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公卿士,闭口吞声,不敢说一句话。

    州牧郡守秉承他们旨意,征召选举,贤能的人才不要,而擢用那些愚昧无知的人。

    因此蝗虫发生,夷寇为乱。

    天意愤怨已满,积十余年。

    所以连年日食于上,地震在下,这是警告人主,想人主觉悟过来,诛杀坏人。

    从前高宗因雉升鼎耳的变异,修德而商朝得以中兴。

    最近神祗开导皇上,大发雷霆。

    王甫父子及时诛灭,路上行人,不分男女,没有不拍手称快,好像是报了父母之仇。

    却怪皇上再容忍孽臣一伙,不全部消灭。

    从前秦信赵高,因使国家覆亡,吴任用刑人,反被刑人所害。

    虞公抱宝牵马,鲁昭被逐于乾侯,都因不听宫子奇、子家驹的话,以至灭亡羞辱。

    现在以不忍的恩德,赦免夷族的滔天大罪,奸谋一成,失悔也来不及了!我为郎十五年,都是耳闻目见,朱王禹的所作所为,真是皇天所不能再赦免的。

    愿皇上留一点点时间,看看我的上表,扫灭丑类,以答天怒。

    考问朱王禹,如果有不实之词,愿受诛杀,妻子并徙,以杜绝乱说的路。”奏章被压下来。

    曹节就兼尚书令。

    四年,逝世,赠车骑将军。

    后来朱王禹也病死,都是养子传国。

    审忠字公诚,宦官诛灭之后,征召公府。

    吕强传吕强字汉盛,河南成皋人。

    少时以宦者为小黄门,再升中常侍。

    为人清正忠诚,奉公守法。

    灵帝时,依例封宦官,吕强被封为都乡侯。

    吕强言辞恳切,坚决不接受,灵帝只好依从了他。

    当时,灵帝多蓄私财,收天下的珍宝,郡国贡献,要先输内署,名叫“导行费”。

    中平元年(184),黄巾贼闹事,灵帝问吕强怎么办。

    吕强的意见是先诛杀皇上左右的贪污腐化分子,大赦党人,考察刺史、二千石的优劣。

    灵帝采纳了。

    于是先大赦党人。

    这样,诸常侍就人人要求退出朝廷,又各自召回在州郡的宗族亲戚子弟。

    中常侍赵忠、夏恽等就共同诬陷吕强,说:“吕强与党人共同议论朝廷,经常读《霍光传》,想废帝,另立皇上。

    吕强兄弟所在的地方,都贪污枉法。”帝不高兴了,使中黄门带着武器召吕强。

    吕强听说皇上叫他,生气说:“我死,国家就要乱了啊!大夫尽忠国家,难道能够听从狱吏处置吗?”就自杀身死。

    赵忠、夏恽还诬陷他说:“吕强被皇上召问,不知道问什么,却在外面野草中自杀,他有奸谋是很明显的。”当时,宦官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阳郭耽、汝阳李巡、北海赵..等五人,名为清忠,都在里巷中,不争权夺利,李巡认为诸博士考试甲乙科,争第高下,互相告语,甚至有行贿改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他的文章的,于是告诉皇上,与诸儒生共同刻《五经》文于石上,诏令蔡邕等校正文字。

    自后《五经》一定,争论就停止了。

    赵..博学,看书很多,著作校书,诸儒生都称赞他。

    又小黄门甘陵吴伉,会候四方四隅的风,以占卜吉凶,胸怀广阔,有奉公守法的名声。

    自己知道不被任用,经常托病回到自己的宿舍,从容养志。

    张让传张让颍川郡人;赵忠安平人。

    少年时都在宫廷中做事,桓帝时任小黄门。

    赵忠因为参加诛杀梁冀功封都乡侯。

    延熹八年,黜为关内侯,食本县租千斛。

    汉灵帝时张让、赵忠一起升为中常侍,封为列侯。

    与曹节、王甫等人内外一气。

    曹节死后,赵忠兼任大长秋。

    张让有监奴主管家务,勾结权贵,收受贿赂,威名很大。

    扶风人孟佗,家产富足,同张让的监奴结为朋友,竭自己所有送给监奴,没有剩下一点自己所爱的东西。

    监奴感激他,问孟佗:“您有什么要求呢?我都能为您办啊。”孟佗说“:我只希望你们为我一拜而已。”当时请求见张让的宾客,经常在门口停着数百上千辆车子。

    孟佗那时也去见张让,因为后到,不能进去,监奴就率领各奴仆在路上迎拜孟佗,并且共同抬着他的车子进门。

    宾客们大为惊奇,认为孟佗和张让很相好,都争着用珍宝奇玩贿赂他。

    孟佗分一些给张让,张让大喜,让孟佗当了凉州刺史。

    这时,张让、赵忠及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王圭、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都任中常侍,封侯贵宠,父子兄弟分布州郡当官,贪污残暴,是人民的祸害。

    黄巾造乱,盗贼像开了锅的粥一样。

    郎中中山张钧上书说“:我想张角所以能够兴兵作乱,成千上万的人愿意跟着他,其根源都在十常侍,把他们的父兄、子弟、亲戚、宾客放到各州郡,独占财利,侵夺百姓,百姓的冤屈无处申诉,所以图谋不轨,聚积成为盗贼。

    应该杀了十常侍,把他们的脑袋悬挂南郊,以此向老百姓请罪。

    再派使者布告天下,这样可以不须用兵,而大寇自会消散。”皇帝把张钧的奏章给张让等人看,他们都脱掉帽子、靴子叩头请罪,乞求让自己去洛阳监狱,并且拿出家财以助军费。

    皇帝诏令他们都戴上帽子,穿起靴子,和以前一样工作。

    皇帝对张钧发怒说“:你真是一个疯子啊!十常侍中硬没有一个好的吗?”张钧又上书,还是和上次的奏章一样。

    但总是被扣压不上报。

    皇帝下诏廷尉、侍御史调查搞张角太平道的人,御史秉承张让等人的意旨,诬告张钧学黄巾道,把他逮捕,拷打他,死在狱中。

    而张让等人却与张角勾结往来。

    后来中常侍封..、徐奉与黄巾勾结的事败露被杀,皇帝因此发怒责问张让等人说“:你们常说党人图谋不轨,下令禁锢,有的还被杀掉,现在党人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你们反与张角私通,这可杀不可杀?”张让等都叩头说:“这是前中常侍王甫、侯览干的。”皇帝就没有追究了。

    第二年,南宫遭火灾。

    张让、赵忠等人劝皇帝下令收天下田地税每亩十钱,用来修建宫室。

    征调太原、河东、狄道各郡的木材和有花纹的石头,每当州郡把这些东西送到京师,黄门常侍总是下令谴责呵斥那些运送木石不合格的人,并且强行折价,贱价收买,十分的只给一分的价钱,又把它卖给宦官,宦官又不马上接受,木材因而堆积腐朽,宫室连年修不成。

    刺史、太守又私自增加征调的数量,百姓呼号叹息,苦不堪言。

    凡是皇帝征求的东西,都派西园中的骑士秘密带着皇帝的命令,号称“中使”,恐吓州郡,多受贿赂。

    刺史、二千石及茂才、孝廉的提拔任用,都责令出助军需和修宫室钱,大郡到二三千万,其余各有差别。

    应当上任的人,都必须先去西园评定价值,然后才去。

    有的钱交不够,甚至自杀。

    那些保持清白的人请求不去上任,都被强行派去。

    当时新任命的巨鹿郡太守河内郡人司马直,因有清名,减少一些,责令交三百万。

    司马直接到诏令,惆怅地说:“为人民父母,反而搜刮百姓,以满足当今所需,我心不忍啊!”托病辞官,上面不准。

    走到孟津,上书尽力陈述当世的过失,古今祸败的教训,然后吞药自杀。

    书奏上后,皇帝为此暂时停征了修宫钱。

    又建万金堂于西园,取司农的金钱缯帛,满积其中。

    又回到河间买田地住宅,建造宅第楼观。

    灵帝本是侯爵出身,素来贫穷,常常叹息桓帝不能置家业,所以聚敛金钱财物作为私产,又收存了小黄门常侍的钱各数千万。

    灵帝常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宦官得志,无所畏惧,大家仿照宫室营造私人住宅。

    灵帝常登永安侯台,宦官怕他看见自己的住宅,就使中大人尚但劝皇帝说:“天子不应当登高,登高,老百姓就要虚散。”皇帝从此不再登亭台楼阁。

    第二年,就派钩盾令宋典修缮南宫玉堂。

    又派掖廷令毕岚铸造四个铜人排列在苍龙、玄武宫前。

    又铸了四座钟,可容二千斛粮食,悬挂于玉堂及云台殿前。

    又铸天禄虾蟆,吐水于平门外桥东,转水流入宫内。

    又造翻车渴乌,安放桥西,用来喷洒南北郊道路,以节省百姓洒道路的费用。

    又铸四出文钱,钱上都有四道和边轮相连的花纹。

    懂得的人私下议论说,奢侈暴虐已经到了极点。

    形象征兆出现,这种钱铸成,一定要四方流散。

    等到京师大乱,这种钱果然流散四海。

    又任用赵忠为车骑将军,百多天免职。

    中平六年(189),汉灵帝崩,中军校尉袁绍劝大将军何进下令杀宦官使天下人高兴。

    谋划泄露,张让、赵忠等人乘何进入宫之际,共同杀了何进。

    袁绍率兵杀了赵忠,搜捕宦官,无论老小,统统杀掉。

    张让等几十人劫持天子作为人质逃到黄河边上,追赶得急迫,张让等人悲痛地哭着向天子告辞说:“我等灭绝,天下大乱啊!希望陛下自己爱惜自己!”说完,都投河自杀。

    史官评论说:“自古丧国灭宗的,不是一朝一夕之故,是慢慢地造成的。

    夏商周三代因好色取祸,秦始皇因奢侈暴虐招害,西汉由于外戚而亡,东汉以宦官失国。

    成败之来,以前史籍议论得很多啊。

    至于罪起宦官,大略还有可以讨论之处。

    为什么呢?宦官这种人,他们与普通人不同,名声不好,不是出身于贵族大家。

    肌肤血气不能传于后代,表面上看不出他的坏处,做事容易取得信任,加以在朝廷里见多识广,熟悉典章制度,所以年幼的君主,依靠他谨慎练达的长处,女君利用他出入听命方便。

    察访他没有猜疑忌惮的心思,接近他有可喜的颜色。

    也有忠厚正直,怀术纠正邪恶的;有敏于应对,弄巧乱实的;还有借誉于忠良,先期引誉的。

    不都是放肆为凶,只是一味横暴而已。

    然真假并行,貌似忠诚,情实奸恶,所以能迷惑昏庸幼弱之主,搅乱视听,大抵也有一定的道理在其中。

    诈利既多,党羽日广,忠直的臣子直言抗议,一定会先期泄漏出来,因忧戚发愤,想有所制裁,就正好给了他们专夺的机会。

    这就是忠直贤良的人失去办法,国家遭到灭亡的原因。

    《易经》说:“履霜坚冰至。”就是说由来很久了,难道是一朝一夕的吗?儒林列传序从前,在王莽、更始的时候,天下纷纷扰扰,礼乐分崩,内籍文书残缺。

    光武中兴,爱好经术,还未即帝位,就访求儒雅之士,采集残缺的典文,修补遗漏,收罗散文。

    以前,四方学人,多怀抱图书,逃入山林。

    自此以后,都携带书籍,齐集京师。

    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流,也相继而来。

    于是国家设立《五经》博士,各人按各人的家法教授学生,《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诗》有齐、鲁、韩,《礼》有大小戴,《春秋》有严、颜,共十四博士,太常依次总领。

    建武五年(29),修建太学,考求古代的模式,祭祀用竹做的笾,用木做的豆以及舞蹈所执的盾和钺,都列于太学之中,穿直领学习矩步的诸生,在里面徐徐行走。

    中元元年(56),修建了辟雍、明堂、灵台。

    明帝即位,亲自行礼。

    天子开始戴通天冠,衣日月星辰之衣,具法物之驾,公不在卤簿,属车三十六乘,用旄头为前驱以清道,坐明堂,朝群后,登灵台,望云物,天子袒衣,亲自切割牲口于辟雍之上,尊养三老五更。

    飨食宾客,与诸侯射的礼仪完毕之后,天子正坐讲授,诸儒执经问疑质惑于前,臣下及士大夫,绕桥门观看听讲的,多得不可胜数。

    这以后,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另立校舍,挑选有才能的授业,从期门羽林之士,统统使学《孝经》章句,匈奴也派子弟入学。

    多啊!美啊!盛大啊!盛在永平啊!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核同异,一连几个月。

    肃宗亲临指示,如宣帝甘露三年与诸儒韦玄成、梁丘贺等讲论于石渠阁故事。

    命令史臣,著为《白虎通义》。

    又诏令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但是,都擢高第为讲郎,给事近署,这是为了网罗遗漏隐逸,广存众家。

    孝和也多次到东观,览阅群书。

    邓后行使天子权力时,学者多有懈怠。

    这时,樊准、徐防都上书陈述教学的重要,又说儒职多不胜任,于是诏令公卿慎重选拔,三署郎通经术的,都得到选举。

    安帝听政以后,不讲究艺文,博士倚席不施讲坐,朋徒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游惰散漫,学舍也坏败,成为蔬园,牧童樵夫,在这里采薪刈草。

    顺帝感于翟酉甫的话,于是重新建立学校,共造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考试明经下第补弟子,增加甲乙科员各十人,除郡国耆儒皆补郎、舍人。

    本初元年(146),梁太后诏说:“大将军以下至六百石,都派子弟入学,每年就在飨食宾客,与诸侯射的这个月集会,以此为常。”自此游学的人增加了,多到三万余生。

    然而,章句渐渐疏阔了,多尚浮华,儒者的风气衰微了。

    党人遭到诛杀,那些高名善士大多流放废弃,后来就因忿争,互相控告,也有私行金货,改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他的私文。

    熹平四年(175),灵帝于是诏令诸儒正定《五经》,刻在石碑,用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互相参证,立在学门,使天下以此为标准。

    起先,光武迁都还洛阳,那些经牒、秘书用二千辆车子运载,自此以后,三倍于前。

    到了董卓移都的时候,官吏百姓扰乱,在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所收藏的典册文章,纷纷散失,那些缣帛图书,大的连成帷盖,小的制为滕囊。

    等到王允收拾运到长安的,才七十余车,道路艰远,又丢了一半啊!后来长安大乱,一时焚烧,就消灭尽了!东京学者很多,不易详细记载,现在仅录那些能通经名家的,作为《儒林传》,有列传的,就不重录。

    如果因师资相承,应当标名为证的,也写在这里。

    《前书》说:“田何传《易》授丁宽,丁宽授田王孙,王孙授沛人施雠、东海孟善、琅笽梁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又东郡京房受《易》于梁国焦延寿,别为京氏学。

    又有东莱费直传《易》,授琅笽王横,为费氏学。

    本以古字,号《古文易》。

    又沛人高相传《易》,授子高康及兰陵毋将永,为高氏学。

    施、孟、梁丘、京氏四家皆立博士,费、高二家没有立。”刘昆传刘昆字桓公,陈留东昏人,梁孝王的后代。

    年轻时学习仪礼。

    平帝时,从沛人戴宾学习《施氏易》,能弹雅琴,懂得清角之操。

    王莽时,教授弟子常达五百多人。

    春秋飨食宾客,与诸侯射,常准备典仪,用素木瓠叶为俎豆,桑弧蒿矢,惧礼废缺,射则歌“菟首”诗以为节。

    每次行礼,县长刘昆常率领吏属观看。

    王莽认为刘昆聚集生徒,私行大礼,有冒犯朝廷的思想,于是收捕刘昆及其家属,送入外黄狱中。

    不久,王莽失败,刘昆和他的家属才免遭处理。

    天下大乱以后,刘昆避难河南负犊山中。

    建武五年(29),被举为孝廉,不去,逃跑了,在江陵教授生徒。

    光武听说了,就授他担任江陵令。

    当时江陵县连年火灾,刘昆经常向火叩头,能降雨止风。

    征授议郎,升为侍中、弘农太守。

    先时崤、癉驿道老虎为灾,行旅不通。

    刘昆为政三年,推行仁政,老虎也背着小老虎过黄河去了。

    光武听说,认为很奇怪。

    建武二十二年(46),征召代替杜林为光禄勋。

    诏问刘昆“:你以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来作弘农太守,老虎北渡黄河,实行了什么德政招来了这类事呢?”刘昆回答说“:这不过是偶然的巧合罢了。”左右的人都笑他朴实。

    帝笑道:“这才是长者所说的话啊。”让左右的人写在本子上。

    令他教授皇太子及诸王小侯五十余人。

    建武二十七年(51),授骑都尉。

    建武三十年(54),因年老请求回家,诏赐洛阳第舍,按千石的俸禄终身。

    中元二年(57)死。

    儿子刘轶,字君文,继承刘昆教授生徒的事业,门生也很多。

    永平中,为太子中庶子。

    建初中,升为宗正,死在任上,于是就世掌宗正。

    洼丹传洼丹字子玉,南阳育阳人。

    世世传《孟氏易》。

    王莽时,常避世教授门生,立志不做官,门生多至几百人。

    建武初年,稍得升迁,为博士,建武十一年(35),为大鸿胪。

    作《易通论》七篇。

    洼丹学问深邃,《易》家尊崇他,称为大儒。

    十七年(41)在任内逝世,年七十。

    这时,中山角圭阳鸿,字孟孙,也用《孟氏易》教授学生,有名气,永平中为少府。

    任安传任安字定祖,广汉绵竹人。

    年轻时游太学,学《孟氏易》,兼通好几经。

    又跟同郡人杨厚学习河图符命之书,深究其术。

    当时人称他说:“想知道仲桓问任安。”又说:“居今行古任定祖。”学完后,回家教授门徒,诸生都来自很远的地方。

    开始在州郡做官。

    后来太尉一再征召他,授博士,公车征召他都托病不去。

    州牧刘焉上表推荐,这时道路阻塞,诏命终于没有达到。

    年七十九,建安七年(202),死在家里。

    杨政传杨政字子行,京兆人。

    年轻好学习,从代郡范升学《梁氏易》,擅长说经书。

    京师流行这样一句话:“说经铿铿杨子行。”教授几百人。

    范升曾经被出妇所苦,获罪系狱中。

    杨政于是光着身子,用箭穿耳,抱了范升的儿子暗里伏在道旁,等候皇帝的车驾,拿着奏章叩头大喊:“范升三娶,惟有一个儿子,今才三岁,成了孤儿,实在可怜啊。”武骑虎贲怕惊了皇帝,举弓射杨政,杨政还是不走,旄头又用戟叉杨政,把杨政的胸部叉伤了,杨政仍然不退。

    哀泣诉请,感动了皇上,下诏说“:乞杨生师。”立即诏书释出范升。

    杨政因此著了名。

    杨政为人好饮酒,放荡不注意小节,果敢自任,但他很重情义。

    当时皇上的女婿梁松,皇后的弟弟阴就,都羡慕他的声名,请同他结为朋友。

    杨政经常同他们讨论,互相勉励,情投意合,不屈不挠。

    曾经去扬虚侯马武处,马武不想接见杨政,托病不起床。

    杨政进入户内,直升床排击马武,捉了他手臂,责问他“:您蒙国家的恩典,位居藩辅重职,不想求贤人以报答皇上的特殊宠信,对天下的英才骄傲自大,这不是养身的方法。

    今天如果您敢于动手动脚,刀就进了您的肋里。”马武的几个儿子及左右的人都大为惊骇,认为是抢劫,操着兵器,站在马武旁边,杨政颜色不变,好像无事的样子。

    正好阴就到了,批评马武,令他与杨政交朋友。

    杨政的刚果任性就如此。

    建初中,官至左中郎将。

    张兴传张兴字君上,颍川鄢陵人。

    学《梁丘易》用来教授生徒。

    建武中,举孝廉为郎,托病回去,聚徒讲授。

    后来辟司徒冯勤府,冯勤举为孝廉,升博士。

    永平初,升侍中祭酒。

    永平十年(67),授太子少傅。

    显宗多次向他问经术。

    自此声名闻于远近,弟子自远方来的,登记入册近万人,为梁丘家所尊崇。

    永平十四年(71),死在任上。

    儿子张鲂,传张兴学业,位至张掖属国都尉。

    戴凭传戴凭字次仲,汝南平舆人。

    学《京氏易》。

    十六岁时,郡里举他为明经,征试博士,授郎中。

    这时,朝廷召公卿大会,群臣都就席,戴凭一个立着。

    光武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凭回答道:“博士说经的都不及我,但是却坐在我的上面,所以我不就席。”光武立即召他上殿,命令他与诸儒说疑问难,戴凭解释很多。

    帝以为很好。

    授他为侍中,多次接见他问政治的得失。

    帝对戴凭说“:侍中应当匡正辅佐国家大事,不要有意见不说。

    戴凭回答道:“皇上太严了。”帝说:“我为何太严?”戴凭说“:前太尉西曹掾蒋遵,清正忠孝,学通今古,皇上听信谗言,不知实情,以至禁锢他不得为吏。

    都说皇上严。”帝发怒说“:汝南子想恢复党祸吗?”戴凭出去,自系廷尉,诏令出来。

    后来又召见,戴凭谢罪道“:我没有正直不阿的大节,却说狂妄不明事理的话,不能伏尸劝谏,苟且偷生,真正有愧圣朝。”帝就命令尚书解除蒋遵的禁锢,授戴凭为虎贲中郎将,由侍中兼任。

    朝廷庆贺元日,百官齐集,帝命令群臣中能够解说经的,互相问疑质难,经义说不通的,就夺了他的席位给能说通的人,戴凭因此重坐了五十余席。

    京师流行一句话说“:解经不穷戴侍中。”在职十八年,死在任上,诏赐棺材器用,钱二十万。

    这时,南阳魏满字叔牙,也学《京氏易》,教授生徒。

    永平中,官至弘农太守。

    孙期传孙期字仲..,济阴成武人。

    年轻时为诸生,学《京氏易》、《古文尚书》。

    家里很贫,对母亲很孝,在大泽中放猪,以之来奉养母亲。

    远方人跟他学习的,都拿着经书在田垄旁边追着他求学,乡里为他的仁义所感化。

    黄巾贼起,经过孙期乡里,彼此相约不侵犯孙先生住宅。

    郡里举他为方正,派遣吏员送羊酒请孙期,孙期赶着猪群入草泽中,看也不看一眼。

    司徒黄琬特辟他,不去,死在家里。

    建武中,范升传《孟氏易》,用以教授杨政,又陈元、郑众都传《费氏易》,后来马援也传《费氏易》。

    马融传授给郑玄,郑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自此以后,《费氏》兴,《京氏》就衰落了。

    《前书》说:济南伏生传《尚书》,授给济南张生及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给同郡倪宽,倪宽授给欧阳生的儿子,代代相传,到曾孙欧阳高,为《尚书》欧阳氏学;张生授给夏侯都尉,都尉授给族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叫大夏侯学;胜授给从兄子建,建另外叫小夏侯氏学;三家都立博士。

    又鲁人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授给都尉朝,朝授给胶东庸谭,叫《尚书》古文学,未能立博士。

    欧阳歙传欧阳歙字正思,乐安千乘人。

    自从欧阳生传《伏生尚书》,到欧阳歙八代,都为博士。

    欧阳歙得传家业,又恭谦好礼让。

    王莽时,任长社宰。

    更始立为帝,任原武令。

    世祖光武平定河北,到达原武县,看到欧阳歙在县政绩不错,升他任河南都尉,后来代理太守。

    世祖做了皇帝,才做河南尹,封被阳侯。

    建武五年(29),因事免去了官职。

    第二年,授扬州牧,升汝南太守。

    推举选用贤能的人,政绩特好。

    建武九年(31),改封夜侯。

    欧阳歙在郡,教授几百人,工作九年,征召任大司徒。

    因在汝南贪污千余万被发觉下狱。

    诸生守在宫门外替欧阳歙哀求的有一千多人,有的甚至自己剃去头发愿意代罪的。

    平原礼震,十七岁,听说狱将判决,自京师骑马赶去,走到河内获嘉县,自己捆绑,上书请求代欧阳歙死。

    说:“我的老师大司徒欧阳歙,学问渊博,为儒者所尊重,八代博士,因赃罪应当处以重罪。

    欧阳歙门户单薄,儿子还小,不能传学,身死以后,永远废绝,这样,在上,皇上有杀贤的名声;在下,使学习的人失去了一位好老师。

    请杀了我代替欧阳歙的死命。”奏书上去,欧阳歙已经死在狱中。

    欧阳歙掾史陈元上书追诉,言词恳切,帝于是赐给棺木,赠印绶,丧仪缣三千匹。

    儿子欧阳复继承爵位。

    欧阳复逝世,没有儿子,国除。

    济阴曹曾字伯山,跟欧阳歙学《尚书》,门生三千人,位至谏议大夫。

    儿子曹祉,河南尹,传父亲的学业,教授子弟。

    又陈留陈..,字叔明,也受《欧阳尚书》于司徒丁鸿,任为蕲长。

    牟长传牟长字君高,乐安临济人。

    他的先人封于牟,春秋末,国灭,因此以牟为姓。

    牟长年轻时学《欧阳尚书》,王莽时,不出来作官。

    建武二年,大司空宋弘特辟他,授博士,升河内太守,因垦田不实,免了他的官。

    牟长自从做了博士及河内太守,诸生听他讲学的常有千多人,记录在册的前后一万多人。

    著《尚书章句》,都是根据欧阳氏学写的,叫《牟氏章句》。

    再征为中散大夫,皇帝准许他带官属归家治病一年,死在家里。

    儿子牟行,隐居教授,门生千人。

    肃宗听说了征召他,想要他为博士,死在路上。

    宋登传宋登字叔阳,京兆长安人。

    父亲宋由,任太尉。

    宋登年轻时传《欧阳尚书》,教授生徒几千人。

    任汝阴令,为政精明能干,号称“神父”。

    升赵相,入朝任尚书仆射。

    顺帝因宋登熟悉礼乐,使他持节主持太学,他奏定典律,调授侍中。

    多次秘密上奏指责权臣,因此被放出朝廷,任颍川太守。

    在任期间,做生意的商品没有两种价格,道路上丢了东西,也没有人拾。

    因病免官,死在家里。

    汝阴人配社祭祀他。

    张驯传张驯字子鯭,济阴定陶人。

    年轻时进太学,能诵《春秋左氏传》。

    用《大夏侯尚书》教授门生。

    辟公府,举高第,授议郎。

    与蔡邕共同奏定《六经》文字,升授侍中,主持秘书近署,采纳不同意见。

    多次利用机会向皇上陈述政治的得失,获得朝廷嘉奖。

    升丹阳太守,政治清明,老百姓非常爱戴他。

    光和七年(184),征授尚书,升大司农。

    初平中,死在任上。

    尹敏传尹敏字幼季,南阳堵阳人。

    年轻时为诸生。

    开始学习《欧阳尚书》,后来学《古文》兼长《毛诗》、《谷梁》、《左氏春秋》。

    建武二年(26),打报告给皇上陈述《洪范》消灾的办法。

    当时世祖方初创天下,没有顾及这件事,命令尹敏待诏公车,授郎中,辟大司空府。

    帝认为尹敏博通经记,命令他校正图谶,使他除去崔发所作的王莽著录叙列。

    尹敏回报道:“谶书不是圣人所作,里面有不少的错别字,很像世俗的俚语,恐贻误后生。”帝不采纳。

    尹敏依据那些缺文增加:“君无口,为汉辅。”帝看了觉得很奇怪,召见尹敏问他这是什么缘故。

    尹敏回答道:“我看见以前的人增减图书,不自量力,也学着这样做了,私心侥幸万一不见罪。”帝大为不满,虽然没有加罪于他,但尹敏从此不得重用。

    尹敏与班彪是好朋友,两人相遇常常谈得日落西山忘记了吃饭,深夜不睡觉,他们自己认为是钟子期、伯牙、庄周、惠施一流。

    后来三升任长陵令。

    永平五年(62),诏书逮捕男子周虑。

    周虑素有名称,与尹敏相好,尹敏因此被系免官,出狱时,叹息说:“聋哑之流,真是世上有道的人啊。

    不然,察察为明的人为什么遇上这样的祸患呢?”永平十一年(69),升谏议大夫,死在家里。

    周防传周防字伟公,汝南汝阳人。

    父亲周扬,小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困,曾经开旅店,供来往客人住宿,但不收取报酬。

    周防十六岁时,出仕为郡小吏。

    世祖出巡汝南,召见掾史考试率经术,周防特别能诵读,授任守丞。

    周防自己还未成人,请去。

    从徐州刺史盖豫学习《古文尚书》,经义通晓,举孝廉,授郎中。

    著《尚书杂记》三十二篇,四十万字。

    太尉张禹荐他补博士,升陈留太守,因犯法,免去官职。

    七十八岁死在家里。

    儿子周举,另有传。

    孔僖传孔僖字仲和,鲁国鲁人。

    从孔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毛诗》。

    曾祖父孔子建,年轻时游学长安,与崔篆友好。

    崔篆出仕王莽任建新大尹时,曾经劝孔子建出仕。

    子建回答他说“:我有做布衣老百姓的心愿,您有做官的志气,各人听各人的所爱,不是很好吗?我们所走的道路,既然不同,请从此别。”就回去了,死在家里。

    孔僖与崔篆的孙子崔马因是好朋友,同游太学,学习《春秋》。

    因读吴王夫差的时事,孔僖废书叹息说:“如此,这是所谓画虎不成反为狗。”崔马因说:“是的。

    从前孝武皇帝做天子时,年纪轻轻的,才十八岁,崇信圣人之道,以先王为学习的榜样,五六年的时间,号称胜过文帝、景帝的恭俭。

    到后来任意而行,忘记了自己以前的好处。”孔僖道“:书传上这样的事情多着呢!”邻房生梁郁附和着道:“这样,武帝也是狗吗?”孔僖、崔马因默然不做声。

    梁郁发怒恨了他们,暗地里上书告崔马因、孔僖诽谤先帝,讥讽当世。

    朝廷把这件事交管事人处理,崔马因去狱吏受审讯。

    孔僖看到逮捕他的人快来了,害怕被诛,于是上书肃宗申诉:“我的愚蠢的意思,认为凡属称为诽谤的,是说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捏造诬蔑而已。

    至于孝武皇帝,政治的好与坏,在汉史上写得明明白白,有如日月。

    这是叫做直说书传实事,不算捏造。

    皇帝为善,天下的善就都归于他,皇帝不为善,天下的恶也都会集在他那里,这都有原因的,不可以责于人呢。

    并且皇上即位以来,政治没有什么过失,德泽及于百姓的却很多,天下的人都是知道的,我等为什么要讥刺他呢?假使非议的是事实,那就应该坚决悔过改正;若是说得不适合,也应当宽容,又为什么要加罪他呀?皇上不推原大数,深自考虑,仅仅为了泄私忿,以快己意。

    我等受戮,死就死了,但天下的人,一定会改变过去对皇上的看法,从这件事观察皇上的用心。

    自今以后,如果看到不可的事,就绝对不会再说了啊。

    我之所以不怕死,还敢于毫无顾虑地这样说,真正是为皇上爱惜这天下大业。

    皇上如果不爱惜,那我有什么办法呢?齐桓公亲自揭露他先君的过错,以启发管仲,然后全体臣子得以尽心为国。

    现在皇上居然想以十世的武帝,时代久远,隐瞒事实,难道不与桓公差得太远了吗?我恐怕管事人卒然构害,衔恨蒙冤,不能申诉,使后世议论的人随便以皇上作比较,难道可以再使子孙补救遮掩吗?我恭谨地去朝廷等待重诛。”帝本来也无加罪孔僖等人的意思,奏书送上去,马上下诏不问罪,授孔僖兰台令史。

    元和二年(85)春,帝巡视东方,回来时经过鲁,去阙里,用牛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奏黄帝、尧、舜、禹、汤、周六代的音乐,大会孔氏男子二十岁以上的六十三人,命令儒者讲《论语》。

    孔僖因向皇上道谢。

    帝说:“今天的大会,难道不是对于您孔氏一种光荣吗?”孔僖回答道:“我听说贤明的圣主,没有不尊师重道的。

    现在皇上作为天子,亲自到我们这里,这是崇敬致礼老师,使圣德增辉。

    至于说到光荣,是不敢承当的。”帝大笑说:“不是圣人的子孙,哪里说得这样好的话啊!”就授孔僖郎中,赐褒成侯损及孔氏男女钱帛,令孔僖跟他回京师,使他校书东观。

    这年冬天,授临晋令,崔马因用《家林》占卜,说不好,阻止孔僖道“:你不如辞了的好。”孔僖说:“学习不为人,仕不选择什么样的官才做,凶吉由己,难道是由卜吗?”死在任上,遗嘱就地埋葬。

    二子长彦、季彦,都十多岁。

    蒲坂令许君然劝他们回鲁原籍,回答道:“现在载着父柩而归,违反了父亲的遗嘱;别墓而去,心所不忍。”于是留在华阴。

    长彦好章句学,季彦守了他的家业,传《古文尚书》、《毛诗》等学。

    门生数百人。

    延光元年(122),河西落大雹,大的如斗大。

    安帝诏令有道术的人,陈述灾异,在德阳殿召见孔季彦,帝亲自问孔季彦这是什么缘故。

    孔季彦回答道“:这是阴胜阳的征兆。

    现在大臣专权,母后党羽强大,皇上应当修至德,考虑这两件事。”帝不吭声,左右的人都恨孔季彦。

    举孝廉,不就。

    三年,年四十七岁,死在家里。

    以前,平帝对王莽掌权,封孔子后代孔均为褒成侯,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

    王莽失败后,失去了封国。

    建武十三年(37),世祖再给孔均的儿子孔志为褒成侯。

    孔志逝世,儿子孔损继承。

    永元四年(92),徙封褒亭侯。

    孔损逝世,儿子孔曜继承。

    孔曜逝世,儿子孔完继承。

    代代相传,到献帝初年,封国断绝。

    杨伦传杨伦字仲理,陈留东昏人。

    年轻时为诸生,拜司徒丁鸿为老师,学《古文尚书》。

    任郡文学掾。

    经过几个郡将,志意不合于时,因为不会应酬世俗的一套“做官术”,于是去职,自此不再应州郡的任命。

    讲授于大泽中,弟子有一千多人。

    元初中,郡里以礼请他,三府都征召他,公车征,都托病不就。

    后来特征博士,做清河王傅。

    这年,安帝逝世,杨伦就弃官奔丧,号泣阙下不断声。

    阎太后因他专擅,罢了他的官,获罪。

    顺帝即位,诏令免去杨伦的罪刑,就留在恭陵办丧事。

    服满,征授侍中。

    这时邵陵令任嘉在职贪污腐化,升武威太守,后来管事人奏任嘉赃罪千万,征到廷尉考问,牵涉将相大臣一百多人。

    杨伦于是上书道“:我听说《春秋》上说诛恶要找根本,根本除了,其余的就自然会消除了;提裘要拿着裘领,裘领正了,裘毛就自然顺理了。

    现在任嘉所犯的贪污罪行,极为严重,却没有受到处理,反而以罪恶之身,调守大郡,如果不办原来荐举的人,就不能禁绝奸罪。

    从前湖陆令张叠、萧令马因贤、徐州刺史刘福等人,罪恶明白之后,都处决了,但是如豺狼一样的官吏至今不绝,难道不是对荐举的人没有加罪的原因吗?从前齐威成霸,杀奸臣五个,都连累到荐举的人,因而止息了诽谤的流行。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是黄石公所戒的。

    圣主贤王所以听匹夫匹妇的话,好比灰尘加在嵩山、泰山,云雾集在淮海,虽说没有增加什么,但也没有使它失去什么呢。

    希望皇上留神考察。”书送上。

    管事人认为杨伦的话太切直,措词不委婉,公布出来。

    尚书奏杨伦探知国家机密,说话激切以表示自己正直,获不敬罪,结论定为鬼薪罪(取薪以给宗庙,三岁刑)。

    诏令认为杨伦多次进忠言,特加原宥,免官回乡。

    阳嘉二年(133),征授太中大夫。

    大将军梁商任为长史。

    因谏诤不合,出补常山王傅,因病不到任。

    诏令司隶催促他去,杨伦因留河内朝歌,因病上书说:“有留死一尺,不北行一寸。

    杀头不改,九死不恨。

    匹夫所守,比三军还强。

    因敢于上词。”帝乃下诏说:“杨伦出低处,升高地,得傅的宏任不遵王命,擅自停止道路,托病自从,肆其狂志。”于是征到廷尉,诏令原谅他的罪过。

    杨伦前后三次被征举,都因直谏不合。

    归家以后,闭门讲学,不与人来往。

    公车再征,逃避不应,死在家里。

    光武中兴,北海牟融学《大夏侯尚书》,东海王良学《小夏侯尚书》,沛国桓荣学《欧阳尚书》。

    桓荣世代学习传授,东京称他最盛。

    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杜林同郡人贾逵为他作考证,马融作传,郑玄作注解,由是《古文尚书》就为世所重。

    《前书》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作训诂,叫做《鲁诗》;齐人辕固生解说的《诗》,叫做《齐诗》,燕人韩婴解说的《诗》,叫做《韩诗》;三家都立博士。

    赵人毛苌解说的《诗》,叫做《毛诗》,没立博士。

    高诩传高诩字季回,平原郡人。

    曾祖父高嘉,用《鲁诗》教授元帝,官至上谷太守。

    高诩的父亲高容,年轻时传高嘉学,哀帝、平帝时为光禄大夫。

    高诩因父亲的关系任郎中,世代传授《鲁诗》。

    因言行清正有操守而著名。

    王莽篡位,父子二人假称眼睛瞎了,逃走,不做王莽的官。

    光武即位,大司空宋弘荐举高诩,征为郎,授符离长。

    去官之后,征为博士。

    建武十一年(35),授大司农。

    在朝廷因居官方正著名。

    十三年,死在任上,赐钱及墓田。

    包咸传包咸字子良,会稽曲阿人。

    年轻时为诸生,在长安学习,以博士从细君为师,学《鲁诗》、《论语》。

    王莽末年,回乡里,在东海境被赤眉贼拘执。

    十多天,包咸早晨晚上诵经自如,赤眉贼奇怪,把他遣发走了。

    因此住在东海,造精舍讲授。

    光武即位,才回到自己的家乡。

    太守黄谠任户曹史,想找包咸去教授他的儿子。

    包咸说:“礼有来学的,没有去教的。”黄谠就送儿子去向他请教,以他为师。

    举孝廉,授郎中。

    建武中,入朝廷教授皇太子学习《论语》,又作《论语》章句。

    授谏议大夫、侍中、右中郎将。

    永平五年(62),升大鸿胪。

    每进见皇上,皇上以几杖赐他,入屏不趋,赞事不名。

    经传有疑义,常派小黄门到他家里去问。

    显宗认为包咸有老师的恩德,生活清苦,经常赏赐珍玩束帛,俸禄也比各公卿多,包咸都散给诸生中最贫困的。

    病重时,显宗亲自去看视。

    八年(65),年七十二,死在任内。

    儿子包福,授郎中,也是用《论语》入朝廷教授和帝。

    魏应传魏应字君伯,任城人。

    年轻时好学习。

    建武初年,去博士学习,学《鲁诗》。

    关门学习,不交结朋党,京师人都称赞他。

    后来归家作郡吏,举明经,授济阴王文学。

    因病免去官职,教授山泽中,生徒往往几百人。

    永平初年,为博士,升侍中。

    十三年,升大鸿胪。

    十八年,授光禄大夫。

    建初四年(79),授五官中郎将,诏令入朝授千乘王伉。

    魏应通晓经术,品行修洁,弟子自远方来学的,在册的几千人。

    肃宗非常器重他,多次进见,在皇上面前讨论疑难,受到特殊的赏赐。

    这时集合京师儒生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使魏应专门解释疑难,侍中淳于恭报告皇上,皇上亲自到会主持,与石渠旧事一样。

    第二年,魏应出为上党太守,征授骑都尉,死在任上。

    伏恭传伏恭字叔齐,琅笽东武人,司徒伏湛的弟弟的儿子。

    伏湛的弟弟伏黯,字稚文,为了阐明《齐诗》,改定章句,作《解说》九篇,位至光禄勋。

    伏湛没有儿子,以伏恭为后。

    伏恭性孝,对待继母非常敬谨,年轻时传伏黯学,因任为郎。

    建武四年(28),授剧县令。

    任职十三年,因政治清廉公正著了名。

    青州举他为尤异,太常试经第一,授博士,升常山太守。

    兴修学校,教授门徒不止,因此北州多是伏氏学。

    永平二年(59),代梁松为太仆。

    四年(61),帝亲去辟雍,在行礼过程中授伏恭为司空,儒生认为是一种光荣。

    起先,伏恭的父亲伏黯的章句太繁琐,伏恭于是删去多余的话,定稿为二十万字。

    在位九年,因病请求回家,诏赐千百俸以终其身。

    十五年,皇上至琅笽,引见伏恭,如见三公的仪式。

    建初二年冬,肃宗行飨礼,称伏恭为三老。

    年九十,元和元年(84)逝世,赐葬显节陵下。

    儿子伏寿,官至东郡太守。

    任末传任末字叔本,蜀郡繁县人。

    年轻时学《齐诗》,游学京师,教授弟子十多年。

    友人董奉德在洛阳病死,任末亲自推着鹿车,载了董奉德的丧送到墓地,由是著名。

    为郡功曹,以病辞去。

    后来奔老师的丧,在路上死去。

    临死时,告诉哥哥的儿子任造说“:一定要把我的尸体送到老师处,假使死了还有知觉,魂灵不会感到惭愧;如果没有知觉,得一扌不土罢了。”任造听了他的话。

    景鸾传景鸾字汉伯,广汉梓潼人。

    年轻时跟着老师学经,跑遍了七州。

    能攻《齐诗》、《施氏易》,兼受《河洛》图纬,作《易说》及《诗解》,文句兼取《河洛》,按类编排,名叫《交集》。

    又著《礼内外记》,叫《礼略》。

    又抄录风角杂书,罗列占验,作《兴道》一篇。

    以及作《月令章句》。

    著述共五十多万字。

    多次上书陈述救灾异之术。

    州郡辟命不就。

    以寿终。

    薛汉传薛汉字公子,淮阳人。

    世代学《韩诗》,父子都因解说诸经的章节句读著名。

    薛汉年轻时传父亲的学业,特别擅长说灾异谶纬,教授生徒常达几百人。

    建武初年,为博士,受诏命校定图谶。

    当世说《诗》的,推薛汉为第一。

    永平中,为千乘太守,政治有特别好的成绩。

    后来因楚事获罪,下狱死。

    弟子犍为杜抚、会稽澹台敬伯、巨鹿韩伯高最有名。

    杜抚传杜抚字叔和,犍为武阳人。

    年轻时很有才华。

    从薛汉学习,定《韩诗章句》。

    后来回到乡里教授门生。

    沉毅静穆,以道为乐,一举一动,都以礼为准则。

    弟子千多人,后来被骠骑将军东平王苍所征,苍就国时,掾史统统补王官属,没有一年,都自劾回去了。

    当时杜抚为大夫,不忍心离去,苍听说了,赐车马财物遣送他。

    辟太尉府。

    建初中,做公车令,仅几个月,死在任上。

    他所著的《诗题约义通》,学者传诵,叫《杜君法》。

    召驯传召驯字伯春,九江寿春人。

    曾祖召信臣,元帝时,做少府。

    父亲建武中做卷县令,放荡不拘小节。

    召驯年少时学《韩诗》,博通经传,以志气有义著名。

    乡里说:“德行恂恂(恭顺貌)召伯春。”多次出仕州郡,征召司徒府。

    建初元年,升骑都尉,作肃宗的侍讲。

    授左中郎将,进朝教授诸王子。

    帝嘉奖他,十分恩宠。

    出授陈留太守,赐给刀剑钱物。

    元和二年(85),入为河南尹。

    章和二年(88),代任隗作光禄勋,死在任上,赐冢茔陪园陵。

    孙子叫召休,位至青州刺史。

    杨仁传杨仁字文义,巴郡阆中人。

    建武中,从师学习《韩诗》,几年以后回到家里,静居教授门生。

    出仕做郡功曹,举孝廉,授郎。

    太常上杨仁任中博士,杨仁自己认为年龄不到五十(《汉官仪》说:“博士限年五十以上。”),不应旧科,上府让选。

    显宗特诏补北宫卫士令,皇上引见,问当世政治情况。

    杨仁回答要为政宽和,任用贤人,压抑骄横的外戚为先。

    又上对国家有利的事十二项,都是当世的急务。

    显宗嘉奖他,赐以缣钱。

    显宗逝世后,诸马氏贵盛,都争着要入宫。

    杨仁披甲持戟,严守门卫,没有人敢随便进去。

    肃宗即位,诸马氏共同诬陷杨仁刻毒严峻,帝知道杨仁忠,更加喜欢他,授升邡令。

    宽容为政,劝课掾史弟子,都使入学。

    其中通晓经术的,向上司表彰,有的贡献朝廷,由是义学大兴。

    垦田千多顷。

    因办哥哥的丧事去官。

    后来辟举司徒桓虞府。

    掾有宋章,贪污不法,杨仁始终不同他说话同席,当时人敬重他的大节。

    后来做阆中令。

    死在任上。

    赵晔传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人。

    年轻时曾经做过县吏,奉命迎接督邮,赵晔认为做这类仆役工作可耻,因扔掉车马走了。

    走到犍为资中县,到杜抚处学《韩诗》,深入钻研。

    积二十年,与家里断绝往来,不回去,家里为他办了丧事。

    杜抚逝世后才归。

    州召他补从事,不就。

    举有道。

    死在家里。

    卫宏传卫宏字敬仲,东海人。

    年轻时与河南郑兴都好古学。

    起先,九江谢曼卿擅长说《毛诗》,为《毛诗》作了训诂。

    卫宏从谢曼卿学习,因作《毛诗序》,很合风雅的意思,于今还在社会上流行。

    后来从大司空杜林更受《古文尚书》,为《古文尚书》作《训旨》。

    这时济南徐巡拜卫宏为老师,后来跟杜林学习,也以儒学著名,由是古学大兴。

    光武用为议郎。

    卫宏作《汉旧仪》四篇,记载西京杂事;又著赋、颂、诔七首,都传于世。

    中兴后,郑众、贾逵传《毛诗》,后来马融作《毛诗传》,郑玄作《毛诗笺》。

    《前书》载鲁高堂生汉兴传《礼》十七篇。

    后来瑕丘萧奋用授同郡人后苍,后苍授梁人戴德及德的哥哥的儿子戴圣、沛人庆普。

    于是戴德的叫《大戴礼》,戴圣的叫《小戴礼》,庆普的叫《庆氏礼》,三家都立博士。

    孔安国所献《礼》古经五十六篇和《周官经》六篇,前世传其书,没有名家。

    中兴以后,也有《大、小戴》博士,虽然相传不绝,但是没有著名于儒林的。

    建武中,曹充学庆氏学,传给他儿子曹褒,著《汉礼》,事载在《庆癊传》。

    董钧传董钧字文伯,犍为郡资中县人。

    学《庆氏礼》。

    师事大鸿胪王临。

    元始中,举明经,升禀牲令,因病辞官。

    建武中,举孝廉,辟司徒府。

    董钧博通古今学问,多次上书说政事的得失利害。

    永平初,为博士。

    这时正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常叫董钧参议,多被采用,当世叫他为通儒。

    累升五官中郎将,经常教授门生一百多人。

    后来因事降任骑都尉,年七十余,死在家里。

    中兴,郑众传《周官经》,后来马融作《周官传》,授给郑玄,郑玄作《周官注》。

    郑玄原来学《小戴礼》,后来用古经校对,采用古经中意义好的,所以叫郑氏学。

    郑玄又注小戴所传《礼记》四十九篇,合起来叫《三礼》。

    《前书》齐胡母子都传《公羊春秋》授东平嬴公,嬴公授东海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眭孟授东海严彭祖、鲁人颜安乐。

    彭祖为《春秋》严氏学,安乐为《春秋》颜氏学,又瑕丘江公传《谷梁春秋》,三家皆立博士。

    梁太傅贾谊为《春秋左氏传训诂》,授赵人贯公。

    丁恭传丁恭字子然,山阳东缗人。

    学《公羊严氏春秋》。

    丁恭学义精明,教授生徒经常几百人,州郡请召不应。

    建武初,为谏议大夫、博士,封关内侯。

    十一年,升少府。

    门生自远方来的,在册的有几千人,当世称为大儒。

    太常楼望、侍中承宫、长水校尉樊矹等都是丁恭的学生。

    二十年,授侍中祭酒、骑都尉,与侍中刘昆都在光武左右,每事问他们。

    死在任内。

    周泽传周泽字癋都,北海安丘人。

    年轻时学《公羊严氏春秋》,隐居教授,门生经常有几百人。

    建武末年,征召大司马府,授议曹祭酒。

    才几个月,征召试博士。

    中元元年,升黾池令。

    奉公克己,哀怜孤老羸弱,官吏和老百姓都爱戴他。

    永平五年(62),升右中郎将。

    十年(67),授太常。

    周泽果敢直言,多次据理与朝廷争论。

    后来北地太守廖信犯贪污罪被捕入狱,没收他的财产,显宗把廖信的赃物赐给廉洁的官吏,只有周泽及光禄勋孙堪、大司农常冲三个特蒙赏赐。

    这时京师安定,在位的都互相勉励。

    孙堪字子癋,河南缑氏人。

    通经学,有志操,清白正直,爱士大夫,但是一根毫发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以耿介气盛自居。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宗族老弱在战场上,孙堪曾经力战陷入敌人阵地,他毫不在乎,多处负伤,宗族靠了他才免于遇难。

    郡中人都佩服他的见义勇为。

    建武中,出仕郡县。

    公正廉洁,俸禄不给家用,都供应了宾客。

    后任长吏,所到的地方都有好的治绩,为官吏百姓所敬重。

    去就分明,一点也不马虎。

    曾经任县令,谒见太守,行步迟缓,门亭长谴责孙堪的御吏,孙堪便解下印绶离去,不去官府。

    后再仕为左冯翊,因对下属促急,司隶校尉举奏免了他的官。

    数月,征为侍御史,再升尚书令。

    永平十一年(68),授光禄勋。

    孙堪清廉,勇于从政,多直言,采纳的不少。

    十八年(75)因病请求退职,任侍中骑都尉。

    任上,孙堪的行事与周泽类似,所以京师号为“二癋”。

    永平十二年(69),用周泽代理司徒事,等于实授。

    周泽性情简易,不重威仪,有失宰相的人望。

    仅几个月,再为太常。

    为政清廉,循规蹈矩,敬奉宗庙。

    常卧病斋宫,他的妻子可怜他老病,进去问他有什么不舒服,周泽大怒,认为妻子干犯斋禁,就收捕她送诏狱请罪。

    当世怀疑他假称积极。

    当时编了一句话说“: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永平十八年(75),授侍中骑都尉。

    后来多次为三老五更。

    建初中退休,死在家里。

    钟兴传钟兴字次文,汝南郡汝阳县人。

    年轻时跟少府丁恭学《严氏春秋》。

    丁恭推荐钟兴学问操行都好,光武召见,以经义问他,应答很清楚。

    光武嘉奖他,授郎中,升左中郎将。

    诏令定《春秋》章句,删除重复,用以教授皇太子。

    又使宗室诸侯跟钟兴学章句。

    封关内侯。

    钟兴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功劳,不敢受封爵。

    帝说:“先生教训太子及诸王侯,这不是大功么?”钟兴说“:我的老师是丁恭。”于是再封丁恭,但钟兴还是坚决辞让不受爵。

    死于任上。

    甄宇传甄宇字长文,北海安丘人。

    清静自守,不求名利。

    学《严氏春秋》,教授生徒经常有几百人。

    建武中,为州郡从事,征召授博士,升太子少傅,死在任内。

    甄宇传业给儿子甄普,普传儿子甄承,承特别爱学习,不管家务事,讲授生徒经常几百人。

    诸儒生因甄承三代传业,没有不归服他的。

    建初中,举孝廉,死于梁相任上。

    子孙传学不绝。

    楼望传楼望字次子,陈留郡雍丘县人。

    年轻时学《严氏春秋》。

    操守清白,在乡里有名气。

    建武中,赵节王栩,听说了他的高名,派使者送玉帛请他为师,楼望不接受。

    后来出仕郡功曹。

    永平初年为侍中、越骑校尉,进宫中讲授。

    永平十六年(73),升大司农。

    十八年(75),代周泽做太常。

    建初五年(80),因事降调太中大夫,后来做左中郎将。

    教授生徒不知疲倦,世称儒家的领袖,有学生九千余人。

    年八十,永元十二年(100),死在任上,学生来送葬的有几千人,儒家以为光荣。

    程曾传程曾字秀升,豫章南昌人。

    在长安学习,学《严氏春秋》,长达十多年,后回家教授,会稽顾奉等数百人是他的学生。

    著书一百多篇,都是《五经》通解一类,又作《孟子章句》。

    建初三年,举孝廉,升海西令,死在任上。

    张玄传张玄字君夏,河内河阳人。

    年轻时学《颜氏春秋》,兼通几家法。

    建武初,举明经,补弘农文学,升陈仓县丞。

    清净无为,专心研究经书,当他在讲授时,常整天不吃饭。

    遇有与他讨论疑难的,往往提出诸家的学说,使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

    诸儒生都佩服他的博学,学生有一千多人。

    张玄先为县丞时,曾经因工作去府,不晓得官曹在什么地方,吏告诉门下斥责他。

    当时右扶风琅笽徐业,也是一个大儒,听说张玄是一个诸生,召见他试试,与他说话,大惊说:“今天相遇,真正了解我的蒙昧啊!”因请他上堂,辩论一整天。

    后来张玄去官,举孝廉,授为郎。

    适值《颜氏》博士有缺,张玄试策得第一名,授为博士。

    过了几个月,诸生上言张玄兼说《严氏》、《冥氏》,不应当专做《颜氏》博士。

    光武叫他暂时回署,没有升官就死了。

    李育传李育字元春,扶风郡漆县人。

    年轻时学《公羊春秋》。

    深思专一,博览群书。

    在太学里很著名,极为同郡人班固赏识。

    班固奏荐李育于骠骑将军东平王苍,由是京师的贵威都争着与他交朋友。

    州郡请召,李育到了之后,往往托病辞去。

    曾经避地教授,有生徒几百人。

    还研究古学。

    曾读《左氏传》,虽然觉得《左氏传》的文采不错,但认为不合圣人的深意。

    前世陈元、范升等人又多有非难,他们引用图谶,不据理体,于是作《难左氏义》四十一条。

    建初元年(76),卫尉马廖举李育方正,任议郎。

    后来授博士。

    四年(79),诏令李育与诸儒生论《五经》于白虎观,李育用《公羊》义与贾逵辩难,往返都有理有据,最为通儒。

    再升尚书令。

    马氏废黜时,李育因是马廖所举,免官归家。

    一年多,再征,升侍中,死在任内。

    何休传何休字邵公,任城郡樊县人。

    父亲任少府。

    何休为人质朴,说话结结巴巴,但是思想深刻,精研《六经》,当时的儒生没有赶得上他的。

    因是列卿的儿子,诏授郎中,不是他所喜欢的,托疾走了。

    不仕州郡,一言一行必合于礼。

    太傅陈蕃征召他,参与政事。

    陈蕃失败,何休获罪废黜,禁止他不得作官,于是作《春秋公羊解诂》,深思冥想,十七年不出门户。

    又注释考证《孝经》、《论语》、风角七分,都纵横典谟,不拘泥文字。

    又以《春秋》驳汉朝事六百余条,妙得《公羊》本意。

    何休还善历算,与他的老师博士羊弼,补述李育的思想,作《公羊墨守》(说《公羊》之义不可攻,如墨子的守城)、《左氏膏肓》、《谷梁废疾》。

    党禁解除,又征召司徒。

    群公上表称何休道术深明,应当参加帷幄,出谋划策,谄媚的臣子不高兴他,授议郎,多次陈忠言,再升谏议大夫,年五十四,光和五年(182)逝世。

    服虔传服虔字子慎,开始名重,又名祗,后来改为虔,河南荣阳人。

    年轻时清苦立志,进太学学习。

    有美才,善写文章,作《春秋左氏传解》,流行到现在。

    又以《左传》驳何休所驳汉事六十条。

    举孝廉,稍稍得升迁,中平末年,授九江太守。

    免官之后,遭乱,在道上病死。

    所著有赋、碑、诔、书记、《连珠》、《九愤》,共十多篇。

    颍容传颍容字子严,陈国长平县人。

    博学多通,擅长《春秋左氏》传,拜太尉杨赐为老师。

    郡里举他为孝廉,州里征召,公车征,都不就。

    初平中,避乱荆州,聚集门徒一千多人。

    刘表任为武陵太守,不肯去。

    著《春秋左氏条例》五万多字,建安中逝世。

    谢该传谢该字文仪,南阳章陵人。

    熟习《春秋左氏》,为当时著名的儒生,门徒有数百人。

    建安中,河东人乐详条写《左氏》疑难不通数十事问谢该,该都一一为他作解释,叫《谢氏释》,在社会上流行。

    出仕作公车司马令,因父母年老,托疾去官。

    想回到自己的乡里,适值荆州道路阻断,没去成。

    少府孔融上书推荐他说“:我听说高祖创大业,韩信、彭越征讨暴乱,陆贾、叔孙通进说《诗书》。

    光武中兴,吴、耿辅佐,范升、卫宏讲述诗书旧业,所以能够文武并用,成了长治久安的大计。

    皇上圣德清明,与二祖相同,劳谦厄运,三年乃欢。

    (时灵帝逝世后,献帝居丧,初释服)今尚父鹰扬,方叔翰飞,王师电鸷,群凶破灭,天下太平,不用征伐,应该访求名儒,掌管礼纪。

    我以为,前公车司马令谢该,有曾参、史鱼好的秉性,又有卜高、言偃的文学,博通群书,遍览古今典籍,遇事能够处理自如,没有疑惑,立身清白,操守异常,笃爱古道。

    不论远近,很少能有与他相匹的。

    现在谢该因父母年老有病,想辞官回家,道路险阻,有家归不得。

    使良才抱朴逃走,逾越山河,沦落荆楚,往而不返。

    以后送女乐以诱由余,刻像以求傅说,难道不麻烦吗?我以为要找到谢该所在的地方,把谢该召回来。

    楚国阻止孙卿去国,汉朝追匡衡于平原,尊儒重学,是怕失了贤才啊!”书上,诏令征召还,授议郎,年老逝世。

    建武中,郑兴、陈元传《春秋左氏》学。

    当时尚书令韩歆上书,想为《左氏》立博士,范升与韩歆争论不决,陈元上书称颂《左氏》,就叫魏郡李封为《左氏》博士。

    后来群儒中那些浅陋固执的人多次在朝廷中争论。

    李封逝世后,光武终于违反大家的意见,不再补博士。

    许慎传许慎字叔重,汝南郡召陵人。

    性格淳朴敦厚,年少时,广泛地学习经书,马融经常推崇他,敬重他。

    当时人称赞他说“:许叔重对《五经》的研究举世无双。”任郡里的功曹,被举为孝廉,再升迁,任命为氵交县长。

    死在家里。

    先是,许慎认为五经的解释有好有坏,于是撰《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都传于世。

    蔡玄传蔡玄字叔陵,汝南郡南顿人。

    学通《五经》,门徒常一千多人,在册的有一万六千人。

    征辟都不就。

    顺帝时特诏征授议郎,讲论《五经》异同,很合顺帝的意。

    升侍中,出为弘农太守,死在任上。

    史家评论说:光武自中年以后,用兵少了,专事经学,从此社会风气渐渐趋于纯朴。

    那些穿着儒者衣服,讲述先王道德,游庠序,聚集私人讲学塾舍的,遍布全国。

    至于博士所在的地方,有不远万里担负粮食来的,住着精美的住宅,往往以千计,那些著名的开门授徒的学者,在册的学生不下万人,都是专业传授,没有错误或不纯的邪说。

    有的甚至在朝廷争论,私下里结朋党,订立繁密的章程条例,访求岩穴的隐居之士,以成一家的学说。

    所以扬雄说:“现在的学者,不但文辞藻丽,而且弄得有些烦碎了。”本来,书的道理只有一个,意思是要统一,饱学的人,不能转变,所以普通人鄙视他们固执,又扬雄所谓“吵吵闹闹的学问,都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

    并且成名高第,真正是远方来的也不多。

    迂阔不通竟到了如此地步啊。

    但他们所谈的是仁义,所传授的是圣人之法。

    所以人人知道君臣父子的大纲,家家晓得返邪归正的道路。

    桓帝、灵帝时,君主的教化败坏,朝廷的纪律一天一天衰弛,国家的祸乱不断,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没有不知道国家分崩离析,难以维持下去的。

    但是大权在握的强臣,没有企图篡位的阴谋,英雄豪俊之士,为鄙陋之徒的议论所屈服。

    这是因为人人诵习先王的言,在下的惧怕叛逆顺从形势啊。

    至如张温、皇甫嵩之徒,有定天下一半的大功,威名远扬四海之外,俯仰顾盼,大业可以转移,还鞠躬尽瘁于昏主之下,折简而召,就狼狈匍匐,散成兵,被拘执,却无后悔之心。

    及汉祚自终,人神数尽,然后天下的英雄并起,际会风云,曹丕继位。

    考寻衰败的原因,但又能拖得这么长的时间,这难道不是讲求儒学的功劳吗?所以先师垂典文,褒奖学者的功劳,不是偶然的,其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不遵《春秋》,比于篡杀诛死之罪,这是多么重要的思想啊。

    杜笃传杜笃字季雅,京兆杜陵人。

    高祖为杜延年,宣帝时做御史大夫。

    杜笃年轻时博学多闻,不修小节,乡里人对他不怎么好。

    居住美阳,与美阳令往来相好,多次请他为自己谋事,美阳令没有为他办,恨了他。

    美阳令一怒之下,收捕了杜笃送京师。

    正值大司马吴汉逝世,光武诏令诸儒生为文吊唁,杜笃在狱中做了一篇诔文,辞旨高雅,光武称赞写得好,赐帛并免了他的处分。

    杜笃认为关中内山外河,是先帝的旧京,不应当改建洛邑,于是做了一篇《论都赋》,上奏皇上。

    杜笃后来出仕郡文学掾,因有眼病,二十多年没有去京师。

    杜笃的外高祖破羌将军辛武贤,以有军事谋略著名。

    杜笃常叹息道“:杜氏文明善于政治,而杜笃不被任为吏,辛氏秉义有武,而笃又胆小怕事。

    外内五代,到了我笃这一代衰微了啊!”杜笃的妹妹嫁给扶风马氏。

    建新三年,车骑将军马防攻击西羌,请杜笃做从事中郎,在射姑山战死。

    杜笃著有赋、诔、吊、书、讠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共十八篇。

    又著《明世论》十五篇。

    儿子杜顾,豪侠,以经商著名。

    王隆传王隆字文山,冯翊云阳人。

    王莽时,因父亲的关系被任为郎,后来逃难河西,任窦融的左护军。

    建武中,做新汲县令。

    能文章,所著诗、赋、铭、书共二十六篇。

    先时,王莽末年,沛国史岑子孝也以文章著名,王莽任为谒者,著颂、诔、《复神》、《说疾》共四篇。

    夏恭传夏恭字敬公,梁国蒙人。

    学《韩诗》、《孟氏易》,门徒常千多人。

    王莽末年,盗贼蜂起,攻陷郡县,夏恭因为恩信素著,为大众所附,拥兵固守,独得安全。

    光武即位,表扬他忠义果敢,召授郎中,再升太山都尉。

    安集百姓,很得百姓的欢心。

    夏恭擅长写文章,著赋、颂、诗、《励学》共二十篇。

    年四十九,死在任上,诸儒生共同为他起个谥号曰“宣明君”。

    儿子夏牙,年轻时学家业,著赋、颂、讠赞、诔共四十篇。

    举孝廉,死得早,乡人号曰“文德先生”。

    傅毅传傅毅字武仲,扶风茂陵人。

    年轻时就博闻强记。

    永平中,在平陵学章句,曾作《迪志诗》。

    傅毅认为显宗求贤不认真,没有真心实意,有才能、有学问的人,大多隐居不出,因此写了一篇《七激》讽谏显宗。

    建初中,肃宗广泛地罗致文学之士,任傅毅为兰台令史,授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同掌管校正群书。

    傅毅认为孝明皇帝功德最高,但是庙颂没有,于是仿效《清庙》作《显宗颂》十篇上奏皇帝,由是他的文雅在朝廷显彰著名。

    车骑将军马防,作为外戚,极为尊重,请傅毅任军司马,以师友的礼对待他。

    马氏败,被免官回乡里。

    永元元年(89),车骑将军窦宪又请傅毅为主记室,崔马因为主簿。

    窦宪升大将军,再以傅毅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窦宪大将军府掾,文章之盛,当时第一。

    傅毅死得早,著诗、赋、诔、颂、祝文、《七激》、连珠共二十八篇。

    黄香传黄香字文强,江夏郡安陆县人。

    九岁失母,思念至极,形容憔悴,几乎死掉。

    乡人称赞他是个孝子。

    十二岁时,太守刘护听说了,召他去,叫“门下孝子”,十分喜欢他,敬重他。

    黄香家境清贫,家里没有仆妾,自己操劳,尽心奉养,并且广泛地诵习经典,研究道术,文章也写得好。

    京师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最初任郎中,元和元年(84),肃宗诏命黄香到东观,黄香读了未曾见过的书。

    黄香后来请假,回京师时,千乘王行加冠礼,皇帝在中山府第,召黄香至殿下,回顾诸王说“:这就是‘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啊。”左右的人没有不为之另眼相看。

    后来又召到安福殿谈政事,授尚书郎,多次陈述朝廷得失,赏赐增加。

    曾经一个人宿于台上,白天黑夜不离宫门。

    皇帝听说了,表扬他。

    永元四年(92),授左丞,功满应当升迁,和帝留他,增加了俸禄。

    六年(94),升到尚书令。

    后来任为东郡太守,黄香上疏辞让说“:我是江淮地方一个孤苦微贱、愚蔽无知的小人,经学品行能力,没有可以称说的。

    遭遇太平盛世,得了先人的余福,因此能够在弱冠之时特蒙皇上征用,连续升迁,以至尚书。

    至今没有纤微的功劳可以称述,应该报恩效死,不料又出于意外,命为京师近郡太守,位尊千里。

    我听说根据人的能力授官,工作就做得好,按功劳封爵,贤愚就各得其所。

    我黄香是个无名小卒,出身诸生,守郡从政,本不胜任。

    真恐因为糊涂,辜负皇上的恩德。

    又想尚书令职务最为机密尊贵,也不是我黄香所应当长期担任的。

    接了皇上的诏书,诚惶诚恐,不知怎么办才好。

    我黄香年纪轻,正好驱使。

    愿乞施恩,留作冗官,督责小职,在宫廷里作上些杂事,实现我黄香的蝼蚁一样的小志,这是我至死的大愿,死后极大的光荣。”皇帝也很爱黄香能干,又长时间研习历史旧事,仍然留任尚书令,增加俸禄二千石,赐钱三十万,从这以后掌管机要,极为亲信他,重用他。

    黄香也勤勤恳恳工作,操心国事和操心家事一样。

    十二年(100),东平、清河报告朝廷卿仲辽等人谣言惑众,牵连近千人。

    黄香分别据实上奏,救活了不少人。

    郡国疑案,往往从轻处理,爱惜人命,只恐做不到。

    又通晓熟习边防事务。

    调度军政,都很适当。

    皇帝知道他勤劳为国,多次赏赐,有病慰问,赐医药。

    在位推荐颇多,皇帝对他十分宠信,舆论讥他亲幸得过了头。

    延平元年(106),升魏郡太守。

    郡里原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一年收谷几千斛。

    黄香说:“《田令》‘商人不务农’,《王制》‘做官的不耕田’,做官拿工资的人,不与百姓争利。”一进郡就把内外园田出租给人耕种。

    这年遭了水灾,百姓饥荒,他于是把工资及所得的赏赐,分给贫者,丰富户也各出义谷,补公家贷放的不足,饥民获得保全。

    后来因水潦免官,几个月后,卒于家。

    所著赋、笺、奏、书、令共五篇。

    儿子黄琼另有传。

    刘毅传刘毅,北海敬王的儿子。

    先封平望侯,永元中,获罪罢了他的封爵。

    刘毅年轻时以有文学辩论之才著名。

    元初元年,上《汉德论》及《宪论》十二篇。

    当时刘珍、邓耽、尹兑、马融共同上书称刘毅写得好,安帝嘉奖他,赐钱三万,授议郎。

    李尤传李尤字伯仁,广汉雒县人。

    年轻时以文章著名。

    和帝时,侍中贾逵荐李尤有司马相如、扬雄的风格,召到东观,受诏命作赋,授兰台令史。

    稍稍升迁,至安帝时为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共著《汉记》。

    后来安帝废太子为济阴王,李尤上书劝谏。

    顺帝立,升乐安相。

    年八十三岁逝世,所著诗、赋、铭、诔、颂、《七叹》、《哀典》共二十八篇。

    李尤同郡人李胜,也有文才,任东观郎,著赋、诔、颂、论数十篇。

    苏顺传苏顺字孝山,京兆霸陵人。

    和帝安帝时,以才学著名。

    喜养生之术,隐居求道。

    到了晚年才出仕,授郎中,死在任上。

    所著赋、论、诔、哀辞、杂文共十六篇。

    当时三辅人才很盛,扶风曹众、伯师也有才学,著诔、书、论四篇。

    又有曹朔,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作《汉颂》四篇。

    刘珍传刘珍字秋孙(一作秘孙),名宝,南阴郡蔡阳县人。

    年轻时好学。

    永初中,为谒者仆射。

    邓太后诏使与校书刘..马余、马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理脱落、错误,改正文字。

    永宁元年(120),太后又令刘珍与刘..马余作建武以来名臣传记,升侍中、越骑校尉。

    延光四年(125),授宗正。

    第二年,调卫尉,死在任上。

    著诔、颂、连珠共七篇。

    又撰《释名》三十篇,以弄清万物的名称。

    葛龚传葛龚字元甫,梁国宁陵人。

    和帝时,以擅长文章、书记著名。

    性情慷慨壮烈,勇力过人。

    安帝永初中,举孝廉,为太官丞,上对国家有利应做的事四条,授荡阴令。

    征召太尉府,因病不去。

    州举茂才,任临汾令。

    在所任的荡阴、临汾两县,都有政绩,为人称赞。

    著文、赋、碑、诔、书记共十二篇。

    王逸传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

    元初中,举上计吏,为校书郎。

    顺帝时,为侍中。

    著《楚辞章句》行于世。

    其赋、诔、书、论及杂文共二十一篇。

    又作《汉诗》一百二十三篇。

    儿子王延寿,字文考,有美才。

    年轻时游鲁国,作《灵光殿赋》。

    后来蔡邕也作此赋,未作成,及见延寿作的,非常赞赏,于是自己就不作了。

    曾经作了个奇怪的梦,很不快意,就作了一篇《梦赋》来勉励自己。

    后来落水溺死,时年才二十几岁。

    崔琦传崔琦字子玮,涿郡安平人,济北相崔瑗的先人。

    年轻时在京师游学,以文章博通著名。

    先举孝廉,为郎。

    河南尹梁冀听说崔琦有才华,要求与他交为朋友。

    梁冀多行不法,崔琦多次引用古今成败事劝戒他,梁冀不能接受,于是作《外戚箴》。

    崔琦因为自己的话不被梁冀采纳,很失意,又作《白鹄赋》劝他。

    梁冀看了,叫了崔琦问道:“百官内外,各人有各人所管的事,天下这么广阔,难道只有我们特别坏吗?你未免刺激得太过了一点吧!”崔琦回答道“:以前管仲做齐国的宰相,愿听劝谏的话;萧何辅佐汉高祖,设立了书记过失的官吏。

    现在将军是几代的宰相,任比伊尹、周公,但是德政不显著,老百姓困苦不堪,你不能结纳贞良之士,挽救祸败,反而想不让人说话,杜蔽主上的耳朵,莫是要使玄黄改色,马鹿变形吗?”梁冀没有话回答,就打发崔琦回去了。

    后来被任为临济长,不敢去任职,解印绶走了。

    梁冀令刺客暗暗地把他杀掉。

    刺客看见崔琦在陌上耕田,怀里装着一册书,休息时就卧在垄上吟咏。

    刺客可怜他,用实话告诉崔琦,说“:梁将军要我把你杀了,你是一个贤人,我不忍下手,你应赶快逃走,我也从此跑了算了。”崔琦得以脱走,梁冀后来终于还是把他逮捕杀了。

    所著赋、颂、铭、诔、箴、吊、论、《九咨》、《七言》,共十五篇。

    边韶传边韶字孝先,陈留郡浚仪县人。

    以写文章著名,教授学生几百人。

    边韶有口才,曾经白天假卧,学生们暗暗地嘲笑道“: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只想眠。”边韶悄悄地听了,应时回答道:“边为姓,孝为字。

    腹便便,《五经》笥。

    只想眠,思经事。

    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

    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嘲笑他的学生,惭愧无地自容。

    边韶的才华敏捷,大多如此。

    桓帝时,任临颍侯相,征授大中大夫,在东观从事著作。

    再升北地太守,入朝授尚书令。

    后来做陈相,死在任上。

    著诗、颂、碑、铭、书、策共十五篇。

    张升传张升字彦真,陈留尉氏人,富平侯张放的孙子。

    张升年轻时涉览群书,任性而行,不可羁束。

    意见与他相合的,就全心交结,不分贵贱;如果志气不与他相合的,即使是王公大人,也不与他来往。

    曾经叹息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真正知我的,虽然是胡、越,也是可以成为朋友,如果不彼此相知,往来有什么意思呢?”出仕郡为纲纪,因有干才,代理黄令。

    吏有接受贿赂的,马上处以死刑。

    有人讥刺张升代理还不久,为什么急急忙忙行威杀戮呢?张升回答说“:从前仲尼暂时为鲁相,诛杀齐国的侏儒,手足分离,所以能够威震齐国,归还鲁国的侵地。

    君子出仕,不是为了自己,当思尽忠,难道可以因时间长久短暂改变自己的操守吗?”遇党锢去言,后来居然被杀。

    年四十九。

    著赋、诔、颂、碑、书,共六十篇。

    赵壹传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

    体貌壮大,身长九尺,须美眉粗,魁梧奇伟。

    但他恃自己有才华,倨傲而盛气凌人,为乡党所摈斥,于是作《解摈》。

    后来多次犯罪,几乎被处死,友人解救,得以不死。

    赵壹写信谢恩:“使干皮再含血,枯骨又生肉,真是遭仁遇神,应当为你宣传、表扬。

    我怕犯禁,不敢明说,作《穷鸟赋》一篇。”又作《刺世疾邪赋》,发抒他的怨愤。

    光和元年(178),举郡上计去京师。

    这时司徒袁逢受计,计吏数百人都拜伏道中,不敢抬头,赵壹独长揖而已,袁逢望见,非常奇怪,命令左右的人去责问他,说:“下郡计吏却揖朝廷的三公,为什么?”赵壹回答道:“从前郦食其长揖汉王,现在长揖三公,为什么这样奇怪呀?”袁逢就整衣下堂,握着赵壹的手,延至上座,问西方的事,大为欢喜,回顾坐中人道“:这人就是汉阳赵元叔啊。

    朝廷的臣子,才学没有超过他的,我请为各位别坐。”在坐的人,都看着他。

    出朝以后,赵壹往访河南尹羊陟,不得见。

    赵壹认为公卿中不是羊陟不足以托名,于是天天去叩门,羊陟勉强许通,但是还没起床,赵壹径直走入上堂,走到床前,说“:敬佩西州,承望高风已经很久很久了,今天方幸见面,忽然逝世,我的命呀!”因放声大哭,门下的人大惊,不知出了什么事,都纷纷奔入,挤了一房子的人。

    羊陟知道赵壹是个非常人,于是起床,与他谈话,大加赞赏。

    对他说“:您暂时出去吧!”羊陟第二天一早,从车骑拜谒赵壹。

    当时诸计吏的车马帷幕,大都装饰得极华丽,赵壹独柴车草棚露宿在旁,引羊陟前坐车下,左右的没有不叹息惊怪的。

    羊陟因与赵壹谈话,一直谈到夕阳下山,尽欢而去,握着赵壹的手道:“良璞不剖,一定会有泣血的人为它宣传的啊。”羊陟与袁逢共同荐举赵壹,名声震动京师,士大夫都想瞻望他的风采。

    西还时,道经弘农,去看望太守皇甫规。

    守门的人不为他通告,赵壹头也不回地跑了。

    门吏害怕,告诉了皇甫规,规听说是赵壹,大惊,写了信谢罪说“:阴差阳错,不得见面,企望风德,虚心相待,已经好多天了!听说您不遗鄙陋,想得到您的教诲,以释遥悚。

    今天早晨外面报告有一尉两吏不意屈尊来到门下,再问,才知已经走了。

    如果印绶可丢的话,不会等到天亮,就要会去赶您回来的。

    希望您宽怀大度,原谅我。

    岂可如此慢傲,对待先生?事情实在悖惑,不足具责。

    如果可以原宥,重修前好,有什么福能与它相比呢!谨派主簿奉书前去。

    下笔气结,汗流直到脚趾。”赵壹回信说:“您学成师范,士大夫敬慕,高山仰止,一年一年人越来越多。

    我自西归来,兼道而行,非常想同您谈谈,所以很早就起床,天未亮就去了您那里,实想看看您,畅叙仰慕之情,以贵待贱,握发相接,论大道,上可以敷玩三坟五典,发明圣人之意;论经济,下可以抗论当世事务,消止时灾。

    哪里想到您自生怠倦,失去了循循善诱之德,有亡国骄惰之情!大抵见机而作,一天也不能等待,所以赶快引退,怕使您劳累。

    古人有的历说君主,不遇知音,有的君主想得贤士,却无从得到,都是归之于天命,不怨于物。

    现在我赵壹只能自己谴责自己,难道还敢有什么想法!仁君怠忽一个普通人,不能说有损于德,却远远地写信,着人追送,真使我惭愧啊。

    赵壹区区此心,不自量力而至您门下,‘嗟也可去,谢也可食’,我虽顽薄,这个道理是懂得的。

    但关节疼痛,膝炙坏溃,实不能任事,请待他日,或者可以奉请,常读手书,永以自慰。”不顾而去。

    州郡争致礼命,公府十次征召,都不就,死在家里。

    起先,袁逢使善相命的相赵壹,相者说:“官不过郡吏。”终于如相者所说。

    著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十六篇。

    刘梁传刘梁字曼山,一名岑,东平宁阳人。

    梁是刘氏宗室子孙,年少失父,贫困,卖书以维持生活。

    常常痛恨社会上多为势利朋友,以奸邪胡作非为结成党羽,于是写了一篇《破群论》,当时看了的,认为:“仲尼作《春秋》,乱臣知道害怕,现在这篇《群论》之作,世俗之士,难道不惭愧吗?”这篇文章可惜失传了。

    又著《辩和同之论》。

    桓帝时举孝廉,授北新城长。

    告诉县人说“:从前文翁在蜀,他的道德教化,著名巴汉,庚桑楚是个小小的役夫,改变了石畏石累的风俗。

    我虽然是一小小的县宰,还有国家的理想,苟且赴期会,理文牍,难道是我的本志吗?”于是大起讲舍,聚集生徒几百人,早晨夜晚亲自去劝诫,手执经卷,考试优劣,儒家的教化大行。

    这个县到后来还称道他。

    特召入朝,授尚书郎,多次升迁。

    后任野王令,未去。

    光和中,病死。

    孙子刘桢,也以文才著名。

    边让传边让字文礼,陈留浚仪人。

    年轻时,博学多闻,善辩论,长于写作。

    作《章华赋》,虽多华丽的辞句,但最终归于正,也像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一样,有讽劝的思想。

    大将军何进知道边让有才华,想征召他,怕他不去,假称军事征召。

    到了之后,代理令史,何进以礼相见。

    边让擅长占射,对答如流,当时宾客满堂,没有不羡慕他的风采的。

    府掾孔融、王朗都来拜访他。

    议郎蔡邕最敬重他,认为边让应该担任重要的职务,处高位,于是荐于何进“:我想幕府初开,广选精英,白头旧德,都是上等人才。

    虽如振鹭集西雍(文王的辟雍)济济多士的在周庭,也不能更好。

    令史陈留边让,天给他盖世的奇才,聪明贤哲。

    小时早孤,没有受到家训。

    一旦上学,便受大典。

    开始接受诸经,见本知义,老师不能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章句不能满足他的意思。

    心通性达,口辩词长。

    非礼不动,非法不说。

    若是遇了狐疑的言论,断定是非的时候,经书典籍,不断引来,概括综合,众人闭口,没有能折服他的。

    假使边让生在唐、虞之世,那是元、凯一流,运适仲尼,即是颜回、冉有之辈,难道是世俗的凡偶近器吗?阶级名位,也应升迁。

    如果还随辈而进,不足显露..伟的高价,昭著知人的大明。

    传曰‘:函牛之鼎用来烹鸡,多汁就淡不可食,少汁,就熬煮不熟。

    ’这是说大器小用是不合适的。

    我担心,此宝鼎没有受牲牛大羹之和,久在煎熬脔割之间。

    希望将军考虑,采纳我的意见,把边让用之机密,发挥他的才能。

    如果认为年龄不合适,那么,颜回不得贯德行之首,子奇终无理阿的功绩。

    假使胜任,年龄是至关紧要的,古今都是一样。”边让后来以高才提拔,多次升迁,出为九江太守,没有显出他的才能来。

    初平中,王室大乱,边让辞官回家。

    恃才气,不为曹操所屈,说了不少轻慢欺侮的话。

    建安中,他的同乡有人在曹操那里构陷边让,曹操告诉郡里把他杀了。

    文多遗失。

    郦炎传郦炎字文胜,范阳人,郦食其的后代。

    郦炎有文才,懂音乐,言论敏捷,人家佩服他的才能。

    灵帝时,州郡征召任命,都不就,有志气,作了二首诗。

    郦炎后患疯病,神经失常。

    性最孝,遭母丧,病大发作。

    妻刚生小孩,被他惊吓而死,妻家告到官里,逮捕入狱。

    郦炎病不能申诉,熹平六年,死在狱中。

    时年二十八岁,尚书卢植为他作诔词,以显他的美德。

    侯瑾传侯瑾字子瑜,敦煌人。

    少年失父,孤苦贫困,依他的族人居在一块。

    爱学习,经常为人作雇工生活,晚上回到家里,烧柴读书。

    常常以礼约束自己,独居一间房子里,好像对着尊敬的宾客,不随便一点。

    州郡多次召他,公车以有道征召,都托病不到。

    作《矫世论》讥刺当世。

    迁入山中,静心著述。

    因为不被世人知晓,作《应宾难》以自寄意。

    又根据《汉记》撰写中兴以后行事,为《皇德传》三十篇,行于世。

    其余所作杂文数十篇,多数散失了。

    河西人敬重他的才华,不敢呼他的名字,都称他为“侯君”。

    高彪传高彪字义方,吴郡无锡人。

    家境原极寒酸,到高彪为诸生,游太学。

    高彪有才华,但说话结结巴巴,不善于言词。

    曾经想向马融问大义,马融病了,没有见到,于是复刺写信给马融:“佩仰您的大名,有好几年了,所以不用人为的介绍,直去大君子之门,希望一见光采,畅叙心腹,不料您抱病,闭门不见。

    从前周公旦的父亲是文王,哥哥是武王,九命作伯,以治理华夏,还一饭三吐饣甫,一沐三握发,接见匹夫,所以周道因之隆高,天下的人都归德于周。

    您现在养病傲士,那是理所当然的。”马融看了高彪的信,大为惭愧,追赶请罪,求他返还,高彪不顾而去。

    后来郡举孝廉,试经术第一。

    授郎中,校书东观,多次上奏赋、颂、奇文,借事讽谏,得到灵帝的赞赏。

    这时京兆第五永为督军御史,使督幽州,百官大会,在长乐观设酒送别。

    议郎蔡邕等人都赋诗,高彪独作箴曰:“文武将坠,乃使俊臣。

    整我皇纲,董此不虔。

    古之君子,即戎忘身。

    明其果毅,尚其桓桓。

    吕尚七十,气冠三军,诗人作歌,如鹰如..鸟。

    天有太一,五将三门;地有九变,丘陵山川;人有计策,六奇五间。

    总兹三事,谋则咨询。

    无曰己能,务在求贤,淮阴之勇,广野是尊。

    周公大圣,石石昔纯臣,以威克爱,以义灭亲。

    勿谓时险,不正其身。

    勿谓无人,莫识己真。

    忘富遗贵,福禄乃存,枉道依合,复无所观。

    先公高节,越可永遵,佩藏斯戒,以厉终身。”蔡邕等人赞美这篇文章,认为他们做不出来。

    后来升外黄令,灵帝令同僚去送别,设酒于上东门,诏令东观画高彪像以劝勉学者,高彪到任,有德政,上书推荐县人申徒蟠等人,因病死在任上,文章大多散失了。

    高彪的儿子高岱,也有名。

    张超传张超字子并,河间郡莫阝县人,留侯张良的后代。

    有文才。

    灵帝时,从车骑将军朱鯭征讨黄巾,任别部司马。

    著赋、颂、碑文、荐、檄、片戋、书、谒文、嘲,共十九篇。

    张超又长于写草书,妙绝时人,都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祢衡传祢衡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人。

    年轻时就善于辩论,尚气,刚正不阿,不肯下人,喜欢违时傲物。

    兴平中,避难到荆州。

    建安初,来游许昌,初到颍川,暗暗地胸怀一张名片,准备谒见他所想见的人。

    到后来终于没有适当的人可见,以至名片上的字也磨灭了。

    这时许昌新建,贤士大夫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

    有人问祢衡道:“何不去看看陈长文、司马伯达呢?”祢衡回答说“:我哪里能去从屠沽儿呢!”又问:“荀文若、赵稚长如何?”祢衡说“:文若长相好,可以借面吊丧,稚长腹大,会吃肉,可使监厨请客。”只认为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是人才。

    常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

    余子碌碌无才,不算什么。”孔融也十分爱惜祢衡的才华。

    祢衡才二十岁,孔融已四十岁,与他交为朋友。

    上书荐祢衡道“:..处士平原祢衡,年二十四,字正平,天质贞忠,英才卓荦。

    初涉艺文,升堂入奥,目所一见,就能背诵,耳所一闻,不忘于心。

    天性与大道相合,思想似乎有神,敏捷非常。

    桑弘羊的心计,张安世的默记,拿祢衡来比比,那真不足为奇。

    忠果正直,胸怀坦白,看了善事,惊喜若狂,见了恶事,痛恨如仇。

    任座抗君,史鱼厉节,大概也不能超过他呢。

    鸷鸟成百,不如一鹗。

    如果让祢衡在朝廷做事,一定会做出一番事业来的。

    论辩骋辞,溢气涌出,解疑释惑,当敌有余。

    从前贾谊求试属国,说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心;终军想用长缨捉南越王而致阙下,弱冠慷慨气昂,前代都以为是美事。

    近日路粹、严象,也因才能特出,提拔为台郎,祢衡应当同他们一样。

    如果祢衡能像龙跃天衢,振翅高飞,扬声紫微,垂光虹譑,完全可以标明天子近署的多士,四门和穆。

    钧天广乐,一定有奇丽的妙音,帝室皇居,一定有非常之宝。

    如祢衡这样的人,真不可多得。

    《激楚》、《杨阿》,至妙之音,是台牧者之所求,飞兔、马要袤,绝足奔放,是王良、伯乐所急需的,我等区区之意,岂敢不奏明皇上。”孔融赞赏祢衡的才华,多次在曹操面前说祢衡如何如何好。

    曹操因而想见见祢衡。

    但祢衡平日看不起并讨嫌曹操,自称有狂病,不肯去,又累有妄语。

    曹操怀恨在心,因祢衡有才名,不想杀他。

    听说祢衡善于击鼓,于是召他任鼓史,就大会宾客,检阅音节。

    各鼓史经过曹操面前,都命令脱去原来的衣服,改着一岑,一单绞及小衤军。

    轮到祢衡,衡正在击《渔阳》参挝,慢慢前行,态度不正常,声节悲壮,听了的没有不气昂慷慨的。

    祢衡进至曹操面前停了脚步,吏呵斥他道“:鼓史为什么不改装?敢于这样随便进来吗?”祢衡道:“对。”于是先解贴身衣,再解余下的衣服,裸着身子站立,然后慢慢地取岑草、单绞穿起来,穿好之后,再参挝而去,一点也无羞愧的颜色。

    曹操笑道:“我本想侮辱祢衡一下,不意反为他所辱。”孔融出来责备祢衡道“:正平是大雅君子,难道应当这样吗?”就说曹操对他不错之意。

    祢衡答应去看曹操。

    孔融再去见曹操,说祢衡有神经病,现在请去见曹操谢罪,曹操高兴了,令守门的人,有客来就通告他。

    等了好久,祢衡才着布单衣,疏巾,手持三尺木兑杖,坐在大营门,用杖击地大骂。

    吏告诉曹操,外面有个狂人,坐在营门,言语反动,请收捕治罪。

    曹操发怒,对孔融道:“祢衡这小子,我杀了他,不过等于杀一只麻雀老鼠罢了。

    但这个人平常有点虚名,杀了他,不知道的说我不能容人,现在送给刘表,你看怎么样?”于是派人送祢衡去。

    临走,大家为他送行,先设酒席于城南,互相说定:“祢衡横蛮无礼,现在就因为他的迟到,大家不要起身以折服他。”祢衡到达,大家不起身,祢衡坐下大声号哭。

    大家问他这是为什么?祢衡说:“坐的是坟墓,卧的是尸体,尸体坟墓之间,能够不悲痛吗?”刘表和荆州士大夫开始都佩服祢衡的才名,对他很客气,文章言论,不是祢衡,谁也不能定稿。

    刘表曾经与各位文人共同草拟章奏,用尽了各人的才思,这时祢衡出去在外,回来看了,还未看完,就撕毁扔在地上。

    刘表大为惊怪。

    祢衡向刘表求笔墨,一会儿就写成了,词藻意思都很好。

    刘表大为高兴,更加器重他。

    后来又侮慢刘表,刘表认为可耻,不能容忍。

    认为江夏太守黄祖性急,因送祢衡给他,黄祖对他也好。

    祢衡为他作书记,轻重疏密,各得体宜。

    黄祖握着祢衡的手道“:处士,这正合我心,好像是我肚中所想的话。”黄祖的大儿子黄射,任章陵太守,更与祢衡相好。

    曾经与祢衡一同去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黄射喜爱碑文,可惜自己没记下来。

    祢衡说:“我虽然只看一遍,还能记得,只是碑石上缺了两个字不知道罢了。

    就写出来了。

    黄射派人抄写碑文回来校对,完全如祢衡所写,没有不叹服的。

    黄射这时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给黄射,射举杯向祢衡说:“请先生作赋,使众宾客娱乐。”祢衡操笔而作,文无删削,辞采华丽。

    后来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祢衡出言不敬,黄祖感到惭愧,于是呵斥他,祢衡怒视他,说:“死家伙,你为什么不早说呢?”黄祖大怒,令人拖出,想用瞂刑,还在大骂,黄祖愤怒,因命令把他杀了。

    黄祖的主簿平日妒忌祢衡,因此很快就把他杀了。

    黄射徒步来救,已经晚了。

    黄祖也后悔不该杀他,于是厚加棺殓。

    祢衡这时二十六岁,他的文章大多散失了。

    独行列传序孔子说“:交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为朋友,也一定要与狂狷的人为朋友啊。”又说:“狂者进取,狷者不肯做坏事。”这大概是不能求全,只好取之于偏至的一种办法吧。

    然则有所不为,也一定有所必为的;既然说进取,也将有所不取的啊。

    这样,人的性情尚不同,为与不为,各有所适而已。

    承平时代一个偏行的人能成名正直,言行相称的,可以说是不少的。

    有的志气刚如金石,摧折强暴;有的意识严如冬霜,心怀诚信。

    还有结朋协友,生死一心,赴义犯险,存殁同节的。

    虽然这类事情算不得通达圆满,但它的风范是真正值得怀念的。

    只是这类事情情节很复杂,不易分出条理品类来。

    一句话,某些特殊的旨趣不值得深究,不要它,有的事情就遗漏了;记下来,文章就没有个中心。

    因为它的名称体例虽然不同,而操守行事都很出色,所以总归入《独行篇》,庶几可以作为史的缺文,记述脱漏而已。

    谯玄传谯玄字君黄,巴郡阆中人。

    年轻时好学习,能说《易》、《春秋》。

    出仕州郡。

    成帝永始二年,有日食的灾异,朝廷有诏令举敦朴、逊让、有行义的各一人。

    州举谯玄,去公车,对答策问,得高第,授议郎。

    成帝始作期门之会(《前书》:武帝微行,常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故有期门之号,自此始也。

    成帝微行亦然,故言始也。

    ),多次随便外出。

    立赵飞燕为皇后,赵飞燕专宠忌妒,皇子多被害死。

    谯玄上书道“:我听说皇上秉天命继宗统极,保祖宗大业,延续皇帝的祚位,最紧要的事莫如继嗣有人,故《易》有干蛊之义,《诗》咏众多之福。

    是说能承先轨,处事有才能,改正父母的过错,是说多子多孙为家国之福。

    现在皇上的继承人没有立,天下的人都在企立以望,皇上却不想国家的大计,专门搞微行的事,被女色所迷惑,把心用在非正经的事上。

    听说后宫皇子生下多不能活,我心里极为难过,忧心忡忡,一刻也不忘记。

    警卫不备,祸患常生,出人意外。

    忽然有醉酒狂夫,争斗道路,全无尊严的仪仗,谁知道上下之别。

    这就是胡狄起于您的车辆底下,贼乱发于您左右的原因啊。

    希望皇上想到天下的大事,爱惜自己金玉的身体,均九女之施,保存无穷无尽的福。

    天下就好了。”这时,灾异屡见,谯玄就陈述灾异发生的原因。

    皇帝不采纳,久在郎官,得不到升迁。

    后来举太常丞,因弟弟死了,去职。

    平帝元始元年,日食,又诏令公卿举敦朴直言的人。

    大鸿胪左咸举谯玄到公车对答皇上的策问,又授议郎,升中散大夫。

    四年,选明达政事且能够转移风俗的八人。

    当时大家举谯玄,任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人分赴天下,观察风俗,所到的地方,专行诛杀坏人,奖赏好人。

    事情还没有进行完,王莽代行皇帝事,谯玄于是把绣衣使者的车扔掉,改名换姓,私自跑回了家,隐藏起来。

    后来公孙述称伪号于蜀,多次聘请他,不去。

    公孙述于是派使者备礼征召他;如果谯玄不去,便赐以毒药。

    太守自己把玺书送到谯玄的家里,说:“您的高节已经著名,朝廷有意用您,实不应再辞,自惹凶祸。”谯玄仰天叹息道:“唐尧那样的大圣,许由还耻于做他的臣子,周武王那样的至德,伯夷宁愿饿死,不吃他的粟米。

    公孙述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

    保志气,全大节,死了也无恨!”因接受了毒药。

    谯玄的儿子谯王英泣血叩头,对太守说“:现在东边有大敌,军队征讨,国家用费大,军需多,国家府库不足,愿以家钱千万,以赎父死。”太守为他请求,公孙述答应了。

    谯玄因此隐藏田野,直到公孙述去世之日。

    这时兵戈连年,学业无人讲述了,谯玄独训诸子努力学习经书。

    建武十一年逝世。

    第二年,天下平定,谯玄的弟弟以谯玄的行状赴京师上奏皇上,光武赞美谯玄行事,下令本郡以中牢祭祀他,还令所在地方归还谯玄的家钱。

    当时,还有犍为费贻,不肯任公孙述的伪职,于是用漆涂身作鬼,装疯逃避,入藏山中十多年。

    公孙述被消灭后,官至合浦太守。

    谯王英善解说《易》,用它教授显宗,任北宫卫士令。

    李业传李业字巨游,广汉梓潼人。

    年轻时就有志气操守,孤芳自赏,不随流俗。

    学《鲁诗》,以博士许晃为师。

    元始中,举明经,授为郎。

    值王莽代皇帝掌政,李业托病去官,关门不应州郡的聘命。

    太守刘咸强迫他出来,李业不得已,抱病去刘咸那里,刘咸发怒,出来教训他说:“贤者是不躲避祸害的,这如同剑弩向闹市射出,命薄的先死。

    听了你的名声,因此想请你同我一道治理郡政,你不识抬举,反托病不来,这是对的吗?”命令他去监狱养病,想把他杀了。

    有个宾客对刘咸说“:赵简子杀了窦鸣犊,孔子临河不渡。

    没有听说求贤人却以进牢狱相威胁的啊!”刘咸才把李业放出来,并举李业为方正。

    王莽用李业任酒士,托病不去,因隐藏山谷里,埋名绝迹,直到王莽灭亡。

    公孙述立伪号,他平常听人说李业贤能,征召他,想用他为博士,李业坚决称病不起。

    几年之后,公孙述因为没有召到李业,以为丢了面子,于是派大鸿胪尹融拿着毒药,捧着诏书去要挟李业:如果他应命,就给公侯的显位;不应命,就赐给毒药。

    尹融劝解李业道“:当今天下分崩离析,哪个人知道谁是谁非。

    为什么要以渺小的身体,尝试不测的深渊呢?朝廷慕你的名声道德,留着官职,空着位次,到今已经七年了,四时珍御,不忘记你。

    应当上奉知己,下为子孙着想,身名两全,不是很好吗?现在几年不去,怀疑你有敌意,凶祸马上可以加之于你,这样,不是一个办法啊。”李业不得已,叹息说“:危国不入,乱国不居。

    要亲身为不善,大义是不容许的。

    君子见危授命,哪能用高位重饵引诱得了?”尹融见李业志不能屈,又道:“你应当叫了你妻室儿女商量一下。”李业说:“我好久就下了决心,问妻子干啥?”就饮毒而死。

    公孙述听说李业死了,大吃一惊,又觉背着杀害贤人之名可耻,竟派使者去吊祀,丧仪百匹。

    李业的儿子李..逃辞,不肯接受。

    公孙述的伪蜀平定之后,光武下诏表李业的里门。

    《益部纪》记载了李业的高节,图画了他的形象。

    起初,平帝时,蜀郡王皓任美阳令,王嘉为郎。

    王莽篡了汉朝的皇位,他们都弃官西归。

    公孙述称帝时,遣使征召王皓、王嘉,担心他们不去,因先收捕了他们的妻子。

    使者对王嘉说“:赶快上路吧,妻子可以保全。”王嘉回答道:“犬马还认识主人,何况是人呢?”王皓先自杀,把脑袋交给了使者。

    公孙述大怒,就诛杀了王皓的家属。

    王嘉听说了,叹气说:“我晚了一步啊!”就对着使者伏剑而死。

    这时,犍为任永及李业同郡人冯信,都好学,博通今古。

    公孙述多次征召,许以高官厚禄,都假托青光眼逃避世难。

    任永的妻子以前与人通奸,隐瞒不说,看了儿子堕入井中,也见死不救。

    冯信的侍婢也与冯信通奸。

    听说公孙述被诛杀了,任永、冯信都洗脸看视说“:世界太平了,眼睛也明了。”通奸淫乱的人都自杀而死。

    光武听说后征召他们,都正好病死在家。

    刘茂传刘茂字子卫,太原晋阳人。

    年幼时失去了父亲。

    一个人跟母亲住在一起。

    家里贫穷,靠劳动所得来奉养母亲,孝行为乡里所称道。

    长大成人以后,能习《礼经》,教授门生常几百人。

    哀帝时,举孝廉,升五原属国侯,遭母亲逝世去官。

    服丧期满,任沮阳令。

    逢王莽篡了汉朝的皇位,刘茂弃官,躲在弘农山中教授门生。

    建武二年(26),从弘农山中回来,任郡门下掾。

    这时赤眉二十几万人来攻打郡县,杀死长吏和府掾史。

    刘茂背着太守孙福,爬墙躲藏在一个空洞中,侥幸免于死难。

    当天晚上,两个人逃到盂县。

    白天隐藏起来,晚上出来找粮食吃。

    这样,一百多天,赤眉贼走了,才得以回到郡府。

    第二年,诏书访求天下义士。

    孙福对刘茂说:“我前被赤眉攻击,吏民大乱,逃跑上山,我被贼包围,命系丝发,幸亏有你背着我爬城,出保盂县。

    你又与弟弟身冒兵刃,缘山找吃的,我和妻子得以救了这条死命,节义特高。

    应当表扬提拔,以励义士。”诏书立即征刘茂授议郎,升宗正丞。

    后授侍中,死在任上。

    延平中,鲜卑数百人侵犯渔阳,太守张显率领吏士追逐出塞,远望虏营烟火,紧紧追赶。

    兵马掾严授担心有埋伏,苦苦地劝谏,不要追去,太守张显不听他的。

    张显还是强迫前进,严授不得已,往前进战,果然埋伏下的鲜卑兵,突然出击,严授身被十创,死在阵上。

    张显拔刀追赶被冲散的兵,不能制止,敌虏射中张显,主簿卫福、功曹徐咸很快去救张显,张显坠在马下,卫福用身体拥蔽张显,敌虏都把他们杀了。

    朝廷怜悯严授等的义烈,诏书褒奖,大加赏赐,各授儿子一人为郎中。

    永初二年,大贼毕豪等进入平原境内,县令刘雄率吏士乘船追逐。

    到厌次河,同贼作战,刘雄战败被执,贼用矛刺他。

    这时小吏所辅,上前叩头求哀,愿意自己代替刘雄而死。

    毕豪等人便放了刘雄去刺所辅,矛贯心洞背,立死。

    东郡太守捕得毕豪等人,将情况上报朝廷。

    诏书追叙伤悼,赐钱二十万,授所辅的父亲所奉为郎中。

    温序传温序字次房,太原祁县人。

    出仕州从事。

    建武二年,骑都尉弓里戍带兵平定北州,到达太原,遍访英俊之人,向他们请问策谋。

    弓里戍见了温序,认为是奇才,上疏荐温序,于是朝廷征他任侍御史,升武陵都尉,因病去官。

    六年,授温序为谒者,升护羌校尉。

    温序到襄武巡视部属,考察刑政,被阝鬼嚣别将苟宇拘执。

    苟宇对温序说“:你如果同我合作,天下是可以得手的。”温序道:“受国家重任,只有效死命,大义所在,决不能贪生怕死,背叛朝廷的恩德。”苟宇等人一再劝说他。

    温序本有气力,大怒,叱苟宇等人道“:丑虏哪敢胁迫汉将!”就用节打杀了几个人。

    贼人多,争着要杀温序,苟宇止住他们说:“这是义士死节,可以给他一剑。”温序接了剑,把胡须衔入口中,环视了一下左右的人说:“已经被贼迫杀,不要使须再被土所污。”就伏剑而死。

    温序主簿韩遵、从事王忠收尸归葬。

    光武听说了很可怜他,命令王忠送丧到洛阳,赐城旁边为温序的坟地,送丧仪谷千斛、缣五百匹,授三个儿子为郎中。

    长子温寿,服丧期满后,任邹平侯相。

    梦见温序告他说:“长期在外作客,思念家乡。”温寿就弃官,上书请求回家安葬他父亲。

    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把他父亲的棺柩送回了家乡的旧坟地。

    彭..传彭..字子阳,会稽毗陵人。

    十五岁时,父亲任郡吏,假日,彭..与父亲一道回家,在路上被盗劫持,彭..在困迫之际,拔佩刀抓住强盗头说:“父亲受辱,儿子死命,你不怕死吗?”盗互相喊道:“这个小孩子是义士,不要逼迫他。”因向他表示对不起,相率走了。

    在乡里著了名。

    后来出仕郡为功曹。

    这时西部都尉宰晁代理太守事,因小小的过错收捕吴县狱吏,准备把他杀了,主簿钟离意极力争谏,宰晁发了怒,使收捕钟离意,要审讯他,掾史都不敢劝谏。

    彭..推阁直入,跪在庭中,说:“太守对主簿大发雷霆,请问,他犯了什么罪过?”宰晁说:“他受命三天,根本不执行,废命就是不忠,这难道不是罪过吗?”彭..因拜道“:从前任座当面反对文侯,朱云攀折殿槛,如果不是贤君,哪里会有忠臣?现在我庆贺太守为贤君,主簿为忠臣。”宰晁因原宥了钟离意的处罚,赦免了狱吏的罪过。

    后来州征为从事。

    这时,贼张子林等几百人作乱,郡里向州里打报告,请用彭..为吴县令。

    彭..与太守同去讨贼,贼望见太守、彭..的车马,争着射击,飞矢如落雨一般。

    彭..用身子掩蔽太守,被流矢射死,而太守得到保全。

    贼平日听说了彭..的恩信,因杀了用弩射死彭..的那个人,其余的贼有的投了降,有的逃散了。

    说:“我们是为了彭君而降,不是为太守所服啊。”索卢放传索卢放字君阳,东郡人。

    用《尚书》教授学生一千多人。

    先任郡门掾。

    更始时,使者督察郡国,太守犯了罪,应当处以斩刑。

    索卢放上前道“:现在天下所以怨恨王莽,归心皇汉,是圣政宽仁的原因。

    但是使者到郡,没有施行什么恩德。

    太守受诛杀,本来不敢说什么话的,但只怕天下因此惶惧,各生疑变。

    噢,使有功的人,不如使有过的人,我愿意以身代替太守的命。”于是就上前就斩。

    使者认为他仗义舍身,就赦免了他。

    由是著了名。

    建武六年,征为洛阳令,以精明能干著称。

    因病辞职回家,调谏议大夫,多次进纳忠言,后来因病去官。

    建武末年,再征不起,光武派人用轿子把他抬到京师,在南宫云台召见,赐谷二千斛,遣送回家,授他的儿子为太子中庶子。

    死在家里。

    周嘉传周嘉字惠文,汝南安城人。

    高祖父周燕,宣帝时为郡决曹掾。

    太守想冤枉杀人,周燕劝谏不听,于是杀了那个囚犯,同时也废黜了周燕。

    囚犯的家人守在宫门上喊冤,诏令复查,周燕见太守道“:望你把文书注意写好,都写着我的名字,府君只说那时你有病罢了。”从太守处出来,对掾史说:“你们被问时,都只管把罪推在我周燕身上就是。

    如果你们有一句话说了府君,我周燕就手剑相加。”使者于是收捕周燕入狱。

    多次拷打,不说实话。

    根据罪行应当下蚕室(腐刑),于是叹息道:“我是平王的后代,正公的玄孙,难道可以刀锯之余去见先君?”就绝食而死。

    周燕有五个儿子,都官至刺史、太守。

    周嘉出仕为郡主簿。

    王莽末年,群贼进了汝阳城,周嘉跟着太守何敞讨贼,何敞被流矢击中,郡兵纷纷逃散,贼围绕几十里,白刃交加,周嘉拥护何敞,用自己的身躯捍卫何敞。

    因呵斥贼道“:你们都是人家的奴隶,做贼已经大逆不道,难道还有杀害自己的长官的吗?我周嘉请以一死赎了长官的命。”因仰天号泣。

    群贼面面相觑,说:“这是义士!”还了他的车马,遣送他走了。

    后来太守寇恂举周嘉为孝廉,授尚书侍郎。

    光武召见,问周嘉遇难的事。

    周嘉回答道:“太守负了伤,生命操在贼手,我实在愚鲁胆小,不能死难。”帝说:“这是长者。”诏命周嘉娶公主,周嘉说自己有重病,不敢当。

    升零陵太守,任职七年,逝世。

    零陵称颂他的遗爱,官吏百姓为他立祠纪念。

    周嘉的叔伯弟弟周畅,字伯持,性仁慈,任河南尹。

    永初二年,夏天苦旱,久祷无雨,周畅因收葬洛阳旁客死的尸骨共一万多人,应时下了甘雨,这年获得了丰收。

    位至光禄勋。

    范式传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一名汜。

    年轻时进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结为朋友。

    张劭字元伯。

    两人告假归乡里。

    范式对元伯说:“二年以后我当回来,到您家来拜谒令尊令堂大人,并且看看您的儿子呢。”于是两人共约定日期。

    后来日子快到了,张元伯将这件事的详细情况统统告诉了他母亲,请母亲准备好的酒饭等待范式的到来。

    他母亲说“:一别两年,千里之外讲的话,你为什么相信得这样认真呢?”答道“:范巨卿是个极讲信实的人,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既然这样,为你准备酒饭好了。”到那天,范巨卿真的到了,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范式任郡功曹。

    后来张元伯害了重病,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白天晚上看视他。

    元伯临终时,叹息道:“遗憾不见我的死友!”殷子征说“:我与君章全心全意招扶你,我们不是死友,您到哪里去找死友呢?”元伯道:“像你们两位,是我的生友啊,山阳范巨卿才是我的死友哩。”不久,逝世。

    范式忽然梦见元伯黑冠垂缨屣履而呼道“:巨卿,我已某日死,当按时下葬,永归黄泉。

    您没有忘记我的话,能不能在下葬时赶到?”范式忽然觉醒,悲叹泪下,报告太守,请求让他去奔丧。

    太守虽然心里不相信,但认为范式这种感情是可贵的,就同意他奔丧。

    范式就穿着朋友的丧服,按着下葬的日子,骑马奔赴。

    范式还未到,元伯的丧已经发引,达到圹井,将下棺,这时灵柩抬不动,不肯进。

    他母亲拍着柩说:“元伯,难道还有所望吗?”就把柩停了一会儿,只见素车白马,号哭而来。

    他母亲望了一望,道:“这一定是范巨卿啊!”巨卿到,对柩叩头说“:去了元伯!死生路异,永别了。”参加送葬的一千多人,都为之流泪。

    范式于是执绋为引,柩才移动向前。

    范式就留在坟墓旁边,修好坟树,然后回去。

    后来到了京师,进太学学习。

    这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也同在太学,不认识范式,陈平子抱病将死,对他的妻子说“:我听说山阳范巨卿是一位义士,可以托死。

    我死后,只以尸体埋在巨卿户前就好了。”于是撕了一块素,写了一封信给巨卿。

    死后,妻子照着平子的遗嘱办了。

    这时,范式刚好出外回来,看了陈平子的信和他的坟墓,不胜悲痛,对着坟拱手作揖,哭泣不止,认为是他的死友。

    于是护理平子的妻儿,亲自送丧回临湘。

    在还隔临湘四五里的地方,将素书放在死柩上,哭别而去。

    平子的兄弟听说了,寻找不见。

    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范式的行状,三府都争征召,不应。

    举州的茂才,四升至荆州刺史。

    友人南阳孔嵩,家里贫穷,父母亲又都老了,于是改名换姓,被雇做新野县阿里街的小卒。

    范式巡视新野,县里选了孔嵩做导骑欢迎范式。

    范式认识他,叫孔嵩,挽着孔嵩的手臂道:“你不就是孔仲山吗?”相对叹息,谈到平生的经历,说“:从前我与你都穿着长袍,在太学里学习,我蒙国家的恩德,位至刺史,你竟怀道隐瞒着自己的身份,处在卒伍,实在可惜啊!”孔嵩说“:侯嬴长期做着夷门卒,看守城门,非常快意。

    孔子想居九夷,不嫌鄙陋。

    穷贫是读书人的本分,难道这是鄙贱吗?”范式令县代孔嵩,孔嵩认为先被雇,被雇的日期也未满,不肯去。

    孔嵩在阿里,正身厉行,街里的子弟都服从他的教训。

    于是公府征召。

    去京师,在途中宿下亭,盗贼偷了他的马,不久,得知是孔嵩的马,就互相责骂道“:孔仲山是个好人,难道也可以侵盗的吗?”于是把马送还了孔嵩。

    孔嵩官至南海太守。

    范式后来升庐江太守,有威名,死在任上。

    李善传李善字次孙,南阳氵育阳人。

    原是同县李元的仆人。

    建武中疫病流行,李元家里人一个一个相继病死,只有一个孤儿李续生下来,仅几十天,家里赀财成千上万,奴婢们私下商量,想把李续也杀了,大家好分了这些财产。

    李善可怜李氏,但无力制止,于是暗地抱着李续逃跑,隐藏在山阳瑕丘界中,亲自哺养,喂饭喂水,他的奶也生出乳汁来,避暑避寒,备尝艰苦。

    李续虽然在怀抱,李善对待他无异兄长,有事就跪着请示禀告后,再做。

    乡里为他的行事所感动,都跟着他做好事。

    李续十岁时,李善带他回本县,重理旧业。

    向长史控告诸奴婢的事,长史统统把他们收捕杀了。

    这时钟离意任瑕丘令,上书荐李善的事迹。

    光武诏令授李善和李续都为太子舍人。

    李善,显宗时公府征召,因能治理难治的地方,升日南太守。

    自京师去到职,路经氵育阳,经过李元的坟墓,在一里之外,就脱去朝服,拿着锄头除草。

    拜墓罢,哭泣悲伤不已,自己亲手炊饭,执鼎俎祭祀李元。

    流泪说:“君夫人,善在此。”尽哀,几天后才走。

    到官,以仁爱为政,感化异俗。

    升九江太守,未到,在路上病死。

    李续官至河间相。

    王忄屯传王..字少林,广汉新都人。

    王忄屯曾经至京师,在一间空房子里见一书生卧病,怜悯他,看了看他。

    书生对王忄屯道:“我是去洛阳的,害病卧床,生命将不保,腰下有金十斤,愿意送给你,我死了以后,请你把我的尸体埋了。”还没有来得及问书生的姓名,书生就死了。

    王忄屯马上卖掉金一斤,为他经营埋葬,剩下的金子,全部放在棺材下面,没有人知道。

    后来王忄屯回去,过了几年,县里授王忄屯为大度亭长。

    到任的那天,有匹马跑进亭中,不去;这天,大风飘一床绣被,坠在王忄屯面前,王忄屯报告县政府,县政府把马和绣被归了王忄屯。

    王忄屯后来骑马去雒县,马奔走,牵王忄屯进入一家住宅。

    主人看了高兴地说“:今天把盗马贼捉了啊!”问王忄屯怎么得的这匹马。

    王忄屯详细地说得马的情况,绣被的事也说了一遍。

    主人愁怅了好久,才说:“绣被随旋风与马俱失,您有什么阴德得到这两件东西?”王忄屯自己想有收葬书生的事,于是说了出来,并且讲了书生的形貌及埋金的地方。

    主人大惊号道:“是我的儿子啊。

    姓金名彦。

    以前去京师,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哪里想到是您埋葬了他。

    大恩久不报,老天爷用它来表彰您的德行呢。”王忄屯把绣被和马交还了主人。

    金彦的父亲不收,还送了王忄屯不少的东西,王忄屯推让一番走了。

    这时金彦的父亲任州从事,便把这事告诉了新都令,乘王忄屯休假,自己与王忄屯一起去迎金彦的丧,剩下的金子都在。

    王忄屯由是著了名。

    王忄屯出仕郡功曹,州治中从事。

    举茂才,授眉阝县令。

    到任,至阨亭。

    亭长说“:亭有鬼,多次杀死过路客人,这里不可住宿啊。”王忄屯道:“仁义战胜凶邪,德行除却不祥,有什么鬼可避的!”就进亭住宿。

    晚上听见有女子的叫喊声。

    王忄屯祷告说“:有什么冤枉事,可以前来求理嘛。”女子道:“没有衣服,不敢进。”王忄屯便丢了一件衣给她。

    女子于是前来申诉道“:妾夫是涪县令,到官经过此亭,在这里住宿,亭长是坏东西,残杀我家十多口人,埋在楼下,抢了我家的全部财物。”王忄屯问亭长姓甚名谁。

    女子说:“就是你门下现在的游徼。”王忄屯说:“你为什么多次杀害过客?”女子答道“:妾不能白天自己申诉,夜晚陈述冤情,过客常睡觉不应,不胜愤慨,所以杀过客以泄恨。”王忄屯说:“当为你理这冤案,再莫杀害善良人了。”女子把衣服脱下,扔在地上,忽然不见了。

    第二天王忄屯召游徼审问,承认了全部罪行,马上逮捕,同谋十几个都处死。

    派吏送他们的丧归乡里,阨亭从此安宁了。

    张武传张武,吴郡由拳县人。

    父亲张业,郡门下掾,送太守的妻子回乡里,到河内亭,晚上被盗抢劫,张业与贼战死,尸体也没有找到。

    张武当时还在幼年,不记得父亲的面目。

    后来张武入太学受业,每至节日,常拿着父亲的遗剑,跑到父亲战死的地方祭奠,哭泣回来。

    太守第五伦嘉奖张武的孝行,举孝廉。

    遭母亲逝世,哀痛过度,哀伤父亲的魂灵不返,悲痛而死。

    陆续传陆续字智初,会稽吴县人。

    世世代代为县里的大姓。

    祖父陆闳,字子春,建武中为尚书令。

    人长得漂亮,爱穿越布单衣,光武见了也很喜欢这种越布,自此以后,常令会稽郡献越布。

    陆续小时死去了父亲,出仕郡户曹史。

    这时岁荒民饥,太守尹兴使陆续在都亭给老百姓发稀粥。

    陆续召集全部饥民,一个一个问清姓名。

    事情结束,尹兴问吃了稀粥的有多少人?陆续立即回答说有六百余人,还分别说出姓名,没有差误。

    尹兴非常赞赏他的才能。

    刺史巡视部属,考察刑政,召见了陆续,征召为别驾从事。

    因病去官,回到郡里任门下掾。

    这时楚王英谋反,暗地里搜求天下的人才,楚王英谋反事被发觉,显宗得了这份案录,有尹兴的名字,于是征尹兴到廷尉狱。

    陆续与主簿梁宏、功曹史驷勋及掾史五百余人去洛阳诏狱挨审讯,诸吏不堪痛楚,死了一大半,只有陆续、梁宏、驷勋掠拷五毒,肌肉溃烂,始终没有说什么。

    陆续的母亲从远地赶到京师,打听消息,因狱事特别紧急,没有办法与陆续见面。

    母亲只好作了一些饭菜,交给门卒转送陆续。

    陆续虽然被打得遍体鳞伤,但辞色慷慨,没有改变容貌,只对着饭菜悲泣不止。

    审讯他的人觉得奇怪,问他是什么缘故。

    陆续说:“母亲来了,不得见面,所以哭啊。”审讯他的人大怒,认为门卒通传消息,要召来审讯。

    陆续说“:因为吃送来的羹汤,知道是母亲亲自调和的,所以晓得是母亲来了,不是别人告我的。”审讯的人问“:为什么知道是你母亲作的呢?”陆续道“:母亲经常切肉,没有不方的,切葱按一寸为标准,我是根据这个知道的。”审讯的人问之于谒舍,陆续的母亲果然来了,于是私下觉得陆续不错,上书说陆续的事迹,皇上赦免了尹兴等人的事,送还乡里,终身禁止做官。

    陆续老死。

    长子陆稠,广陵太守,有治理之才。

    次子陆逢,乐安太守。

    少子陆褒,力行好学,不慕荣名,连续征召都不就。

    褒子陆康,已见前传。

    戴封传戴封字平仲,济北刚县人。

    十五岁,去太学,拜癎令东海申君为师。

    申君逝世,戴封送申君丧到东海,要经过戴封自己的家门口。

    他父亲母亲认为戴封会回家的,预先为他娶妻。

    戴封只到家待了一会儿,不宿就走了,回京师学完他的学业。

    当时同学石敬平患瘟病死,戴封为他看病,殡殓,用自己携带的粮食买了一副小棺材,把他的丧送到家。

    他的家人改殓时,看见敬平走时带的书籍等物都在棺中,大为奇怪。

    戴封后来遇了贼,财物全被抢掠一空,只剩下缣七匹,贼不知道缣在哪里,戴封于是追上贼,把缣给了贼,说:“晓得你们贫乏,所以送给你们。”贼惊叹道“:这是贤人啊!”把先抢得的器物,全退还了他。

    后举孝廉,任光禄事,遭伯父丧,去官。

    诏书求贤良方正敢于说直话的人才,有好的德行能消灾服怪的,公卿郡守各举一人。

    郡及大司农都举了戴封。

    公车征召,皇上引见,对答策问第一,升授议郎,任西华令。

    这时汝、颍一带蝗虫为灾,独不入西华境内。

    当时督邮到县巡视,蝗虫忽然大批飞来,督邮当天离去,蝗虫顿时不见,此景被引为怪事。

    这年大旱,戴封祈祷无效,于是积薪一堆,自己坐在上面点火自焚。

    火起,大雨暴至,远近的人叹服不止。

    升中山相。

    这时各县有囚犯四百多人,罪状已经写好了,马上要行刑。

    戴封可怜这些囚犯,都遣送归家与亲人见面,规定回来的日期,结果没有一个人违期的。

    诏书表扬他。

    永元十二年,征授太常,死在任上。

    李充传李充字大逊,陈留人。

    家里贫穷,兄弟六个人,交替穿一套衣服。

    李充的妻子悄悄地对李充说:“现在穷得这个样子,总不能长久这样下去吧,我有私房钱,我想不如分居为好。”李充假装回答她说“:如果要分居,当煮酒作食,叫了乡里内外亲朋戚友,共同商议这事。”妻子照李充说的置酒请客。

    李充在酒席桌前,跪着告诉他妈妈道:“这个妇人不是好东西,教我离间母亲和哥哥,按照她的罪过,应当遣送出去。”于是立即呵斥他妻子,驱逐出门,妻子含着眼泪走了。

    在坐的人,大为惊异,也都不敢吭声,大家各自回去了。

    后来母亲死了,李充守服墓旁,有人偷盗墓树,李充把偷树的人杀了。

    服丧期满,盖了个精舍,教授门生。

    太守鲁平请任功曹,不就。

    鲁平发怒,把李充推倒在沟中,并且贬谪他代理县都亭长。

    李充不得已,起来任职。

    后来和帝公车征召,不行。

    延平中,有诏公卿、中二千石各举隐士大儒,要求德行修养高,以劝后进,特征李充为博士。

    这时鲁平也是博士,每同集会,非常佩服他。

    李充升侍中。

    大将军邓骘因系贵戚,权重当世,对任何人都不屑一顾,因为李充是高节之士,常常卑礼相敬。

    有一次设酒请李充,宾客满堂,邓骘下跪道“:托皇后的福,位至上将,现在府内工作刚刚开展,需要一批天下奇伟之士,帮助我所不及的地方,希望各位广泛地征求这种人才。”李充于是陈述海内隐居有道的人,但不中大将军的意。

    邓骘想要李充莫说了,劝了他一块肉吃。

    李充把肉扔到地上,说:“说士难道爱吃肉!”说罢,起身走了。

    邓骘非常不快。

    同坐汝南张孟举去批评李充道“:昨天听你同邓将军谈士没有完,当面刺激,使他下不了台,说话不慎,这不是给子孙造福啊。”李充道“:大丈夫在世作人,所贵的是自行其意,哪能远为子孙计呀!”因此被贵戚不满。

    升左中郎将,年八十八,为国三老。

    安帝常特进见,赐给他几杖。

    死在家里。

    缪肜传缪肜字豫公,汝南召陵人。

    年幼时,死了父亲,兄弟四个人,共着一份家产。

    兄弟结婚后,各人的妻子要求分居,并且常吵架。

    缪肜极为愤慨,因关门自己打自己道:“缪肜,你修身谨行,学圣人之道,是想整齐风俗,为什么自己一个家也不能正呢?”缪肜的弟弟和各人的妻子听了,都叩头谢罪,于是成了和睦讲求品行的家庭。

    缪肜出仕县为主簿。

    这时县令被控告,受审,吏都害怕,自己无罪认罪,惟有缪肜独证无事,掠打逼供,非常厉害,以至体上生了蛆,终于掠考苦毒,经过四年之久,才弄清楚了,县令因此获免。

    太守陇西梁湛,召缪肜为决曹史。

    安帝初年,梁湛死在官舍,缪肜送丧回陇西。

    埋葬开始,逢西羌反叛,梁湛的妻子全都避乱跑到它郡去了,缪肜独留在那里不走,为梁湛筑坟冢。

    暗中穿圹井旁为密室,白天隐藏在里面,夜晚背土筑坟,羌贼平定时,坟也筑好了。

    梁湛的妻子以为缪肜早已死了,回来见了,大为惊叹。

    关西传为佳话,都送缪肜车马衣服赀财,缪肜统统不接受,回家去了。

    公府征召,举尤异,升中牟令。

    县离京师近,显要权势的人多,缪肜到任,诛杀了一批奸吏及托名贵戚宾客的共一百多人,威名大著。

    死在任上。

    陈重传陈重字景公,豫章郡宜春县人。

    年轻时与同郡人雷义为朋友,都学《鲁诗》、《颜氏春秋》。

    太守张云举陈重孝廉,陈重让给雷义,前后写了十几封信,张云不依他的。

    雷义第二年举孝廉,陈重与雷义都在郎署。

    有个同署郎欠人家的息钱数十万,债主天天来,逼债不已,陈重秘密将钱代他还了。

    这个同署郎后来知道了,重重地感谢他。

    陈重道:“不是我代还的,大概是与我同姓名的人做的吧。”始终不说代他还了息钱。

    又有一个同舍郎回家省亲,把邻舍郎的一条裤错拿走了。

    失主怀疑陈重拿了,陈重不和他申说,买了一条裤子还了他。

    后来归家的人回来了,把裤子交还失主,这件事才明白了。

    陈重后与雷义都授尚书郎,雷义代同时人受罪,因此被黜退,陈重看见雷义被黜,也托病辞官。

    后来举茂才,授细阳令。

    有特殊的政绩,举尤异,正要升会稽太守,遭姐姐的丧,去官。

    后为司徒所征召,授侍御史,逝世。

    雷义传雷义字仲公,豫章郡鄱阳县人。

    先任功曹,曾经提拔推举善人,自己不居功。

    雷义曾经救人死罪,罪人后来用二斤金子感谢他,雷义没有接受。

    金主瞧雷义不在时,悄悄地把金子放在悬挂床上承接尘土的帐幕上。

    后来修理房屋,打扫卫生,才发现了。

    金主已死,无法送还,雷义不得已把金子送到县里去了。

    后来举孝廉,授尚书侍郎,有同台郎犯罪应当受刑作,雷义默默地自己上表认了他的罪,因此以司寇论,罚往边地戍守防敌。

    同台郎发觉了,辞位上表,请求赎雷义罪。

    顺帝诏令都除去他们的刑。

    雷义回郡,举茂才,让给陈重,刺史不依,雷义假装疯了,披毛散发逃走,不应命。

    乡里人作了一句顺口溜说“: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三府同时都征召他俩。

    雷义为代理灌谒者。

    (《汉官仪》:“谒者三十五人,以郎中秩满岁称给事,未满岁称灌谒者。”另有它说不备载)使持节督察郡国行风俗,太守令长获罪的共七十人。

    不久,授侍御史,任南顿令,死在任上。

    儿子雷授,官至苍梧太守。

    范冉传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

    年轻时为县小吏,年十八,奉令迎接督邮,范冉认为可耻,因逃跑外地。

    到南阳,从樊英受业。

    又游三辅,跟马融学习,通经术,几年之后,才回去。

    范冉特立独行,他的所作所为,往往违时绝俗。

    常羡慕梁伯鸾、闵仲叔的为人。

    与汉中李固、河内王奂非常相好。

    却鄙视贾伟节、郭林宗之流。

    王奂后来作考城令,县境与外黄接界,多次写信给范冉,请他去,范冉没有去。

    王奂升汉阳太守,将行,范冉才与弟弟范协步行抬着麦酒,在道路旁边设坛等着王奂。

    范冉看见王奂车子随从,络绎不绝,便不告诉王奂,只同弟弟两个人在路旁辩论。

    王奂听出来,是范冉的声音,马上下车相见。