨素却谗毁元..。

文帝大怒,在仪卫中把元..抓了起来。

元胄当时已经下班,却没有离开,就上奏说:“臣往日不下班,就是为了防备元..。”元胄又用这些话激怒文帝,文帝于是诛杀元..。

蜀王杨秀获罪,元胄因与之有交往而受到连累,除去名籍,炀帝即位,元胄仍不得调用。

这时,慈州刺史上官政因事受牵连,徙于岭南,将军丘和也因罪被废黜。

元胄与丘和是旧交,因此多次和丘和一起游乐,酒酣耳热之时,元胄对丘和说“:上官政真是一位壮士,如今徙居岭南,该不会举大事吧?”于是,自己抚摸着肚子说“如果是你的话,就不会白白地被贬到那里去了!”丘和次日将元胄的话奏知炀帝,元胄竟然坐罪受死。

炀帝于是征上官政入朝为骁骑将军,升任丘和为代州刺史。

达奚长儒传达奚长儒字富仁,代人。

祖达奚俟,魏时任定州刺史。

父达奚庆,曾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达奚长儒少年时就有气节德行,胆气勇烈过人。

十五岁那年,袭父爵为安乐公。

被周文帝用为心腹亲信,因诚实耿直,恭谦朴素,授其子为都督之职。

战功卓著。

周武帝天和年间,升任渭南郡太守,官居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跟随周武帝平定齐国,晋升为上开府,晋爵位为成安郡公,另封其一子为县公。

周武帝宣政元年(578),任左将军勇猛中大夫。

后来,与乌丸轨一起把陈国将领吴明彻围困在吕梁,陈国援军赶至增援,乌丸轨令达奚长儒领兵阻击。

达奚长儒令士兵把数百只车轮,系上大石块,沉到清水河中,然后将战车依次摆开,迎击陈国援军。

陈国援军的船只被沉在水中的车轮阻住不能前进,达奚长儒突出奇兵大败陈国军队,生俘吴明彻,因军功晋升为大将军。

很快授任行军总管之职,巡视北方边疆沙漠要塞,突然与敌军相遭遇,大破敌军。

隋文帝任丞相,王谦在蜀地起兵叛乱,沙氏杨永安煽动利州、兴州、武州、文州、沙州、龙州等六州响应王谦,朝廷诏令达奚长儒率兵征讨,大败王谦。

王谦的两个儿子从京城逃归西蜀,协助其父,亦被达奚长儒捕获斩首。

文帝受禅即位,达奚长儒晋升为上大将军。

封爵蕲郡公。

开皇二年(582),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和弟弟叶护以及藩那可汗一起,率兵向南方侵犯,文帝诏令达奚长儒为行军总管,赴北方边境打击突厥兵。

与突厥兵在周..这个地方遭遇,寡不敌众,士卒都很恐惧,达奚长儒慷慨激昂,神色更为壮烈。

达奚长儒所部受到突厥军队的冲击,冲散后又重新聚集,边打边走,转战三日,各种兵器全部用尽,士兵就用一双拳头与敌人拼搏。

双手被敌人兵器击伤,骨头都暴露出来。

杀伤敌人以万数计,敌军的士气受到震慑,于是就撤军返回。

达奚长儒身上五处受伤,其中有两枪是从中间穿透,士兵亦十有八九战死。

突厥兵本来是想到秦、陇二州大肆掳掠一番,遇到达奚长儒的阻击,士卒皆拼死力战,突厥兵死伤甚多,十分沮丧。

次日,打扫战场,焚烧死尸,恸哭而去。

文帝颁诏嘉奖参战将士,授达奚长儒上柱国之职。

其余的功勋转授给达奚长儒的一个儿子。

其余阵亡将士,都追赠官位,可转授三代,由子孙承袭。

达奚长儒历任宁州、..州二州刺史,为母亲守丧而离职。

达奚长儒性情十分孝顺,母丧之后,五天滴水未进,哀毁憔悴,超过礼法限定,差一点死了。

文帝闻知,赞叹不已。

守丧期满,重新起用为夏州总管。

匈奴人忌惮达奚长儒,不敢骚扰滋事,惊动边塞。

因病免职。

病愈后,又任襄州总管,转任兰州。

文帝命令凉州总管独孤罗、原州总管元褒、灵州总管贺若谊等发兵防备胡人南侵,三人都听从达奚长儒的节制调度。

达奚长儒率领大军出祁连山北,西行至蒲类海,没有见到胡虏,于是班师而还。

转任荆州总管,文帝对达奚长儒说“:江陵是我大隋的南大门,如今把它交给你,朕就没有什么顾虑了。”达奚长儒死于官任。

谥号为威。

儿子达奚詗,炀帝大业年间,官至太仆少卿。

史万岁传史万岁,京兆杜陵人。

父史静,周朝时任沧州刺史。

史万岁少年时就英俊威武,擅长骑马射箭,骁勇刚健,迅捷如飞。

喜爱阅读兵书战略,又精通占卜天气。

十五岁时,逢周、齐二国在芒山开战,史万岁跟随父亲在军中,两军对阵,旗鼓相望,还没交兵打仗的时候,史万岁让旁边的人赶快脱下军服,迅速逃跑。

过了不大一会,周国的军队果然大败,他的父亲因此而把他看作是一个奇异的人物。

在平定齐国的战役中,史万岁的父亲阵亡,史万岁因是忠臣之子,拜任开府仪同三司,袭父爵为太平县公。

尉迟迥发动叛乱,史万岁跟随梁士彦率兵征讨。

大军行至冯翊时,史万岁见天空中有群雁飞来,对梁士彦说要射雁行中的第三只。

史万岁开弓射之,那只大雁应声而落,三军将士无不欢悦叹服。

及与尉迟迥的军队交战,每一次战斗,史万岁都是身先士卒。

邺城之战时,官军稍稍后退,史万岁就驰马向前,奋勇杀战,连杀几十个敌人,众人也齐心协力,奋勇向前,官军的士气又振奋起来。

平定尉迟迥之后,史万岁因功拜任上大将军。

隋文帝开皇初年,大将军..朱责力因阴谋造反罪被杀,史万岁与这个案件有牵连,被除去名籍,发配到敦煌戍所为戍边士卒。

那个戍所的头领非常骁勇英武,常常单枪匹马深入到突厥人阵中,大获全胜,突厥人没有人敢于阻挡。

那个头领非常矜持自负,多次辱骂史万岁。

史万岁对这个人很头痛,就自己对人说他也有武艺。

戍所的头领令史万岁骑马射箭,以试一试他的本领,笑着说“你小子若行的话,我才肯信你。”史万岁于是就请备弓箭骏马,再次掠入突厥人中,获得了许多牛羊之类,安然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